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們走近耶路撒冷,到了橄欖山地區的伯法其。 橄欖山位於耶路撒冷地區的東面,距離耶路撒冷城僅三公里不到。
2耶穌派遣兩個門徒先走,吩咐他們:「你們到前面的村莊去。你們會立刻看見一匹驢和一匹小驢拴在一起;把牠們解開,牽來給我。 耶穌傳道均是徒步,況且從伯法其至耶路撒冷城距離僅三公里左右,其時沒有騎驢的必要。換言之,耶穌在此騎驢的動作是有意涵的。馬太這裡提及驢和駒,應驗了先知撒迦利亞的預言(參亞9:9),再一次說明耶穌的確是彌賽亞。祂騎驢駒進入耶路撒冷,就肯定了祂彌賽亞的尊貴與謙卑。
3如果有人對你們說甚麼,就告訴他:『主〔或譯:牠們的主人〕要用牠們』;他會立刻讓你們牽來。」
4這件事是要實現先知所說的:
5去告訴錫安城的兒女:看哪,你們的君王來了!他謙遜地騎在驢背上,騎在小驢的背上。
6兩個門徒依照耶穌的話做了。
7他們把驢和小驢牽了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驢背上,然後請耶穌騎上去。
8一大羣人把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也有些人拿樹上砍下的樹枝鋪在路上。
9前行後隨的人羣大聲呼喊:「頌讚歸於大衛的子孫!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來的那位!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
受難週的第一日,現今又稱為棕樹主日。當然,呼喊和散那,搖擺棕樹枝(只見於約翰福音)以及其他舉動。這些舉動在逾越節前特別與彌賽亞的預言息息相關。
10耶穌進耶路撒冷的時候,全城都騷動起來。有人問:「這個人到底是誰?」
11羣眾回答:「他是加利利省拿撒勒的先知耶穌。」
12耶穌進了聖殿,把所有在聖殿裏做買賣的人趕出去。他推倒了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和那些賣鴿子的人的凳子,
13對他們說:「聖經記載,上帝說:『我的聖殿要作禱告的殿,』你們卻把它變成賊窩!」
「聖殿要作禱告的殿」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我要帶你們到我的聖山錫安,使你們在我禱告的殿中有喜樂,並接受你們在祭壇上所獻的燒化祭和牲祭。我的聖殿將稱為萬民禱告的殿。」(以賽亞書56:7)。而「變成賊窩」這個句子則是引用先知耶利米的話: 「你們以為我的聖殿是賊窩嗎?我清清楚楚地看見你們的一舉一動。」(耶利米書7:11)
耶穌基督時代的聖殿設計是分成三大部份:
1.外邦人院:這區域是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的地方。在這裡面有一個作為區隔外邦人與猶太人的石階,石階上用希臘文和拉丁文寫著說:禁止任何外邦人進入,違者處以死刑。在這外邦人院的南北兩端建有一道相當壯觀的所謂「所羅門廊」(約翰福音10:23,使徒行傳3:11、5:12)。
2.猶太人院:這區域分成女人院,和猶太人院(僅猶太男人可進入)。
3.祭司院:專為祭司而設置的區域。裡面有祭壇可供獻祭之用。另有三個廂房供祭司儲放獻祭用品。然後最裡面是所謂的「至聖所」,這是只有輪值的祭司才可以進入的。
而設置這些買賣的地點就是在聖殿的外邦人院之處,為的是服務那些旅居外地回來朝聖的族人,特別是那些散居在外國地區的,他們回來時必然是帶著僑居地的錢幣,而聖殿的奉獻又嚴格規定只能用加利利的舍客勒或是聖殿專用的舍客勒這兩種錢幣。
為何規定僅可使用聖殿幣?這是為了要避免因為外國錢幣上有統治者的像,這種錢若是放進了奉獻箱裡,會違背了猶太人對十誡誡命的認知:不准雕刻任何偶像。因此管理聖殿的當局(祭司們)就在外邦人院的地方設置一個兌換錢幣的攤子,若是用今天的用語來瞭解,就如同是銀行的外匯部門一樣。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那些牛羊的攤位上,因為有人是帶自己飼養的牛羊來獻祭,可是這些獻祭的牲畜都必須經過祭司的檢驗合格才可以作為獻祭之用。
問題就出在這裡,人如果有貪婪的心,他會利用宗教信仰作為斂財之道;原本提供兌換錢幣美意的作法,是便利從異邦遠道回來的朝聖者兌換,但如今卻有人故意將兌換匯率價碼提高,成為一種變相的詐欺、騙錢之方式。而在牛羊牲畜的檢驗上也是如此,通常做此項工作的是聖殿的祭司,他們就常利用檢驗的關卡,故意挑剔,更惡劣的手段乃是將那些他們看成不合格的牲畜,已被他們用低價收購準備淘汰的牛羊、鴿子等牲畜,再次用高價轉售給那些自己沒有帶牲畜來而必須在當場購買的朝聖客。這種詐欺的行徑屢見不鮮,也常造成買賣雙方之間的糾紛。想想看,宗教信仰若是帶有欺騙的行為,這樣的信仰本身就是對神的一種褻瀆行為。
長年累月下來,百姓皆司空見慣,更沒有人有能力抵抗這群霸道的祭司,因為祭司掌控了耶路撒冷的宗教權力,人們害怕都已來不及,哪會再想到要抗議或是對付的?
但是耶穌基督並沒有因此而當作視而不見,他不但是親眼看見,他必定也聽過人們對聖殿裡各種欺騙的惡劣行徑。因此,他很生氣,他「推倒了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和那些賣鴿子的人的凳子」,這種行徑顯然會令當時的人看了極度驚嚇,進而傻眼所看到的現況。從來沒有人敢這樣在聖殿的範圍內如此囂張,也沒有人會想到是一位來自加利利的無名小子—木匠的孩子耶穌。除了外國人的軍隊外,從來沒有一個猶太人敢如此在聖殿內撒野的,但是,耶穌基督卻是這樣做了!依據約翰福音的描述,耶穌是「拿繩子做了一條鞭子,把牛羊從聖殿裡都趕出去」(約翰福音2:15)
14有瞎眼的和瘸腿的到聖殿裏來找耶穌;他就治好他們。
15祭司長和經學教師看見耶穌所行的許多奇蹟,又聽見兒童在聖殿裏呼喊:「頌讚歸於大衛的子孫!」就很惱怒。
第14-15節是馬太福音特有的資料。馬太強調耶穌基督對人的苦難是隨時都在施出援手,他不會因為是在聖殿中,就避開人的苦難,沒有,耶穌基督任何時候看到人類的苦難就出手給予醫治。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馬太福音在這裡特別提起這些來尋找耶穌基督醫治的是那些患了瞎眼和瘸腿的人;依照利未記摩西法律的規定,這些人是不能進入聖殿的,理由是:「因為他的身體有殘缺,他不可接近至聖所前面的幔子,也不可接近祭壇。」(利未記21:18-23)
現在耶穌基督在聖殿中醫治好他們,豈不是正在告訴當時的人們,耶穌基督已經將當時的人看為不潔淨的給予潔淨了!耶穌基督不只是潔淨了聖殿的污穢,也潔淨了當時的人所看為污穢的對象。
16他們問耶穌:「你聽見他們在喊些甚麼嗎?」耶穌回答:「我當然聽到了。聖經上所說:『你使兒童和嬰兒發出完美的頌讚』這句話,難道你們沒有念過嗎?」
17於是耶穌離開他們,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裏過夜。
18第二天一早,在回城裏去的路上,耶穌餓了。
19他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就走上前去,卻找不到甚麼,只有葉子。因此他指著樹說:「你永遠不會再結果子!」那棵無花果樹立刻枯乾了。
為甚麼耶穌咒詛這棵無花果樹呢?這是個行動比喻。耶穌的憤怒是針對沒有實質的宗教,正如這棵無花果樹遠看很茂盛,但近看卻沒有果實;聖殿的外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裡面的獻祭活動卻極為膚淺,人們都不是真誠地敬拜上帝(21:43)。假若我們只有表面的信心,卻沒有實際的行動,就像這棵枯乾的無花果樹一樣。真實信心的意思就是為上帝的國度結出果子來。一個結果子的信仰應該是能夠發揮影響力的信仰,能夠榮耀上帝、利益眾人。在台灣有某宗教團體號稱其皈依之信眾超過四百萬人,擁有百億的功德錢,但對社會所發揮淨化的功效卻是很少,也不見其對苦難的政治受難者的關懷,這絕不是一件好事。
延伸閱讀:耶穌咒詛無花果樹的意義
20門徒看到了這情形,大感驚奇。他們問:「這棵樹為甚麼會立刻枯乾了呢?」
21耶穌回答:「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信而不疑,我對這棵無花果樹所做的,你們也做得到。不但這樣,你們甚至能夠對這座山說:『起來,投到海裏去!』也一定會實現。22只要有信心,你們在禱告中所求的一切都會得到。」
23耶穌進了聖殿,正在教導人的時候,祭司長和猶太人的長老來見他,問他:「你憑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情?是誰給你這權呢?」
24耶穌回答他們:「我先問你們一句話,如果你們回答我,我就告訴你們我憑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情。
25約翰施洗的權是從哪裏來的?是從上帝還是從人來的呢?」他們開始彼此爭辯起來,說:「我們該怎樣回答呢?如果我們說『從上帝那裏來的』,他會說:『那麼你們為甚麼不相信約翰呢?』
26如果我們說『從人那裏來的』,恐怕羣眾會對付我們,因為他們都相信約翰是個先知。」
27於是他們回答耶穌:「我們不知道。」耶穌對他們說:「那麼,我也不告訴你們我憑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情。」
祭司長和猶太人的長老來質問耶穌基督「是憑著甚麼權柄」在耶路撒冷聖殿裡翻倒生意人的攤位、驅逐做買賣的生意人,以及公然在聖殿裡教導人?祭司長帶著猶太人的長老一起來質問這有關「權柄」的事,主要是透過長老來認定耶穌基督在聖殿裡的這種行徑是非法的,然後他們可以公然逮捕他,可以告他公然褻瀆了聖殿的聖潔和規律,嚴重的話甚至可以判他死刑呢。可是我們知道,他們這種計畫失敗了,因為除了有群眾做為耶穌基督的背景之外,他們無法在那些眾人面前回答耶穌基督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就是要他們回答有關施洗約翰的權柄的問題(馬太福音21:23-27)。
處境查經班:馬太福音21:28-32
28耶穌又說:「另有一個故事,我想知道你們的看法。某人有兩個兒子,他對老大說:『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去工作吧。』
緊接著,當著祭司長和長老們還未離開前。耶穌基督以這個天國比喻用來反問祭司長和猶太人長老們。一提到葡萄園,猶太人馬上就知道是在指他們說的,因為聖經中說猶太人是上帝所栽種的葡萄園,上帝就是葡萄園的主人,以色列民族就是上帝所揀選的上等品種的葡萄樹。
29他回答:『我不去。』可是後來他改變了主意,就去了。
30父親也對老二說同樣的話。老二回答:『好的,爸爸,我就去。』可是並沒有去。
我們看到這是截然不同的反應,兩個孩子對父親的話有完全相反的態度;大兒子口說「我不去」之後,馬上就「懊悔」了(和合本的用詞),這種懊悔是「改變」(現代中文譯本的用詞)。他原先的決定,現在決定聽從父親的命令到葡萄園去。但第二個兒子的態度則是完全和大兒子相反。他是先說「去」,但是隨後並沒有依照所說的去行。這也是整個比喻的中心點,耶穌基督要凸顯出真正的猶太人問題就是在這裡。並且要讓聽眾們知道猶太人其實就像這兩個孩子中的一個,尤其是那些被揀選出來的宗教領袖們。耶穌基督只是沒有清楚說出他們是屬於大兒子,或是屬於第二個兒子而已。他將這個問題留待給他們自己去回答。
31這兩個兒子究竟哪一個遵照了父親的意思呢?」他們說:「那大兒子。」耶穌說:「我告訴你們,稅棍和娼妓要比你們先成為上帝國的子民。
一般人所認同的乃是大兒子才是真正聽從父親命令的孩子,因為他「改變」了原先所說的「不去」之態度。跟第二個孩子的口是心非是截然不同。
重點就在這裡:1.到底是聽了以後就去行好呢?還是2.聽了以後卻不去行,或是聽了以後改變心意,然後按照原先的意思去行?
顯然地,這兩個兒子都不是屬於第一種的聽了就去行的對象,而都是屬於第二類型的人。但是最重要的差別是在於一個改變了原先說「不」的態度,另一個卻是帶有「欺騙」的行為,嘴巴說「去」,結果是「沒去」。這種情況在耶穌基督教訓中提過這樣的說法:「那些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並不都能進天國;只有實行我天父旨意的才能進去。」(馬太福音7:21)誰可以進天國?就是那些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可以。我們可以清楚看出耶穌基督將重點是放在那位遵行天父旨意的大兒子身上,雖然他是原本說「不去」的人,但是他「改變」了心意,他「懊悔」原先的決定,他後來遵行父親的命令去做。而天國所要拒絕的是那些口是心非的人。
「稅棍和娼妓」,這兩種人在猶太人的眼中是屬於「罪人」的族群(參考馬太福音9:9-13,路加福音7:36-39)。在猶太人的觀念中,天國根本就沒有他們的份。但是在耶穌基督的眼中,罪人能悔改,天上的天使也會因此歡呼。
32因為施洗者約翰來了,他指示你們應當走的正路,你們不信他;可是稅棍和娼妓倒信了他。你們看見了以後,依舊沒有改變心意,還是不信他。」
33耶穌又說:「你們再聽另一個比喻吧!有一個園主開墾了一個葡萄園,周圍用籬笆圍著,在園中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守望臺,然後把葡萄園租給佃戶,自己出外旅行去了。
34到了葡萄成熟的季節,他打發奴僕去向佃戶收取他應得的分額。
35佃戶揪著他的奴僕,毆打了一個,殺了一個,又用石頭砸了另一個。
36園主又差派其他的奴僕去,人數比先前的更多;佃戶照樣對付了他們。
37最後,園主差派自己的兒子去。他想:『他們總該尊重我的兒子。』
38可是佃戶看見那兒子的時候,彼此說:『這個人是園主的繼承人,來吧,我們殺掉他,就可以奪取他的產業!』
39於是他們揪住他,把他推出園外,殺掉了。
40「這樣,葡萄園主回來的時候,他要怎樣對付那些佃戶呢?」
41他們說:「他一定會凶狠地殺掉這些壞人,把葡萄園轉租給那些能按時交租的佃戶。」
42耶穌對他們說:「聖經上的話你們沒有念過嗎?泥水匠所丟棄的這塊石頭已成為最重要的基石。這是主的作為,是多麼的奇妙啊!」
43耶穌又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上帝要把他的國從你們當中奪走,賜給那些能結果子的人。」
44〔有些古卷加44節:誰跌在這塊石頭上,誰就粉身碎骨,這塊石頭掉在誰的身上,也要把誰砸爛。〕
45那些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見耶穌講這些比喻,知道耶穌是指著他們說的,
46就想逮捕他。但是他們怕羣眾,因為羣眾承認耶穌是先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