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最黑暗的歷史背景—巴比倫被擄後期
● 最大的疑問:
上主是否仍掌管歷史?
祂是否仍記念祂的子民?
外邦的軍隊與偶像是否比以色列的上主更強?
一、外邦列國承認上主為唯一真神(45:14)
● 富庶大國—埃及、古實、西巴竟然要「歸向上主」
● 神學家B. S. Childs :不是狹義政治臣服,而是信仰上告白
● 七世紀,伊斯蘭從阿拉伯半島擴張,進入埃及、古實與示巴
人民每天五次禮拜(Salat),朗讀「清真言」(Shahada):「除阿拉以外,再無其他神明,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
● 上主不用刀劍,而是以公義、慈愛的價值
● 上主建立祂的國,不靠壓迫,而靠公義;不靠恐懼,而靠真實;不靠暴力,而靠憐憫。
● 不義的秩序不會永遠掌權,權勢者的高台不會永遠站立,受壓迫者的哭聲不會永遠被淹沒。
二、上主的隱藏與啟示(45:15–19)
●「隱藏的上帝」(El mistattēr):為什麼上主要隱藏?
● 馬丁路德在十字架神學中談到「隱藏的上帝」:上主往往不是在我們期待祂顯現的地方出現,而常常選擇在人眼看為軟弱、羞辱、痛苦之處彰顯祂的工作。
● Karl Barth:上主之所以隱藏,不是祂不存在,而是祂拒絕照著帝國的方式來證明祂自己。
● 上主常常在人的眼光以為「不可能」的地方行事
●「隱密」(45:19):象徵人心與政治世界的混亂、虛假與不確定
● 上主的「隱藏」並不是祂沉默,而是祂拒絕被操控
● 以賽亞告訴我們,上主的隱藏不是讓人絕望,而是讓人學會信靠;上主的啟示不是為了讓強權壯大,而是為了讓公義彰顯。
三、上主向全地發出救恩呼召(45:20-25)
1. 上主挑戰偶像崇拜的虛假(45:20-21)
● Brueggemann:偶像是一種體制,是一個結構,是一種讓人投靠卻最後讓人失望的力量。
● 巴比倫皇帝拿波尼度(Nabonidus,約主前556-539年)把各地的神像都搬到首都巴比倫,讓整個宗教系統成為帝國統治的工具。
● 救恩範圍被徹底擴大,不再只屬於以色列,而是給全世界(45:22)
2. 核心呼召:萬國都要歸向上主(45:22-23)
● Goldingay:跪拜不是被迫,而是承認真實。
●上主不是暴力,而是公義;不是權勢,而是真理;不是恐懼,而是愛。
3. 上主的誓言——拯救尋求祂的人(45:24-25)
● 上主親自宣告:真正能給你力量的不是外邦軍隊、不是政治盟友、不是人間權勢,而是上主。
●「拯救」(45:25)不是個人靈魂的救贖而已,而是公共性的救恩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要緊的反思:隱藏的上主對抗虛無的偶像
●上主隱藏自己,不是因為遠離,而是因為祂拒絕成為任何人的工具
●馬丁路德提醒教會:上主隱藏在十字架裡,祂的工作常在人的軟弱、失敗與破碎中進行,我們唯有靠信心的眼睛才能辨認祂的同在。
◎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在黑暗帝國中的信心察覺:
1. 黑暗帝國與可見的「偶像」
2. 上主隱藏,但不缺席
3. 上主選擇弱者,而非強權
問題討論:
1.當上主「隱藏」時,我們怎麼活下去?在你自己的生命中,有沒有曾經深刻感受到上主「好像沉默、不回應」的時刻?那段時間對你的信仰帶來什麼衝擊或成長?
2.在今天的社會裡,你認為最容易取代上主位置的「偶像」是什麼?(例如:金錢、市場、國族主義、科技、權力、成功、自我形象…)
3.如果你真心相信「沒有任何權勢能對抗創造主」,在接下來的一週,你願意改變或嘗試的一件具體行動是什麼?(例如:一項公義的選擇、一個憐憫的舉動、一個與弱勢站在一起的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