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箴言 14:1-35

箴言 14:1-35 現代中文譯本
14:1 賢慧的女子建立家室;愚蠢的女人拆毀家室。

智慧與建立(和合本)的希伯來文子音與9:1開頭兩個字完全相同,所以也可譯為「像女人的智慧建立」。而「智慧」一詞本身為陰性,因此,箴言用「女性」來對比智慧及愚蠢。 
14:2 行為正直的人敬畏上主;行為乖僻的人藐視上主。
14:3 愚昧人因驕傲喋喋不休;明智人以言語保護自己。

和合本譯為「愚妄人口中驕傲,如杖責打己身;智慧人的嘴必保守自己。」在此,「」應譯為「嫩枝」,同一希伯來字僅出現在以賽亞書11:1;所以的意義是說,把隱藏之根部的嫩枝顯露出來。在此,在形容愚昧的人使自己原形畢露,這句話也有著「言多必失」的意思
14:4 沒有牲畜耕犁,何來穀物;有了牲畜耕犁,榖物增多。
和合本譯為「家裏無牛,槽頭乾淨;土產加多乃憑牛力。」智慧的農夫知道投資於牛隻的價值。購買牛隻和照顧牛隻,都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但這些都是獲利所需付出的代價。同樣地,人要有接受劇變、苦難或付代價的準備,因為這是成長與獲利的必要代價。
14:5 可靠的證人說實話;虛偽的證人吐謊言。
14:6 狂妄之徒得不到智慧;明達的人求知容易。
14:7 要躲開愚昧人,因他們沒有可傳授的知識。
14:8 聰明人的智慧使他找到當走的路;愚蠢人的笨拙欺騙了自己。
14:9 愚昧人犯罪不肯悔改;正直人尋求彼此的寬恕。

愚妄人犯罪,只當作戲耍,漠視了罪的嚴重性,還享受罪中之樂,最後導致毀滅的人生。
14:10 心裏的苦悶,別人不能分擔;心裏的喜樂,別人無法分享。
從這一節的描述裡,我們看到人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人的孤立面。人生的苦與樂,只有自己才知,雖然不懂得如何表達,即使說了,別人仍不能明白。有些感受甚至也不便向外人道,找不到真心的知己。
14:11 邪惡人的屋子必定倒塌;正直人的屋子必然屹立。
14:12 有些道路看來正直,卻是導向死亡之途。
14:13 歡笑也許可以掩蓋愁苦;歡樂一過,憂傷仍然存留。
14:14 壞人自食惡果;正直人的善行必得善報。
14:15 愚蠢人事事都信;聰明人步步小心。
14:16 聰明人躲避禍患;愚蠢人任性自負。
14:17 脾氣急躁的人做事愚妄;通情達理的人鎮定自在。
「鎮定自在」是根據一古譯本,希伯來文是「被恨惡」。
14:18 無知的人自食愚拙的惡果;通達的人以知識為華冠。
14:19 壞人在義人面前俯伏;邪惡人在正直人面前求乞。
14:20 貧窮人大家厭惡;有錢人高朋滿座。
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在古代交通艱難時更是如此,但是貧窮人連鄰舍也恨他,這是一件殘酷的現實。在世上,窮人往往被人嫌棄,沒有朋友,六親斷絕,富人則有趨炎附勢的人,為他奔走賣命。這節箴言指出現實世界的常態,經文不是鼓勵我們「打腫臉充胖子」或拚命積財來贏取更多人的尊敬。
古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但是「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增廣賢文》。因此,擇友待人需要有智慧,寧施予以榮上帝,金錢觀也要以上帝的話語為準則。
14:21 憐恤貧窮的有福;輕視鄰舍的有罪。
世界的普遍價值觀是重富輕貧,是「先敬羅衣後敬人」(以貌取人,以衣著打扮來衡量人)。但上帝的教導與世俗的價值完全相反。聖經教導我們「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10:27),所以藐視鄰舍的,就是違抗新的誡命。這並不因你鄰舍的貧富而有分別,但貧窮的鄰舍因有所缺乏,需要額外的憐憫,而你見人缺乏,有了憐憫的心與憐憫的行動,自己付出蒙上帝喜悅,又令人經歷到上帝的愛。耶穌曾講過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好鄰舍就是憐憫人的。 
14:22 行善的,受尊崇敬重;作惡的,陷入於迷途。
14:23 辛勞工作,生活無憂;終日閒談,必然窮苦。
箴言14:23,讓我想到一首法國的寓言詩〈知了和螞蟻〉。這是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1695),在他的《寓言詩》第一卷所收錄的。詩中描述勤勞而知未雨綢繆的螞蟻,與幸災樂禍的知了(蟬兒),藉此譏諷在逸樂中虛度光陰的蟬兒。
個人隨想:螞蟻-辛勤的勞工
14:24 聰明人以智慧為華冠;愚蠢人以無知為誇耀。
和合本譯為「智慧人的財為自己的冠冕;愚妄人的愚昧終是愚昧。」現代中文譯本沒有將「財(價值)」翻譯出來,而是意譯這段經文,強調無論財富多寡,智慧才是人的價值與冠冕。
智慧人知道無論何時都要行在正道上,故此,財富,君子取之有道。愚妄人心中只有愚昧,任意而為,看的都是短暫的,只求圖利,不擇手段,為富不仁者,他的中心思想滿是銅臭與無知。
14:25 作實證的,救人生命;吐謊言的,傷害他人。
真見證,要有勇氣,要有良知。「證人」的目的乃在使真理彰顯,若畏懼於黑暗權勢,或利益誘惑,將使人受到冤屈,公義的上帝對此必追究。
「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馬太福音5:37)。
14:26 敬畏上主就有倚靠;他的家人安全穩妥。
患難是脆弱人生的大試煉,有倚靠,有避難所,是人生最大的福氣。這一節箴言,告訴我們若要得到這項福氣,就必須有著「敬畏上主」的生命態度,不僅如此,兒女也必學得父母的「身教」,使孩子從小便認識真神,亦從父母長輩的經歷看到上主的偉大和信實,以致當他們自己遇到患難時,也懂得倚靠上主,尋求上主的庇佑,使得家人也因此蒙福。
14:27 敬畏上主是生命的泉源;它能使人躲開死亡險境。
人因敬畏上主,就應以祂為榜樣,學習及追随祂,人因敬畏上主,知道上帝是冒犯不得的,就接受上帝的管教,不偏左右。我們必須要認識上主,才能向祂學習,所以我們需要大量閱讀上帝的話語,思想上帝的訓誨,遵從上帝的教導,言行都務求要合乎上帝的標準,而非渾噩一世。敬畏上主,也就為我們的生命注進活水,使到生命得到滋養及改變,如此,我們才能勝過魔鬼的迷惑,避免陷入死亡的網羅。
14:28 君王的光榮在於人民眾多;沒有人民,他就一無所有。
論語記載:「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儒家主張仁政,國家興衰,在於民心背向,眾叛親離者,必致敗亡,這是自古以來的政治常理。三國時代,劉備在孔明的輔佐下,強調「得天下在於得民心」,也就是這一節箴言的意涵所在。
但人的罪性,卻不斷製造出暴君,得勢者大搞造神運動,以「君權神授」的「天子」自居,無人可挑戰其權威。雖然,世人認知「君權神授」,但哪一位君王真的「敬畏」上帝。箴言很清楚的表明,敬畏上帝的君王勢必遵行上帝的旨意,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
國人長久以來都有君命神授的認知。其實聖經更指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在位者的使命,並非奴役百姓,乃為按公義治理百姓,好讓他們受到社會秩序的保障。因此,智慧人得著得任何權柄,都當戰戰兢兢地運用,凡完成天賦使命。 
14:29 不輕易動怒的才算聰明;脾氣急躁的只暴露愚拙。
人已經誇口征服外太空,卻難以征服自己的內心世界,包括性情脾氣。常言道:「當憤怒進入你頭腦的時候,智慧就離開你。」
因近代醫學的發達,我們知道強忍怒氣有害健康,所以鼓勵發洩,但是發洩是需要「積極、醫治、不傷害」;此外,醫學也指出,暴怒容易使血壓暴升,因此,學習問題處理與情緒管理是極為重要的品格教育的一環。
雅各書1:20說:「 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上帝的義。 」我們若能留意自己的負面情緒,有助於保守自己不輕意發怒。至少,我們可以有三個法則可以學習:
1.常保持心裡的寧靜,不比較、不嫉妒(14:30)
2.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各書1:19)
3.知道自己當走的路(14:8),掌握人生方向,不必與人相爭
14:30 寧靜使身體健康;嫉妒是骨中毒癌。
在此箴言的作者要表達「寧靜」與「嫉妒」是相對的。「寧靜」與「嫉妒」都是心理層面的描述,當人的心理健康連帶也會影響身體。嫉妒或懷恨在心對於身體與心靈都是不好的。
14:31 欺壓窮人等於侮辱創造主;憐憫貧寒就是敬虔的行為。
約翰福音3:16「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清楚表明上帝愛世人,沒有偏愛任何種族,階層或性格的人,而是愛所有祂所造的人,在我們未出世之前,祂已經先愛我們了。
14:32 邪惡人的暴行使他敗亡;正直人因誠實而蒙保守。
「因誠實而」是根據一些古譯本,希伯來文是「臨死也」。這段經文採取和合本的翻譯似乎比較好,因為是比較邪惡人、正直人的死後下場。
論到邪惡人死後下場一定悽慘,可能有人會有異見,因為我們也看到邪惡人可能逍遙法外,可能掩蓋真相。因此,常言道「不是不報,只是未報」,這是世人對邪惡人未受報應的抗議。
其實在聖經中,很清楚地說明惡人與義人死後的下場,不是在人的審判,而在神的審判。財主在世時享盡榮華,對乞丐拉撒路毫不憐恤,死後在陰間與神隔絕,痛苦難當,卻見拉撒路躺臥在亞伯拉罕的懷裏,那時,他要求拉撒路來到他那邊,沾一點水給他,卻是不可能的。他要求拉撒路回到人間,告訴自己的弟兄悔改,不然,只有落到火湖受煎熬,卻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兩地有鴻溝,不能跨越。這不是「比喻」,因為比喻不會用「名字」,耶穌所講的是真實的事件,要叫義人有盼望,知道死後會得安息,而邪惡人卻要受刑罰。與其等待死後的刑罰,才切切地希望自己仍在世的親友能避免死後的痛苦,為何不趁有機會的時候就快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與上帝重建和好的關係呢?
14:33 明達人的意念都有智慧;愚蠢人卻一無所知。
智慧是深邃無窮的,聰明人有智慧,更懂得藏拙不矜誇,愚蠢的人並不理解聰明人的智慧,還可能以為是愚鈍,智者就像「大智若愚」一般。而愚蠢人的無知,卻在膚淺之下顯露出來。愚蠢者的無知,乃因「目中無神」,而智者因「敬畏上帝」而蒙聖靈的啟示。 
14:34 正義使國家強盛;罪惡是民族之恥。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決定國家社會興衰的是經濟、軍事、科技。但是,歷史上坐擁雄厚軍事、經濟的大國,甚至所謂「文明發達」的國族,卻湮沒在歷史的浪潮中。縱觀猶大王國的歷史,每當國家敬畏上帝行公義時就興盛,每當王國離棄上帝行罪惡時就受辱甚至滅亡。又例如,羅馬帝國的經濟、軍事的強盛,並沒有保證它的興盛。又如,納粹德國,軍力科技蓋世,但窮兵黷武,又迫害上帝的選民,釀成德意志民族的大災難。
但聖經清楚地指出,是正義使國家強盛,而罪惡辱民。因此一個政治廉潔公正,百姓奉公守法,勤儉禮讓,有愛心有憐恤的社會,必然走向安定繁榮。相反,一個寡廉鮮恥,爾虞吾詐、弱肉強食、恣情縱慾、荒淫無道的社會,生活在其中不只是悲哀也是羞辱。
 
14:35 明智的臣僕蒙君王嘉許;失職的官員卻遭受懲罰。
人有時自忖懷才不遇,於是怨天尤人。但實際上,人若不自我反省,只將一切不如意都推給際遇、推給別人,這樣便是枉費自己在逆境中成長的機會。
聖經中記載了幾位典型蒙王嘉許的人物,如約瑟、但以理,他們蒙恩不是因為遇上明君,乃因為他們都是智慧的臣僕。他們的智慧,就是不論任何境況之下都敬畏上帝,因此心中有聖靈的帶領。
耶穌回答門徒關於主再來的問題時,從馬太福音24:45-25:30,一連用僕人或使女作了多個比喻。忠心有見識的僕人,得主賞賜,懶惰作惡的僕人,要受刑罰。這不單提醒我們在屬靈的事務上,也提醒我們在職場上,作個忠心有見識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