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獄中書信(1:7、1:13):約主後60-62年
一、典型的書信問候語(1:1-2)
● 當時典型的書信格式:問候語—自我、對方、請安
● 腓立比,主前35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II)征服
● 保羅時代,腓立比是羅馬駐防城(Colonia Romana)
● 濃厚的羅馬帝國尊卑榮辱文化(honor-shame culture)
● 排斥卑賤(shameful exclusion)和迎合尊貴(honorable welcome)
● 蘭頓(Jon E. Lendon)《榮耀的帝國》(Empire of Honour)
● 保羅自稱「奴僕」,是刻意、故意?
● 反文化(counter-cultural)的身份認同:「取了奴僕的形象」(腓2:7)
● 出埃及背景的解放神學意涵(出 21:5-6)
● 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50-52年,使徒行傳16章)
● 「領袖和助手們」現代台語翻譯成「監督」與「執事」
● 「信徒」原文是「聖徒」:與上帝立約的人,特有道德品行的人
● 「恩典, χάρις」:是上帝為人所做的
● 「感謝, εὐχαριστέω」:是人為上帝而做的
二、過去的關係(1:3-6)
● 保羅以「感謝」來回應上帝的恩典:
物質層面:奉獻、支持。(1:5)
靈性層面:同工,同心合意。
● 「同心協力」(κοινωνία)多種翻譯:相交、交通、夥伴、捐款、團契、共同體
● 「上帝一定會繼續這工作」:上帝親自推動上帝國的工作
● Gordon Fee《保羅書信神學》:“κοινωνία” 是保羅神學中的核心
● 「共同參與在上主的使命中」,不是單純支持保羅,而是與他一起參與那冒險性的福音事工
三、現在的關係(1:7-8)
●「在我心裡」(καρδία, kardia):不只是情感,也包括思想、意志
●「想念」:意思是同心志、同方向
●「特權」(1:7)原文是「恩典」(χάρις, charis)
●「基督耶穌的愛心」(1:8)原文是「基督的心腸」
●「心腸」直譯是「內臟、腸子」
● Gordon Fee:保羅與腓立比教會之間非比尋常的屬靈連結
● 共同承擔福音使命:「恁攏有及我分享(συγκοινωνός)」
四、未來的關係(1:9-11):愛心的祈求
● 不是情感式的愛,而是「在辨識中增長的愛」
● 沒有真知識和判斷力的愛:溺愛、盲目的喜愛與擁戴
● 以真知識和判斷力來建立的群體,活出上帝國的價值,反抗羅馬帝國的尊卑榮辱文化
● 保羅不是鼓勵理性主義,而是強調愛心必須與真知識同行
● 在基督的日子裏結出「仁義果子」,將榮耀歸與上主
這段經文對於我們今日處境有何要緊的提醒:
一、翻轉屬世的價值觀,朝向上帝國的價值觀
● 保羅反轉社會價值觀,以「耶穌基督的僕人」的身分為榮
● 我們需要「朝向上帝國的價值觀」
二、團契不只是友誼,而是共同參與
● 長老教會強調「信徒皆祭司」與「生命共同體」
● 卡爾‧巴特(Karl Barth):「三層同心圓」式回應
第一層:對基督的感謝—基督的救贖與呼召(根源)
第二層:對彼此感謝—共同參與的團契(延伸)
第三層:對世界的感謝—信仰的使命與責任(實踐)
● 基督中心 → 團契延伸 → 世界責任
三、成長不是數字,而是仁義的果子
● 愛必須與真知識和判斷力同行
● 缺乏神學基礎的愛:溺愛、盲目的喜愛與擁戴
例如:沒有公義的愛:「#MeToo」運動
美國南方浸信會 SBC 醜聞(2022年)
天主教神職性侵全球危機
● 記住:教會的成長不是數字,而是仁義的果子(好德行)。
問題討論:
1.在榮辱分明、重視頭銜的羅馬文化中,保羅卻自稱「奴僕」,你如何理解這種身分認同?你在教會或社會中是否也曾掙扎於「面子」或「地位」?成為「僕人」對今天的基督徒而言,實際上意味著什麼?
2.我們可以如何做,讓團契關係不只是友誼,而能實踐共同參與(κοινωνία)的層面?
3.保羅為信徒祈求「愛心與真知識和判斷力一齊增進」,這提醒我們愛若沒有辨別力,可能變成溺愛、盲從,甚至造成傷害。你曾有過「出於愛卻造成錯誤」的經驗嗎?你認為基督徒如何操練「有辨識力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