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日 星期六

創世記21:1-21上帝聽見哭聲

上帝聽見哭聲
2020.10.4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創世記21:1-21

 

上帝呼召亞伯拉罕,並賜給他的應許主要有兩項:

一、賜給亞伯拉罕成為大族、大國。

二、賜給他一片廣大的土地迦南地。

 

對於土地的取得,比較特別。「別是巴」(誓約的井,創世記21:31)

不是用武力搶奪、侵佔,或用欺騙的手段來取得。而是以「移民模式」訂立契約來取得上帝所應許的迦南地。

 

一、以撒出生(21:1-7)

 

緊緊地將「上帝的話語」與「孩子的誕生」連結在一起。

 

在世人看起來「似乎已經死了(希伯來書11:11-12),卻看到上帝話語的實現。

 

第一至四節,每一節都有與「立約」相關的詞出現。

●דָּבַר(dabar),「諾言」和合本翻譯「話語」。

 

第十六章的「偷笑」,如今卻變成感恩、喜樂的笑。

 

二、人的錯誤(21:8-13)

 

古近東地區「斷奶」大約在三歲,主要在慶祝孩子經過了嬰兒易死的危險期。

莎拉不再稱呼夏甲的名字,而是說「這個女奴和她的兒子」、「這女人的兒子」。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如果有人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他就是撒謊的;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約翰一書4:19-20)

 

上帝怎麼同意莎拉這種怨恨的作法呢?

 

 

三、上帝與受壓迫者同在(21:14-21)

 

夏甲二次都是要逃回埃及娘家,但這一次在曠野裡迷路遇到生命生存的危險。

夏甲「放聲大哭(21:16),和莎拉「歡笑聲」(21:6)極大的對比。

 

亞伯拉罕的使命:成為「萬民的祝福」(創世記12:2-3),要「秉公行義」(創世記18:19)

 

現在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甚麼美好的信息:

 

一、有上帝同在,即使面對死亡的威脅,也會得到上帝的保守

 

夏甲是一位非常坎坷的人,一生都是看人臉色。

 

上帝對在絕望中的夏甲和以實瑪利所說的話:「不要怕」。

 

二、學習上帝,關心上帝所關心的

 

我們每一個人與亞伯拉罕、莎拉一樣,都有生命與個性的缺陷。

亞伯拉罕、莎拉所做的,與所多瑪人不接待出外人、客旅一樣殘酷。

 

主的靈臨到我,因為他揀選了我,要我向貧窮人傳佳音。他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光明;受欺壓的,得自由;並宣告主拯救他子民的恩年。(路加福音4:18-19)

 

我們是否像夏甲和以實瑪利一樣,處在心靈上的沙漠?經歷死蔭幽谷的人生低潮?甚至,幾乎到達崩潰的邊緣?

 

上帝用實際的行動來照顧「外邦人」如同照顧他的「選民」一般。

 

問題討論:

1.上帝為何容許亞伯拉罕鑄下的錯誤?為何容許莎拉殘忍做法?

2.上帝居然向「非選民」夏甲顯現、說話,並垂聽她的哭聲。這件事對我們接納「非選民」有何啟發?

3.「關心上帝所關心的」,我們如何關心受壓迫者、孤兒寡婦、或走在靈性幽谷的人?


Camille Corot, 1835,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New York City

講道篇

上帝聽見哭聲

2020.10.4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創世記21:1-21


第廿一章,是上帝對亞伯拉罕應許的一個總結,就是上帝實現了祂對亞伯拉罕的諾言,即使亞伯拉罕夫婦已經年紀老邁,仍舊會生出兒子來。這樣,亞伯拉罕哈蘭受上帝呼召時七十五歲,到現在上帝的應許實現時是一百歲,期間經過了廿五年的時間。這一段日子實在不算短。

上帝呼召亞伯拉罕,並賜給他的應許主要有兩項:

一、賜給亞伯拉罕成為大族、大國。

但是,這些族群的來源必須是從他和原配莎拉所生出來的後裔。亞伯拉罕確實有幾次對他們年老可以生子的應許並不抱持樂觀,因為在當時沒有人可以在停經三、四十年後,還可以生育。因此,他們曾計畫要從僕人中選人做為後裔,甚至是讓婢女夏甲成為代理孕母來生孩子。但是,即使是婢女夏甲已經懷孕生下了以實瑪利,上帝仍舊沒有同意他們夫婦這種計畫。上帝是堅持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一定會賜給親生的兒子,而且是連名字都取好了。更何況只有一個獨生子,要如何成為大族、大國?這確實是對上帝應許的信心考驗。

二、賜給他一片廣大的土地迦南地。

從出哈蘭以來,亞伯拉罕就是過著沒有自己的土地的生活,四處漂流尋找水源和草地而居。他有過多次寄居別人的土地,而為了要在寄居之地保有生命的安全,他甚至將自己的妻子莎拉當作是自己的妹妹送給地主。在看來是一大片相當美麗且令人垂涎的土地,也因為姪兒羅得的喜愛選了去,讓他再次落空之後,上帝卻是一而再地對他提起要應許賜給他建立大國、大族之地。

對於土地的取得,比較特別。以創世記廿一章卅一節「別是巴(誓約的井)來看,上帝應許將迦南地賜給亞伯拉罕及其後裔,不是要用武力搶奪、非法侵佔,或用欺騙的手段來取得。自從亞伯拉罕來到迦南地之後,不斷受到當地住民的欺負,但他從來就沒有用武力來對付。要得到生存之地,亞伯拉罕還得付足價錢才能得到。在與非利士亞比米勒立約的事情上,亞伯拉罕亞比米勒接受他的七隻母羊羔,作為他挖這一口井的證據(21:29-31)。表示這一口井是亞伯拉罕付給亞比米勒的地價,是合理的買賣又訂立契約。

甚至,在創世記廿三章亞伯拉罕購地葬妻的事情上,顯示出亞伯拉罕不是以掠奪模式,而是以融入當地生活的「移民模式」訂立契約來取得上帝所應許的迦南地。


現在讓我們來看今天所讀的經文內容:

一、以撒出生(21:1-7)

1上主按照自己的諾言賜福給莎拉;2她懷孕,在亞伯拉罕年老的時候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孩子果然在上帝所定的時候出生。3亞伯拉罕給他取名以撒。4亞伯拉罕遵照上帝的規定,在以撒出生後第八天替他施行割禮。5以撒出生時,亞伯拉罕一百歲。6莎拉說:「上帝使我歡笑;聽見這事的人也要跟我一起歡笑。」7她又說:「誰會預先對亞伯拉罕莎拉要哺養孩子呢?但是他年老的時候,我竟給他生了一個兒子。」 


第一至四節裡,緊緊地將「上帝的話語」與「孩子的誕生」連結在一起。如果沒有上帝話語的應許,就沒有以撒的誕生。換言之,在上帝永恆的計畫裡,有著具體的肉體誕生。屬靈、無形的計畫,與具體有形的人,結合在一起。

第二、七節描述這兩人「年老」,在世人看起來「似乎已經死了」(希伯來書11:11-12),沒有盼望與生息的人,卻看到上帝話語的實現。這就像耶穌基督的降生——「道成肉身」,屬靈的應許出現在有形體的肉身之上。「道成肉身」的意義在告訴我們,生命只有來自應許;應許只降臨在絕望的人身上。就像耶穌的誕生一樣,上帝的使者宣布以撒的出生(創世記18:1-15),上帝的應許在肉體「似乎已經死了」的亞伯拉罕莎拉的身上。

第一至四節,每一節都有與「立約」相關的詞出現,第一節的開始就用「上主按照自己的『諾言』賜福給莎拉」。דָּבַר (dabar),「諾言」和合本翻譯「話語」,這個字也可以當作「應許」使用,都是與「立約」有關連。

第二節「孩子果然在上帝所定的時候出生」,這句話裡的「所定的時候(所說的日期),也是同一個字,用在「約」的應許。

接著,第三節亞伯拉罕給孩子取名以撒,這句話在表現亞伯拉罕也有守約。因為早在第十七章十九節時,上帝就替孩子取名叫以撒;如今亞伯拉罕順從上帝的命令,將孩子取名叫以撒

第四節,「亞伯拉罕遵照上帝的規定」替以撒行割禮。這裡「遵照」一詞,也是「約」的用語。用來描寫亞伯拉罕也是一個守約的人,他遵照上帝的約,替以撒行割禮,這割禮要表明上帝和他的後代子孫立永遠的約(創世記17:9-14)

我們可以看出第一、二節在描述上帝的守約,第三、四節在描述亞伯拉罕守約。這短短的四節裡,我們可以看出「約」的存在,有一個非常基本的要素,「立約」就是雙方都按照所說的話去行。

在肉體「似乎已經死了」的亞伯拉罕莎拉,一百歲的亞伯拉罕和九十歲的莎拉居然會生小孩,這就是在表明上帝是個創造的上帝,只要祂所應許的,祂必定依約實現。「以撒」這名字的意思是「笑」,起因是來自亞伯拉罕莎拉對上帝預言生孩的不相信,反而偷偷在笑(創世記16:17-22)。第十六章的「偷笑」是懷疑、不相信的笑,但如今卻變成感恩、喜樂的笑。所以,在第六節裡說莎拉為了自己能生出以撒,就說:「上帝使我歡笑;聽見這事的人也要跟我一起歡笑。」換言之,應許的成就帶給人極大的喜樂與滿足。這也說明,上帝使人在絕望中經歷到盼望,使「似乎已經死了」的生命,獲得新生命的喜樂。


二、人的錯誤(21:8-13)

8孩子漸漸長大,在他斷奶的那一天,亞伯拉罕大擺筵席宴客。9有一天,埃及女奴夏甲亞伯拉罕生的兒子以實瑪利莎拉的兒子以撒(「跟莎拉的兒子以撒」是根據一些古譯本。)在一起玩(「以實瑪利跟……以撒在一起玩」或譯「以實瑪利在取笑……以撒」。)。10莎拉看到他們,就對亞伯拉罕說:「你把這女奴跟她的兒子趕出去。這女人的兒子不可跟我的兒子以撒一同繼承你的產業。」11這件事使亞伯拉罕非常苦惱,因為以實瑪利也是他的兒子。12但是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不要為著這兒子和女奴夏甲的事憂慮;照莎拉告訴你的去做,因為你要從以撒得到我所許諾的後代。13至於女奴的兒子,我要給他許多兒女,使他們也成為一國,因為他也是你的兒子。」


第八節說以撒斷奶的那一天,亞伯拉罕大辦酒宴請客。在古近東地區「斷奶」大約在三歲,主要在慶祝孩子經過了嬰兒易死的危險期。臺灣人也有類似的慶祝,在孩子滿一歲「度晬」(tō͘-chè)時請客慶祝。

亞伯拉罕八十六歲時生了以實瑪利(創世記16:16),十四年後,也就是他一百歲時生了以撒。所以這裏所說兩個孩子一同遊戲時的年齡,應該是以實瑪利約十六歲,以撒約三歲(即斷奶的年齡)

在第九節說有一天,莎拉看見「埃及女奴夏甲亞伯拉罕生的兒子以實瑪利莎拉的兒子以撒在『一起玩』」,心裏很不愉快,決定要把他們母子兩個人趕走。這裏所說的「一起玩」和合本翻譯為帶有輕視的「戲笑」,這字與以撒這名字的字根是同一個字。

不管是那個意義,都有可能成為莎拉要把自已所生的兒子以撒,跟「同父異母」所生的兒子以實瑪利分開的理由。莎拉顯然含有種族岐視(埃及人的孩子)、階級岐視(僕人的孩子)、護子心切(以大欺小)等因素,所以決定馬上採取行動,要亞伯拉罕把夏甲和以實瑪趕出家門,使兩個孩子永遠隔開。

因為在莎拉的看法裡,以實瑪利可能為將來在繼承產業的事中,使她或以撒不安,這種不安正好顯明她的嫉妒。如果我們回顧第十六章一至四節,當時夏甲因為懷孕而驕傲起來,瞧不起莎拉。就可以明白莎拉當時所受的委屈,她並沒有忘記,仍然記恨在心。因此,我們看到莎拉不再稱呼夏甲的名字,而是直接說「這個女奴和她的兒子」、「這女人的兒子」這樣的話。

其實在大人的怨恨中,小孩子往往是無辜者,大人的嫉妒卻常常造成孩子幼小心靈的傷害。有時前一代的怨恨,一牽拖就是好幾代,這樣的態度,不是基督徒應該有的。因為基督教信仰是講愛的關係,約翰一書就這樣提醒我們:「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如果有人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他就是撒謊的;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約翰一書4:19-20)

亞伯拉罕面對莎拉的要求,他非常苦惱,但是上帝卻要他照莎拉的話去做。或許有人會問,上帝怎麼同意莎拉這種怨恨的作法呢?我想,上帝這樣做的目的乃是出於愛。我們要知道,強迫夏甲繼續留下來,她可能會繼續受到虐待、看臉色。如果是你,你要活在受虐待、看臉色的環境中,還是一個得到釋放的自由環境裡呢?

原本孩子出生應該是喜樂,但在此卻是帶給他人苦難,特別是讓地位卑賤的女奴夏甲遭受到苦難。此時莎拉第二次要將夏甲與以實瑪利趕走。我們要知道,上帝揀選莎拉,但上帝並沒有要她去迫害他人喔。最後,我們看到的是,上帝在善後,上帝援救夏甲,甚至也應許夏甲也成為一國,果然以實瑪利的後裔也有十二支族;還比以撒早了一代,以撒之後直到雅各,才有十二支族。亞伯拉罕知道出於上帝的旨意就是好,因此,他也就順服上帝的善後安排,第二天一早,就送走夏甲和以實瑪利。


三、上帝與受壓迫者同在(21:14-21)

14 第二天一早,亞伯拉罕拿些糧食和一皮袋水給夏甲,把孩子放在夏甲背上,打發她走。夏甲離開那裏,在別是巴的曠野迷了路。15 水喝光了,她就把孩子放在小樹下,16 自己跑到離孩子約一箭之遠的地方坐下。她自言自語:「我不忍看我的兒子死。」她( 「她」:一古譯本作「那孩子」。)坐在那裏,放聲大哭。17 上帝聽到了孩子哭的聲音;上帝的天使從天上向夏甲說:「夏甲,你為甚麼煩惱呢?不要怕,上帝已經聽到孩子的哭聲。18 起來,把孩子抱起來,安慰他;我要使他的後代成為大國。」19 接著,上帝開了夏甲的眼睛,使她看見一口井;她到井邊,把皮袋盛滿了水,給孩子喝。20 上帝與孩子同在;他漸漸長大,住在巴蘭的曠野,成為熟練的獵人。21 他母親給他娶了一個埃及的女子作妻子。 


這次是夏甲第二次離開亞伯拉罕,第一次是因為莎拉虐待夏甲,她受不了,就逃跑了(參考創世記16:6)。這一次也是和莎拉有關係。夏甲二次都是要逃回埃及娘家,所以都需要經過曠野,這一次在曠野裡迷路,而且水又喝光了。這表示她和她的兒子遇到生命生存的危險。所以,在無助,且生命將亡的情況裡,她放聲大哭。第十六節夏甲的「放聲大哭」,和第六節莎拉的歡笑聲,可說是兩個極大的對比。莎拉因為以撒而「歡笑」,夏甲因為被趕離家,又面對死亡的威脅而放聲大哭。

第十一節說:「你要給他取名以實瑪利,因為上主聽到你的訴苦。」這是夏甲第一次離開家,面對死亡的威脅時,上帝的使者對她說的話。這也讓我們知道以實瑪利的名字就是「上帝聽到」的意思。現在夏甲和以實瑪利母子哭成一團,他們的哭聲,上帝聽到了。聖經要告訴我們,上帝對苦難的人採取祂拯救的行動,所以對夏甲說:「不要怕」,這話正表明上帝會保護他們母子。

我們回想一下,上帝呼召亞伯拉罕時,吩咐他要成為「萬民的祝福」(創世記12:2-3),要「秉公行義」(創世記18:19),他也在希伯崙加入麥基洗德的「良善的結盟」。但在處理家庭問題時,女奴夏甲卻在莎拉的壓迫、亞伯拉罕的默許下,被趕出門。此時,我們看到的是上帝在處理人的錯誤。

第十九節很重要,「上帝開了夏甲的眼睛」。那一口井從頭到尾都在那個地方,但是對於憂傷、絕望的夏甲,她眼睛關注自己的困境,沒有察覺上帝已經預備好的恩典。這一點與第廿二章亞伯拉罕要獻以撒時的處境相似,上帝開了亞伯拉罕的眼睛,讓他看見一隻羊早就被樹欉纏著,而取來代替以撒獻祭給上帝,於是他說了「耶和華以勒」。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不僅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也是埃及人、女奴夏甲的上帝,更是絕望、受壓迫者的上帝。有上帝的同在,夏甲和以實瑪利即使在無水可喝的曠野裡,也能夠活下去。以色列民族出埃及在曠野四十年,也是這樣的走過;申命記的作者如此的提醒進入迦南地後的以色列人民說:「人的生存不僅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申命記8:3)如今,以實瑪利在上帝的同在之下,成為一個熟練的獵人,在曠野裡擁有生存下去的能力。


現在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甚麼美好的信息:


一、有上帝同在,即使面對死亡的威脅,也會得到上帝的保守

夏甲是一位非常坎坷的人,夏甲一生都是看人臉色,她的出生是非自願的選擇。埃及法老將她送給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將她再送給莎拉,就連她成為「代理孕母」,也不是她可以選擇的。在這個家庭裡,她受到家暴,受到拋棄,她雖然不是故事的主軸人物,但上帝卻也眷顧她。

夏甲帶著以實瑪利走到曠野,迷路,走到絕望的境界,面對死亡的威脅,上帝出來與他們同在。結果他們不但生存下去,而且是生活得沒有欠缺,甚至以實瑪利後來也長得壯,成為熟練的獵人。

這件事情讓我們知道,生命遭遇苦難、低潮或危險,若有上帝與我們人同在,即使在最危險的環境裡也不用害怕。這也是上帝對在絕望中的夏甲和以實瑪利所說的話:「不要怕」。因為上帝是人命的來源,有上帝就是有一切。

從今年武漢病毒疫情的威脅,再到這幾個月來中共武力威脅下,臺灣社會集體遭受到中共的霸凌。甚至,再到個人生命的難關與威脅,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處境的困難。

我想今天這個故事應該有值得我們來反省和深思的地方:在人看來已經絕望的時候,上帝與夏甲和以實瑪利母子同在,結果他們生命得到最好的成長。

各位兄姊,你是否遇到困難,甚至這個困難困住你好幾年,好像在面對死亡的威脅一般。若是有,不要忘記向上帝祈禱,祂必垂聽我們無助的哭聲。這一點就是我們要建立的基本信仰態度,只要我們謙卑向上帝祈求,就是在最困苦的環境裡,也不用擔憂,因為上帝是我們最好的幫助者。


二、學習上帝,關心上帝所關心的

怨恨造成家庭分裂和仇恨,亞伯拉罕家庭的問題越演越烈,以致於亞伯拉罕本身無法解決。更無法實踐上帝吩咐他的使命成為「萬民的祝福」(創世記12:2-3),要「秉公行義」(創世記18:19)

我們每一個人與亞伯拉罕、莎拉一樣,都有生命與個性的缺陷,也有可能做出壓迫夏甲的事。夏甲和以實瑪利從亞伯拉罕家安定的保護圈被趕出去,成為社會上的邊緣人,成為無依無靠的人。亞伯拉罕、莎拉所做的,與所多瑪人不接待出外人、客旅一樣殘酷。

夏甲和以實瑪利的悲慘情況,是由於亞伯拉罕錯誤的決定所造成的結果,但現在由上帝出面收拾殘局。在聖經裡,我們看到上帝始終站在受壓迫、弱小者這一邊,照顧那些軟弱、無助、貧窮的、被遺棄、被壓制的人。耶穌開始出來傳道時,他在會堂所讀的經文說明他的事工的本質,他說:「主的靈臨到我,因為他揀選了我,要我向貧窮人傳佳音。他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光明;受欺壓的,得自由;並宣告主拯救他子民的恩年。(路加福音4:18-19)耶穌讀完之後,向會堂裏的人說:「今天,你們所聽見的這段經文已經應驗了。」這是人類的好消息,是耶穌基督傳給心靈貧窮、被壓制的人的福音。

家可歸者(homeless)、社會邊緣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有的人受到家庭暴力,有的人可能經歷精神、心靈的風暴;也有不少人是世襲的貧窮,被剝奪勞力、走頭無路,找不到工作,也付不起租金,才流浪街頭。我也曾認識到被欺騙而破產、被家人遺棄的人,甚至也有在職場被解僱的人,這些都是我們社會上的夏甲和以實瑪利。

我們可能不是社會的邊緣人,但我們是否像夏甲和以實瑪利一樣,處在心靈上的沙漠?經歷死蔭幽谷的人生低潮?甚至,幾乎到達崩潰的邊緣?

我們唯一所能作的是什麼?大聲哭泣或暗自哭泣?我們像夏甲和以實瑪利一樣,在生命的曠野裡哭泣。整個曠野、沙漠是淒涼無聲的,只有孤單寂寞的哭聲。

在這樣的情況中,上帝用憐憫來對待我們,用實際的行動來照顧「外邦人」如同照顧他的「選民」一般。夏甲、以實瑪利雖然不是所謂的「選民」,但上帝也眷顧他們,使他們得以生存,甚至應許他們將來也要成為大國。上帝不僅眷顧他的選民,也眷顧選民以外的人。上帝祝福他所揀選的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也祝福不被揀選的以實瑪利和他的後裔,成為大國。上帝不僅向亞伯拉罕說話,指示亞伯拉罕如何從他所製造的問題中得到釋放。上帝也向瀕臨死亡邊緣的夏甲和以實瑪利說話,上帝也會向我們這些在心靈上漂流的人說話。

看顧受壓迫者、看顧孤兒寡婦、看顧走在靈性幽谷的人,這是上帝所關注的。「關心上帝所關心的」,也是我們立志跟隨上帝的人,應該要有的關注。


問題討論:

1.上帝為何容許亞伯拉罕鑄下的錯誤?為何容許莎拉殘忍做法?

2.上帝居然向「非選民」夏甲顯現、說話,並垂聽她的哭聲。這件事對我們接納「非選民」有何啟發?

3.「關心上帝所關心的」,我們如何關心受壓迫者、孤兒寡婦、或走在靈性幽谷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