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詩篇簡介

詩篇簡介

詩篇意為「讚美的詩歌」,是聖經中最長的一卷書,也最被廣泛應用。詩篇常被用在被擄前和被擄後的聖殿及會堂禮拜,也作個人或團體的靈修指引。詩篇是一本禱告的書,幫助聖徒認識上帝和祂的作為,在與上帝交通時,向上帝流露內心的感受。也可以應用在個人屬靈生命的追求,學習如何向上帝禱告祈求,作為面對各樣生活環境時的幫助。因此,有句話說:「不會做人就去讀箴言,不會祈禱就去讀詩篇。」
約翰加爾文曾經這樣寫道:「我習慣稱詩篇為《靈魂的解剖學》(An Anatomy of All the Parts o the Soul),因為任何人可能經歷到的情緒和感受,沒有一樣不被這面鏡子給反映出來。」人類的每一種情緒和經歷,都在詩篇的禱告中表露無遺。 

詩篇的來源
詩篇集合了多人的著作,從主前15世紀的摩西,直到主前5世紀的猶太從被俘擄之地的巴比倫返回故鄉為止(以斯拉編錄的詩),歷經約一千年的時間編成(約在1450-450 B.C.)。 

詩篇的作者
有幾篇詩篇一開始就有「標題」,大部分的標題都標示出該詩篇的作者或用途。其中具名的有大衛(73),亞薩(12),可拉的後裔(10),所羅門(2),摩西(1),希幔(1),以探(1),未具名的共有50篇。
由於在希伯來文聖經中有「大衛」這個名字的詩篇出現了七十三次,因此有人認為在150篇的詩中,有73篇是大衛王的作品。比較正確的認識是:有些詩歌其實是描述大衛王時期,讓後人藉由詩歌回溯過去的歷史。例如第5、27、138篇等,這些詩歌都提到了和聖殿的關係,但是它們並不是大衛王所寫的,因為大衛王的時代並沒有建造聖殿,聖殿是在所羅門王的時候才建造完成的。若要論各篇詳細的作者是有困難的,最好的方式是要將詩篇視為一個整體,其背後的作者是聖靈對人的啟示與感動。

詩篇的大綱
詩篇共150篇,分為五卷。除了33篇外,都有題註,說明作者、背景、用途、體裁、樂器或歌調。其內容豐富,性質繁複,題目眾多,用途廣泛,大致分為歷史、訓誨、祈禱、懺悔、頌讚、預言、應許等類題材。

大多數現代聖經譯本都將詩篇分成五「卷」,各卷分別起自詩篇1篇、42篇、73篇、90篇及107篇。將詩篇分為「五卷」的作法可以追溯自主前第三或第二世紀,當時翻譯成希臘文的舊約聖經(通稱《七十士譯本》),就已經採此分法;若再向前推,歷代志的作者也引用過第四卷卷末的話(代上16:35,36;及詩106:47,48)。

這種分法源自詩篇本身,因為在各卷的結尾都冠以頌詞作為結尾。這五段的結尾頌詞是,「願上主—以色列的上帝得到稱頌!阿們!阿們!」。雖然第150篇,也就是第五段結束時沒有這句結尾頌詞,而是寫著「一切有生命的被造物都要頌贊上主。要頌贊上主!」那是因為第150篇本身就是一首讚美的詩歌,所以詩篇的編輯者沒有再用類似的句子來結束。

詩篇分為五卷,每卷皆以讚美為結束(41:13;72:19;89:52;106:48;及150全篇)。從內容看,卷一至卷三大多是祈禱詩,而卷四和卷五則以讚美詩為主;感恩詩則分佈於卷一、卷二及卷四。
第一卷(第1-41篇):這卷除了第1,2,33篇,皆稱為大衛的詩。
第二卷(第42-72篇):主要是可拉後裔(42-49篇)和大衛的詩(51-72篇)。
第三卷(第43-89篇):主要有亞薩(73-83篇);和可拉後裔的詩(84,85,87,88篇)。
第四卷(第90-106篇):以讚美詩為主。
第五卷(第107-150篇):卷四至卷五多按主題排列,如第93-99篇論及耶和華為王;第111-118篇是哈利路亞詩;第120-134篇是上行之詩。

詩篇與摩西五經 
詩篇分成五卷,主題大致上可與摩西五經相呼應,每一卷都以稱頌讚美作為結尾。
卷一:第3-41篇《創世記》:上帝的創造和賜福,並為墮落的人預備彌賽亞的救贖。第1-2篇被視為詩篇的「序曲」。 
卷二:第42-72篇《出埃及記》:記念以色列民受壓迫與上帝的救贖。
卷三:第73-89篇《利未記》:人要成為聖潔,在上帝的聖所服事上帝,與上帝相遇。
卷四:第90-106篇《民數記》:以色列民在曠野流浪,蒙上帝保守,渴望進入安息。
卷五:第107-150篇《申命記》:上帝的子民要遵行上帝的話,口中說出頌讚上帝的言語。

詩篇的主題
詩篇中上帝的名被提到超過一千次,其中「上主(耶和華)」出現693次,「主(上帝)」出現356次,上帝其他的名出現約200次。因此,詩篇的最重要主題就是「上帝」,祂是選民歌頌的對象與主題,歌頌祂的屬性和祂奇妙的作為。 
在150篇中,我們大致可以將對上帝的頌讚分成五大類主題:
(一)創造的歡呼
上主創造萬物都有天賦讚美上帝(詩148篇;19:1-4),天使受造也是如此(結28:13),上帝在創造天地時,他們一同歌唱歡呼(伯38:7)。墮落之後,讚美上帝的聲音止息,直到上帝預備了救贖主,天上地下又要一同讚美上帝(路2:13)。 
(二)救贖的頌讚
當人蒙拯救,自然從心裡湧出頌讚上帝的詩歌,即得救的頌讚(詩32:7),又稱為新歌(詩40:3;啟5:9;14:3)。上帝不僅賜下新歌,祂也是我的詩歌(出15:2),主所救贖的子民,歌唱來到錫安上主的居所(賽35:10),一同頌讚上帝。 
(三)聖所的禮讚
上主是聖潔、公義、可畏,祂讓聖民坦然無懼地事奉祂(路1:75),以稱謝進入祂的門,以讚美進入祂的院(詩100:4),向祂守節(詩42:4)。以頌讚為祭來到上主面前,獻上感謝(平安祭,利7:11-13),也就是獻上嘴唇果子(來13:15;何14:2)。上主要恢復大衛倒塌的帳幕(徒15:16),就是在上主聖所前歌唱跳舞讚美。 
(四)磨難的詩歌
上主是我的力量、詩歌(詩118:14),聖民雖經曠野,當他們向井唱歌,井就湧上水來(民21:17)。遭難時,唱流離歌,靠上主喜樂(哈3:1-19),或藉著哀歌,表達心中的哀傷(撒下1:17-27)。聖民在患難中,藉著詩歌得與上主親近,心得安慰,苦盡甘來之後,就能唱得勝的詩歌(撒上2:1-10),見證上主的慈愛永遠長存。 
(五)得勝的凱歌
當上主得榮耀時,在天上,天使聖徒晝夜不住地讚美上主(啟4:8),天地間一切所有的被造之物也要讚美上主(啟5:13),都高唱哈利路亞(啟19:1-8),詩篇也是以哈利路亞(你們要讚美耶和華)作結語(詩148-150篇;150:6)。

希伯來詩歌的特性
歷史書通常是論及整個國家,先知書則以上帝的話語出現;而詩歌比較多談到個人的事務,藉著個人生活的體驗來認識真神,可以說是比較個人化、生活化的作品。
希伯來詩歌不講究韻律,不管是韻腳的音調平行,或是節奏的時間平行,在希伯來詩歌裡都不重要。它注重的是思想的平行,這種平行約可分為三類:
1.完成性平行(Completive Parallelism): 
這是以每兩句或每兩組句為一個單元的詩體;兩句的意義相近,後一句把前一句的思想作更進一步的發揮,使它更加完滿。
以詩篇19:1為例:「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
以創世記49:7b為例:「我要使他們分居在雅各家裏,散住在以色列地中。」
其他如詩篇1:1,19:7,30:11,46:1,92:12都是完成平行法的例子。


2.反襯性平行(Contrastive Parallelism):
在這種平行法裡,後一句的意思和前一句相反,或者後一句用反面的角度襯托出前一句的意思。
例如:「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詩1:6)
又如:「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箴3:5)
其他反襯平行法的例子可看詩篇30:5,32:10,37:10-11;箴言14:11,27:6;以賽亞書65:13


3.積聚性平行(Constructive Parallelism):
在這種詩體裡,詩中每一個句子都把同樣的意思積聚到一個完滿的高峰,
使這個意思表達得十分完全。
例如:(詩廿一1~2)「耶和華啊,王必因你的能力歡喜;因你的救恩,他的快樂何其大!
他心裏所願的,你已經賜給他;他嘴唇所求的,你未嘗不應允。」
其他如詩篇一2~3,廿7~8,五十一1,一百卅五15~18;箴言卅17;以賽亞書五十五6~7;何西阿書十三14等都是積聚性平行的例子。


希伯來詩歌的這項特色,有兩個重要的意義:
第一,它的意思不會被誤解。
第二,當它翻譯成其他語言時,不會失去它的原意和美感。如果講究聲韻,翻譯成其他語言,沒有韻律的美感,詩的味道就不存在了;希伯來詩歌正好可以避開這種困難,而翻譯成全世界的語言。這豈不是上帝奇妙的安排和預備?詩歌與智慧文學另一項特色是它有字母離合體詩 (Alphabet Acrostic Poem)。這是按照希伯來字母的順序,在每節或每半節,或每詩段的起首,重複使用相同的字母。最典型的例子是詩篇一百十九篇,每八行使用同一個字母開始,按順序排列。箴言卅一10~31和耶利米哀歌一~四章也都是字母離合體詩。
這種詩的結構特殊,內容未必按照邏輯發展,但比較容易記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