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以賽亞書43:22-28 以色列厭惡且得罪上主

 以色列厭惡且得罪上主

2025.10.19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聯合禮拜講道大綱

以賽亞書43:22-28


以賽亞書43:1–21六個圖像:上主是救贖者(v.1)護送者(v.2)創造塑造者(v.7)召集萬民的主(v.9-10)創造新事的上主(v.19)賜生命之水的源頭(v.20-21)


22節開始,上主忽然轉而控訴祂的人民

被愛的身份若失去回應,就會成為被遺忘的關係

「被救贖的群體」陷入冷淡與形式


一、人民犯罪遠離上主(43:22-24)


1.上主控訴以色列人的信仰冷淡

原本應該回應愛的子民,如今卻對上主冷淡無情

「呼求」:關係性的呼喊


2.冷淡的信仰比無信更可怕

「討厭、厭棄」:疲倦、倦怠、不耐煩

對比40:28上主「伊𣍐厭嘛𣍐倦


3.信仰的反轉與失落

弔詭的現象:當信仰變成負擔,而不是關係,當敬拜變成交易,而不是感恩,人就遠離了上主

老先知(第一以賽亞時期)指出:上主厭棄祭物(1:11),只喜愛行好、追求正義(1:17)

● 43:24 讓上主「厭煩」的是罪惡、過犯


4. 邀請我們重新「呼求上主」

不只是責備,更是一個邀請

上主不在意我們的獻祭多寡,而在意我們的心是否回到祂身邊


二、上主抹除人的罪惡(43:25)


● John Goldingay 認為以賽亞書 43:22-28 是扇形(Chiasm)結構

1.出乎意料的轉折

上主以「我」發語詞

上主赦免,不是因為我們配得,而是因為祂的性情就是愛


2.「塗抹」:上主親手改寫的恩典

「塗抹」(希伯來文 מָחָה, māḥâ):把那筆帳用墨抹掉

赦免不是一個法律手續,而是一個「創造性的行動」

● Karl Barth「神聖的遺忘」(heilige Vergessenheit)

福音的核心:上主不因我們的義而赦免,而是因祂的愛


3.愛不是否認罪,而是改寫罪

上主的赦免不是讓我們逃避,而是給我們重新開始的力量

上主的憐憫不是出於衝動,而是出於祂的本質——不變的愛


三、公義審判中的赦免(43:26-28)


1.上主邀請人「辯論」——不是審問,而是對話

「辯論」意思是「在盟約之下彼此對質」

● Gerhard von Rad 這不是毀滅性的審判,而是救贖性的對話


2.上主記念罪,是為了喚醒人的良知

「始祖/祖先」和「領袖」也犯罪

上主奇妙的愛:既能「塗抹罪」又能「記念歷史」;既有赦免的恩典,也有提醒的公義。上主不是放任,而是教育;不是報復,而是醫治。


3.歷史的記憶,成為重生的契機

上主讓人民在記憶中學會悔改

「記得,因為唯有記得,才能被醫治」

上主不只關心個人的靈魂,也關心民族的良心與社會的復原


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對今日的處境有何要緊的教導:


一、讓真實的悔改成為更新的起點

上主「記念」我們的歷史,又「不再記念」我們的罪


「來吧,與我辯論!」這不是責備,而是邀請

上主的審判不是為了定罪,而是為了更新

● Walter Brueggemann “the Scandal of grace”(恩典的醜聞)

恩典來自上主,不因人的配得或功業


圖圖大主教「赦免並非遺忘,而是打破報復的循環」

上主的愛不因我們的善而加增,也不因我們的惡而減少


二、行動檢驗信仰:信仰的更新必須帶出社會責任

真正的信仰更新,一定會流露在生活裡

路加福音4:18-19;以賽亞書42:6-7

信仰不是逃離世界,而是進入世界去愛

今天的問題不是「我們信得多深」,而是「我們愛得多實」


問題討論:

1.分享一段你親身經歷「被赦免、被重寫故事」的生命片段。對你而言,「神聖的遺忘」最難相信的是什麼?

2.「悔改」帶出行動:你個人、社會,最迫切需要的行動是什麼(貧困、長照、身心困境、環境議題、國家認同、上帝國價值)?我們可以做哪一件小而確實的事?

3.回想這一年,在哪些時刻信仰只剩形式、心卻疲倦?有哪些「忙碌」其實遮住了與上主的關係?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講道篇




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以賽亞書42:1-25 上主的僕人及不受教的子民

上主的僕人及不受教的子民

2025.10.5 台北濟南督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講道大綱

以賽亞書42:1-25


在最深的絕望中,先知宣告一個出乎意料的新異象

上主的僕人不以高聲喧嚷或暴力取勝

四首「僕人之歌」:42:1-949:1-1350:4-1152:13-53:12


一、上主的僕人:柔和卻堅定的公義(42:1-4


1. 僕人的身分與使命

上主的僕人並非帝國的暴力代理人

「僕人」的理解有不同層次

「公義」恢復社會秩序、使弱勢得安居的整全正義


2. 僕人的性格:溫柔卻堅定(42:2–3)

僕人不放棄那些被社會忽視的人

僕人細膩扶持、守護他們的火光不被吹滅

「柔和」:有能力卻選擇不濫用的力量


3. 僕人的堅持與普世影響

僕人的使命是普世性的:列國、海島

關懷「壓傷的蘆葦」


二、上主的應許:創造者的更新(42:5-9


1. 以創造者的身分宣告更新(42:5)


2. 僕人的普世使命(42:6-7)

跟世人立約」:僕人是上主與全人類立的新約記號

萬國之光/外邦的光」:救恩超越國族疆界

開盲人的眼睛、領被囚的人出監獄」:靈性的甦醒、真實的解放


3. 新事的宣告(42:8–9)

「新事」:祂在歷史中的持續創造

相信「新事」可能發生:不因政治高牆、國際孤立就失去盼望


三、世界的回應:萬國齊聲歌唱(42:10-17


1. 普世的讚美與「新歌」(42:10-12)

圖像:海島、曠野、山巒都要歌唱


2. 勇士的拯救與慈愛的引導(42:13-16)

「勇士」:要對抗邪惡與壓迫

上主的拯救並非帝國式的軍事侵略,而是以慈愛翻轉歷史的方向


四、警醒與悔改:拒作耳聾眼瞎的群體(42:18-25


1. 被責備的「僕人」(42:18-20)

原本被上主揀選、被託付公義使命的子民,如今卻成了看卻不行、聽卻不遵的群體


2. 苦難的根源:悖逆與失召(42:21-25)

被擄掠,並非因上主無能,而是因他們偏離使命、失去公義

審判不是終局,而是甦醒的呼喊

提醒我們:須防止屬靈失明與失聰


我們來想想以賽亞書第42章帶給我們什麼要緊的教導:


一、以柔和卻堅定的公義回應時代

以愛和真理堅定地抵抗不義,醫治受傷的世界


1. 在公共領域以真理抵抗恐懼

2. 在職場與社區以誠信守護公義

3. 在弱勢與危機中成為安全的庇護

「不折斷壓傷的蘆葦」:上主的僕人要去扶持最脆弱的生命

讓「灰燼中的希望」再次燃起


二、成為「人民的約、外邦的光」──跨越隔閡、促進和解


1. 教會走出圍牆,推動和解與公共關懷

2. 擁抱普世視野,勇於參與公共公義

3. 培養跨文化敏感度、愛鄰舍如同自己


問題討論:

1.先知描述僕人「不折斷壓傷的蘆葦,也不吹滅將殘的燈火」。在充滿假訊息與對立的社會裡,你認為基督徒該如何堅持真理又避免陷入仇恨?

2.成為「人民的約」:教會如何跨越族群與階級的界線?

3.「新事」的盼望在你心中是什麼?過去是否經歷過看似絕望,卻被上主翻轉的時刻?這如何影響你對未來的信心?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講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