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禮拜

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禮拜
2017.10.29()9:00-10:30am
講道者:Rev. Prof. Dr. Volker Leppin/ Universität Tübingen

10弟兄姊妹們,我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大家,說話要一致,不可分裂,要團結,有一致的想法,有共同的目標。11我的弟兄姊妹們,有革來家的人坦白告訴過我,說你們中間有紛爭。12我的意思是,你們眾說紛紛。有的說:「我是保羅的人」;有的說:「我是亞波羅的人」;有的說:「我是屬彼得的」;有的說:「我是屬基督的。」(哥林多前書一章10-12)


【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禮拜】
◎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禮拜
講題:宗教改革與整個基督宗教的福音
講道:Rev. Prof. Dr. Volker Leppin/ Universität Tübingen
時間:10/29(日)上午9:00
地點:濟南教會大禮拜堂
◎濟南講座:從建築角度看德國歷史與文化之發展
主講:東吳大學德文系主任廖揆祥教授
時間:10/29(日)下午13:00
◎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講座
講題:宗教改革、馬丁路德的靈修根源以及對於教會與社會革新的影響
主講:Rev. Prof. Dr. Volker Leppin/ Universität Tübingen
時間:10/29(日)下午14:00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約拿書4:1-11上主所看重的事

上主所看重的事 (2017.10.22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約拿書4:1-11

主前537年被擄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歸回猶太地。
經學教師的領袖以斯拉下令與外族通婚的人必須離婚,趕走外族妻子和所生的兒女(參考以斯拉記10:11,44)
耶穌來到世間,成全我們對律法有個全新的認識,他說:「你們又聽見這樣的教訓說:『愛你的朋友,恨你的仇敵。』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馬太福音5:43-44)
耶穌教導我們寬容、憐憫、赦免,因為這是人類最缺乏的美德。
《約拿書》中,誰需要聽上帝的信息?
在尼希米時代,整個猶太信仰群體欠缺寬容,反而是展現出集體的自我中心。

一、你憑甚麼這樣生氣呢?(4:1-4)
約拿生氣的原因就是上帝沒有按照約拿想要的結果。
失去寬容、憐憫的心,連先知自己也搞不清楚了!
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因為上帝差遣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藉著他來拯救世人。(約翰福音3:16-17)
聖經寶貴的地方,就是將人的軟弱描寫出來。
上帝並沒有先責備約拿,上帝以問話來促使他省察。
上帝拯救約拿,為使他去拯救別人。

二、我死了比活著還好!(4:5-8)
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不考慮別人的利益,不能意識到別人對同一問題的態度和看法。
「棚子」(Sukkot)這個詞,與「住棚節」是同一個希伯來文。
住棚節(猶太曆七月十五日)讀《傳道書》
住棚節之前的贖罪日(猶太曆七月十日)讀《約拿書》
Reformation Wall in Geneva, Switzerland. 
Guillaume Farel, Johannes Calvin, Théodore de Bèze, John Knox
(From left to right)
蓖麻樹瞬間生長、瞬間枯死,都是在表明這是上帝奇妙的作為。

三、更應該有的憐憫(4:9-11)
上帝質疑約拿憑甚麼為這棵蓖麻樹的枯死生氣?
我們是否對心胸狹隘去排斥、仇視外邦人?

我們要從約拿書最後一章,來思考上帝的心意為何?

一、上帝的心意為何?上帝看重人悔改的心和悔改的行動
尼尼微城「是一座大城」,人口有多少?
以聖經的一貫思想來看,連最微小卑微的麻雀飛鳥,上帝都會珍惜(參考路加福音12:6-7)
約拿將自己民族的歷史仇恨帶入他的服事中。甚至,以死來威脅上帝要聽他的,這樣的想法已經是極大的扭曲。
基督徒夫妻之間、婆媳之間、同工之間遇到衝突時,到底上帝要站在哪一邊?

二、上帝的心意為何?讓教會成為接納罪人悔改的團契
看看那些烏鴉吧!牠們不種不收,也沒有倉庫或儲藏室,上帝尚且飼養牠們,你們比鳥兒貴重多了。(路加福音12:24)
人對生命最賤踏的事,莫過於把人的生命金錢數字化。
人生命的貴重不是可以用數字來計算的。
教會應該努力宣揚一件事:讓人知道自己是罪人,而不是一位道德審判者。
在審判的日子,尼尼微人要站起來控告你們這一代的人,因為他們聽見約拿的宣道就棄邪歸正了。我告訴你們,這裏有比約拿更重大的事呢!(馬太福音12:41)

問題討論:
1.約拿將自己民族的歷史仇恨帶入他的服事中,今日教會是否也如此?
2.約拿哪些「自我中心」的表現,使他遠離上帝的心意?
3.哪些人是「罪人」?教會可以如何接納「罪人」?

講道篇

上主所看重的事 (2017.10.22濟南教會主日講道稿)
約拿書4:1-11

巴比倫於公元前538年被米底人和波斯人的王塞魯士所滅;塞魯士王於公元前537年發出一道命令准許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參考歷代志下36:22-23;以斯拉記1:1-4)。在尼希米和以斯拉的領導下,被擄巴比倫的以色列人紛紛從外國返回猶太地重建家園、聖殿,此時也發生排斥外族的事。這些外族人,有些人也留著猶太人的血統,當猶太人回歸時,這些外族領袖前來對他們說:「讓我們參加你們建殿的工作吧。我們跟你們敬拜的是同一位上帝。自從亞述皇帝以撒哈頓帶我們到這裏以來,我們一直都向上帝獻祭。(以斯拉記4:2)但是他們的提議被拒絕了。
根據以斯拉記第九章第一至四節所記載,經學教師(舊譯:文士)的領袖以斯拉在回到耶路撒冷後不久,得知一些猶太人的首領娶了當地外族女子為妻。於是,他下令與外族通婚的人,必須離婚,趕走外族妻子和所生的兒女(參考以斯拉記10:11,44)
近代的聖經學者認為,《約拿書》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下被寫下來的,作者藉由描寫主前第八世紀的亞述帝國興旺的時代背景,來在寫主前第六世紀末葉至第五世紀中期之間,歸回後日益嚴重的排外事件。就像《路得記》的作者所提供的題材一樣,一位受以色列人所鄙視的摩押女子路得,嫁給以色列人,但她卻是一位有情有義的好媳婦,對婆婆的愛和順服,讓那些原本鄙視她的男方親人都讚不絕口。同樣的,《約拿書》也是用一個上帝僕人先知約拿作為故事主角,說到他對尼尼微城的外國人極為排斥,反應出被擄歸回之後以色列人的心結。作者用這樣的題材想表達一件事:上帝並不是如同以色列人所想像的心胸狹隘,上帝是有豐盛的慈愛,遠遠超過以色列人狹隘的心來所認識的上帝。
二千年前,耶穌來到世間,成全我們對律法有個全新的認識,他說:「你們又聽見這樣的教訓說:『愛你的朋友,恨你的仇敵。』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馬太福音5:43-44)
耶穌成全律法,超越當時的人所能理解的,例如在饒恕的教導上:彼得來問耶穌:「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該饒恕他幾次呢?七次夠嗎?」耶穌說:「不是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18:21-22)
耶穌教導我們寬容、憐憫、赦免,因為這是人類最缺乏的美德。耶穌的教導,聽在律法主義者的耳裡,是相當不舒服,但對受律法束縛的人來說卻是種釋放,馬可福音的作者就這樣說:「聽見耶穌教導的人都很驚奇,因為他的教導滿有權威,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馬可福音1:22)
《約拿書》中,誰需要聽上帝的信息?不是只有尼尼微城的人需要,先知約拿也需要。但是往往我們像約拿一樣的自我中心,都希望上帝聽我們的意見,而不是努力學習讓自己去聽聽上帝的聲音。如果上帝沒有按照我們的意思行,我們就會不高興;如果上帝不聽我們的祈禱,我們就會冷淡,甚至遠離上帝,這和先知約拿的態度是一樣的。
在《約拿書》第四章中,更是凸顯先知約拿強烈的自我中心、排他性,甚至在尼希米時代,整個猶太信仰群體欠缺寬容,反而是展現出集體的自我中心。這本書,就是要提供個人與信仰團體,反思與自省。現在讓我們來認識約拿書最後一章的經文內容:

一、你憑甚麼這樣生氣呢?(4:1-4)
1 對於這件事,約拿很不高興,非常生氣。2 所以他祈禱說:「上主啊,在我離開家鄉以前,我不是說你一定會這樣做嗎?就因這緣故,我盡了所能要逃往他施!我知道你是慈悲憐憫的上帝。你不輕易發怒,滿有仁慈,常改變心意不懲罰人。3 所以,上主啊,讓我死吧!我死了比活著還好!」4 上主回答:「你憑甚麼這樣生氣呢?」
什麼事令約拿非常生氣、不高興?就是第三章十節所記載的,上帝看到尼尼微城的人「放棄了邪惡的行為」,祂也改變了心意,「沒有把原先宣佈的災難降給他們」,約拿生氣的原因就是上帝沒有按照約拿想要的結果。約拿生氣的點,並不是因為上帝要他去傳講的信息沒有功效,反而是因為上帝的信息發生了功效,才使他大為不滿。這很奇怪,到底誰是上帝?到底應該聽誰的?這我們看到,失去寬容、憐憫的心,連先知自己也搞不清楚了!
上帝「改變了心意,沒有把原先宣佈的災難降給他們」,這件事讓我們看到上帝寬容與慈愛的一面,就像新約聖經告訴我們的,「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因為上帝差遣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藉著他來拯救世人。(約翰福音3:16-17)耶穌道成肉身所帶來的信息,主要目的就是要人認罪、悔改,歸回到祂的身邊,這才是祂信息的主要中心。
上帝的信息固然有審判的一面,但也有慈愛的一面。上帝的慈愛總是在人知道認罪、悔改之後顯現出來。大衛在悔改中就曾經驗到上帝的慈愛,他說:「求你除掉我的罪,使我潔淨;求你洗滌我,使我比雪更白。...上帝啊,我獻上的祭是憂傷的靈;憂傷痛悔的心,你不拒絕。(詩篇51:7,17)
耶穌曾說一個關於天國的比喻:「4假如你們當中有人有一百隻羊,其中的一隻迷失了,怎麼辦呢?他一定把其他的九十九隻撇在草場,去找那隻迷失的,直到找著了為止。5一旦找著了,他就非常高興,把羊兒擱在肩膀上,6帶回家去,然後邀請朋友鄰居,對他們說:『來跟我一起慶祝吧!我那隻迷失的羊兒已經找著了!』7同樣,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的悔改,在天上的喜樂會比已經有了九十九個無需悔改的義人所有的喜樂還要大呢!(路加福音15:4-7)看到沒,「一個罪人的悔改」天上都會雀躍、喜樂。在耶穌的眼裡,當人犯罪之後,知道悔改時,上帝就伸出祂慈愛的手接納悔改的人回到祂的身邊,這是何等的喜樂。既然尼尼微城的居民從上至國王,下至牲畜動物都已經悔改,天上必定喜樂,這樣的話,當然就不必進行原先準備要毀滅的工作。
我們來看第二節的描述,約拿向上帝發怒,是他認為上帝不應該對外邦人慈悲。而且在他得到上帝呼召時,他就已經預測上帝會這樣子,因此他才會逃跑,拒絕上帝的呼召。
在第二節,約拿的祈禱裡,我們看到他很清楚上帝是慈悲憐憫、不輕易發怒、滿有仁慈的上帝,因為他在大魚的肚子裡,他就經驗到上帝的憐憫,在第二章的祈禱文中,他就曾歌頌上帝將他從死亡的邊緣拯救出來。但如今,他卻無法忍受上帝對尼尼微城百姓的憐憫,這樣的信仰認知是很奇怪的。正常情況下,我們應該對任何一個犯罪的人悔改感到高興才對啊!連天上都會高興的事,我們怎能拒絕人的悔改呢?但是,約拿求死,他認為上帝這樣處理尼尼微城的方式,使他覺得倒不如讓自己死去要來得好。
聖經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就是將人的軟弱描寫出來。聖經不忌諱記載先知的軟弱、黑暗面,聖經更記載大衛王所犯的罪,記載百姓犯下屠殺的罪(示劍大屠殺,參閱創世記34)。聖經不是一本放在車站報架上的「善書」,但聖經是一本記載人犯罪,以及上帝啟示救恩的書。
第四節,上主回答:「你憑甚麼這樣生氣呢?」上帝並沒有先責備約拿,上帝以問話來促使他省察。上帝拯救他,為使他去拯救別人。更何況審判人生死的事,從來都不是人的工作,而是屬於上帝的權柄。

二、我死了比活著還好!(4:5-8)
5 於是約拿到城外去,在城的東邊坐下來。他搭了一個棚,坐在它的陰影下,要看看尼尼微城會發生甚麼事。6 後來,主上帝安排一棵蓖麻樹,使它長得比約拿高,樹蔭遮著他的頭,使他感到涼爽。約拿非常喜歡這棵樹。7 但是,第二天清晨,上帝叫一條蟲來咬這棵樹,樹就枯死了。8 太陽出來以後,上帝又叫熱風從東方吹過來。由於強烈的陽光直射在約拿的頭上,他被曬得快要昏過去了,所以他就求死。他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這段經文更清楚描述約拿固執的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自我中心者為人處事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慮別人的利益,不體會環境條件和他人的處境,完全從自己的角度,不能意識到別人對同一問題的態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認識和態度就是他人的認識和態度。他認為上帝應該站在他那一邊,他認為上帝應該要毀滅尼尼微城,於是他決定在城的東邊搭棚子,也就是在太陽升起來的時候,他就可以看到上帝是否按照他的意思去毀滅尼尼微城。
猶太讀者讀到第五節「棚子」(Sukkot)這個詞,很自然會聯想到「住棚節」,因為是同一個希伯來文。猶太人在住棚節(猶太曆七月十五日)的時候會讀《傳道書》,但在住棚節之前的贖罪日(猶太曆七月十日),他們會讀《約拿書》,目的是透過約拿書的信息來反省,要接納外邦人,但實際上,今日以色列人對巴勒斯坦人卻是排擠、敵對。
第六至七節描述上帝安排一棵蓖麻樹,使它長得很快,這意味著上帝奇妙的作為,超越人所能理解的,也讓我們知道所有萬物都是上帝創造,而這些受造物都順從上帝的話語,但是約拿並不聽從上帝的話。雖然,約拿鬧脾氣,他堅持在炎熱的氣溫下坐在棚子底下曬太陽,但上帝還是疼愛他,用蓖麻樹的樹蔭遮蓋他,讓他覺得舒服、涼爽。上帝並沒有因為約拿自我中心的固執來生氣,反而上帝還是用很溫柔的方式與他對話。
約拿在享受樹蔭遮著他的頭,使他感到涼爽的同時,他卻沒有注意到,這是上帝奇妙的作為。就如同他只傳講一天「偷工減料」的信息,居然尼尼微城從國王、百姓、至家畜動物都悔改的動人景象,他也沒有注意到這也是上帝奇妙的作為。
然後,只隔一晚,第二天清晨,上帝又安排一隻蟲來咬這棵蓖麻樹,一下子該樹就枯死了。蓖麻樹瞬間生長、瞬間枯死,都是在表明這是上帝奇妙的作為,絕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第八節說上帝在太陽升上來之後,隨即就叫熱風從東方吹過來。這叫「熱上加熱」,也因為約拿被曬得快要昏過去了,因此,約拿再次求死,這也是他第二次求死,第一次是在第一章十二節,他要船員將他拋入海裏,那是準備以死來拒絕上帝的呼召。第二次的求死,是他失去使他涼爽的蓖麻樹,他失去他安逸、舒適的環境。

三、更應該有的憐憫(4:9-11)
9 但是上帝對他說:「你憑甚麼為這棵蓖麻樹這樣生氣呢?」 約拿回答:「我怎麼不可以!我氣得要死了!」10 上主對他說:「這棵樹在一夜之間長大,第二天就枯死了;你雖然沒有栽種它,也沒有使它生長,你還為它感到可惜。11 那麼,我不是更應該憐憫尼尼微這座大城嗎?畢竟在這城裏有十二萬連左右手都分不清的人,並且還有許多牲畜呢!」
最後這三節,記載上帝回答生氣的約拿。上帝質疑約拿憑甚麼為這棵蓖麻樹的枯死生氣?使這棵蓖麻樹生長的是上帝,與約拿一點關係都沒有。約拿沒有為蓖麻樹做過任何栽種、澆灌使之生長的工作,卻因為蓖麻樹枯萎死去而發出不滿的聲音,甚至還理直氣壯的說「我怎麼不可以!」正好凸顯出約拿自我中心的自私、無理。
接著,第十至十一節上帝教訓約拿,這也等於是在教訓我們一樣,我們是否對心胸狹隘去排斥、仇視外邦人。上帝通過僅存活一天的蓖麻樹來提醒約拿,讓他知道,對僅活一日的蓖麻樹,連這樣的生命約拿都會疼惜、不捨它的死亡。何況,有多達十二萬人口的生命和許許多多的牲畜。「一」顆蓖麻樹,與「十二萬」人的差距是何等的大。

我們要從約拿書最後一章,來思考上帝的心意為何?

一、上帝的心意為何?上帝看重人悔改的心和悔改的行動
尼尼微城「是一座大城」,人口有多少?約拿書第四章十一節說:「這城裏有十二萬連左右手都分不清的人」,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十二萬人是指城中無知的兒童,推斷出當時尼尼微人口約六十萬左右。然而,較合理的解釋是這十二萬人代表尼尼微城的全部人口,「連左右手都分不清的人」是形容尼尼微人的心靈昏暗和失落。在三千八百年前,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的人口不到三萬人,而尼尼微城已有十二萬人,就可以知道十幾萬的人口在古代就是非常大的城市。
「一」顆蓖麻樹,與「十二萬」人的差距是何等的大。以聖經的一貫思想來看,連最微小卑微的麻雀飛鳥,上帝都會珍惜(參考路加福音12:6-7)上帝曾向亞伯拉罕表達,如果索多瑪、蛾摩拉有十個義人,就不毀滅。更何況,尼尼微城有十二萬人在上帝面前懺悔。


約拿書中我們清楚明白上帝是充滿慈悲的,是看重人生命的貴重,因此上帝要人人悔改,不願有一人沈淪,這就是上帝的心意。約拿一直覺得上帝沒有對尼尼微城發怒是錯誤的,他甚至用死要逼上帝對該城的人民採取嚴厲的懲罰。
約拿明明知道上帝是「慈悲憐憫、不輕易發怒、滿有仁慈,常改變心意不懲罰人」,但是,約拿將自己民族的歷史仇恨帶入他的服事中。甚至,以死來威脅上帝要聽他的,這樣的想法已經是極大的扭曲。
類似先知約拿這樣的心態,在每個時代的基督徒信仰態度中經常出現,我們也會像約拿一樣,將自己從民族、國家歷史中傳承下來的價值、是非原則,用在服事上。甚至,將自己不喜歡的對象,要求上帝也跟著我們一樣不喜歡。
就像百年以來以色列、黎巴嫩的戰爭衝突,以色列、巴勒斯坦的衝突,都在凸顯這個問題,雙方都宣稱是上帝的子民,但是,到底上帝要站在哪一邊?同樣,有的基督徒夫妻之間、婆媳之間、同工之間遇到衝突時,到底上帝要站在哪一邊?我要說:「上帝不會選邊站」,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學習悔改,站在上帝的這一邊。我們應該學習耶穌以慈悲、憐憫的心,來看待那些與我們不同信仰的人,以及用寬容的心與他人對話。
上帝的心意為何?《約拿書》中我們清楚明白,上帝看重人悔改的心和悔改的行動。上帝是充滿慈悲的,是看重人生命的貴重,因此上帝要人人悔改,不願有一人沈淪,這就是上帝的心意。

二、上帝的心意為何?讓教會成為接納罪人悔改的團契
在耶穌基督的時代,猶太人常把錢或物看成比人重要。但是,耶穌基督曾在路加福音第十二章廿四節說:「看看那些烏鴉吧!牠們不種不收,也沒有倉庫或儲藏室,上帝尚且飼養牠們,你們比鳥兒貴重多了。」路加福音十三章十至十七節,曾記載一則故事:耶穌基督在安息日醫好一位被邪靈纏身而彎腰長達十八年的女人,結果引起會堂的主管十分惱怒。耶穌基督見狀反問,安息日既然可以解開槽邊的牛、驢去喝水,為什麼不能醫治人?他很感概人心的惡質化,並且公開宣告說:「人比羊貴重多了!(馬太福音12:12)正如約拿書第四章所描述,難道尼尼微悔改的人不比蓖麻樹的價值嗎?
人對生命最賤踏的事,莫過於把人的生命金錢數字化。台灣社會普遍的現象,就是用金錢「數字」來計算一個人的存在價值。用成績的數目高低來看學生的價值;用收入的多寡來看一個人的社會成就。但在基督信仰裡,看一個人的成就不在於金錢數字,而在於是否善用上帝所賜的恩賜,成為他人的祝福。上週三(10/18)新聞報導,英國廣播公司選出2017年度百大女性(BBC 100 women),曾赴尼泊爾推廣婦女衛生教育,教導當地女性設計布衛生棉的34歲台灣女孩林念慈入選。
但在台灣,我們還是很習慣以金錢數字來衡量人的價值,就連送葬的隊伍也比誰的雙B車、跑車比較多。不僅社會風氣是如此,就連其他宗教也有如此現象,在民間宗教的信徒想法裡,誰獻的香油錢多或燒的金紙多,誰就受到神明的祝福多;在台南鹽水,許多人每年都會大量放蜂炮,他們認為放得愈多,那年的生意就會特別好。
教會的存在,就是要讓人知道「人生命的貴重不是可以用數字來計算的」,人生命的價值,乃在於他和上帝的關係是否建立,是否有悔改的心和悔改的行動。
耶穌曾說過一個比喻:「假如你們當中有人有一百隻羊,其中的一隻迷失了,怎麼辦呢?他一定把其他的九十九隻撇在草場,去找那隻迷失的,直到找著了為止。一旦找著了,他就非常高興,把羊兒擱在肩膀上,帶回家去,然後邀請朋友鄰居,對他們說:『來跟我一起慶祝吧!我那隻迷失的羊兒已經找著了!』同樣,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的悔改,在天上的喜樂會比已經有了九十九個無需悔改的義人所有的喜樂還要大呢!( 15:4-7)一個罪人悔改,上帝的天使也要為了一個罪人的悔改而高興,這一點也是今天的教會存在最大的使命。
為此,教會應該努力宣揚一件事:讓人知道自己是罪人,而不是一位道德審判者。耶穌時代,法利賽人就是成為道德審判者,有一回他們來找耶穌,要求耶穌行個神蹟給他們看,因為他們要對耶穌進行「宗教審判」,耶穌知道他們的來意,就引用約拿的故事說:「在審判的日子,尼尼微人要站起來控告你們這一代的人,因為他們聽見約拿的宣道就棄邪歸正了。我告訴你們,這裏有比約拿更重大的事呢!(馬太福音12:41)
我們是耶穌基督的跟隨者,不是法利賽人的跟隨者、不是律法主義的擁護者,我們要必須通過耶穌來明白上帝的心意為何?就是,讓教會成為接納罪人悔改的團契。基督教會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就是要喚醒社會和眾人對罪的失落中「醒悟」,並且接納他們到教會一起通過耶穌的眼光來認識上帝的話,成為信仰團契的一份子,同享上帝恩典裡的歡喜。

問題討論:
1.約拿將自己民族的歷史仇恨帶入他的服事中,今日教會是否也如此?
2.約拿哪些「自我中心」的表現,使他遠離上帝的心意?
3.哪些人是「罪人」?教會可以如何接納「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