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 1:1-21 現代中文譯本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們 (但1:1-6:28)
但以理書可分成兩個部分:(一)1-6章,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的故事;(二)7-12章,但以理所看見的異象。
(一)1-6章,強調虔誠的猶太人在異族統治下所表現的堅貞信仰和超然的智慧。故事皆表示異邦君王終能體認以色列上帝的權能和威嚴(3:28,4:34-37,6:25-27)。這些故事含括被擄初期至巴比倫的淪亡。這些故事的歷史性很難考稽,或許是散居巴比倫猶太人真實的遭遇,或是某些宗教家的文學撰著。這些故事不是要傳遞歷史知識,而是要鼓勵猶太人在危難中如何保持忠貞的信仰生活;總之,這些故事要教導被擄的百姓在異族統治下,如何保持敬虔忠貞的信仰態度。這些故事原是流傳於被擄的猶太團體中,但以理書的作者利用它們,刻意修改故事的人物和情節,藉此向同胞宣揚上帝給人希望的信息。所以要了解這些故事最重要的原則,應是如何區別故事的外在架構,和故事所隱含的宗教信息。
(二)在主前第二世紀猶太人遭受安提阿哥四世的宗教迫害,但以理書的作者利用一些被擄時期的流傳故事置放於默示異象(7-12章)之前,讓讀者能洞悉這些故事和異象所隱含的真理,是和他們目前所遭受的逼迫有所關連。但以理書的作者不關心歷史或人物的真實性,卻甚為關注人物劇情的象徵意義。他只是利用這些故事來向當代的受苦同胞,間接地傳達他的宗教信息。這種文學可說是抗議暴政,鼓勵同胞的文學。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作者採取啟示文學的表達方法來宣講他所關懷的。
但以理在尼布甲尼撒的宮廷
1:1 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的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進攻耶路撒冷,圍困都城。
1:2 主准許他俘虜了約雅敬王,奪走聖殿器物的一部分。他把俘虜帶到巴比倫的神廟去,又把奪來的寶物存放在神廟的倉庫裏。
但以理書的故事是以主前六世紀初期為背景,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洗劫,有些猶大青年被擄到巴比倫,在他們身上所遭遇的事。他們本身既然是猶太人,流落異地,就感覺到那裏的文化,政治制度,與宗教方式,皆與他們自己的不同。
巴比倫是敬拜假神彼列(但4:8;賽46:1)或瑪爾杜克(Marduk)的中心,對事奉以色列上帝的來說,敬拜假神的要被咒詛。耶路撒冷聖殿神聖的器皿,現在被放在彼勒假神廟中的庫房裏,這更使他們睹物傷情,想起自己受外族統治。
在現代的世界裡,我們同樣也面對包圍我們的政治、社會、文化和宗教的壓力呢?我們似乎身處自由,心靈卻受禁錮。我們有選舉的自由,卻放任政治的醜陋。我們有錢買電視,卻被煽、色、腥、黑的節目洗腦。我們國家完整,卻無獨立國格。我們正向另一種型態的巴比倫妥協。
在現代商場與社會中的倫理道德,不斷降低的道德水準,更看重物質面,在私人與公眾生活中,基督徒影響力的正削弱中,這一「巴比倫」的氛圍,使得福音的傳揚更加艱困。 就在絕望中,就在無力反省中,不要灰心喪志,因為這世界總在上主的手中。「主准許他俘擄了約雅敬王,奪走聖殿器物的一部份」這經文正指出在黑暗中,上主仍掌權,有一天真神上帝的百姓終將從巴比倫被釋放歸回到上主的身旁,不再有邪惡的勢力,人人都聖潔,世界將美善,天上之城將降臨。
但以理書的故事是以主前六世紀初期為背景,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洗劫,有些猶大青年被擄到巴比倫,在他們身上所遭遇的事。他們本身既然是猶太人,流落異地,就感覺到那裏的文化,政治制度,與宗教方式,皆與他們自己的不同。
巴比倫是敬拜假神彼列(但4:8;賽46:1)或瑪爾杜克(Marduk)的中心,對事奉以色列上帝的來說,敬拜假神的要被咒詛。耶路撒冷聖殿神聖的器皿,現在被放在彼勒假神廟中的庫房裏,這更使他們睹物傷情,想起自己受外族統治。
在現代的世界裡,我們同樣也面對包圍我們的政治、社會、文化和宗教的壓力呢?我們似乎身處自由,心靈卻受禁錮。我們有選舉的自由,卻放任政治的醜陋。我們有錢買電視,卻被煽、色、腥、黑的節目洗腦。我們國家完整,卻無獨立國格。我們正向另一種型態的巴比倫妥協。
在現代商場與社會中的倫理道德,不斷降低的道德水準,更看重物質面,在私人與公眾生活中,基督徒影響力的正削弱中,這一「巴比倫」的氛圍,使得福音的傳揚更加艱困。 就在絕望中,就在無力反省中,不要灰心喪志,因為這世界總在上主的手中。「主准許他俘擄了約雅敬王,奪走聖殿器物的一部份」這經文正指出在黑暗中,上主仍掌權,有一天真神上帝的百姓終將從巴比倫被釋放歸回到上主的身旁,不再有邪惡的勢力,人人都聖潔,世界將美善,天上之城將降臨。
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叫我們記住,基督徒是在同一個時間,生活在兩個城巿之中:暫時的和永遠的,舊耶路撒冷和新的聖城,既在地上、也在天上,基督徒一方面是地上之城的公民,同時也是天上之城的公民,雙方皆叫他效忠。正如當時安提阿哥的時代一樣,但以理書之中的故事強化上帝子民的信心,並使他們有力量作決定。
1:3 尼布甲尼撒王命令他的太監總管亞施比拿從以色列俘虜中選出一些王室和貴族的青年。
1:4 這些青年必須是沒有殘疾、英俊、聰明、學識豐富、才智過人的,才有資格在宮廷服務。亞施比拿要教他們學習巴比倫的語言文字。
1:5 王也下令要每天供給他們宮室中所享用的食物和酒。這樣訓練了三年後,他們要在王面前供職。
1:6 在被挑選的人當中,有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都是猶大支族的人。
1:7 太監總管給他們起了新的名字,叫伯提沙撒、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
名字是一種標識,能夠概括性地描述那被命名的人主要特徵,當然也投射出命名者期待和目的。當「亞伯蘭」的性格改變時,他就被上帝改名「亞伯拉罕」(多國之父)。「西門」改變時,就被稱為「彼得」(磐石)。當「掃羅」停止逼迫基督徒時,他就成了「保羅」(微小)。被上帝改名當然有神聖的意涵;但被統治者改名就充滿邪惡的政治目的。
改名就是改了認同。因此,巴比倫太監總管給這四位沒有殘疾、英俊、聰明、學識豐富、才智過人的猶大年輕人起了新的名字,同時也是要改變他們的認同,甚至將來能夠成為「以夷治夷」的政治魁儡。
從古至中,統治者的侵略常以抹除文化記憶達到滅族的統治目的。1723年清國雍正元年,台灣平埔族開始使用漢姓,隨之也喪失自我的主體性。1944年9月昭和18年,台灣原住民全面改為日本姓名。當人覺醒後,就會深覺「正名運動」的重要性。1984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三十六屆總會通常年會決議於所有相關法規條文、公文、行文中更用山胞為原住民。同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當天發起將「山胞,番人,山地人」正名為原住民的「正名運動」。1991年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提出「為維護原住民尊嚴,應在政府登記的戶籍和身分證上,以羅馬拼音方式印上原住民名字」。1992年5月26日正名未通過,原運人士要求原住民國大代表退席抗議。1994年4月11日國民黨修憲小組決定不將「山胞正名」列入修憲案。在野黨強烈要求下,6月立法院修憲委員通過將《山胞》正名為《台灣原住民族》送請國大修憲。8月國大修憲將憲法《山胞》修正為《原住民》。2002年3月25日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1:8 但以理決心不沾王宮的食物和酒,免得自己在禮儀上不潔淨;於是他請求亞施比拿幫助他。
1:9 上帝使亞施比拿同情但以理,
1:10 可是他又怕王,所以對但以理說:「王已經規定你們的飲食,如果你們不像其他年輕人一樣 健康,王會砍了我的頭。」
1:11 於是,但以理去見亞施比拿所派來看管他和其他三個朋友的守衛,
1:12-13 對他說:「請你讓我們吃蔬菜喝白水,試試看,十天後把我們跟那些吃王宮食物的年輕人比一比,然後照你的觀察做決定吧。」
1:14 守衛答應讓他們試十天。
1:15 十天過後,他們看起來比所有吃王宮食物的年輕人更健康,更強壯。
1:16 從此,守衛讓他們繼續只吃蔬菜,不吃王所配給的食物。
但以理等四人都是以色列人當中一時之選,因此,當但以理去向他們的訓練官亞施比拿述說困難並請求他協助時,他就很清楚表示這是與生死有關的大事,不可以拒絕。但以理並不因此就放棄,他繼續尋求幫助。他找上了專門在看管他們飲食的守衛幫忙,並且以不會讓人感到很為難的方式,就是用十天作為試驗期。這十天的試驗期,可以說是倚靠上帝的信心考驗。
在統治者的誘惑下,人很容易忘記自己是誰,而與今世的「巴比倫」妥協。亡國後的以色列人當中,有一群人認為必須堅持信仰,無論遇到多麼惡劣的環境也堅持不改變信仰態度,但以理就是其一。
一個人面對要在優厚的環境下放棄信仰呢,還是要堅持信仰原則而失去安逸的生活機會呢?但大多數的人寧願放棄信仰的堅持,而為了要在待遇優厚的環境下。在生活、工作職場中受到名和財的誘惑時,你的抉擇將顯示出你的信仰根基為何?基督徒應經常反問自己這個問題。
今日是分辨是非困難的大眾傳播時代,世人常被音樂、電視、色情、藥物、網際網路不斷的灌輸某種價值觀。因此,信仰服事者和父母更有責任,教導信徒和孩子以聖經的原則來分辨所接受的價值為何。而能進一步做出合乎信仰的抉擇。
1:17 上帝使這四個青年精通各種文獻和學問,又賜給但以理有解釋異象和夢的才能。
1:18 王所規定的三年期限滿了,亞施比拿帶所有年輕人去見尼布甲尼撒王。
1:19 王一一跟他們談話;他對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印象特別深刻,因此這四個人被選中留在王宮伺候。
1:20王無論問甚麼,或提出任何難題,他們的解答總比全國任何占卜家或術士好十倍。
1:21 但以理一直留在王宮,到波斯王塞魯士征服巴比倫為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