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使徒行傳11:19-30有見證的教會

有見證的教會
2019.10.6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使徒行傳11:19-30

早期教會跨越律法主義,接納外邦人,教會變得更寬容。

一、向「未得之民」傳福音(11:19-21)

使徒行傳用三次「分散(播種)(διασπείρω, 使徒行傳8:1, 411:19),來表達門徒四散到各地。

四次不同對象的宣教運動。
1.向猶太人。
2.向撒瑪利亞人,即半猶太裔。
3.向外邦敬畏上帝的人,即已進入會堂的「慕道友」。
4.向外邦「未得之民」即「完全沒聽過上帝的人」。

一群「不知名」的福音勇士。

第三世紀末最早的神學院,「教父學校」(Patristic School),「安提阿學派」(Antiochene School)

涅斯多留(Nestorius)的學生在635年將基督教傳入大唐帝國,當時被稱為「彌尸訶教」(彌施訶,彌賽亞音譯)

二、門徒被稱為「基督徒」(11:22-26)

派「鼓勵者/勸慰子(4:36)巴拿巴到安提阿教會是上帝的恩典。

門徒被稱為「基督徒」(Χριστός),整本聖經只出現三次(使徒行傳11:2626:28;彼得前書4:16)

三、愛是援助受苦的人(11:27-30)

根據猶太教的說法,亞當是第一位先知,因為傳達上帝的話就是「先知」的工作。
你們要提防假先知。他們來到你們面前,外表看來像綿羊,裏面卻是凶狠的豺狼。(馬太福音7:15)
親愛的朋友們,對於自稱有聖靈的,你們不要都相信,總要察驗他們的靈是不是出於上帝,因為已經有許多假先知到處出現了。(約翰一書4:1)
《十二使徒遺訓》也警告要提防假先知。

這一段經文,記載無名的信徒向外邦人宣教,與信徒被稱為「基督徒」,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二個問題:

一、有見證的教會,是在迫害中仍然勇敢見證基督的福音

信徒受逼迫四散到敘利亞,在迫害中仍然勇敢見證基督的福音。
教會不會遇到迫害就停止她傳基督的愛,也不會受到迫害就消失。

二、有見證的教會,是聽道而且願意行道的

「安提阿學派」造就出許多教會領袖。
約翰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著做六百多冊講道全集是具有實際應用的解經講道,是早期教父中首屈一指的解經家。
狄奧多勒(Theodoret, 386-458)的注釋是「古代解經的最佳模範之一」。

我們如何看待災難?如何解釋天災?
受苦的人,能不能在我們的身上看到基督的身影。

問題討論:
1.為何敘利亞安提阿教會的信徒被稱為「基督徒」?可能原因是什麼?
2.敘利亞安提阿教會是一間注重教導的教會,這一點給我們什麼提醒?
3.當耶路撒冷飢荒時,敘利亞安提阿教會他們如何實踐信仰的精神?

講道篇

有見證的教會
2019.10.6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使徒行傳11:19-30

聖經說:「你們要敬重老人,在白髮的人面前恭敬侍立。你們要敬畏我;我是上主。(利未記19:32)這句話要表達敬畏上帝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敬重老人。在今日重陽敬老主日裡,願上帝賜福我們全體的松年兄姐,也感謝松年團契獻詩帶領我們一同來敬拜上帝。
上主日(9/29)的信息裡,我們看到早期教會之所以能迅速成長有許多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耶穌基督的信徒有願意被上帝改變的態度,他們跨越律法主義,走出猶太教開放接納外邦人,教會變得更寬容、接納與愛世人的價值。
第十一章一至十八節記載彼得受上帝一步步帶領,變得更開放與包容,也向外邦人傳福音。除了彼得向外邦人傳福音之外,一群信徒來到安提阿,他們雖然沒有像彼得得到上帝的異象才打開寬容的心,他們是很自然地向希臘人傳福音。現在我們就來認識這段重要的教會歷史:

一、向「未得之民」傳福音(11:19-21)
19這時候,信徒們因司提反被殺事件所引起的迫害而分散到各地去,有的遠走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他們只把信息傳給猶太人。20但是,另有一些塞浦路斯古利奈的信徒到了安提阿;他們也向希臘人傳講有關主耶穌的福音。21主的能力跟他們同在;有許許多多的人信了,歸向主。

第十九節「這時候,信徒們因司提反被殺事件所引起的迫害而分散到各地去,有的遠走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他們只把信息傳給猶太人。」這段經文把我們帶回到使徒行傳第八章,司提反殉道後,早期教會受到大迫害的處境中。當時的猶太最高議會並不因司提反的死而滿足,他們想要趕盡殺絕,就像掃羅還要拿著大祭司的文書去大馬士革捉拿耶穌的信徒。
我曾說過作者在使徒行傳裡,用了三次「分散」(διασπείρω, diaspeiro)這個字(使徒行傳8:1, 411:19),這個字通常是用在描述農夫「播種」(撒出去),換言之,作者不是用「逃亡」,而是用「播種」來表達門徒四散到各地。「逃亡」是為了去躲起來,但「播種」卻是為了「擴張」,換言之,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雖然遇到極殘酷的迫害,但是他們仍將福音的種子撒出去到耶路撒冷以外的地方。
這一節說到他們將耶穌復活的信息傳到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腓尼基就是現在的黎巴嫩;塞浦路斯(和合本譯為居比路)是地中海的海島,這裏也是巴拿巴的故鄉,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旅行佈道去的第一個島;安提阿是當時羅馬敘利亞省的首都,即今日土耳其的東南部,是羅馬帝國第三大都巿,那裡住有許多猶太人。作者所要表達的是,福音散播得很廣,而不是只在一個點。但是,他們只向猶太人傳福音。
我們來回顧之前的宣教運動,對四種不同的族群的宣教。
第一,是門徒向耶路撒冷和猶太地的猶太人傳福音。
第二,是腓利向撒瑪利亞人傳福音,撒瑪利亞人是半猶太裔。
第三,是彼得接納外邦人羅馬軍官哥尼流,並為他們施洗;但是主動來找彼得,渴望耶穌的是哥尼流。而哥尼流已經是個敬畏上帝的人(使徒行傳10:1),所以他是與猶太教友好的人,在今天我們會稱他為「慕道友」,他已經慕道一陣子了。
第四,就是今天的經文所提到的。在敘利亞的安提阿,信徒既不是到猶太人或半猶太人當中去傳福音,也不是向已經成為「慕道友」的人傳福音,他們乃是主動「希臘人傳講有關主耶穌的福音(使徒行傳11:20)。至此,我們看到基督的跟隨者,開始向「未得之民」傳揚主耶穌的福音,也就是向「完全沒聽過上帝的人」傳耶穌基督的福音。
到底是誰最先向「未得之民」傳福音?我們完全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的名字被記載下來,作者告訴我們,是一群「塞浦路斯古利奈的信徒」,因此在教會歷史上,他們乃是耶穌基督的無名先鋒。我們雖然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是我深信上帝知道他們、也紀念他們。
這一點值得我們反思,有時我們所做的事,我們很期待自己的名字被人注意或紀念,但是教會歷史上卻有很多我們「不知名」的福音勇士,雖然「不知名」,但只要「主知名」就足夠了。這些人的名字也許沒有留下歷史紀錄;可是他們的名字已經永遠記在上帝的生命冊上了。
安提阿教會的設立,這件事情是教會歷史上的重要關鍵之一。在當時的世界,敘利亞的安提阿是羅馬帝國第三大城市,僅次於羅馬和亞歷山大。安提阿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位於東方與西方之間,因此成為當時的貿易中心,文化也很豐富多元。城中猶太人很多,是在巴勒斯坦之外第一個主要猶太人的中心。第三世紀末最早的神學院,認為是在這裡開設的,被稱為「教父學校」(Patristic School),也被稱為「安提阿學派」(Antiochene School)。安提阿教會是一個看重教導的教會,也造就出許多教會領袖,如巴拿巴、保羅、提多、約翰、馬可、西拉,有聖經學者就指出:「福音書的編輯者是來自安提阿教會。」
爾後,在第三至第五世紀之間,約有三十次的教會大會在此舉行,足見這地在早期基督教思想和領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個學派有個重要的人叫涅斯多留(Nestorius),他的學生在主後635年將基督教傳入大唐帝國,當時被稱為「彌尸訶教」(彌施訶,彌賽亞音譯)。我們也可以這樣了解,安提阿教會具有向外宣教的傳統,這也是這教會千年以來的傳統,他們在一千多年來在伊斯蘭的國度裡仍然持守信仰,這一點就相當不容易。那麼這裡現在還有基督徒嗎?還有,主要是安提阿正教會、敘利亞正教會、敘利亞禮天主教會。今日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近二千年來,基督徒仍在此延續信仰,當地約有10%的基督徒,他們仍保存著亞蘭語(Assyrian Neo-Aramaic)的敬拜,遜尼派穆斯林佔70%,什葉派穆斯林約佔20%。近年因為,極端伊斯蘭崛起,導致許多敘利亞、土耳其的基督徒成為難民,逃往歐洲。2015年敘利亞主教約拿(Ignatius Joseph III Younan)就曾向西方教會求援說:「伊拉克、敘利亞基督徒難民危機已經到達空前規模」,他祈求西方國儘速開放邊界接納難民。他們到歐洲不是逃亡,而是像一千多年前「四散」,他們到歐洲、英國,使有些已經無人聚會的德國、英國教堂,因為他們的四散,而重新開啟教會的門。

二、門徒被稱為「基督徒」(11:22-26)
22這消息傳到了耶路撒冷的教會,他們就派巴拿巴安提阿去。23巴拿巴到達的時候,看見上帝賜福給那邊的人,就很高興;他勸勉他們,要大家專心一意地信靠主。24巴拿巴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有堅強的信心。於是有許多人信了主。25後來,巴拿巴大數去找掃羅,26找到了,就帶他到安提阿。有一整年的時間,兩人跟教會的會友相聚,教導許多人。門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開始的。

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聽到信徒在安提阿主動向外邦人傳福音,就派巴拿巴去調查實情。派巴拿巴是上帝的恩典,如果教會領袖派去的人是心胸狹隘,或是把律法當神一般,不僅他自己被教條束縛,甚至也會拿教條綑綁別人;還好,耶路撒冷的教會領袖,他們派了一位心胸最寬大的人去。為何說巴拿巴是心胸寬大的人?根據使徒行傳第九章廿七節的記載,當時教會內許多人都猜疑掃羅(即後來的使徒保羅)的時候,巴拿巴就協助掃羅,並且帶掃羅去見使徒們。我們可以看到,巴拿巴就像他的名字的意思「鼓勵者/勸慰子(使徒行傳4:36),他對患難中的弟兄的慷慨好義,已經說明了他的基督徒愛心(參考使徒行傳4:36-37)
巴拿巴看到外邦人進入教會,這個起步確實令人高興,但是他看得更遠,他認為一定要有人善於教導,特別能夠從「聖經」來教導,當時的聖經就是指「希伯來聖經」即「舊約聖經」。
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人,必須能夠深入猶太信仰,又能夠接納外邦人,能夠在猶太教重鎮的安提阿與猶太人辯論,又要能夠與希臘哲學對話,說實在這樣的人在早期教會中幾乎找不到。能夠找到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曾經被巴拿巴幫助過的掃羅,可是他們之間已經有九年沒有見面了。他們最後一次見面是「帶他到凱撒利亞,送他往大數去。(使徒行傳9:30)
無疑的,掃羅在這九年中,他在故鄉為基督作見證,但是現在他受到呼召,上帝透過巴拿巴呼召他到安提阿教會。我們可以這樣了解,此時的安提阿教會主任牧師是巴拿巴,掃羅擔任副牧師。在他們的服事下,一位勸慰信徒建立肢體的愛,另一位發揮他的恩賜建立信仰根基。這樣經過一年的時間,門徒被稱為「基督徒」(Χριστός),這個稱呼,在整本聖經只出現三次(使徒行傳11:2626:28;彼得前書4:16),這個詞在當時的意思是「基督的部屬」或「基督的士兵」(Soldiers of Christus),這段期間大約在主後44年,到了在主後58年羅馬官員亞基帕王也熟悉這個稱呼(參考使徒行傳26:28)

三、愛是援助受苦的人(11:27-30)
27在這時候,有幾個先知從耶路撒冷安提阿去。28其中有一個人叫亞迦布;他得到聖靈的指示,站起來預言天下將有嚴重的饑荒。(這事到克勞第在位年間果然發生。)29於是門徒決定每人按照自己的能力,捐錢救濟住在猶太的信徒們。30他們就這樣做了,託巴拿巴掃羅把捐款帶給教會的長老們。

第廿七節說「有幾個先知從耶路撒冷安提阿」,根據猶太教的說法,亞當是第一位先知,因為上帝吩咐亞當不可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他也這樣吩咐夏娃了,傳達上帝的話就是「先知」的工作。這種對「先知」角色的理解,在當時的處境是很普遍的。這裡說到「有幾個先知」,換句話說不是只有一位,是好幾位,其中有一個人叫亞迦布,他得到聖靈的指示,預言天下將有嚴重的饑荒。換句話說,不是來自他個人的推算或是感動,而是聖靈的指示,使他說預言。
如果人按著自己的私慾說預言,或是假借上帝之名在說預言,這就是「假先知」,耶穌也曾提醒門徒說:「你們要提防假先知。他們來到你們面前,外表看來像綿羊,裏面卻是凶狠的豺狼。(馬太福音7:15)假先知的問題更在早期教會內造成極大的傷害,「親愛的朋友們,對於自稱有聖靈的,你們不要都相信,總要察驗他們的靈是不是出於上帝,因為已經有許多假先知到處出現了。(約翰一書4:1)有一本書《十二使徒遺訓》大約是主後一百年左右寫的書,裡面記載教會最早的禮拜程序,以及聖餐儀節。這本書裡面也警告基督徒,要提防那些要人款待卻不作工的假先知。
這段經文裡的先知,是按聖靈指示來說預言,他們不是為自己的好處在說預言,亞迦布所說的預言果然應驗。第廿九至三十節是一段很美的記載,讓我們知道怎樣才配得被稱為「基督徒」,他們「每人按照自己的能力,捐錢救濟住在猶太的信徒們」。早期教會的基督徒已經了解到教會的合一,巴勒斯坦有饑荒,安提阿教會伸出援助的手。

這一段經文,記載無名的信徒向外邦人宣教,與信徒被稱為「基督徒」,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二個問題:

一、有見證的教會,是在迫害中仍然勇敢見證基督的福音

在耶路撒冷遭受迫害的基督徒,冒著生命的危險,四散來到敘利亞的安提阿,在受迫害裡仍然忠心愛主,持守真理並不怕公開自己向外邦人傳福音。若是一般人早就躲起來,更不用說公開自己的身份。他們全心仰望上帝,在聖靈的同工和保守裡,在迫害中仍然勇敢見證基督的福音,於是在外邦人的城市安提阿建立了教會。
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在將近有二千年的教會歷史裡,仍然持守信仰。即使一千多年以來在強盛的阿拉伯國家裡,有時遇到迫害,有時遇到信仰衝擊,他們仍然在見證基督的福音。他們不僅有使徒保羅重視信仰深化的傳統,設立最早的神學院,而安提阿學派造就許多傑出的神學家,甚至是宣教師,我前面就提到這個學派有個重要的人叫涅斯多留(Nestorius),他的學生在主後635年將基督教傳入的大唐帝國,當時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我要強調的是,教會不會遇到迫害就停止她傳基督的愛,也不會受到迫害就消失。台灣教會也曾經歷許多迫害,在大清帝國時也有遭遇,在日本時代也有遇到。
日治時代基督教會在台灣的佈教,是各宗派百家爭鳴的局面,而日本總督府的宗教政策是主張宗教自由的原則,雙方維持友好,相互尊重的關係,一直延伸到昭和五年(1930)
但是在日本進入戰時體制,推行由上到下的以及全面的皇民化運動政策,除去宗教自由的原則。當時,人民對天皇的效忠看做是認同上的重要指標之一,而落實的方法,就是要求參拜日本神社,作為對國家與天皇的效忠之象徵。要拜天皇,還是拜上帝,這在當時是很大考驗。
到了國民黨政府時代,實施戒嚴和白色恐怖,也有牧師被要求報備審核講章,禮拜中也有警察和便衣前來監聽和監視。這都是過去極權時代所發生的事。
今天,我們看到中國的教會也在面對極權迫害的威脅,這威脅在今日的香港也正在發生。十月四日,香港有四間教會共同發表聯署信函,反駁中共媒體《大公報》的報導。這四間教會包括循道衞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國際禮拜堂、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公理堂、天主教聖母聖衣堂,這四間教會均位於近年遊行示威頻繁的灣仔及銅鑼灣區。他們雖然受到中共媒體的攻擊,但他們的聲明裡表示,主耶穌的教堂均歡迎各界人士進入參與信仰聚會,亦為有需要人士提供休息、牧養及人道服務。
一間有見證的教會,是在迫害中仍然勇敢見證基督的福音。願上帝賜給我們智慧,面對時代處境下的迫害。

二、有見證的教會,是聽道而且願意行道的

第廿六節說巴拿巴與掃羅在一起同工的一年中「教導許多人」,這讓我們知道安提阿教會是一間注重教導的教會,這裏也設立最早的神學院「教父學校」(Patristic School),也被稱為「安提阿學派」(Antiochene School)。他們看重教導,也造就出許多教會領袖,如巴拿巴、保羅、提多、約翰、馬可、西拉,甚至也有許多早期教父,著重研讀聖經的原文,約翰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是君土坦丁堡的大主教,他的六百多冊講道集全是具有實際應用的解經講道,是早期教父中首屈一指的解經家。狄奧多勒(Theodoret 386-458)為大部分舊約書卷及保羅書信編寫注釋書。神學家特理(Milton S. Terry)評論他的注釋是「古代解經的最佳模範之一」。
安提阿教會的基督徒,不僅渴望聽道、受教,他們還充滿愛心行道。當他們知道耶路撒冷遇見飢荒,也就是遇到天災時,他們「決定每人按照自己的能力,捐錢救濟住在猶太的信徒們。
但是,在台灣我們確曾聽到有些基督徒遇到災難時,就會說因為哪些人沒有信耶穌,才會遇到這樣的災難。會有這樣的心態,是很奇怪的。今年是八八風災二十週年,當時高雄縣小林村造成滅村,當時就有基督徒說,因為原住民要恢復祭拜祖靈,所以上帝懲罰了小林村,可是小林村幾乎都是信奉耶穌基督,為何還遭受上帝的懲罰?不!我們的上帝不是這樣的神。對苦難的解釋更不是這種的看法。安提阿教會不會因為耶路撒冷遇到饑荒就認為是上帝的懲罰,當我們看到受苦、受逼迫的人,要學習的是給予他人信心、希望與愛心。受苦的人,能不能在我們的身上看到基督的身影。
一間有見證的教會,是聽道而且願意行道的。願上帝的話語幫助我們,在苦難中伸出基督慈愛的雙手,使被擄者得著釋放,「跟哭泣的人同哭泣(羅馬書12:15),一同尋求耶穌基督裡的救贖。

問題討論:
1.為何敘利亞安提阿教會的信徒被稱為「基督徒」?可能原因是什麼?
2.敘利亞安提阿教會是一間注重教導的教會,這一點給我們什麼提醒?
3.當耶路撒冷飢荒時,敘利亞安提阿教會他們如何實踐信仰的精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