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馬太福音 20:1-34

馬太福音 20:1-34 和合本
葡萄園的比喻
園主不一定需要工人去葡萄園採收葡萄,他乃是因為憐憫這些沒有工作的人,以及他的家人,而提供他們有工作的機會,好除去生命生存的危機。這也是這個故事真正所關心的問題。
20:1 「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
對猶太人來說,葡萄園代表他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因為聖經的作者一再地用主人與葡萄園來比喻上帝和以色列百姓之間的關係。例如以賽亞書5:1-7,和耶利米書2:21都提到上帝栽種以色列民如同栽種最好的葡萄品種,可是很奇怪,這些最好的品種卻變成為最差的品種,是「又酸又澀」、「成為劣等、毫無價值的野葡萄樹!」先知耶利米就用這樣的句子在描述上帝跟以色列民的關係:「列國的統治者摧毀我的葡萄園;他們踐踏了我的田園,使我所愛的田園荒廢。」(耶利米書12:10現代中文譯本)這是先知耶利米在描述以色列民遭到巴比倫帝國吞滅的景象。
20:2 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
「講定」現在中文譯本為「約定」。「約定」的翻譯較能顯出此比喻的中心主題。聖經的作者告訴我們上帝跟祂的選民的關係就是在「約」這個基礎上,上帝是個「約」的上帝。我們跟上帝之間的關係也是在「約」。 
耶利米書31:33 我要跟以色列人民訂立的新約是這樣:我要把我的法律放在他們的胸懷裏,刻在他們的心版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路加福音 22:20 飯後,他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上帝的新約,是用我為你們流出的血設立的。」 
哥林多後書 3:6 他使我們有才幹作新約的僕人;這約不是字面上的法律,而是聖靈的約。字面上的法律帶來死亡,但是聖靈賜生命。 
聖經中「立約」的用語,都是用來說明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與生命有密切的關連。就像園主與葡萄園的關係一樣。
葡萄園的主人去雇工,他對每一個受雇到葡萄園去工作的工人都已經事先講好,這個講好的價錢是「照常例」(現代中文譯本將此字譯出),沒有特別的,或是誰有不同或特例,沒有,大家都是一樣「照常例」領「一錢銀子/一塊銀幣」。這個價錢是當時一個人養一個家庭約六、七個人口生活一天的工錢。也是當時羅馬兵丁一天的薪水。依照我們現在的市場工資換算,那就是每天大約是一千五至兩千元台幣之間。
20:3 約在巳初出去,看見市上還有閒站的人,
故事的重點就在這裡,主人是多次到葡萄園外的市場上,他不是一直在葡萄園裡面而不知外面的景況,他是一直在市場上察看實況。 
現代中文譯本清楚翻譯出時間,有上午九點、中午十二點、下午三點,和下午五點等各段時間。猶太人算一天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六點工作到下午六點前。下午六點開始算是另一天的開始。我們早期的台灣社會也是如此,工人總是從日出做到日落。跟今天在講究勞工時間觀念不太一樣,也沒有所謂的加班得徵求工人同意,或增發加班費的。 
故事的主題是放在這些工人原本是在市場上「閒站/無所事事」地站著,因為他們沒有工作可做,沒有人聘用他們。這種景況至今仍然存在,就是所謂「勞力市場」上的那些臨時工人,也就是所謂的「散工仔」,意思就是他們並沒有固定的工作可做,今天有工作,明天卻不一定有,明確地說,不是他們不想工作,而是他們沒有工作可做,他們就是所謂的「失業」者。 「閒站的人」不是他們懶惰,而是「因為沒有人雇用」。
在今天台灣社會仍有不少地方可見這種人力市場,例如民國六、七十年,台北橋下有個全台最大的人力市場,成千上萬的三重人每天越過台北橋,為台北市的建築與繁華貢獻心力,直到如今。那時正是十大建設經濟起飛的年代,1969年,在當時省主席謝東閔先生的「客廳即工廠」主張下,三重也全面動起來,小型工廠座落在鄰里巷道間,三步一家五步一間,從事的大多是螺絲、鑄模、點焊、電鍍、車床、塑膠射出等半製成品的工業零件,大規模的產量,撐起了台灣機械工業零件的半邊天。
會主心得:我們看到這位葡萄園主,他不是找到了工人進去葡萄園工作就滿足,沒有,他是一次又一次地出去,到葡萄園外面去看,只要看到有人尚且無所事事地遊蕩,他就問他們為甚麼不工作。然後在得知他們渴望得到工作時,他就又雇用他們入葡萄園裡去工作。他不一定需要他們,但是他想到的是這些人的需要。今天的教會需要從這方面來思考:我們是否也常常到教會外面去找人來進入這信仰的葡萄園裡來?或是我們已經因為我們的原裡已經有人就滿足了?或者是我們一直把園子的門關著?我們是在等人來找我們呢?或是我們時常到外面去找人,去問問那些在街上、在路上、在個個角落裡我們所發現的、所遇到的人,問他們是否願意到這信仰的葡萄園裡來?要學習耶穌基督,就是要學習這位葡萄園的主人一樣,出去找人進來我們的信仰葡萄園,而不是只在園子裡等待人進來。
20:4 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也進去了。
「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現代中文:我會給你們公道的工資)」這句話;這和先前第一批進入葡萄園的工人有「約定」是拿「一塊銀幣」不一樣,因為主人只叫工人進去葡萄園工作,並沒有說明要給多少工資,但是他是強調「所當給的/公道的工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會虧待。」
20:5 約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這樣行。
20:5說出第三、四批的工人也是一樣用這種方式雇用入葡萄園去工作。最後一批是下午五點的工人雖然沒有說明是個怎樣的聘法,但是應該也是與第二、三、四批的工人一樣「公道的工資」吧。
20:6 約在酉初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裏,就問他們說:『你們為甚麼整天在這裏閒站呢?』
20:7 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
20:8 到了晚上,園主對管事的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
「到了晚上」,是指傍晚六點鐘付工資的時間。這可以說是摩西法律的規定,因為根據利未記19:13這樣說:「你們不可剝削同胞,也不可搶奪他的東西。不可延遲付工人的工錢,即使一夜也不可。」申命記寫得更清楚:「困苦、貧窮的雇工,無論是以色列同胞或住在你們當中的外僑,你們都不可剝削他。要在太陽下山以前付給他當天的工資,因為他需要錢;他靠工資維持生活。如果你們不付給他,他向上主控訴,你們就有罪了。」(申命記24:14-15)很清楚的,延遲付工資是一種剝削的行為。因此,每當太陽下山的時候,也是工人領當天工資的時候。
這位園主要他的領班來發工資,而且是從最後進入葡萄園去工作的人先領工資。這一點確實是跟我們的行為經驗很不一樣的。
20:9 約在酉初雇的人來了,各人得了一錢銀子。
這是「天國比喻」所要強調「居後的,將要在先;而在先的,將要居後。」如果問為甚麼要這樣發工資,我們只能說確實不知道,因為天國是上帝所主管的地方,上帝要這樣分發工資,這是上帝的主權,我們確實不能理解。而且這種「居後的,將要在先;而在先的,將要居後」的看法,是馬太福音所要傳達的天國信息之主題,作者甚至將之看成是天國比喻的結論(20:16)。而這裡的「一塊銀幣」是園主與那些最早進入葡萄園去工作的工人所「約定」的工資,現在是最晚進入葡萄園工作的工人拿到「一塊銀幣」的工資。
20:10 及至那先雇的來了,他們以為必要多得;誰知也是各得一錢。
20:11 他們得了,就埋怨家主說:
20:12 『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
這些最早來做工的人一看到那些晚到的工人領的竟然跟園主和他們所「約定」的價錢是一樣,是「一塊銀幣」,心中當然有所盤算,認為一定會領比那些人多出很多。
以我們現在的所謂「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也必然是如此。但是,他們所得到的工資卻是跟那些人完全一樣,是「一塊銀幣」!這簡直是同酬不同工,因為做的都是一樣的工作,但是,有的工人只做一個小時,有的卻是做了近十二個小時。
這裡耶穌基督特別說出那些「埋怨」的人是「那些最早來工作的人」。這樣,做十二個小時的工時拿「一塊銀幣」,而做一個小時的也拿「一塊銀幣」,這樣的報酬,即使是在今天的共產社會恐怕也不可能存在,可是卻在「天國」裡出現,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難怪這些人會「埋怨」起來。
「埋怨」,其意思是指嘮叨不停。他們強調他們是「整天勞苦受熱」。我們知道在巴勒斯坦地方,若是在烈日下工作,那是很艱苦的,因為烈日下的氣候,很乾燥,皮膚有時會因為烈日而受傷。結果卻是得到跟那些只做一個小時,且不用受到烈日暴曬之苦的工人所得到的完全一樣,因為下午五點已是快要接近傍晚,即使是有太陽,也是黃昏時刻,這怎能叫人心平氣和呢?很難啊!
20:13 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
20:14 拿你的走吧!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
20:15 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
20:13-15是整個故事的中心經文;耶穌基督在這裡要說明出「天國」的主權就是在上帝,如同這葡萄園的主人一樣,主人有權來決定他自己的東西要如何處理。再者,主人並沒有違背他和工人之間的「約定」關係,這一點很重要。
聖經中「立約」的用語,都是用來說明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與生命有密切的關連。
這位園主就是這樣回答這些埋怨的工人,他強調自己並沒有違背原先和大家說好的「一塊銀幣」之「約定」。用今天的語言來說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因為主人也很可能在那些最早進去葡萄園工作的工人中,發現有很懶惰的工人,甚至是礙手礙腳的工人,他們的工作效率很可能妨礙了效率高的工人呢,那就只好自認倒楣了。不過這裡並不在強調這個問題,耶穌基督要強調的是主人有權決定他的東西,這是屬於主人的權柄。更重要的是主人並沒有違背他和那些工人之間的契約關係,不論是最早來的,或是半途找來的,或是最後才找來的。
會主心得:我們要學習園主的眼光,關心弱勢者,扶持能力不足者。
那些一直等到下午五點才得到機會進入葡萄園工作的工人,他們內心的焦慮並不比清早進入葡萄園裡工作的工人,在心靈上的負擔較輕,他們因為等待整天的時間,這已在他們的生命中造成很大的負擔。 
一個需要工作的人失業了,他的內心的焦慮一定很痛苦,不會快樂。一個「清早」就得到工作的人,至少在他的內心中是可以安慰、快樂的,因為他不用愁煩他那天的生活所需要從哪裡來。他和他的家人可以安心了,因為他已經進入葡萄園去工作了。而那些一直在等待人家去聘請他工作的人,等待工作的本身簡直就是一種很大的懲罰啊。想想看,他心中的焦慮會是如何的大?當他在下午五點才得到工作的時候,雖然他聽到主人跟他說會給他「公道的工資」,但是他並不會期盼甚多。他知道若是連那一個小時他都放棄,那他那一天就完了,完全沒有了。因此他們也進去做。沒有機會進入工作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痛苦啊。因此,那些清早就已進入葡萄園的工人實在是最可安心的人,因為主人已經很清楚地跟他們說要給他們「一塊銀幣」,而這個代價是他們歡喜得到的。因為這個價錢已經讓他和他的家受到生存的保障了。相反地,那些一直在等待工作的人,在那段等待工作的時間裡,就是一種生命生存的痛苦記號,不只是他自己,連他的家人都一樣在那痛苦中。
20:16 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有古卷加: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20:16重述了19:30的經文;此經文背景也是跟天國有關,因為那位既有錢、又有地位,並且年輕的人就是為了要「進入天國」得到「永恆生命」來詢問耶穌基督的。但是他卻因為錢多,財富成為他進入天國的一種絆腳石。耶穌基督最後說出了這個結語。現在將那些最早進入葡萄園工作者與最晚進入園裡工作者相比,結果呈現出來的是完全不同的狀況,這凸顯出天國的另一種奧秘,與我們的社會經驗法則不一樣。我們的經驗總是這樣:「先來的,先取得;後來的,拿剩下的。」也就是俚語所謂的:「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在天國卻不是齊頭式平等,而是人人的生命都均等。

耶穌第三次預言受難和復活( 可 10:32-34 路 18:31-34 )
20:17 耶穌上耶路撒冷去的時候,在路上把十二個門徒帶到一邊,對他們說:
20:18 「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
20:19 又交給外邦人,將他戲弄,鞭打,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復活。」

母親的請求( 可 10:35-45 )
20:20 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他一件事。
20:21 耶穌說:「你要甚麼呢?」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裏,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20:22 耶穌回答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他們說:「我們能。」
20:23 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我父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
20:24 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他們弟兄二人。
20:25 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
20:26 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20:27 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
20:28 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治好兩個瞎子( 可 10:46-52 路 18:35-43 )
20:29 他們出耶利哥的時候,有極多的人跟隨他。
20:30 有兩個瞎子坐在路旁,聽說是耶穌經過,就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
20:31 眾人責備他們,不許他們作聲;他們卻越發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
20:32 耶穌就站住,叫他們來,說:「要我為你們做甚麼?」
20:33 他們說:「主啊,要我們的眼睛能看見!」
20:34 耶穌就動了慈心,把他們的眼睛一摸,他們立刻看見,就跟從了耶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