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1668
Rembrandt Harmensz Van Rjn, 1606-1669
Oil on canvas, 262 x 205 cm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
路加福音15:11-32
2018.8.5濟南教會父親節聯合禮拜講道大綱
● 耶穌用了一則「一父二子」的比喻,來回覆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對「領受恩典」的匱乏。
● 荷蘭畫家林布蘭在去世前一年(1668年)完成油畫《浪子回頭》(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一、分家產的請求(15:11-12)
● 小兒子分家產的請求,雖然違反律法規定,但是父親還是打破律法的規定,把產業分給兩個兒子。
● 「即使長子是那不受寵的妻子所生的,也得承認他的長子權利,在分財產的時候多給他一份。他是長子,應享有長子的特權。」(申命記21:17)
● 古代猶太人的法律規定有它的時代處境,不一定適合今日。
二、醒悟與動身(15:13-20a)
● 「到了遙遠的地方」,到底多遠?
● 離開家,也有可能包含離開自己的信仰。
● 離開家,也意味著我們尋找世界多於尋找上帝。
● 父親的愛,使得孩子沒有懼怕願意回家尋求赦免。
● 「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約翰一書4:18)
● 在渴望上帝的愛中「醒悟過來」,是整個比喻的重要的信息。
● 「於是,他動身回父親那裏去」,表達懺悔後必須有「行動」。
三、充滿愛憐的父親(15:20b-24)
● 作者用了幾個動詞來描述這位慈愛的父親。
● 小兒子話只講到一半,就被父親的話打斷。
● 一位懺悔回家的人,天父上帝都願意如此的接納他。
四、當看重人生命的價值(15:25-32)
● 父親沒有對大兒子的道德眼光做任何評論,反而強調他和大兒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 「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15:29),這句話看得出來,大兒子有法利賽人、經學教師的影子。
● 「如果我們向上帝認罪,他是信實公義的,他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所犯的各種過錯。」(約翰一書1:9)
最後,我們也要透過這一段經文來反思,人生是一條朝向「回家的路」,但是你要以哪一個角色,踏上回家的路?
一、小兒子的操練
● 小兒子代表遊蕩的生命,在「離家」與「回家」之間徘徊。
1.察覺、醒悟
2.懺悔、行動
● 當小兒子察覺、醒悟之後,他不斷懺悔祈禱,最後他還「起身」回到父親的身邊。
3.恢復起初的身份
● 我們要清楚、肯定一件事時,就是我們是天父上帝家裡的兒子。
● 羅馬書8:35,38-39
二、大兒子的操練
● 在大兒子的身上,我們看到停止自義的生命有三項要緊的操練。
1.愛那些不一樣的人
● 「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馬太福音5:44)
● 「若有人說『我愛上帝』,卻恨自己的弟兄或姊妹,他就是撒謊的;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或姊妹,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約翰一書4:20)
2.寬容與寬恕
● 大兒子對弟弟回家的態度,比較是像對一個外人的態度,而欠缺寬容與寬恕。
● 饒恕他人,我們的心靈才不會被仇恨綑綁。
3.歡迎想回家的人
● 我們需要體貼上帝的心意,敞開雙臂,歡迎想回家的人。
三、成為成熟父親的操練
● 學習成熟父親的形象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屬靈的操練。
1.尊重各別的獨特性
● 公共電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黎巴嫩詩人~卡里.紀伯倫, Kahlil Gibran)
2.給予憐恤及擁抱
3.渴望學像天父
● 「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5:48)
● 「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6:36)
● 身為上帝國的後嗣,我們就是繼承人,注定要學習天父上帝賜給我們的慈悲也施予別人。
問題討論:
1.如果你犯錯之後,你想你會如何做?做什麼決志來醒悟?
2.我們是否對某些人、某些族群,採取「大兒子」的態度?
3.人生是一條朝向「回家的路」,你要以哪一個角色,踏上回家的路?
講道篇
回家的路
路加福音15:11-32
2018.8.5濟南教會父親節聯合禮拜講道篇
感謝耶杜頓詩班、小大衛親子詩班帶領我們敬拜上帝,願上帝紀念。上個月我去主日學向小朋友講道時,我就看到主日學老師、家長與學生很用心在練習今日的獻詩。我們很多弟兄姊妹都默默的在貢獻自己為主所用,今天禮拜堂的插花,香齡姊也很用心,從花藝造型可以看到一盆主題「三頭六臂」、一盆主題「保護遮蓋」,都呼應今日父親節主日。今天我們感謝地上的父親,更要感謝我們在天上的阿爸父上帝,日日看顧我們,在此也要祝福在坐的父親充滿平安喜樂,願主的恩典常與我們眾人同在。
在父親節主日裡,牧師特別提早講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至卅二節的信息,在這一段的經文裡,記載耶穌用了一則「一父二子」的比喻,來回覆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對「領受恩典」的匱乏。這看似簡短又平凡的比喻,啟發許多畫家、作家的創作。幾年前,我去俄羅斯聖彼得堡旅遊,主要就是要到「隱士園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近距離看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 Van Rjn, 1606-1669)畫作《浪子回頭》(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宗教改革之後,十七世紀的荷蘭成為加爾文派(Calvinists),加爾文派的新教徒以寬容的態度,大方地接納屬於少數的天主教徒與猶太教徒,並強調萬民皆祭司,教會不再有特權階級,宮廷或貴族也不再掌握實權,荷蘭成了歐洲第一個實施民主的社會。
畫家林布蘭的時代就是在這樣充滿包容、自信與希望的國家氣氛下。但是林布蘭一生並不順遂,在經歷人生重創的中年以後,他對信仰越發渴望,他勤研聖經,力求深入探究聖經的信息,聖經就成為他創作的題材。
《浪子回頭》這幅畫裡有五個人物,但表情各異、栩栩如生。光源中心是溫柔慈祥、充滿愛與憐憫的老父,這位慈祥的父親,身站不直,眼睛模糊,只憑一雙手搭在兒子肩背展示無條件的包容接納。象徵上帝對悔改者的愛與接納,他彎腰向前的擁抱,象徵著上帝對我們愛的召喚,呼喚我們回家,修復我們與上帝決裂了的關係。
這幅畫是林布蘭去世前一年(一六六八年)所畫,那時他經歷了人生的高峰、低谷,那一年他經歷廿七歲的獨子提多(Titus)病逝的悲痛,他從聖經中找到上帝而來的安慰,他渴望自己有一天安息「回家」時,也能夠像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至卅二節的浪子一樣,被慈愛的父親——上帝所接納。
現在我們就來看這一篇著名的比喻。
一、分家產的請求(15:11-12)
11耶穌繼續說:「某人有兩個兒子。12那小兒子對父親說:『爸爸,請你現在就把我應得的產業分給我。』父親就把產業分給兩個兒子。
比喻裡的小兒子主動要求父親分財產的行為,這在當時是忤逆父親的。當時只有父親病危或死後才可分家產,但是小兒子提出分家產時,他的父親仍然健在。這個故事對當時的聽眾來說,很自然地就會加入道德判斷,認為這個小兒子非常的不孝。
更何況,小兒子的請求在當時是違反律法的規定,雖然違反律法規定,但是父親還是打破律法的規定,把產業分給兩個兒子。
在當時小兒子應得的產業或遺產到底有多少?依照猶太律法的規定,「即使長子是那不受寵的妻子所生的,也得承認他的長子權利,在分財產的時候多給他一份。他是長子,應享有長子的特權。」(申命記21:17)所以小兒子應該可以分得三分之一。今天,在我們的法律規定,女兒、兒子都要平等,分財產時也要平等,至少有「應繼分」。這也讓我們看到古代猶太人的法律規定有它的時代處境,不一定適合今日,正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法律,不會在今日的處境下按照字面的意思被執行,而是會按照「公平對等」的精神被重新立法。
二、醒悟與動身(15:13-20a)
13過幾天,小兒子賣掉了分得的產業,帶著錢,離家走了。他到了遙遠的地方,在那裏揮霍無度,過放蕩的生活。14當他花盡了所有的一切,那地方發生了嚴重饑荒,他就一貧如洗,15只好去投靠當地的一個居民;那人打發他到自己的農場去看豬。16他恨不得拿豬吃的豆莢來充飢;可是,沒有人給他任何東西吃。17最後,他醒悟過來,說:『我父親那裏有許多雇工,他們糧食充足有餘,我反倒在這裏餓死嗎?18我要起來,回到父親那裏去,對他說: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19我再也不配作你的兒子;請把我當作你的雇工吧!』20a於是,他動身回父親那裏去。
比喻中描述小兒子賣掉分得的產業,帶著錢,離家走了。「到了遙遠的地方」到底多遠?由於猶太人不養豬,按照他後來去養豬來看,這遙遠的地方應該是外國或是外邦人的地區。離開家,也有可能包含離開自己的信仰。離開家,也意味著我們尋找世界多於尋找上帝。
小兒子在外國並不是為了創業、移民,而是在外國揮霍無度,過放蕩的生活,花盡了所有的一切,當他要找工作來生活時,卻遇到嚴重饑荒,只好去替外邦人餵豬,甚至餓到連豬所吃的豆莢都想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小兒子墮落後,不僅在物質上欠缺,甚至他的生活比豬還不如。對猶太人來說,豬是不潔淨的動物(申命記14:8),猶太人認為,人即使再窮困、再潦倒,仍需靠近上帝,但對於不潔淨的人,上帝會遠離他,這是一般猶太人的看法。但小兒子的看法卻跟一般猶太人很不一樣,他似乎深信他的父親是慈愛的,會接納悔改的他。
如果這位父親是嚴厲的,打死他也不敢回家。但是比喻中的父親是慈愛的,使得小兒子沒有懼怕願意回家尋求父親的赦免。正如新約聖經所說的:「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約翰一書4:18)
這段經文不是強調小兒子的罪惡,而是說明一個人能夠在最壞的境遇之下,被上帝慈繩愛索牽引而「醒悟過來」,這一點可說是整個比喻的重要的信息。「醒悟」(路加福音15:17)是人性轉變的重點。「醒悟」,是指人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由罪惡中完全轉向上帝。
小兒子醒悟之後,說:「我父親那裏有許多雇工,他們糧食充足有餘,我反倒在這裏餓死嗎?18我要起來,回到父親那裏去,對他說: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19我再也不配作你的兒子;請把我當作你的雇工吧!」在猶太人的社會裡,不肖的兒子是會被父親除名的,而得罪父親等於得罪上帝,因此他才會說:「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這讓我們看到,一個真正悔改的人,他會以謙卑的態度,願意順服領受他該有懲罰。小兒子自己很清楚他已經不配再當兒子,所以他只希望回到父親的身旁當個雇工。
第二十節上半段說「於是,他動身回父親那裏去」,這句話很重要,光有醒悟、光有懺悔的祈禱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行動」,我們看到小兒子「動身」回到父親那裡去,是何等的重要。當我們與他人有嫌隙,不能僅在心裡懊悔,還需要以行動來尋求和好。
三、充滿愛憐的父親(15:20b-24)
20b「他離家還遠,父親望見了他,就充滿愛憐,奔向前去,緊抱著他,不停地親吻。21兒子說:『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作你的兒子。』22可是父親吩咐僕人說:『趕快拿最好的衣服給他穿上,拿戒指給他戴上,拿鞋子替他穿上,23把那頭小肥牛牽來,宰了,讓我們設宴慶祝!24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於是大家歡宴起來。
第二十節下半段記載,在小兒子離家還遠的時候,父親就望見了他。父親不會那麼剛好望見小兒子,耶穌要告訴我們,這位父親是天天在眺望遠方,期待孩子趕快回來,當他看到之後,就充滿愛憐,奔向前去,緊抱著他,不停地親吻。
這樣的描述要告訴我們這位父親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天天期待浪子回頭。當父親看到小兒子回來之後,抱住他,親他,小兒子原本想要講的話,只講到一半,最後一句悔改詞「請把我當作你的雇工吧!」都還沒說出來,就被父親的話打斷。父親就高興的吩咐僕人說:「趕快拿最好的衣服給他穿上,拿戒指給他戴上,拿鞋子替他穿上,把那頭小肥牛牽來宰了。讓我們設宴慶祝!」對父親來說,人回來就好了,講那麼多要做什麼?於是父親吩咐僕人拿戒子給小兒子帶上,古代的戒子常做印鑑,也是地位的象徵。在主人的面前,奴隸是不穿鞋的,拿鞋子給小兒子穿,也象徵小兒子恢復主人兒子的身份。在此,父親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我想此時若是責備就是在傳遞「我拒絕你」的訊息,反倒我們看到父親是以行動來表達他對小兒子的愛,一位懺悔回家的人,天父上帝都願意如此的接納他。
四、當看重人生命的價值(15:25-32)
25「那時候,大兒子正在農場。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音樂和跳舞的聲音。26他叫一個僕人過來,問他怎麼一回事。27僕人回答:『你弟弟回來了,你父親看見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小肥牛宰了。』28大兒子非常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出來勸他。29他卻對父親說:『你看,這些年來,我像奴隸一樣為你工作,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你給過我甚麼呢?連一頭小山羊讓我跟朋友們熱鬧一番都沒有!30但是你這個兒子,他把你的財產都花在娼妓身上,現在回來,你就為他宰了小肥牛!』31父親對他說:『孩子啊,你常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32可是你這個弟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我們為他設宴慶祝是應該的。』」
父親沒有對大兒子的道德眼光做任何評論,反而強調他和大兒子之間的親密關係。而父親眼中,大兒子可以擁有他所有的一切,而大兒子卻認為父親是個刻薄寡恩的「主人」,要他用吃苦耐勞的工作才能換取父親的歡心,但這一且似乎是大兒子自己揣測父親的心意是惡意的。
第廿九節,大兒子抱怨說,我「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這句話看得出來,大兒子有法利賽人、經學教師的影子,因為他們最常強調的「遵行律法(命令)」,而對當時所謂的「罪人」給予道德及律法上的定罪。
大兒子對父親接納弟弟的方式,有不同意見,他抱怨父親給予放蕩回來的弟弟太多恩典。他表現出來的,其實就是拒絕他的弟弟回家。耶穌基督要強調:慈悲的上帝不會這樣子,因為他有豐富的愛。上帝不會「按照我們應得的來懲罰我們」(詩篇103:10)。「如果我們向上帝認罪,他是信實公義的,他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所犯的各種過錯。」(約翰一書1:9)這位父親看重人生命的價值,因此他說:小兒子回家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
耶穌講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故事似乎沒有講完,因為我們不曉得大兒子有沒有把父親的勸告聽進去,也不知道哥哥是否接納弟弟。在耶穌的教導中,常常會留下一些空間,讓我們去反思故事裡的訊息。最後,我們也要透過這一段經文來反思。人生是一條朝向「回家的路」,但是你要以哪一個角色,踏上回家的路?
一、小兒子的操練
小兒子代表遊蕩的生命。代表人在「離家」與「回家」之間徘徊。我們周遭的親友,可能也徘徊在不同信仰之間,可能徘徊在道德衝突之間,可能徘徊在生命價值觀衝突之間。上帝視我們為不斷離家又回家的兒女,並以慈愛來聯繫著我們。在小兒子的身上,我們看到停止遊蕩的生命有三項要緊的操練。
1.察覺、醒悟
小兒子察覺自己生命的處境,是陷入在罪惡之中,是遠離上帝的。雖然耶穌告訴我們「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但是一個人若沒有病識感,就不會去尋找醫生。因此,我們要懇求聖靈光照我們,操練我們察覺自己的生命光景,並即時醒悟。
2.懺悔、行動
當小兒子察覺、醒悟之後,他不斷懺悔祈禱,他的祈禱詞是這樣的:「我父親那裏有許多雇工,他們糧食充足有餘,我反倒在這裏餓死嗎?18我要起來,回到父親那裏去,對他說: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19我再也不配作你的兒子;請把我當作你的雇工吧!」(路加福音15:17-19)。他不僅懺悔祈禱,他還「起身」以實際行動回到父親的身邊。
3.恢復起初的身份
當我們感覺感覺身處惡劣的處境,要肯定上帝愛我們的真相,縱使被人歧視、排斥、拒絕,縱使遇到嚴重苦難,我們都要深信上帝愛我們、永遠接納我們。要清楚、肯定一件事時,就是我們是天父上帝家裡的兒子,這一個身份沒有人能夠剝奪走。使徒保羅告訴我們說:「誰能夠使我們跟基督的愛隔絕呢?是患難嗎?困苦嗎?迫害嗎?飢餓嗎?貧窮嗎?危險嗎?刀劍嗎?...甚麼都不能夠使我們跟上帝的愛隔絕。不管是死,是活;是天使,是靈界的掌權者;是現在,是將來;是高天,是深淵;在整個被造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把我們跟上帝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所給我們的愛隔絕起來。」(羅馬書8:35,38-39)
在朝向「回家的路」,你要以哪一個角色,踏上回家的路?
二、大兒子的操練
對於忠於律法、講求順服、言行嚴謹的人,自義、欠缺寬容是常見的盲點。對於論斷人、欠缺寬容的人,耶穌曾這樣說:「你為甚麼只看見弟兄眼中的木屑,卻不管自己眼中的大樑呢?」(路加福音6:41)在大兒子的身上,我們看到若要停止自義的生命有三項要緊的操練。
1.愛那些不一樣的人
耶穌在登山寶訓教導我們:「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馬太福音5:44)這項教導就是要叫當時的猶太人脫離律法主義的束縛。耶穌提醒我們若要跟隨他的,就要努力遵循他的教導去愛仇敵、愛鄰舍。
後來,耶穌的門徒約翰有更進一步的體驗,他說:「若有人說『我愛上帝』,卻恨自己的弟兄或姊妹,他就是撒謊的;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或姊妹,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約翰一書4:20)
2.寬容與寬恕
大兒子第二項操練是需要以寬容與寬恕作為靈性操練。大兒子對弟弟回家的態度,比較是像對待一個外人的態度,欠缺寬容與寬恕。
法國大文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的經典冒險小說,也被公認為大仲馬最好的作品《基督山恩仇記》(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描寫主角被人陷害入獄,後來在隔壁的牢房中結交了一位老囚犯,這位囚犯臨終時給了他一份基督山的藏寶圖,最後主角逃出了監獄,也尋獲了寶藏,也成為了基督山伯爵。他開始懲罰那些陷害他的人,在這過程中,我們看到這位主角即使離開了有形的監獄,但他仍然沒有離開無形的監獄,他的心靈仍被囚禁在仇恨的監牢裡。饒恕他人,我們的心靈才不會被仇恨綑綁。
3.歡迎想回家的人
大兒子已經得著父親家業的應許,已經與父親同住。同樣地,我們已經與上帝同在,我們需要體貼上帝的心意,對於想要回家的人,想要親近上帝的人,我們都需要學習這位父親敞開雙臂,歡迎想回家的人。
在朝向「回家的路」,你要以哪一個角色,踏上回家的路?
三、成為成熟父親的操練
在比喻中的父親不是用責備、不是用懲罰,而是用愛與接納來擁抱歸來的小兒子。因為,小兒子深知他的父親充滿慈愛。這位慈愛的父親是我們的榜樣,學習他的成熟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屬靈的操練。從這位父親的身上我們至少可以學習三點很棒的榜樣:
1.尊重各別的獨特性
這位成熟的父親,他臨危不亂,他不掌控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最近公共電視推出關於教養的主題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預計有十個單元故事,剛播出幾集就引起年輕世代很大的共鳴,因為他們從故事裡看到所世代間的教養衝突。黎巴嫩詩人卡里.紀伯倫有一句是很好的提醒:「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Kahlil Gibran)「生命」是來自上帝,紀伯倫所要表達的正是比喻中,上帝是一位尊重孩子的父親。
2.給予憐恤及擁抱
上帝憐憫我們、擁抱我們、接納我們、聆聽我們祈禱,我們才能感受到他的愛,我們才可能與上帝有心靈的交流。今天,比喻中的父親正成為我們奔跑天路的典範。學習他,給我們親情的家人、屬靈的家人憐恤及擁抱。
3.渴望學像天父
上帝身為父親,祂渴望那些留在家的兒女能與祂融洽共處,體驗祂的慈愛,祂也渴望遊蕩、徘徊在外面的兒女能夠回家。回家歸向父親,最終的目標是自己學像父親,正如耶穌所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5:48),「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6:36)學像上帝的慈悲與完全,是我們人生的終極使命。
每一個兒女都要長大成熟,不管我們是大兒子或小兒子,我們要認識我們就是慈悲天父的兒子,是上帝國的後嗣。身為上帝國的後嗣,我們就是繼承人,注定要學習天父上帝賜給我們的慈悲也施予別人,勇於伸出雙手祝福,並迎接渴望回家的人,不論他們的過去如何。
問題討論:
1.如果你犯錯之後,你想你會如何做?做什麼決志來醒悟?
2.我們是否對某些人、某些族群,採取「大兒子」的態度?
3.人生是一條朝向「回家的路」,你要以哪一個角色,踏上回家的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