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傳道書1:1-18知識無法滿足生命

知識無法滿足生命 (2017.2.26主日講道大綱)
傳道書1:1-18

前言:作者的自我介紹(1:1)
●「傳道者」意思是「召集者」或「集會的發言人」
●傳道書是一本在「住棚節」節慶中唸的書

一、空虛之詩(1:2-1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有四
1. 「空虛」(הֶבֶל, hebel):全書總共有35次(1:2)
●詩篇39:5-6「你使我的生命那麼短促!在你眼中,我一生的歲月幾乎等於零。生命不過像一口氣罷了;人生如泡影。一切的操勞都是虛空;他累積財富,卻不知道歸誰享受。

2. 太陽底下:全書總共出現29次(1:3)
●「太陽底下」泛指人類一切的活動,都是按著世間的定律存在。
●「住棚節」是以色列人民收割的季節,在此時讀到「終生操作勞碌,究竟有甚麼益處?」可能很煞風景,但其意義卻頗深。

3. 在自然定律下,生命是徒勞無功(1:4-7)
●人類的勞苦徒然無功,如:大自然的太陽、風、江河等,週而復始。
●詩篇19:1-2「諸天宣佈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作為!日日述說,夜夜傳播」。
●詩人不是看到「太陽底下」的無奈,而是看到上帝在背後掌管一切。
●如同舊約眾先知將我們的目光從地上轉向天上,渴望人類得救贖,渴望重建地上樂園的盼望(賽11:6-9,65:17-25)。

4. 太陽底下萬事令人厭倦(1:8-11)
●儘管萬物活動到一個地步,似乎不斷有推陳出新的東西。但仍是「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
●除非我們把目光轉向「太陽之上」,就像先知以賽亞的祈禱:「上主啊,求你從天上看顧我們;求你從神聖、榮耀的居所關懷我們。你的大能在哪裏呢?你的慈愛憐憫在哪裏呢?求你別不理我們。」(以賽亞書63:15)
●唱「新歌」,「要向上主唱新歌!全地要歌頌上主!」詩篇96:1
●看「新事」,「看哪,我要有新的作為,事情已經發生,你們看得見!我要在荒野中開闢通路,在沙漠裏挖掘河流。」(以賽亞書43:19)

二、追求知識無法滿足生命(1:12-18)

1. 傳道者的查考:收集、歸納、分析、結論

2. 知識無法解答生命的空虛
●就算是君王,他發現生命其實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智慧、知識雖無法滿足生命,但不代表知識就不重要。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啟示和信息為何?

一、知識無法滿足人的生命,唯有上帝的靈才可滿足人的心靈
●看時、看日、看風水,算命、算運、改命底,是台灣風俗中常有之事,雖有人認為某些程度而言這些是歸納統計而得。但做王的傳道者,經過收集、歸納、分析,所得結論是光有對自然的知識,也是無法提升生命,而倍感生命的空虛。
●「親愛的朋友們,對於自稱有聖靈的,你們不要都相信,總要察驗他們的靈是不是出於上帝,因為已經有許多假先知到處出現了。」(約翰一書4:1)
●試問是命算得準確比較要緊?還是我們的生命被誰掌管更加重要呢?
●盜賊進來,無非要偷,要殺,要毀壞。我來的目的是要使他們得生命,而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約翰福音10:10)

二、太陽之上,才有新事
●既然「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相反的,當我們仰望「太陽之上」的上帝,就能有新的發現。

問題討論:
1.這本書在住棚節歡樂的節期宣讀,目的為何?
2.作者在這一章提到他觀察「太陽底下」有些現象,而感到空虛?
3.你何時會有空虛的感覺?聖經裡面有哪些經文讓我們去除空虛看到盼望?

講道篇

知識無法滿足生命 (2017.2.26主日講道)
傳道書1:1-18
今日開始牧師要開始傳講《傳道書》的信息,這本書帶給人思想生命的問題與意義,這也是宗教上嚴肅的課題。以前在教書時,曾經問學生說:「你們認為宗教是什麼?」大部分的學生回答說:「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不!我告訴學生「父母會勸我們為善,老師會勸我們為善,但是他們都不是『宗教』本身。勸人為善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宗教信仰應該回答我們的是關於生命的問題:人從哪裡來?來到世間要做什麼?將來離開世間要往哪裡去?」傳道書的信息對這些生命問題有很深度的描述,接下來的十幾個主日裡,我們也要透過本書來認識生命的意義與呼召。
2005年3月20日美國智商178的14歲神童布蘭登(Brandenn E. Bremmer)在家中以手槍自殺。布蘭登從小就展露他與眾不同的天賦,1歲半自己學會讀書寫字,3歲開始彈鋼琴,而且是鋼琴比賽的常勝軍。他也只花7個月就自修完成6年中學課程,高中畢業的時候才只有10歲,成為全州成歷年來年紀最小的畢業生。布蘭登還自己創作靈修音樂,自行出版CD,開音樂會、射箭、攝影,他樣樣精通。也成為美國年紀最小的大學生。他很開朗、親人朋友關係也很好,更沒有抑鬱的情緒,他死後,他的媽媽說:「他知道自己是時候離開。」有人說,這世界趕不上他,他覺得生命是空虛的。面對生命的空虛,我們來看傳道書的作者,在他人生中深入的體悟。

前言:作者的自我介紹(1:1)
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語錄。」(1:1)
在舊約聖經中,有五本經書與以色列民族的節期有關,傳道書就是其中一本,通常用在「住棚節」的聚會中念給群眾聽。綜觀全書的內容,不外在探討一個主要的問題:生命的價值是甚麼?
人活著的意義是甚麼?將這樣的問題在「住棚節」的時候唸給群眾聽,必定有很獨特的用意。因為「住棚節」是以色列人民收割的季節,同時也是親朋好友、宗族相聚的時候,這個節期前後長達八天,也是歡慶的季節。許多青年男女婚姻配對就在這個時候進行,這和台灣原住民的「豐年祭」很類似。就在大家歡欣慶祝收穫的時期,男女相識進而決定婚姻成家時,誦念這本經書給大家聽,一定有很不同的感受,大家會進一步地問:這樣,我結婚是為了甚麼?今年豐收,對我的生命說出甚麼意義?今年收成少,生活比較困苦,生命這樣勞苦,到底人活著是為了說明甚麼?
第1節介紹作者是「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語錄。」「傳道者」意思是「召集者」或「集會的發言人」,作者取此名字意思大概是他好像召集一群聽眾聆聽他所要傳講的信息。而且他是大衛的後裔,當過耶路撒冷的王。換言之,生命的問題是所有人的問題,上至國王,下至一般百姓,都會煩惱和都應思考的問題。

一、空虛之詩(1:2-11)
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有四:
1. 空虛(1:2)
傳道者說:空虛,空虛,人生空虛,一切都是空虛。」(1:2)
第2節一開始就說「空虛」(הֶבֶל, hebel),這也是整本傳道書的主題,全書總共有35次用「空虛」這個詞。此字也是創世記4:2亞當第二個兒子亞伯的名字,其意思是「呼吸」、「短暫」、「空虛」。就像傳道書中作者所喜歡用的「空虛」,或是約伯記7:16所說:「我的生命毫無意義」的意思。這個名字要強調亞伯的生命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如同呼一口氣的短暫,因為亞伯在盛年之際便遭到兄長該隱的殺害。
這個詞在希伯來文表示「氣息」之意,如詩篇39:5-6所用的「一口氣息」。詩篇39:5-6「你使我的生命那麼短促!在你眼中,我一生的歲月幾乎等於零。生命不過像一口氣罷了;人生如泡影。一切的操勞都是虛空;他累積財富,卻不知道歸誰享受。
「一口氣息」就像我們在形容一個人的死會說「嚥下最後一口氣」,表達出生命的空虛、無奈與短暫。
空虛是「混沌」、「無氣息」的狀態,相對地,在創世記一開始,上帝創造世界是以祂的「氣」吹在水面上。上帝的靈是「創造」、「有氣息」的。相對「空虛」、「沒有氣息」,聖靈卻是給人「氣息」,給人心靈得著「充滿」。

2. 太陽底下(1:3)
人在太陽底下終生操作勞碌,究竟有甚麼益處?」(1:3)
第3節「太陽底下」(和合本:日光之下)這一個詞,是傳道書裡面重要的詞,總共出現29次,也是作者要表明他從「太陽底下」,觀察到世間許許多多的現象。
所謂「太陽底下」即在世界上,泛指人類一切的活動,就是在太陽底下沒有遮掩,都是按著世間的定律存在。緊接作者觀察到,在「太陽底下」一切都是「週而復始」的運作,是一個有限、規律、界線的生命循環。作者說明大自然就是在這種規律、定律下,不斷的循環周轉;同樣地,人類也在大自然的裡面,跟大自然一樣,沒有區別。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都是世人無法抗拒的。
作者在這裡問了眾人一個生命重要的問題,「終生操作勞碌,究竟有甚麼益處?」我在一開始提到,在舊約聖經中,有五本經書與以色列民族的節期有關,其中傳道書就是在「住棚節」的聚會中唸給以色列百姓聽的。「住棚節」是以色列人民收割的季節,同時也是親朋好友、宗族相聚的時候,這個節期前後長達八天,也是大家歡欣慶豐收的日子,在此時讀到「終生操作勞碌,究竟有甚麼益處?」可能很煞風景,但其意義卻頗深。因為這卷書可以幫助人思想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今年豐收了,有錢了,這對我的生命有何使命或意義?如果今年收成少,生活困苦甚至流淚,到底人活著的盼望與意義是什麼?上帝要對我們說些什麼?
住棚節同時也是男女青年互相認識進而決定婚姻成家的歡慶節期,大家一起誦念傳道書時,感受也會特別深,大家會問:我為什麼要結婚?結婚對我的生命有何意義?在「太陽底下」,生命除了週而復始的循環,生命還有什麼盼望?
住棚節更是以色列人重新演練祖先出埃及的歷史,他們在曠野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資源的極匱乏,但在這樣的苦難困境裡,卻也有著信仰最深刻的體悟:「上主使你們飢餓,然後把嗎哪賜給你們,是你們和祖先都沒有吃過的食物,以此教導你們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申命記8:3)

3. 在自然定律下,生命是徒勞無功(1:4-7)
4一代過去,一代又來,世界老是一樣。5太陽上升,太陽下沉,匆匆地趕回原處,再從那裏出來。6風向南吹,又轉向北,不斷地旋轉,循環不已。7江河流入大海,海卻不滿不溢;水歸回發源之處,又川流不息。」(1:4-7)
人類的勞苦徒然無功,同樣,宇宙的勞苦也一無所得。作者舉出三個大自然的例:太陽上升,太陽下沉,如同一名繞跑道的選手;風向南吹,又轉向北,卻漫無目的;江河流入大海,卻永無填滿之日。如同太陽、風、江河等,週而復始。人活在大自然的定律下,人也無法改變生命的必然結果,最後將徒勞無功而倍感空虛。
以色列的祖先是遊牧民族,哪裡有水、有草就遷居到哪裡;如今在「住棚節」慶祝農作物收成,已經說明他們進入農耕時期,農耕時期更是需要「靠天吃飯」,風調雨順才能有好收成。
特別在舊約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聖經的作者發覺上帝的作為,他們感受到天地萬物都在向上帝發出讚美。宇宙是屬祂的,雲、風、雷、電都是上帝在控制。詩篇19:1-2就這樣說:「諸天宣佈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作為!日日述說,夜夜傳播」。詩人不是看到「太陽底下」的無奈,而是看到上帝在背後掌管一切。
當亞當墮落,受造萬物亦墮落了(創世記3:17-19)。如果人困苦沒有盼望,受造萬物亦不會有盼望的。如果我們只看到「一代過去,一代又來,世界老是一樣。」我們的眼界就被世界所侷限,我們就是活在「太陽底下」,終生操作勞碌,人生沒有益處。我們不能將我們的目光立於世俗「太陽底下」來追求,而必須放在「太陽之上」。如同舊約眾先知將我們的目光從地上轉向天上,渴望人類得救贖,渴望重建地上樂園的盼望(賽11:6-9,65:17-25)。

4. 太陽底下萬事令人厭倦(1:8-11)
8萬事令人厭倦,無法盡述。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9發生過的事還要發生;做過的事還要再做。太陽底下一件新事都沒有。10有哪一件事人能說:「看吧,這是新的?」不可能!在我們出生以前早已經有了。11往昔的事沒有人追念;今後發生的事也沒有人記住。」(1:8-11)
作者觀察「太陽底下」,在自然定律下,人的生命是徒勞無功。在8-11節,作者將論點更推進一步。儘管萬物活動到一個地步,似乎不斷有推陳出新的東西,就像手機、電子產品不斷的更新,流行服飾不斷的更新,第八節說:「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看不「飽」、聽不「足」,是指外在的物質,無法使情緒和心靈得到飽足。
傳道者要說明的是,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太陽底下」,只能感受到「萬事令人厭倦」。除非我們把目光轉向「太陽之上」,就像先知以賽亞的祈禱:「上主啊,求你從天上看顧我們;求你從神聖、榮耀的居所關懷我們。你的大能在哪裏呢?你的慈愛憐憫在哪裏呢?求你別不理我們。」(以賽亞書63:15)如果人沒有轉向「太陽之上」,如果人沒有轉向上帝,人就無法找到救贖,雖然不斷跟著太陽底下的流行事物,但終究無法得到心靈的飽足。
當詩人轉向上帝,他就能唱「新歌」,詩篇96:1「要向上主唱新歌!全地要歌頌上主!」當先知轉向上帝,他就可以看到「新事」,「看哪,我要有新的作為,事情已經發生,你們看得見!我要在荒野中開闢通路,在沙漠裏挖掘河流。」(以賽亞書43:19)
在第11節,作者說:「往昔的事沒有人追念;今後發生的事也沒有人記住。」過去的事將會被現在發生的事所取代,同樣的,現在發生的事,也會被後來發生的事所取代,歷史就是這樣不斷發生,人的生命也必然在時間中流逝。作者觀察「太陽底下」,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沒有意義,沒有方向。從2-11節「空虛之詩」看來,「太陽底下」世人結果就是空虛、絕望、沈淪。

二、追求知識無法滿足生命(1:12-18)
12我是傳道者;我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13我決心用智慧探求,考察天下發生的一切事。上帝給人類的擔子是多麼沉重啊!14我觀察了世上的一切事;一切都是空虛,等於捕風。15彎曲的東西不能變直;沒有存在的事物不能數算。16我對自己說:「我是一個大人物,比任何一個統治過耶路撒冷的人都有智慧。我知道智慧是甚麼,知識是甚麼。」17我決心辨明智慧和愚昧,知識和狂妄。但是,我發現這也是捕風。18智慧越多,煩惱越深;學問越博,痛苦越大。
傳道者專心查究天下一切的事情,結論是上帝讓人經歷極重的勞苦,而一切的努力都是空虛而沒有意義的。
1. 傳道者的查考:收集、歸納、分析、結論
通過這一段經文來看,傳道者非常有現代科學的方法和精神,他用智慧探求,對「太陽底下」事物的收集、歸納、分析、結論。最後,他做了一個結論「我觀察了世上的一切事;一切都是空虛,等於捕風。」「捕風」意思是指「無法抓取、無法得著」。
彎曲的東西不能變直」,簡單來說是指知識無法滿足我們的需要,人能登陸月球,但卻無法理解蜜蜂違反空氣動力學的飛行。1934年,昆蟲學家安東尼·馬格南(Antoine Magnan)研究蜜蜂的飛行寫了一本《昆蟲的飛行》(Le Vol des Insectes, Insect Flight),他應用數學分析和已知的飛行原理來計算蜜蜂的飛行,得出結論是「蜜蜂飛行是不可能的」,因為違反空氣動力學原理。又例如,人可以控制小兒麻痺、肺結核,對普通感冒卻無法根治。人可以發掘原子的奧秘,卻無法駕馭閃電或儲存它的能量。傳道者說:「智慧越多,煩惱越深;學問越博,痛苦越大。」人是何其的有限,知識無法滿足生命的困境。

2. 知識無法解答生命的空虛
當人都在想:如果能成為君王,生命會是多麼地貴重,可以享受無窮盡的榮華富貴。但是,這位作者說:「我是一個大人物,比任何一個統治過耶路撒冷的人都有智慧。我知道智慧是甚麼,知識是甚麼。」換言之,就算是君王,他發現生命其實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即使有智慧、知識,也不能解開人生命的疑惑、憂愁,相反的,是愁上加愁。
智慧、知識雖無法滿足生命,但不代表知識就不重要。十八世紀啟蒙運動,認為理性、知識可以改變人,建造一個完美的世界。甚至極端的理性主義者,認為人已經不用上帝了,靠人的理性、知識,世界就會更完美理想。甚至認為通過教育,人就可以成為現代文明人,不會再有戰爭、卑鄙、不公義的人性和社會。但到了十八世紀末,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驗收理性主義的成果,結果發現知識、理性並沒有讓這世界更美好,人的驕傲自大反倒顯出生命的空虛和軟弱。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啟示和信息為何?

一、知識無法滿足人的生命,唯有上帝的靈才可滿足人的心靈
看時、看日、看風水,算命、算運、改命底,是台灣風俗中常有之事,雖有人認為某些程度而言這些是歸納統計而得。但做王的傳道者,經過收集、歸納、分析,所得到結論都是「太陽底下」的知識,除法消除空虛,也無法提升心靈的生命。
根據我的暸解,歸納出算命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透過一些公式,利用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辰的八字,或身上的特徵,來推算人一生的命運,例如:排八字、紫微斗數、星座算命等,廣義的算命也包括手相、面相和摸骨等。第二類是直接通靈,由靈界告訴人們未來會發生的事;靈媒問命屬於這類。
第一類是通過「算」的命,可以說是計算、統計、歸納,「算」的方法將很多人的生命過程做有系統的整理,歸納出一些公式,有相當的準確性,從統計學得知,這種歸納法約有七成的準確性。然而我們要非常注意的是,當初這些算命公式的產生,是使用那些人做樣本來計算的?它又代表著那一種人的生命過程呢?
中國八字和紫微斗數,甚至手相、面相,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秦朝就有了;西方的星座則是發源於古代巴比倫,受希臘星座文化影響,將所歸納的人事物結合星座運行加以解釋。甚至推論過去、未來。
基本上,算命的公式是將「太陽底下」的肉體生命算得非常準確,即按照肉體自我律去生活,自然會照算命公式發生。但結果是「意向於本性就是死;意向於聖靈就有生命和平安。(和合本: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馬書8:6)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至於去求問靈媒,則要留心:「親愛的朋友們,對於自稱有聖靈的,你們不要都相信,總要察驗他們的靈是不是出於上帝,因為已經有許多假先知到處出現了。」(約翰一書4:1)試問是命算得準確比較要緊?還是我們的生命被誰掌管更加重要呢?
一個信耶穌的人,有上帝所賜予的新生命,也順從新的聖靈律來生活,因此就打破「太陽底下」的算命、歸納,因為聖經中明說:「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哥林多後5:17)基督徒要清楚,我們的生命已經歸屬上帝,接受上帝為我們生命的主宰,都能過一個全新的生活。
心靈的欠缺、空虛唯有聖靈能填滿。耶穌應許我們說:「盜賊進來,無非要偷,要殺,要毀壞。我來的目的是要使他們得生命,而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約翰福音10:10)

二、太陽之上,才有新事
既然「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相反的,當我們仰望「太陽之上」的上帝,就能有新的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普遍充滿空虛和痛苦。當時,世界的思想潮流是「存在主義」。這些思想家認為人「存有」是被拋入這世界,人是軟弱有限的,人無法選擇是否願意來到這世間。既然人無法選擇,那就勇敢去面對,而不是逃避。
但矛盾的是,存在主義卻又強調人的有限、軟弱和墮落。那麼,依靠自我十足存在的勇氣就真能解決問題?就真能有盼望?這點是可質疑的。
二十世紀的存在主義,同樣也發現人的存在,在「日光之下」是受限制又軟弱。在戰後,整個世界都重新面對人性所造成的毀滅性結果——世界大戰的殘酷現實,於是整個世界都在尋找盼望,在美國有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帶領的黑人民權運動,東歐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渴望自由、擺脫蘇俄的統治,天主教的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讓當代對於各種對話及意識形態都發生積極的期待與盼望。在基督教裡,有盼望神學家之稱的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 Moltmann)說:盼望是一種信仰的參與的行動」,基督徒要「與上帝一同盼望」。在戰後,當世界遇到空虛、軟弱的處境時,這些世界級的思想家,都從盼望的角度,引導人的目光仰望上帝。
傳道者通過「太陽底下」,帶領我們思考人存在的問題。發現在太陽底下的世人,終日勞苦空虛。但我們若將眼光從「太陽底下」轉向「太陽之上」,就會發現生命在上帝裡有了新的意義,也會發現唯有在上帝裡才有常新的事。
台灣人喜歡將生命形容是「苦海」,「人生海海啊」。在「茫茫大海的人生」,在太陽底下,人活著真是苦啊!沒有人可以例外。同樣地保羅也有此體會,他在羅馬書7:24說:「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使我死亡的身體呢?」確實,人生真苦!但接著保羅又說:「感謝上帝,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能夠救我。」(羅馬書7:25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經冷戰時期,人再次經歷到「太陽底下」的空虛,一切的知識都無法滿足人生命的空虛。面對廿一世紀,若我們的眼光仍然注目「太陽底下」,將失去生命盼望和活力。唯有將我們的眼光仰望「太陽之上」的上帝,我們的生命才能有盼望,我們的心靈才得以豐富。當我們仰望「太陽之上」的上帝,上帝將要在我們生命中做新事。

問題討論:
1.這本書在住棚節歡樂的節期宣讀,目的為何?
2.作者在這一章提到他觀察「太陽底下」有些現象,而感到空虛?

3.你何時會有空虛的感覺?聖經裡面有哪些經文讓我們去除空虛看到盼望?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團隊7-獻上自己的團隊

團隊7-獻上自己的團隊(2017.2.19講道大綱)
腓立比書2:25-30

前言:團隊中的個人
友阿蝶、循督基 VS. 以巴弗提

一、保羅對以巴弗提的介紹
●以巴弗提(Epaphroditus):「令人喜悅」
●整本聖經只有在腓立比書裡提過以巴弗提的名字兩次,新約其他書信就再也沒有提過他了。那麼,以巴弗提是誰呢?
●保羅用了五種稱謂來介紹以巴弗提:和合本翻譯「然而,我想必須打發以巴弗提到你們那裏去。他是我的兄弟,與我一同做工,一同當兵,是你們所差遣的,也是供給我需用的。」(腓立比書2:25)
1. 弟兄:我們的弟兄。
「弟兄」ἀδελφός(adelphos)是從δελφός(子宮)來的。
2. 同工:一起工作,就是指共同在服事的同工。
3. 戰友:一同作戰、一同當兵。
4. 信使:「是你們所差遣的」(和合本)。
5. 助手:「供給我需用的」(和合本)。
「供給」λειτουργός (leitourgos),也可以翻譯成幫助者、助手。

二、以巴弗提:獻上自己、「以基督的心為心」的僕人
●保羅把自己比喻為奠祭,樂意為教會傾倒。保羅這樣說:「即使我必須以自己的血作為奠祭,澆在你們用信心獻給上帝的祭品上,我也喜樂,而且要跟你們大家分享我的喜樂。」(2:17)
●保羅舉提摩太、以巴弗提為例,他們獻上自己。

三、以巴弗提在四項事情上獻上自己最好的
●以巴弗提在四項事情上獻上自己最好的:
1. 他是位有愛心的人
●保羅稱他為「供給」λειτουργός (leitourgos)、幫助者、助手。
●腓立比人因以巴弗提病倒而擔憂,使以巴弗提深感難過(2:25-26)

2. 他為福音勇於冒險
●保羅說:「因為他為基督的工作冒生命的危險,幾乎死了,為了要彌補你們未能服事我的地方。」和合本翻譯「不顧生命」。 
●「為了某人是上帝的使者而接待他的,一定會分享使者所得的獎賞;為了某人是義人而接待他的,也一定會分享義人的獎賞。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是誰,就算拿一杯冷水給門徒中最微小的一個喝,只因那個人是我的門徒,一定會得到獎賞。」(馬太福音10:41-42)

3. 他是不懈怠的同工
●保羅說以巴弗提是跟他一同當兵的,他符合什麼條件呢?
「作為基督耶穌的忠勇戰士,你要分擔苦難。一個入伍的兵士要爭取長官的嘉許就不能讓營外的事務纏擾他。」(提摩太後書2:3-4)

4. 他如祭司般的獻祭
「這就是你們送給我一切禮物的收據;你們所送的超過了我的需要。以巴弗提替你們帶來了這許多豐富的禮物,正像是芬芳的香氣,是上帝所悅納的祭品。」(腓立比書4:18)

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在基督的團隊中,成為上帝忠心的僕人

二、在基督的團隊中,成為教會的以巴弗提
●教會必須學習用新的價值觀
●您肯否成為教會的以巴弗提嗎?

問題討論:
1.在基督的團隊中,保羅如何描述基督如何「獻上自己」?保羅、以巴弗提又如何獻上自己?
2.對比「友阿蝶、循督基」及「以巴弗提」,他們對服事的態度各自為何?
3.您肯否成為教會的以巴弗提嗎?

講道稿

團隊7-獻上自己的團隊
腓立比書2:25-30
25 我想,我應該送我們的弟兄以巴弗提回到你們那裏去。你們選派他來幫助我,跟我一起工作,一同作戰。26 他很想念你們各位,並且知道了你們聽到他生病的消息,非常難過。27 他真的害過病,幾乎死了。可是上帝憐憫他,不但憐憫他,也憐憫我,使我沒有遭受更大的憂傷。28 所以,我更想盡速送他回去,使你們得以高高興興地跟他團聚;這也可以消除我的憂傷。29 我希望你們在主裏歡歡喜喜地接待他。你們要尊重像他這樣的人;30 因為他為基督的工作冒生命的危險,幾乎死了,為了要彌補你們未能服事我的地方。

前言:團隊中的個人
今日召開會員和會,第一部分以禮拜開始,第二部分是會員和會。以禮拜作為會議的開始是長老教會優美的傳統,約翰加爾文時代,日內瓦市政廳開議或是中會開會時,也是以禮拜開始,甚至參與開會的牧師、長老都穿著黑袍,提醒自己是一位罪人,是一位不完全的人,因此更應該謙卑降服在聖靈的帶領下參與會議。這項認知,也是作為基督團隊的一份子要緊的信仰態度。
上主日(2/12)我們舉行主日學遷移暨新建工程開工感恩禮拜暨手抄聖經起筆感恩禮拜,禮拜中我們大家一起「扭大索(giú-tōa-soh)」象徵同心齊力參與教會的整修及改建,大合照留下要緊的歷史紀錄,來見證上帝的恩典與帶領。我看到大家一起扭大索、小朋友一起拿開工鏟子,照出來的相片,各個充滿笑容。這讓我想起詩篇133:1所說:「弟兄姊妹和睦相處是多麼幸福,多麼快樂!
但是,團隊中有時也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就像上主日我們讀到腓立比書4:1-5,腓立比教會有二位姐妹友阿蝶、循督基,她們彼此的對立、衝突已經影響到教會的團隊。同樣是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保羅在腓立比書2:25-30提到以巴弗提,他如何獻上自己來服事教會。這二者之間是種強烈的對比,友阿蝶、循督基的衝突值得我們警惕,而以巴弗提的委身值得我們學習。現在我們就來認識以巴弗提這位獻上自己的同工。

一、保羅對以巴弗提的介紹
以巴弗提(Epaphroditus)名字的意思是「令人喜悅」,他是使徒保羅首次被囚於羅馬時,被腓立比教會差派到羅馬找保羅的使者,他受差遣攜帶金錢、物質送到羅馬給保羅,並且服事及陪伴保羅(腓2:25;4:18)。
保羅稱以巴弗提為我的兄弟,一同作工,一同作戰,是腓立比教會所差遣的使者。但是,以巴弗提後來生病,幾乎瀕臨死境(腓2:27-30),加以病癒後又患思鄉之念。
為了腓立比教會對他的掛心,並為要免去保羅的憂愁等緣故,於是保羅就讓他回去腓立比,同時攜帶這封「腓立比書」回去,並向腓利比信徒報告保羅在獄中生活的情景,安慰他們的心靈。以巴弗提如此忠心服事,因此使徒保羅特別勸勉腓立比信徒說:「我希望你們在主裏歡歡喜喜地接待他。你們要尊重像他這樣的人。」(腓2:29)
整本聖經只有在腓立比書裡提過以巴弗提的名字兩次,新約其他書信就再也沒有提過他了。那麼,以巴弗提是誰呢?是其中一個使徒嗎?不是。是腓立比教會的牧者嗎?不是。他是著名的傳道人嗎?也不是。
腓立比書2:25說:「我想,我應該送我們的弟兄以巴弗提回到你們那裏去。你們選派他來幫助我,跟我一起工作,一同作戰。
以巴弗提只是腓立比教會一個普通的信徒,默默無聞,奉教會差遣把需用的東西帶給保羅。既然以巴弗提是默默無聞的,所做的也只是把教會的對福音的奉獻帶給保羅,他只是一位「跑腿」的人,傳遞奉獻給保羅之後,就完成他的工作。但特別的是,保羅刻意把以巴弗提的名字和他的服事記載下來了。
在整卷腓立比書總共出現了幾個名字?除了保羅以外,總共有七個:耶穌、提摩太、以巴弗提、友阿爹、循都基、革利免、該撒「所有的信徒,特別是皇宮裏的人,都向你們問安。」(4:22,參考1:12-13)。令人意想不到的就是,保羅談以巴弗提的篇幅竟然是最長的。
以巴弗提在新約聖經中,沒有顯赫的成就,是一位莫莫無聞的人物。但使徒保羅稱以巴弗提為英雄。在腓立比書2:25這段經文中,保羅用了五種稱謂來介紹以巴弗提給腓立比教會。和合本這樣翻譯「然而,我想必須打發以巴弗提到你們那裏去。他是我的兄弟,與我一同做工,一同當兵,是你們所差遣的,也是供給我需用的。」(腓立比書2:25)
1. 弟兄:我們的弟兄。
ἀδελφός(adelphos)是從δελφός(子宮)來的,這個詞比較像台語「穿同一件內褲」的「親兄弟」。
2. 同工:一起工作,就是指共同在服事的同工。
3. 戰友:一同作戰、一同當兵。當過兵的人都會說一起當兵的為「同梯」,甚至是指「出生入死」的夥伴。
4. 信使:「是你們所差遣的」(和合本)。
以巴弗提是腓立比教會所差遣的,在此「差遣」這個詞就是用ἀπόστολος(apostolos)與「使徒」同意思,不是說他就是使徒,這個詞往往也表達「受差派的代表」,或是「信使」傳遞訊息的人,就像保羅通過以巴弗提傳遞腓立比書給腓立比教會。
5. 助手:「供給我需用的」(和合本)。
「供給」λειτουργός (leitourgos),這個詞現代中文譯本沒有翻譯出來,和合本翻譯為「供給」,但這個字也可以翻譯成幫助者、助手。
以巴弗提原本就是腓立比教會出身的,難道他們不認識他嗎?不,他們早已經認識以巴弗提。但是,經歷服事的人,他的屬靈生命是會改變的,使徒保羅用五個稱謂來介紹以巴弗提給腓立比教會,就是要讓他們重新認識屬靈生命改變後的以巴弗提。各位,委身服事會提升一個人的屬靈生命,我們若能委身服事,我們都可以成為教會的以巴弗提。

二、以巴弗提:獻上自己、「以基督的心為心」的僕人
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第二章談到一個主題「以基督的心為心」,都可以在以巴弗提的身上看到。當保羅勸勉教會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緊接著談到基督耶穌如何為世人的救恩而謙卑自己,跟著保羅又把自己比喻為奠祭,樂意為教會傾倒。保羅這樣說:
即使我必須以自己的血作為奠祭,澆在你們用信心獻給上帝的祭品上,我也喜樂,而且要跟你們大家分享我的喜樂。」(2:17)
接著,保羅舉提摩太為例,說提摩太不求自己的事,只求耶穌基督的事。最後,保羅更舉以巴弗提為例,因為以巴弗提為了基督的工作,不顧性命。看到這裡,我們明白了,原來以巴弗提生病是因為他為福音奔波,甚至不顧性命。換句話說,保羅是將以巴弗提的服事看作是他效法基督的態度,保羅讓教會明白擁有基督的心的僕人是如何的獻上自己,可見他對以巴弗提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三、以巴弗提在四項事情上獻上自己最好的
以巴弗提含有「令人喜悅」的意思,他的生命確實如此!我們可以從以巴弗提身上學習什麼功課?以巴弗提在四項事情上獻上自己最好的:
1. 他是位有愛心的人
保羅稱他為「供給」λειτουργός (leitourgos)、幫助者、助手。到底以巴弗提做了什麼呢?腓立比書2:25說:「我想,我應該送我們的弟兄以巴弗提回到你們那裏去。你們選派他來幫助我,跟我一起工作,一同作戰。
腓立比教會出於關心,為保羅預備了需用的東西,於是差遣教會的一位弟兄以巴弗提,把東西帶到羅馬給保羅。我們要留意,教會不是差派以巴弗提去開拓教會,只是差派他跑腿給東西,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任務。一般來說,信徒們都希望參與一些重要的、有挑戰性的,甚至有名聲的服事,至於跑腿的事,就不感興趣了。但是,以巴弗提却不是這樣想的。以巴弗提看到教會出於愛心,出於支持福音的需要,想把需用的東西帶給保羅,讓在監獄中的使徒保羅感到溫暖,於是他很樂意地接受教會的差遣,帶著東西出發了。
從腓立比到羅馬距離大概一千公里,當時的道路條件不好,強盜橫行。看似簡單的事,卻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以巴弗提必須要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經過艱難的旅程才能從腓立比抵達羅馬。以巴弗提出於對傳道者的愛、出於對福音的熱忱,他接受教會的差遣跑腿。

2. 他為福音勇於冒險
使徒保羅稱以巴弗提與他一同作戰、當兵。當大多數人單單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時,他為著基督仍冒著生命危險(腓立比書2:25, 30)。
保羅說:「因為他為基督的工作冒生命的危險,幾乎死了,為了要彌補你們未能服事我的地方。」和合本翻譯「不顧生命」,犧牲的事奉「不顧」全本聖經只有在此用這一次。這字是賭場用的字,「一個甘冒一切生命危險」之意。肯冒險或不顧後果,就正如保羅在使徒行傳20:24所說:「但是,我並不珍惜自己的性命,為的是要完成我的使命,成就主耶穌交給我的工作,就是見證上帝恩典的福音。」 
第25節,保羅說以巴弗提是「跟我一起工作,一同作戰」。明明以巴弗提只是快遞、跑腿、送東西的人,為什麼保羅却說是他的同工呢?使徒保羅是個大有能力的使徒,到處傳福音,建立教會。以巴弗提只是留在他身邊服事他,又怎能說是保羅的同工呢?在上帝的眼中,以巴弗提所做的,不管是多麼微不足道,都是在參與上帝的事工。這一點正如耶穌所說的:「為了某人是上帝的使者而接待他的,一定會分享使者所得的獎賞;為了某人是義人而接待他的,也一定會分享義人的獎賞。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是誰,就算拿一杯冷水給門徒中最微小的一個喝,只因那個人是我的門徒,一定會得到獎賞。」(馬太福音10:41-42)不管是多麼微不足道,都是在參與上帝的事工。
以巴弗提千裡迢迢地帶著腓立比教會的饋贈、問候、祝福,來到羅馬,到獄中看望保羅的時候,保羅的心會多麼地受鼓勵!以巴弗提如同雪中送炭一樣温暖著保羅的心,讓保羅知道在這場爭戰的背後有許許多多的弟兄姐妹在支持他。福音的工作不是單靠一個人獨力承擔的,而是靠信徒們齊心努力,一同的參與。保羅被差派做外邦人的使徒,腓立比教會出於愛心供給保羅的需用,在福音事工上具體的參與。以巴弗提不僅願意代表教會,跋涉千山萬水把奉獻送到保羅手中,並且主動留在保羅身邊服事,這也是在福音事工上的參與。在上帝的眼中,服事沒有分大小,只要憑愛心去做,就必定會蒙上帝記念。

3. 他是不懈怠的同工
保羅稱以巴弗提為同工,是跟他一同作戰、當兵,在這場屬靈爭戰中成了他的親密戰友。以巴弗提具備了什麼樣的特質呢?當兵的人必須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是勇氣?是毅力?或是强壯的身體?要成為基督的精兵,需要符合什麼條件?提摩太後書2:3-4這樣說:
「作為基督耶穌的忠勇戰士,你要分擔苦難。一個入伍的兵士要爭取長官的嘉許就不能讓營外的事務纏擾他。(提摩太後書2:3-4)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作為基督耶穌的忠勇戰士,首要的條件不是勇氣、毅力或強壯的身體,而是「要分擔苦難」,要能夠「不能讓營外的事務纏擾他」。保羅說以巴弗提跟他一同當兵,因為為了主的工作,以巴弗提吃了不少的苦頭。例如,他要離開自己的家人、家鄉,離開他的舒適圈(comfort zone),走一千公里跋山涉水到羅馬去。這個旅程本身已經非常艱苦,說不定他的病跟路途的艱辛也有關係。到了羅馬以後,還在保羅身邊服事他,又熱衷於福音工作,終於支持不住而病倒了。病情嚴重,甚至到幾乎喪命的程度。
在一個舒適的環境,或許會覺得為主吃苦是理所當然的。可是,離開舒適圈,來到一個環境不好的地方,又遇到疾病纏身。面對如此大的挑戰,以巴弗提沒有在第一時間選擇返回腓立比,反而留在在保羅的身邊服事他,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的利益。

4. 他如祭司般的獻祭
以巴弗提如同祭司一樣獻上蒙上帝喜悅的祭物。請大家翻到另一節經文,腓立比書4:18說:
「這就是你們送給我一切禮物的收據;你們所送的超過了我的需要。以巴弗提替你們帶來了這許多豐富的禮物,正像是芬芳的香氣,是上帝所悅納的祭品。」(腓立比書4:18)
在使徒保羅看來,以巴弗提如同祭司一樣,代表教會獻上一份是上帝所悅納的祭品。以巴弗提雖然只是一個小弟兄,而且是一個外邦的信徒,他跑腿所做的,或許在人看來微不足道,但是在上帝的眼中却如同祭司一樣。

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在基督的團隊中,成為上帝忠心的僕人
以巴弗提原本就是腓立比教會出身的,難道他們不認識他嗎?不,他們早已經認識以巴弗提。但是,經歷服事的人,他的屬靈生命是會改變的,使徒保羅用五個稱謂來介紹以巴弗提給腓立比教會,就是要讓他們重新認識屬靈生命改變後的以巴弗提。各位,委身服事會提升一個人的屬靈生命,我們若能委身服事,我們都可以成為教會的以巴弗提。至少,以巴弗提在服事中、在苦難中得著靈性操練的機會。
1.服事使我們得到靈性操練的機會。
以巴弗提願意擔任跑腿的工作,走一千公里抵達羅馬交付奉獻給保羅,不僅如此,他還自願在保羅受監禁的環境下陪伴在保羅身旁服事他。他委身、他忠心,他把握服事的機會,他的靈性無形中也得到操練。
各位,如果有服事的機會就當把握。如此,我們的靈性才能不斷提升。
2.苦難使我們得到靈性操練的機會。
在服事中,我們不見得都會事事順利,很多時候會遇到困境,甚至苦難的事情。就像保羅為福音的緣故受到監禁,就像以巴弗提害病差點死亡。上帝用環境來塑造我們的品格,用困難使我們更親近祂。在人生中,外面發生的事遠不及在我們內心發生的事重要,苦難的環境只是暫時的,靈性品格卻存到永遠。
我們要知道,苦難不會自動成就上帝的目的,很多人不但沒有因苦難而成長,反而變得苦毒。記住,最深沈熱烈的敬拜經歷可能就是在你人生最黑暗的時刻。保羅、以巴弗提彼此在監獄中互相扶持照顧,他們成為生死患難的戰友、同工。

二、在基督的團隊中,成為教會的以巴弗提
保羅之所以大大地稱讚以巴弗提,因為他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本來他把饋贈交給保羅後就大功告成了,但是却主動留在羅馬服事保羅,也因為勞心勞力使體力不支而患病,幾乎要死。雖然在人看來,以巴弗提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弟兄,但是在上帝看來,他的心、他的服事如同馨香的祭蒙上帝的悅納。
你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在服事呢?簡單歸納三種服事態度:
第一種人:得過且過,有做就好了,有時甚至最後不了了之。
第二種人:把份內該做的事做完,不要再被叮囑、被唸。
第三種人:不僅將份內的辦妥,甚至連份外的事也主動關心、參與。
以巴弗提就屬於第三種人。雖然已經完成了受交託的任務,但因著看到保羅的需要,就不忍心離開保羅,結果就做了超過他份內當做的事,後來還得了重病,以致回去的日期再度被耽延。但也因此,他的委身、他的主動,他的靈性得到極大的操練,就連使徒保羅也對他有新的認識,稱他是:弟兄、同工、戰友(一同作戰、一同當兵)、信使(受差遣的)、助手。
您肯否成為教會的以巴弗提嗎?

問題討論:
1.在基督的團隊中,保羅如何描述基督如何「獻上自己」?保羅、以巴弗提又如何獻上自己?
2.對比「友阿蝶、循督基」及「以巴弗提」,他們對服事的態度各自為何?

3.您肯否成為教會的以巴弗提嗎?


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

團隊6-化解對立的團隊

團隊6-化解對立的團隊(講道大綱)
腓立比書4:1-5、約書亞記7:19-21

●使徒保羅也曾遇到與同工意見不同的時候:使徒行傳15:37-40
●提摩太後書4:11「只有路加跟我在一起。你要去找馬可,帶他一起來,因為他會幫助我的工作。
●使徒保羅也曾處理過教會內部同工不和的事情:腓立比書4:2-5
●腓立比教會是保羅在歐洲設立的第一間教會:使徒行傳16:6-15
●基督教會二次大分裂:一次是1054年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另一次是1517年宗教改革運動(含1534年的英國國教)。

一、掛念使彼此在乎(腓立比書4:1)
●保羅喜樂的秘訣在於全心記掛主內的弟兄姊妹,以主的羊群為喜樂(腓2:2)。
●「冠冕、華冠」(στέφανος, stephanos),不是君王的冠冕,乃是月桂枝葉編成的冠冕。

二、要倚靠主站得穩(腓立比書4:1)
●「要倚靠主站得穩」當時的腓立比信徒受到搖動的事。
●保羅喜樂的秘訣是關懷主內的肢體。

三、勸戒當事者:在主裏同心(腓立比書4:2)
●保羅提醒「在主裏」是解決一切對立、隔閡的地方。
●「在主裏」,就像在以弗所書4:1-6保羅以七個「一」來說明。
●耶穌說:「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太5:9)。

四、請同工幫助(腓立比書4:3)
●這是一封公開信,有可能是指讀到這一封信的人。

五、將來要在主面前相見(腓立比書4:4-5)
●記「在上帝的生命冊上」,表示這些福音伙伴都已經去世了。
●這二位姊妹或許可以在世上時彼此不招呼、不說話;但總不能夠到天上,還是互不交談吧。因此在第五節保羅特別提醒「主就要來了」。

今天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一個人的行為會影響整個團隊
●友阿蝶和循都基她們二人有很嚴重的意見紛歧,甚至因此而影響到福音事工的推動,才會讓使徒保羅在書信中提醒。
●戰地記者賽巴斯汀.榮格(Sebastian Junger)的所見。
●亞干的「鞋帶鬆了」,個人的行為也會牽連其他人。
●團隊需要每個人都「繫緊鞋帶」。

二、化解分歧,不是斥責,而是先發出愛與接納
●如何挽回關係?「斥責」對方,「罵」對方無法拉近彼此的關係,也無法增進彼此的信任感。
●「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我抱起他們,像抱嬰孩偎貼在面頰上;我俯下身子,餵養他們。」(何西阿書11:4)

問題討論:
1.在家庭、工作、社會、教會中,你看過哪些讓你難過的對立情況?遇到這些對立、歧見或衝突時,通常你會怎麼做?
2.保羅在此如何化解友阿蝶和循都基的對立?保羅有哪些教導?
3.上帝希望我們如何促進和好?你會如何做?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與俄羅斯東正教會牧首祈偉義(Patriarch Kirill of Moscow and all Rus‘),2016.2.12(五)在古巴首都哈瓦那(Havana)會面,這是自1054年東正教由羅馬教會分裂出來後,雙方領袖首度會面。
東正教有15個牧首,名義上最崇高的牧首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普世牧首全銜為Arch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New Rome and Ecumenical Patriarch(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新羅馬普世牧首)。但實際領導最多東正教信徒的牧首是莫斯科大主教暨俄羅斯牧首。
講道篇

團隊6-化解對立的團隊 (2017.2.12濟南教會主日講道)
經文:腓立比書4:1-5、約書亞記7:19-21

連續五講中,我們看到團隊的重要性。今天禮拜後,我們隨即也要舉行「主日學教室遷移、修復暨新建工程開工感恩禮拜」,要一起「扭大索(giú-tōa-soh)」象徵同心齊力參與教會的整修及改建,也要大合照留下要緊的歷史紀錄,來見證上帝的恩典與帶領。
使徒保羅一向看重團隊合一及團隊服事的重要,但是保羅也曾遇到與同工意見不同的時候,使徒行傳15:37-40就曾記載保羅與巴拿巴意見不同的事:
巴拿巴想帶約翰‧馬可一起去,可是保羅不同意;因為前次他不肯留下來跟他們一起工作,在旁非利亞離開了他們。他們兩人為了這件事劇烈地爭執,終於分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到塞浦路斯去,保羅卻選擇西拉,蒙信徒們把他們交託在主恩典的眷顧中後,也離開了。
雖然,彼此的意見有不同,但在使徒行傳15:40這樣說:「蒙信徒們把他們交託在主恩典的眷顧中」,換言之,他們的分手並沒有惡言,只有放在祈禱、交託在主的恩典中。看來保羅與巴拿巴分手是因為馬可的緣故,但後來他們也都彼此釋懷了,使徒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第二封書信,提摩太後書4:11說過這樣一段話:「只有路加跟我在一起。你要去找馬可,帶他一起來,因為他會幫助我的工作。」看來,保羅與馬可之間的關係修補了,甚至馬可更成為保羅在傳福音上重要的幫手,甚至,馬可記錄下教會歷史上重要的文獻《馬可福音》。
使徒保羅除了親身經歷意見不合「分手」的情況,他也曾處理過教會內部同工不和的事情。這件事情就是記載在腓立比書4:2-5中,保羅勸勉友阿蝶和循都基兩位姊妹應該彼此和睦相處。
腓立比教會是保羅在歐洲設立的第一間教會,使徒行傳16:9記載「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這就是著名的「馬其頓的呼聲」,也因為這個異象及呼招,使徒保羅踏入歐洲來到馬其頓第一個城腓立比。腓立比城沒有猶太會堂,安息日,保羅與同工就前往河邊,他心裏想,那裏可能有一個猶太人禱告的地方。果然就遇到幾位婦女,於是保羅就向這群婦女講道。使徒行傳16:14記載:「聽眾中有一個從推雅推喇城來的婦人,名叫呂底亞,以販賣紫色布疋為業。她一向敬拜上帝;主敞開了她的心,使她留心聆聽保羅所講的話。」使徒行傳描述呂底亞「一向敬拜上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呂底亞是一位加入猶太教的外國婦女」,她更成為使徒保羅在腓立比得到第一個信徒,她也是一位有影嚮力的女性企業家,因為她以販賣紫色布疋為業,這在當時是非常昂貴、高級的商品。換言之,腓立比教會是一群婦女組成的教會,呂底亞是這間教會重要的貢獻者,甚至保羅在歐洲的宣教都是腓立比教會所提供的,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4:15-16這樣說:「你們腓立比人都知道,在我傳福音的初期,我離開了馬其頓;那時候只有你們的教會幫助我,有份於我的盈虧得失。在帖撒羅尼迦的時候,不只一次,我有需要,你們就來幫助我。
腓立比教會看起來是一間人數少,卻很支持福音事工的教會,看起來非常有福音使命的教會。這樣有能力、有見證的教會,也會發生內部同工分期或對立的事。友阿蝶和循督基都是腓立比教會的同工,甚至她們也曾與保羅同工。但是她們二人不合,導致一些分歧或對立。
論到分歧、對立,教會歷史上,基督教會有過二次大分裂。一次是1054年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因著羅馬帝國的分裂,教會也分成東方教會、西方教會;另一次是1517年宗教改革運動(含1534年的英國國教)。更妄論因為蓄奴、黑人、種族、婦女地位、女性按立牧師、長老的議題,教會歷經許多議題的分歧或對立。
基督徒是蒙救贖的罪人,都是不完全的人,在團隊內遇到分歧或對立時,都是令人傷心,更是內耗彼此的精神,如何化解對立的團隊,保羅在這裡給我們的案例,值得我們深思。
保羅在此以友阿蝶和循都基她們二人為例,用了整章經文討論和睦的信仰功課。保羅沒有要求或強迫這二位婦女要有同一的意志或選擇。保羅歸勸彼此和諧,和諧唱歌不等同聲齊唱。也如同,一個球隊中不同隊友有不同位置,必須和諧互助,彼此互補。

一、掛念使彼此在乎(腓立比書4:1)
1弟兄姊妹們,你們是我所親愛的,我多麼想念你們!你們是我的喜樂,我的華冠。親愛的朋友們,你們要倚靠主站得穩。(腓立比書4:1)
腓立比書又稱為「喜樂之書」,全書不斷出現使徒保羅勸勉大家要「喜樂」、「要靠主常喜樂」,這本書是保羅在監獄中寫的,他並沒有因為受到監禁而感到失落、絕望,反倒鼓勵腓立比教會的兄姐要倚靠主喜樂。
保羅喜樂的秘訣在於全心記掛主內的弟兄姊妹,以主的羊群為喜樂(腓立比書2:2)。這些羊群乃是他自己勞苦的功效,為主工作的果效是信徒喜樂的源頭之一。但信徒若不為主作工,或不掛念主的事,只掛念自己的利益和名譽,便無法嘗到這種喜樂。保羅不是為自己的得失、自己的偉大而關心工作,他完全是以主的事為念、為樂,因此當他從信徒身上看見愛心和長進,他就能喜樂。這也就是馬利亞所說的「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路加福音1:46-47;貼撒羅尼迦前書2:19-20;腓立比書1:1-3)。
弟兄姊妹們,你們是我所親愛的,我多麼想念你們!」親愛與想念有密切關係,我們所親愛的人,必是我們常常想念的人。但通常一般人只對自己最親的家人、在意的人,才會有真正想念的情形。保羅對主內的弟兄卻有親切的真愛,並且由於他常常的想念他們,更渴望教會肢體彼此之間的和好關係。
人在受苦、孤單、患難之中時,很容易想起他的親人。如青年人飄泊異鄉,貧病交迫的時候,必定很容易便會想起他的父母、家人。但保羅在監獄中所想起的,是主內的弟兄,顯見他和信徒彼此在主內為肢體、為手足的關係,並非只在口頭上,乃是十分真誠的。
接著使徒保羅說:「你們是…我的華冠」,希臘文「冠冕、華冠」(στέφανος, stephanos),不是指君王所戴的冠冕,乃是指運動員戰士,在獲勝後所戴的月桂枝葉編成的冠冕,戴在頭上接受群眾的歡呼祝賀,代表一種榮譽。有時這個字也會在喜慶歡樂的宴席上,以一頂月桂枝葉編成的冠冕,戴在貴賓或是被邀請成為宴席主角者的頭上。七位執事中的一位名字就是「司提反」(Stephanos)。
這樣,我們可以瞭解使徒保羅使用這個字來稱讚腓立比教會時,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腓立比教會可以說是所有教會中,最有見證的一間教會。保羅掛念腓立比教會的每一位,因為「掛念使彼此在乎」,因此當他聽到教會有二位姐妹、二位重要同工失和時,他在監獄何等的掛念、在乎他們。

二、要倚靠主站得穩(腓立比書4:1)
使徒保羅除了表達出如果我們掛念彼此,就會在乎。他更近一步勸勉說:「要倚靠主站得穩」。「你們要倚靠主站得穩」,在腓立比書1:27中保羅已經說過同樣的話,在此又重複地勸勉他們靠主站穩,似乎表示當時的腓立比信徒受到某些可能叫他們搖動的事。這些事也許是因為不明白保羅下監的原因(腓立比書1:12-13);並受到敵人的驚嚇(腓立比書1:28),和主張信耶穌需要先受割禮的律法主義者的恐嚇,所以保羅一再勸勉他們靠主站得穩,不要受到這些人的影響。
可是,要怎樣才不會受到影響呢?撒但總是比人所能想像的還要狡猾,稍微一不小心就會受到誘惑。因此,要靠人的力量來抵擋撒但的誘惑確實是很困難,使徒保羅告訴腓立比教會的信徒,一定要「倚靠主站得穩」,沒錯,確實是這樣,只有倚靠上帝的力量才有辦法。
總之,這一節讓我們看見,保羅喜樂的秘訣是關懷主內的肢體。同樣的,保羅也忘記自己在監獄中的痛苦而去關懷弟兄姊妹,使他在痛苦中仍然有喜樂。

三、勸戒當事者:在主裏同心(腓立比書4:2)
2 友阿蝶和循都基兩位姊妹啊,我勸你們要在主裏同心。
接著在第二節起,使徒保羅讓我們看到在那麼美好的腓立比教會中,也有人軟弱所帶來的傷害,就是在該教會中有對立、紛爭,而紛爭者的名字都被使徒保羅給記錄在這裡,這實在是一件很令人感到惋惜的事。
友阿蝶和循都基她們二人有很嚴重的意見紛歧,甚至因此而影響到福音事工的推動,才會讓使徒保羅在書信中提醒。使徒保羅並沒有在這裡說明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二位同工、姊妹在服事的工作不和。在此看來似乎是友阿蝶和循都基二人對立的問題,但不要忘了使徒保羅寫的這封信是「公開信」,換言之,是要給全教會看的。因為她們二人的問題,可能造成大家「選邊站」的效應,這樣下去一定會分裂教會。
保羅提醒「在主裏」是解決一切對立、隔閡的地方,不論她們彼此之間有什麼意見不合或虧欠,都應當「在主裏」彼此饒恕。
腓立比教會是婦女所建立起的教會,婦女在教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也因為參與教會服事的工作,發生了理念上的不和。這種情況並不是單獨事件,也不是過去的時代才有,即使今天的教會也一再發生。這也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只要是人的團體,就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使徒保羅提出解決之道就是「在主裏」,就像在以弗所書4:1-6保羅以七個「一」(一個身體、一位聖靈、一個盼望、一位主、一個信仰、一個洗禮、一位上帝)來強調「在主裏同心」。如果意識到,我們都是「在主裏」,事情就好解決了。
事實上,任何教會中若有兩個人彼此不和,或多或少都必影響一些人,甚至因分別同情一方而引起結黨紛爭等類的嚴重後果。所以聖經教訓我們要竭力追求與眾人和睦(希伯來書12:14),耶穌更應許我們說:「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馬太福音5:9)。

四、請同工幫助(腓立比書4:3)
3 我忠實的伙伴啊,我也要求你幫助她們兩位;因為她們在福音的工作上跟我、革利免,以及其他同工一起勞苦過;這些人的名字已經都記在上帝的生命冊上。
除了彼此要「在主裏同心」之外,第三節保羅告訴其他的同工說:「我忠實的伙伴啊,我也要求你幫助她們兩位」。這一節的「你」是單數,保羅在此是對誰說,難以確定,可能是指腓立比教會的某位同工。因為這是一封公開信,因此也有可能是指讀到這一封信的人。
在第三節提到另外一個人,名叫「革利免」,這個人到底是誰?實在是找不到資料。不過「革利免」這個名字在當時是個很普遍被使用的名字,像後來有一位很出名的教父也是叫「革利免」。使徒保羅在這裡稱讚革利免,他說革利免以及其他一些人都是他的好同工,且也曾「一起勞苦過」。
五、將來要在主面前相見(腓立比書4:4-5)
4 你們要因為跟主連結而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5 你們也要向大家表現謙讓。主就要來了。
使徒保羅在第三節後半段提到這些好的福音伙伴都已經名字記「在上帝的生命冊上」,這是在表示這些福音伙伴都已經去世了,這些同工的名字都記在生命冊上了,同時也要強調他們彼此在基督裡的關係。「在主裏」他們是生命共同體,是無法分割的關係。既然這樣,縱或在今世可以不同心、不和睦,但總不能在見主面時,還不和睦。這二位姊妹或許可以在世上時彼此不招呼、不說話;但總不能夠到天上,還是互不交談吧。因此,彼此之間的不和睦,必須趁早解決,才能歡歡喜喜地在主的面前相見。因此在第五節保羅特別提醒「主就要來了」。

今天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一個人的行為會影響整個團隊
友阿蝶和循都基她們二人有很嚴重的意見紛歧,甚至因此而影響到福音事工的推動,才會讓使徒保羅在書信中提醒。
一個人的行為會影響整個團隊。當戰地記者賽巴斯汀.榮格(Sebastian Junger)跟著一隊美國士兵,拍攝戰地紀錄片時,他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榮格看到一名士兵的鞋帶鬆了拖在地上,另一位士兵便上前質問他。他並不是覺得那個士兵穿著不整齊,而是擔心他鬆脫的鞋帶,會使他在關鍵時刻跌倒,讓整個團隊、軍隊陷入險境。因為質問的士兵,他的部隊中就曾發生過這種遺憾的事,這件事讓榮格領悟到,牽一髮則動全身。
舊約聖經約書亞記第七章,就記載一件類似的事情。亞干的「鞋帶鬆了」,我們從他的故事中學到,個人的行為也會牽連其他人。
在打完耶利哥城的勝仗之前,上帝明確地告訴約書亞該如何處置該城及擄物。約書亞告誡百姓「不可拿必須毀滅的東西」且將所有的金子和銀子都「放進上主的寶庫」(約書亞記6:18-19)。但他以色列人民中有一人,那就是亞干,他沒有聽從上帝的話語,私藏戰利品。導致第二次出去征戰時,以色列大敗。因此,約書亞徹查戰敗的原因:
19 約書亞對亞干說:「我兒,你在上主─以色列的上帝面前認罪。告訴我,你做了甚麼;不要向我隱瞞。」20 亞干說:「是的,我得罪了上主─以色列的上帝。這是我所做的:21 在我們的戰利品當中,我看見一件很漂亮的巴比倫外袍,還有重約兩公斤的銀子和一條重約半公斤的金子。我貪愛這些東西,就拿走了。這些東西都埋在我帳棚的地底下,銀子在最下面。」(約書亞記7:19-21)
換言之,亞干一個人的行為會影響整個團隊;如同一個士兵可能因為「鞋帶鬆了」而使團隊陷入險境。各位讓我們「繫緊鞋帶」,如此一來,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隊都能榮耀上帝,祂配得我們的榮耀。

二、化解分歧,不是斥責,而是先發出愛與接納
我曾協調過夫妻感情不睦、兄弟姊妹如仇人、親子彼此傷害等等,有些是基督徒、有些是社區的人。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各說各話」,無法傾聽更無助於溝通,也容易「斥責」對方。
若雙方都想挽回,有一致的期待時,才有辦法進一步建立關係。如何挽回關係?「斥責」對方,「罵」對方無法拉近彼此的關係,也無法增進彼此的信任感。
保羅寫腓立比書最後的重點是要化解友阿蝶和循都基彼此之間的歧見與對立,保羅如何化解?他不是大聲斥責,而是先發出愛與接納。首先他表達出對他們的「掛念」對他們的「在乎」,接著提醒「要倚靠主站得穩」,要「在主裏同心」,並請同工協助、關心,最後提醒她們「將來要在主面前相見」,難道看在主的面子上,還有什麼事情、還有什麼歧見,無法化解的嗎?
記住!化解分歧,不是斥責,而是先發出愛與接納。斥責與定罪,使關係更加疏離;愛與接納,使關係得以更新。先知何西阿說上帝以慈繩愛索來挽回我們與他的關係:「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我抱起他們,像抱嬰孩偎貼在面頰上;我俯下身子,餵養他們。」(何西阿書11:4)盼望遇到對立、歧見時,不是先斥責與定罪,要先想想保羅怎麼做?耶穌怎麼做?想想上帝如何用慈繩愛索牽引我們?

問題討論:
1.在家庭、工作、社會、教會中,你看過哪些讓你難過的對立情況?遇到這些對立、歧見或衝突時,通常你會怎麼做?
2.保羅在此如何化解友阿蝶和循都基的對立?保羅有哪些教導?

3.上帝希望我們如何促進和好?你會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