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撒母耳記下 2:1-32

撒母耳記下 2:1-32 和合本
隨著掃羅及王儲約拿單死後,掃羅王位也瓦解了,只留下兩位高級將領繼續帶領這個政府。一是押尼珥,他是掃羅的最高元帥;另一位個是大衛,他有一段時期,曾是掃羅的指揮官之一,但現在他在洗革拉猶大的西部邊界。在古代國家危急時,軍隊將領往往需要控制大局。
這二位將領的行動相當不同。押尼珥決定為自己爭取權力;因此他設立掃羅一個兒子伊施波設(撒下2:8),作傀儡君王。此行動,明顯受到大部分的以色列人的支持,但是猶大支派卻不贊同魁儡君王(2:10)。
大衛受膏作猶大王
2:1 此後,大衛問耶和華說:「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嗎?」耶和華說:「可以。」大衛說:「我上哪一個城去呢?」耶和華說:「上希伯崙去。」
2:2 於是大衛和他的兩個妻─一個是耶斯列人亞希暖,一個是作過迦密人拿八妻的亞比該─都上那裏去了。
2:3 大衛也將跟隨他的人和他們各人的眷屬一同帶上去,住在希伯崙的城邑中。
2:4 猶大人來到希伯崙,在那裏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有人告訴大衛說:「葬埋掃羅的是基列•雅比人。」
2:5 大衛就差人去見基列•雅比人,對他們說:「你們厚待你們的主─掃羅,將他葬埋。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
2:6 你們既行了這事,願耶和華以慈愛誠實待你們,我也要為此厚待你們。
2:7 現在你們的主─掃羅死了,猶大家已經膏我作他們的王,所以你們要剛強奮勇。」
大衛尋求上帝的旨意後,才由洗革拉遷到希伯崙──猶大的一個主要城市。希伯崙是很合適作首都的地方,大衛不像押尼珥那樣,他沒有篡權;而是猶大支派主動膏立加冕大衛,使他作他們的王。伊施波設的百姓接受伊施波設作王;大衛的百姓則選擇大衛作王。值得留意的是,聖經強調上帝揀選的重要,這段經文卻也承認眾人做了合乎上帝的選擇。理想的統治者既被上帝所揀選,又同時完全被他的百姓所接受。
最後,大衛向以色列的王位直接踏上一步。他向基列‧雅比人發出的信息(撒下2:5-7),表明他已已受膏立為王。基列‧雅比這城鎮對掃羅非常忠心(參見撒上31:11下),它位於外約但的上面,北面離伊施波設的首都不遠,但大衛給他們的信息,表示他不理會他的競爭者的存在!大衛沒有要求他們支持他對抗伊施波設;反而傳達猶大與基列處在同一陣線,不是要對抗伊施波設,而是要對抗非利士人。
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
2:8 掃羅的元帥尼珥的兒子押尼珥,曾將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帶過河,到瑪哈念,
2:9 立他作王,治理基列、亞書利、耶斯列、以法蓮、便雅憫,和以色列眾人。
押尼珥將伊施波設帶到約旦河東岸的瑪哈念,遠離原來的首都基比亞,同時也遠離非利士人的陣地。此作法當然是避免或逃離與非利士人正面交鋒。
由於押尼珥避戰,我們很難知道伊施波設在耶斯列、以法蓮和便雅憫,還有多少實際的控制權。因為逃避到東岸,因此非利士人再次於約但河西岸強盛起來。總之,伊施波設是個軟弱的王,而押尼珥在戰後也畏懼非利士人。押尼珥設立伊施波設為王,並沒有尋求上帝的旨意,也沒有徵詢先知的意見。相對的,大衛則有詢問上帝的旨意(2:1)。
2:10 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登基的時候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惟獨猶大家歸從大衛。
2:11 大衛在希伯崙作猶大家的王,共七年零六個月。
以色列和猶大分裂時間不長。2:11指出大衛作猶大王共七年零六個月,而伊施波設作北部支派的君王有二年。這幾年之中,南北進行了內戰(參考撒下2:12-3:1)。
掃羅家和大衛家爭戰
2:12 尼珥的兒子押尼珥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的僕人從瑪哈念出來,往基遍去。
2:13 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和大衛的僕人也出來,在基遍池旁與他們相遇;一班坐在池這邊,一班坐在池那邊。
掃羅死後,以色列進行短暫的南北戰爭。南部以猶大之派為主二支派,擁戴大衛;北部由掃羅的元帥押尼珥等十隻派擁戴伊施波設為王。從2:12-13的先後順序看來,似乎是押尼珥發動戰爭,雙方軍隊在便雅憫的基遍相遇,此地靠近猶大北方邊陲地帶。
2:14 押尼珥對約押說:「讓少年人起來,在我們面前戲耍吧!」約押說:「可以。」
「戲耍」不是玩遊戲或運動會,此字的意思是戰鬥(combat),現代中文譯本翻譯成「比武打鬥」,比較好的翻譯應該是「叫陣」,就像大衛與歌利亞進行的單獨戰鬥(參見撒上17章);這一次每一方都派出十二人彼此較量,如果一方勝出,另一方可隨即撤兵,避免流更多人的血。更何況這是一場兄弟之間的內戰。通過數場的叫陣,大衛都勝利,以色人認為這是上帝與大衛同在的印證。
2:15 就按著定數起來:屬掃羅兒子伊施波設的便雅憫人過去十二名,大衛的僕人也過去十二名,
2:16 彼此揪頭,用刀刺肋,一同仆倒。所以,那地叫做希利甲•哈素林,就在基遍。
2:17 那日的戰事凶猛,押尼珥和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面前。
2:18 在那裏有洗魯雅的三個兒子:約押、亞比篩、亞撒黑。亞撒黑腳快如野鹿一般;
2:19 亞撒黑追趕押尼珥,直追趕他不偏左右。
2:20 押尼珥回頭說:「你是亞撒黑嗎?」回答說:「是。」
2:21 押尼珥對他說:「你或轉向左轉向右,拿住一個少年人,剝去他的戰衣。」亞撒黑卻不肯轉開不追趕他。
2:22 押尼珥又對亞撒黑說:「你轉開不追趕我吧!我何必殺你呢?若殺你,有甚麼臉見你哥哥約押呢?」
2:23 亞撒黑仍不肯轉開。故此,押尼珥就用槍鐏刺入他的肚腹,甚至槍從背後透出,亞撒黑就在那裏仆倒而死。眾人趕到亞撒黑仆倒而死的地方,就都站住。
這段故事集中在亞撒黑的死,他是大衛高級將領約押的兄弟;殺死他的,是北方的元帥押尼珥。押尼珥盡力避免發生這件事,但這件事不久後便發生重大的餘波;作者描述這件事的主要目的,顯示押尼珥及約押兩人,怎樣避免無謂的流血殺戮,他們皆承認對方為弟兄(2:26),他們有血肉之親。這種認識是真實而又有智慧。押尼珥嘗試說服亞撒黑離開他的時候,同時很明智地顯示他關心大家將來的關係;亞撒黑不肯聽從押尼珥,並不是押尼珥的錯。
2:24 約押和亞比篩追趕押尼珥,日落的時候,到了通基遍曠野的路旁,基亞對面的亞瑪山。
2:25 便雅憫人聚集,跟隨押尼珥站在一個山頂上。
2:26 押尼珥呼叫約押說:「刀劍豈可永遠殺人嗎?你豈不知終久必有苦楚嗎?你要等何時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趕弟兄呢?」
2:27 約押說:「我指著永生的 神起誓:你若不說戲耍的那句話,今日早晨百姓就回去,不追趕弟兄了。」
2:28 於是約押吹角,眾民就站住,不再追趕以色列人,也不再打仗了。
2:29 押尼珥和跟隨他的人整夜經過亞拉巴,過約旦河,走過畢倫,到了瑪哈念。
2:30 約押追趕押尼珥回來,聚集眾民,見大衛的僕人中缺少了十九個人和亞撒黑。
2:31 但大衛的僕人殺了便雅憫人和跟隨押尼珥的人,共三百六十名。
2:32 眾人將亞撒黑送到伯利恆,葬在他父親的墳墓裏。約押和跟隨他的人走了一夜,天亮的時候到了希伯崙。
在戰爭白熱化中,不容易承認對方是自己的同胞,甚至內戰也是如此;何況對抗外國人的戰爭,更不容易承認敵人是我們的弟兄──在上帝的眼中同是人。開始打鬥時就需要這樣承認,否則便太遲了。有智慧的領導者,要在事前看見可能的衝突,並且用一種實際步驟來避免。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見押尼珥的智慧來得太遲了:他加冕於一個人作王,但此人卻不是上帝所揀選的,故此給猶大帶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猶大的這地方已接納大衛作王。他的百姓也被逼受苦;他不知道自己將生命陷於極大的危險裏,押尼珥因追求權力,引致殺身之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