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生命的導師(Mentor in Life)
2025.9.14 台北濟南教會兒少主日/黃春生牧師
經文:提摩太後書 1:5、3:14-17
1:5 我會記得你有純真的信心;此個信心你的外嬤羅綺及你的老母友妮基先有,我相信現在你嘛有。
3:14 總是你著持守所學習所深信的道理,因為你知諸個是對什麼人學習的。15 你嘛知你對細漢就明白聖經,此個聖經會當互你有智慧通通過信基督耶穌得著拯救。16 全部聖經是上帝的神感動寫的,對教導,對督責,對糾正,對訓練人行正路,攏有利益,17 互服事上帝的人裝備好勢,通做逐項好事。
你有生命的導師嗎?
今天是兒童少年主日。感謝上帝,呼召校長、老師、家長、輔導平時對學生的信仰培育,又預備今日的兒少禮拜。
在今天的禮拜中,讓我們一起思想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誰是我們學習的導師(mentor)?
導師是什麼?是一位陪伴我們、鼓勵我們、引導我們走在正確道路上的人。可能是爸爸、媽媽、老師、教會的輔導,也可能是某一位曾經啟發我們的榜樣。
導師(mentor)不只是教知識的人,更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人。他看見你的潛能,願意陪你一起長大。這樣的人,是上主送來的祝福!
生命中的導師 —— 在生命歷程中引導與陪伴的人。
人生導師 —— 在生命方向、價值與抉擇上的引導。
生命導師 —— 在靈性、人生智慧、價值實踐上給予啟發的人。
聖經中的「mentor」:提摩太與他的母親與外祖母
我們來看今天的經文:
「我會記得你有純真的信心;此個信心你的外嬤羅綺及你的老母友妮基先有,我相信現在你嘛有。」(提摩太後書 1:5)
提摩太是保羅所愛的屬靈兒子,他年輕的時候就被差派成為教會的領袖。但他信仰的基礎,來自誰呢?他的外祖母羅以與母親友尼基!
換句話說──媽媽與阿嬤就是他生命最早的mentor!
再來看:
「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摩太後書 3:14–17)
我成長的過程裡的 mentor。
我是跟我爸爸一起做學生的。我小時候生了一場大病之後,奇蹟式的康復,沒有固定宗教信仰的父親,被媽媽吩咐需要帶我去教會參加兒童主日學,因為上帝醫治我,爸爸就陪我去主日學上課。過了幾年,我父親向牧師申請受洗,牧師說:「你沒有來禮拜,你認識基督信仰嗎?」我爸爸說:「我每個主日都帶孩子參加兒童禮拜、聽老師教導聖經,就是因為知道聖經的真理,所以我才想受洗。」很奇妙吧!我父親的信仰啟蒙導師 就是主日學老師。
我從小在教會長大,少年團契、青年團契,參與教會許多的服事,就連工作以後,我最常去的就是教會。
青少年時期的輔導影響我們很多,年少時疑惑、叛逆特別多,我當時的輔導梁文傑長老,他是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與台大機械系教授,他以開放對話的態度跟我們探索信仰的疑惑,我們也常到中央研究院去找他打乒乓球,是亦師亦友的長輩。
唸了神學院之後,對未來的牧會與服事充滿期待與挑戰,在畢業那一年學校安排已經畢業擔任傳道的學長來學校與畢業生座談,有一位學者分享「道學碩士三年所學的,出去牧會三個月就用完了...」。我聽到之後,非常訝異,這對「牧師蛋」非常打擊啊!因為我擔任過學生會長,又擔任班長,我向班上同學提議,我們來舉辦一個畢業旅行,過去畢業生沒有人舉辦過,這畢業旅行就是台灣教會巡禮,我們選了幾間教會去拜訪,期待能夠找到我們牧會起始的 mentor。
第一位拜訪的就是當時在台北東門教會牧會的盧俊義牧師,我在研究所三年級時,受派在台北東門教會實習,那時教會沒有牧師,我就擔負起許多的服事,帶領查經班、主日講道等等。
記得教會長老全體到嘉義邀請盧俊義牧師前來台北東門教會牧會,當時盧牧師問了一句話「台北東門教會有沒有查經班」,如果沒有查經班,這樣不讀聖經的教會,他是不會來的。長老告訴盧牧師,教會有查經班,神學生在帶領,也就這樣盧牧師答應來到他最想遠離的「大都市大教會」。我在東門教會擔任神學生的後期,非常喜歡聽盧牧師講道、聽盧牧師帶領查經,當時我太太與大安教會好幾位都跑到東門教會參加查經。我牧會開始,也學習盧牧師所採取加爾文逐章逐節的講道方式,他是我講道的 mentor。
在牧會上,開會、計畫事工,親力親為的規劃與執行,影響我很深的是從小看著高大身影的羅聯昇牧師,他是我母會大安教會的牧師,羅牧師從傳道師封立牧師至盡程退休,四十年都在大安教會。羅牧師的事工的企劃、執行能力都是一流的,自從我開始牧會時,都會回想羅牧師如何推動事工,他是我在事工上的 mentor。
我感謝上帝,我在教會裡面看到許多信仰的前輩都有著 mentor 的精神。親愛的孩子們,提摩太從小學習聖經,他不是自己摸索,是有人教他、陪他、鼓勵他。這些mentor,不只是傳知識,更是活出信仰的人。
這裡的「誰」是提摩太的 mentor,是他生命的榜樣。這提醒我們:上主安排我們身邊有mentor,也呼召我們成為別人的mentor。
其實社會上,我們也可以看到mentor的身影,例如「孩子的書屋」的故事。
上主日召開小會,會中通過從慈善基金捐款一百萬給台東大知本地區的「孩子的書屋」,之前我們也捐贈給蘭嶼、捐給照顧喜憨兒的育成庇護中心等等。這當中有可以看到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導師(mentor)。
說到「孩子的書屋」:
1999年陳俊朗在36歲時收掉在台北的生意,決定回台東家鄉,邊準備書記官考試,邊修補親子關係。準備考公務員期間他發現原住民孩童處境,開始於部落義務教吉他、打球,四次考書記官都落榜,決心投入社區營造。在他所居住的大知本地區,大半家庭缺乏閱讀環境,國小畢業學童具有國小程度的比例低,孩子生活在家暴、隔代教養、飢餓、家裡常沒電沒瓦斯等問題。大知本地區的小朋友都叫他「陳爸」。
當時,陳俊朗已在南王、建和、建農、美和、溫泉、知本、小高及多元這八處各建了一間書屋,分別發展戲劇、編織、射箭、搏擊、獨木舟等課程,還提供免費晚餐給孩子。他花光數百萬元積蓄,曾有半年時間僅靠泡麵裹腹。
後來《新新聞》總編輯的古碧玲聽到被稱為「陳爸」陳俊朗的故事,想要一探究竟,於是她也到台東知本的書屋陪伴、觀察後,將故事寫成《愛‧無所畏》一書,於2013年7月17日在臺北舉行新書發表會。
2014年在當地一名地主以低價租金提供土地,發起名為「一書屋一畝田」計畫,由來自全臺灣的五百多位民眾建立一間永久性書屋,兩層樓百坪面積,取名「青林書屋」,2015年8月1日完工。
2018年1月,陳俊朗接受中視《改變的起點》節目專訪,說希望「孩子的書屋」有日能消失,因那代表每個小孩都能在正常的環境下得到照養。但事實上,不斷不斷有弱勢家庭與孩子需要陪伴,陳俊朗沒日沒夜地奔波,因長期累積壓力,導致胃病、血壓、血糖飆高,遭醫師警告需裝心導管,2019年7月4日上午9點,他感到身體不適,彎腰穿鞋欲出門就醫時就因心肌梗塞昏迷,送醫後不治,得年五十五歲的他,撒手人寰時,留下的資產竟然只有一萬多元。
書屋上下六十幾個員工,都在慌亂之中。也有從小失怙的書屋孩子說:「就像是再失去一個爸爸。」
孩子的書屋深耕台東27年,目前有10個書屋據點,服務範圍包含14個社區。書屋成立的目的,乃希望填補家庭與學校功能的不足,包括每日的飲食、身心狀態、基本學力及多元課程體驗等。
書屋致力讓社區孩子脫離不安與恐懼,轉向陽光,不用擔心肚子餓了沒飯吃,衣服穿不溫暖、受了委屈沒人可以說。每個孩子也都將書屋當成自己第二個家。在這裡,孩子有第二次的機會,透過陪伴修補孩子心裡的缺口,讓孩子慢慢找回自信跟學習的樂趣。
陳爸過世後,加上疫情的這幾年以來,書屋捐款非常的困難,走的很辛苦。於是我們教會為此捐款。
期待導師(mentor)的精神繼續延續,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在許多導師的故事裡,我個人很喜歡北海道札幌農學校克拉克博士的故事。
克拉克博士(William S. Clark)是19世紀美國麻薩諸塞州農科大學的校長克拉克博士(William S. Clark)。1876年被日本明治政府邀請,前往北海道札幌,創辦「札幌農學校」。全校以英語授課,他每天早上帶領讀經,他用生命陪伴學生,不只教授農學、科學,更以聖經精神教導學生誠實、勤奮、敬畏上主。
咖哩源自印度,最早是作為一種「西方文明進步的象徵」,透過當時統治印度的大英帝國,被引入急欲脫亞入歐的日本;但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這種有著奇怪顏色的醬汁本身不是日本人習慣的食物,因此初期並沒有受到很大的歡迎,直到克拉克在札幌農學校的食堂裡推廣,才開始讓咖哩風行日本全國。同時,克拉克鼓勵日本人食用三種當時北海道新引進的作物:馬鈴薯、胡蘿蔔、洋蔥。
雖然他只待了短短的八個月,但他用生命影響了一代學生,建立起「信仰、品格、志向」並重的教育風氣。
札幌的景點羊之丘展望台(さっぽろ羊ヶ丘展望台)上面矗立著他的雕像,許多地方都可以見到他的名言「Boys, be ambitious! 少年よ大志を抱け!」(少年啊,要胸懷大志!)
但他鼓勵學生勇敢夢想、活出使命──在離別時,他對學生說:
「Boys, be ambitious!」(少年啊,要胸懷大志!)
是的!人生要有使命。
日本脫離封建進入明治維新時代,並且開始引進西方技術與人才,進行大幅度的改革,使日本快速現代化。這句話變成學校的精神,也鼓勵了無數青年走上不同的道路,其中也包括來到台灣幫助農業發展的人。
更特別的是:克拉克是一位基督徒,他在札幌農學校留下的,不只是學問,還有對上主的信仰與生命榜樣。他就是那群年輕人生命中的mentor。
兩位學生內村鑑三與新渡戶稻造,後來成為日本教會史上的重要人物。(內村鑑三 Uchimura Kanzō 後來創立札幌獨立基督教會,是日本基督教會本土化、無教會主義的重要推手;新渡戶稻造後來留美深造,又代表日本出席國際聯盟會議,還曾任職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長,史稱「台灣糖業之父」,是1984年至2004年間日幣5000元紙鈔上的人物。)
舊約中的榜樣
摩西與約書亞:摩西不僅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也培養約書亞成為接班人(申命記 31:7–8)。這是最早的「生命導師」典範之一。
以利亞與以利沙:先知以利亞帶領年輕的以利沙,直到火車火馬接他升天(列王記下 2:9–15)。這顯示出一位屬靈前輩將使命傳承給後代。
新約中的榜樣
耶穌與門徒:主上主耶穌不僅是教師,更以生命陪伴門徒三年,分享日常生活、行神蹟、教導天國的奧祕(馬可福音 3:14–15)。祂不僅傳遞知識,更塑造人的生命。
保羅與提摩太:保羅稱提摩太為「在信仰上作我真兒子的」(提摩太前書 1:2),顯示出屬靈導師與門徒之間如同家人般的親密關係。
羅綺、友妮基與提摩太:信心、信仰的基礎
耶穌:我們生命最大的mentor。
親愛的孩子們,最大的mentor是誰呢?就是耶穌!
耶穌在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就愛我們、陪伴我們。他曾說: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上主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馬可福音 10:14)
耶穌會幫助我們做決定、給我們勇氣、教導我們如何愛人如己、如何在困難中祈禱。耶穌不只是一位陪伴我們一生的mentor,他更是我們生命的救主。
在此,也要對老師、家長說:你是孩子的mentor。也提醒我們每一位大人——你就是孩子信仰的mentor!你在教會、生活有時無形間就會影響兒少。你的一句鼓勵、一個擁抱、一個一起祈禱的時刻,可能會成為孩子一生難忘的信仰記憶。
孩子需要父母陪他們讀聖經、帶他們來禮拜、在失落時說:「我們一起來向上主祈禱吧。」
導師不是權威的壓迫者,而是「僕人式的領袖」,以謙卑服事、用聖經真理引導。生命導師的特質不是控制,而是陪伴。他/她是一位旅途中的同路人,懂得傾聽,也懂得指引。
就像提摩太有母親友尼基、阿嬤,屬靈的父親保羅,就像札幌農學校的學生有克拉克博士,孩子的書屋有陳爸。而你,就是你孩子的mentor。
結語與呼召:勇敢做夢,跟隨耶穌
讓我們一起記住克拉克的話:「少年們,要胸懷大志!」但我們不只要有夢,更要有信仰、有愛、有耶穌做我們的mentor。
孩子們,你們願意讓耶穌成為你一生的導師嗎?
家長們,你們願意在孩子的成長中成為他們的mentor嗎?
生命導師不是單打獨鬥的導師,而是在信仰群體中與人民彼此建造。這呼應了保羅在以弗所書 4:11–13 中強調的: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都是為了成全聖徒,建立上主的身體。目前,我們少年團契、兒童主日學都需要有新的老師、輔導加入,校長不能兼撞鐘,我們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團隊服事參與兒少的牧養工作,如果有青年、社青有感動參與,歡迎告訴裝備部門世忠長老或是我。讓我們彼此陪伴,在愛中成長,成為有使命、有夢想、有信仰的人!
問題討論:
1.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像提摩太的母親友妮基、外祖母羅綺或保羅一樣的「生命導師」?他/她如何影響了你的信仰、價值觀或人生方向?
2.加爾文提醒我們,教會的導師不是權威的壓迫者,而是謙卑的僕人。你覺得在今日台灣的教會或社會中,導師應該如何「以愛與服事」來帶領,而不是用權力來控制?
3.上主藉著耶穌親自與門徒同行,成為他們的生命導師。今天,你最需要耶穌在哪一個方面成為你的導師?是信心、勇氣、愛,還是持守公義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