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主禱文系列5-每日的賞賜

主禱文系列5—每日的賞賜
2019.4.28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黃春生牧師
馬太福音6:11
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今天所需的」或譯「明天所需的」。)飲食。

耶穌基督出來服侍時,撒但試探他的第一個方式就是用麵包(馬太福音4:3-4)

一、麵包(食物)的意義
1. 肉體的生存:基本生存權
● ἄρτος (artos)翻譯為「麵包」(bread)
「五餅二魚」(路加福音9:13)ἄρτος()

2. 靈性的生命:上帝的話語
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ρτος)(約翰福音6:48)
必朽的人哪,你要留心聽我告訴你的話;不可像他們一樣叛逆。你要開口,把我要給你的東西吃下去。(以西結書2:8)

3. 神聖的連結:耶穌的身體
● ἄρτος更是指耶穌基督的身體。
我就是從天上降下來那賜生命的食糧;吃了這食糧的人永遠不死。我所要賜給人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使世人得生命而獻出的。(約翰福音6:51)
這是我的身體,是為你們犧牲的;你們應該這樣做,來記念我。(哥林多前書11:24)

二、上帝的餵養
1. 餵養我們生存的基本需要
要生養眾多,使你們的後代遍滿世界(創世記1:289:1)
我供給五穀和各種果子作你們的食物(創世記1:29)
但是所有的動物和鳥類,我給牠們青草和蔬菜吃。(創世記1:30)

2. 促使我們心靈的潔淨與重生
耶穌說:我對你們所講的信息已經使你們潔淨了。(約翰福音15:3)
你們已經重生,不是從那會朽壞的種子生的,而是從那不朽壞的種子——就是上帝活潑永恆的道所生的。(彼得前書1:23)

3. 上帝通過耶穌基督餵養我們
愛我的人都會遵守我的話。我父親必定愛他,而且我父親和我要到他那裏去,與他同在。(約翰福音14:23)

結論:當我們祈禱「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飲食(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時,提醒我們三件要緊的信仰功課。

一、學習給予及分享的信仰精神
傍晚,一大群鵪鶉飛來,多得把全營都遮蓋了。清晨,營的四圍都是露水;露水一蒸發,在曠野的地面上有一層薄薄像霜一類的東西。(出埃及記16:13-14)
摩西對他們說:『不准有人把食物留到第二天。』可是有些人不聽摩西的話,留下一些。第二天早晨,這些留下的都生了蟲,而且有霉味。摩西對他們生氣。(出埃及記16:19-20)
當有人跟你說他肚子餓,請問你要給他麵包還是給新台幣?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馬太福音25:35-36)

二、盡自己所能的去工作,並將憂慮交託上帝
「三明治族群/世代」生活被壓得扁扁的,壓力、憂慮也最多。
不要為我們吃甚麼、喝甚麼,或穿甚麼操心;這些事是不信的人所追逐的。你們的天父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東西。你們要先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遵行他的旨意,他就會把這一切都供給你們。(馬太福音6:31-33)
如何將憂慮交託上帝?至少有二項方法:
1.要明白上帝多麼愛你
2.要向上帝傾吐心意
我的子民哪,你們要時常信靠上帝。你們要向他傾吐心意,因為他是我們的避難所。(詩篇62:8)

三、亞古珥的祈禱與使徒保羅的秘訣
上帝啊,有兩件事,求你在我未死之前成全:使我不撒謊;使我也不窮也不富,只供給我所需要的飲食。如果我有餘,我可能說我不需要你。如果我缺乏,我可能盜竊,羞辱了我上帝的名。(箴言30:7-9)
我這樣說,不是因為我缺少甚麼;我已經學會對現狀滿足。我知道怎樣過貧困的生活,也知道怎樣過富裕的生活。我已經得到祕訣,隨時隨地,飽足好,飢餓也好,豐富好,缺乏也好,我都知足。藉著基督所賜的力量,我能夠適應任何情況。(腓立比書4:11-13)

問題討論:
1.數算上帝對你的供應有哪些?肉體、靈性等層面。
2.分享對亞古珥的祈禱與使徒保羅的秘訣,二者對你有何啟發?
3.上帝賜給我們今日的飲食,為何我們還是出去工作?又如何與他人分享上帝的恩典?

講道篇

主禱文系列5—每日的賞賜
2019.4.28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稿
黃春生牧師
馬太福音6:11
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今天所需的」或譯「明天所需的」。)飲食。
今天我們來到《主禱文》第五講「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飲食」。我們回顧《主禱文》的開始是先談到「我們在天上的父」,提醒我們上帝不會掩面不顧我們,上帝永遠信守祂對我們的愛。
接著有七項祈禱。前三項祈求都是以「你」為核心:
第一個祈求「願祢的名為聖」,每一個祈求,如果仔細思考,其目的應都是為榮耀上帝之名,這樣的祈禱才是以上帝為中心的祈禱。
第二個祈求「願祢的國降臨」,教導我們上帝國的芥菜種、上帝國的酵母一定要放在人心裡,才能產生果效。
第三個祈求「願祢的旨意成」,提醒基督徒的使命是為了實踐上帝的旨意。「願你的旨意實現在地上,如同實現在天上」,這個祈禱也突然間將「天、地」連結起來。今天的講道主題「每日的賞賜/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飲食」就是來到我們在地上的處境。
在「願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這些為上帝國祈禱後,緊接著就是為我們人在地上的祈禱:為每日所需的飲食。換言之,這一句祈禱詞,代表上帝很在意與關心我們生活的基本問題。
中國文化裡面說「民以食為天」,這個道理中國共產黨最清楚,他們曾分析過,最有可能引發中國內部動亂的問題是「人民吃不飽」。因此,每逢天災,農作物欠收,中國的總理都會下鄉安撫百姓的情緒。
也曾有人向我說過「顧三餐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教會」。當你沒東西吃時就知道那很重要!不然活不下去,會死得很難過,上帝在意這點,所以主耶穌把這句話放在主禱文裡,作為我們為自己祈禱的第一句,就是「每日的賞賜/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飲食」。
耶穌基督出來服侍時,撒但試探他的第一個方式就是用麵包,代表撒但也知道這點很重要。當你沒有東西吃時,你什麼事都不能做。撒但對耶穌說:「既然你是上帝的兒子,命令這塊石頭變成麵包吧!」耶穌回答:「聖經說:『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馬太福音4:3-4)
這不是說人活著不必靠食物,人是需要靠食物,但不是單靠食物。麵包很重要,可是還有一項是上帝的話也很重要。上帝造人時,賦予人有身體,還吹了一口氣使他有靈魂,肉體和靈魂這兩部分每天都需要上帝的供應,我們才會活得好。

一、麵包(食物)的意義
1. 肉體的生存:基本生存權
ἄρτος (artos)翻譯為「麵包」(our daily bread),是麵包不是蛋糕。麵包是一般百姓日常的主食,提供生存基本的需要。「五餅二魚」(路加福音9:13)的「餅」就是用ἄρτος這個字,是指物質上的食物,是我們要生存所必須的。以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來說,就是最基本的「肉體的生存」的需要。

2. 靈性的生命:上帝的話語
ἄρτος不僅可以指稱物質上的麵包或餅,也可以指稱「靈性的麵包」。當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約翰福音6:48),所用的字也是用希臘文ἄρτος
先知以西結說:「必朽的人哪,你要留心聽我告訴你的話;不可像他們一樣叛逆。你要開口,把我要給你的東西吃下去。(以西結書2:8)很清楚的指出要把「上帝的話」吃下去。

3. 神聖的連結:耶穌的身體
ἄρτος是指物質的食物、靈性的食物,更特別是指耶穌基督的身體。耶穌說:「我就是從天上降下來那賜生命的食糧;吃了這食糧的人永遠不死。我所要賜給人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使世人得生命而獻出的。(約翰福音6:51)
每一次在領受聖餐時,我們都會紀念耶穌為我們所帶來的救恩。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是為你們犧牲的;你們應該這樣做,來記念我。(哥林多前書11:24)在神學的意義上,聖餐不僅記念,也是體驗我們真正是耶穌基督奧妙身體的一部分。ἄρτος也是與基督身體的神聖連結。

二、上帝的餵養
接下來我們要談「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飲食(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這句經文的意思。
1. 餵養我們生存的基本需要
上帝創造萬物以及亞當、夏娃以後,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使你們的後代遍滿世界(創世記1:289:1)接著又說:「我供給五穀和各種果子作你們的食物(創世記1:29),所以上帝很在意人的身體上需要。接著又說:「但是所有的動物和鳥類,我給牠們青草和蔬菜吃。(創世記1:30)上帝不僅看顧人類,也餵養萬物。上帝在意我們的生存,包括人類和動物每一天都需要食物,所以上帝就供應我們的需要。
關於人的基本生存權利,《世界人權宣言》(聯合國大會19481210日第217A(III)號決議通過並宣佈)第一條「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
生存權包括平等、公民、政治、權利、經濟、社會、文化、工作權、平等權、生存權。也提醒我們心存感謝,懂得分享。

2. 促使我們心靈的潔淨與重生
上帝的餵養,促使我們心靈的潔淨與重生。在約翰福音第十五章三節這樣說:「耶穌說:我對你們所講的信息已經使你們潔淨了。(約翰福音15:3)
上帝的話語不僅使我們潔淨,又可以使我們重生。「你們已經重生,不是從那會朽壞的種子生的,而是從那不朽壞的種子——就是上帝活潑永恆的道所生的。(彼得前書1:23)
總之,在上帝話語的餵養裡,我們的心靈得以潔淨與重生。這也就是為何,基督徒需要上帝的話語。

3. 上帝通過耶穌基督餵養我們
上帝對我們最大的餵養就是通過耶穌基督與我們同在,約翰福音第十四章廿三節耶穌說:「愛我的人都會遵守我的話。我父親必定愛他,而且我父親和我要到他那裏去,與他同在。(約翰福音14:23)

結論:當我們祈禱「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飲食(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時,提醒我們三件要緊的信仰功課。

一、學習給予及分享的信仰精神
上帝餵養他的百姓,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出埃及後在曠野的四十年生活。上帝就給他們鵪鶉和嗎哪,讓他們有一點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傍晚,一大群鵪鶉飛來,多得把全營都遮蓋了。清晨,營的四圍都是露水;露水一蒸發,在曠野的地面上有一層薄薄像霜一類的東西。(出埃及記16:13-14)嗎哪的意思就是「那是什麼」,意思是他們都未曾看過,未曾有過的經驗,是超過他們所求所想的恩典。
摩西跟他們說,要吃嗎哪,但也要自己去撿,上帝不會直接送到我們的嘴巴裡,而且更不能睡懶覺,當太陽一出來時,嗎哪就消失了,因為那東西是見光死。所以天還未亮就要出去撿拾嗎哪,「每天早晨,人人按照自己的食量撿取食物;太陽發出熱氣的時候,食物就融化了。(出埃及記16:21)
接著摩西說,不要將嗎哪留到明天,一天撿拾一天的份量,明天上帝會再給,這就是信靠上帝會供應。不知道你會不會這樣祈禱:「這一週的飲食今日賜給我」,這樣一個禮拜只要祈禱一次就好。或是說「這個月的飲食今日賜給我」,這樣一個月祈禱一次就好了。還是一年一次就夠了呢?不。摩西告訴百姓,嗎哪需要每天出去撿拾。耶穌的祈禱文也告訴我們:「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飲食(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
耶穌也跟我們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4)意思是,今天足夠、知足就好,明天還是繼續倚靠上帝。
接著,「摩西對他們說:『不准有人把食物留到第二天。』可是有些人不聽摩西的話,留下一些。第二天早晨,這些留下的都生了蟲,而且有霉味。摩西對他們生氣。(出埃及記16:19-20)
有些人已經夠吃,但是貪心保留更多,結果就會造成別人餓肚子。這件事情也考驗選民是否對上帝真的有信心?是否真的倚靠上帝在帶領?有人已經夠吃,卻不聽上帝的話,貪心多撿一些留下來。在一個團體裡,如果有人已經夠用卻想再多拿,就會造成不均,使團體的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194321日,民辦的《大公報》在河南的戰地記者見大饑荒,哀鴻遍野,卻無人救災,歷經三個月,憤怒地發表了《豫災實錄》的長篇報導。社長王芸生也寫下了評論《看重慶,念中原!》,抨擊重慶的達官貴人為富不仁和政府不救災的惡劣行徑。這也使得中國共產黨能夠很快竄起,並在五O年代取得統治政權,實施嚴厲的「共有」財產制度,使得國民黨政權一敗塗地,主要原因就是在嚴重的貧富差距。一九四O、五O年代共產主義會盛行在許多貧困的地區,例如非洲、亞洲,甚至在中南美洲,原因就是和社會的貧富差距大有關。
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飲食(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這一個祈禱告訴我們,上帝賜給我們今天所需要的。也在提醒我們,曠野的以色列人曾經學習「分享」的信仰功課。
在今日,當有人跟你說他肚子餓,請問你要給他麵包還是給新台幣?答案是你要給他麵包。為什麼不給他錢?因他不一定會把錢拿去買麵包,因為他可能去買菸、酒,甚至是用在不好的地方。「麵包」是專指為生存必要的食物,而不是指菸、酒,那個不是「我們日用的飲食」。
上個月,在教會公報上有篇報導,提到有一對年輕夫婦自稱是基督徒,遊走各教會「騙錢」,這件事情最早也在牧師群組中被「提醒」。這二人我也曾遇過,我聽他們說他們的故事,最後他們希望我給他們錢。我就告訴他們一段聖經節:「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馬太福音25:35-36)
如果餓了,我可以買便當給你。如果渴了,教會有水。我不能直接給你錢,你們身體強壯,而且「做工的得工價」,上帝也希望我們一早出去工作、撿嗎哪,如果我介紹你們打零工,你們願意嗎?結果趁我不注意時,他們走掉了。
耶穌說:「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這幾點都是一個人要活下去的基本生存需要,我們若有能力,應該要分享、給予照顧。
掏鈔票比較容易,好像給了就打發掉或是覺得這樣就沒事了,但我覺得這不合聖經的教導,而且錢財有可能被濫用。教會附近都有在賣吃的,陪他去買便當,或陪他在那邊吃,雖然會花費時間,但這樣我們的愛心就不會被濫用。

二、盡自己所能的去工作,並將憂慮交託上帝
上帝賜給我們每日的所需,就像曠野的以色列人,上帝也要他們一早出去工作、撿嗎哪。換言之,運用上帝給我們的能力、才幹、恩賜去獲得,才能去經驗「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飲食(阮的日食,今仔日互阮)」。
在運用上帝給我們的能力、才幹、恩賜去工作時,我們會遇到挑戰或是憂慮。這幾年有一個新稱呼「三明治族群/世代」(Sandwich Generation)需照顧父母和養育子女,薪水受壓縮的族群,生活被壓得扁扁的。同時要負擔上一代老人家和下一代孩子們,如同三明治般被夾在中間的中產階級。三明治族群是今日台灣人數最多、壓力最大的一群,憂慮也最多。
面對壓力、憂慮,耶穌對此教導門徒說:「不要為我們吃甚麼、喝甚麼,或穿甚麼操心;這些事是不信的人所追逐的。你們的天父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東西。你們要先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遵行他的旨意,他就會把這一切都供給你們。(馬太福音6:31-33)
如何將憂慮交託上帝?至少有二項方法:
1.要明白上帝多麼愛你
如果上帝不關心我們,我們就完全有理由憂慮及擔心未來。但上帝確實關心我們,他把自己的兒子耶穌基督差遣到這世間,為我們捨命就證明了上帝關心我們、愛我們。如果你從來沒有接受過耶穌,今天就邀請他進入你的生命吧。
2.要向上帝傾吐心意
當憂慮抓住你時,不容許憂慮繼續糾纏和增長,立即把這轉變成對上帝的祈禱。讓詩篇的話成為我們的指導:「我的子民哪,你們要時常信靠上帝。你們要向他傾吐心意,因為他是我們的避難所。(詩篇62:8)

三、亞古珥的祈禱與使徒保羅的秘訣
舊約箴言第三十章記載有個人亞古珥,他跟上帝說「在我有生之年,請賜給我足夠的飲食,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他的祈禱是這樣:「上帝啊,有兩件事,求你在我未死之前成全:使我不撒謊;使我也不窮也不富,只供給我所需要的飲食。如果我有餘,我可能說我不需要你。如果我缺乏,我可能盜竊,羞辱了我上帝的名。(箴言30:7-9)
亞古珥很知道人性的軟弱,他體會到,當你擁有很多財富、權柄時就會覺得自己了不起;當你匱乏、不足時,可能會做出不該做的事,而羞辱上帝的名。總之,人性的弱點就是,富足容易使人狂傲,貧窮容易使人失去理想與價值。因此,亞古珥的祈禱給我們很好的示範,求上帝賜給我們今日的足夠飲食,「使我也不窮也不富」,使我既不會驕傲,也不會去犯罪。
比舊約箴言記載的亞古珥祈禱,更具積極的祈禱是來自使徒保羅,他說無論處在什麼處境,他都學得秘訣。
我這樣說,不是因為我缺少甚麼;我已經學會對現狀滿足。我知道怎樣過貧困的生活,也知道怎樣過富裕的生活。我已經得到祕訣,隨時隨地,飽足好,飢餓也好,豐富好,缺乏也好,我都知足。藉著基督所賜的力量,我能夠適應任何情況。(腓立比書4:11-13)
使徒保羅在此給我們兩個祕訣,一個是知足,一個是靠著主。亞古珥擔心,如果擁有太多,我就會驕傲,如果太匱乏,就容易去犯罪;但是,使徒保羅說我學到祕訣,上帝給我太多,我知道怎麼感謝、分享和運用,我不會驕傲;如果上帝給我太少,我也知道持守自己,不會因為太少就去犯罪,所以他說自己已經學到祕訣:「知足與靠主」,學到上帝賜給他每天日用的飲食秘訣。

問題討論:
1.數算上帝對你的供應有哪些?肉體、靈性等層面。
2.分享對亞古珥的祈禱與使徒保羅的秘訣,二者對你有何啟發?
3.上帝賜給我們今日的飲食,為何我們還是出去工作?又如何與他人分享上帝的恩典?

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

2019復活節讚美禮拜講道

奇妙救主
2019.4.21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復活節讚美禮拜講道大綱
腓立比書2:5-11

● 復活節清唱曲述說著主耶穌在世上最後七日受難週的生命見證。

● 父親哪,時刻已經到了,求你榮耀你的兒子,好使兒子也榮耀你。...父親哪,現在求你在你自己面前榮耀我,賜給我那創世之前我和你一同享有的榮耀吧!(約翰福音17:1,5)

● 在苦難來臨前,耶穌向上帝祈求甚麼呢?

● 「以基督的心為心」是一首早期教會的詩歌與信仰告白。

● 基督信仰的核心:耶穌是誰,他做了什麼,以及他如何謙卑自己來成就上帝救贖的恩典。

一、學習基督的謙卑與心
● 耶穌的心思意念是什麼呢?
「基督的心思意念」所指的是一種「超越卻謙卑」的行動。

● 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 1849,11,21~1935.10.5)的「超越卻謙卑」。

二、學習基督的順服與愛
「順服至死」意思是將個人的生命都交託在上帝,即使有可能遇到生命的危險,也在所不惜。

● 勵馨基金會《暗室裡的光:勵馨走過三十年》
● 聽到、看到這群受到性迫害的少女,基督會如何做?

● 當越多人選擇「不再冷漠」願意站出來時,邪惡才能越收斂。
● 陳明章的詩歌《伊是咱的寶貝》(台語)
● 1993年「反雛妓華西街慢跑活動」
● 1995年通過《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

三、學習基督的跨越自我
● 基督的救贖是「跨越自我」的界線,是踏出「舒適圈」(Comfort zone)
● 40年前王能祥長老踏出舒適圈催生了《臺灣關係法》。

● 面對苦難的信仰態度是什麼?
● 巴黎聖母主教座堂在4/15()發生毀滅性大火。

● 馬丁神父說:「基督徒知道如何在哀傷中懷抱盼望繼續活下去。」

● 復活節最大的信息就是奇妙救主被釘於十字架又復活的基督,使我們在黑暗中經歷他的復活大能。

問題討論:
1.「以基督的心為心」這首早期教會的詩歌或信仰告白,您最有感動或領受的是哪一句?
2.我們可以如何效法耶穌的「謙卑」與「順服」?
3.您可以在哪些地方「跨越自我」出去?例如:才幹、恩賜、時間、資源等等,好讓自己幫助更需要的人。

講道篇

奇妙救主
2019.4.21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復活節讚美禮拜講道篇
腓立比書2:5-11
5 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6 他原有上帝的本質, 
卻沒有濫用(「卻沒有濫用」或譯「卻沒有牢牢地抓住」或「卻沒有用力爭取」。)跟上帝同等的特權。 
7 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 
取了奴僕的本質。 
他成為人, 
以人的形體出現。 
8 他自甘卑微, 
順服至死, 
且死在十字架上。 
9 因此,上帝高舉他,及於至高, 
賜給他那超越萬名的名號。 
10 為要尊崇耶穌的名, 
天上、人間,和地底下的眾生 
都得向他下拜,
11 眾口要宣認:
耶穌基督是主,
同頌父上帝的榮耀。

「願你們平安!」這是主耶穌基督復活後對門徒說的第一句話。也願主的平安與我們每一位同在。今天聖歌隊與樂團帶領我們以 Lloyd Larson 等七位美國當代聖樂作曲家所合編而成的復活節清唱曲《哈利路亞!奇妙救主——被釘於十字架又復活的基督》來敬拜上帝,頌讚耶穌基督的復活。清唱曲述說著基督十字架上的大愛主耶穌在世上最後七日受難週的生命見證。帶領我們來默想基督的受難,來到十字架面前仰望基督,並經歷他從死裡復活的榮耀。
約翰福音第十七章記載,耶穌在最後晚餐教導門徒,為門徒祈禱,他也為自己祈禱。聖經這樣記載,耶穌講完了這些話,就舉目望天,說:「父親哪,時刻已經到了,求你榮耀你的兒子,好使兒子也榮耀你。...父親哪,現在求你在你自己面前榮耀我,賜給我那創世之前我和你一同享有的榮耀吧!(約翰福音17:1,5)
在苦難來臨前,耶穌向上帝祈求甚麼呢?耶穌祈求「榮耀」,「求你榮耀你的兒子,好使兒子也榮耀你。」、「賜給我那創世之前我和你一同享有的榮耀吧!
在《聖經》中,「榮耀」表明上帝的自我啓示,是祂的救恩臨在萬國萬民中的記號。耶穌在十字架上被高舉,受到了榮耀。耶穌最終從死裡復活,原本代表死亡與羞辱的十字架,成為他復活的榮耀記號,使渴望並尋求上主救贖的人,仰望十字架也能感受與經歷耶穌基督的救恩。
早期的基督徒,他們受洗跟隨耶穌基督時,要清楚信仰的核心並加以背誦學習,來回應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
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就是一首早期教會的詩歌,或是信仰告白。早期教會那個時候,尚未有福音書、尚未有保羅書信,基督徒在受洗時,他們就要背誦言簡意賅的信仰告白,甚至是編寫成詩歌可以傳唱,透過吟唱的方式,幫助他們記住基督信仰的核心教導,以便將救恩的真理刻在心上。
這首詩歌也是早期信徒的信仰告白,裡面講到幾項基督信仰的核心:耶穌是誰,他做了什麼,以及他如何謙卑自己來成就上帝救贖的恩典。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他與上帝同等,卻願意為了愛世人、拯救世人,他撇下自己優越、崇高的地位,成為人的樣式。不僅成為人的樣式,而且是成為當時最底層、沒有地位的奴僕的樣式,成為眾人的僕人。耶穌不是什麼強大的政治領袖。在他的時代裡,他甚至也沒有在既有的法利賽人、經學教師與祭司等宗教體制中雄霸一方。
通過這首早期教會的詩歌、信仰告白,我們要來學習幾件信仰的功課:
一、學習基督的謙卑與心
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立比書2:5),舊版的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為「你們要以基督耶穌作為榜樣」,但「榜樣」無法表達「內在精神的心思意念」,這句話可直譯為「你們的心思意念,要和耶穌基督的心思意念一樣」。
耶穌的心思意念是什麼呢?腓立比書第二章六至八節說:「他原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6-8)
在這段經文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基督的心思意念」所指的是一種「超越卻謙卑」,他與上帝同本質、超越萬有,但他卻謙卑成為人。原本高高在上,卻願意與底層的人同在。
這讓我想到187565日抵達臺灣宣教的廿六歲蘇格蘭宣教師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他是天才少年在十五歲時就已經進入格拉斯哥(Glasgow)大學讀書,且對於電氣知識方面的見解亦頗為豐富,當時電氣學是剛發展的熱門科學,他曾受邀在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發表研究成果,他的姓名也被刊登在大英百科全書中。在大家看為是科學界的明日之星,未來前途一片美好,但是他順服聖靈的感動與呼召,成為英國長老教會來台的第五位宣教師也是第三位牧師。
耶穌基督是「超越卻謙卑」,他的僕人巴克禮牧師也是學習耶穌的「超越卻謙卑」。或許你會說,我又沒有巴克禮牧師的超越,但不要忘了,在此是指信仰的生命品質與態度,而這種信仰的生命品質與態度,只能用「謙卑」去塑造出來。
當我們願意「謙卑」自己時,我們會發現我們不能去宰制別人,不能去壓迫別人,甚至「謙卑」提醒我們要去同理對方,進而產生愛與憐憫。當我們「謙卑」自己時,我們才能稱為基督徒,學習耶穌基督去服事底層的人民。當我們「謙卑」自己時,我們才會發現,我們不是自然環境的主,而是管家,甚至是整個受造界中的一份子,與受造界一同承受罪所帶來的破壞。當我們「謙卑」自己時,也是一種祈禱,懇求上帝憐憫幫助我們。

二、學習基督的順服與愛
第八節這樣說:「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基督在世上的工,是透過「順服至死」來完成上帝的使命,意思是將個人的生命都交託在上帝,即使有可能遇到生命的危險,也在所不惜。
1986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立「彩虹專案」,救援與收容被迫從娼的少女。去年(2018)勵馨基金會出了一本書《暗室裡的光:勵馨走過三十年》,這本書描述一群基督徒如何救援雛妓成立勵馨基金會,並為被家暴少女及婦女發聲,永遠站在關懷的第一線。本書不僅是其三十年來披荊斬棘的心路歷程,更是台灣社會運動的完整紀錄。
書中記載許多令人痛心的故事、這些暗室裡的女性們,真真切切存在於台灣的角落。有位被賣到妓院的少女,她被規定一天至少要接二十個客人。繳不出二十支牌,初犯挨罵,再犯就要拖到地窖受到殘暴的體罰,有的人還會被吊起來打,有的則是被迫脫光衣服挨打,甚至還有受逼生吞蟑螂的不人道懲罰。
有位女孩子述說十五歲的時候,爸爸對我性侵害,我懷疑十四歲就自殺獲救的姊姊也一樣。這件事持續五年,他每天都要。後來我住校,但只要一回去,他就要。
這些故事或許只是新聞上的一分鐘畫面、報紙上的一小格篇幅,但卻是她們一輩子的陰影。這些事是發生在三十年前的台灣社會。翻開書本閱讀時,你彷彿會聽見那微弱的求救聲,看到無助受苦生命那永難磨滅的痛楚。
聽到、看到這群受到性迫害的少女,基督會如何做?他會激動人的良知與內心,呼召人參與基督救贖的工作,「學習基督的順服」甚至可能付上生命的危險與代價。書裡面也可以看到許多人冒著生命危險的營救,參與法案的制定。當越多人選擇「不再冷漠」願意站出來時,邪惡才能越收斂。
當時,為了營救少女,勵馨基金會與許多人到華西街遊行抗議,但是只有二、三百人,色情業根本不當一回事,第二天色情業者仍然繼續做生意。好人沉默,惡人就會猖獗。於是,1992年更大力的推動「反雛妓社會運動」,在199311月舉行「反雛妓華西街慢跑活動」,來了一萬四千多人,這些色情業者與黑道看到就會害怕。
當時音樂人陳明章特別為勵馨基金會做了一首《伊是咱的寶貝》(台語)。陳明章說,這歌詞是他在幫女兒蓋被子時想到的。歌詞是這樣唱的:「一蕊花生落地,爸爸媽媽疼最多,風啲吹要蓋被,不倘予伊墬落黑暗地。」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我們的孩子就像一朵花,是我們的寶貝,我們是如此疼惜她們。
當時「反雛妓華西街慢跑活動」一萬四千多人,從老到少,媽媽帶著孩子,也有穿著袈裟的佛教法師、甚至推著輪椅的殘障朋友,這活動喚醒許多人的內在良知,全民都一起來杜絕讓孩子從事色情工作!
另外,在擔任勵馨基金會董事林永頌長老的律師專業起草法案,在1995年通過《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立法,在以前沒有兒少性交易防制條例時,當時的未成年少女被賣入不良風化場所賣淫,背後還有黑道控制,當小孩不見時,戶政、警政及教育體系都沒有介入的空間,1995年立法之後才有通報制度。
兒少立法後,不僅塑造國內反雛妓運動的里程碑,勵馨在爭取人權和性別平權的角色和功能上也歷經重大轉折。使勵馨基金會由早年從事幕後服務,走向幕前,以倡導議題為主,化被動為主動。
基督在世上的工,是將個人的生命都交託在上帝,即使有可能遇到生命的危險,也在所不惜。看到許多人美好的見證,都在提醒我們「復活」勝過「死亡」,「光明」勝過「黑暗」。

三、學習基督的跨越自我
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是進入不聖潔、罪惡的世界,成為和人一樣,基督的救贖是「跨越自我」的界線。這種「跨越自我」的界線,在提醒我們,我們是否也應當走出自己的「舒適圈」(Comfort zone)?進入我們陌生、甚至是與受迫害、受苦的人同在,和基督一起同工?「跨越自我」的界線,意味著我們從「關注自我」,到「關注至微小的人」;從「舒適圈」進到「付出代價」。受苦,本來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一昧的受苦,則會使人失去盼望與意志。在受苦中,在踏出舒適圈、付出代價時,我們不是孤單的。耶穌給我們榜樣,學習耶穌在受考驗的時刻,將自己交付於天父。
「跨越自我」的界線,踏出「舒適圈」,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聲、地位與財富,而是為了更能榮耀上帝提升人類價值的工作。今天下午二點,我們有一場要緊的演講會《臺灣關係法40週年特別講座》,住在美國的王能祥長老在46歲時催生了《臺灣關係法》,他透過我們教會翁修恭牧師的介紹接觸到美國眾議員James A. Leach,也透過參議員Claiborne Pell協助推動《臺灣關係法》(他們二人也被稱為《臺灣關係法》之父),這個法案獲得全部535位議員中得到424票的支持,超過四分之三。這個法案保障台灣這四十年來的國際生存空間與安全。為了良善的事,「跨越自我」的界線,踏出「舒適圈」做義工,都是很美的事。
在大齋節期(Lent)守齋、克己,進入紀念耶穌受難的聖週,為復活節做準備之際,巴黎聖母主教座堂在禮拜一(4/15)發生毀滅性大火。入夜後,橋上和路邊聚集的群眾仍然很多,但無人喧嘩,大家對著聖母院的方向唱起《聖母經》(Ave Maria),非常難過卻很感人。在苦難中仍持有堅定力量等待重建與黎明,正是基督信仰的最佳詮釋。
美國耶穌會神父馬丁(Fr. James Martin)說:「基督徒知道如何在哀傷中懷抱盼望繼續活下去。」(Christians are a people who know sadness but live in hope.) 確實,復活節最大的信息就是奇妙救主被釘於十字架又復活的基督,使我們在黑暗中經歷他的復活大能。最後,提醒大家,學習基督,不是為了榮耀自己,而是為了榮耀上帝。盼望基督復活的大能充滿我們每一位。

問題討論:
1. 「以基督的心為心」這首早期教會的詩歌或信仰告白,您最有感動或領受的是哪一句?
2. 我們可以如何效法耶穌的「謙卑」與「順服」?
3. 您可以在哪些地方「跨越自我」出去?例如:才幹、恩賜、時間、資源等等,好讓自己幫助更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