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以斯帖記簡介

以斯帖記簡介
黃春生牧師 

猶太人將希伯來聖經分成律法書(Torah)、先知書(Nabiim)、聖卷(Kethubhim)三大類。而聖卷又分成:
(1)詩體書(Poetry):詩篇、箴言、約伯記;
(2)五經卷(Megilloth):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
(3)歷史書(Historical):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歷代志。 

其中,五經卷都是與以色列人的節期有關係;例如以斯帖記和「普珥節」,這是紀念猶太人在波斯帝國統治下,從被滅族的危險中脫離出來。路得記傳道書都與收穫節住棚節有關,這是慶祝葡萄收成的季節,連續七天的節期。雅歌逾越節耶利米哀歌與亞筆月九日紀念耶路撒冷於主前586年被巴比倫攻入,城破、聖殿毀壞,國家淪陷的事件有關。 

一、版本問題 

以斯帖記長久以來,受到許多爭議,原因當然與它的內容有密切關係。另外一點是,自古以來這本經書就有兩種不同的版本流傳著,一是希伯來文的以斯帖記,另一是希臘文寫的。 

中文的以斯帖記是按較短的希伯來文版本翻譯過來的,其內容可概述如下: 

第一、二兩章述說亞哈隨魯王大宴眾臣,王后瓦實提(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華實蒂」)不遵王命向眾臣露面而被廢;以斯帖被選為后,其養父末底改偶聽弒王陰謀,通知王后轉告王上而使陰謀者受誅。 

第三章記敘哈曼升為宰相,因怒末底改不跪拜而想加害猶大全族,並得王的准許和掣籤定於亞達月十三日執行除滅令。 

第四,五兩章提到末底改和猶大人為此禁食哭泣,要以斯帖向王求恩;以斯帖冒死見王,請王率哈曼赴宴,哈曼以特蒙恩寵為榮,卻怒見末底改仍不尊重他,所以立木架以備殺害末底改。 

第六至八章,描述王在讀史官的記載而憶起沒有賞賜末底改舉報陰謀之功,而使哈曼尊榮之;王后述說哈曼之惡,王便使之掛在其自製木架上;末底改擢升高位。以斯帖不但使哈曼惡謀被廢,更令猶大人可誅殺仇敵。 

第九章記述猶大人殺戮仇敵數字和定亞達月十四、十五兩日為設筵歡樂彼此餽贈禮物的普珥日。第十章說明末底改為相是寫在瑪代(米底亞)和波斯王的歷史上。 

希臘文版本(七十士譯本)的以斯帖記經文比希伯來文本長得多。因它多了以下六段:在1:1之後加了末底改在夢中發現殺害亞哈隨魯王的陰謀;3:13之後有亞哈隨魯王詔諭除滅猶大人之書;4:17之後記載末底改和以斯帖的祈禱詞;5:2之後敘述以斯帖獲王接待的事;8:12之後有亞哈隨魯王恩寵猶大人的詔諭;10:3之後記有末底改之夢的解釋和記明希臘文譯本帶到埃及的日期。但在耶柔米翻譯的拉丁文武加大譯本,是先按希伯來文本翻譯,然後將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六個補充集中放在全書之後。天主教會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的聖經,就是採用耶柔米的拉丁文譯本,將希臘文版本中多出來的資料,用「補錄」的方式,隨著經文內容發展編入其中。 

有關長短經文的問題,現代學者多認希臘文版的七十士譯本的補充是早期翻譯者所加,為的是要更清楚說明原文的意思。按照希臘文譯本末段所記,本書希臘文譯本是在多利買王第四年(Ptolemy VIII, 116-80 B.C.),即主前113年送到埃及,則其希伯來文原著應在此之前,大約在主前第二世紀中葉,已將原先口傳的故事寫成了書本。也許最初寫成的,只到9:19為止。9:20-32,10:1-3,從其文章風格,措詞用字,以及寫作目的,都可看出是後人不同次數的兩個補充。至於希臘文譯本中的六段補充,大概是在主前120年前後,由譯者所加的。 

二、歷史問題 

以斯帖記有好些方面令人懷疑它的記述為歷史事實。譬如: 

(一)末底改是在主前597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擄走猶大王耶哥尼雅的時候,也擄去一群人」中的一位(2:6),而亞哈隨魯王又名薛西(Xerxes, 486-465),他大宴群臣是其在位第三年(1:3),即主前483年。選擇王后是在主前482-479年之間,這樣看來末底改的年紀也應該有一百三十多歲,那怎麼可能還在王宮裡擔任官職呢?因此,有人主張二者是不同人,或是其子孫。 

(二)古代的王后大都是王親國戚或大臣的女兒,或是一個名門望族的後裔,或是外國的公主。一個未曾將宗族血統告訴人的猶大女子以斯帖(2:10),能夠被選為王后是個極大不可能的事實。更何況她是被擄之人奴隸階層末底改叔叔的女兒(2:7),況且以她當時的歲數還能令王垂青還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三)從聖經其他經卷來看,波斯王朝一向對猶大人非常寬待,亞哈隨魯怎會因哈曼應許捐一萬他連得銀子給國庫(3:9),就不顧一切的准許滅絕他們? 

(四)更使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君王會容許猶大人在京城連續兩日殺了八百人(9:6,15),在各省殺了七萬五千人(9:16),這些人也是一向寬待各民族的波斯君王的子民啊! 

一本短短167節的經書,就有這樣多的歷史疑點,要說它是史書,確實是很困難。比較正確的瞭解是,作者想借用一個古老的傳說,來解釋「普珥節」這個節期的由來,和這節期的意義。就像約拿書一樣,所要傳達不是確切的史料,而是它的內容所詮釋出來的信仰意義。 

三、價值問題 

從文學價值上說,以斯帖記的敘事清楚,人物性格顯著,故事峰迴路轉,扣人心弦,表達出是一種歷史小說型的好著作。也許因為如此猶太人不將此書視為史實性較完整的先知書,而將此書歸類在聖卷。 

全書中沒有一次提到上帝,也沒有一次提到祈禱,更沒有提到上帝與以色列立約的關係。而是充滿了猶太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的精神,失落了上帝恩典及於萬民的精神。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以斯帖記卻表現了以色列族是上帝所揀選的獨特民族,是上帝特別恩眷的對象,世間沒有任何的權力可以把他們消滅掉;在受到迫害時,在人看來他們是無依無靠的,但他們在危急情況下,也「上天自會幫助猶太人。」(4:14)這是間接的提到上帝之救恩的說法。同時,在他們遭遇急難時,各人「禁食、哭泣、悲喊;大多數的人披上麻衣,躺在灰裏。」(斯4:3,16)的情景,是間接的提到禁食祈禱的說法,也是顯出上帝的子民在苦難中尋求上帝的救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