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以賽亞書簡介

以賽亞書簡介

一、作者:
1.以賽亞的名字意思為「上主的拯救、上主是救恩」。按照猶太人的傳統,以賽亞是被瑪拿西王鋸死《以賽亞升天記》(來11:37),約在瑪拿西在位第15年,距離以賽亞蒙召及烏西雅王駕崩有65年(賽6:1)。換言之,以賽亞先知蒙召到殉道有65年。若他20歲蒙召,由此推測,他活到85歲。
2.耶路撒冷的以賽亞先知服事含括了四位猶大王「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和希西家」(賽1:1)。
3.依照猶太傳統的說法,以賽亞出身貴族,父親亞摩斯是猶大王亞瑪謝的兄弟,所以以賽亞是烏西雅王的堂弟。以賽亞有妻子為女先知(賽 8:3)。至少有兩個兒子:施亞雅述(必有餘民回歸)與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就是擄掠速臨、搶奪快到的意思,賽8:1-4)。
4.同時期的先知有阿摩司、何西阿、彌迦。
5.不是單一作者。由於以賽亞書後半部的內容反映出主前第六世紀中葉被擄到巴比倫時代的情景,因此,整本以賽亞書橫跨二百多年的歷史,所以,聖經學者認為這本書的作者不可能只有以賽亞先知一人,極可能是以賽亞先知與其再傳弟子所完成,學界稱呼「以賽亞學派」(Isaianic school, Rendtorff, Watts)。會有這樣的主張另一原因是,從第40章開始,巴比倫成為以賽亞書的主題,而先知以賽亞的名字沒有再出現過一次,而且其措詞、風格及神學思想和前面不同。故此,學界將本書的時代情景給予第一以賽亞、第二以賽亞、第三以賽亞加以區分。
(1)第一以賽亞:耶路撒冷的以賽亞,大約在主前700年,以賽亞書1-39章。論到在亞述控制下的猶大。
(2)第二以賽亞:主前586-539年,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太人,著作年代約在主前540年,以賽亞書40-55章。論到被擄巴比倫的光景。
(3)第三以賽亞:主前539年以後,描述被擄巴比倫歸回的群體,以賽亞書56-66章。論到被擄後的猶大及歸回。

二、寫作年代
傳統上認為以賽亞書就是耶路撒冷的以賽亞於主前700年左右寫成的。除了第一世紀的猶太古史認為以賽亞書的作者是以賽亞外,主前第二世紀的次經《傳道經》、《七十士譯本-聖經》也都指稱以賽亞為以賽亞書的作者。
不過這三段以賽亞書,風格略有差異,背景也不同。第一以賽亞以猶大為背景,第二以賽亞以巴比倫的被擄為背景,第三以賽亞又以巴勒斯坦為背景。第二以賽亞是以「預言式」、「預測式」的方式來描述巴比倫。再者,三段以賽亞書風格、用語差異,因此必有時代的差異幸存在。經聖經學者的研究,認為以賽亞書是以賽亞先知及其再傳弟子共同寫作所成,因此賦予「以賽亞學派」的稱謂,以利現代讀者的認識。

三、抄本
目前以賽亞書最古老的抄本是主前一百年的死海古卷,當時的經文就是以目前這個形式存在。死海古卷與馬所拉抄本僅有17個字母有差異,10個字母是語法的演變、4個是連結詞的樣式、3個字母連成「光」字,對整句話影響不大。換言之,在嚴謹的抄寫過程下,以賽亞書保有最古老的經文內容。

四、歷史背景
王下 15:1-21:26 代下 26:1-33:25 
(一)南國猶大:
烏西雅,主前 769-741年
約坦,主前 741-734年
亞哈斯,主前 734-715年
希西家,主前 715-697年
瑪拿西,主前 697-642年
亞們,主前 641-640年

1.烏西雅與約坦王 
以賽亞生活在烏西雅王的時代,是猶大歷史中極繁榮穩定的時期。烏西雅對屬神的事表現敬虔,可惜晚年因驕傲而被懲罰(代下26:16-21),身患痲瘋病,與其子約坦共同攝政達12年。烏西雅去世那年,以賽亞蒙召作先知(賽 6:1),向受北方強敵壓境的南國猶大傳講信息。
2.亞哈斯王
約坦之子亞哈斯作王時,北國以色列、亞蘭(即敘利亞)聯盟攻打耶路撒冷,約為主前734年,這是主前第八世紀第一次的政治危機,先知在舉國憂愁下宣告「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的應許,但亞哈斯王不肯信從,反而轉向亞述求援。雖然危機暫時解除,以色列、亞蘭先後被亞述殲滅;但猶大也須向亞述稱臣進貢,成為亞述的附庸國,宗教上也須隨從亞述(參王下 16:18)。第二次危機便是北國以色列被亞述併吞後,其陰影也籠罩在南國猶大。
3.希西家王
第三次危機乃是希西家登基後,加強國家防務,建造西羅亞隧道,供應耶路撒冷水源,不肯再臣服亞述,亞述王西拿基立於是南下攻打猶大各城邑(主前701年);在這危急之秋,國中有人主張與埃及結盟,以賽亞先知卻提出了上主的立場(賽31:1-9),警告猶大勿倚靠人的能力,並應許上主親自要保護耶路撒冷。這次危機幸賴上主的保護而安然度過(賽37:36)。先知接著又提出另一個危機,即巴比倫的威脅,預言國家將要滅亡,人民被擄(賽39:5-6)。不過,先知更遠眺將來,預言百姓將從被擄之地歸回,以色列將蒙上主的興起,充滿榮耀。

(二)亞述帝國:
以賽亞蒙召之前的150年,亞述帝國不斷地擴張版圖,征服了臨近諸國。
1.主前840年,以色列王耶戶已開始向亞述進貢。
2.主前734年,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擄走了以色列北部人民(王下 15:29)。
3.主前732年,亞蘭遭亞述帝國殲滅。
4.主前721/2年,撒瑪利亞被攻陷,亞述王撒縵以色擄走了其餘的以色列人(王下 17:6) 
5.主前702年,亞述王西拿基立攻入猶大,毀滅了46個有城牆的堅固城,擄走了20萬猶大人(王下18:13)。
6.主前701年,亞述軍隊在耶路撒冷城外被上主的使者擊殺而去(王下 19:35-36)。

(三)北國以色列:
耶羅波安二世,主前784-753年
撒迦利雅,主前753-752年
沙龍,主前752-751年
米拿現,主前751-742年
比加轄,主前742-741年
比加,主前741-730年
何細亞,主前730-722年

1.米拿現:基於個人政治野心,向亞述王普勒納貢,以求堅定國位(王下15:19),自此激起亞述對巴勒斯坦的貪慾之心,種下亡國之因。
2.比加轄:作王兩年被殺。
3.比加:與亞蘭王利汛結盟,攻打耶路撒冷,圍困亞哈斯(王下 16:5),結果由於亞哈斯向亞述求援,反遭重創。
4.何細亞:計劃聯合埃及王梭背叛亞述王撒縵以色,結果反被監禁,成為亡國之君。(王下 17:4-6)

(四)三次重大危機:
1.亞以戰役(Syro-Ephraimitic):主前734年
2.撒瑪利亞陷落:主前721/2年
3.亞述王西拿基立攻打耶路撒冷:主前701年

五、政治社會背景
在以賽亞傳道生涯之前,猶大和以色列兩國的政治與經濟都相當富庶、發達。在烏西雅統治下,猶大有一段高水準的富裕生活(代下 26:1-23),而北國以色列在耶羅波安二世執政下,也恢復了所羅門王時期的大部份領土(王下 14:25,28)。不過這個看似強盛的時代,卻充滿貧富不均、階級懸殊的狀況。

六、宗教道德方面
烏西雅與約坦王雖致力於重建耶和華的敬拜,但丘壇(迦南人獻祭之處)仍未能廢除;在社會道德上則是奢侈放縱。亞哈斯登基後拆毀崇拜的秩序、破壞誡命,企圖將上主之名字從百姓心中完全塗抹。以賽亞公開斥責他的罪孽,但王毫不理會。希西家王算是中興之王,但是之後的瑪拿西更是敗壞有加。

七、寫作目的
1.關注猶太人在主前第八世紀末所遭遇的危機,如亞以戰爭(主前734年)及西拿基立危機(主前701年)。但同時也向周圍的國家宣告審判,如巴比倫、亞述、埃及。
2.兩個主題:審判(1-39章)與救贖(40-66章)。
從第1章宣告耶路撒冷的墮落和它迫在眉睫的審判引出第一主題。40章開始又引出了帶有安慰與救贖的信息,而後者最大的記號就是以賽亞預先提到救贖者之降生(賽 7:14)與救贖者的神聖工作(賽 53:1-12)

八、本書特點
1.「以色列的聖者」一詞出現26次,第一以賽亞書出現12次,第二、三以賽亞書出現14次,以賽亞書以外僅出現6次。
2.上帝的審判與救恩,尤其是「彌賽亞應許」是本書的核心。
3.以賽亞書中有詩歌、散文,有學者認為其詩歌是舊約聖經中最優美的。
4.以賽亞喜歡用擬人法這種文學技巧。
5.主要預言猶大及耶路撒冷(賽 1:1)
6.在新約中多次被引用,基督的就任與第一篇講道就引用(路4:17),在解釋撒種的比喻時也有引用(太13:12)
7.被公認是最偉大的希伯來先知書,被稱為「舊約的福音書」。
8.在猶太人的聖經中,被列在先知書的第五卷(前有《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記》,這四本合為前先知書),亦即為後先知書第一卷。
9.年代記載詳細
賽 6:1 「烏西亞王崩的那一年」(主前739年)
賽 7:1 「亞哈斯在位的時候」(主前735年)
賽 20:1 「亞述王撒珥根打發他珥探到亞實突的那年」(主前711年)
賽 36:1 「希西家王14年」(主前701年)
賽 37:38 「他兒子亞得米勒和沙利色用刀殺了他」(主前681年)
10.以賽亞就像是舊約時代的保羅,強調上主的百姓要得著應許,唯一的條件就是信心,這是1-37章的核心;又如舊約的希伯來書,傳講上主的百姓在處境艱難時,要以信心為支撐,這是38-55章的核心;也像舊約時期的雅各,堅持要有「信心的行為」,來順服作為證明,這是56-66章的核心。

九、以賽亞書與聖經之類比
以賽亞書(66章) 聖經(66卷)
前部:斥責猶大的罪 舊約:責備人的罪
前部:預言公義君王來臨及以色列蒙贖為結束 舊約:先知書預言基督來臨及國度為結束
後部:以曠野呼喚開始,講到彌賽亞的身份和服事 新約:以基督的先鋒施洗約翰開始,接著介紹耶穌基督的身份和服事
後部:以新天新地作總結 新約:以啟示錄的新天新地作總結


十、以賽亞書中的彌賽亞預言


十一、新約聖經對以賽亞書的引用



重要註釋書
1.Brevard S. ChildsIsaiah: A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 Library)
2.John N. Oswalt, The Book of Isaiah, Chapters 1–-39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3.John N. Oswalt, The Book of Isaiah, Chapters 40–66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4.Joseph Blenkinsopp, Isaiah 1-39 (The Anchor Yale Bible Commentaries)
5.Joseph Blenkinsopp, Isaiah 40-55 (The Anchor Yale Bible Commentaries)
6.Joseph Blenkinsopp, Isaiah 56-66 (The Anchor Yale Bible Commentaries)

近年研究以賽亞書的重要學術著作
1.Robert H. O'Connell, Concentricity and Continuity: The Literary Structure of Isaiah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9)
2.Dan G. Johnson, From Chaos to Restoration: An Integrative Reading of Isaiah 24–27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9)
3. Peter D. Miscall , Isaiah 34–35: A Nightmare/A Dream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9)
4.Sarah J. Dille, Mixing Metaphors: God as Mother and Father in Deutero-Isaiah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4)
5. Eryl W. Davies , Prophecy and Ethics: Isaiah and the Ethical Traditions of Israel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9)
6.Mark Gray, Rhetoric and Social Justice in Isaiah ( T & T Clark International, 2006)
7.Kirsten Nielsen, There is Hope for a Tree: The Tree as Metaphor in Isaiah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9)
8.Craig A. Evans, To See and Not Perceive: Isaiah 6.9–10 in Early Jewish and Christian Interpretation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9)
9.Wonsuk Ma, Until the Spirit Comes: The Spirit of God in the Book of Isaiah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9)
10.Roy F. Melugin and Marvin A. Sweeney, New Visions of Isaiah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9)
11.Brooks Schramm, Opponents of Third Isaiah: Reconstructing the Cultic History of the Restoration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9)
12.James W. Watts and Paul R. House, Forming Prophetic Literature: Essays on Isaiah and the Twelve in Honor of John D.W. Watts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