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團隊1-彰顯基督的團隊

團隊1-彰顯基督的團隊
(2017.1.1濟南教會講道大綱)
傳道書4:9-12、哥林多前書12:26-27

前言:福音的夥伴
1. 是伙伴?還是夥伴?
2. 新約聖經的「夥伴」
●「夥伴」希臘原文是κοινωνία(koinonia, 路加福音5:10)
●在約翰壹書1:3被翻譯成「相交」、「交通」、「團契」。
●在哥林多後書13:14還被翻譯成「感動」、「交通」、「團契」。
●在古典希臘文中,κοινωνία最常用來表達「夥伴」、「合夥」。
◎大部份的領導者都知道,人是有限的,自己需要夥伴,才能夠完成偉大的目標。

一、夥伴能夠帶來更多成就(傳道書4:9)
●「勞苦」不是出於他的工作有多少重擔,而是他孤單一人。
●列王紀上19章:上帝回應以利亞說:「但我要在以色列留下七千人;這些人都效忠我,沒有跪拜過巴力,也沒有親吻過他的偶像。
●撒但最容易對付的基督徒就是孤單的人。
●「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加拉太書6:2)
◎手抄聖經

二、夥伴彼此扶持幫補(傳道書4:10)
●κοινωνία最常用來表達「夥伴」(partner)、「同伴」(參哥林多後書8:23),有時也譯為「同工」或「幫助者」。
●摩西與亞倫彼此也成為幫助者(出4:14)。
●真正偉大的領袖是上帝,衪沒有讓衪的夥伴——摩西孤孤單單。
●「差異不是用來製造分爭的,上帝要讓差異成為夥伴之間彼此扶持的幫補。使差異成為分爭的,是撒但的工作。」

三、夥伴彼此支援,而倍加溫暖(傳道書4:11)
●傳道書作者以旅行在外夜宿寒冷的曠野,要兩人同睡才能相互取暖。
●體驗教育:一公尺高的菱形木棍。
人在一起不叫團隊,「心」在一起才是團隊。這個「心」是信心、是信任。與上帝同工需要信心,與人同工需要信任。
●馬可福音9:23耶穌說:「是的,你若能!有信心的人,甚麼事都能。」
●箴言27:17說:「朋友互相切磋,正如鐵和鐵磨利成刃。」

四、夥伴加強彼此力量(傳道書4:12)
●士師記18章:拉億城的滅亡。
●撒母耳記上19章:大衛有米甲和約拿單的幫忙,就免於被掃羅王的殺害。
●還記得約翰福音第十七章「天國大祭司的祈禱」嗎?

今天的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連接基督丶榮耀基督
●我們就是基督的身體,而每一個人都是肢體。
●既然主耶穌將我們放在一起成為團隊、成為肢體夥伴,我們就必須竭力的連結基督、榮耀基督。
◎參加燭光祈禱會、揪團讀經、團契、小組,尋求屬靈同伴

二、肢體雖不同,卻同等重要
●一個肢體無法脫離身體還能單獨存活,上帝將我們放在一起,就是讓我們能夠與別人團隊。

問題討論:
1.請分享傳道書4:9-12提到團隊帶來哪些祝福?
2.在教會中你有歸屬的「團隊」嗎?或是你有「夥伴」嗎?
3.信仰團隊的使命是什麼?這團隊的頭是誰?

講道篇
團隊1-彰顯基督的團隊
傳道書4:9-12
9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兩個人合作效果更好。10一個人跌倒,另一個人可以扶他起來。如果孤獨一個人,跌倒了沒有人扶他起來,他就倒霉了。11兩個人同睡彼此都暖和,一個人獨睡怎能溫暖呢?12兩個人合力可抵抗一人的襲擊,單獨抵抗就無把握。三股合成的繩子是不容易拉斷的。
哥林多前書12:26-27
26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27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而每一個人都是肢體。

今日是2017年的第一日,以敬拜上帝開始新的一年。今日禮拜中,我們也要舉行新任期的長老、執事、首長的就任,從今日起連續七個主日,牧師要用「團隊」這主題來傳講信息。第一講「彰顯基督的團隊」,首先來認識新約聖經中一個重要的詞「夥伴」(κοινωνία)。

前言:福音的夥伴
1. 是伙伴?還是夥伴?
中文的「伙伴」、「夥伴」(hóe-phōaⁿ, 作夥的同伴)發音一樣,有時也相互混用。如果深入去探討時,就會發現二者還是有差異的。「伙伴」原意是「一起吃飯的伴」,在古代漢人的士兵是十人一灶一起吃飯,稱為「伙伴」。而「同夥」、「大夥」是指一起工作或同組織的伴。「伙伴」或「夥伴」,我還是比較傾向使用「夥伴」這二個字。因為從中文上,「夥伴」可以視為多結果子的伴,既多結福音果子、多結聖靈果子的伴。
2. 新約聖經的「夥伴」
當耶穌第一次呼召彼得的時候,彼得整夜辛勞沒有捕到魚,耶穌吩咐彼得往水深之處撒網,果然捕到一大群魚,彼得頓時就跪在耶穌面前,說:「主啊,請你離開我吧,我是個罪人!」在一旁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也一樣驚訝。這段在路加福音5:10出現的「夥伴」這個詞,希臘原文是κοινωνία(koinonia)。
κοινωνία可以翻譯成「夥伴」,在中文上更被翻譯成「相交」、「交通」、「團契」。例如:約翰壹書1:3。
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和合本)
我們將所看見並聽見的,也傳與你們,使你們也可以與我們有『交通』;而且我們的『交通』,又是與父並與祂兒子耶穌基督所有的。」(新譯本)
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也傳給你們,好使你們能跟我們『共享團契』;這『團契』就是我們跟天父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現代中文修訂本)
κοινωνία在哥林多後書13:14還被翻譯成「感動」、「交通」、「團契」。例如,哥林多後書13:14。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和合本)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上帝的愛,聖靈的『交通』,與你們眾人同在。」(新譯本)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上帝的慈愛、聖靈的『團契』,與你們每一位同在!」(現代中文修訂本)
κοινωνία這一個古典希臘文名詞或動詞在新約聖經出現了38次,在中文翻譯卻有很多不同的翻譯,「相交」、「交通」、「團契」、「感動」、「彼此交接」。不過,在古典希臘文中,κοινωνία最常用來表達「夥伴」、「合夥」的意思。在新約時代,常用在以下幾方面:(1)「商業」的合夥。(2)「婚姻」的伴侶。(3)「人與人」的同工、夥伴。(4)「人與神」的契合關係。
大部份的領導者都知道,人是有限的,自己需要夥伴,才能夠完成偉大的目標。聖經中更是讓我們看到,就連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他呼召門徒成為團隊,帶給我們極重要的示範。我們來看看,留意夥伴關係會帶來什麼好處:

一、夥伴能夠帶來更多成就(傳道書4:9)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兩個人合作效果更好。」(傳道書4:9)
傳道書4:8說:「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是極重的勞苦。」「勞苦」不是出於他的工作有多少重擔,而是他孤單一人。列王紀上記載先知以利亞勝過四百五十位巴力先知之後,王后耶洗碧要殺他。以利亞害怕,就起身逃命,帶著他的僕人逃到猶大別是巴去。 以利亞把僕人留在那裏,自己走了一天的路,來到曠野。他坐在一棵杜松樹的蔭下求死;他禱告說:「上主啊,我受不了啦,把我的性命取去吧,我還是死掉好!」(列王紀上19:3-4)先知以利亞又說:「上主─萬軍的統帥上帝啊,我一直專心愛你。但是以色列人民背棄了你與他們立的約,拆毀了你的祭壇,又殺了你所有的先知。現在只剩下我一人,他們還要殺我!」(列王紀上19:10)上帝如何回應以利亞?祂說:「但我要在以色列留下七千人;這些人都效忠我,沒有跪拜過巴力,也沒有親吻過他的偶像。」是的!上帝讓他的僕人知道,你不孤單,上帝親自預備、呼召服事祂的人。不要覺得都是你在做,上帝另有安排。
傳道書4:8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極重的勞苦,問題不在於他的工作有多少重擔,而是因為他是孤單一人。這也就是我們教會的組織要分成五大部門,每個部門都有主責的長老、執事、同工成為「團隊」一同服事。一個五十公斤的桌子,一個人很難搬動,如果是二個人就會輕省多了,如果是四個人就更容易了。記住,重擔是越分擔越輕省。
其實在屬靈方面也是一樣,有時候我們會心情低落、心靈疲累,什麼事都不想做,假如在這時候有人可以聽我們分享、傾訴,甚至願意安靜陪伴我們,這都會成為我們很大的鼓勵。
撒但最容易對付的基督徒就是孤單的人,就算強如先知以利亞,在孤單的情況下也是情緒低落、心靈疲憊。在服事、奔跑天路上,有時會經過流淚谷、泥濘路、坎坷幽谷、險峻高山、摸石過河或迷失在濃霧等。加拉太書第六章說到我們可能偶然犯了過錯、受到引誘,因此使徒保羅提醒我們說:「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加拉太書6:2)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新的一年裡,不要讓你自己孤單了,也不要讓你身旁的家人孤單了。希望大家都能與基督連結,家人有更多的連結,肢體有更多的連結。說到連結,我們在2/12將舉行舊主日學教室遷移暨新建工程開工禮拜,也要舉行「手抄聖經起筆茶會」。除了全教會一起抄聖經;也歡迎家庭或家族來抄一冊「四福音書」,作為家庭連結的紀念。

二、夥伴彼此扶持幫補(傳道書4:10)
「一個人跌倒,另一個人可以扶他起來。如果孤獨一個人,跌倒了沒有人扶他起來,他就倒霉了。」(傳道書4:10)
κοινωνία最常用來表達「夥伴」(partner)、「同伴」(參哥林多後書8:23),有時也譯為「同工」或「幫助者」。聖經說:耶和華上帝看亞當獨居不好,便為他造了一個伴侶(partner)來「幫助他」(創2:18)。亞當與夏娃彼此成為幫助者。
摩西與亞倫彼此也成為幫助者(出4:14)。亞倫的角色,是在彌補摩西能力上的不足和軟弱。上帝揀選了亞倫來「幫助」摩西,好讓摩西在執行任務的過程能更有力,更完善,也更能順利去達成上帝所預定的目標。從此以後,亞倫在整個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過程中,扮演著與摩西同工同行一搭一唱的重要角色。真正偉大的領袖是上帝,衪並沒有讓衪的事工夥伴——摩西,孤孤單單地去執行任務,上帝自己不願單獨行動,當然衪也不讓摩西單獨一肩扛起一切的責任。慈悲的上帝在這裡又再一次證明衪對僕人的體貼與愛。
上帝使亞倫與摩西成為服事夥伴,既然是上帝所呼召、配合的,就有上帝看為「好」的地方,儘管摩西和亞倫兩人性格、恩賜、能力有別,但是,差異不是用來製造分爭的,上帝要讓差異成為夥伴之間彼此扶持的互補。但是,一旦差異成為分爭時,卻是撒但所樂見的。服事的夥伴若越自我中心時,越容易將上帝創造多元的差異變成攻擊他人的利器,這一點要很注意。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完全,所以都需要別人的互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深切需要同工多元恩賜的原因。
傳道書4:10後半段說:「他就倒霉了(這人就有禍了)」至少有二種可能:一、跌倒後站不起來,從此以後就一厥不振,甚至充滿苦毒怨恨。二、跌倒靠自己站起來,以致他充滿自大、自義、自我保護。
這節經文告訴我們,假如兩個人有跌倒時可以彼此扶持。在情感上跌倒、在金錢上跌倒,在健康上遇到困難,甚至在情緒低潮時,我們可以成為彼此的扶持。如果人際關係網絡越緊密、越發達,我們就越能夠勝過孤單。擔心的就是,我們孤單了,甚至情緒低落生病了,有時候求助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幫助更為重要。

三、夥伴彼此支援,而倍加溫暖(傳道書4:11)
「兩個人同睡彼此都暖和,一個人獨睡怎能溫暖呢?」(傳道書4:11)
傳道書的作者特別以旅行在外夜宿寒冷的曠野,要兩人同睡才能相互取暖。學生時代,我參加登山社有好幾次攀登高山的經驗,在高山上白天陽光照到的地方很熱,一旦太陽下山,氣溫會突然下降的很快,如果衣服不夠又是單獨一人的話,很容易發生失溫的意外。如果有幾個人,大家就可以「挾燒(kheh-sio)」(相依取暖),在高山上這樣睡覺比較不會失溫。
其實在心靈方面也是一樣,有時我們會心情低落、心靈疲累,什麼事都不想做,越孤單越容易悶。假如此時有人可以與你分享、傾訴,甚至安靜陪伴你,這都會成為我們很大的鼓勵。
有一回我參加一個體驗教育,其中一項是走在一公尺高的菱形的木棍上。你可以選擇一個人走過去,因為木棍太細、太滑,當場沒有人可以獨自走過去。最好的辦法就是二個人,彼此支撐走過去。一開始兩人站在三角形前端,二人手牽手往前走,當木棍開口愈來愈大時,二人就必須面對面,以雙手支撐彼此取得平衡,當他們不斷往前走的過程中,二人面對的身體傾斜度就越來越大。走到距離最寬的地方,二人幾乎呈現30度。有些人通過,有些人跌落。活動最後,大家彼此分享心得,發現能夠通過的秘訣是彼此需要刻意感受對方的重量、信任對方、有著共同的目標,逐步踏實才能通過。
人在一起不叫團隊,「心」在一起才是團隊。這個「心」是信心、是信任。就像耶穌的團隊,門徒是建立在對基督的信心上。堅定不移的信任是上帝給人珍貴的禮物,信仰的團隊必須建立在信任上。路加福音12:6-7這樣說:「五隻麻雀固然用兩個銅錢就買得到,可是上帝一隻也不忘記;就是你們的頭髮他也都數過了。所以,你們不要怕,你們比許多麻雀要貴重多了!」馬可福音9:23耶穌說:「是的,你若能!有信心的人,甚麼事都能。」
與上帝同工需要信心,與人同工需要信任。在人際關係中一旦彼此有了信任,才能避免猜忌、懷疑拆毀彼此的關係,才能進一步帶給團隊夥伴支持與溫暖。人是群居的,屬靈成長需要互相信任、依賴,你我需要屬靈同伴幫助、扶持才能成長。箴言27:17說:「朋友互相切磋,正如鐵和鐵磨利成刃。」當別人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時,面對自己的軟弱、不足的地方,可以彼此探索、拉拔,進而更成熟、成長。

四、夥伴加強彼此力量(傳道書4:12)
「兩個人合力可抵抗一人的襲擊,單獨抵抗就無把握。三股合成的繩子是不容易拉斷的。」(傳道書4:12)
和合本翻譯為:「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為:「兩個人合力可抵抗一人的襲擊,單獨抵抗就無把握。
在士師記第十八章裡有一個例子,拉億城的四周附近是沒有鄰居,它一個是自給自足的小城鎮,但當仇敵攻擊時,它就沒有反擊的能力,整個城市很快就被攻陷。但相反的是,大衛有米甲和約拿單的幫忙,就免於被掃羅王的殺害,米甲和約拿單就是掃羅王的女兒、兒子。所以當我們受害時如果有兩個人,我們就可以抵抗別人的攻擊。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未必會遇到強盜,但你若進入靈裡的服事,可能會遇到邪靈來搞擾。
其實聖經的應許不只是打敗仇敵而已,聖經說:「為甚麼一人能趕散千人?兩人能使萬人潰不成軍?因為衛護者丟棄了他們,大能的上主離棄了他們。」(申命記32:30)上帝應許當二人合一時是可以經歷大大得勝,也就是兩個人比一個人好,不論是勞碌的時候,或是跌倒、睡覺、受害時。
在人生中,可能遇到壞人或想要傷害我們的人,或是遇到高度挑戰與任務,這裡告訴我們:兩人合作,就能抵抗襲擊。基督耶穌很注重門徒聯合的力量,在訓練門徒的時候,總是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工作(可6:7;路10:1)。在需要騎驢進耶路撒冷的時候,祂差兩個門徒去牽驢使用(路19:29)。在預備逾越節最後晚餐的時候,祂也是打發彼得、約翰二人同去(路22:8)。
還記得約翰福音第十七章「天國大祭司的祈禱」嗎?耶穌在離開世間之前,最後、最完整的祈禱文,內容專注在「為門徒合一」祈禱。我們再來看保羅的事奉,會發現他很少獨來獨往,無論走到哪裏,身邊必定有同工與他成為夥伴,而且關係非常密切。保羅懂得與夥伴配搭的重要性,他也善於激發與任用別人去從事他想做卻做不到的服事,以至於能夠相輔相成。在保羅的觀念裡,個人的事奉必須與肢體配搭,個人的恩賜必須在肢體中去運作,面對信仰挑戰的時候,大家都是站在同一陣線上,彼此鼓勵,互相打氣。「要跟喜樂的人同喜樂,跟哭泣的人同哭泣。」(羅馬書12:15)

今天的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連接基督丶榮耀基督
「26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27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而每一個人都是肢體。」(哥林多前書12:26-27)
我們就是基督的身體,而每一個人都是肢體。這是多麼重要的提醒啊!透過傳道書4:9-12我們留意到「夥伴關係」會帶來四項好處:夥伴能夠帶來更多成就;夥伴彼此扶持幫補;夥伴彼此支援,而倍加溫暖;夥伴加強彼此力量。
既然主耶穌將我們放在一起成為團隊、成為肢體夥伴,我們就必須竭力的連結基督、榮耀基督。在新的一年開始,不要讓自己孤單,不要讓身旁的人孤單,也求上帝幫助我們連結基督、榮耀基督。
如何不孤單?如何連結基督?在我們教會裡,你可以參加禮拜三晚上的燭光祈禱會,在祈禱會中我們會有代禱小組彼此分享、交通、代禱。你也可以選擇揪團讀經,或是你可以邀請幾個朋友一起讀經,並加入教會揪團讀經的群組。更直接的,你可以參加團契、小組,與肢體有更多的連結。當然你也可以自己尋求屬靈同伴,一同尋求與基督的連結,同時促進彼此的屬靈追求。總之,在新的一年開始,不要讓自己孤單,不要讓身旁的人孤單,也求上帝幫助我們連結基督、榮耀基督。

二、肢體雖不同,卻同等重要
一個肢體無法脫離身體還能單獨存活,上帝將我們放在一起,就是讓我們能夠與別人團隊。一個人服事好不好?看起來是「不好」。傳道書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用數學「1+1>1」來看似乎很簡單,但實際相處起來並非如此。你覺得二人勞碌有時會越幫越忙,反而妨礙你﹔當你跌倒時你又會覺得別人冷眼旁觀,一點都不體貼。一起睡覺時你又會覺得對方整晚踢被子、打呼,有時最挑惕我們的人,就是與我們最近的人。
托爾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說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是「人間出類拔萃的天才」。叔本華說過一個「刺蝟困境(Hedgehog's dilemma)」,說著人際上的困境,分開時孤單寒冷,靠近時卻又會彼此刺傷。刺蝟身上約有三萬根的刺,面對彼此關係的方式是退縮或攻擊,當牠把刺張開時,其倒刺可以刺入其它動物的體內,造成潰爛甚至死亡,但當刺蝟被人馴養後,學會把刺收起來,因為牠感受到愛與信任。同樣,當人願意收起刺來,當人願意將攻擊性的言語或態度收起來時,才能與人建立關係。
在奔跑天路上,上帝要我們彼此相愛,因爲這樣才能彼此扶持、彼此同工。上帝並不喜悅我們獨善其身、單打獨鬥,上帝要我們彼此相愛、彼此扶持、彼此配搭、彼此服事、彼此成全,促成團隊事奉,集中動力,產生福音的果效,而能領人歸主、興旺福音、榮神益人。在2/12我們將舉行舊主日學教室遷移暨新建工程開工禮拜,當日我們會進行「扭大索(giú-tuā-soh)」活動,作夥移動舊主日學教室,這項活動無法靠幾個人來拉,必須我們一起成為夥伴、團隊,一起來參與。盼望,新的一年開始,我們教會以基督為首,看重彼此的差異,彼此信任成為福音的夥伴,來榮耀上帝。

問題討論:
1.請分享傳道書4:9-12提到團隊帶來哪些祝福?
2.在教會中你有歸屬的「團隊」嗎?或是你有「夥伴」嗎?
3.信仰團隊的使命是什麼?這團隊的頭是誰?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為了我們(Unto Us)

為了我們(Unto Us)
2016.12.25聖誕節讚美禮拜

● 無處可落腳的聖家庭(路加福音2:6-7)
● 淪為難民的聖家庭(馬太福音2:13-14)

耶穌降生為了我們作了那些事:

一、為了啟示上帝
● 他反照著上帝的光輝,也完全反映上帝的本體;他用他大能的話托住萬有。他清除了人的罪惡以後,就坐在天上至高權力者的右邊。(希伯來書1:3)
● 他原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卻沒有濫用」或譯「卻沒有牢牢地抓住」或「卻沒有用力爭取」。)跟上帝同等的特權。 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腓立比書2:6-7)
● 沒有人見過上帝,只有獨子(「只有獨子」另有古卷作「只有與上帝相同的獨子」。),就是跟父親最親密的那一位,把他啟示出來。(約翰福音1:18)

二、為了成全律法
● 不要以為我來的目的是要廢除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它們的真義。(馬太福音5:17)
1.滿足律法對義的要求
2.彰顯律法真正的意義

三、為了服事我們
● 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可福音10:45)
● 但是,耶穌永遠活著;他的祭司工作不由別人繼承。所以,他始終能夠拯救那些藉著他親近上帝的人;因為他永遠活著,替他們求告上帝。(希伯來書7:24-25)

四、為了救贖我們
  • 基督是無罪的,可是為了我們,上帝讓他擔負我們的罪,使我們藉著他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哥林多後書5:21)
  • 正像人子一樣,他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太福音20:28)
  • 人一定無法贖回自己;他不能付自己生命的贖價給上帝,因為生命的贖價極昂貴。人絕付不出足夠的代價。(詩篇49:7-8)
  • 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16)

◎聖誕的意義是讓我們知道:耶穌為了我們,好讓我們為了他人
● 上帝是給予的神,因為上帝給世人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
● 誰要事奉我,就得跟從我;我在哪裏,我的僕人也要在那裏。那事奉我的人,我父親一定重用他。(約翰福音12:26)

問題討論:
1. 耶穌降生「為了我們」做了哪些事?
2. 耶穌在世上為何常與「罪人」、邊緣人同在?
3. 在台灣的宣教師中,你知道有誰?他們實踐「為了我們」的信仰價值。

講道稿


為了我們(Unto Us)
2016.12.25聖誕聯合讚美禮拜
哥林多後書5:21
基督是無罪的,可是為了我們,上帝讓他擔負我們的罪,使我們藉著他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
以賽亞書40:1-5
1 我們的上帝說:你們要安慰我的子民,2 要安慰他們。要鼓勵耶路撒冷的人民,告訴他們:他們的苦難已經夠了;他們的罪已蒙寬赦了( 「他們……寬赦了」或譯「他們已經為自己的行為受報應了」。)。我已經徹底懲罰了他們的罪。 3 有一個聲音喊說:要在荒野為上主預備道路;要在沙漠為我們的上帝開闢大道。 4 每一山谷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低不平之地要成為平坦;崎嶇的地面要成為平原。5 那時候,上主的榮耀要顯示出來;全人類都要看見。上主這樣宣佈了。 

今天是聖誕聯合讚美禮拜,聯合聖歌隊與樂團帶領我們將頌讚、榮耀獻給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昨晚(12/24)我們舉行平安夜泰澤聖餐禮拜,有五位姊妹堅信禮、成人洗禮。昨晚聚會後,有幾位朋友找我祈禱,其中二位朋友說:「這是我多年來一直想要的寧靜聖誕夜。」
聖誕節已被物質主義「挾持」,令人沉迷於禮物及盛宴,對飢餓、難民及逃避戰火的人視若無睹。聖誕節聽到聲音往往是祝福、歡樂,但昨晚我們讀了不一樣的經文,從路加福音2:6-7,我們看到「無處落腳的聖家庭」,從馬太福音2:13-14我們認識到「淪為難民的聖家庭」。這二段經文為聖誕節的意義增添一層感傷的氣氛,也帶來更多生命的反省。
上週五(12/23)中午我受天主教洪山川總主教的邀請,到主教公署參加聖誕聚餐及慶祝會,總主教告訴我,他們在聖誕節不再有人扮演「聖誕老人」,因為聖誕老人成為商業的工具,更模糊耶穌基督降生的意義。確實,越高舉聖誕老人,耶穌是誰就越模糊。耶穌是誰?祂是上帝的兒子,是世人唯一的救主。耶穌降生為了我們作了那些事:

一、為了啟示上帝
根據希伯來書1:3的記載:「他反照著上帝的光輝,也完全反映上帝的本體;他用他大能的話托住萬有。他清除了人的罪惡以後,就坐在天上至高權力者的右邊。」(希伯來書1:3)
耶穌降生是為了啟示上帝,使人得以認識上帝。上帝是靈,人無法認識無形無狀的上帝,除非上帝親自啟示祂自身讓有限的人認識祂。使徒保羅說到耶穌降生的啟示時,這樣說:
他原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卻沒有濫用」或譯「卻沒有牢牢地抓住」或「卻沒有用力爭取」。)跟上帝同等的特權。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腓立比書2:6-7)
沒有人見過上帝,只有獨子(「只有獨子」另有古卷作「只有與上帝相同的獨子」。),就是跟父親最親密的那一位,把他啟示出來。」(約翰福音1:18)
由於耶穌的降生,人們對上帝的認識,不必再憑推理、想像或彷彿盲人摸象一般的摸索。我們從耶穌之言行、教導即可正確認識上帝。

二、為了成全律法
基督徒認信耶穌為救主而非教主,世上教主、師傅的教訓是無法與耶穌比擬的。難怪尼哥德慕稱耶穌是從上帝那裡來的師傅(約翰福音3:2)。「聽見耶穌教導的人都很驚奇,因為他的教導滿有權威,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馬可福音1:22)
耶穌更近一步說明:「不要以為我來的目的是要廢除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它們的真義。」(馬太福音5:17)
「成全」的意思有「建立」、「堅立」、「證實」、「完全」。 當然,耶穌如何成全律法有許多種不同的見解。主要有二種見解:
1.滿足律法對義的要求
一方面耶穌受釘十字架達成了律法的公義要求,因為聖經說:「罪的代價乃是死」,因此,上帝以無罪的代替有罪「滿足律法對義的要求」。
2.彰顯律法真正的意義
另外耶穌的行為實現了律法的義的標準。例如耶穌使「十誡」有了新詮釋,第六誡「不可姦淫」。
耶穌說:「你們聽過古時候有這樣的教訓說:『不可姦淫。』但是我告訴你們,看見婦女而生邪念的,已在心裏姦污她了。」(馬太福音5:27-28)
耶穌使「古代律法」也有了新詮釋,例如「以眼還眼—對等償還」的規定。耶穌說:「你們聽過有這樣的教訓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但是我告訴你們,不可向欺負你們的人報復。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讓他打吧!有人拉你上法庭,要你的內衣,連外衣也給他吧!」(馬太福音5:38-40)
使徒行傳第十章也記載初代教會一件大事,就是彼得看見異象,這件大事使初代教會有了新的眼光、新的改變,接納過去被視為不潔淨的人。使徒彼得就親自這樣說:「但是上帝已經指示我,不可以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或凡俗的。」(使徒行傳10:28)
「彰顯律法真正的意義」,這是「成全」最普遍的解釋。 意思是說,我們今天對舊約、律法的詮釋,都必須以耶穌的眼光來詮釋。

三、為了服事我們
耶穌降生第三個目的是,為了服事我們。「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可福音10:45)
從福音書裡,我們認識到主耶穌是古今最忙於服事人的人,他在短短的三年半裡,訓練、帶領門徒,掀起一場人類有史以來的心靈改革,而這改革迄今仍在進行。耶穌不但作先知教訓人,忙於宣揚上帝的旨意,醫治人的身心靈;他的服事也如祭司為百姓獻祭。
舊約時代,百姓事無大小,都要求助於祭司。主耶穌在世時可謂一位最忙的祭司,人人找他、事事找他,就連反對他的法利賽人、經學教師、宗教領袖也來找他,但是是找他的麻煩。主耶穌經常服事人因而廢寢忘餐,直到如今他還在為人服務,希伯來書就這樣說:「但是,耶穌永遠活著;他的祭司工作不由別人繼承。所以,他始終能夠拯救那些藉著他親近上帝的人;因為他永遠活著,替他們求告上帝。」(希伯來書7:24-25)

四、為了救贖我們
耶穌降生第四個目的:為了救贖我們。哥林多後書5:21說:「基督是無罪的,可是為了我們,上帝讓他擔負我們的罪,使我們藉著他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馬太福音這樣說:「正像人子一樣,他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太福音20:28)強調耶穌「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多少人在世的目的只為求快樂與享福。但是,金錢的富足、物質的安全感不會解救我們。詩篇說:「人一定無法贖回自己;他不能付自己生命的贖價給上帝,因為生命的贖價極昂貴。人絕付不出足夠的代價。」(詩篇49:7-8)聖經又說:「因為人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
因為罪,破壞人與上帝、破壞人與萬物的關係。罪再嚴重下去,就會毀壞整個受造界。因此,耶穌降生,要使人與世界蒙救贖、不致滅亡。聖經說:「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16)

結論:聖誕的意義是讓我們知道,耶穌為了我們,好讓我們為了他人
上帝是給予的神,因為上帝給世人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而耶穌基督用他的生命給了我們,用無罪救贖有罪的世人。耶穌降生的意義是讓我們知道:耶穌為了我們,好讓我們為了他人。
我們看到早期來到台灣的宣教師,就可以看到他們所實踐的就是這樣的信仰價值。但很可惜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認識到這一點。
12/19(一)立法院在討論蔡英文政府決定讓中國在台學生,比照外籍生納入全民健保,也要自付部分保費一事,有立法委員強力砲轟的用詞卻是,「陸生『竟然不如』外籍神父與修女」。這位立委顯然不認識這些來台犧牲貢獻的神父、修女、宣教師,在台灣人心目中,特別是弱勢族群心目中的地位。
還記得去年(2015)615日,一則機場送行的新聞,感動了無數台灣人。那就是在台灣犧牲奉獻半世紀,年逾80歲的瑞士籍修女葛玉霞的返國之行。盧俊義牧師、牧師娘到機場送機,也有些送行民眾專程前來,葛修女向大家說:「我老了,不想成為台灣的負擔」。新聞報導後,不少人淚眼說不捨。
1965年,32歲的葛修女和幾位神父、修女,初到台灣東部,發現山區醫療品質太差,他們決定留在山上服務原住民,在台東關山成立簡易診所,開啟她們在台醫療服務生涯。葛修女曾受過醫藥訓練,會簡單的看診,早年東部的原住民或平地人,普遍家境不好,因此葛修女幾乎不收費,就算有收,也只收5元、10元。如果老人住在偏遠山區,葛修女就騎著機車上山看診。
上帝是給予的神,因為上帝給世人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耶穌為了我們,好讓我們為了他人。在葛修女身上,我們看到她在實踐「耶穌為了我們,好讓我們為了他人」的信仰價值。
在我們長老教會也有一位令人感動的信仰前輩——蘭大弼醫生,彰化人叫他「小蘭醫生」,他出生在日本時代的台灣彰化,爸爸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創辦人「老蘭醫生」蘭大衛醫師。
「小蘭醫生」從小在彰化長大,是個「正港的台灣囝仔」,他的台語比很多生活在台灣大半輩子的台灣人講得都還要好。他曾用流利的台灣話說:「我是一個在彰化長大的英國台灣人。我原本就在彰化出世的,還是囝仔時代時,就時常和附近的囝仔打球。囝仔伴都是台灣人,真趣味!」
那個時代,台灣人的生活過得並不富裕,包括他的囝仔伴,他看到好多窮苦的民眾需要幫助,有一次他和父親走在彰化街頭,看到路邊有一個人落魄得像乞丐一樣,全身皮膚都爛了,長滿膿包,還會流下血水與膿液,發出陣陣的惡臭,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躲都來不及了,父親卻走向他,把他扛起來帶到人力車上,帶回醫院照顧。蘭大弼說:「父親的行為真的給我很大的影響。」他立下志願:「要為窮苦民眾提供醫療服務。」
然而,當時台灣沒有完善的醫學教育,蘭大弼回到英國接受教育;回到英國的蘭大弼,不被認同,反被取笑是「台灣小孩仔」。
儘管如此,蘭大弼堅持完成自己的理想,他考取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之後主修腦神經內科,同時取得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博士。他跟著父親的腳步,成為一位海外醫療宣教師,由於會說台語,他被派往中國福建的惠世醫院服務。那是戰亂的年代,各方條件都很缺乏,蘭大弼在這裡貢獻他的所學。後來,他回到台灣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
蘭大弼醫生在彰基退休後,他將退休金全數捐贈出來,他帶著兩個舊皮箱及一小株台灣榕樹回到英國,種在院子裡的台灣榕樹,是他最喜歡向眾人展示的成果,也代表了他對台灣的熱愛。而他的住家就命名為「Formosa」,在門口的小鐵門上鑄上這七個字母,象徵對台灣永遠的愛。
在1991年美國台美獎頒獎典禮上,頒獎給蘭大弼醫師,滿頭白髮的他上台領獎時,用道地的台語致詞:「我是一個在彰化長大的英籍台灣人。」他的發言,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這段感人的話現在也貼在彰基院史館中。1996年,蘭大弼醫師獲頒台灣醫療奉獻獎,總統頒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給他,領獎時,他這麼說:「我真有福氣,能在台灣作囝仔,然後做大人服務台灣人。」
晚年獨居的蘭大弼醫生記憶力愈來愈差,步伐也變得不穩。有次不慎跌倒,緊急送醫才發現髖骨骨折,開刀治療後送到老人院。臨終前,朋友去探視他,問他:「要寫信給誰嗎?」蘭大弼醫生寫下「台灣」兩個字,成為他畢生最後的字跡。
彌留之際,蘭大弼醫生的喃喃自語,英國的醫護人員都聽不懂他在講什麼,以為他在胡言亂語;但是,懂台語的大兒子一聽才發現,蘭大弼醫生講的是台語,他反覆用台語說著懷念早他一步去世的妻子、說著他掛念台灣的朋友,最後一句遺言是:「要照顧艱苦人,要照顧窮人......」臨終時最掛念的、最放不下的,總是最深愛的、最懷念的。
這讓我想到約翰福音12:26所說得:「誰要事奉我,就得跟從我;我在哪裏,我的僕人也要在那裏。那事奉我的人,我父親一定重用他。
上帝的僕人要傳什麼信息?以賽亞書40:1-5說:「1我們的上帝說:你們要安慰我的子民,2要安慰他們。要鼓勵耶路撒冷的人民,告訴他們:他們的苦難已經夠了;他們的罪已蒙寬赦了(「他們……寬赦了」或譯「他們已經為自己的行為受報應了」。)。我已經徹底懲罰了他們的罪。3 有一個聲音喊說:要在荒野為上主預備道路;要在沙漠為我們的上帝開闢大道。4每一山谷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低不平之地要成為平坦;崎嶇的地面要成為平原。5那時候,上主的榮耀要顯示出來;全人類都要看見。上主這樣宣佈了。」上帝的信息帶給受苦的百姓安慰與盼望。
蘭大衛、蘭大弼父子都來自遙遠的英國,他們卻「比台灣人更愛台灣」,他們醫治的都是台灣最窮苦、最需要照顧的弱勢,然而,等到他們自己病了老了需要被照顧時,卻選擇離開,不願麻煩大家。雖然離開了,他還是沒忘記畢生最愛的「台灣」,臨終前,寫下「台灣」兩字,交代旁人「要照顧窮人」。
在葛玉霞修女、蘭大衛醫師、蘭大弼醫師,及在許多宣教師的身上,我們看到基督的愛被傳承下去。聖誕的意義是讓我們知道:耶穌為了我們,好讓我們為了他人、為了上帝所造的世界。

問題討論:
1. 耶穌降生「為了我們」做了哪些事?
2. 耶穌在世上為何常與「罪人」、邊緣人同在?
3. 在台灣的宣教師中,你知道有誰?他們實踐「為了我們」的信仰價值。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主的託付與呼召

主的託付與呼召 (20161218待降節第四主日講道大綱)
約翰福音21:1-25

雖然第廿一章是附錄,但這一章一定蘊含重要的信息,才會被載入作為約翰福音的新結論。

一、你在尋找自己所認為的安全感嗎?(21:1-3)
●「這些事以後」所指的是復活以後的事。
●彼得原本是漁夫有自己的船、自己的漁工,在當時彼得算得上是富裕的人。
當西門彼得說要去打魚時,大家的反應也很一致:「我們跟你一道去。」(21:3)這讓我們看到,彼得的情緒不知不覺也影響其他人。
●耶穌第一次呼召彼得時,也是彼得整夜辛勞捕魚,甚麼都沒有打著。(路加福音5:5)
●人遇到挫折、困難後,往往會去尋找自己習慣中的安全感,人格退縮或退化作用。。

二、人的專長若無上帝的同在不能成為祝福(21:4-14)
●第五節耶穌稱呼門徒為παιδίον(paidíon意思是「小子」,和合本),這個字通常是用在老師叫自己的「學徒」。
●詩篇127:1「要不是上主建造房屋,建造者的工作就都無效;要不是上主守護城池,看守者的守衛就都徒勞。
●「一百五十三條」的數字有何意思?
(1)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的解釋:代表著舊約律法時代及新約恩典時代歸向耶穌基督的人。
(2)古代教父耶柔米(St. Jerome, 340-420)的解釋:象徵萬國萬民都要在耶穌基督面前聚集的事實。
●「西門彼得到船上去,把網拖到岸上」(21:11),漁網象徵教會,說明彼得在初代教會擔負起重要的領導地位。

三、赦免與愛使生命得到更新(21:15-19)
●說明彼得有來自耶穌基督的呼召、託付。
●小羊(lambs)是指吸奶階段的羊,牧養我的羊(Tend my sheep)則是指成熟的羊,這個字通常也用來指「上帝的子民」。

四、你只管跟從我吧(21:20-25)
●約翰福音追記彼得受主耶穌交托的故事,是為了要表明彼得作為初代教會領袖的地位。
●初代教會的信徒,或許喜歡把人拿來比較。就像保羅在哥林多教會中也遇到類似的問題:有的說:「我是保羅的人」;有的說:「我是亞波羅的人」;有的說:「我是屬彼得的」;有的說:「我是屬基督的。」
●因此,耶穌回答:「如果我要他活著等到我來,也不關你的事,你只管跟從我吧!」(21:22)作為門徒,我們儘管跟從主、傳福音,至於得救與否的問題,只有主耶穌能定論。

我們可以從這一章經文來反省二項信仰的功課:

一、負面思想帶來負面影響,作為教會領袖要能夠帶出正面的影響力
●會友是「問問題的人」,長執是「解決問題的人」。
●使徒行傳6:1-4記載初代教會一件難題。初代教會選出執事同工,是為了解決教會的問題,好讓使徒可以專心於禱告和傳道的任務可以。選出來的同工,是要解決問題,是要帶出正面的影響力。

二、耶穌也會問我們:「你愛我勝過這些嗎?」
●當門徒拉起網,看到那麼多的大魚時,心中想的是什麼呢?
●金錢與上帝(信仰)要你選擇時,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如果再加上要砍頭的事,要你做選擇的話,更是難上加難。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高雄事件」發生,吳文牧師的信仰告白:「Noli,以傳道者的良心,我們的信仰一定超過國民黨的告密獎金。」
●「那些想發財的人是掉在誘惑裡,被許多無知有害的慾望抓住,終於沉沒毀滅了。貪財是萬惡的根源。有些人因貪慕錢財而離開了信仰的道路,飽嘗痛苦,心靈破碎。」(提摩太前書6:9-10)

問題討論:
1.彼得對其他的門徒說:「我打魚去。」大家說:「我們跟你一道去。」這段話描述出彼得將負面思想帶給其他人。領導者該如何才能避免將負面的思想影響其他人?
2.當門徒拉起網,看到那麼多的大魚時,心中想的是什麼呢?如果是你,你會有何反應?

3.金錢與上帝(信仰)要你選擇時,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你會如何回應耶穌的問題:「你愛我勝過這些嗎?」

講道篇

主的託付與呼召
約翰福音21:1-25
今日是約翰福音第37講也是最後一講。接著,牧師團在明年一月份安排以「團隊」為主題七次的講道,接著會傳講具有生命哲理的「傳道書」,一起在聖經中尋求上帝話語的教導。
今日也是待降節第四主日,點燃的第四根粉紅色蠟燭是象徵『仁愛、慈悲』,提醒我們將自己當成禮物,今天禮拜所吟唱聖詩第64首《喜樂和平兒》呼籲我們在仁愛、慈悲的待降節第四主日要關心飢餓兒童,付出對人的憐憫與愛,在等候救主耶穌基督聖誕時,一起來思考主耶穌對我們的託付與呼召是很有意義的。
約翰福音20:31寫著:「本書記述的目的是要你們信〔另有些古卷作:是要你們繼續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要你們因信他而獲得生命。」傳統上認為這句話就是約翰福音的結尾詞。在聖經學者的研究下,大部分都認為第廿一章是附錄,說明耶穌復活之後門徒的情況。會有這種看法,主要是因為,第廿一章不像前面二十章文詞優美、語法精確。加上,第廿一章第一至十四節所謂「第三次向門徒顯現」之記載,與前二次的顯現,沒有關聯性。我想,雖然第廿一章是附錄,但這一章一定蘊含重要的信息,才會被載入作為約翰福音的新結論。

一、你在尋找自己所認為的安全感嗎?(21:1-3)
1這些事以後,耶穌再一次在提比哩亞湖邊向門徒顯現。這次顯現的經過是這樣的:2當時,西門彼得、綽號雙胞胎的多馬、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和另外兩個門徒都在一起。3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大家說:「我們跟你一道去。」於是他們出去,上了船;可是整夜沒有捕到甚麼。
「這些事以後」所指的是復活以後的事。耶穌在提比哩亞湖,即加利利海向門徒顯現。
彼得原本是漁夫有自己的船、自己的漁工,在當時彼得算得上是富裕的人。但是,當他所跟隨三年多的老師——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後,對他來說打擊很大。也許因為絕望、失去信心,而使他想到回到他的本行「捕魚」,求生存的原因。當西門彼得說要去打魚時,大家的反應也很一致:「我們跟你一道去。」(21:3)這讓我們看到,彼得的情緒無形中也影響其他人,大家都隨同他去捕魚。
第三節最後說門徒捕魚,但是「整夜沒有捕到甚麼」,這句話似曾相似,因為耶穌第一次呼召彼得時,也是彼得整夜辛勞捕魚,甚麼都沒有打著。路加福音5:5就這樣記載著:「西門說:『老師,我們整夜辛勞,甚麼都沒有打著;既然你這麼說,我就撒網吧!』
當時,耶穌吩咐西門彼得:「把船划到水深的地方去,然後你跟你的夥伴撒網打魚。」(路加福音5:4)彼得聽從耶穌的指示,他們撒網,捕到了一大群魚,魚網差一點破了。路加福音記載當時彼得的反應是:「西門彼得看見這情形,就跪在耶穌面前,說:『主啊,請你離開我吧,我是個罪人。』」(路加福音5:8)
現在,彼得遇到復活的耶穌之後,約翰福音的作者則是這樣描述:「耶穌所鍾愛的那個門徒對彼得說:『是主!』西門彼得一聽說是主,連忙拿一件外衣披在身上(他那時赤著身子),跳進水裏。」(21:7)西門彼得這種動作基本上也在表明他是「有罪的人」的意思。路加福音的作者用「我是個罪人」,約翰福音則是用「跳進水」方式表達。
人遇到挫折、困難後,往往會去尋找自己習慣中的安全感,人格退縮或退化作用。二十幾年前,有一位國中生有一陣子回家之後,就拿著小時候的玩具在桌子底下玩,悶悶不樂也不講話。他的媽媽發現怪異之處,後來才發現孩子在學校被霸凌,孩子退縮到小時候躲在桌底玩玩具的「安全狀態」。彼得遇到挫折,回過頭去尋求過去的安全感。試想,你在尋找自己所認為的安全感嗎?
耶穌所鍾愛的那個門徒對彼得說:「是主!」似乎在提醒我們,當我們遇見挫折、困難,甚至絕望、失去信心時,最好的處理方法,不是「逃避」,而是面對「主」,來到主的面前尋求主、與主對話。

二、人的專長若無上帝的同在不能成為祝福(21:4-14)
4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耶穌站在水邊,可是門徒不知道他就是耶穌。5耶穌對他們說:「朋友,你們捕到了魚沒有?」他們回答:「沒有。」6耶穌說:「把網撒向船的右邊,那邊有魚。」他們就撒網下去,可是拉不上來,因為網著了太多的魚。7耶穌所鍾愛的那個門徒對彼得說:「是主!」西門彼得一聽說是主,連忙拿一件外衣披在身上(他那時赤著身子),跳進水裏。8其餘的門徒搖著小船靠岸,把一整網的魚拖了上來。當時他們離岸不遠,約有一百公尺的距離。9他們上了岸,看見一堆炭火,上面有魚和餅。10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打的魚拿幾條來。」11西門彼得到船上去,把網拖到岸上;網裏都是大魚,一共有一百五十三條。雖然有這麼多魚,網卻沒有破。12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吧。」沒有一個門徒敢問他:「你是誰?」因為他們都知道他是主。13耶穌就走過去,拿餅分給他們,也照樣把魚分了。14這是耶穌從死裏復活以後,第三次向門徒顯現。
門徒整夜捕魚直到太陽剛出來,都沒有捕到魚。第五節耶穌稱呼門徒為παιδίον(paidíon意思是「小子」,和合本)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朋友」,這個字通常是用在老師叫自己的「學徒」(apprentice, a little child in training),意思是他們還沒「出師」(台語,意思是成為師傅)。確實,關於生命的事,我們都是「學徒」,我們都還沒有「出師」,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個人的「專長」若無上帝的同在就不能成為祝福,就不能「出師」。
在這裡的畫面,似乎重演耶穌第一次呼召彼得時的畫面,也是彼得整夜辛勞捕魚,甚麼都沒有打著。路加福音5:5就這樣記載著:「西門說:『老師,我們整夜辛勞,甚麼都沒有打著...』」當復活的耶穌基督出現在門徒面前,並重新再指導他們向右邊下網時,「他們就撒網下去,可是拉不上來,因為網著了太多的魚。」(21:6)這種超越他們捕魚人的老練經驗使他們頓時眼開,有人馬上認出是復活的耶穌基督來。
這件事給我們一個啟示: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老練的「專長」,若無耶穌話語的指示,若無上帝的帶領,我們就枉然勞力。如同詩篇127:1所說:「要不是上主建造房屋,建造者的工作就都無效;要不是上主守護城池,看守者的守衛就都徒勞。」教會主日學遷移、新建工程目前都在做開工前的準備,12/13我們接到都市發展局的開工核准公文,開工前的準備預計還要一個多月,因此,我們預計明年2/12主日禮拜後接著要舉行開工禮拜。改建的事工,這需要兄姐代禱,因為就算是捕魚老練的彼得,也需要主耶穌的吩咐指示。
第七節描述,西門彼得一聽說是主,連忙拿一件外衣披在身上(他那時赤著身子),跳進水裏。實際上,彼得並不是全裸的。他立刻束上一件通常漁夫所穿的外衣。因為猶太律法規定向師長請安,必須服飾整齊;所以在見耶穌之前,彼得穿上漁夫的外衣,為的是想搶先向師傅耶穌問候。
第十一節提到「網裏都是大魚,一共有一百五十三條」,大魚是指成熟的魚,然而這153的數字有何意思?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解釋說十是律法的數目,代表十誡;七是恩典的數目,因為聖靈的賞賜是七倍。10加7是17;而153正是1加2加3加4…到17,這些數字的總和。於是153代表著舊約律法時代及新約恩典時代歸向耶穌基督的人。另一位古代教父耶柔米(St. Jerome, 340-420)是這樣解釋的,他說:「加利利海裏有153種不同的魚;這次捕到的魚包括了每一個種類。」所以這個數目象徵:有一天萬國萬民都要在耶穌基督面前聚集的事實。「雖然有這麼多魚,網卻沒有破」的意義:魚網代表教會,教會有容納普天下萬國萬民的空間,即使他們都來了,也容得下。
作者約翰以生動、別緻的方式,譬喻教會是普世的。教會裡面沒有排外性,沒有種族、性別、膚色、貧富的區分,也不分智慧與愚昧。教會的懷抱就像上帝在基督耶穌裡所表現普世性的愛那麼大。如果我們注意到「西門彼得到船上去,把網拖到岸上」(21:11),我們就知道這一章為何要加添在約翰福音之後了,因為在說明彼得在初代教會擔負起重要的領導地位。

三、赦免與愛使生命得到更新(21:15-19)
15他們吃過以後,耶穌問西門彼得:「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勝過這些嗎?」他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耶穌第二次問:「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他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牧養我的羊。」17耶穌第三次再問:「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一連三次問他「你愛我嗎?」就難過起來,對耶穌說:「主啊,你無所不知,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18我鄭重地告訴你,你年輕的時候,自己束上腰帶,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綁著,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明彼得將怎樣死,來榮耀上帝。)接著,耶穌又對他說:「你跟從我吧!」
彼得在初代教會雖然擔負起重要的領導地位,必須有來自耶穌基督的呼召、託付,第十五節至第十九節,就是在說明耶穌將教會託付給彼得的過程。
耶穌問彼得說:「你愛我勝過這些嗎?」「這些」是指什麼?應該是指彼得的船(公司)、魚網、工具和他所捕捉到「一百五十三條大魚」,用現代話語來說,可以是指彼得在人生中所能賺取、贏得的最大財富、名聲、地位、成就感等等,主耶穌很直接問彼得說:「你愛我勝過這些嗎?」你看重的是什麼?是這些還是耶穌?同樣的,讀到這一段經文的人,也要將這句話視為耶穌問我們的問題。
有人注意到耶穌使用希臘文不同字的「愛」 (αγαπας , φιλω)問彼得,但這二的字在約翰福音常常是互用的。倒是,耶穌託付彼得時提到:「你餵養我的小羊」(21:15)、「你牧養我的羊」(21:16)、「你餵養我的羊」(21:17),就有些不同了。小羊(lambs)是指吸奶階段的羊,牧養我的羊(Tend my sheep)則是指成熟的羊,這個字通常也用來指「上帝的子民」,這也顯示出「養育」與「訓練」是有階段性的。
耶穌問彼得:「你愛我勝過這些嗎?」你準備放棄這些東西,放棄成功順遂的屬世生活,放棄一個固定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進而為我的小羊和福音工作獻身麼?對彼得來說,放棄穩固的生活,去傳揚福音,照顧基督的羊群,是一項極大的挑戰。接著,耶穌又對他說:「你跟從我吧!」

四、你只管跟從我吧(21:20-25)
20彼得轉身,看見耶穌所鍾愛的那個門徒跟在後面(那門徒曾在那晚吃飯的時候挨近耶穌,問他「主啊,要出賣你的是誰?」)。21彼得看見他,就問耶穌:「主啊,這個人將來怎樣?」22耶穌回答:「如果我要他活著等到我來,也不關你的事,你只管跟從我吧!」23於是,這話流傳在跟從耶穌的人當中,說那個門徒不會死。其實,耶穌並沒有說他不會死,而是說「如果我要他活著等到我來,也不關你的事。」24這個人就是為這些事作見證的那個門徒;他把這些事記錄下來。我們知道他的見證都是真的。25耶穌還做了許多別的事,要是一一詳細記錄下來,我想整個世界也容納不下那麼多的書。
約翰福音追記彼得受主耶穌交托的故事,是為了要表明彼得作為初代教會領袖的地位。但在第廿一節似乎岔題:「彼得看見他,就問耶穌:『主啊,這個人將來怎樣?』」耶穌所鍾愛的那個門徒將來如何?似乎不是彼得該去問的。
初代教會的信徒,或許喜歡把人拿來比較。就像保羅在哥林多教會中也遇到類似的問題:有的說:「我是保羅的人」;有的說:「我是亞波羅的人」;有的說:「我是屬彼得的」;有的說:「我是屬基督的。」(哥林多前書1:12)因此使徒保羅特別教導說:「到底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我們不過是上帝的僕人,要引導你們歸信上帝。我們每一個人都按照主所分派的工作去做:我栽種,亞波羅灌溉,可是使它生長的卻是上帝。」(哥林多前書3:5-6)
因此,耶穌回答:「如果我要他活著等到我來,也不關你的事,你只管跟從我吧!」(21:22)作為門徒,我們儘管跟從主、傳福音,至於得救與否的問題,只有主耶穌能定論。
第廿四節說明,就是這一位長壽的門徒約翰,將他的見證都記錄下來,成為初代教會重要的文獻,並在二千年後引導我們認識「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這位長壽的門徒,也成為我們極重要的榜樣,要我們活多久就見證耶穌基督多久。

我們可以從這一章經文來反省二項信仰的功課:
一、負面思想帶來負面影響,作為教會領袖要能夠帶出正面的影響力
作為一位領袖,要有領袖的高度。我在年輕時,在大安教會做一般會友,在教會遇到問題、疑惑時,我是問問題的人,尋求長執的協助;但是當我成為團契會長時,我就是解決問題的人,除非是會長無法決定時,就必須找能夠解決問題的輔導或長老協助。簡單來說,會友是「問問題的人」,長執是「解決問題的人」,換言之,擔任牧師、長執之後,就要成為「解決問題的人」,至於超過自己所能解決的問題,就是提報小會處理,這就是教會的秩序。
使徒行傳6:1記載初代教會一件難題:「這些時候,門徒的數目日日增加;那些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和說希伯來土話的猶太人之間發生了爭執。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埋怨使徒在分配每日的生活費這事上疏忽了他們當中的寡婦。」面對信徒的問題,十二使徒召集全體門徒,對他們說:「叫我們放下傳講上帝信息的工作,去辦膳食,這是不應該的。所以,主內朋友們,要從你們當中選出七個有名望、受聖靈充滿、又有智慧的人,讓他們來負責這事務。至於我們,我們要專心於禱告和傳道的任務。」(使徒行傳6:2-4)因此,初代教會選出執事同工,是為了解決教會的問題,好讓使徒可以專心於禱告和傳道的任務可以。選出來的同工,是要解決問題,是要帶出正面的影響力。
我們來回顧約翰福音第廿一章第三節,當門徒遇到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危機,門徒四散,彼得與幾位門徒更是回到提比哩亞湖重操捕魚舊業。彼得原本就是眾門徒的領袖,面對這一場危機,彼得是怎麼說的,彼得對其他的門徒說:「我打魚去。」大家說:「我們跟你一道去。」這段話描述出彼得將負面思想帶給其他人,作為耶穌的大門徒,他不是激勵大家要有信心,而是帶大家重操捕魚的舊業。他不是激勵大家回顧耶穌的神蹟與教導,而是將他負面思想帶來負面的影響;作為教會領袖要能夠帶出正面的影響力,應該是問題的解決者,但彼得逃避了。
在教會裡我們要很清楚,會友是「問問題的人」,長執是「解決問題的人」;外面的人是「問問題的人」,我們是「回答問題的人」,超過個人權責的問題,就交由各部門、長執會、小會討論。

二、耶穌也會問我們:「你愛我勝過這些嗎?」
當門徒拉起網,看到那麼多的大魚時,心中想的是什麼呢?那是一筆逃難時很管用的經費啊!但是,復活的耶穌基督卻是在問:「你愛我勝過這些嗎?」
金錢與上帝(信仰)要你選擇時,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如果再加上要砍頭的事,要你做選擇的話,更是難上加難。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高雄事件」發生,3天後大逮捕,林義雄、陳菊陸續被捕,施明德逃亡,全國通緝中。12月13日早上,黃昭輝、林弘宣、蔡有全突然到石牌吳文牧師家中,告訴他「抓人了」,然後各自逃亡;傍晚門鈴響起,趙振弍牧師、林樹枝帶著施明德來找他,他們很小聲說:「Noli需要一個地方安頓,不知道你這裡方不方便?」,吳文必需馬上做出決定。
吳文牧師回憶,那時不可能回應「等一下,我先禱告看看」,只能很快在內心祈禱,瞬間抉擇,馬上浮現「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帖撒羅尼迦前書5:19)於是回答「先上樓再說」,協助Noli的事就決定了,知道必須承擔壓力和苦難。吳文讓出主臥室給施明德,電視一直傳來追捕消息,懸賞金額不斷提高,Noli坐在床邊顯得驚恐,吳文夫婦拿聖經與他坐在一起,帶他禱告,師母讀詩篇第八十八篇,「願我的禱告達到你面前,求你側耳聽我的呼求!」恐懼和生死關頭裡呼求上帝,吳文夫婦牽著施明德的手告訴他:「Noli,以傳道者的良心,我們的信仰一定超過國民黨的告密獎金。」當時只有他們三人在場。三天後吳文將施明德送往林文珍長老家,之後二十幾天,每天送報紙和陪伴,早出晚歸,內心感受極為複雜,神情凝重,家人覺得他像遊魂一般。
1980年1月8日吳文在住家附近被捕。他所屬的路德會開除他的牧師資格。判決後,轉送景美看守所,與其他不同案件的難友關在一起,「牢房很擁擠,談不上生活品質,原來互不認識的人,逐漸建立信任。」吳文是牧者,和黑道角頭、走私漁民一同在牢房生活,彼此成為兄弟朋友,同時牧養關懷他們。2年後吳文出獄,他接受長老教會邀請成為長老教會的牧師,之後到「花東社區發展中心」服務,1987年起擔任南神院牧。
我們不要小看物質、金錢的誘惑,耶穌問彼得也會問我們:「你愛我勝過這些嗎?」吳文牧師告訴施明德:「我們的信仰一定超過國民黨的告密獎金。」這就在表明跟隨耶穌基督的人該有的信仰態度。
使徒保羅寫給提摩太的信,這樣說:「那些想發財的人是掉在誘惑裡,被許多無知有害的慾望抓住,終於沉沒毀滅了。貪財是萬惡的根源。有些人因貪慕錢財而離開了信仰的道路,飽嘗痛苦,心靈破碎。」(提摩太前書6:9-10)
「你愛我勝過這些嗎?」耶穌不僅在問彼得,也是在問今天所有決志要跟隨耶穌基督的人,也問靠基督耶穌之名所建立的教會、機構。「你愛我勝過這些嗎?」在仁愛、慈悲的待降節第四主日裡,想想你可以成為怎樣的聖誕禮物,彰顯出對上帝與對人的愛。

問題討論:
1.彼得對其他的門徒說:「我打魚去。」大家說:「我們跟你一道去。」這段話描述出彼得將負面思想帶給其他人。領導者該如何才能避免將負面的思想影響其他人?
2.當門徒拉起網,看到那麼多的大魚時,心中想的是什麼呢?如果是你,你會有何反應?

3.金錢與上帝(信仰)要你選擇時,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你會如何回應耶穌的問題:「你愛我勝過這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