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馬太福音18:1-35

經文進度:馬太福音18:1-35 現代中文譯本
1那時候,門徒來問耶穌:「在天國裏誰最偉大?」
馬可福音書認為這是門徒們在爭論時被耶穌基督知道後,耶穌基督主動問他們的,而門徒們是「都不作聲」(馬可福音9:33-34)。馬太福音書則認為是門徒們主動來詢問關於天國誰大誰小的問題;從馬太福音書的寫法來看,門徒們並沒有爭論的現象,他們只是提出這個問題,可能他們想到的是「天國」跟一般世上的「國度」相近,才使他們想到這樣的問題。
馬太福音將此事接在收稅一事之後(17:24)之事件後。然後耶穌基督跟彼得討論有關本國人與外國人之間對稅賦的區別(17:25-27)緊接著就是這段門徒來詢問「在天國裡誰最偉大」的記事。換句話說,在馬太福音作者的觀點裡,門徒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很可能是因為前述那個納稅的事所引起的。 我們知道「天國」的意義是指著上帝的權柄運行的地方,或是說上帝主權統治的所在。意即以上帝為中心的世界就是天國。這樣說來,就不是人類世界的範圍了。因此,我們也可以發現:門徒們確實對「天國」是不清楚的。
2耶穌叫了一個小孩子來,讓他站在他們中間,
3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除非你們改變,像小孩子一樣,你們絕不能成為天國的子民。
4像這個小孩子那樣謙卑的,在天國裏就是最偉大的。
5為了我而接待這樣一個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為何有小孩子在他們中間,我們不太清楚,或許就是在那屋內剛好有小孩子在吧。馬可福音說耶穌基督不只是讓這個小孩子站在門徒的中間,而且還是抱起這個小孩子來當做教材教訓門徒們(馬可福音9:36)。路加福音則是說耶穌基督是讓這個小孩子來站在自己的旁邊(路加福音9:47)。
除非你們改變,像小孩子一樣」在耶穌基督的解釋裡,小孩子是「謙卑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重要的信息:誰要入天國,誰就要謙卑下來。一個人若是恃才(或財)而驕,那是離天國很遠的。這裡非常清楚地讓我們看到,天國不是靠人的力量可以進去的,就好像一個小孩子一樣,需要大人的扶持才能完成他的生活所需。同樣地,要進入天國,就需要上帝的扶持。若沒有這樣的心境,那離天國是很遠的,甚至是摸不著邊的。
耶穌基督說出了他要門徒們注意的話,他要讓門徒們知道:跟隨他走天國的路,就必須有像小孩子謙卑的心境才可以達到。和合本譯文是用「凡為我的名」,其意跟「為了我」是一樣的意思。我們也從這句話看到耶穌基督已經將自己與天國連結在一起了。

【劉夏泱《安徒生童話集》(Harry Clarke 1916年插繪)序文】安徒生提供給這個破碎的世界的治癒良方,有時並不是透過述說一個溫暖的故事或者只是提供給人一種安詳的歸宿感。他給的藥方似乎更加複雜:他既不希望人們只注意世界快樂的那一半而過於天真樂觀;也不希望人們因為世界苦難的那一半而變得老氣橫秋。因為他並沒有否定世界的幸福美好,但是他更想提示給我們的是一種內在的維度,因此,堅持人們應該保有善良和回轉童真。正如他在〈冰雪女王〉裡藉老奶奶所讀的:「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如果人們只是因為看透了世界的各種景象和實況,而變得世故和堅毅,那樣對真正的幸福美好還不足夠。大人從另一個意義來說,其實也常常是迷途的孩童。因為大人所習得和經歷的種種,容易使他們變得固執古板、虛偽功利而成為一種無形的枷鎖。要使天國的道路能對這類的孩童敞開,就需要幫助他們喚醒心中原來的那個童真,憶起「永恆」的拼法。

6「任何人使信徒中一個微不足道的人離棄了我,倒不如用大磨石拴在他的脖子上,把他淹死在深海。
馬太福音是將這段話直接接續在「誰最偉大」問題之後,強化了「小」的觀念。因為耶穌基督在這裡用「微不足道」(和合本用「小子」是同義),要凸顯出一個團體中那些被輕視的、被人瞧不起的對象。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到耶穌基督更清楚地表明他和天國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誰使一個最讓人看輕的人離開耶穌基督,那樣的人的罪是足夠下到陰間一般的嚴重。耶穌基督說這句話實在是很重的警語。
7這世界竟有使人離棄我的事,多麼悲慘啊!這樣的事固然會發生,但是那造成這種事的人要遭殃了!
8「如果你的一隻手或一隻腳使你犯罪,把它砍下來,扔掉。缺手缺腳而得永恆的生命,比手腳齊全而被扔進永不熄滅的烈火中好多了。
9如果你的一隻眼睛使你犯罪,把它挖出來,扔掉。只有一隻眼而得永恆的生命,比雙眼齊全被扔進地獄的火裏好多了。」
10「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人。我告訴你們,在天上,他們的天使常常侍立在我天父的面前。
單獨會主心得:想想看,今天的社會,其實我們應該先問今天的教會,有多少教會是真的在關心社會中「微不足道」者?我們一般人很重視大人、大事、大官、大位,但是,一個小孩,有多少人會去關心他的心靈的問題?一個微不足道的人,誰會去在意他?因為他們是「生產力」弱的一群,甚至是需要人花費去支援的對象,也因為這樣現實使我們將福音的聲音隱藏起來,傳不到這些人的耳朵裡,傳不進他們的心門中!因為我們很在意那些有錢有勢者。但是耶穌基督卻不要我們這樣。
11〔有些古卷加11節:因為人子來目的是要拯救失喪的人。〕
12「你們試想,假如一個人有一百隻羊,其中的一隻迷失了,難道他不撇下九十九隻在山野間,去尋找那隻迷失的羊嗎?
13我告訴你們,他找到了這一隻迷失的羊一定非常高興,比他有那九十九隻沒有迷失的羊高興多了!
14同樣,你們的天父〔有些古卷作:我的天父〕不願意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人迷失。」
15「假使你的弟兄得罪你〔另有些古卷作:你的弟兄犯罪〕,你就去見他,指出他的錯誤;只是要在他跟你單獨在一起的時候才這樣做。假如他聽了你的勸告,你便贏得你的弟兄。
16假使他不聽,你就約請其他一兩個人一起去;這樣每一句指責的話都有兩三個人可以作證。
17如果他仍然不聽,就把這件事的始末向教會報告。他對教會也不聽從的話,你就把他當作外人或稅棍看待好了。」
我們在這裡第二次看到「教會」的字眼。第一次是在16:18,耶穌基督對彼得說要把「教會」建立在盤石上。馬太福音的作者會用到「教會」這個字眼,也可以看出這本福音書是在教會初期時代所寫成的,那時為了教會的秩序、信徒們的信心和盼望寫這本福音書。
18「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在地上所禁止的,在天上也要禁止;你們在地上所准許的,在天上也要准許。
19「我再告訴你們,你們在地上,如果有兩個人同心合意地祈求,無論求甚麼,我的天父一定為你們成全。
20因為,無論在甚麼地方,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集,我就在他們中間。」
21那時候,彼得來問耶穌:「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該饒恕他幾次呢?七次夠嗎?」
22耶穌說:「不是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或譯:七十七次〕。
23因為天國好比以下的故事:有一個君王要跟他的臣僕結帳。
24他開始算帳的時候,有人把一個欠了他好幾萬塊金幣的臣僕帶到他面前來。
25因為這個人沒有錢還債,王就下令把他賣了作奴隸,連同他的妻子、兒女,和一切所有的也得賣掉,好償還債務。
26那僕人在王面前跪下來,哀求說:『請寬容我吧!我一定會把一切債務都還清的。』
27王動了慈心,免了他的債,並且把他釋放了。
28「那個僕人出來後,遇見一個一起當差的同伴。這個同伴欠他幾塊錢,他就抓住他,掐住他的喉嚨,說:『把欠我的錢還給我!』
29他的同伴跪下來,哀求他說:『請寬容我吧,我一定會還清的!』
30但是他不肯,反而把他下在監獄裏,等他還清欠款。
31其他的同伴看見這事的經過都很悲憤;他們去見王,把這事的始末向他報告。
32於是王叫那個僕人來,對他說:『你這個惡奴,只因你向我要求,我免了你所有的債,
33你不該寬容你的同伴,像我寬容你一樣嗎?』
34王十分忿怒,把他關進監獄裏受刑,等他還清全部的債。」
35耶穌說:「如果你們每一個人不肯從心裏饒恕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會主心得:1983 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羅馬的監獄探訪一位特別的人物Mehmet Ali Agca,他們在牢房中暢談了大約40分鐘,門外守候著許多記者,他們非常好奇教宗和這位兩年前因刺殺他而入獄的人交談些什麼。事後若望保祿二世對守候在 門外的記者說:「我與一位已被饒恕的弟兄談話。」饒恕他人,我們的心靈才不會被仇恨綑綁。
名著「基督山恩仇記」,主角被人陷害入獄, 後來在隔壁的牢房中結交了一位老囚犯,這位囚犯臨終時給了他一份基督山的藏寶圖,最後主角逃出了監獄,也尋獲了寶藏,成為了基督山伯爵。他開始懲罰那些陷 害他的人,在這過程中,我們看到這位主角即使離開了有形的監獄,但他仍然沒有離開無形的監獄。
饒恕是一種接納。接納我們已經被接納了,成為一個接納別人的人。接納就如浪子與慈父的故事中的慈父,當他遠遠地看到得罪他的兒子返家,立即就上前去擁抱他。這個上前擁抱的動作,就是接納,也就是饒恕。
饒恕需要付出代價。我們必須走出自我中心的態度,從自我的角度衡量一切、考慮到別人的觀點。饒恕所付的代價很大就是因為他要我們放下自己,這也是一種背負十架的功課。
饒恕需要心靈的潔淨。我們需要靈修與敬拜來清理我們內心各樣負面的情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