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約翰福音20:1-31

經文進度:約翰福音20:1-31 現代中文譯本
1星期日清晨,天還沒有亮,抹大拉的馬利亞往墳墓去,看見墓門的石頭已經移開了。

(圖:希律王的家族墓穴,洞穴口有大石輥輪。耶穌當時的墓穴也類似如此。)

(圖:聖墓堂,耶穌安葬的地方,如今已成為世人憑弔之聖墓堂)

(圖:聖墓堂內天窗透入的陽光彷彿神的聖光)

(聖墓堂主要入口,屬耶路撒冷希臘東正教所有。但數世紀以來為天主教、亞美尼亞教、東正教一同管理。)希臘東正教稱「聖墓堂,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為Ναός της Αναστάσεως,意思為「復活教堂」。中文讓人易懂,但希臘文卻強調出「他不在這裡,已經復活」(路24:6)。
聖墓堂3D立體影像
2她就跑去找西門彼得和耶穌所鍾愛的那個門徒,告訴他們:「有人從墓裡把主移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哪裡!」
當時人去世必須在24小時入葬,入葬後三天再到墳墓去探望,這是古猶太地區的習俗。一般人相信死者的靈魂前三天在墳墓裏飛著,但後來屍體腐爛使人認不出時,靈魂就離開他了。耶穌的朋友在安息日不能來看他,因為在安息日走遠路是違犯律法的。安息日就是禮拜六(嚴謹來說,應該是禮拜五日落到禮拜六日落),所以馬利亞在禮拜天一早就到墓地去。她來得很早,第1節「天還沒有亮」是指夜裏四更的最後一更。亦即凌晨三至六時,馬利亞來時天還沒有亮,因為她已迫不及待。她來到墳墓時,感到驚詫不已。古時的墓習慣上是不開門的。在洞口凹處,用一塊大石輥輪堵住,石頭很重,要幾個男人合力才能推開。馬太福音更告訴我們,羅馬當局在大石上加上封條,以免有人搬動(太27:66),馬利亞卻發現洞口的大石已經挪開了。她立刻想到兩件事二個可能是猶太人把耶穌的屍體搬走了;她以為那些猶太人把耶穌釘死了還不足以洩憤,還要進一步凌辱他。當時也有些人是專幹盜墓的勾當,所以馬利亞相信耶穌的屍體被盜走了。

耶穌所鍾愛的門徒,就是指門徒約翰,也就是約翰福音作者的匿名稱謂。
3彼得和那個門徒就往墓地去。
古代猶太法律上,認為女人的見證不可靠,而女性的見證在古羅馬法庭裡也備受限制,這種文化傾向可能促使約翰與彼得自己也火速前去察看。
4兩個人一起跑,但那門徒比彼得跑得快,首先到達墓穴。

5他俯身往裡面看,看見麻紗還在那裡,但是他沒有進去。

6西門彼得跟著也趕到;他一直走進墓穴,看見麻紗還在那裡,

7又看見那裹耶穌的頭巾沒有跟麻紗放在一起,是捲著,放在另一邊。
耶穌遺留在墳墓裡的裹頭巾和細麻布仍然保持著裹人的形狀,就好像耶穌直接穿過裹頭巾和細麻布起來,而裹頭巾和細麻布則原封未動。若有盜墓者來偷耶穌的屍體,絕不可能只取祂的屍體而如此留下裹頭巾和細麻布。
8首先到達的那個門徒也跟著走進墓穴;他一看見就信了。
從這件事件我們看到愛的力量很不尋常。馬利亞深愛耶穌,她第一個來到墳墓。而約翰,這位耶穌所愛的門徒,而他也深愛耶穌,是第一個信了耶穌復活的事實。這誠然是約翰最大的榮耀。他是第一個了解並相信主復活的人。愛的力量使他看見就了解聖經的啟示(20:9)。
9(他們還不明白聖經所說他必須從死裡復活那句話的意思。)

10於是兩個門徒回家去了。

11馬利亞還站在墳墓外面哭泣。她一邊哭,一邊低頭往墓裡看,
在猶太教裡面,婦女的見證價值很小;因此,耶穌首先向一位婦女顯現,不太可能是捏造的,同時亦可說明,耶穌的價值與當時的文化差異很大。

猶太人對頭七天的哀悼非常認真,喪家不可以洗東西、工作、行房,甚至不可以研讀律法。猶太文化促使人盡力的將哀傷表達出來,而非壓抑。遺體不見,讓人無法最後致意,更是一件不可忍受的悲哀;就連盜墳的人通常也會把遺體留下,幾乎不可能將遺體盜走。
12看見兩個穿著白衣的天使,坐在原來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一個在頭這邊,一個在腳那邊。
喪家要穿黑衣或是深色麻紗。在猶太典籍裡描述的天使(馬喀比二書11:8)都穿白色細麻布的外衣。
13他們問馬利亞:「婦人,你為甚麼哭呢?」她回答:「他們把我的主移走,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哪裡!」
馬利亞擁有第一個看見復活主的榮耀。整個故事都暗示著她對耶穌的愛。她又回到墳墓時,彼得和約翰一定已經離開了,因為她跑得慢,遠落在他們兩人之後。所以她站在那裏傷心地哭。我們不必費力去研究為甚麼馬利亞看不見耶穌。理由十分簡單,在淚眼矇矓中,她看不見耶穌。
14說了這話,馬利亞轉身,看見耶穌站在那裡,可是還不知道他就是耶穌。

15耶穌問她:「婦人,你為甚麼哭呢?你在找誰?」馬利亞以為他是管園子的人,所以對他說:「先生,如果是你把他移走的,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裡,我好去把他移回來。」
園丁是社會階層裡最低的,在那裡的園丁應當是照管園子的,不會去看管墳墓。可能馬利亞猜測園丁將遺體移走,而盜墓的人不可能在哀悼的期間前來,因為還常會有人來探墓。
16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轉身,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意思就是「老師」。)
「拉波尼」(我的老師)是亞蘭語,意思與「拉比」相同。用亞蘭語表達是更為親切與熟悉的,就像在台灣使用台語的親切感一樣。

起初,馬利亞認不出耶穌來,她沒想過她會看見祂,而且她的悲傷也叫她看不見耶穌,但當耶穌叫她的名字,她就立刻認出是耶穌來。試想想,當馬利亞聽到她的救主呼叫她的名字時,她就從心裡湧出對祂的愛來;耶穌就在你身邊,祂在呼叫你的名字,你能否像馬利亞一樣從心裡湧出對祂的愛?
為何馬利亞認不出耶穌?至少有二個層面的意義:
1.因為淚眼矇矓,所以無法認出。一旦我們喪失所愛的人,心中的憂愁使我們熱淚滿眶,甚至痛哭失聲。但是仔細想想,我們若僅想到本身的孤寂、損失、悲哀,若一直停留在悲哀與絕望中,我們就無法看見前方,也無法看到盼望。
2.因為執意於錯誤的方向,所以無法認出。馬利亞不肯把目光從墳墓移開,以致於她背對著耶穌。我們也是常常這樣,定睛於冰冷的墓地;我們必須轉移目光,因為墓地不是我們所愛的人的居所。
17耶穌說:「你不要拉住我,因為我還沒有上去見我的父親。你往我的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我要上去見我的父親,也就是你們的父親;去見我的上帝,也就是你們的上帝。』」
「不要拉住我」和合本譯為「不要摸我」。這一句話的希臘文是命令句的現在式語氣,嚴格的說,應當譯作:「不要拉住我」(也就是說現代中文譯本翻譯較好)。耶穌對馬利亞所說的意思是,「不要自私任性地抓住我,不久我要回到父那裏去,所以在升天之前,我要盡量地和門徒相聚,快去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他們,免得把我們相聚的時間浪費掉。」馬利亞事實上也這樣作了。
18於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去告訴門徒,說她已經看見了主,又傳達主對她說的話。

19星期日晚上,耶穌的門徒聚集在一起,門緊緊地關著,因為他們怕猶太人。那時候,耶穌顯現,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
耶穌的門徒在耶穌死後,繼續利用他們舉行最後晚餐的閣樓(馬可樓)聚會。不過他們存有戒心,深知陷害耶穌的猶太人之毒計,擔心下一回就輪到他們受害。因此,他們聚會時都懷有戒心,甚至抱著必死的決心,若有上樓的腳步聲或叩門聲,都恐怕被當成猶太公會要來捉拿他們。在這樣極度緊繃與不安的氣氛中,耶穌突然出現在他們中間,並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這話似乎成為及時雨,使緊繃與不安變成釋放與平安。
20說了這話,他把自己的手和肋旁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了主,非常歡喜。

21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正如父親差遣了我,我照樣差遣你們。」
耶穌再次把自己與父神比擬,告訴門徒自己行事所倚靠的權柄。現在,祂把工作交託給門徒,差他們往普天下去宣講救贖的福音。無論神差你做任何事,切記:1.你的權柄來自神;2.耶穌已以身作則,向我們示範了如何完成祂指派我們的工作。父神派遣耶穌,耶穌也照樣差派祂的門徒和你。
22說完這話,他向他們吹一口氣,說:「領受聖靈吧。
對門徒來說,這次領受聖靈的經驗很特別,他們預嘗了五旬節聖靈降臨(參徒2章),以後所有信徒給聖靈充滿的經歷。我們需要聖靈的引導和能力,才可以承擔神的工作,不可單單依靠自己的力量。人受造直到神吹氣入人,人才有生命(參創2:)。神第一次吹氣使人從其他創造中分別出來;現在耶穌向門徒吹氣,人就有永恆的屬靈生命,並靠神所賜的能力在地上行出神的旨意。
23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你們不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不得赦免。」

24當耶穌顯現時,十二門徒中之一的多馬(綽號雙胞胎的)沒有跟他們在一起。

25所以其他的門徒把已經看見了主的事告訴多馬。多馬對他們說:「除非我親眼看見他手上的釘痕,並用我的指頭摸那釘痕,用我的手摸他的肋旁,我絕對不信。」
對多馬來說,十字架就是終結。當耶穌聽到拉撒路患病的消息,打算去伯大尼,多馬的反應是:「我們跟老師一道去,跟他一起死吧!」(約11:16)。多馬未曾畏怯過,然而他是一個屬世的悲觀主義者。他愛耶穌是毫無疑問的,他因極愛耶穌,所以在其餘的門徒猶豫、害怕的時候,他願意去耶路撒冷與耶穌同死。果然,他所預期的終結果然實現了,耶穌受釘的事實,使他心碎。他太傷心了,以致不敢再見到他人的眼神,他獨自一人悲傷,不與他人同在(20:24)。但似乎眾人的安慰與見證,使得多馬再次回到眾人當中(20:26)。
26一星期後,門徒又在屋子裡聚集;多馬也跟他們在一起。門關著,可是耶穌忽然顯現,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

27然後他對多馬說:「把你的指頭放在這裡,看看我的手吧;再伸出你的手,摸摸我的肋旁吧。不要疑惑,只要信!」
耶穌這次的顯現似乎是為多馬而來的。耶穌知道多馬的個性與思想,所以他重述多馬的話,並要多馬去探他的釘痕。你是否希望能夠真正見到耶穌、觸摸祂、聆聽祂的話?是否想與祂促膝談心,聽取祂的意見?多馬希望耶穌的肉身與他同在;但神有更好的計劃,要無時無刻與我們所有人同在,不受形體的限制。即使這刻,祂正以聖靈的形式與你一起,你可以向祂說話,可以從聖經中找到祂對你說的話。祂對多馬是那麼真確的,對你也同樣真確。
28多馬說:「我的主,我的上帝!」
我們不太清楚多馬在以後的經歷。但有一本叫作多馬行傳(Acts of Thomas)的次經談到關於多馬的福音旅程。書中如此描述: 使徒多馬的傳奇故事

耶穌死後,門徒把世界分為好幾個地區,以便分頭前往某些地區傳揚福音。多馬抽籤抽中印度(今日印度南部的多馬教會就是根據他的名字而命名的)。起初多馬拒絕前往印度,理由是認為自己健康情況不佳,不宜長途跋涉。他說:「我是個希伯來人,如何能在印度人中間傳揚真理呢?」當晚,耶穌向他顯現,說:「多馬,不要害怕,你就去印度傳道吧,因為我的恩典與你同在。」不過多馬仍然執意拒絕,說:「除了印度之外,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以差我前往。」碰巧在那時候,有一個印度商人阿巴尼斯(Abbanes)來到耶路撒冷,他是奉宮達弗拉斯(Gundaphorus)王之命前來尋覓一位手藝高超的木匠,帶回印度去。多馬正好是個木匠。耶穌到市集裏找到了阿巴尼斯,問他:「你要買一個木匠嗎?」阿巴尼斯說;「是的。」耶穌說:「我有個奴僕是個木匠,我打算把他賣了。」他指著遠處的多馬,於是議定價格,把多馬賣了。契約上寫著:「我,耶穌,木匠約瑟之子,承認把我的奴僕多馬賣給你──阿巴尼斯──印度國王宮達弗拉斯的商人。」契約立好之後,耶穌便把多馬找來交給阿巴尼斯。阿巴尼斯問:「他是你的主嗎?」多馬說:「是的。」阿巴尼斯說:「我從他那裏買下你。」多馬沒說甚麼。但第二天清晨,多馬很早起身禱告,禱告後他對耶穌說:「我願意到任何你要我去的地方。主耶穌,願你的旨意成全。」多馬還是原來的老樣子,肯定得慢,順服得慢,然而一旦他順服了,就非常徹底。
故事又說到宮達弗拉斯命令多馬建造宮殿,多馬自承可以勝任愉快。於是王給他大批金錢作為購買材料和僱請工人之用。但多馬把錢全部拿去濟貧了,他一直告訴國王宮殿的工程正在進行時,國王甚是懷疑。最後王把多馬找來,問他:「你正在為我蓋宮殿嗎?」多馬答:「是的!」國王問:「甚麼時候我們去看看那工程呢?」多馬說:「你現在是無法看到它的,但等你離世的時候,就會看見。」起先國王十分震怒,多馬的性命真是危在旦夕,但後來國王也信了基督,因此多馬終能把基督教帶進了印度。
有些多馬的事蹟既可愛又令人欽佩。他永遠不把信心當作一件隨便的事,他往往不是一下子就欣然順服的。凡事他都先要求肯定,而且先要盤算得失。然而一旦他肯定了,也盤算好了,他就是一個最有信心,也是最順服的人。像多馬這種信心比高談闊論的告白都來得堅定;像他那樣的順服,也比未經盤算得失就隨意答應,卻又懊悔的輕率態度要強得多了。
29耶穌說:「你因為看見了我才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信的是多麼有福啊!」
耶穌並沒有因為多馬懷疑而為難他。多馬雖然心存懷疑,但對耶穌、對門徒仍很忠心。有些人要經過懷疑,才能相信;如果因懷疑而提出問題,得到能接受的答案,那麼懷疑是有益的。當懷疑變為固執,而演變成生活方式時,懷疑便損害信心了。當你懷疑時,別就此作罷,在你繼續找尋答案時,讓你的懷疑加強你的信心。
30耶穌在他的門徒面前還行了許多神蹟,可是沒有記錄在這本書裡。

31本書記述的目的是要你們信〔另有些古卷作:是要你們繼續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要你們因信他而獲得生命。

要更全面瞭解耶穌的生平和使命,我們需要研讀福音書。約翰福音只記載耶穌在世上所行的許多神蹟中的一部分,但這裡所記的,已足夠叫我們相信耶穌就是基督,是神的兒子,我們可以靠祂得著永生。
約翰福音照原先的計劃到這裏就全部結束。第21章彼認為是加添的,而且是事後追想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