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 星期日

羅馬書15.14-33 保羅的宣教藍圖

保羅的宣教藍圖

2024.3.10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講道大綱

羅馬書15.14-33


依書信格式:15.14-33是結尾

前後呼應宣教目的:1.8-1615.24-28

西班牙:意思「稀少」,地極

舊約的約拿,對比新約的保羅


羅馬書是在宣教行動中被寫出來的


一、保羅的「特權」 (15.14-16)


良善的品德,充滿各種專業上的智識

閣會曉互相苦勸(能夠彼此勸導)


特別的恩典」,在現代中文譯本翻譯成「特權」

「特權」是與服務、服事綁在一起


僕人(15.16現中)(λειτουργὸν, leitourgon)獻身公共服務

像祭司一樣(ἱερουργοῦντα, hierourgounta)致力於神聖的服事(administering the sacred service)


二、保羅的宣教使命 (15.17-21)


謙卑:「我毋敢講別項代誌


保羅的宣教是從哪裡開始的呢?

以利哩古」:今日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


「決意」(15.20):意思是「看為榮譽」

保羅的宣教原則:向沒有聽見福音的地方傳福音


● 15.21引自以賽亞書52:15


三、保羅計劃訪問羅馬(15.22-33) 


我一直啲向望會當去恁遐(15.23)

● 15.24,保羅寫羅馬書最重要的動機是「宣教」


耶魯大學教授馬赫比(Malherbe)的研究:

「接待」或「送行、贊助一程」


● 15.25-26馬其頓亞該亞」有機會參與耶路撒冷的福音工作

當羅馬教會贊助保羅的團隊到西班牙,也是參與福音的工作


● 15.27「屬靈的福氣」與當了應盡的本分


耶路撒冷聖徒是在受大迫害下而窮困(10:32-34)


● 15.30-31,強烈的動詞:「請求」、「懇切」


● 15.33願賜平安的上帝及恁大家同在。阿們!

「羅馬和平」(Pax Romana)?真正的「平安」(Pax)從哪裡來呢?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亮光呢?


一、在宣教行動下,保羅寫出羅馬書。神學是在宣教行動中顯露出來的。


保羅是刻意寫「神學」嗎?

羅馬書寫作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先促使分裂的羅馬教會「強者」與「弱者」的合一


神學是在宣教行動中顯露出來的


二、保羅為什麼立志要拓荒、開拓?他是否輕忽牧養栽培的工作?

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3/9抵達北部台灣宣教


● 18711230日,馬偕抵達打狗

● 187211日,馬偕到阿里港找李庥牧師

● 187239日,馬偕、李庥、德馬太醫生抵達淡水

保羅立志要作拓荒、開拓,他是否輕忽牧養栽培的工作?

1.使徒保羅並不否認牧養與培養的重要性

2.使徒保羅差遣助手去設立長老、牧養教會

3.使徒保羅不是另立自己的教會

4.哪裏沒有聽見基督?哪些人沒聽見基督?


問題討論:

1.保羅為何寫羅馬書?最大的動機是什麼?

2.保羅為何立志作拓荒、開拓?他是否輕忽牧養栽培的工作?

3.今日,您的身邊還有哪裏沒有聽見基督?哪些人沒聽見基督?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保羅的宣教藍圖 (台語)
     羅馬書15:14-33
1、目的
      保羅羅馬書結尾
      呼籲羅馬區教會
      支持宣教的藍圖
      直到西班牙遠地
2、宣教使命
      上帝賞賜特恩典
      保羅好胆來勸勉
      開拓未信新地區
      謙卑家己作祭獻
3、行動帶出神學
      宣教立志當行動
      教會合一非嘴說
      背後支持及参與
      帶出神學的先鋒
4、拓荒者
      過去福音拓荒者
      保羅馬偕婿腳跡
      為著未信主的人
      終身事奉獻生命
5、盡力傳福音
      今日猶多人未信
      開拓不力是原因
      教會社會增對話
      導人信主最要緊

講道篇





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羅馬書15.1-13 效法基督‧成為福音使者

效法基督‧成為福音使者

2024.3.3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二場禮拜主日講道大綱

羅馬書15.1-13


羅馬皇帝克勞第(Claudius, 41-54)驅逐猶太人(使徒行傳18.2)


猶太基督徒逐漸返回羅馬,曾具主導地位,如今卻成為邊緣小眾

曾經是強勢的大族群,如今卻成為弱勢的小族群

曾經是強調律法傳統,如今卻只能去論斷


保羅呼籲羅馬信徒應該致力於和睦,而且學習耶穌基督作為僕人的典範(15.5)。合一才能夠帶出前往西班牙的宣教。


一、為他人益處著想(15.1-3)


● 15.1「強者」(δυνατοὶ, dunatoi)第一次出現在羅馬書

「強者」:內在的自由(inner freedom)。外邦基督徒


● 15.3「弱者」:內心不安、躊躇、掙扎。猶太基督徒

為義受苦的人被恥笑(詩篇69)


● 15.2共同目標:彼此建立信仰群體


二、學習基督耶穌的榜樣(15.4-6)


保羅詮釋學:舊約指向耶穌(15.4)


努力和睦:學習基督耶穌的榜樣(15.5)

無論對什麼人,要同心彼此關懷。不要心驕氣傲,倒要俯就卑微;也不要自以為聰明。(12.16)


同心同聲榮耀上帝:合一的最終目標(15.6)

展現在哪裡?

不會有輕視、評斷(14:3)

不會有傷弟兄姊妹的心(14:15)

不因食物而破壞上帝的工作(14:20)


三、基督作為「僕人」的典範(15.7-13)


「擁抱」比「接納」的表達更好

耶魯大學教授沃弗Miroslav Volf《擁抱神學》(Exclusion & Embrace)


保羅第一次稱基督為「僕人」


耶穌成了猶太人的僕人,又憐憫了外邦人,接納了此兩個不同的群體

引用四段經文:律法、先知、智慧文學

15.9 引用:詩篇18.49

15.10 引用:申命記32.43

15.11 引用:詩篇117.1

15.12 引用:以賽亞書11.10


● 15.13 頌榮:基督徒生活最大的特徵「有盼望的人」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反思是什麼?


一、信仰堅強的人,願意多走一里路

真正辨別上帝心意的是真正堅強的人

真正堅強的人能夠擔待和包容信心軟弱的人


真正堅強的人,以基督為榜樣

真正強大的群體不是人數多、經濟強,而是效法基督彼此擁抱


二、基督徒生活最大的特徵「有盼望的人」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Elie Wiesel,當年被送去集中營時只有約14

《黑夜》(Night)、《黎明》(Dawn)、《白晝》(Day)

精神病學家Viktor Frankl《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


問題討論:

1.說到「強者、堅強」,會使你聯想到什麼?(馬可福音10.43-45)

2.保羅引用舊約說明耶穌成了猶太人的僕人,又憐憫了外邦人,接納了此兩個不同的群體。對今日教會內部不同群體之間,我們可如何「擁抱」?

3.基督徒生活最大的特徵「有盼望的人」,分享你曾有過的絕望與盼望?



講道篇

效法基督‧成為福音使者

2024.3.3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二場禮拜主日講道

羅馬書15.1-13


在使徒行傳中記載保羅到了哥林多城,「他(保羅)在那裡遇到一個在本都出生的猶太人,名叫亞居拉,新近跟妻子百基拉意大利來,因為皇帝克勞第命令所有的猶太人離開羅馬保羅去看他們(使徒行傳18.2)

主後五十四年,羅馬皇帝克勞第(Claudius, 41-54)死後,被放逐的猶太(包括猶太基督徒)逐漸返回羅馬,人數也大不如前,原本他們在信仰群體裡曾經是有主導的地位,現在卻成為邊緣小眾的角色。返回羅馬猶太基督徒不僅在人數上懸殊,原本他們所珍惜看重的律法傳統,如今已經被視為可有可無。

因為信仰上的誤解,外邦基督徒認為猶太基督徒的選民身分已經被取代,而且律法規條已經過去了,認為此時是福音時代來臨,遵守律法已經不合時宜,猶太基督徒的執著和堅持被視為信心軟弱的「弱者」。

羅馬城裡的基督徒群體,彼此之間有不同的族群生活習慣,無論怎樣,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在自己家裡要守什麼飲食戒律,要怎麼吃別人也無可置喙;但是,和不同習慣的族群一起用餐時,又是另外一回事,你的喜愛厭惡就暴露在眾人的面前。

保羅在羅馬書第十四章裡,就是談論到飲食的問題。特別是猶太背景的基督徒,遵守猶太律法中的「潔食」(Kosher)規定。如果再加上信仰的理解和論述的差異,甚至去論斷外邦基督徒,其中的差異可以釀成問題,甚至造成更大的衝突。

上個主日,仰恩牧師已經在講道當中跟我們分享到當時羅馬城裡,猶太基督徒以及外邦基督徒之間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強者」輕視「弱者」,「弱者」也論斷「強者」。

進入到第十五章,保羅呼籲羅馬信徒應該致力於和睦,而且學習耶穌基督謙卑作為僕人的典範(15.5)。在這一段的經文裡,承接第十四章所強調的,強者對弱者的責任,也為第十五章後半段的宣教使命作呼籲,因為保羅期待通過羅馬教會內部外邦基督徒、猶太基督徒彼此之間的合一,才能夠帶出宣教的力量,才能幫助保羅的宣教團隊前往當時已知的「地極」西班牙的宣教。


一、為他人益處著想(15.1-3)

1 我們信心堅強的人應該幫助信心軟弱的人,分擔他們的重擔,而不求滿足自己。2 我們每人要為其他信徒的益處著想,來建立共同的信心生活。3 因為基督並不求滿足自己,倒是像聖經所說:「辱罵你的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


第一節保羅說「我們信心堅強的人」,「我們」很明確的,保羅表達自己是屬於「強者」這一邊。「強者」(δυνατοὶ, dunatoi)第一次出現在羅馬書。誰是強者、誰是弱者?不是二分法,這類似「光譜」的流動,或許有些猶太基督徒已經像保羅一樣流動到強者那一邊。

「強者」有內在的自由(inner freedom),這樣的人內心很寬廣,不受束縛。但也因此對於那些未能享受此自由的人,內心不安,還在躊躇、掙扎的「弱者」,強者必須負擔起責任,包容與接納承擔他們的不堅強。在這上帝國的新群體裡,有著「強者要關懷弱者的倫理」。

第三節,保羅引用聖經「辱罵你的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這句話是出自詩篇69篇,指公義的受苦者,為義受苦的人被恥笑,就像耶穌自己就是「為公義受苦的人」,犧牲捨己的典範。

保羅為何不直接引用關於耶穌的口述歷史?當時已經有人為耶穌的事寫紀錄(參考路加福音1.1)保羅沒有引用當時的口述歷史,而是直接引用舊約聖經。為義受苦的人被恥笑,在先知書、智慧文學裡面,早就有了。保羅引用舊約聖經,是要說明聖經所說的都在耶穌的身上實現了,也因此這句話主要也是要講給猶太基督徒聽的。

總之,第一節,保羅告訴「強者」外邦基督徒,勸勉他們要包容與接納承擔「弱者」的不堅強,要愛人如己。第三節,同時保羅也要告知「弱者」猶太基督徒,告訴他們「基督並不求滿足自己」,他也被恥笑。

無論是「強者」外邦基督徒、「弱者」猶太基督徒,彼此之間都要有著共同目標,就是第二節所說:「我們每人要為其他信徒的益處著想,來建立共同的信心生活。」第二節可說是新群體的「教會論」,彼此要為建立信仰群體而努力。


二、學習基督耶穌的榜樣(15.4-6)

4 聖經裡面的話都是為教導我們而寫的,目的是要我們能夠藉著忍耐和聖經所給與的鼓勵獲得希望。5 願那位賜忍耐和鼓勵的上帝幫助你們有同樣的見解,學習基督耶穌的榜樣,6 好使大家在一起,同聲頌讚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


第四節「聖經裡面的話都是為教導我們而寫的」,「聖經」是指舊約聖經,因為當時的新約聖經正典尚未形成。第四節,也讓我們看到保羅的詮釋學「舊約指向耶穌」。在哥林多前書裡保羅也說:「聖經是為我們寫的!(哥林多前書9.10),聖經的目的是為了「作為我們的警戒(哥林多前書10.11)、「教化」我們,為了讓我們有「盼望」。忍耐、安慰、盼望,都是羅馬書重要的主題。「盼望」在第十三節的結論又再出現。

不僅如此,更是要讓我們有「同樣的見解、同心志」,這不是指「化一」,而是可以有不同的做法,而是要有團契,彼此努力和睦,學習基督耶穌的榜樣。就像在12.16所說:「無論對什麼人,要同心彼此關懷。不要心驕氣傲,倒要俯就卑微;也不要自以為聰明。

第六節以「頌讚」作小結論,指出在這新的上帝國群體裡,大家同心同聲榮耀上帝。合一的最終目標:「為使你們同心同聲榮耀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和合本),這是同一心志的目標,當他們在一起頌讚、榮耀上帝的時候,就會展現出什麼呢?他們就不會有輕視、評斷(14:3),也不會有了傷弟兄姊妹的心(14:15),也不會因為食物而破壞上帝的工作(14:20)等等的事情發生。


三、基督作為「僕人」的典範(15.7-13)

7 所以,為了榮耀上帝,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8 我告訴你們,基督為著要顯明上帝的信實,作了猶太人的僕人,為要使上帝對族長們的許諾得以實現,9 同時使外邦人也能夠頌讚上帝的慈愛。正像聖經所說: 

因此,我要在外邦人中頌揚你; 

我要歌頌你的名。 

10 聖經又說: 

外邦人哪,要跟上帝的子民一同歡樂! 

11 再說: 

所有的外邦人哪,要頌讚主! 

萬民哪,你們要頌讚他! 

12 以賽亞也說: 

耶西的後代要出來, 

他要起來統治外邦; 

外邦人都要仰望他! 

13 願上帝,就是那希望的泉源,因著你們對他的信心,讓你們充滿各樣喜樂、平安,使你們的希望,藉著聖靈的能力不斷增加。


第七節,為了榮耀上帝,你們要彼此「接納」。有學者建議,翻譯成「擁抱」(embraces)「擁抱」比「接納」的表達更好

耶魯大學教授沃弗Miroslav Volf曾寫一本很有深度的著作《擁抱神學》(Exclusion & Embrace : A Th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Identity, Otherness, and Reconciliation, 1996),書名可以直譯為「排斥與擁抱」。「擁抱」表達出更積極的行動,捨己之愛在三一上帝內的團契(神論),基督在十字架上向「不敬虔者/罪人」伸出雙臂(基督論),也像「父親」為接納「浪子」敞開的擁抱(救恩論)

沃弗又說:「沒有擁抱他者的決心,真理和公義就不可得;擁抱本身(完全的和好)在闡明真理、伸張公義之前,不會發生。」為了榮耀上帝,我們需要學習基督擁抱世人。

第八節,保羅第一次稱基督為「僕人」或翻譯為「服侍者」(執事),可以參考馬可福音第十章4345節所說:「43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44誰要居首,誰就得作大眾的奴僕。45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第八節「猶太」原文是「受割禮的人(和合本翻譯)保羅在此認為,基督作了猶太人的僕人,顯示出猶太人在上帝的拯救基劃裡的優先性及特權,這是上帝的信實,對族長的應許,耶穌成為服事者,帶來救恩。這對「弱者」(猶太基督徒)有著鼓舞的作用。

接著,第9-12節,保羅連續引用四段經文,第9節,引用詩篇18.49。第10節,引用申命記32.43。第11節,引用詩篇117.1。第12節,引用以賽亞書11.10。包含了「律法書」、「先知書」、「智慧文學」,要表達出「整本聖經」都可以印證上帝要拯救猶太人,也要拯救外邦人。上帝先通過基督服事猶太人,耶穌成了猶太人的僕人,又憐憫了外邦人,擁抱、接納了此兩個不同的群體。猶太人、外邦人在基督裡都成為上帝國的新群體。

第十三節是一段「頌榮」、祝福的詩,「願上帝,就是那希望的泉源,因著你們對他的信心,讓你們充滿各樣喜樂、平安,使你們的希望,藉著聖靈的能力不斷增加。」在上帝的國度裡,就是「喜樂、平安」。而這些恩惠都是因為來自聖靈的導引。是聖靈的力量,不是來自人的能,因為能夠賜給人平安心靈的是上帝。

第十三節的經文,從盼望(希望)開始、在盼望(希望)結束。這要提醒我們,基督徒生活最大的特徵「有盼望的人」。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反思是什麼?


一、信仰堅強的人,願意多走一里路

在羅馬書的時代處境裡,猶太基督徒、外邦基督徒之間的隔閡,阻礙上帝國新群體的建立。保羅在第十四、十五章裡,使用「強者」、「弱者」來指出二種族群間的隔閡與差異。

保羅的教導裡,他讓我們知道:真正辨別上帝心意的是真正堅強的人,真正堅強的人能夠擔待和包容信心軟弱的人。真正堅強的「強者」會願意多走一里路,不會因為自己人多勢眾或口才無礙,而是忍耐逐步的引導「弱者」加入自己的陣營。就像羅馬書第十五章一到六節所說的,「我們信心堅強的人應該幫助信心軟弱的人,分擔他們的重擔,而不求滿足自己。(15.1)願那位賜忍耐和鼓勵的上帝幫助你們有同樣的見解,學習基督耶穌的榜樣。」(15.5)

就像耶穌的教導:「假如有人強迫你替他背行李走一里路,跟他走兩里吧!(馬太福音5.41)

真正堅強的人,會以基督為榜樣。真正強大的群體不是人數多、經濟強,而是效法基督主動積極的去「擁抱」信心軟弱者或是受壓迫的底層者。

我們在當今的社會處境裡,能做些什麼?擁抱遭受性別歧視者、身障者,擁抱政治受難者或底層者。就像我們教會設置失智關懷據點擁抱失智者,擁抱政治受難者,擁抱受壓迫者、難民在我們當中。

如果你的信仰被堅固了、堅強了,你應該站起來,擁抱及陪伴需要的人多走一里路。


二、基督徒生活最大的特徵「有盼望的人」

1986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著名美國作者、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倖存者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當年被送去集中營時只有約14歲。後來他寫了著名關於集中營經歷三部曲:《黑夜》(Night)、《黎明》(Dawn)、《白晝》(Day)

在第一部《黑夜》(Night)中,作者回憶著集中營的日子,他們曾被強迫觀看死刑的執行。有一次,一個中年猶太人和一位小孩被吊死。看到這個場面,這位年僅14歲的孩子的身旁,有個微弱的聲音說:「上帝在哪裡?」又過了一會兒,那人又生氣、又無奈的發出相同的問題:「上帝在哪裡?」這時有一個輕輕的聲音說:「上帝和他們同被吊。」這句話安慰了在場的人,因為他們憑信心相信上帝在他們的苦難中。正因為「我們都可能坐在黑暗中」,因此,我們都需要「彌賽亞之光」。

在越黑暗的地方,越容易發現光明。天越黑,星越明。塵世最黑暗的地方,莫如集中營。有一個住過納粹集中營的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寫了一本書《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他說:「人們為了尋求意義而活」,這本書中記述在黑暗中所看見的光明的事、盼望的事。盼望帶有醫治的力量。

在集中營,每人得到的食物是很少的,人常在飢餓的狀態中。但是,在生理的、心理的匱乏與壓力下,人是否就只能是環境制約的產物?人在此是否就失去自由抉擇的力量?維克多·弗蘭克看見,就算在這極端的生存條件下,仍然有人願意將最後一片麵包給另一個人吃。他發現,就算一個人在集中營裡失去自尊、被貶抑為非人,被視為純粹會動的生產機器,被剝奪一切,人仍然保有其內心的自由,仍可憑這自由,發揮生命的光。一個看來已被完全剝奪人性尊嚴的人,因著盼望、良善的內心,他的人性尊嚴顯得偉大無比。

今日的世界裡仍存在著「集中營」的邪惡與黑暗,例如眾所皆知的新疆(東突厥斯坦)的再教育營,即使它的名稱不一樣,但邪惡的本質是一樣的,又例如在我們鄰近的香港,過去幾年裡,訴求民主自由的愛好者被拘押在新屋嶺,甚至被送到中國拘押在隱密的監獄中。

在基督教的觀點裡,世俗的、肉體的病,都不算是致死之病,因為雖說死亡是病的終點,但是死亡本身並不是終點。真要談到狹義的致死之病的話,那麼這個病應該是以死亡為終點,而且死亡本身也就是終點。而抱持這種看法正好就是陷入絕望(despair)

如果有人問你基督徒有何特徵?你不妨告訴對方:基督徒生活最大的特徵就是「有盼望的人」。

前幾天,剛紀念二二八事件77週年,要提醒大家的,二二八不是只有一日的紀念。二二八事件之後,清鄉殺戮還持續幾個月,之後又有戒嚴時代的白色恐怖。許多台灣人、原住民及所謂的外省人,都被獨裁政權荼毒。在教會裡面也有許多信徒被屠殺,我聽過許多的見證,之所以能夠走出黑暗權勢的吞噬,是因為心裡面存有「盼望」。再過三週,就是耶穌基督受難週了,如果沒有復活的盼望,我們就會陷入無止盡的絕望中。感謝上帝,基督從死裡復活帶給我們盼望,更讓跟隨他的人成為「有盼望的人」。願聖靈堅固我們的信心,使我們在困境中仍大有盼望。


問題討論:

1.說到「強者、堅強」,會使你聯想到什麼?(馬可福音10.43-45)

2.保羅引用舊約說明耶穌成了猶太人的僕人,又憐憫了外邦人,接納了此兩個不同的群體。對今日教會內部不同群體之間,我們可如何「擁抱」?

3.基督徒生活最大的特徵「有盼望的人」,分享你曾有過的絕望與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