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路加福音 14:1-35

路加福音 14:1-35 和合本
在安息日治好臌脹的人
14:1 安息日,耶穌到一個法利賽人的首領家裏去吃飯,他們就窺探他。
14:2 在他面前有一個患水臌的人。
14:3 耶穌對律法師和法利賽人說:「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14:4 他們卻不言語。耶穌就治好那人,叫他走了;
14:5 便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驢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裏,不立時拉牠上來呢?」
14:6 他們不能對答這話。
在福音故事中,曾七次提到耶穌在安息日治病。而這次是發生在請祂吃飯的法利賽人家中,因為有人「窺伺」耶穌,而耶穌也刻意在此時以行動來教導這群法利賽人。 
在這個場合裡面,耶穌是被邀請吃飯的客人,但是卻被法利賽人設計,藉此來「窺伺」耶穌的信仰。「窺伺」有「陰險的偵探」的意思,法利賽人窺伺耶穌,乃希望找到耶穌的把柄,藉此定耶穌的罪。耶穌一點也不猶豫,並藉此來導正他們對安息日的認識。 
未加蓋的井常見於巴勒斯坦,往往造成不少意外的發生。按照律法,挽救一隻掉落井中的牲畜,是絕對合乎猶太慣例的(參出21:33)。而耶穌就是引用猶太律法和慣例來反問他們,為甚麼在安息日可以救助一隻動物,而不可以救助人呢?
法利賽人的信仰生活顯然將律例法則凌駕對人的關心,而忽視別人的痛苦,甚至將別人的違規視為罪惡。其實,基督徒在不知不覺中也會落入類似的情況,有一天有一位姊妹因為司琴的服事遲到,於是被許多人指責。責備她沒有預備心服事,責備她沒有遵守時間規定,要她悔改,要她下次準時等等。當她受眾人責備之後,她嚎啕大哭說我不要再到這個沒有愛的教會。原來,這姊妹為了服事,她必須克服許多的阻礙,她有小孩需要餵食,而與夫家信仰不同,夫家也不願意她往教會去,加上那一天服事前,孩子腹瀉等。她這些不為人知的難處,不但沒有得到安慰,反而受到「法利賽式」的定罪。

給客人和主人的教訓
14:7 耶穌見所請的客揀擇首位,就用比喻對他們說:
14:8 「你被人請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貴的客被他請來;
14:9 那請你們的人前來對你說:『讓座給這一位吧!』你就羞羞慚慚地退到末位上去了。
14:10 你被請的時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請你的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座。』那時,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
14:11 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作客選座位的比喻不僅是信仰生活的態度,也是一種天國的道理。耶穌在此就用這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天國深奧的真理。參加宴會的時候,如果一個普通的客人一早來到,霸佔了首位,但當一位較為顯赫的客人來到,而這位僭偕取了首位的客人被請離座,這樣的情景實在令尷尬。另一方面來說,假若一個人謙卑坐在末位,後來被邀請坐上首座時,他就有光彩。 
人不知謙卑,因為他自認自己很有成就。但是無論我們已有多少的成就,最終而言,我們所成就的還算不得甚麼。人不知謙卑,因為他自認自己還很行。但當我們遇上專家的時候,才明白到自己的表現是如何的膚淺。 
因此,謙卑是基督徒必要的信仰功課,因為人來到上帝的面前不分貧富貴賤,也不分身份地位,在上帝的面前只有一種人:就是謙卑悔改的罪人。謙卑是基督徒的生活哲學之一,當我們謙卑自己,我們才有可能為主所用。當我們謙卑自己時,我們才能服事那至微小的弟兄姊妹。此種天國的精神很接近耶穌另一個教導:「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作你們的奴僕。正像人子一樣,他不是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太20:26-28)同樣地,上帝也會將天國筵席的上座留給那些自甘卑微的人。
會主心得:「自大」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惡習之一,而我們也常在不知不覺中貶抑他人的價值或成就,來提高自己的成就,或想獲取眾人的讚美。在此,反省一項自己「自大」的惡習,並立志學習謙卑,去服事需要幫助的弟兄姊妹。
14:12 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
14:13 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
14:14 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
有誰設宴請客會邀請陌生人呢?在常理之下,宴客都會邀請認識的親友。當我們請有錢人或是親友吃飯時,在人情世故下,多少也有回報。但這些在耶穌的眼中並沒有甚麼高尚的價值,它頂多算是禮尚往來。
在耶穌的時代,貧窮、殘廢、瘸腿、瞎眼等四種人都是乞丐,他們無能力請人吃飯,更沒有機會讓人請吃飯。耶穌的比喻在於鼓勵我們向那些無法回報的人行善,以期得到上帝的回報。
上帝將來的回報與「作功德」的心態不一樣。以作「功德」的心行善,讓施予者感到高人一等,讓受助者感到自卑無能。甚至,有人期待作功德以換取「現世報」,助人一分,現賺三分。因此,耶穌再次提醒說,向窮人行善,要等到最後審判,義人復活的時候,才會有上帝的回報。換言之,上帝的回報很慢且不明顯,更與得救與否無關,因此一般人較不會期待「立刻」的回報。 談到救助,耶穌又說:「你施捨的時候,別讓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太6:3),換言之,最美的行善或救助就是施者不知受助者是誰,而受助者亦不知施者是那位。
會主心得:我們常看到廟宇許多的物品都會寫上某某人所奉獻,但是基督教會卻不該如此。因為當我們奉獻錢或物品給上帝,就代表那些就不再是屬於個人,而是屬於上帝的。因此,所奉獻的東西也不紀念個人的善行。同樣地,當我們救助窮苦者,也不應期待人的回報,也不應期待人的紀念。

大筵席的比喻( 太 22:1-10 )
14:15 同席的有一人聽見這話,就對耶穌說:「在 神國裏吃飯的有福了!」
14:16 耶穌對他說:「有一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
14:17 到了坐席的時候,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
14:18 眾人一口同音地推辭。頭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
14:19 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
14:20 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14:21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
14:22 僕人說:『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還有空座。』
14:23 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
14:24 我告訴你們,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
在耶穌的話語中,筵席不只是交誼與吃喝而已,它最高的意義乃是與上帝同席的喜樂。耶穌藉著有人說「在上帝的國裡享受筵席的人多麼有福啊!」而引發一個比喻,祂指出世人如何看待甚麼是「福」。 
比喻中的人看「買地」、「買牛」、「結婚」是有「福」的,因為他們看事業和家庭的成就,更大過於上帝國的福氣。不僅如此,往往事業和家庭成為推辭上帝國的藉口。耶穌的教訓是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如此日常所需與祝福便隨之而來。可惜世人顯然過於追求錢財和男女之樂,而將上帝國放在一旁。耶穌要讓我們知道,人有了上帝就有一切,生命就有意義。但是,世人往往將錢財和男女之樂視為得到「天國」的快樂。 
現代人追求的福氣或快樂,也和錢財和男女之樂脫不了關係。現代人樂於追逐錢財,傾家蕩產簽彩券,樂於男歡女愛,搖頭禁藥不離身。這樣絕對不是福氣,反而帶來上帝的惱怒。至於,靈性貧窮者,他們接受上帝的邀請,他們將與上帝同享筵席的喜樂,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有福的。

作門徒的代價( 太 10:37-38 )
14:25 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
14:26 「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14:27 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14:28 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
14:29 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
14:30 『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
14:31 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
14:32 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
14:33 這樣,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算是跟隨耶穌基督呢?跟隨他要拋棄的又是什麼呢?坦白說,這些都與每個人的信仰經歷有關係。在耶穌基督所說的這兩個例子中,都是要我們認真看待跟隨祂的呼召。 
蓋一座高樓,需要很多錢?這不是一般人所蓋的矮房子。且蓋一座高樓需要極長的時間,正如耶穌時代的聖殿蓋了四十六年才完成。若有人要跟隨耶穌,他也必須有時間上的毅力,要付出的有如平地起大樓的艱鉅。 
此外,跟隨耶穌乃是生命的問題。就如同兩國開戰一樣,因為這已經不是要不要打的問題,而是更嚴肅的層次:你若打輸了,就必須順服對方的命令,甚至危及全國的生命。因此,當對方的戰力勝過你,而你決定不打時,或許能夠和對方談和平的條件;若你知道打不過對方,卻又決定開打時,就必須有付出慘重代價的準備,而付出的代價很可能就是所有的一切! 
因此,耶穌說:「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這絕對不是數目的問題,也不是報酬率高低的問題,而是生命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思考的是:什麼是我們生命的一切? 
會主心得:跟隨耶穌既然是生命的問題,就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至少我們要建立一個基本觀念:信耶穌基督不是只在禮拜天參加禮拜聚會而已,而是必須把聖經的教訓,確實實踐在我們每日生活中。這是一門不容易的功課,卻是我們大家每天要學習的、不可缺少的作業,而且是需要付上時間與代價的生命課題。

失味的鹽( 太 5:13 可 9:50 )
14:34 「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
14:35 或用在田裏,或堆在糞裏,都不合式,只好丟在外面。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耶穌教導我們作門徒必須付上時間與代價之後,緊接著耶穌藉由生活的必需品「鹽」,來教導我們作一個稱職的門徒,在生活上必需的態度為何。 
當時的巴勒斯坦人用的是岩鹽,鹽的結晶體附著在石頭上,需要用鹽調味時,必需先將岩鹽沾水溶解。岩鹽的鹽若是溶解掉了,那塊石頭就成為無用之物。它不能放在田裡當肥料,或是當土壤,因為它稍存的鹽份會傷害植物,只好丟棄不用。 
整段經文的目的在說明作個稱職的門徒,必需像個有味的岩鹽,如果做不起稱職的門徒而勉強做,就像無味的岩鹽,一無是處,比一般的石頭或泥土都不如。 
會主心得:如何做一個有「味」的門徒?我們可以從鹽的功能來看。
1.鹽是最早使用的防腐劑。沒有鹽,東西便會腐敗變壞了。換言之,有味的門徒或是教會要扮演著防腐劑的角色,對抗世界的腐敗,成為社會的良知。例如反對設立賭場、彩券等,彩券表面上雖然挹注在社會福利上,但這種所得逆分配的方式卻是不公義。因為,真正購買彩券多半是中下階層,有錢人並不需要藉此發財,以中下階層的錢去貼補全民健保與國民年金,反而造成「劫貧濟貧」的結果,不符社會正義原則。況且在基督教裡,我們反對以別人的損失為享樂的娛樂方式,更反對賭博背後的不勞而獲心態。
2.鹽可用來調味。菜裏沒有鹽便索然無味。有味的門徒和教會,不是令人憂鬱或壓抑,而是帶給人勇氣、盼望、樂觀和慈愛,把上帝的新滋味帶給人。換言之,基督徒必需先樂觀、積極、有盼望,如此才有見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