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耶穌做朋友 (2000/12/22家庭禮拜講道)
聖詩:275, 317
約翰福音15:11~17
上帝在造人的時候,曾說那人獨居不好,所以替他造一個配偶來幫助他。確實人無法獨居而生活。但是,古今以來還是有很多人選擇遠離塵囂,獨自「閉關」、「苦行」不與人相互往來。在中世紀雖然也有許多人選擇到修道院避靜,但是修道院裡還是一個小社區,有人種菜,有人煮飯,有人收葡萄,有人釀酒等。人是無法獨居的。
在印度有一種苦行僧「瑜珈」,他們在喜瑪拉雅山下的洞穴苦行,有時一關就達到二十年。他們和關在綠島的犯罪不同的是,一個是自願,一個是非自願;一個是主動希望遠離世界的惡,一個卻是被當作惡來隔離。但是這都是希望能遠離世間的「惡」,促使人「苦待自己的肉體」禁絕一切慾望,以達解脫、成善的境界。但是瑜珈修了自己,無法修別人;關了罪犯的人,卻無法改他的心。
到底基督徒要如何面對世間惡的縱橫呢?要選擇遠離世間,還是要投入世界呢?當在面對這樣的選擇時,要知道上帝說人獨居不好,人需要有親人,有朋友,因此人需要投入世界。而且起初上帝在創造世界時,不也看祂所造的一切都為好。
有句話說「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意思是說真正的隱士不是在深山裡的,而是在都市中,因為受到的引誘愈大而迷失才是真正的隱士。一位靈性成熟的基督徒愈是遇到世間惡的縱橫時,愈能不為所動,甚至有能力抵擋一切的引誘,抵擋一切的惡。
約翰福音15:5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靈命成熟的基督徒之所以能「大隱隱於市」乃是他的生命常在基督耶穌裡。
接著在v.11耶穌說祂這番話最終的目的,是要門徒完全得著祂獨有的喜樂,這樣的喜樂是贏過縱橫之惡,這樣的喜樂是聖潔的果子。但是這樣贏過惡的喜樂是如何得到呢?在v.12耶穌命令說「要彼此相愛」這樣就可以得著。
要彼此相愛,說的很容易,但是卻不容易做到。為什麼呢?因為在v.13告訴我們這需要「為朋友捨命」的,就像耶穌為了我們被釘十字架一樣。
我們常看到一幅「祈禱的手」,這幅畫背後就在述說一個「彼此相愛」的故事。肯士登和杜爾兩位年青人是莫逆之交,且對繪畫都有極高的興趣,他們一心想成為名畫家,可是他們沒有錢進學校深造。於是他們協議以抽籤的方式來決定一個先唸書,另一個人工作來維持兩人的生活,和供應學費。等待先學畫的那位將來賣畫的收入足夠付學費時,另一位才停止工作進入學校就讀。
抽籤的結果,杜爾先入學,由肯士登靠勞力賺錢。幾年過後杜爾的油畫頗具知名,也賣得不錯,該是輪到肯士登入學習畫了。但是由於長期勞力工作,手指頭已經僵硬變形,無法控制彩筆,以致於理想終成泡影,他決定回去繼續從事勞力的工作,但是他半句怨言也沒有。
當杜爾知道肯士登無法學習繪畫時,就趕來探望他,發現肯士登跪在床邊,舉著他的雙手在祈禱,杜爾聽到他的朋友竟然是在替他代禱。雖然肯士登自己無法成為畫家,但他卻求上帝使他的朋友杜爾在藝術界大放異彩。
這一幕幕的景象深深感動杜爾,就在同時杜爾一邊含著眼淚,一邊取出隨身的畫紙和碳筆,將肯士登那雙祈禱的手描繪下來,即成為名畫「祈禱的手」。世上曾有無數的人受到這幅畫的鼓勵和幫助。
箴言18:24「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蜜」確實是要找這樣的朋友不太容易,但是在v.14耶穌有應許說:「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不再是奴僕,而是朋友。遵守耶穌什麼吩咐?就是v.12「要彼此相愛」的吩咐。若是我們實踐彼此相愛的教訓,我們就和耶穌交了朋友。和耶穌做朋友不會變質,也不會變壞,但是亂交朋友就不一定了。
耶穌既然是最好的朋友,祂為我們做了哪些朋友的愛。
1.這愛表現出為我們捨命(13)
2.祂告訴我們祂的祕密—披露父上帝的事(15)
3.祂主動來認識(揀選)我們(16)
不是一般朋友,而是「應許生命」的朋友,當我們真正和祂做朋友,就可以奉祂的名向上帝祈求。這也是耶穌對「彼此相愛」所作的模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