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21日 星期四

使徒行傳的特色

使徒行傳的特色
黃春生牧師
牧師逐章傳講使徒行傳的信息將在八月告一段落,同時,教會公報社邀請我寫作七至九月的「每日新眼光讀經手冊-使徒行傳」也將出版。因此,牧師在本期週報要將使徒行傳的信息特色做一歸納,好使兄姊回顧近一年來的講台信息,又能夠接續下一季新眼光讀經的進度,使兄姊對上帝的話語有更深入的認識。

使徒行傳是基督教會史上最早的一本史書文獻,若要瞭解教會歷史一定要先從本書開始。本書有個目的,就是描述使徒們如何在聖靈能力的充滿下,從耶路撒冷開始將福音傳到世界各地去(徒1:8)。我們也可發現,因為聖靈的充滿使得基督徒在迫害之下,得以生出勇氣去面對苦難。換言之,聖靈的充滿不是高舉人,而是讓人得以有能力在艱困的環境下見證福音;且教會就是在受迫害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也因此教會歷史上有一句名言這樣說:「教會是以基督的血和和殉教士的血建立起來的信仰團契。」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一件事實,即十字架上流血的事件,不是停留在耶穌基督身上,而是延續到每一個時代,在見證耶穌基督救贖恩典者的身上。換言之,沒有「流血」(甘心樂意為見證耶穌而受難)的宣教態度,教會是無法建立起她存在的根基。

每當我們重新閱讀使徒行傳時,我們就必須深切的反省今日的宣教態度與精神。若是我們失去「流血」的態度,失去「聖靈的能力」就無法在今日成為基督有力的見證。以下是整本使徒行傳的三大特色:

一、紀錄教會受難的歷史

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廿八章,都有使徒在宣教事工上受到迫害的紀錄。包括:彼得與約翰被捕入獄、被囚禁、被打、警告(四至五章);司提反被殺害(六至七章);信徒受到迫害,分散四處,但卻未停止宣教工作(八1-5);信徒繼續受到迫害(九1-2);司提反事件的延續(九章);掃羅受到迫害(十一19-21);希律迫害教會,約翰的哥哥雅各被殺、彼得被關(十二1-5);迫害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十三45-50);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在以哥念受到凌辱、保羅被猶太人用石頭丟打,差點死去(十四章);使徒保羅與西拉在腓立比被棍打及監禁(十六16-24);使徒保羅在庇哩亞受干擾(十七13-14);使徒保羅在哥林多被拉上法庭控告(十八12);在以弗所,該猶和亞里達古被抓(十九29);猶太人設計要殺害使徒保羅(二十3);保羅被捕,以及他上訴羅馬法庭的經過(廿一至廿八章)。我們從上述資料可以了解整本使徒行傳其實就是一部教會受迫害的歷史。但是,就在人(尤其是手上握有權力的人)看來教會已經「消滅了」、「沒有希望了」的情況下,上帝奇妙的手開始顯現出祂對人類歷史導引的方向。而基督教的信仰之所以能夠傳播得那樣快,其中有一個主要因素,就是這些受迫害的基督徒沒有退避,而是換個方向到各地去傳耶穌基督的信息(八3-6,十一19-21)。上帝的靈感動這些傳福音的人,也感動那些聽福音的人,福音就這樣傳開了。

二、聖靈的工作

為何越壓迫,福音越廣傳?我們無法解釋,唯一能說明的理由,就是聖靈的工作。聖靈,也是使徒行傳一個重要的主題。在第一章八節,耶穌基督對門徒說:「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這句話說出基督教會在傳福音事工上的特色,就是依據聖靈的引導作工,而不是靠個人的能力。這一節也可以說是使徒行傳的主軸。

正如揀選同工必須是「被聖靈充滿的人」(六:5);聖靈告訴腓利向衣索匹亞的太監談論福音(八26-40);保羅從賊頭變成使徒的見證(九17);聖靈透過使徒講信息,降臨在那些聽從福音的人的身上(十44、十九6)。總之,能帶領人皈依基督耶穌,並非人的能力使然,而是聖靈藉著人來成就。

三、建立信仰的團契生活

使徒行傳提供我們認識早期教會的團契生活,這個信仰團契有幾個特點:

1. 同心禱告(一14,二42,四24、31,六6,八15,十二5,十六25,二十36,廿一5)。同心祈禱是走過艱困的力量來源,也是基督徒面對苦難最有力的方法。

2. 分享與分擔(二42-47、六1-7)。這是信仰團契的基礎,也是基督教信仰的特質。分享是見證信仰最好的方法,分享本身就是最奇妙的神蹟。

3. 真實不欺的心。任何人加入基督的信仰團契,必須有這樣的態度,否則,就是在欺騙上帝。信仰團契若要減少紛爭,最重要的就是真實的心。缺少了真實不欺的心,這個信仰團契不可能平靜,甚至會因為有人不誠實,而使信仰的本質丕變。

這是使徒行傳三大特色。每當讀使徒行傳時,我們應該體驗今日教會也需要具備此三大特色,並且以此特色繼續寫今日的「使徒行傳」。畢竟教會存在的使命,就是在接續使徒們未完成的使命—將福音傳到天涯海角,為耶穌基督作見證(一8)。但願,我們教會也能具備此三大信仰特色,這需要我們共同來努力與見證的。

2001年4月25日 星期三

新約時期的語言背景

新約時期的語言背景

耶穌時代的巴勒斯坦地區是一個國際交流的重地,有許多語言被使用。根據約翰福音十九章19-20節所說:「彼拉多又用牌子寫了一個名號,安在十字架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是用希伯來、羅馬、希利尼(希臘文)三樣文字寫的。」(合和本聖經)這裡所說的「羅馬」,就是拉丁文。

拉丁文:是官方所使用的語文,因為當時巴勒斯坦被羅馬帝國統治,也因此行政官長都是用拉丁文。而正式官方文件、公告都是以拉丁文書寫。以外,新約中至少有四十個以上的拉丁人名和地名;更有些拉丁的軍事、法律、貨幣和家庭用語。

希臘文:主要在巴勒斯坦北部地區使用。因為在主前三百年亞歷山大東征勝利之後,就極力消滅方言,所征服之地一概講普通話—希臘文,但官方語言仍採用拉丁文。希臘文在羅馬帝國底下運用了六百多年。這語言也是新約聖經的文字,也是耶穌和門徒傳道的時候,人人都聽得懂;使徒寫書信的時候,人人都讀得懂的語言。

希伯來文:當時一般猶太人的母語是亞蘭文,耶穌和猶太人說話當然也是使用當地的方言—亞蘭文。這個語言與希伯來文相似性很高,但希伯來文在當時卻不通俗,且在日常的談話中已經不被使用。而僅僅用於朗誦舊約聖經用,至於文士等經學教師,則必須以亞蘭文解釋希伯來文聖經,好使得猶太人知道聖經的信息。

所以,我們可知,耶穌與猶太人說亞蘭文,有時也會說希臘文,在會堂用希伯來文讀聖經,向加利利的外邦人傳福音說希臘文,面對本丟彼拉多的審判時用拉丁文。

2001年3月2日 星期五

上帝的創造

上帝的創造 (2001/3/2家庭禮拜講道)
詩篇100篇

詩篇100篇標題是「稱謝詩」,這首詩是猶太會堂每日會唱的歌,至今仍然保持此傳統。這首詩是在主前586年以色列人亡國之後,他們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時,在會堂中所唱的一首歌。或許我們會很好奇,他們亡國,又被擄到外國當奴隸,在這樣的情形下為何會唱出這樣感恩的「稱謝詩」呢?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問,一個人遇到人生最苦的時候,他為何會發出感謝的聲音呢?不僅是發出感謝的聲音,還是將感謝唱出來。這樣的人我想不多見吧!或許有人看到會說,這樣的人或許因為太苦了,所以瘋了。這如果是一個人這樣就算了,但是唱這首歌的人,居然是所有的猶太會堂的人。這就很奇怪了吧!

歌詞一開始說「普天下啊!要向上主歡呼!」,按希伯來文的意思,「普天下」乃是指全世界,歌詞要傳達的意思是,耶和華上帝不僅是以色列人的上帝而已,祂也是全世界的上帝。全世界的人民若要親近上帝,不是存著懼怕的心,而是要以感恩歡樂的心去親近祂。

詩人認為不僅以色列人要認識上帝,相信上帝,所有的人都要認識、相信上帝。詩人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上帝創造人,所以我們要認識祂。就如我的父親生我,我叫他父親一樣;因為我們總不會認一隻狗為父親,或刻一座木頭叫他父親。所以,我們稱創造天地的神,叫「神」,而不會刻一座偶像敬拜它。

這裡詩人告訴我們,認識上帝是帶著應許的,就是成為上帝的子民,接受上帝的牧養(v.3)。一旦人成為上帝的子民之後,他也有責任,就是進入上帝的聖殿敬拜祂(v.4)。

這首詩歌會在絕望的百姓中流傳,是很奇怪的。但是在v.5裡,我們就可以知道答案,因為不管世局如何動亂,耶和華上帝的慈愛和信實永遠長存,永不改變。正如約伯記最後,約伯受盡許多苦難,沒有人可以回答他義人受苦的問題。遇到這個問題,上帝的回答卻是要約伯看祂的創造。同樣地,這首詩歌會在絕望的百姓中流傳,也是要人知道耶和華上帝的慈愛和信實永遠長存,永不改變,特別是要人觀看上帝創造的美妙。

各位兄姊,你遇到絕望、苦難時,你想的是什麼呢?若是我們遇到絕望、苦難時,想的是悲傷,說的是埋怨,其實只會加添我們的重擔而已。不妨平時就想些上帝創造的美妙,使我們在絕望中得以繼續仰望上帝。

最後,就以一項上帝創造的美妙和兄姊分享。(胃的作用、DNA奇妙)

現代科學之父牛頓晚年最大的樂趣,就是跟小孩一起玩耍,在他八十四歲去世前數日他對他的小姪兒說:「我不知道這個世界將來怎麼看我。對我而言,我只像海灘邊玩耍的男孩,偶然間發現了一粒比較圓的石頭,和一粒比較漂亮的貝殼,就覺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被發現的石頭、貝殼仍然多如大海。」他並在晚年時寫下:「不管在任何環境下,要守住耶穌基督救贖的真理與最大的誡命—愛人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