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馬太福音5:1-48

經文進度:馬太福音5:1-48 現代中文譯本
好書推薦《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
「幸福是耶穌對我們的承諾」,今天有許多教我們如何獲得幸福的書籍。但是,真正的幸福指的是一種非常和諧的心靈狀態,在於活出上帝創造你的目的。耶穌所講的「福氣啦!」就是一種活潑豐碩的生命,當你的生命能夠流動、為別人結出豐盛果實時,你就會體驗到真正的幸福。許多人汲汲營營地拼命追求自己的幸福,反而是徒勞無功的。「八福」就是引導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而自己也領受上帝豐富的祝福。
在八福中,耶穌宣告了八種祝福。他藉此鼓勵我們,我們在人生的路途上,可以藉此獲得幸福。但是,幸福並不是說,我們一直都會有「幸福快樂的感覺」。但是,如果你依照耶穌指示的八福之路來走,你就會有一個豐盛的生命。如同耶穌在約翰福音10:10所說的:「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八福是上帝的計畫。如果讓上帝掌管你,如果上帝國就在你心中,那麼,你就會完全自由、整全、擁有上帝創造的原始形像、信實、純潔和清澈。你就能完全自在,並在上帝那裡找到安居之所。在此,我們跟自己的內心完全和諧,我們能夠完全認同自己,認同生命,認同上帝。
古倫神父在《幸福人生的八條道路》一書中,從古典哲學的路徑對「幸福」的探討作為引言,指出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提出一個論點:「所有人都希望能夠幸福。」希臘哲學家自認「哲學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生活藝術」的操練,一種「幸福的指引」。他又說,許多人認為「幸福」在聖經中並非焦點,聖經的焦點主要是過犯與拯救、罪與十字架。但是,如果我們再仔細查考一下聖經就會發現,聖經裡面其實有許多關於有福之人的頌讚。例如「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1:2)、「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雅各書1:12)以及「聽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了」(路加福音11:28)古倫神父從語言字義詮釋「幸福」的意涵,他指出希臘文中有三個字都代表「幸福」的意思:
1. 第一個字是:「eutyche」,意思是運氣好,一種來自外在的幸福,例如,中了樂透。
2. 第二個字是:「eudaimonia」,也就是跟人身上那個屬神的內心保持好的關係,也就是跟自己的靈魂和跟神之間都保持美好的關係。
3. 第三個字是「makarios」,這是奧林匹克山上的諸神才能享有的幸福。耶穌在「八福」中,連續使用八次這個字,我們可以將八福視為是耶穌為成功生命指出的八條道路。
「福」字希伯來文有兩個字。
一個是ba-rak,上帝對亞伯蘭說:「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有屈膝跪下領受之意。
另一個是e-sher,「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有喜樂之意。這一個字e-sher與希臘文「makarios」是相對應的。意思是一生若有上帝的話語引導,就會進入一種超乎想像的喜樂中。不管人遇何種艱難,甚至處於沒有長壽、富貴、康寧、善終的苦境下,照樣能擁有誰也不能奪去的永恆喜樂。
耶穌在八福中指示我們一條道路,教我們如何在充斥著痛苦與失望的生活現實中,還能夠經驗到幸福。幸福是用錢買不到的,幸福就是:達到與自己完全和諧的境界。這條內在和諧的道路,我們必須自己去走,但耶穌宣告了,這種幸福是可以達到的。而且他也具體為我們指出這條道路。 
前言:來到耶穌寶座前的山(5:1-2)  
1耶穌看見一大群人,就上山,坐下;他的門徒都環繞在他左右。
這裡說耶穌基督講這些教訓是在山上,但是路加福音書則是很清楚地說:「耶穌跟使徒們一起下了山;他跟許多門徒一起站在平地上,...耶穌轉向他的門徒,對他 們說:貧窮的人多麼有福啊,你們是上帝國的子民!」(路加福音6:17, 20)這是馬太福音書跟路加福音書基本上對山上寶訓記錄上不同的地方;前者說是在山上,後者說是在山下的「平地上」。
「上山」是指上了加利利海西岸平緩的山丘(並非高山)。馬太在此有意暗示耶穌上了「新西奈山」,領佈「新律法」。當上帝第一次頒佈律法時,百姓不准走近;但是現在,主在山上頒佈新約時代的祝福,他沒有禁止任何人,相反,祂邀請所有人都可以來聽,都可以尋求到恩典。
「坐下」通常猶太教拉比教訓門徒時所採的姿態。門徒在此不僅指耶穌的十二位門徒,應指凡有意聽耶穌教訓的人。坐下也讓我們看到啟示錄所描述的寶座上的羔羊。啟示錄21:3描述說:「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上帝。」
主為什麼上了山才說出教導呢?那是為了要把屬天的祝福告訴門徒,同時也是為了把門徒帶向一個更超越的生命那裡去。所以,誰想要學習真理的奧妙,獲得圓滿的幸福,都必須上到耶穌跟前的這座山。
難道耶穌就不能站在群眾的當中教導嗎?祂上山有二個特別的原因:
第一,祂要實現以賽亞的預言:「報好信息給錫安的啊,你要登高山;報好信息給耶路撒冷的啊,你要極力揚聲。揚聲不要懼怕,對猶大的城邑說:看哪,你們的上帝!」(賽 40:9 )
第二、顯明美德的高峰。耶穌上山,用以向我們表明,凡跟隨祂的人必須站在美德的高山。教導人的必須以身作則,實踐自己所相信的話,好讓自己的行為能夠見證真理、榮耀上帝。使徒保羅就這樣教導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 4:12) 
舉目向山(詩篇121:1-8) 的傳統:我們都是屬靈的登山客,減輕重擔才能向著標竿直跑,你所需要的是什麼呢?八福告訴你。
(傳統上認為耶穌在此山丘傳講八福,後來的基督徒在此地點--八福山建立教堂)
(八福山的春天)
2他開始教導他們。
在此的「教導」或和合本的「教訓」,原來都含有「宣示、宣告」之意。換言之,耶穌接下來是要向門徒宣布「圓滿幸福」的生命之道。 
第一福:謙卑在上帝的話語之下調整自己的生命(5:3)
3「承認自己靈性貧乏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
中文聖經和合本譯為「虛心」,但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靈性貧乏的人有福了」,現代中文譯本較白話易懂。這裡所講的並不是外在的「貧乏」,而是一種內心的態度,是一種面對事物時所展現的內在自由。佛教「解脫」的概念也有此意。
金錢本身並非不好。但是,正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說,金錢會強化我們的「面具」。它會讓我們與自己的內心隔離。有位女士談到她那位事業有成的先生。她發現,自己再也無法跟她先生理性地交談,因為她先生開口閉口都是談錢。他的內心已經空虛。他已經與自己的內心隔離了。這對他而言並不好。
神祕主義的靈修大師艾克哈特非常喜歡這段八福。對他而言,這 是一條通往神祕經驗到上帝的道路。艾克哈特認為,「靈性貧乏」就是那些「一無所知」、「一無所求」和「一無所有」的人。注重靈性的人知道,相對於這位不可理解的上帝,他們所有的知識其實是非常渺小的。他們一無所求,他們不會利用上帝來滿足自己的希望。他們常常是在沒有任何企圖的情況下遇見上帝。他們一無所有。沒有東西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人和上帝都不是。我們無法擁有上帝,而是將自己獻身於他。所以,艾克哈特認為,「靈性貧乏」是面對上帝時的關鍵態度。
會主心得:靈裡貧窮、心裡謙卑的人,有溫柔的靈,不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相反,那些以為自己靈性充滿的人,會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耶穌說:「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 14:11)這樣的驕傲,沒有實行耶穌的命令:「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太 18:3)人必須悔改,變成小孩子那樣的謙卑,才是心靈貧窮的。一個靈性謙卑的人,他會不斷順服上帝的話語。
我們看今天的傳道者常常為了討好信徒、會友,甚至都可曲解聖經的教訓。有些信徒們一聽到傳道人對他們的信仰態度提出批判時,也會生氣、反彈,甚至跑到牧師面前說:「你今天的講道好像都是針對我...」。一個靈性謙卑的人,上帝的話語對他而言是聖靈的寶劍,就像希伯來書4:12所說:「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耶穌應許我們說,承認自己靈性貧乏的人是幸福的人,他們是天國的子民。子民代表著生命是在上帝的掌權之下,是謙卑在上帝的話語之下。而凡是上帝掌權的地方,我們就不會受制於人們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權力、 期待與要求,也不會被他人評斷和審判,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評價。
在這裡,我們是一個整全的人。這裡沒有人可以傷害我們。在這裡,我們能夠觸摸到,存在我們內心中,上帝那個原始、信實的形像。在這裡,我們純潔、清澈。上帝在我們內心所掌管的地方,罪就無法挾制我們,我們內心的至深之處在此純淨無暇。
將這一節與路加福音6:20比較,路加記載「貧窮的人多麼有福啊,你們是上帝國的子民」。大家喜歡弄清楚,到底是指「靈性貧窮」,或是經濟「貧窮」呢?依照路加福音書的寫法是很清楚地指經濟上的「貧窮」。因為作者寫了四個福氣之後,緊接著就寫了四個相對的災禍;是貧窮跟富有,飢餓跟飽足,哭泣跟歡笑,被懷恨、棄絕跟稱讚等。但是在貧窮、飢餓、哭泣中的人,我們說他們是有福氣的人,實在是說不過去的;若是再進一步地看耶穌基督說的「有錢人要成為上帝國的子民,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馬可福音10:25)這句話,我們就不難看出耶穌基督在態度上是對窮人相當偏愛的。這也是路加福音寫作上的特點,他會站在弱勢者的立場。例如路加福音12:13-21記載,那位富有的人被上帝稱為愚笨,16:19-31的拉撒路之故事,很明顯的說出富人最後和貧窮人之間的差別,就如同天上與地獄之間那樣地遠。
馬太福音寫下耶穌基督說 「承認自己靈性貧乏的人多麼有福」。這樣的句子呢?如果我們先從「有福」這個字眼來瞭解,或許有幫助;這是從舊約的思想來的,是在祝福對方的用語。如果要對一個人說他有福氣,可以依他現有的成就或是順利的現象說那個人是有福的人。也可以將這種有福提昇至靈性的階層去運用,說一個人堅守正確的信仰,才是配得上帝賜福的人。也可用在對一個關心社會弱勢族群者所呈現出來的愛心,說這樣的人是上帝所要祝福的對象。
單獨會主心得:馬太福音的作者在強調一個人在靈性上的謙卑,就是在仰望上帝的恩賜,這樣的人當然是上帝所賜福的人啊。詩篇34:18告訴我們:「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就好像一個人承認自己是個罪人一樣,需要上帝的救恩,這樣的人是心中有上帝的人,這就是一種以上帝為主的人。換句話說,若是一個人認為自己已經對聖經完全明白,在信仰上已經完美無缺點,這樣的人很容易以為自己的能力就能進入上帝國,這樣的人則是離上帝國越來越遠。
【靈裡飢餓的人有福了】
虛心的人有福了! 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馬太福音 5:3)
我們的身體有食慾,提醒我們定時餵飽肚腹,使身體存活。那你又怎樣餵養你的靈性呢?為與上帝的關係更強壯,你必須餵養它,而上帝話語就是我們靈性的食糧。就如嬰兒想吃奶時會哭鬧,因信基督而生的屬靈生命也有飢渴的時候。可是,靈性飢渴很容易被我們忽略。娛樂、忙碌的工作,甚至朋友間美好的見面,都可以妨礙你恆常讀經。
你必須將餵養靈命排在每天的首位;不要船過水無痕讀讀就算,而是要慢慢咀嚼,內化當中的含意。重整你的生活習慣,建立讀經的胃口吧。
如果你跳讀書聖經的話,那就嘗試逐卷逐章吧。如果你在一段時間裏通常只做一個讀經計劃,那麼嘗試速讀綜覽吧。如果你習慣讀和合本,就嘗試閱讀現代中文譯本或不同的譯本吧。
在每天讀經當中,找金句反覆閱讀,直至你能將它銘記在心。加上祈禱,好幫助你的消化。總之,不要讓你的靈裡飢餓。
祈禱:天父上帝啊,求祢幫助我持之以恆地讀聖經。燃起我靈魂對祢的渴慕,讓我藉著祢的話語每天來親近祢。願我有更佳的屬靈胃口,好使我與祢的關係更親密。幫助我每天從祢的話語嚐到祢的美善。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第二福:為罪、缺憾悲傷並加以代禱(5:4)
4「為罪惡悲傷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安慰他們!

和合本翻譯為「哀慟的人有福了!」現代中文譯本把意思翻譯出來「為罪惡悲傷的人多麼有福啊」,特別強調「為罪惡悲傷」。這裡所說的哀慟、悲傷,並不是只是為人的死亡而哀慟、悲傷,而是更廣義的。那些為了生命中錯失的機會、為了破碎的生命夢想、為了生命的失敗,以及為了自己的平庸而悲傷的人,也是有福的。無法為生命中的罪惡、無法為生命中的缺憾與失望而悲傷的人,就是麻木不仁的人。
悲傷的意思就是:藉由傷痛來穿越失望。如此一來,我就能到達自己的靈魂深處,在此我才能找到新的機會。而且,我會為自己的生命感恩,如果我不懂的為這些而悲傷,那麼,我要不是沈浸在自憐自艾而無法掙脫;就是會不斷的去抱怨別人。會跟他的先生或太太說:「都是你的錯!你讓我們的婚姻不幸福,你已經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就會抱怨同工、抱怨牧者,抱怨身旁的一切。
悲傷可以帶領我們到靈魂深處,在此,我們就能夠獲得安慰。安慰就是:堅定內心。在內心深處我們就能夠經驗到新的穩固地基。我們就能夠面對自己和我們當前的生命。
第三福:以溫柔來醫治內在的創傷(5:5)
5「謙和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承受上帝所應許的產業!
「謙和」和合本譯為「溫柔」。溫柔是耶穌傳道工作的一個特點,馬太也多次強調(11:29, 12:15-21, 21:5)。耶穌曾說:「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太 11:29)上帝極喜歡摩西,因為他很謙和。民數記12:3這樣記載說:「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
在希臘文「溫柔」就是指不使用暴力,友善的人。我們的社會中很多人用不同的暴力形式來對待自己,對待他人。他們對自己十分嚴厲。他們對自己憤恨不已。當自己做錯的時候,他們就會懲罰自己。他們把自己束縛得動彈不得,不允許自己產生任何希望與需求。這種殘酷的態度通常是基於他們對於自己內心一切未知的深度恐懼。然而,帶著這種恐懼而生活,並無法幸福,而會經常不滿,或者害怕這條繩索有一天無法再束緊自己,自己因此就會沈淪罪惡。
會主心得:時下許多教導人心靈成長、內在醫治的課程很強調《回歸內在》(這本書值得一看,John Bradshaw,內在小孩為一隱喻,目的在讓人方便理解,最終的目的在讓人更愛自己與提昇自我價值。)我們內在的兒童狀態充滿創傷的記憶,這些傷害不斷的控訴我們。使徒保羅提醒我們說:「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羅 12:21) 以善來接納自己,才能拓展生命的境界。耶穌祝福那些接納自己內心一切的人,並將這一切導入與人和上帝相遇的經驗中。他們可以承接土地,他們可以活在比較寬廣的土地上,擁有一顆寬廣的心,擁有更多的位置。記住:暴力無法拓展生命的境界,唯有謙和才能擴張生命的境界(土地)。
第四福:渴望(思念)更高的價值與目標,才能引導我們生命成長的方向(5:6)
6「渴望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充分地滿足他們!
「渴望」、「飢渴」不是叫我們飢餓、渴望吃喝,耶穌要我們把渴望轉移到新的目標上,不要停留在肉體享樂的層面。
「渴望實行上帝旨意」和合本譯為「飢渴慕義」。「正義」是希臘哲學中最重要的美德。因此,第四世紀時,希臘神祕主義者尼薩的葛利果主教(Gregor von Nyssa)將這一項祝福視為是希臘哲學的總結。想要獲得幸福的人,就必須實現希臘哲學所提倡的價值。保羅也是這麼認為的,他要求腓立比教會:「凡是真實 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4:8)
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正確對待自己身為人的真實本質,合宜對待自己的身心靈。現代社會有很多人都生病了,因為他們毫無尺度地要求他們自己。他們想要一直維持完美,所有事都在掌握之中,一直都獲得成功。這與我們人的本質相互矛盾。能夠合宜對待自己的人,也就能夠合宜對待別人。他會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正義」也具有政治的面向。因此,基督徒就應該不斷為社會中正確的結構努力,為了適當的物質分配,適當的機會分配,適當的工資。投入在爭取「公義」的人,他們對於生命的飢渴,就可以獲得飽足。他會在「做事」過程中找到內在的幸福。 
會主心得:渴望(思念)更高的價值與目標,才能引導我們生命成長的方向。渴望美德,就會朝著美德。渴望像基督,就會越來越有基督的身量。渴望和諧美好的詩歌,就會越來越進步。
第五福:以仁慈來擁抱受傷的心(5:7)
7「以仁慈待人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也要以仁慈待他們!
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比較容易瞭解。
我們心中有一個不仁慈的法官。當我們沒有遵守對上帝或對人的承諾時,這個法官就會判我們的罪。很多人做錯事的時候,也常無法原諒自己。有個女士曾告訴我, 她因為沒有遵守對母親的承諾:「會親自照顧她到臨終」,所以一直無法安穩睡覺。她在照顧重病的母親時,自己也病倒了。醫生因此禁止她繼續親自照料母親。她從理性上也瞭解,不能繼續這樣照顧下去。但她內心的法官判了她的罪,讓她連晚上都不得安寧。
「仁慈」的希伯來文意思是:「母親的懷抱」。當我能夠像母親般對待自己,當我將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像母親一樣擁在懷裡,安慰他時,我就是仁慈的。母親不會評斷孩子。許多人很嚴厲地評斷自己。他們評斷自己所做的一切。希臘文中有三個不同的字代表仁慈:第一個是「splanchnizomai」,也就是自己的五臟六腑都深受感動,我將自己內心受傷的感受向對方敞開。第二個字是「eleos」,這是一種有行動力的「同理心」、「感同身受」。
上帝像母親一樣擁抱我們受傷的內心,同樣,祂也要我們以仁慈去款待傷害我們的人。耶穌說:「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善待恨惡你們的;為咒詛你們的人祝福,為侮辱你們的人禱告。」(路 6:27-28) 耶穌又說:「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 6:36)當我們以仁慈對待自己和別人時,我們就能稍微瞭解上帝,甚至體會到上帝正參與在我們當中。
第六福:混濁中藉著觀看耶穌才得以純淨(5:8)
8「心地純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看見上帝!
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的比較貼切。
希臘文中的「神」(theos)源自於「theastai」,意思就是「觀看」。在「觀看」中,他們瞭解上帝是誰。在觀看創造物的美,和每個人面貌中,他們也可以看見上帝的美。
日耳曼人則用另一種方式經驗上帝。德文中的「神」(Gott),原意是:「被呼喚過來的」。日耳曼人經驗到神,是當他們在急難中向神呼喊之時。而希臘人是在默觀中、在觀看創造物的美、在觀看內心的亮光時看見神的。
「純潔」的意思並不是毫無過失,而是指清澈、沒有其他意圖。孩子的眼睛通常都是純潔的,他們不會有虛偽的意圖。耶穌也曾說,純潔的眼睛會讓全身都純潔。我們也看過有些人有著渾濁、貪婪的雙眼,這樣的眼睛評斷所有事物,想要佔有一切,會傷害或刺傷別人。
耶穌不只有純潔、清澈的眼睛,可以看見人們身上美好的部分。他也用純淨的方式對著人們說話,讓他們感到自己純潔。「現在你們因我講給你們的道,已經乾淨 了。」(約翰福音15:3)耶穌這樣說,讓人們得以跟自己的內心和諧,覺得自己是純潔的。如果我講了一場充滿道德、責備的講道,教訓所有的聽眾,所有的聽眾都會覺得內心污穢。或者,如果我在談話中讓對方聽出我另有意圖、我受壓抑的憤怒或者我的嫉妒,那麼,聽我說話的人也會感覺到不純淨。我們都曾經驗到,我們的情緒被周遭環境的氛圍弄得渾濁,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安靜的時間,讓這些渾濁的感覺再度純淨。
會主心得:路加福音6:38耶穌在論到我們看人或論斷人的眼光時,祂這樣說:「因為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用論斷的眼光看人,就會被論斷,用純潔的眼光看人,就會看到他裡面上帝的形象。俄國詩人特別喜愛純潔。杜斯托也夫斯基在他偉大的小說「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中,特別將那個曾經是修士的最小弟弟阿約夏描述成純潔的人。書中那位內心撕裂痛苦的女士古拉雪卡跟阿約夏說,她在他身旁時,感受到自己是純潔的。在他身旁,她不會感受到被評斷,因此她在內心撕裂痛苦中,依然能夠相信自己的純潔。這讓她不會放棄自己。杜斯托也夫斯基談到耶穌身上的美,以及耶穌根植於我們身上的美。「美可以拯救世界」,他這麼認為。耶穌在這項八福中,要喚醒我們感受到醫治和幸福喜樂的美,這種美經常被原罪弄得晦暗,但這種美依然潛藏在我們靈魂深處。因為耶穌所在之處,我們內心最深之處,是純潔、清澈的,不會被原罪玷污。
會主心得:在舊約中或對猶太人來說,上帝是聖潔的,有罪的人「看見上帝」必定死。這裡所說的「看見上帝」的意思為何?若從約翰福音1:18來瞭解的話,就比較清楚,「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換言之,我們是在學習耶穌純潔清澈的眼光來看自己、看他人,甚至看到人裡面那個「上帝的形象」。也因此,當你的情緒被論斷攪擾,你的良心被試探遮掩,混濁的靈魂、晦暗的內心世界,需要藉由觀看耶穌基督才能純淨下來。
第七福:和好才能醫治撕裂(5:9)
9「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
現代中文譯本翻譯得很貼切。
這項八福中,告訴我們,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將得到一個屬靈的賞賜「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 」因為,這正是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的重要工作,使人與上帝和好,使人與自己、與他人和好,甚至與受造的世界和好。
耶穌不只是稱抱持和平觀念的人為有福,而是那些讓他們內心的和平對外產生影響,促進外界和平的人。從語言上就可以看出「和平」的意涵。希臘文的和平是 「eirene」,就是和諧的意思。就像是清亮或低沈的音調,大聲和小聲的音量,比較優美和比較不優美的聲音,和諧與不和諧的曲調,全部一起合奏一樣,我們也應該讓我們心中各種聲音一起合奏。拉丁文的的和平是「pax」,意思就是與敵人談判,既跟自己內心的敵人,也跟外部的敵人。
耶穌用一個比喻來說明第二種和平的意義:一個帶著一萬軍隊上戰場的國王,而敵人卻有兩萬大軍。我們應該在路途中就去締結和平。否則,我們在與敵人爭戰中, 就只會使自己精疲力盡。這首先是針對自己內心的敵人來說的。例如,我想要與內心的恐懼戰鬥,那麼,我就會喚起抗拒之力。恐懼就會一直追逼著我。我也無法擺脫它。它也會決定我的生命。我必須與內心的恐懼「談判」。我的恐懼在告訴我什麼?於是我就會發現,我的恐懼為我指出一種錯誤的基本態度,那就是:「我不能犯任何錯,否則我就完全失去價值了。」如果我和內心的恐懼對話,它就會成為我的朋友。它會為我指出我的內在價值,它也會要我面對一個問題:我是否想要被其他人或他人的意見來定義我的人生,或者我希望上帝來決定我的人生。恐懼最終會帶我到上帝的面前。這種跟內在敵人的對話,不只是針對恐懼而已,對於生氣、嫉 妒、羨慕、沮喪、性或內心的不安,都完全適用。我們內心的一切都有其意義。我們必須讓敵人變成朋友。這樣一來,我們的土地就會更寬廣,我們會變得更堅強。 我們就不只擁有一萬軍人,而是有兩萬。
猶太人的和平是「shalom」,這個字源自於 「shaleim」,意思就是「使其完整」。所有在我們內心分崩離析的東西,我們都必須重新將它們接合。這樣,我們才是完整的人。我們內心沒有任何事物該被排除。如果,我們也能接受自己心中陌生的部分,並將它們接合起來,我們才能與陌生人締結和平,他們才能成為我們的朋友。
找到內心和平的人,也應該將讓這份和平影響外界。這有可能有點危險。但重要的是,他們最終還是將其他人視為耶穌基督的兄弟和姊妹,他們能夠將個人本身與其行為分開。聖奧古斯丁說,我們應該愛弟兄,但厭惡過犯。耶穌在八福中指示我們,我們如何跟其他人締結和平,那就是:愛仇敵。愛仇敵並不是說讓暴力橫行,而是我們能發覺他人內心對「善」的渴望,並相信這種渴望。如此一來,我才能幫他打開一條路,讓他相信自己內心的善,並除去他內心的撕裂。也因此,耶穌要求我們,祝福那些迫害我們的人。這個祝福,也就是上帝充滿祝福的愛,應該流入人們內心的撕裂處。它可以讓敵人變成朋友,並且醫治撕裂的內心。
第八福:確信基督愛你,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隔絕我們與上帝的關係(5:10)
10「為了實行上帝的旨意而受迫害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
 在聖經中我們經常會讀到這樣的一句話:「我要作你們的上帝,你們要作我的子民。」(利 26:12) 這句話表達上帝與我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上帝要我們作主。即使我們遭遇迫害與苦難,上帝都要與我們同在,都要為我們挺身而出,因為我們祂的人。
沒有人希望被迫害,沒有人希望遭受苦難。但是,事實上並非每個人都會喜歡我們,我們可能會在職場上被排擠,或者我們會因為信念或信仰而被迫害。尼薩的葛利果主教因為是希臘人的原因,特別喜愛運動。因此,他從運動的角度來詮釋這一項八福。他說:「如果你想跑1000公尺,那就去找一些朋友在後面追著你跑。你不一定得是第一名。但若有人追著你,你一定會更快到達目的地。他繼續接續這個畫面說:「即便是敵人追著我,想使我挫敗,這也無法傷害我,他只會促使我直奔上帝。這會驅使我更認真、更清楚地奔向上帝,上帝就是我的目標。」

這對我而言是一幅非常棒的生命圖像。這讓我們看見,我們如何在那種乍看之下跟幸福無關的情境中,依然能夠幸福。疾病、失敗、至愛者的去世或者一個不幸事件,最後都無法阻止我們獲得內在幸福,都無法隔絕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正如,保羅所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羅 8:35)只是我們必須對於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一切的逼迫、苦難有一個正確的瞭解,我們應該把這一切看成是催迫我們奔向上帝的動力。我也可以用 另一種方式解釋這幅圖像:這裡只有兩種選擇。要不是我讓那些使我的生命圖像挫敗的事物,來粉碎我對自己的觀點、我對生命的觀點,我對上帝的想法。或者,我 自己並不會因此破碎,而是為真實的自我、為新的生命機會、為那位不可理解的上帝,完全撬開自己。
有一位身體一向非常健康、也非常重視養生的女士,被醫生診斷得了「自體免疫的疾病」。於是她開始自責:我在在對抗自己哪個令我不滿的部分?我做錯了什麼 事?我在輔導時告訴她:「不要再自責了!我們不知道你為何會生病,這就是發生了。讓這個疾病來打破你的自我形像吧!事實上,妳並無法完全掌握自己的健康。 健康是上帝的恩賜。把妳舊有的生命圖像打破吧!妳不會再一味地想往上爬。妳的任務就是認真、謹慎地活在當下,放慢自己的腳步,仔細觀察妳自己身上和妳周遭 的美。把過去對上帝的想像打破吧!上帝永遠是我們無法完全認知的。但是,即使有這麼多無法理解的事,上帝還是愛。」如果我們一直緊抓著固有的想像,我們就 會被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粉碎。那麼,這位女士就會繼續在自己身上找尋錯誤,然後讓自己粉身碎骨。或者,她就會去跟醫師抱怨,指責他開錯了藥,或者去責怪營養師,建議了錯誤的減肥方法。這對她一點幫助也沒有。
11「當別人因為你們跟從我而侮辱、迫害你們,說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多麼有福啊。
12你們要歡喜快樂,因為在天上將有豐富的獎賞為你們保存著;從前的先知也同樣受過人的迫害。」

在八福中,耶穌宣告了八種祝福。他藉此鼓勵我們,我們在人生的路途上,可以藉此獲得幸福。但是,幸福並不是說,我們一直都會有「幸福快樂的感覺」。只有那些能夠以敞開的心面對悲傷、痛苦的人,才能感到真正的幸福。耶穌指示了一條真實的幸福之路。他並非承諾我們這個世界是極樂無難的。他宣告的是:「即使如此,你還是可以獲得幸福。你不會一直都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你依照我指示的八福之路來走,你就會有一個成功的生命。你會感謝上帝所賜給你的幸福。如果讓上帝掌管你,如果上帝國就在你心中,那麼,你就會擁有你在幸福的圖像中所渴望的一切。那麼,你就會完全自由、整全、擁有上帝創造的原始 形像、信實、純潔和清澈。你就能完全自在,並在上帝找到安居之所。因為,有上帝的奧祕之處才是我們的安居之所。我們內心中,存有上帝奧祕之處,就是我們在 自己身上所找到的安居之處。在此,我們跟自己的內心完全和諧,我們能夠完全認同自己,認同生命,認同上帝。」
◆來到主的寶座面前,一起來攀登屬靈的高峰 (2010/10/31講道信息)
主為什麼上了山才說出教導呢?那是為了要把屬天的祝福告訴門徒,同時也是為了把門徒帶向一個更超越的生命那裡去。所以,誰想要學習真理的奧妙,獲得圓滿的幸福,都必須上到耶穌跟前的這座山。
以賽亞書2:3「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上帝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彌迦書4:2「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上帝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舉目向山(詩篇121:1-8) :〔上行之詩。〕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他必不叫你的腳搖動;保護你的必不打盹!
保護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覺。
保護你的是耶和華;耶和華在你右邊蔭庇你。
白日,太陽必不傷你;夜間,月亮必不害你。
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他要保護你的性命。
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我們都是屬靈的登山客,減輕重擔才能向著標竿直跑。

13「你們是全人類的鹽。鹽若失掉了鹹味,就無法使它再鹹。它已成為廢物,只好丟掉,任人踐踏。
14「你們是全世界的光。一座建造在山上的城是無法遮蓋起來的。
15沒有人點亮了燈去放在斗底下,一定是放在燈臺上,好照亮全家的人。
16同樣地,你們的光也該照在人的面前,讓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來頌讚你們在天上的父親。」
17「不要以為我來的目的是要廢除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它們的真義。

四本福音書中記載耶穌的講道最完整的要算是馬太福音,特別從第五章的山上寶訓開始,耶穌教導我們生命要如何提升並得到上帝的賜福,這個過程就像攀登屬靈的高峰一樣。但是,基督徒蒙召不是「獨善其身」,而是要榮耀上帝,這也是馬太福音5:13-16的信息,基督徒需要發揮生命的影響力,來榮耀上帝。那麼我們如何發揮影響力?如何來榮耀上帝?這就是接著在5:17之後,耶穌講道信息的重點「成全」。換言之,「成全」的生命才能發揮影響力,才能榮耀上帝。
希臘文「γίνομαι,成全」這個主題其實也貫穿在新約聖經當中。約翰福音19:30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成了!」就是這個意思,在啟示錄21:6主耶穌對長老約翰說:「成了!我是阿爾法和亞米茄,是開始和終結。我要把生命的泉水白白地賜給口渴的人喝。」換言之,耶穌就是那一位生命的「成全」者。
摩西的律法是指: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等經卷。
先知的教訓則是包括: 
前先知書—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卷,列王記上、下卷。 
後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
十二小先知書: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拿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垃基書等。 
延伸閱讀:聖經經卷的分類
在耶穌的時代,若是用「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一詞,就是指著整個舊約聖經而言(馬太福音7:12、22:40,路加福音16:29-31,羅馬書3:21)。
初代教會耶穌基督又被稱為「上帝的道」就是上帝話語的本身,約翰福音1:1就告訴我們說:「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經存在。道與上帝同在;道是上帝。」今天,上帝的話語以人的形體出現,目的何在?除了帶來救贖的福音之外,還有一個特別的使命,就是「成全」。因此,耶穌說「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它們的真義。」
藉著耶穌我們才讀得懂上帝的話語,藉著耶穌我們才明白上帝的應許。就像約翰福音14:6耶穌告訴我們的:「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裏去。」
「成全」所帶來的祝福就是「完整、圓滿、和好」。換言之,藉著耶穌我們才能與上帝建立復和的關係,順服耶穌的教導,人才有可能與他人建立和好的新關係。
18我實在告訴你們,只要天地存在,法律的一點一畫都不能廢掉,直到萬事的終結〔或譯:直到法律所教導的一切都實現〕。
接著八福以及作鹽作光的訓言,耶穌指出他自己與律法的關係;雖然耶穌反射文士和法利賽人所標榜的律法主義宗教,著重於外在律法傳統及條文的遵行,但他卻主張他的教訓根本上並不與摩西的律法有任何的衝突。他只是對律法作了嶄新的解釋,揭示律法的內在精神以及上帝頒佈律法的原始意義與目的。他的解釋更清楚地指出,舊約是上帝的話,有它永恒的價值。

耶穌表明他來世間有一項特別的使命就是要「成全」律法,成全上帝的話語。耶穌要使人明白律法的內在精神以及上帝頒佈律法的原始意義與目的。而我們在耶穌的教導與解釋裡,才會明白舊約的律法,並發現它永恆的價值。「直到萬事的終結」,意思是說直等到上帝的話都實現了為止。
19所以,那違犯誡命中最小的一條,並且教別人也這樣做的,在天國裏要成為最渺小的。相反地,那遵守法律,並且教別人也同樣遵守的,在天國裏要成為最偉大的。

天國之「大」與「小」,顯然與我們一般人在衡量的標準不一樣;耶穌基督曾告訴他的門徒說:「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馬可福音10:43-44)他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除非你們改變,像小孩子一樣,你們絕不能成為天國的子民。像這個小孩子那樣謙卑的,在天國裡就是最偉大的。」(馬太福音18:3-4)很清楚的,天國裡面是以上帝為中心,不是以人的任何條件來衡量。因為天國是上帝主權運行的地方,不是看人的經歷、學歷,也不是看人所具備的財富、能力。只有在人承認自己軟弱,需要上帝的力量和拯救,這樣的人才能體驗到上帝國的臨到,因為這樣的人才知道學習謙卑之態度面對上帝的審判。
20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一定要比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更忠實地實行上帝的旨意才能夠進天國。」

在耶穌基督的眼中,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最大的問題是言行不一,他批評他們是「偽善」,他要門徒們「遵從他們(指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的教訓,但是不要模仿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只會說,不會做。他們捆紮難背的重擔擱在別人的肩膀上,自己卻不肯動一根手指頭去減輕他們的負擔。他們無論做甚麼事情都是作給人看的。(馬太福音23:2-5)」
這裡就很清楚的表明5:19耶穌基督教訓門徒的真正用意,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只會吩咐別人去做,但自己卻不做,因此,當人們說他們很「偉大」時,耶穌基督說在天國裡他們是最為「渺小」。相反的,如果聽他們的教訓而照樣去行的話,在天國裡,這些確實去實踐的人是比他們還要「偉大」。
一開始,我有特別提到約翰福音19:30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成了!」就是「成全」這個字。通過耶穌的十字架,我們與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通過耶穌的十字架,我們與他人建立和好的關係。就像保羅在以弗所書2:14所說的信息:「基督親自把和平賜給我們;他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合而為一,以自己的身體推倒那使他們互相敵對,使他們分裂的牆。」
以十字架的圖像來說明更為清晰:縱向是神與人的關係,橫向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關係。這都要在耶穌基督裡復和、和好。記住!好的關係要帶來生命中的祝福。總之,5:17-20說明耶穌成全我們與上帝和好的關係,接著5:21開始要讓我們明白耶穌成全人與人之間和好的關係。
二、耶穌成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5:21-32)
(一)第一個例子關於殺人:污辱人格如同殺人(5:21-26)
21「你們聽說過,古人曾被禁戒:『不可殺人;殺人的該受法律的制裁。』
接著,耶穌讓門徒明白應有的義,並指正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祂用對照的方式來說明。「你們聽過……但是我告訴你們......」來敘述。新摩西頒佈「新律法」並沒有推翻摩西的律法,使它失去功效,而是闡釋摩西律法的內在精神所在,對法律崇高完善的要求作了清晰的說明,指出甚麼是真正屬於進入天國的義。
耶穌第一個用來說明「天國的義」的例子就是有關不可殺人的誡命,這也是十誡中的第六誡。
22但是我告訴你們,向弟兄動怒的〔有些古卷加:無緣無故向……〕,也要受裁判;罵弟兄為『廢物』的,得上法庭;罵弟兄為『蠢東西』的,也逃不了地獄的火刑。

「罵弟兄為『廢物』的,得上法庭;罵弟兄為『蠢東西』的,也逃不了地獄的火刑」。這裡的「廢物」、「蠢東西」,在和合本的譯文是「拉加」、「摩利」。在耶穌基督的新詮釋下;讓我們知道「動怒」或是污辱人的人格,其嚴重性不亞於「殺人」。
延伸閱讀: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相傳
23因此,你在祭壇前要獻供物給上帝的時候,要是想起有弟兄對你不滿,
24你就該把供物留在祭壇前,立刻去跟他講和,然後再回來把供物獻給上帝。

消極面不動怒、不污辱他人,積極面乃是要致力和好,成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祭壇」是指耶路撒冷聖殿裡獻祭的地方。耶穌基督清楚表明和睦的愛,遠比獻祭的禮儀更重要。也就是說用帶有仇恨的心來獻祭,不如以帶有仁慈、平安的心來和別人相處。先知何西阿這樣說:「上主說:『我要求你們的,是堅定的愛,不是牛羊牲祭;我要的子民認識我,不要燒化祭。』(何西阿書6:6)」對人有堅定的愛,也就是對上帝的愛的回應。約翰一書說:「如果有人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他就是撒謊的;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約翰一書4:20)」
25「假如有人要控告你,把你拉上法庭,你該趁著還沒有到法庭之前跟他和解。不然,等到進了法庭,他就要把你交給法官,法官把你交給法警,關進監獄去。
26我告訴你,你得坐牢,等到你繳清罰款的最後一分錢。」

(二)第二個例子關於姦淫:不當的慾望撕裂彼此的關係(5:27-30) 27「你們聽見古時候有這樣的教訓說:『不可姦淫。』
第二個例子,耶穌以此用來說明「天國的義」。「不可姦淫」是十誡中的第七誡。

「邪念」(和合本「淫念」)其希臘文ἐπιθυμέω意思是「慾望」。慾望是中性的,不牽涉道德問題,但是若在「邪惡」的心思下,就成為破壞人與人關係的絆腳石,甚至也阻礙我們繼續追求真理,接近上帝的意念。思想是行為的根源,箴言4:23就這樣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不要將這一段經文侷限在「姦淫」,而是要深入「慾望」的本質,破壞與上帝、與人之間的負面或罪惡慾望就如同「姦淫」一般。在耶穌基督的教訓中,他甚至將「淫亂」用來指責當時的猶太人的信仰態度;他針對那些祈求神蹟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說:「這時代的人竟是那麼邪惡、淫亂!你 們要求神蹟嗎?除了約拿的神蹟,你們再也看不到別的神蹟了。(馬太福音16:4)」他在說那個時代是個「邪惡、淫亂」的時代,意思就是在指責那個時代的人 是個心中有「兩個上帝」的信仰態度,意思就是對上帝不夠忠實,是心中有邪念。人不一定到別的神殿去敬拜,但是不夠忠實的態度敬拜上帝,就是一種信仰上的 「淫亂」啊。

28但是我告訴你們,看見婦女而生邪念的,在心裏已經跟她犯姦淫了。
29假如你的右眼使你犯罪,把它挖出來,扔掉!損失身體的一部份比整個身體陷入地獄要好得多。
30假如你的右手使你犯罪,把它砍下來,扔掉!損失肢體之一比整個身體下地獄要好得多。」



(三)第三個例子關於離婚:婚姻終極的旨意是體現上帝的愛(5:31-32)
31「又有這樣的教訓說:『凡要休棄妻子的,必須寫休書給她。』
離婚是第三個例子。耶穌用來說明天國的義。 人欲進天國就必須對離婚持有更嚴肅的看法。

古時候猶太民族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在他們的社會裡,女人和孩童的社會地位很微小。申命記24:1這樣寫著:「假使人娶了妻子後發現她有可恥行為而不喜歡她,寫了休書給她,叫她離開。」摩西法律提及離婚的理由是「發現她有可恥行為」,指有「外遇」、「通姦」,或是有違婦道行為之意。但是耶穌時代,在法利賽人的解釋中就變樣了;他們為了要陷害耶穌基督而用這樣的問題來問他看法,他們問說:「我們的法律准許丈夫用任何理由休棄妻子,對嗎?」(馬太福音19:3)
其實,耶穌的詮釋乃為當時的女性爭取權利與尊嚴。但更重要的是要將婚姻態度拉回到上帝創造婚姻的目的,就是讓人在婚姻裡體現到上帝愛,在婚姻裡夫妻彼此得以成全。也因此,耶穌常以「婚宴」來說明天國的宴席。保羅在以弗所書也強調,耶穌犧牲的愛,而教會的順服。希伯來書13:4也說:「人人應該尊重婚姻的關係;夫婦必須忠實相待。上帝要審判放蕩和淫亂的人。」
32但是我告訴你們,除非妻子不貞,丈夫不能離棄她。因為,要是妻子再嫁,他等於使妻子犯了姦淫;而娶她的男人也算犯了姦淫。」
(四)第四個例子關於起誓:實實在在的講話態度(5:33-37) 
33「你們又聽見古人的教訓說:『不可違背誓言;在主面前所發的誓必須履行。』
耶穌以說真實話的人可不需要發誓來說明進天國者的義是甚麼:摩西的律法准許人起正當的誓,只有偽誓和不正當的誓不可起,但耶穌完全廢去了起誓,認為是非分明是最重要的。

希伯來文的「七」這個字,和「起誓」(發誓)這個字原是同一個字根。
「我的弟兄們,最主要的是:不可發誓,不可指天,指地,或指任何東西發誓。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樣你們就不至於受上帝的審判。」(雅各書5:12)
34但是我告訴你們,你們根本不可以發誓。不可指天發誓,因為天是上帝的寶座;
35不可指地發誓,因為地是上帝的腳凳;也不可指著耶路撒冷發誓,因為它是大君王的城;

耶穌基督在此教導我們說:「不可指天發誓、不可指地發誓」這 讓我們知道不要把受造物當成神明。希伯來書6:16「當人發誓的時候,他指著比自己大的發誓」
36甚至不可指著自己的頭發誓,因為你無法使自己的一根頭髮變黑或變白。

禁止人指著自己的頭起誓,因為那等於是在敬拜自己。
37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便是出於那邪惡者。」
(五)第五個例子關於反抗:非暴力的反抗才具有正面力量(5:38-42) 
38「你們曾聽見有這樣的教訓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39但是我告訴你們,不要向欺負你們的人報復。
誰打誰?

打人的是掌權者,是擁有武力的國家機器。而被打的是一般百姓,甚至是社會的弱勢者。
非暴力抗爭。
40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讓他打吧!有人拉你上法庭,要你的內衣,連外衣也給他吧!
41假如有人〔或譯:有佔領軍的軍人〕強迫你替他背行李走一里路,跟他走兩里吧!

用不公平的法律來掩飾違法的剝削:國家機器、統治者成為加害者。
5:41 很清楚指出欺壓者就是佔領軍!(和合本只說是「有人」)
42有人向你要東西,就給他;有人向你借些甚麼,就借給他。」

經由第二里路,受害者可以向壓迫者展現自己的內在是自由不受壓迫的;壓迫者雖然迫害受害者的身體,卻無法剝奪他的心靈與靈魂。



會主心得:1983 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羅馬的監獄探訪一位特別的人物Mehmet Ali Agca,他們在牢房中暢談了大約40分鐘,門外守候著許多記者,他們非常好奇教宗和這位兩年前因刺殺他而入獄的人交談些什麼。事後若望保祿二世對守候在 門外的記者說:「我與一位已被饒恕的弟兄談話。」饒恕他人,我們的心靈才不會被仇恨綑綁。
法國大文豪大仲馬的經典冒險小說,也被公認為大仲馬最好的作品,「基督山恩仇記」,主角被人陷害入獄,後來在隔壁的牢房中結交了一位老囚犯,這位囚犯臨終時給了他一份基督山的藏寶圖,最後主角逃出了監獄,也尋獲了寶藏,成為了基督山伯爵。他開始懲罰那些陷害他的人,在這過程中,我們看到這位主角即使離開了有形的監獄,但他仍然沒有離開無形的監獄。
(六)第六個例子關於愛仇敵:以非暴力反抗來來導正加害者,讓受害者感受到扶持(5:43-48)
43「你們又聽見這樣的教訓說:『愛你的朋友,恨你的仇敵。』
44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
45這樣,你們才可以作天父的兒女。因為,天父使太陽照好人,也同樣照壞人;降雨給行善的,也給作惡的。
上帝的兒女要反映出上帝的本質:光明與愛。(帖撒羅尼迦前書5:5、約翰一書4:7)
46假如你們只愛那些愛你們的人,上帝又何必獎賞你們呢?就連稅棍也會這樣做的。
47假如你們只向朋友打招呼,那又有甚麼了不起呢?就連異教徒也會這樣做的。
48你們要完全,正像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 

對罪產生「義憤」不只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情緒能量,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感受。耶穌期待我們壓抑心中的憤慨嗎?只用正面方式對待施暴的迫害者嗎?例如:亞運楊淑君失格事件。
耶穌的意思不是要我們與罪惡妥協或者是姑息惡霸。上帝的本質既然有審判也有憐憫。耶穌的教導裡面要我們不要篡奪上帝的審判之權柄,而我們被賦予的責任是比較節制的,以上帝的愛向世界傳達上帝的旨意。 
會主心得:以實實在在的講話態度,才能促進彼此的關係,才能促進健康的社會。因為欺騙使我們看不見上帝的愛,只有誠實的人才會體會出上帝的救恩。
會主心得:以非暴力反抗和弱小的受害者站在一起,冷漠與姑息只會助長罪惡的氣焰。
民主選舉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非暴力反抗。
緬甸的政治良心犯翁山蘇姬女士曾說:「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冷漠」,對獨裁或統治者壓迫弱勢者事不關己的冷漠將失去人性,並導致道德與精神的墮落。
例如:馬丁路德金恩牧師、1989年東德與羅馬尼亞共黨垮台、劉曉波獲得2010諾貝爾和平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