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

以賽亞書41:1-29 既強大又慈悲的雅威

既強大又慈悲的雅威

2025.9.28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大綱

以賽亞書41:1-29


被擄巴比倫所依靠的一切支柱:國家、君王、聖殿、故土,全都瓦解。

以色列吶喊說:「上主還在嗎?祂是否仍記念祂的人民?祂是否真的掌管歷史?」

41章,兩個關鍵主題:上主對偶像的挑戰上主對祂僕人的安慰


一、上主的宣告:列國與偶像的無能(41:1-7


「法庭場景」揭開序幕

東方興起一人,是誰?波斯王居魯士(Cyrus


三個層次的動作:

1. 列國受召v.1

2. 義人被興起v.2–4

3. 雅威的證據挑戰

當列國看見居魯士崛起,列國忙於打造「安全感的象徵」


二、上主的應許:與以色列人民同在(41:8-20


1. 拯救神諭的開展:上主揀選的僕人(41:8-9

先知以「僕人」與「朋友」的語言喚起人民對歷史記憶的再確認


2. 驅散恐懼,賜下力量(41:10-13

全章的核心應許:「不要怕」(41:10,13)

連續出現 五個「我」的宣告


3. 弱小者的翻轉與被賦權(41:14-16

「小蟲」變為「有齒的新打穀機」

被上主記念與呼名的人,不能永遠活在受害者的身分中

被賦權者必須要自己站起來,不要把自己真的當成「小蟲」


4. 曠野開江河,翻轉絕境(41:17-20

出埃及經驗遙相呼應


三、上主的挑戰:偶像無力,惟獨祂成就(41:21-29


1. 神聖法庭的高潮:挑戰偶像(41:21-24


2. 人工神像的虛空與徒勞(41:24, 29


3. 上主的作為在歷史中彰顯:興起居魯士(41:25-29


我們來想想以賽亞書41:1-29帶給我們什麼信仰的省思?


一、在威脅中被上主賦權(empower),從恐懼走向勇氣


被灌輸「我們太小、太弱」的敘事

這份信仰的確信帶來三個行動呼召:

1. 重新定義身份,拒絕恐懼的囚籠

2. 重建生活,勇敢行動

3. 翻轉世界,活出公義憐憫的見證


二、拆解假神,活出公義與憐憫的見證


我們所倚靠的「假神」早已不只是木頭或金屬


我們的召命不只是自保,更要積極活出上主的價值:

1. 拆解假神,建立真保障

2. 翻轉社會荒漠,成為生命活水

3. 成為國際的見證者


討論題目:

1.以色列人在亡國被擄時問:「上主還在嗎?」今天台灣也面對威脅與不確定。請分享:在生活或社會處境中,哪些恐懼或無力感最常影響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這句話對你有何意義? 

2.經文諷刺偶像需要用釘子釘穩。今日的假神可能是經濟、科技、軍備或其他人造安全感。你認為今日台灣或你所在的社群最容易倚靠哪些「假神」?這些倚靠如何可能取代我們對上主的信任?

3.上主應許在曠野開江河,帶來更新。你覺得今天台灣社會的「荒漠」是哪些地方(如弱勢族群、教育、信仰自由)?教會或信徒可以如何參與成為生命的泉源?





講道篇

既強大又慈悲的雅威

2025.9.28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篇

以賽亞書41:1-29


以賽亞書40-55章,學界通常稱為「第二以賽亞」(Deutero–Isaiah),背景是猶大人民被擄到巴比倫的年代。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毀,人民被迫離鄉背井,流亡在異地。他們所依靠的一切支柱——國家、君王、聖殿、故土——全都瓦解。信仰的核心也似乎崩解,因為上主的應許看起來被擊碎。

在這場歷史的劇變中,以色列人的內心充滿疑問:「上主還在嗎?祂是否仍記念祂的人民?祂是否真的掌管歷史?」這些問題不僅是理性探問,更是流亡者的呼喊——當世界秩序顛覆,信仰能否支撐他們的存在?

這樣的處境,今日台灣人也並不陌生。我們外部有中國的軍事恫嚇、假資訊戰、認知作戰;甚至內部有協力者、第五縱隊,也有意識形態對立、人口老化、環境危機,許多人心中同樣浮現疑問:「我們該如何面對未來?我們能靠誰站立?」這種集體焦慮,正呼應著被擄以色列人的心聲。

在這無助、黑暗時刻,以賽亞的話語如同晨曦,突破厚重雲霾,傳來核心的福音:「不要怕,我與你同在」(41:10)這句話不是空洞的心理安慰,也不是虛幻的樂觀,而是建基於上主歷史作為的堅實應許。先知宣告:上主仍在掌管,祂是歷史真正的主宰,列國興衰都在祂手中,祂終要拯救祂的子民。

特別在第41章,先知意圖重新解讀被擄巴比倫猶大子民的疑問,這些疑問也是他們受到巴比倫的洗腦、認知作戰而產生的。先知透過這一首詩歌,傳達兩個關鍵主題:

1.上主對偶像的挑戰:上主揭露列國所倚靠的虛假安全感——人手所造的偶像,不過是需要用釘子固定的無力象徵。強大的雅威贏過巴比倫。

2.上主對祂僕人的安慰:上主重申與以色列的盟約,並在未來興起「公義的工具」成就解放。這位被預告的「義人」,多數學者認為是波斯王居魯士(Cyrus)。雖是外邦君王,卻在上主計畫中成為解放的器皿,顛覆猶大民族中心主義的框架,顯明上主的救恩具有普世性。顯示慈悲的雅威帶來拯救,帶來普世的救恩。

因此,41章不僅是對被擄群體的安慰,更是對所有在恐懼中尋求盼望的人說話。它呼喚我們:即使國際局勢動盪、內部危機重重,真正決定歷史的不是帝國與強權,而是公義憐憫的上主。


一、上主的宣告:列國與偶像的無能(41:1-7

1 上帝說: 

諸海島啊,要肅靜,要聽我的話! 

萬民哪,要聚精會神! 

你們來申訴吧; 

讓我們一起辨明是非吧。 

2 誰從東方引來那征服者, 

使他所向無敵? 

誰使他戰勝許多國家, 

打敗了許多君王? 

他的刀殺人,如摧枯拉朽; 

他的箭射人,使他們像風前的禾稭。 

3 他追趕他們,穩然前進, 

快速如腳不落地。 

4 誰使這事發生? 

誰決定歷史的方向? 

我—上主從開始就在那裡, 

在終結的時候,我也在那裡。 

5 諸海島看見就恐懼; 

遙遠的人也都害怕得發抖。 

他們都來了,聚集在一起。 

6 他們的匠人彼此幫助, 

互相鼓勵說:拿出勇氣來! 

7 木匠對金匠說:你的手藝不錯; 

鑄造偶像的工匠誇獎釘釘子的木匠, 

恭維說:你們做得好啊。 

他們用釘子把偶像釘牢, 

使它牢靠穩固。 


本段以一幅宏大的「法庭場景」揭開序幕:「諸海島啊,要肅靜,要聽我的話!萬民哪,要聚精會神!你們來申訴吧;讓我們一起辨明是非吧。(41:1)。這不是政治辯論會,而是宇宙法庭的宣告——歷史的審判官不是巴比倫王,也不是波斯王,而是上主自己。先知以戲劇化的方式,召集遠方的「海島」與「萬民」,要求他們安靜下來,聆聽歷史主宰的宣判。

接著先知問:「誰從東方引來那征服者,使他所向無敵?」多數學者認為此人是波斯王居魯士(Cyrus,舊譯:古列、塞魯士)。這是神學上一個關鍵翻轉:上主使用外邦君王來解救祂的人民,挑戰猶太人以往「救贖只屬於猶太民族」的傳統觀。

此時居魯士在世界舞台上才剛嶄露頭角,尚未聲名大噪;但先知以先知性的眼光宣告:不是巴比倫,也不是其他強權,而是上主親自「挑動居魯士的心」,使他成為上帝的工具。

法庭上,雅威與其他神明的論證。這裡可以看到三個層次的動作:

1. 列國受召v.1):遠方的人民被喚起,靜默聆聽,因為審判的法官不是他們認為強大的帝國,而是上主。

2. 義人被興起v.2-4):上主主動推動歷史,興起一位戰無不勝的領袖,彰顯上帝在歷史中掌權。雅威自我啟示,是開始,也是終結。

3. 雅威(上主)的證據挑戰:先知質問:「誰能像上主一樣,預告、興起這位征服者?」暗示唯有上主能掌控未來。

5-7節,當列國看見居魯士的崛起,心中恐懼、彼此驚惶(v.5)。於是他們尋求「安全感」的方式是——造偶像。第七節用極具諷刺感的筆調描繪:「木匠對金匠說:你的手藝不錯;鑄造偶像的工匠誇獎釘釘子的木匠,恭維說:你們做得好啊。他們用釘子把偶像釘牢,使它牢靠穩固。

這是一幅極具張力的諷刺畫面:列國忙於打造「安全感的象徵」,但那些偶像其實是脆弱的、需要人鑄造,又需要人釘牢固定。這種描述顯示偶像崇拜的荒謬本質——人不僅要製造自己的神明,還要用釘子「幫它站穩」!這樣的神明又如何能給人真正安全?

當台灣面對極權政權的威脅,我們也常被恐懼驅使,試圖抓住「看得見的安全感」——軍備、經濟數字、或國際盟友。這些固然重要,但以賽亞提醒我們:歷史的終極掌控不在霸權,也不在虛假的偶像(象徵錯誤的價值)安全感,而在上主手中。祂能用出人意料的人與事翻轉局勢,如同祂在歷史中興起居魯士。我們要知道我們的體制在維護什麼價值?民主自由的體制,在維護上帝國的價值;而極權體制,在維護獨裁者的價值,是敵對基督的。


二、上主的應許:與以色列人民同在(41:8-20

8 但是,以色列我的僕人哪, 

雅各,我所揀選的子民哪, 

你是我的朋友亞伯拉罕的子孫。 

9 我從天涯海角把你帶來; 

我從遙遠的角落呼喚你。 

我對你說:你是我的僕人。 

我沒有遺棄你,我揀選了你。 

10 不要怕,我與你同在; 

我是你的上帝,你還怕什麼呢? 

我要使你堅強,要幫助你; 

我要保護你,要拯救你。 

11 那些對你發怒的人要蒙羞受辱; 

欺凌你的人要死亡。 

12 你去找跟你打仗的人,卻找不到; 

你的敵人要被消滅。 

13 我是上主—你的上帝; 

我要賜給你力量。 

我告訴你:不要怕,我要幫助你。 

14 上主說: 

以色列,我的子民哪, 

你雖弱小,也不用害怕。 

我是救贖主—以色列神聖的上帝; 

我要幫助你。 

15 我要把你當打穀機, 

裝上又新又利的齒; 

你要打碎山嶺,毀滅它們; 

你要打碎小山,使它們成為灰塵。 

16 你要把它們簸揚起來, 

讓風吹散,讓颶風把它們颳走。 

但是你要歡喜,因為我是你的上主; 

你要讚美我—以色列神聖的上帝。 

17 當我窮苦的子民尋求水喝, 

當他們喉嚨乾渴, 

我—上主要垂聽他們的禱告; 

我—以色列的上帝不遺棄他們。 

18 我要在荒山中使江河出現, 

在山谷中使泉水湧流。 

我要使沙漠有湖泊, 

使旱地有水源。 

19 我要在沙漠中種植香柏樹和金合歡樹, 

也種番石榴樹和橄欖樹。 

曠野中將有松樹、杉樹,和黃楊樹。 

20 大家一看見就知道, 

我是上主;我成就了這一切。 

他們會明白, 

以色列神聖的上帝使這事實現。


1. 拯救神諭的開展:上主揀選的僕人(41:8-9

8節,以親切而有力的稱呼開始:「以色列我的僕人哪,雅各,我所揀選的子民哪,你是我的朋友亞伯拉罕的子孫。

先知以「僕人」與「朋友」的語言喚起人民對歷史記憶的再確認:

僕人(עֶבֶד, ‘ebed:摩西、大衛等人曾被如此稱呼,表示受差遣、承載上主旨意的尊榮身分。

朋友(אוהבי,’ ohavi, 愛的朋友):上帝稱亞伯拉罕為朋友,象徵信靠與盟約的親密關係。

以色列雖被擄、被羞辱,但上主提醒他們:身分並未被取消;他們依然是被揀選、被差派的群體。這不是因功績而得,而是出於上主自由的愛與盟約信實。

2. 驅散恐懼,賜下力量(41:10-13

全章的核心是那句熟悉的應許:「不要怕」(41:10,13)

這裡連續出現 五個「我」的宣告,形成極有力的安慰:

我與你同在

我是你的上帝 

我要使你堅強 

我要保護你 

我是上主—你的上帝

這些宣告不只是心理輔導,而是基於上主的臨在與主權。恐懼是人性,但信仰的力量在於:恐懼被「與你同在的上主」取代。舊約學者Walter Brueggemann 指出,這裡的安慰不只是止於「被撫慰」,而是召喚:上主正在呼召人民從恐懼中走出,重新承擔見證與行動的使命。

3. 弱小者的翻轉與被賦權(41:14-16

以色列,我的子民哪,你雖弱小,也不用害怕。...我要把你當打穀機,裝上又新又利的齒...」(41:14-15

「弱小」原文是「小蟲」,帶有卑微、柔弱、無防衛力的意象。猶大人民因被擄、失敗而自我認定渺小,甚至被統治者洗腦,他們如同螻蟻般的奴隸,豈可蚍蜉撼樹,但上主的話語打破這種宿命感。祂要使「小蟲」變為「有齒的新打穀機」,使其有能力粉碎堅硬穀殼、預備收成。打碎大山、小山,更是指向山上的偶像丘壇要被擊碎,上主的價值要被高舉。

這是典型的賦權(Empowerment)神學圖像:被上主記念與呼名的人,不能永遠活在受害者的身分中。被賦權者必須要自己站起來,不要把自己真的當成「小蟲」,他們被召要「站起來重建生活」,從被壓制者成為參與歷史翻轉的行動者。

最後的結語:「但是你要歡喜,因為我是你的上主;你要讚美我—以色列神聖的上帝。(41:16b)安慰的終點是讚美,因為經驗到翻轉的力量。


4. 曠野開江河,翻轉絕境(41:17-20

18我要在荒山中使江河出現,在山谷中使泉水湧流。我要使沙漠有湖泊,使旱地有水源。19我要在沙漠中種植香柏樹和金合歡樹...(41:18-19)

這裡是一幅極具詩意的更新圖景:

地貌的逆轉:荒漠變成水源充沛之地。

生態的重生:原本不可能長樹的地方,出現象徵生命力的樹木。

這與出埃及經驗遙相呼應:上主在曠野開道路、使磐石出水。如今祂再一次應許,在帝國強權的魔咒下,仍能開創新的世界可能性。經文中一連串的動詞(開、使、種植)強調這完全是上主主動的創造行動。受造界的改變,彰顯上主的榮耀。


三、上主的挑戰:偶像無力,惟獨祂成就(41:21-29

21 上主這樣說: 

萬國的神明啊,你們來申訴吧。 

以色列的王這樣宣布: 

把你們最強的理由提出來! 

22 你們來預言將要發生的事, 

解釋往事的意義。 

來指示我們, 

使我們知道這些事情的後果, 

預測未來的事件。 

23 讓我們明白將來如何, 

我們就知道你們是神明。 

做些好事或降些災難, 

好使我們驚惶恐懼。 

24 你們都算不得什麼; 

你們所做的都是虛無; 

拜你們的人卑鄙可惡! 

25 我已經在東方選定一個人; 

我要他從北方來攻擊你們。 

他踐踏君王,像踩踏汙泥, 

像窯匠踩踏泥土。 

26 你們當中有誰預言這事的發生, 

使我們可以說他沒有錯誤呢? 

你們當中誰都沒有提起這樣的事; 

沒有人聽見你們說過這樣的話。 

27 我—上主首先把這好消息報給錫安; 

我打發使者到耶路撒冷說: 

你們的同胞回來了! 

28 我看看所有的神明, 

沒有一個有話可說; 

沒有一個會回答我的問題。 

29 所有的神明都胸無一策; 

它們都軟弱無能, 

一事無成。


1. 神聖法庭的高潮:挑戰偶像(41:21-24

41章前半,先知已描繪上主安慰、揀選子民,如今語氣轉向尖銳的辯證。上主以審判官的身份宣告:「你們來申訴吧...把你們最強的理由提出來!」(v.21)這是一場公開對質的「神聖法庭」不僅以色列要聽,列國與偶像也要在上主面前接受檢驗。

呼召偶像陳明未來(v.22–23

上主挑戰偶像:「讓我們明白將來如何,我們就知道你們是神明。」這是一種帶著諷刺的邀請若偶像真是神明,就應該能夠詮釋歷史、宣告未來,像上主一樣掌管時間。但偶像沉默無聲,毫無能力。

Brevard Childs 指出,這裡延續了全章的「法庭訴訟」脈絡:上主以宇宙審判者的姿態,公開顯明自己的獨一性和啟示的真實。最後法庭判決定讞,做為公義的展現,而條約也將構成新秩序。

2. 人工神像的虛空與徒勞(41:24, 29

你們都算不得什麼;你們所做的都是虛無」(v.24

 所有的神明都胸無一策;它們都軟弱無能,一事無成。」(v.29

這是強而有力的總結:偶像不僅無法預測未來,也無法創造任何真實影響。它們需要人去打造、扶持、釘穩,根本沒有自主的生命力。這裡與前文(特別是v.11-12v.24)形成呼應:所有敵對者、偶像與帝國勢力在上主面前都要被證明是「虛空」

3. 上主的作為在歷史中彰顯:興起居魯士(41:25-29

25節「我已經在東方選定一個人」,上主在此指出祂自己的作為——「祂親自興起居魯士,使帝國興衰成為祂救贖計畫的一部分。」這與前面(v.2-4)呼應:真正掌控歷史、決定國際格局的,不是巴比倫的神明,也不是任何政治權力,而是上主。

聖經學者 Joseph Blenkinsopp 評論說,這裡顯出一種「歷史神學」的力量:「信仰不是抽象的宗教情懷,而是可以在具體歷史事件中被驗證的上主作為。」即使是外邦君王,也可能被上主使用成為解放的器皿,打破猶大民族中心主義的限制。


我們來想想以賽亞書41:1-29帶給我們什麼信仰的省思?


一、在威脅中被上主賦權(empower),從恐懼走向勇氣

以賽亞書41章誕生於人民最黑暗的時刻——耶路撒冷陷落、聖殿被毀、人民被擄。他們政治上失敗、軍事上無力,身份幾乎被抹除。但上主對他們說:「我對你說:你是我的僕人。我沒有遺棄你,我揀選了你。」祂重新為人民命名,宣告他們不是奴隸,而是祂所揀選、受召的群體;不是被歷史淘汰的配角,而是見證歷史主宰的核心角色。

這也是對今日台灣的呼喚。當我們面對中國極權政權的軍事威脅、資訊戰、認知戰,以及內部的焦慮與無力感,很容易被灌輸「我們太小、太弱」,對抗流氓更是蚍蜉撼樹的敘事。然而,聖經提醒我們:歷史不由獨裁者決定,而在上主手中。

這份信仰的確信帶來三個行動呼召:

1. 重新定義身份,拒絕恐懼的囚籠

如同上主對被擄的以色列人所做的,祂今天也告訴台灣人:你們不是只能被動接受命運,而是祂所呼召的人民。這呼召使我們不再自覺渺小,不再被敵人的敘事綁架,不再被侵略國的認知戰與洗腦影響。上帝的同在即使弱小如「小蟲」,在上帝的賦權下成為有齒的打穀機。

2. 重建生活,勇敢行動

被賦權(empowerment)的人不只是等待救援,而是主動站起來。猶太人曾在異地建立會堂、用律法和祈禱延續信仰;台灣也能靠信仰與群體力量重建:強化民主韌性、社區防衛、教育、社會安全網,成為彼此的守望者。

3. 翻轉世界,活出公義憐憫的見證

偶像提供的是虛假的安全感,唯有公義與真理能帶來真正穩固。教會和社會要成為「曠野中的江河」,關懷弱勢、接納移工與難民、支持自由信仰;並在國際社會上見證民主、人權與和平的價值。

以賽亞的安慰不是被動的心理慰藉,而是呼召:不要害怕,因為上主與我們同在。

祂是行動的上主,不是需要人去「釘穩」的偶像;祂是歷史的主宰,不是極權者的附庸。

因此,願我們不再以受害者的心態看自己,而是以被揀選、被賦權的身份勇敢前行;在恐懼的浪潮中挺身而立,持守信仰,活出公義與憐憫;並在國際上成為一個自由、民主與盼望的見證者。

「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 這不只是歷史的回聲,更是上主今天給台灣人民的呼召和勇氣的源泉。


二、拆解假神,活出公義與憐憫的見證


以賽亞書41章以尖銳的語言揭露偶像的本質:「它們需要人去打造、用釘子釘穩,卻無法說明過去,也無法預告未來。」這樣的諷刺穿越時空,直指我們今日的處境。

我們所倚靠的「假神」早已不只是木頭或金屬,而是各種現代化的象徵:亮麗的經濟數字、強大的科技權力、嚴密的軍備安全。這些雖然重要,但如果被視為最終保障,就成了虛假的安全感。經文提醒我們:失去公義與真理的價值,終究只是另一種需要「釘穩」的幻象;唯有倚靠上主,才是真實穩固的保障。

今日的世界價值常以經濟與軍事為安全指標,但若沒有公義、憐憫、真理,就只會帶來脆弱和恐懼。台灣身處國際夾縫中,雖被視為「小國」,卻能從以色列的經驗得力量——即使渺小,也能被呼召成為上主作為的見證者。

因此,我們的召命不只是自保,更要積極活出上主的價值:

1. 拆解假神,建立真保障

不盲目依賴軍備與經濟,而是以公義、信實、民主與自由作為國家穩固的根基。經濟與軍事不是我們追求的對象,是我們拿來鞏固公義、憐憫,實踐民主自由的價值,促進人類社會走向上帝國的新國度。

2. 翻轉社會荒漠,成為生命活水

關懷被遺忘的弱勢,如移工、原住民、難民、貧困家庭,讓他們經驗到公義與憐憫。

3. 成為國際的見證者

持守民主、人權與信仰自由,在全球動盪中活出自由與和平的典範,讓世界看見黑暗中仍有公義之光。

這是上主在以賽亞書41章中給我們的呼喚:不要以虛假的安全感麻痺自己,也不要被恐懼吞噬;要以信仰為根基,讓公義與憐憫在台灣生根,並流向世界。

願我們不只是被動求生,而是成為「曠野中的江河」,讓乾渴的大地看見新的希望,讓世界因我們的信仰實踐而認識掌管歷史、行公義好憐憫的上主。


討論題目:

1.以色列人在亡國被擄時問:「上主還在嗎?」今天台灣也面對威脅與不確定。請分享:在生活或社會處境中,哪些恐懼或無力感最常影響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這句話對你有何意義? 

2.經文諷刺偶像需要用釘子釘穩。今日的假神可能是經濟、科技、軍備或其他人造安全感。你認為今日台灣或你所在的社群最容易倚靠哪些「假神」?這些倚靠如何可能取代我們對上主的信任?

3.上主應許在曠野開江河,帶來更新。你覺得今天台灣社會的「荒漠」是哪些地方(如弱勢族群、教育、信仰自由)?教會或信徒可以如何參與成為生命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