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羅馬書4.1-25亞伯拉罕因信成為義人

亞伯拉罕因信成為義人

2023.9.17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講道大綱

羅馬書4.1-25


「稱義」二個面向:

1.法庭審判上的公平正義(justice, righteous)

2.關係不斷的修復、更新、和好的過程


那麼,我們有什麼可誇口的呢?(羅馬書3.27)


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建造新的上帝國群體(以弗所書2:14)

耶穌這麼做是使得法律更為鞏固(5:18;羅3:31)


一、以亞伯拉罕為例(4:1-12)

保羅自問自答,他假設有一個反對者在提問。

第一個問題是「血統」

猶太人看重血統,誇口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馬太福音:三位外邦女性族長


我們今天還在誇口「血統」、民族主義、出身高貴嗎?


第二個問題是「行為」

亞伯拉罕是「律法的典範」嗎?


亞伯拉罕被算為義,與行為無關係(創世記15.6)

「上帝說的才算」

我們今天還在誇口「行為」嗎?


第三個問題是「赦免」

大衛犯姦淫罪、教唆殺人(參撒母耳記11),按照摩西律法一律處死(20:10;申22:22)

我們今天還會誇口自己因敬虔而得赦免或避禍嗎?


第四個問題是「割禮」

猶太人:「割禮」就像被上帝簽名、蓋印的記號

馬加比王朝時猶太教義美化亞伯拉罕:

《禧年書》」(Jubilees 23.10)

便西拉智訓(Wisdom of the Son of Sirah)


保羅採取回到創世記的文本敘事(羅馬書4:3, 9 創世記15:6)


二、上帝的應許因信實現(4:13-25)

亞伯拉罕、大衛都不是因為遵守律法而成為典範人物


亞伯拉罕的子孫如何「承受這世界」的應許?


亞伯拉罕成為「許多民族之父」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信心的特質,是在絕望中仍帶著盼望的力量

羅馬書4:17b,亞伯拉罕身體完全沒有生育機能,就像死了、絕望


楊腓力(Philip Yancey):「任何關係都會有時比較親密,有時則較疏離:而在與上帝的關係中,不管是多親密,也會像鐘擺般,有時從一邊搖到另一邊。」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馬可福音15:34b)


聖十架約翰:「靈魂的黑夜」(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

靈修大師盧雲 (Henri Nouwen):「缺席的牧養」

陶恕:「夜間的牧長」、「心靈的寒冬」

保羅田立克《生之勇氣》(The Courage To Be, 1952)論述三種焦慮


二、討上帝喜悅的是信心,不是感覺

敬拜常犯的毛病:不是尋找上帝,而是渴求某種感覺


我們也很容易對人帶著先入為主的「感覺」


問題討論:

1.當時羅馬人、猶太人之間都在誇口什麼?驕傲、歧視正如毒癌在破壞剛剛形成的基督身體——教會。反思今日教會,是否存在歧視,又該如何消弭?

2.亞伯拉罕、大衛都不是律法典範,他們的行為證明他們也是不完全的人。那麼,為何上帝稱他們為義?

3.分享你曾有過的靈性黑暗、存疑、與上帝疏離的日子,是如何經過的?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亞伯拉罕因信成為義人(台語)

羅馬書4:1-25

1、基督教所傳福音

      因信稱義作中心

      亞伯拉罕立典範

      上帝賜福就降臨


2、亞伯拉罕信的父

      信得應允攏後裔

      無分猶太與外邦

      起造上帝國群體


3、保羅闡明信與義

      無靠血統及禮儀

      行為敬虔無功效

      只有信心主歡喜


4、信心特質是盼望

      雖有絕望與苦痛

      當對上帝全信靠

      稱義福氣(勿會)空空


5、人尋上帝求感覺

      誇口優越感束縛

      上帝歡喜是信心

      違背普世當棄拺


講道篇




2023年9月1日 星期五

羅馬書3.21-31因信在基督裡與上帝和好

因信在基督裡與上帝和好

2023.9.3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大綱

羅馬書3.21-31


前言:「人人都在罪惡的權勢下」


「罪惡感」:罪惡負面情緒,使生命帶來軟弱,甚至無法動彈。

「罪識感」:真實認識到自己錯誤,從知罪到認罪。


法蘭克(Viktor Frankl)「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認錯是人的尊嚴


一、「但現在」:新契機、新啟示(3:21-26)


● 21節: 「但現在」(nυνὶ δὲ, nun de, 如今)

● 26節:「但在這時刻」(νῦν καιρῷ, nun kairou)“καιρός”「契機」

「但現在(如今)」必須從「天啟」來理解

● 21節「這是跟『法律』沒有關係的」,「法律」沒有加冠詞


上帝在猶太律法、羅馬法則之外,開闢了一條新的路

「義」是什麼?

1. 法庭用語:公平正義(justice, righteous)、被稱為義(Justification)

2.關係用語:關係的修復、改變、更新的過程

「義」包含善待弱勢者、幫助需要的人(22:3、摩 5:12-15)


是誰使我們跟上帝建立起合宜的關係呢?22節「耶穌基督」

舊的方法:服從律法、誇口律法

新的方法:謙卑、懺悔、信靠耶穌所賜的恩典


● 24節,「救贖」:贖價、解救、解放


● 26節,「但在這時刻」藉著稱罪人為義人,顯出上帝的義

不是靠「行為法則」,而是靠「信心的法則」


二、有什麼可誇口的呢?(3:27)


羅馬人誇口什麼?猶太人又誇口什麼?

今日我們誇口什麼呢?


二、新的群體、新的人類(3:28-31)


「我們的結論」:強調合一


● 30節,示瑪(Shema)「聽啊!」: 「上帝只有一位」


打破彼此的偏見、歧視,成為新的群體、新的人類


今天這一段經文,被神學家卡爾巴特稱為「羅馬書的核心」經文,帶給我們什麼信息呢?


一、上帝為何將義怒發在自己兒子的身上?公義與慈愛如何並存呢?

我們要來思考一個很核心的神學問題「上帝為何將義怒發在自己兒子的身上?」

公義與慈愛如何並存呢?

耶穌基督是大祭司,也是祭物


二、與上帝和好,不停留在個人,也要帶來集體的修復

「我們」(3:27, 28)

上帝提供的解決方案:新的信仰群體

上帝的和好:外邦人、羅馬人、猶太人


問題討論:

1.上帝如何是公義審判的神,又是慈愛赦免的神?公義與慈愛如何並存?

2.人有什麼可誇口的呢?檢視我們自身,是否有:種族、族裔、國籍、階級、種姓、宗教、信仰、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語言、年齡、健康等歧視?

3.與上帝和好,不停留在個人,也要帶來集體的修復。想想,我們能做些什麼來促進上帝國的實踐呢?


講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