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一書簡介
作者:長老約翰/「約翰團體」(約翰和他的學生)
作者:長老約翰/「約翰團體」(約翰和他的學生)
日期:100s A.D.。
地點:以弗所--「約翰團體」所在地
目的:指出得救的喜樂(1:4)在乎確知得救(5:13);保持此喜樂在乎與神相交(1:7);彰顯喜樂在乎與人相愛(4:7)。
主旨:相交與相愛。
特徵:
1.本書是一卷專論「愛」的書信,涉及「愛的源頭」,「愛的顯明」,「愛的相待」等(「愛」字出現超越51次之多)。
1.本書是一卷專論「愛」的書信,涉及「愛的源頭」,「愛的顯明」,「愛的相待」等(「愛」字出現超越51次之多)。
2.書內全缺問安、人名、地址、祝福、著者之名等屬書信格式之詞句。
3.文體最簡樸,但神學最深奧,語調是深思式(Meditative)、宣告式(Pronouncive)及權威式(Authoritative)。
4.除了3:12的暗示外,本書全無引用舊約。
5.作者善用「相對式」的詞句表達真理(如光暗、生死、真偽、神與惡等)。
6.形式仿效舊約「智慧書」的體裁,喜用推理式的邏輯(Syllogistic Logic)作結論。
7.內容為書信中最難分析的一卷。
8.鑰字包括有「愛」、「光明」、「信」、「義」、「生」、「小子」、「親愛的」、「寫信給你們」、「若」、「凡」、「從起初」等。
歷史背景:
A.作者生平
第一封信的作者在開場白中,宣告自己是目擊證人(1:1、3)。他指明,這是他特別要強調的重點。他說,他所傳的福音,就是生命之道,乃是「從起初原有的,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他的信息主要是論到那位永在者於歷史上顯現出來,讓人可以聽到、看到、摸到。他的話表達得力道十足;他乃是以親身的經歷來擔保自己的信息。這信息並不是「乖巧捏造的虛言」(彼後1:16),而是歷史的見證,以感官中最敏銳的三個知覺來證實:聽覺、視覺與觸覺。
A.作者生平
第一封信的作者在開場白中,宣告自己是目擊證人(1:1、3)。他指明,這是他特別要強調的重點。他說,他所傳的福音,就是生命之道,乃是「從起初原有的,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他的信息主要是論到那位永在者於歷史上顯現出來,讓人可以聽到、看到、摸到。他的話表達得力道十足;他乃是以親身的經歷來擔保自己的信息。這信息並不是「乖巧捏造的虛言」(彼後1:16),而是歷史的見證,以感官中最敏銳的三個知覺來證實:聽覺、視覺與觸覺。
他在第2節的括號中,又重複提到感官的經驗(「我們也看見過,現在又作見證……」),在括號結束之後,重新回到主題時,他又這樣說:「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3節)。他要宣告的是一個見證,而他的見證倚賴個人從耳朵、眼睛和雙手所得來的經驗。4章14節似乎也是作類似的聲明:「父差子作世人的救主,這是我們所看見、且所見證的」。現在他能作見證,因為過去他看見過。這個客觀的見證乃是聖靈內在與主觀之見證所證實的(4:13)。還有第三處提及作者為目擊證人之處,不過較不直接,即在第五章6、7節,談到水和血的時候(約19:34-35)。
然而,大多數聖經學者認為,「看見」的宣稱只不過是指代理性的見證經歷。認為約翰書信顯示有一個「約翰團體」在發展,他們認為「我們」乃是指那個團體的領導人,就是「傳統的承繼人與詮釋者」。
B.讀者的問題
從歷史與時地看約翰是時在以弗所牧養主的教會,但他所負責的不只一個地方教會,而是整個教區的眾教會(或啟示錄的七教會)。在內容方面看,作者與讀者的關係相當熟悉,深明他們屬靈的情形(2:7、12、14、20-21),稱他們為「小子」,有如父親教導孩子般的為牧之心。雖有學者據5:21極力主張讀者全是外邦信徒(如 E. F. Harrison),或全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信徒(如 J. A. T. Robinson),然而當時的教會均是外邦人與猶太人參雜,而以外邦人為多。
從歷史與時地看約翰是時在以弗所牧養主的教會,但他所負責的不只一個地方教會,而是整個教區的眾教會(或啟示錄的七教會)。在內容方面看,作者與讀者的關係相當熟悉,深明他們屬靈的情形(2:7、12、14、20-21),稱他們為「小子」,有如父親教導孩子般的為牧之心。雖有學者據5:21極力主張讀者全是外邦信徒(如 E. F. Harrison),或全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信徒(如 J. A. T. Robinson),然而當時的教會均是外邦人與猶太人參雜,而以外邦人為多。
從書的內容可鑑定讀者深為一種異端所影響,這異端為一類之「諾斯底主義」(與歌羅西書的有別),此主義大受希臘人士所歡迎。(諾斯底主義出現在100s A.D.的異端)
諾斯底主義實質上為一種「宗教哲學」,基本思想有兩主流:(1)以智慧為首(智慧的顯示乃是知識)──抬舉智慧,視它為一切「救贖」的能力,遠超「信」的重要,有了「智慧」便可解脫世上一切的桎梏,因此他們高舉「智慧」,輕視「福音」,以為福音太單純,如世上的小學。(2)以物質為惡──此為他們的「宇宙二元觀」。他們認為凡物質皆惡,故此反對基督的「道成肉身論」,認為基督在世的生活為一幻影(稱為「幻影說」),或認為神的靈在基督受洗時降臨在祂身上,但在十架時離開祂(稱為「色林多說」,此說創自與約翰同代之異端者「色林多」〔Cerinthus〕)。這樣他們便把耶穌與基督分開;基督是凡人,耶穌是信仰之神。
C.本書的性質
本書按性質論不是一封私函,像貳書、參書、腓利門書、提摩太前後書、提多等;也不是專函,像哥林多前後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等專達某教會的。按內容論可算是一封公函,沒有特別指定某地某人,而是給一般信徒的,像是一本講道集,或倫理訓言雜錦。
本書按性質論不是一封私函,像貳書、參書、腓利門書、提摩太前後書、提多等;也不是專函,像哥林多前後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等專達某教會的。按內容論可算是一封公函,沒有特別指定某地某人,而是給一般信徒的,像是一本講道集,或倫理訓言雜錦。
D.著書時機
在書內可見當時教會之外的環境頗為平靜,因書內缺提向受苦信徒安慰之言語(與彼前不同),也沒提耶路撒冷被毀的事跡。所以本書著成的時日必定在70A.D.之後一段頗長的時期。而書中反駁「諾斯底主義」的主題,反映寫作日期在主後100年以後。
在書內可見當時教會之外的環境頗為平靜,因書內缺提向受苦信徒安慰之言語(與彼前不同),也沒提耶路撒冷被毀的事跡。所以本書著成的時日必定在70A.D.之後一段頗長的時期。而書中反駁「諾斯底主義」的主題,反映寫作日期在主後100年以後。
是時教外之逼害暫歇,然而教內之攪擾頗為猖狂,這正是當時教會之危機。一方面他們缺乏信徒當初(注意「當初」這字在本書內之地位)所有的熱忱,在信徒基本生活與神相交的事情上遺忘了,因而缺乏認罪,貪愛世界,在黑暗中行走。另方面他們備受敵基督派者困擾,把異端誤作真理,「認賊作父」,使教會內缺乏真誠的相愛,不能享受作神兒子,得永生的喜樂。作者有鑑於此,故筆此書,主要目的在於勸勉人在與神相交事上堅守,也趁此良機揭露異端者之面孔,使人防備,而能努力實行彼此相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