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生命的領航者

生命的領航者 (2016.8.28 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聖經:約翰福音14:1-14
聖詩:24.189.595.387
啟應:35
◆約翰福音第13章到第17章,這五章都是耶穌在最後晚餐所做的「交代後事」,特別今天這一段經文對於「死後歸向哪裡?」給了我們很要緊的答案。
◆基督信仰一再告訴我們,在基督裡面生命是沒有「死亡」的,只有永恆的生命。
◆耶穌所說永恆的生命是和復活的盼望有密切的關係。

一、信心與應許(14:1-4)
1.信耶穌除去愁煩(混亂)
◆耶穌洞察人的內心,他看出門徒心裡「愁煩」,希臘文原意是「混亂」。

2.耶穌的「去」:預備永生的居所
◆住處、家、父,都是隱喻(metaphor)。
天堂就像上帝的心一樣寬廣,有足夠的地方容納所有的人。
◆「去」意思是「先鋒」,就如同希伯來書6:20說「作先鋒的耶穌」。
◆「先鋒」意思是:開路先鋒、港口的領航船prodromoi(先鋒)。
◎耶穌說:「我父親一直在工作,我也該照樣工作。」(約翰福音5:17)
◎羅馬書8:34「現在正在上帝的右邊替我們向上帝祈求的!」

3.耶穌的「再來」:與主永遠同在
◆啟示錄22:20,耶穌也說在末日時:「是的,我就要來了!」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我要上天堂,不是因為天堂美好,也不是為了逃避地獄的火,而是愛我的上帝在那裡。」

二、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14:5-7)
1.人死後要往哪裡去?
◆耶穌三番四次告訴門徒他要到天父那裏去,但是他們都不明白。參閱7:33。
◆多馬坦誠的問出世人最想知道的問題,「人死後要往哪裡去?」、「該走哪一條路?」

2.猶太人對生命的三大基本觀念:
(1)道路:耶穌成為我們的路
◆上帝對摩西說:「你們不可偏離左右,耶和華你們上帝所吩咐你們行的(路),你們要照著去行」(申5:32-33)
◆摩西對以色列民說:「我知道我死後你們必全然敗壞,偏離我所吩咐你們的道,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申31:29)。
◆以賽亞說:「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30:21)
◆詩人也祈禱說:「耶和華阿,求你將你的道路指教我,因我仇敵的緣故引導我走平坦的路」(詩27:11)。
(2)真理:耶穌實踐出真理
◆「耶和華阿,求你將你的道指教我,我要照你的真理行」(詩16:11)。
◆「因為你的慈愛常在我跟前,我也按你的真理而行」(詩26:3)。
◆道德真理不能光用言詞表達,而必須以身作則行出來給我們看。
(3)生命:耶穌的拯救帶來新生命
◆耶穌說:「我就是生命。」
◆「因為誡命是燈,法則是光,訓誨的責備是生命的道」(箴6:23)。
◆「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詩16:11)。

三、耶穌所賜至大應許(14:8-14)
1.因耶穌的工作而信
◆前面有多馬好問,接著有腓力的渴望。
◆透過耶穌所做的事,已經應驗聖經關於彌賽亞的預言。

2. 凡奉耶穌的名祈求,就必得著
◆對任何祈禱,我們都需要問自己:我能奉耶穌的名如此祈求嗎?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認識:

一、耶穌是人生命的領航者
基督教信仰是充滿永生的確信,基督徒比起任何人都不忌諱談論死的議題。最好就是在遺囑中也表達出這樣的信仰深度,甚至我們可在基督的盼望中,先行與家人、子女討論遺囑內容,免得「大事情發生了」才措手不及。 

二、耶穌說:「信我的人也會做我所做的事」,你學耶穌做事了嗎?
「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信我的人也會做我所做的事,甚至要做更大的,因為我到父親那裏去。」(14:12)我們信耶穌的人,我們做過哪些耶穌曾做過的事呢?
今年我們教會設教120週年、建堂100週年,我們也在想,我們如何做耶穌所做的事?
記住!耶穌說:「信我的人也會做我所做的事。」

問題討論:
1.你曾為生命愁煩過嗎?你曾想過人死後生命往哪裡去嗎?
2.關於人死後往哪裡去,耶穌對門徒做了那些最後的「交代」?
3.耶穌說:「信我的人也會做我所做的事」,你可以學耶穌做哪些有意義的事?

講道稿

生命的領航者
聖經:約翰福音14:1-14
聖詩:24.189.595.387
啟應:35
約翰福音第13章到第17章,這五章都是耶穌在最後晚餐所做的「交代後事」,特別今天這一段經文對於「死後歸向哪裡?」給了我們很要緊的答案。 
基督信仰一再告訴我們,在基督裡面生命是沒有「死亡」的,只有永恆的生命。在世人的眼裡雖然死,但對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來說,不是死亡而是換成一種新的生命型態繼續活著。這也就是耶穌告訴門徒說:「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他先去為我們作準備,然後要再來帶我們去一個嶄新的生命居所。
耶穌所說永恆的生命是和復活的盼望有密切的關係。是耶穌基督帶給信靠祂的人的,是生命的復活,這種復活不僅是靈魂的復活,也是肉體生命的復活。就像我們在使徒信經所信的信仰告白:「我信聖徒的相通,罪的赦免,肉體的復活,永遠的生命。」當我們對於生命有著復活的認識之後,我們再來讀耶穌基督對他的門徒最後這段生命告別的談話,應該更能深入體會才對。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一、信心與應許(14:1-4)
1耶穌又對他們說:「你們心裏不要愁煩;要信上帝(「要信上帝」或譯「信上帝」。),也要信我。2在我父親家裏有許多住的地方,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若不是這樣,我就不說這話。(「在我父親家裏有許多住的地方,……我就不說這話。」或譯「在我父親家裏有許多住的地方,要不是這樣,我怎麼會告訴你們說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呢?」)3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以後,要再回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為要使你們跟我同在一個地方。4我要去的地方,那條路你們是知道的。」
1.信耶穌除去愁煩(混亂)
耶穌洞察人的內心,他看出門徒心裡「愁煩」,希臘文原意是「混亂」。「愁煩」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而「混亂」可能是恐懼、震驚、擔憂,或其他諸多情緒。門徒心裡面充滿憂慮、不安與混亂,是因為耶穌說出他即將要離開門徒。你想想看,當你的好朋友、景仰的老師即將離開這世間,你的心裡會有很多的情緒,憂慮和不安,失落和不捨的感覺一一浮現出來。對於門徒的愁煩,情緒的混亂,耶穌提出一項「要求」,這項要求是勝過生命愁煩的特效藥,就是「要信上帝,也要信我」。
人生的當中,我們都會遇到許多的考驗、試探,心裏也因此產生許多愁煩與混亂,甚至對於人生的意義和目的產生疑問。面對生命的混亂,耶穌要讓門徒和我們知道,「要信上帝,也要信我」是我們勝過愁煩及混亂所能作的。人生遭遇風暴,即使不明白人生風浪的原因,也能堅信上帝必定帶領,內心寧靜,不為所動。如此,才能抵達平安的港灣。

2.耶穌的「去」:預備永生的居所
第二節,耶穌繼續說:「在我父親家裏有許多住的地方」。住處也好,家也好,甚至父也好,都是隱喻(metaphor),都是比喻、形容的說法。
「父」比喻關係的密切、是我們的源頭,指我們一切來自祂,我們像祂,我們被祂所愛。並不是說上帝是生我們的人,或是祂是男性的。
「家」也是比喻、形容的方式。因為,上帝並沒有一個家,宇宙都以祂為居所,祂存在天外天「第三層天」。這裡所說「住的地方」,不是指現在我們可經驗或在世間的居所。根據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或腓立比書所講的,復活的身體是榮耀的,不受限制的。
這個世界沒有辦法提供復活後的居所,無法提供榮耀身體安息的地方。因為這個世界也沒有一個地方能使我們體會到愛與公義、良善與喜悅;甚至這個世界無法提供我們盡情的學習與服事的場所。
「在我父親家裏有許多住的地方」這句話讓我們知道,在上帝那裏有足夠的地方容納所有的人。英國格拉斯哥神學院院長威廉巴克萊(William Barclay)如此說:「基督徒在天上的家——天堂就像上帝的心一樣寬廣,有足夠的地方容納所有的人。」雖然世人可能會拒絕我們,可能向我們擺臉色,但是耶穌為我們預備的天家絕不會拒絕我們。
在此,耶穌也讓我們知道他升天得榮耀之後,也仍然在工作。他說:「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這讓我們看到一件很美的事,在天家耶穌仍繼續做工,仍在服事我們。
第二節「去」這個字的名詞就是「先鋒」,就如同希伯來書6:20說「作先鋒的耶穌」。「先鋒」這個字用有二個意思,一是指走在主要部隊之前作開路先鋒,讓其餘的部隊能夠平安地跟著走。二是指港口就遣派小船出去領航,讓別的船隻安全地跟在後面,安全帶船隻入港,這隻領航的小船也叫prodromoi(先鋒),這正是耶穌所作的。耶穌作通往天堂,通往上帝的開路先鋒、領航者,好讓我們跟隨祂的腳步走。
耶穌說祂去為我們「預備地方」,然後來接我們。你讀到這一節經文,你會好奇想問:「牧師,我有問題?」耶穌要為我們預備地方,天堂缺沙發嗎?缺什麼傢俱、地毯嗎?花園沒做好嗎?要耶穌去為我們預備,但這一去也太久了吧,都過了快兩千年還沒有好。聖經不是告訴我們說,上帝說有就有,上帝用祂的話語「從無創造有」,那麼耶穌還需要為我們預備地方嗎?是的,上帝工作一天,宇宙就運作的一天,還記得耶穌說:「我父親一直在工作,我也該照樣工作。」(約翰福音5:17)
想想聖經哪裡還有講到耶穌在天上做甚麼?羅馬書8:34說,復活的耶穌「現在正在上帝的右邊替我們向上帝祈求的!」各位,耶穌不斷在替我們祈禱,不斷的工作,祂給我們榜樣。不可停止服事、不可停止祈禱。

3.耶穌的「再來」:與主永遠同在
第三節,耶穌說他「要再回來」。啟示錄22:20,耶穌也說在末日時:「是的,我就要來了!」
說到世界的末日,一直以來都引起諸多討論。幾年前,就連電影公司也紛紛拍攝關於末日降臨的電影。這幾年,世界各地氣象異常,水災氾濫,地震不斷,上週義大利、緬甸也傳出地震,美國俄亥俄州居然在夏天裡下了初雪。
雖然,我們不知道主耶穌甚麼時候再臨,也不知道再臨的方式如何,然而有一件事我們可以確定──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會有一個終點,同樣的這世界的終點,就是耶穌榮耀的再臨;到那一天,耶穌將勝利地回來接他的朋友。
耶穌說:「接你們到我那裏去,為要使你們跟我同在一個地方。」這句話明白的說出一項奧秘。就是,耶穌所在的地方就是天堂,我們不用胡亂猜測天堂的樣子究竟像甚麼。我們只要知道將來必永遠與主在一起,這就夠了。
我很喜歡長老教會創始者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所說的一句話:「我要上天堂,不是因為天堂美好,也不是為了逃避地獄的火,而是愛我的上帝在那裡。」如果你全心全意地愛一個人,只要和那人在一起就會感到心滿意足。我們與主的關係也是如此,在這世上,我們與主的交往是模糊的,就像從昏暗的鏡子看祂一樣。不過我們可以為天堂下一個最好的定義:天堂乃是我們永遠與主同在。

二、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14:5-7)
5多馬對他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要到哪裏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裏去。7你們既然認識我,也會認識我父親的( 「你們既然認識我,你們也會認識我父親的」另有些古卷作「如果你們認識我,你們就會認識我父親」。)。從此你們認識他,而且已經看見他了。」

1.人死後要往哪裡去?
耶穌三番四次告訴門徒他要到天父那裏去,但是他們都不明白。在7:33耶穌說:「我還有一點點時間跟你們在一起,然後要回到差我來的那位那裏去。」(約7:33)。
門徒不明白耶穌所要走的十字架道路。他們不明白,也不敢問,不懂裝懂;然而,只有一位門徒——多馬(意思是「雙胞胎」),他很坦誠,別人一知半解、不懂裝懂,但是他坦承提出他的疑惑。很奇妙啊!他的問題,正是世人最想知道的問題,「人死後要往哪裡去?」、「該走哪一條路?」接著,耶穌以猶太人對生命的三大基本觀念來回答此問題。

2.猶太人對生命的三大基本觀念
面對多馬的疑問,耶穌對多馬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這實在是一句重大的宣告,猶太人若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更會覺得非同小可。因為,耶穌把猶太人的三大基本觀念都匯合在自己身上。
(1)道路:耶穌成為我們的路
猶太人常常提起道路,不管是人所走的路或上帝的道路,都是他們熱衷談論的主題。
上帝對摩西說:「你們不可偏離左右,耶和華你們上帝所吩咐你們行的(路),你們要照著去行」(申5:32-33)
摩西對以色列民說:「我知道我死後你們必全然敗壞,偏離我所吩咐你們的道,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申31:29)。
以賽亞說:「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30:21)又說:「在那裏必有一條大道,稱為聖路,污穢人不得經過,必專為贖民行走,行路的人雖愚昧,也不至失迷」(賽35:8)。
詩人也禱告說:「耶和華阿,求你將你的道路指教我,因我仇敵的緣故引導我走平坦的路」(詩27:11)。
猶太人深知人必須在上帝的道中行走,因此耶穌說:「我就是道路」。耶穌這樣說是甚麼意思呢?例如,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向人問路。對方若告訴我們:「第一個路口右轉,看到咖啡店在左轉,穿過公園中央的路,出了公園右轉,然後碰到紅綠燈,過馬路左轉就到了。」相信你若照他的指示,走不到半途就會迷路。但是,如果這個人說:「來,我帶你去。」那麼,這個人就成為我們的路,使我們不致迷失。耶穌對於我們也是如此。耶穌不僅指示我們怎麼走,他還牽著我們、帶領我們。對我們來說,祂就是我們的道路,就是我們的方向。
(2)真理:耶穌實踐出真理
耶穌說:「我就是真理。」「真理」是聖經重要的主題,也是猶太人對生命三大基本問題之一。詩人祈求上帝說:「耶和華阿,求你將你的道指教我,我要照你的真理行」(詩16:11)。又說:「因為你的慈愛常在我跟前,我也按你的真理而行」(詩26:3)。
許多人把真理告訴我們;但沒有人把真理行出來給我們看。我們都知道,一個人道德的好壞和他所教的國文、英文、數學、物理或化學,一點關係都沒有。但一個人如果是教倫理道德或真理,那麼他的品格就與他所教的內容很有關係。
道德或真理不能光用言詞表達,而必須以身作則,付諸行動。人的問題正是,說的比做得多,甚至做不到。但是,耶穌說:「我就是真理。」耶穌不僅教導真理,祂也在行動中顯示出真理。
(3)生命:耶穌的拯救帶來新生命
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生命」在舊約中更是重要的主題,箴言的作者說:「因為誡命是燈,法則是光,訓誨的責備是生命的道」(箴6:23)。「謹守訓誨的,乃在生命的道上」(箴10:17)。詩人也體會到上帝「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詩16:11)。
總之,生命乃是人始終在尋找的。人們不是為了知識的緣故而尋找生命的知識;乃是希望了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明白人在世的使命,而使生命顯得更有意義。使徒保羅見證說:「基督是你們的真生命;當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跟他一起顯現,分享他的榮耀。 」(歌羅西書3:4)耶穌說:「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裏去。」只有耶穌是通往上帝的路。只有藉著他,我們才曉得上帝的樣子;只有他才能帶領我們毫無畏懼毫無羞恥地來到上帝面前。

三、耶穌所賜至大應許(14:8-14)
8腓力對耶穌說:「主啊,把父親顯示給我們,我們就滿足了。」9耶穌回答:「腓力,我和你們在一起這麼久了,你還不認識我嗎?誰看見我就是看見父親。為甚麼你還說『把父親顯示給我們』呢?10我在父親的生命裏,父親在我的生命裏,你不信嗎?我對你們說的話不是出於我自己,而是在我生命裏的父親親自做他的工作。11你們要信我,我在父親的生命裏,父親在我的生命裏;如果不信這話,也要因我的工作而信我。
12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信我的人也會做我所做的事,甚至要做更大的,因為我到父親那裏去。13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一定成全,為要使父親的榮耀藉著兒子顯示出來。14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我求甚麼,我一定成全。」 

1.因耶穌的工作而信
前面有多馬好問,接著有腓力的渴望。猶太人都知道沒有人能夠看見上帝。當耶穌說:「你們既然認識我,你們也會認識我父親的」,聽道這句話時,腓力覺得很疑惑。
腓力對耶穌說:「主啊,把父親顯示給我們,我們就滿足了。」耶穌回答:「腓力,我跟你們在一起已經這麼久了,你還不認識我嗎?誰看見我,就是看見父親。為甚麼你還說『把父親顯示給我們』呢?我在父親的生命裏,父親在我的生命裏,你不信嗎?我對你們說的話不是出於我自己,而是在我生命裏的父親親自做他的工作。你們要信我,我在父親的生命裏,父親在我的生命裏;如果不信這話,也要因我的工作而信。因為,透過耶穌所做的事,已經應驗聖經關於彌賽亞的預言。

2. 凡奉耶穌的名祈求,就必得著
14:12-14是一段很重要的應許,對心裏愁煩的門徒而言更為重要。但是要注意!耶穌並沒有說,我們所有的祈求都必得著,他是說「凡奉他的名祈求的」,就必得著。對任何禱告,我們都需要問自己:我能奉耶穌的名如此祈求嗎?例如說,沒有人能奉耶穌的名祈求報復、復仇,沒有人能夠奉耶穌的名去喜歡已婚的人,沒有人能夠奉耶穌的名去求簽賭的明牌,沒有人能奉耶穌的名去作違背信仰的事。
我們祈禱時,應該常常問自己:我是否能實實在在的奉主耶穌的名祈求嗎?如果通得過這個標準,那麼在祈禱結束時,你才可以說:「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禱。阿們。」然而,違背信仰所作的祈禱,總不能得著。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認識:

一、耶穌是人生命的領航者
在以前的教會牧會時,有年老的兄姐交代我:「牧師啊,上帝若召我回去的時候,你就要為我主理。」甚至也吩咐我要唱哪一首聖詩,要用哪一段經文講道給親族、朋友聽。因為,有好幾位都在「交代」,我的記性不好,所以我在松年的聚會就安排一次聚會,我記得是在2005年6月邀請大家來分享最喜歡唱的聖詩、最喜歡的經文、最想交代的事、最想給家人的金句或是話語,當時教會公報還特別報導此事。我跟松年兄姐說:「大家寫下來,免得我搞錯了,就很不好意思。」有一位可愛的老姐妹說:「牧師啊!你如果弄錯了,我就在告別禮拜時,從棺木中爬起來提醒你!」
有位老姐妹的告別禮拜,我就特別將她寫下來的資料印在告別禮拜程序單內,她當時寫下最想告訴兒子的一句話「我希望你們能夠來教會,成為上帝的兒子。」那次的禮拜非常的感動,老姐妹二位六十多歲的兒子從告別禮拜後,就穩定來參加主日禮拜及小組聚會至今。
基督教信仰是充滿永生的確信,基督徒比起任何人都不忌諱談論死的議題。最好就是在遺囑、交代中表達出這樣的信仰深度,甚至我們可在基督的盼望中,先行與家人、子女討論遺囑內容,免得「大事情發生了」才措手不及。 
羅馬書6:5說「如果我們跟基督同死,我們信,我們也要跟基督同活。」生命最大的喜悅,就是沒有死亡,且是復活的生命,因此,一個基督徒可以表現出與非基督徒最大的差異,就是對死亡沒有恐懼感。基督教信仰談及生命的問題時,上帝保證一個明確的應許:生命是永恆的,沒有死亡。但這是在耶穌基督裏才有的恩典,會使生命完整的連結起來,不會斷掉。 
牧師要提醒大家,我們都需要時時刻刻準備好,因為我們不知道耶穌基督甚麼時候會再臨來到我們當中,我們也不知道何時要離開世間回到上帝的身邊。我們唯一可以努力的,就是盡心、盡意、盡力,準備好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有聖潔的心思意念,以備時刻一到,可以無愧地被耶穌基督接納。主耶穌是我們生命的領航者,他已經指示唯一的一條生命道路就是他,藉著他使我們領悟真理及得著生命。

二、耶穌說:「信我的人也會做我所做的事」,你學耶穌做事了嗎?
第12節說:「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信我的人也會做我所做的事,甚至要做更大的,因為我到父親那裏去。」我們信耶穌的人,我們曾做過哪些耶穌曾做過的事呢?
馬太福音25:35-36這樣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25:40)
上週六(8/20)會計師高考,國文科作文題目直接拿曾經傳誦一時,羅東聖母醫院燒窮人賒帳借據的新聞入題,希望呼應老子《道德經》「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這段想要傳達的那一份寬厚待人的理想社會價值。
「據報載,長久以來,羅東聖母醫院對沒有能力支付醫藥的窮人,照樣給予妥善的醫療,只要在出院時寫張借據,等方便時再償還就可以,若無力償還,院方也不會主動去追討,反而是每隔幾年就將窮人的借據燒掉,一筆勾消,在今天的台灣社會,讓我們看到了台灣理想社會的實例。」
雖然羅東聖母醫院燒窮人借據已經延續超過一甲子了,但真正把這項善行公開在媒體上講出來的,是知名導演吳念真。吳念真導演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我父親那一代的礦工,如果受了很重的傷、要治療很久的話,從礦工醫院出院後,就是轉去聖母醫院繼續治療,因為聖母醫院可以讓他們欠錢……」導演吳念真回憶,民國40、50年代,台灣偏鄉醫療資源仍匱乏,在基隆、宜蘭貧苦民眾心裡,羅東聖母是有著外國好醫師的醫院,就算付不出醫藥費,過幾年還是付不出來,打張欠條就好,神父就會把欠條燒掉。
羅東聖母醫院,感動人的地方,是他們做了耶穌所做的事。今年我們教會設教120週年、建堂100週年,我們也在想,我們如何做耶穌所做的事?去年事工研討會中,同工就規劃在120週年慶祝時,我們能夠募集120萬,幫助需要幫助的機構。就像耶穌所說的,「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在緬甸的宣教師賴毅穗牧師前來報告,希望我們能夠看到在緬甸的每一位最小的弟兄、姐妹的需要。記住!耶穌說:「信我的人也會做我所做的事。」

問題討論:
1.你曾為生命愁煩過嗎?你曾想過人死後生命往哪裡去嗎?

2.關於人死後往哪裡去,耶穌對門徒做了那些最後的「交代」?
3.耶穌說:「信我的人也會做我所做的事」,你可以學耶穌做哪些有意義的事?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從自我到超我

從自我到超我 
聖經:約翰福音13:18-38
(2016.8.14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13:1-17耶穌教導門徒「彼此洗腳」之後,緊接著做了最重要的自我啟示「我就是那『自有永有』」(13:18-20),再接著,出現「三明治的經文結構」,以三個人物來呈顯,即「猶大、耶穌、彼得」。

前言、耶穌是那『自有永有』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稱詩篇為「小聖經」(a little Bible),因為詩篇當中,預言彌賽亞遭遇各種經歷。
◆約翰福音13:18『那跟我一起吃飯的人竟用腳踢我』出於詩篇41:9,描述彌賽亞被朋友出賣,正如耶穌被自己的門徒猶大出賣。
◆上帝要我們學像耶穌。
「咱若及伊同受苦,是欲互咱及伊同榮光。」(羅馬書8:17b,台語漢字)
「只要我們分擔基督的苦難,我們也要分享他的榮耀。」(羅馬書8:17b,現代中文譯本)

一、猶大出賣主(13:21-30)
◆在逾越節的晚餐中,蘸餅遞給客人是友好和尊敬的表示,這舉動應該是耶穌給猶大最後一次悔改的呼籲。
◆為什麼耶穌這麼明顯的指出,猶大仍然去做呢?
◆「那時候正是黑夜」(13:30),意味著猶大完全走向黑暗、走向滅亡。

二、耶穌得榮耀
◆13:21-38是三明治的經文結構,以三個人物來呈顯,即「猶大、耶穌、彼得」。
◆耶穌第一件重要的後事交代是「彼此洗腳」,第二件重要的後事交代是「新的誡命」。
◆用嘴傳福音很重要,但是用腳、用手傳福音更重要,也可能更為有效。如何用腳、用手傳福音?就是靠著「彼此相愛」。

三、彼得不認主(13:36-38)
◆在福音書中的彼得,似乎是一位衝動的人,也不太認識自己,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的,他甚至誇口要為耶穌捨命。
◆從彼得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我們應該更多的認識自己,面對自己的軟弱。真正認識自己的有限、不完全,而不是想盡辦法把自己美化包裝起來,。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說:「只有真正認識自己的人才能真正認識上帝,也只有真正認識上帝的人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由於重視「認識」的角度,加爾文主張「信心乃建立在知識上,而不是建立在無知上。而且這知識不但是對上帝的認識,也是對祂旨意的認識。」

從今天這一段經文裡,我們要來思考二件事:

一、藉著耶穌的教導,形塑我們生命中的「超我」
◆三明治中間的核心是,學習耶穌基督「看無自己」的榜樣彼此相愛。
◆借用精神醫學的先祖——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概念來說。
◆自我(ego):猶大、彼得身上所看到的「自我中心」。甚至,心中善惡二個律的拉扯(參閱羅馬書7:14-21)。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在形塑我們的「超我」。
◆問題來了,若是用地面上父親的形象,用世間的文化規範來形塑人的超我,很困難有神聖、超越的「理想」。
◆「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裏活著。」(加拉太書2:20上)一種「超我」的力量,不斷使我們決志從今往後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

二、新的誡命「新」在哪裡?
◆舊約中也有「愛鄰舍」的教導;但是,為何耶穌特別說,這條命令是「新」的誡命?
◆耶穌怎樣愛猶大、愛彼得?
◆新的誡命「新」在哪裡?就是以耶穌愛猶大、彼得的愛去愛每一個人。
「恁逐人的重擔著相共擔,用按呢,來盡基督的法。」(加拉太書6:2,台語漢字)
「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加拉太書6:2,現代中文譯本)

問題討論:
1.舊約中也有「愛鄰舍」的教導,耶穌所說新的誡命,「新」在哪裡?
2.耶穌如何向我們顯示他對猶大、彼得的愛?
3.你覺得人如何從「自我」到「超我」?

講道稿
從自我到超我
聖經:約翰福音13:18-38
聖詩:18.194.355(聖).397
啟應:33
昨天(8/13)濟南講堂與總會宗教改革500週年舉辦的「德國轉型正義經驗」,邀請德國駐台大使歐博哲(Mr Martin Eberts)演講、台灣駐德大使謝志偉主持,並由本會林永頌長老、姚立明教授擔任回應人。四位大師的分享精闢,全場座無虛席、反映熱烈。選在8/13舉行是因為這一天是築起柏林圍牆的日子(1961.8.13-1989.11.9),兩次德國殘酷的極權經驗不只讓我們學習到,缺乏公義對人類深具毀滅性,我們也從這兩次經驗中學到,失去慈悲與感同身受的人性化通常就是造成摧毀公義與和平的主因。
轉型正義的議題不僅在德國進行,也在許多國家受到重視,在台灣除了民間推動之外,政府也開始著手。德國的轉型正義,教會發揮極大的力量,在台灣,教會雖是少數,但我們也可以在聖經的基礎上關懷此事,並為此事代禱。「克服過去」的前提就是毫無保留的誠實面對過去歷史,以及持續對於受害者的人性關懷。如果我們不準備這樣做,過去的殘酷歷史還是有重複的危險。
我們通過聖經的理解與學習,也是要幫助我們從「自我中心」提升到「超我」的方向,靈性不斷更新而變化,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參羅馬書12:2)
上主日的信息中,我特別說明約翰福音第13章到第17章,這五章都是耶穌在最後晚餐所做的「交代後事」,顯得格外嚴肅與重要。13:1-17耶穌教導門徒「彼此洗腳」之後,緊接著做了最重要的自我啟示「我就是那『自有永有』」(13:18-20),再接著,出現三明治的經文結構,以三個人物來呈顯,即「猶大、耶穌、彼得」。
首先,我們來看耶穌自我啟示說:「我就是那『自有永有』」。

前言、耶穌是那『自有永有』
18「我這話不是指你們全體說的;我認識我所揀選的人。只是聖經上所說『那跟我一起吃飯的人竟用腳踢我』這話必須實現。19我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以前告訴你們,為要使你們在事情發生的時候信我就是那『自有永有』的。20我鄭重地告訴你們,凡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差遣我的那一位。」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稱詩篇為「小聖經」(a little Bible),因為詩篇當中,預言彌賽亞遭遇各種經歷,祂為上帝的殿大發熱心(焦急, 詩69:9),被人無故恨惡(詩69:4),被朋友出賣(詩41:9),被人譏諷(詩22:8),被人離棄(詩118:22-23),衣服被人瓜分(詩22:18),手腳被釘(詩22:16),但骨頭卻不會被折斷(詩34:20),死後復活(詩16:10),並且升天掌權(詩68:18)等。
約翰福音13:18『那跟我一起吃飯的人竟用腳踢我』就是出於詩篇41:9,描述彌賽亞被朋友出賣,正如耶穌被自己的門徒猶大出賣。
在猶太文化中,可以坐在一起、「一起吃飯」表示彼此的關係非常密切。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在世上,他曾經歷誘惑、試探、壓力、寂寞、批評、拒絕,甚至經歷被朋友、門徒的背叛及出賣。
聖經說,上帝要我們學像耶穌,因此,上帝也會讓你經歷耶穌所經歷的。聖經說耶穌「從受苦中學習順服」並且「從受苦中得完全」,如果上帝容許他的兒子經歷這一切,我們又為甚麼可以免於這樣的經歷呢?保羅說:「咱若及伊同受苦,是欲互咱及伊同榮光。」(羅馬書8:17b,台語漢字)「只要我們分擔基督的苦難,我們也要分享他的榮耀。」(羅馬書8:17b,現代中文譯本)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表明他知道有「一起吃飯」親密的人要背叛他,而他現在預先告訴門徒是希望門徒日後可以回想起他所說的話,特別是他自我的啟示——我就是那『自有永有』的。
我們現在不需要有門徒的掙扎與疑惑,因為透過聖經,我們已經經歷門徒所經歷過的。緊接著,耶穌向門徒進一步表示他的心意,就是要我們奉差遣出去做工,有人接待我們,就等於是接待主,更等於接待天父,這是多麼寶貴的應許;卻也是何等大的使命,我們扮演的角色彷彿是天國的大使,也唯有大使代表該國的王、總統。

一、猶大出賣主(13:21-30)
21耶穌說了這話,心裏非常傷痛,就宣佈:「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22門徒面面相覷,不曉得他是指著誰說的。23門徒中有耶穌所鍾愛的一個人,他坐在耶穌身邊。24西門‧彼得向他示意,說:「問問他指的是誰。」25於是那門徒挨近耶穌,問他:「主啊,是誰?」26耶穌回答:「我蘸一塊餅給誰,誰就是了。」說了這話,他拿一塊餅蘸一蘸,給了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27猶大一接過餅,撒但就附著他。耶穌對他說:「你要做的,快去做吧!」28在座的人都不明白耶穌對他說這話的意思。29因為猶大是管錢的,有的門徒以為耶穌吩咐他去買過節要用的東西,或是要他帶點東西去分給窮人。30猶大吃了那塊餅,立刻出去。那時候正是黑夜。

耶穌在此不是暗示,而是明說有人要賣他,甚至他就把餅給了猶大,明顯指出猶大賣主。猶大坐在耶穌可以蘸餅給他的地方,他很可能是坐在耶穌旁邊的首席或次席上。
猶太文化裡,主人為客人親自蘸餅,是友好和尊敬的表現,甚至是將此客人視為「上賓」。這舉動應該是耶穌給猶大最後一次悔改的呼籲。耶穌很清楚猶大所做的一切,然而,猶大表面上接受了耶穌的餅,但心裡卻完全受制於撒旦(撒旦就入了他的心),還是決心要出賣耶穌。
第28節說:「在座的人都不明白耶穌對他說這話的意思。」或許猶大平時對其他門徒都很好,在他們的眼裡,根本不會聯想到猶大會出賣耶穌。他們聯想到的是「以為耶穌吩咐他去買過節要用的東西,或是要他帶點東西去分給窮人。」
為什麼耶穌這麼明顯的指出,猶大仍然去做呢?不明白嗎?其實想想我們自己就知道,我們不也是這樣嗎?很多的罪惡,難道不知道不能做嗎?說謊、作假見證、仇恨、偷錢、外遇,甚至打架、吸毒、殺人,人在做惡之前難道不知道嗎?甚至,恐怖分子是在一段長時間被訓練去殺人。難道他們不知道不能殺人嗎?
從猶大的身上我們看到,如果一個人「自我中心」執意要犯罪,中途要回頭,是何等的困難啊。求上帝幫助我們時時刻刻警醒祈禱。
今天禮拜中,我們也要奉耶穌的命令擺設聖餐的宴席,一同領受主的身體與寶血,「吃這餅、喝這杯」,是領受耶穌赦罪的恩典,也表明我們是基督身體的一部份,是上帝國的子民。「吃這餅、喝這杯」,也表明如今活著不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決志從今往後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
但第30節說「猶大吃了那塊餅,立刻出去。那時候正是黑夜。」猶大吃完餅之後,他不是領受恩典,不是活出新造人的樣式,而是「出去」,而是離開救主耶穌。作者約翰特別說明「那時候正是黑夜」,多麼的可怕,猶大完全走向黑暗、走向滅亡。世間的黑夜,還有夜盡天明的時候,但是一個人心進入黑暗,就拒絕真光。

二、耶穌得榮耀
31猶大出去後,耶穌說:「現在人子已經得到榮耀了;上帝的榮耀也在人子身上顯明了。32既然上帝的榮耀藉著人子顯明,他自己也要顯明人子的榮耀,而且要立刻榮耀他。33孩子們,我和你們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你們將尋找我;但是我現在要告訴你們,正如我告訴過猶太人的領袖:『我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34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35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
一開始我有提到13:21-38,是三明治的經文結構,以三個人物來呈顯,即「猶大、耶穌、彼得」。三明治的中央才是「好料」的。
在此,耶穌闡明自己的身份,以及即將完成榮耀上帝的使命。耶穌藉著死,榮耀天父,因為耶穌的復活勝過死亡的權勢,完全彰顯上帝的大能,讓天父得到榮耀,吸引萬人來歸向祂。
耶穌第一件重要的後事交代是「彼此洗腳」,第二件重要的後事交代是「新的誡命」。離開世界之前,耶穌頒布重要的誡命,就是要所有跟隨他的門徒彼此相愛,可見耶穌多麼看重這件事。
用嘴傳福音很重要,但是用腳、用手傳福音更重要,也可能更為有效。如何用腳、用手傳福音?就是靠著「彼此相愛」。為什麼這一群人可以彼此相愛?可以彼此洗腳?可以彼此包容對方的軟弱、相互體諒、相互扶持?這是一種生命、一種文化、一種基督的價值,如果我們這樣做,眾人就知道我們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可以述說許多基督徒彼此洗腳、活出新的誡命的見證。但很可惜的,我們也會聽到讓基督蒙羞的批評。

三、彼得不認主(13:36-38)
36西門‧彼得問耶穌:「主啊,你到哪裏去?」耶穌回答:「我所要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但是後來你會跟我去的。」37彼得說:「主啊,為甚麼現在我不能跟你去呢?我願意為你捨命!」38耶穌說:「你願意為我捨命嗎?我鄭重地告訴你,雞叫以前,你會三次不認我。」
接著來看第36-38節,三明治另外一片外皮——彼得。在福音書中的彼得,似乎是一位衝動的人,也不太認識自己,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的,他甚至誇口要為耶穌捨命。確實,耶穌正要面對十字架的死,但是彼得不但無法為耶穌捨命,甚至他還要三次不認主。
從彼得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我們應該更多的認識自己,面對自己的軟弱。真正認識自己的有限、不完全,而不是想盡辦法把自己美化包裝起來,甚至誇大自己的優點,到最後,連自己都被自己給騙了。從彼得身上,我們也發現人認識自己的有限。
長老教會的創始者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說:「只有真正認識自己的人才能真正認識上帝,也只有真正認識上帝的人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由於重視「認識」的角度,加爾文主張「信心乃建立在知識上,而不是建立在無知上。而且這知識不但是對上帝的認識,也是對祂旨意的認識。」

從今天這一段經文裡,我們要來思考二件事:

一、藉著耶穌的教導,形塑我們生命中的「超我」
從13:21-38的「三明治」的經文結構來看,猶大、彼得,二個人都有著「自我中心」的個性。而三明治中間的核心是,學習耶穌基督「看無自己」的榜樣彼此相愛。
在此,我要借用精神醫學的先祖——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概念來說。自我(ego)大致上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反映在個人慾望和社會規範之間相互的拉扯、協調。在猶大、彼得身上,我們看到他們的「自我中心」。甚至,心中善惡二個律的拉扯(參閱羅馬書7:14-21)。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人這個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道德良心的完美及理想。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成長過程中,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在形塑我們的「超我」。問題來了,若是用地面上父親的形象、用世間的文化規範來形塑人的超我,很困難有神聖、超越的「理想」。
今天,通過這一段「三明治」的經文結構,我們發現聖經的教導或耶穌的教導,正是在形塑我們生命中的「超我」。從自我到超我,其實是每個人必經之路。自我的矛盾、衝突,迫使自我不斷地被「超我」挑戰與更新。用聖經的話來說就是「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裏活著。」(加拉太書2:20上)一種「超我」的力量,不斷使我們決志從今往後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我們要懂得自省,通過基督的教導,使我們不斷走向「超我」。

二、新的誡命「新」在哪裡?
耶穌面對自己不久將離開門徒,他牽掛的是門徒這一群小團體,將來如何面對世間的挑戰?如何延續基督的福音?甚至如何影響這世界?耶穌離開世間之前,所交代第一件重要的後事是「彼此洗腳」,交代第二件的後事是「新的誡命」。接下來在第14-17章,耶穌不斷向門徒交代這些重要的事。耶穌教導門徒的團體要繼續存在,必須遵行新的誡命「彼此相愛」,而且相愛的程度,要如同耶穌愛他們一樣。
舊約中也有「愛鄰舍」的教導;但是,為何耶穌特別說,這條命令是「新」的誡命?因為,愛的程度不同。彼此相愛的程度,必須像耶穌愛猶大、彼得一樣。
耶穌怎樣愛猶大、愛彼得?我們可以從三明治的經文結構來看。耶穌雖然已經知道猶大要出賣自己,卻仍然為猶大洗腳,並且和他一起用餐。面對要背叛自己的人,耶穌仍然以愛來對待他,無非是希望猶大能夠悔悟、改變。耶穌面對背叛和出賣祂的猶大,心裏非常傷痛(13:21);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指出猶大,是給猶大再次悔改的機會。可惜,猶大雖面對耶穌的愛,仍是一意孤行,出賣他的老師、好友。
接著,我們要看耶穌對彼得的愛。耶穌知道彼得掩飾自己的內心,誇口願意代替耶穌的死,但在緊要關頭時,卻是否認他、不認他,就預先提醒彼得。這樣的提醒,一方面是警惕彼得,二方面是接納彼得。當彼得三次不認主之後,使彼得日後有勇氣再作耶穌的門徒。而耶穌,也確實在復活後接納彼得。
從三明治的經文結構中,我們學習到耶穌對猶大和彼得的愛,並且透過這樣的愛更深了解,新的誡命「新」在哪裡?就是以耶穌愛猶大、彼得的愛去愛每一個人。
愛一個已經知道背叛你的人,愛一個掩飾自己內心的人。只要是人都有不完全、不完美的地方。但耶穌的心容納得下,他所創造的一切。
加拉太書6:2說:「恁逐人的重擔著相共擔,用按呢,來盡基督的法。」(台語漢字)「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加拉太書6:2,現代中文譯本)
在最危急、最痛苦、最悲哀、最疑慮的時刻,正是我們最需要彼此的時候,那就是我們最需要主內肢體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小群的朋友用信心扶持我們渡過難關。在團契、小組當中,即使當上帝顯得很遙遠的時候,基督的身體卻是真實可見的。

問題討論:
1.舊約中也有「愛鄰舍」的教導,耶穌所說新的誡命,「新」在哪裡?
2.耶穌如何向我們顯示他對猶大、彼得的愛?
3.你覺得人如何從「自我」到「超我」?









談德國轉型正義 駐台代表: 謙卑 謙卑 再謙卑 (2016.8.13民報)
紀念宗教改革與普世人權 德國大使歐博哲談德國轉型正義經驗 (2016.8.13 PCT)
談德國轉型正義 謝志偉秀口技、讀詩 (2016.8.13 自由時報)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潔淨、謙卑、實踐

潔淨、謙卑、實踐 (講道大綱)
聖經:約翰福音13:1-17
聖詩:109.193.78.400
啟應:64

「群眾中有許多人把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也有些人拿樹上砍下的樹枝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人群大聲呼喊:「頌讚歸於大衛之子!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來的那位!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耶穌進耶路撒冷的時候,全城都騷動起來。有人問:「這個人到底是誰?」(馬太福音21:8-10)
當群眾將耶穌基督當成「猶太王」時,耶穌卻選擇僕人的樣式,蹲下來為門徒洗腳。與世界的價值觀及作法極為不同。

前言、耶穌交代後事(13:1-3)
根據共觀福音的記載,耶穌最後的晚餐是他被釘十字架前的晚上,從進門洗腳開始。換言之,約翰福音的作者從第13章到第17章共使用五章的篇幅,記載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的教導,這也是耶穌要離開世間最後在交代「後事」的時間。
除了交代「彼此洗腳」之外,整個第13章到第17章,這五章的「交代」都格外的重要。

一、以潔淨的心來立約
入門前,必須先潔淨才能。要進入上帝的家,更需要潔淨。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未記11:45)
「聖潔的子民」(申命記26:19)
「成為聖潔、沒有絲毫缺點的人」(以弗所書1:4;帖前4:7)
「要努力跟人和睦,過聖潔的生活;沒有聖潔的生活就沒有人能見到主。」(希伯來書12:14)

按上下文的脈絡「洗」意思各有不同。
主耶穌藉用「洗腳」,做了屬靈的教導,即指蒙主寶血洗淨的人,是已經得救的人;就像洗過澡的人全身都乾淨了,只需要洗腳。

以潔淨的心來立約:潔淨、立約/誓約、割禮、洗禮。

二、以謙卑的心來服事
耶穌以「話語」來教導,也以「行動」來教導。
腓立比書2:7-8描述耶穌的謙卑:「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希坡主教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驕傲使天使淪為魔鬼;謙遜使凡人彷如天使。」

三、以效法耶穌去實踐
耶穌為基督信仰立下一個最重要的典範,這也是基督信仰與一般社會的價值標準最為不同的地方。
所有的人都在學習耶穌基督的教導,就是「彼此」成為對方的「奴僕」,而耶穌也親自成為門徒的「奴僕」。 

洗自己的腳容易,洗別人的腳,需要彎下自己的腰,降低自己的頭,沾溼自己的手,更需要接受別人的腳臭味、腳疾(香港腳)。「洗腳」精神不難懂,困難的是去實行。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美好的教導:

一、服事者應該有的委身三步驟:潔淨、謙卑、實踐
斯托得牧師(John R.W. Stott)曾在他的著作《論領導》這樣說:「過去三十五年,我有榮幸去過許多國家,觀察當地的教會與其教牧領袖。結果,我敢確定,教會界的領袖大多過於獨裁,違反了耶穌和使徒的教訓,愛心與溫柔都顯不足。不少教牧領袖的行為表現,彷彿他們相信的不是人人皆祭司,而是牧師至高無上的權柄。」他又批判許多大型教會(megachurch)說:「我們教牧領導的模式受到文化的影響,往往多過基督的教導。」
對我們來說,回到聖經的真理反省,才能使我們更加貼近耶穌的教導。一開始,我提到約翰福音第13-17章,是耶穌離開世間之前最重要的談話與教導。耶穌透過「洗腳」的行動成為我們的榜樣,以潔淨的心來立約、以謙卑的心來服事、以效法耶穌去實踐。

二、我們受造是為了效法耶穌
羅馬書8:29(和)「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

以弗所書4:13(現)「最後,我們將對上帝的兒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我們將長大成人,達到基督那成熟的高度。」

上帝最常使用「聖經」塑造我們,整本聖經都在呼籲所有上帝的子民都要謹記上帝的話,並且照上帝的話去行、去實踐。

我們受造是為了效法耶穌,我們的靈命不會自動成長,需要刻意致力去達到。做我們所能做的來榮耀上帝。

問題討論:
1. 如果要交代「後事」,你會著重什麼事?耶穌為何著重「彼此洗腳」?
2. 「彼此洗腳」有三項要緊的內涵:以潔淨的心來立約、以謙卑的心來服事、以效法耶穌去實踐。這三項對你有何提醒?

3. 上帝最常使用「聖經」塑造來我們,你覺得上帝還透過什麼來塑造來我們?

講道稿


潔淨、謙卑、實踐
聖經:約翰福音13:1-17
聖詩:109.193.78.400
啟應:64
父親節聯合禮拜
今天是父親節聯合禮拜,敬祝各位父親平安喜樂,也祝福如同使徒保羅的許多「屬靈父親」。
幾個禮拜前舊牧師館拆遷,我看到工人將一根大橫樑拿下來的時候,我好奇的問:「這麼大根樑,你怎麼很輕鬆的搬下來。」他告訴我:「這根樑的心都被白蟻、蛀蟲蛀空了,鬆了!好險沒有塌下來。」我也將那根樑拿起來,果然很輕鬆。感謝主,這根屋樑沒有斷掉釀災。
目前舊牧師館已經拆除,舊主日學教室的補強還需要三個月,我們就可以「扭大索(giú-tōa-soh)」將舊主日學教室拉出來,也正式進入開工的階段。今年是教會設教120週年暨建堂100週年,也是我們教會「同心獻上」的時機,請兄姐同心代禱及奉獻。(祈禱)
四本福音書中都會記載讀耶穌基督騎驢入耶路撒冷城的壯觀場面,馬太福音21:8-10這樣說:
「群眾中有許多人把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也有些人拿樹上砍下的樹枝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人群大聲呼喊:「頌讚歸於大衛之子!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來的那位!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耶穌進耶路撒冷的時候,全城都騷動起來。有人問:「這個人到底是誰?」
約翰福音21:10後半段也提到,有人問起「這個人到底是誰?」在四福音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群眾對耶穌的認識是這樣的,有的說「耶穌是先知」(馬太福音21:46),也有群眾舖衣服、舖棕樹枝夾道歡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沿途高喊「和散那」(約翰福音12:13),這群人似乎將耶穌當成「猶太王」,因為眾人也曾經多次「要拉住他,強迫他作王。」(約翰福音6:15)
當群眾將耶穌基督當成是一位政治領袖時,但耶穌很明白的表示祂來到世上的使命:「我也必須到別的城鎮去傳揚有關上帝主權的福音,因為我正是為這工作奉差遣來的。」(路加福音4:43)當彼拉多審問耶穌是否承認控告者所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馬可福音15:2)耶穌很明白的說:「我的國度不屬於這世界!」(約翰福音18:36b)
耶穌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在約翰福音作者的筆下就記載七次耶穌自我的啟示,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6:35)、「世界的光」(8:12)、「羊的門」(10:7)、「好牧人」(10:11)、「復活、生命」(11:25)、「道路、真理、生命」(14:6)、「真葡萄樹」(15:1)。
當群眾將耶穌基督當成「猶太王」時,耶穌卻選擇僕人的樣式,蹲下來為門徒洗腳。與世界的價值觀及作法極為不同。

前言、耶穌交代後事(13:1-3)
1逾越節前,耶穌知道他離開這世界、回父親那裏去的時刻到了。他一向愛世上屬於他自己的人,他始終如一地愛他們。2耶穌和他的門徒在吃晚飯的時候,魔鬼已經控制了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的心,使他決意出賣耶穌。3耶穌知道父親已經把一切的權力交給他;他知道自己是從上帝那裏來的,又要回到上帝那裏去。
四福音書都有記述耶穌與門徒一起過逾越節:馬太、馬可福音沒有特別獨特的資料,而路加福音則加插了門徒爭論誰大的事件(路22:24);唯獨約翰福音記載「耶穌為門徒洗腳」這件事,以及對門徒的教導。
根據共觀福音的記載,耶穌最後的晚餐是他被釘十字架前的晚上,從進門洗腳開始。換言之,約翰福音的作者從第13章到第17章共使用五章的篇幅,記載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的教導,這也是耶穌要離開世間最後在交代「後事」的時間。
逾越節這個日子高度預表基督的受難、救贖。逾越節的熱鬧有如台灣人過新年,穿新衣、吃團圓飯。這樣的團圓日子裡,耶穌卻說他要離開門徒回到上帝那裡去,向門徒在交代後事。正因為像是「交代後事」,更顯得這些教導的嚴肅性。
如果你今天晚上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你家裡有親愛的配偶、孩子,你會做什麼?你會交代他們什麼?相信你一定會去處理緊急與最重要的事!
我們看見主耶穌在這最後、關鍵時刻,他做些什麼事?說了哪些交代?主耶穌剩下的時間不多了,他需要好好交代後事、安排接班人,甚至他也可以揭穿猶大的陰謀?但是,在約翰福音的作者筆下,為什麼偏偏記載耶穌為門徒洗腳呢?並特別交代他們要「彼此洗腳。」
可見,洗腳一定是很特別、很重要的事,值得我們留意!這裡也讓我們看見主耶穌藉由替門徒「洗腳」的事,詮釋「服事」的精神,「洗腳」就是「服事」,「彼此洗腳」就是「彼此服事」。
除了交代「彼此洗腳」之外,整個第13章到第17章,這五章的「交代」都格外的重要。

一、以潔淨的心來立約
4他從席位上起來,脫了外衣,拿一條毛巾束在腰間,5然後倒水在盆裏,開始替門徒們洗腳,又用毛巾擦乾。6他來到西門‧彼得跟前的時候,彼得說:「主啊,你替我洗腳嗎?」7耶穌回答:「我所做的,你現在不知道,日後你就會明白。」
8彼得說:「我決不讓你洗我的腳!」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跟我就沒有關係了。」9西門‧彼得說:「主啊,這樣的話,不只我的腳,連我的手和頭也洗吧!」10耶穌說:「洗過澡的人全身都乾淨了,只需要洗腳( 有些古卷沒有「只需要洗腳」。)。你們是乾淨的,但不是每一個人都乾淨。」(11耶穌已經知道誰要出賣他,所以說「不是每一個人都乾淨」。)
當時在猶太地區,石子路塵土很多,在住家的門口都會擺設六口石缸(2:6),供人進入室內之前行潔淨禮,洗淨腳上的塵土。在有奴僕的家庭,這種洗腳之工作是交由他們家裡的奴僕負責,也用此表示歡迎的方式。若是遇到下雨季節,進門的人腳上一定是沾滿泥水,而洗淨腳上的泥土,也可保持主人家室內的乾淨。如今,耶穌基督把這種原來是奴僕才做的工作,拿來做在門徒身上,難怪,彼得會詫異地說:「主啊,你替我洗腳嗎?」(13:6)耶穌基督回答:「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跟我就沒有關係了。」(13:8)
看到沒?耶穌透過「洗腳」的行動,首先引導我們認識我們與耶穌之間的「關係」。沒有「關係」的人,你不會隨意讓他進入家門,甚至「內室」。耶穌透過「洗腳」,接納門徒進入他所預表「生命的宴席」。
但要入門,必須先潔淨才能,這是主人的規定。要進入上帝的家,更需要潔淨。就像聖經所說的:「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未記11:45)成為「聖潔的子民」(申命記26:19)「成為聖潔、沒有絲毫缺點的人」(以弗所書1:4;帖前4:7)「要努力跟人和睦,過聖潔的生活;沒有聖潔的生活就沒有人能見到主。」(希伯來書12:14)這就是為何耶穌會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跟我就沒有關係了。」
此外,這段經文中提到「洗」,按上下文的脈絡意思各有不同。第5、6節與第8節首句的「洗」是按字義;但在第8節下半與第10節的「洗」卻是按靈意。因為主耶穌藉著「洗」的字面意義,做了屬靈意義的解釋。
主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跟我就沒有關係了。」若這「洗」按字面是指「洗腳」,被耶穌親自洗過腳的人,只限於十二門徒。而猶大也被主洗過腳,但卻無分於基督的救恩(參閱約翰福音17:12)。顯然地,耶穌是借用「洗腳」,來說明蒙主寶血洗淨的人,是已經得救的人;就像洗過澡的人「全身都乾淨了,只需要洗腳。」(10節)。
為了幫助讀者,作者在第11節補充說明「(耶穌已經知道誰要出賣他,所以說「不是每一個人都乾淨」。)」這話是指猶大不是真正信主的人,他還未潔淨、還未與耶穌建立真正的關係,仍舊是屬魔鬼的(約6:64, 70-71)。
主耶穌藉用「洗腳」,做了屬靈的教導,即指蒙主寶血洗淨的人,是已經得救的人;就像洗過澡的人全身都乾淨了,只需要洗腳。也因此,我們發現謙卑洗腳更深層的意義就是得救的屬靈意義。藉由洗腳的表面意義,讓我們認識到與上帝立約的意義,進而謙卑服事。
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為人洗腳的人,必須自己先洗腳,才能為他人洗腳。擔任教會的傳道者、長老、執事,我們也要有一個認識,事奉人的人,必須先潔淨,然後才能事奉他人。

二、以謙卑的心來服事
12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穿上外衣,然後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他問門徒們:「我剛才替你們做的,你們明白嗎?13你們尊我為師,為主,這是對的,因為我本來就是。14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我尚且替你們洗腳,你們也應該彼此洗腳。
耶穌親自示範之後,他問門徒:「我剛才替你們做的,你們明白嗎?」耶穌以「話語」來教導,也以「行動」來教導。當施洗約翰向他的門徒介紹耶穌時說:「看哪,上帝的羔羊!」約翰的門徒就跑去見耶穌,希望更認識耶穌,耶穌開口對他們說:「你們來看吧!」(約翰福音1:39)是的!「學師」不僅聽訓,學生更要謙卑的模仿師傅。「基督徒」的意思是「跟隨基督的門徒」,更可以是「謙卑模仿基督的人」。
第4節「他從席位上起來,脫了外衣,拿一條毛巾束在腰間」,這說明主耶穌暫時離開榮耀的寶座,放下尊貴的身份,束上腰成為奴僕的打扮然後為門徒洗腳,均表明主耶穌的謙卑。腓立比書2:7-8就這樣描述耶穌的謙卑:「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耶穌脫掉「外衣」意味著我們來到教會、來到主的面前,也必須脫掉象徵世上地位的「外衣」,醫師脫掉醫師袍、律師脫掉律師袍,當時的「外衣」代表人在世上的地位、尊貴。但是,來到主的面前、來到教會裡面,我們除了必須脫掉「外衣」,還需要像奴僕一樣「拿一條毛巾束在腰間」,隨時要彎腰、跪下來服事人。
希坡主教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就這樣說:「驕傲使天使淪為魔鬼;謙遜使凡人彷如天使。」這讓我們知道「心靈愈成熟,愈懂得謙卑待人」,也如台語俗諺所說:「稻子愈熟,頭愈垂。」

三、以效法耶穌去實踐
15我為你們立了榜樣,是要你們照著我替你們做的去做。16我鄭重地告訴你們,奴僕不比主人大,奉差遣的也不比差遣他的人重要。17既然明白這事,你們若能夠實行是多麼的有福啊!
耶穌為基督信仰立下一個最重要的典範,這也是基督信仰與一般社會的價值標準最為不同的地方。耶穌告訴我們要「彼此洗腳」。換言之,在上帝國裡面,所有的人一律平等,沒有貴賤、大小、高低之分。所有的人都在學習耶穌基督的教導,就是「彼此」成為對方的「奴僕」,而耶穌也親自成為門徒的「奴僕」。 
「彼此洗腳」,不是誰應該為誰洗,也不是誰優先被洗。耶穌為了我們立了榜樣:居高位的先向低位的人洗。如果你覺得自己身處「高位」,更應該謙卑自己來服侍別人。但更重要的是,耶穌讓我們知道,在上帝的家——教會的團契生活裡,我們是不分彼此,也就是大家都一樣「彼此洗腳」。
要記住,我們不會因為替別人「洗腳」,就使我們得比別人矮一截。不會的!反倒,你如果用真實的愛心去服事人、為人洗腳,你就越像耶穌基督,在上帝眼中更顯尊貴。
最後,第17節說:「既然明白這事,你們若能夠實行是多麼的有福啊!」耶穌在此要求我們「實行」。
洗自己的腳容易,洗別人的腳,需要彎下自己的腰,降低自己的頭,沾溼自己的手,更需要接受別人的腳臭味、腳疾(香港腳)。「洗腳」精神不難懂,困難的是去實行。耶穌為門徒洗腳作榜樣,並告訴門徒「既然明白這事,你們若能夠實行是多麼的有福啊!」這是最好的註解,畢竟「洗腳」精神仍然要靠「雙腳」去實行。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美好的教導:

一、服事者應該有的委身三步驟:潔淨、謙卑、實踐
1998年時,高雄佛光山從泰國迎佛牙來台灣。此事除了在佛教界爭論佛牙的真假之外,也暴露在台灣佛教在佛學經典研究上的疏忽(參江燦騰世界弘明哲學季刊)。但這論爭上,媒體並沒有著墨。反倒,被媒體報導最多的是「二百名長髮女性分跪地毯兩側迎佛牙」。
佛光山計畫多時的迎佛牙盛會,因遴選二百名長髮女性分跪地毯兩側,供迎佛隊伍踩過其長髮,被佛教學者江燦騰痛批為踐踏女性尊嚴。佛光山則辯稱參與者均為自願。(1998.4.9中國時報第三版)
被英國伊麗莎白女皇任命為皇家牧師——斯托得牧師(John R.W. Stott)曾在他的著作《論領導》這樣說:「過去三十五年,我有榮幸去過許多國家,觀察當地的教會與其教牧領袖。結果,我敢確定,教會界的領袖大多過於獨裁,違反了耶穌和使徒的教訓,愛心與溫柔都顯不足。不少教牧領袖的行為表現,彷彿他們相信的不是人人皆祭司,而是牧師至高無上的權柄。」他又批判許多大型教會(megachurch)說:「我們教牧領導的模式受到文化的影響,往往多過基督的教導。」
無論是佛教或是基督教裡,都有許多值得反省之處。對我們來說,回到聖經的真理來反省,才能使我們更加貼近耶穌的教導。一開始,我提到約翰福音第13-17章,是耶穌離開世間之前最重要的談話與教導。耶穌透過「洗腳」的行動成為我們的榜樣,以潔淨的心來立約、以謙卑的心來服事、以效法耶穌去實踐。
耶穌基督告訴我們的,是「彼此洗腳」,不是誰應該為誰洗,也不是誰優先被洗腳。耶穌為了我們立了榜樣:居高位的先向低位的人洗。如果你覺得自己身處「高位」,更應該謙卑自己來服侍別人。但更重要的是,耶穌讓我們知道,在上帝的家——教會的團契生活裡,我們是不分彼此,也就是大家都一樣「彼此洗腳」。
要記住,我們不會因為替別人「洗腳」,就使我們得比別人矮一截。不會的!反倒,你如果用真實的愛心去服事人、為人洗腳,你就越像耶穌基督,在上帝眼中更顯尊貴。
以前有一位長老告訴我:「牧師啊,你就像一位總經理,我們做長老的人就像經理,你吩咐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去做。」我很嚴肅地告訴他,這種看法與觀念不是聖經的教訓。公司的運作是商業化,商業化是為了賺錢,你無法為公司獲取最大利益,都有可能被換掉。但是,教會不是生意場,參與的長老、執事、同工更不應該是為了什麼利益來做,如果是為了利益來做,那就會成為「猶大」。
約翰福音第13章耶穌交代「後事」,為何以「彼此洗腳」開始說起?在我看來,就是為了防止「教會世俗化」。權力越大,越容易陷入世俗化的危機。為防止世俗化,為防止教會領導的模式受到世俗的影響,我們應該時常通過這一段經文來檢視,服事者應該有的委身三步驟:潔淨、謙卑、實踐。

二、我們受造是為了效法耶穌
羅馬書8:29(和)「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很清楚的,上帝要我們效法耶穌基督的模樣,今天他通過「洗腳」成為我們彼此服事的榜樣。
以弗所書4:13(現)這樣說,「最後,我們將對上帝的兒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我們將長大成人,達到基督那成熟的高度。」「長大」是什麼意思?就是「像基督」。你知道,小嬰孩看起來很可愛,可是嬰孩如果不長大,會是個悲劇。在座每位媽媽都明白這一點,如果你家小baby不長大,不向外發展,你會很煩惱的。(二歲時很會數1-10,5歲時還是很會數1-10,但11以後就不會數了,你會很擔心。)
基督徒如果不長大成人,也會令人煩惱的。上帝要我們的靈命長大、成熟。靈命不會自動成長,需要刻意致力去達到。你必須想要成長、決心成長、努力成長,並堅持不斷地成長。作門徒是追求更像基督的過程,總是始於一個決定。
上帝最常使用「聖經」塑造我們,整本聖經都在呼籲所有上帝的子民都要謹記上帝的話,並且照上帝的話去行、去實踐。耶穌基督對那位前來求問「永生」的人是如此吩咐,對門徒也是如此耳提面命。在第17節,耶穌更要求我們「實行」,這也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內涵之一:即信仰與行動是一體的兩面。信仰不能一直停止在思考的狀態。 
在耶穌基督的教訓中,他一再教導我們從那最為卑微的事著手,給予至微小的弟兄一杯涼水,就是做在耶穌的身上,就是在遵行上帝的旨意。這對愈來愈富裕的我們台灣教會,應該不是困難的事。
1961年12月15日兩位聖母醫療傳教會愛爾蘭修女柯淑賢及蘇蘊芳因不忍婦女在田裡生產,以產科開始創立台東聖母醫院,近年轉型為安寧療護,成立至今有六位個人醫療奉獻獎、連續四年居家照護評鑑優良、老人送餐評鑑優良、糖尿病友團體全國第一標竿獎的接連肯定,2008年「團體醫療奉獻獎」天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是全國「醫療奉獻獎」密度最高的醫院。
如果說,史懷哲用半世紀的時間,奉獻給非洲的蘭巴倫部落,那麼對這群聖母醫院的修女來說,台東就是他們的蘭巴倫。
今天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其中兩位都榮獲醫療奉獻獎,分別來自美國及菲律賓的艾珂瑛及蕭玉鳴修女的故事。因為信仰,因為使命,因為心中有愛,民國68年,這位來自美國的艾珂瑛,離開家鄉,來到的處偏遠的東台灣。置身偏遠醫療,即便工作艱辛,但她卻是甘之如貽。病人在修女心中永遠是第一順位,即使到今天,醫院老,器材舊,捐助變少了,不過唯一不變的,是修女們的服務精神。
歷年來,台東聖母醫院一共有5位修女、1位神父接連榮獲醫療奉獻獎,但醫院的經營卻是越來越困難,修女們為此煩惱不已。2002年,這位來自菲律賓的蕭玉鳴修女獲得醫療界最高榮譽的醫療奉獻獎時,她的得獎感言居然是「我不要獎牌,想要換錢來幫助醫院」。
深感手邊的籌碼越來越少,己經過退休年齡的蕭修女,沒選擇回到菲律賓的故鄉安享晚年,反而留在醫院,製作各式蛋糕義賣,為醫院籌募基金。一做就是十年,直到2012年在台東安息。別人不去的,她們去,別人不作的,她們來作,她們把愛遍灑在太平洋左岸,她們熱愛這塊土地的心,可不輸給真正的在地人。
想想,我們受造是為了效法耶穌,我們的靈命不會自動成長,需要刻意致力去達到。做我們所能做的來榮耀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