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出埃及記17:1-16上主是我的旗幟

上主是我的旗幟
2021.12.12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待降節第三主日講道大綱
出埃及記17:1-16

 

●  以色列民族受壓迫的歷史:1-15

●  以色列民族解放後的考驗:16-18

●  立約成為上帝的子民:19-24章,十誡、民法、刑法

●  上帝與子民同在的記號:25-40章,會幕與聖所

 

一、再次遇到「無水可喝」的困難(17:1-4)

● 遵照上主的指示為何還會遇到「無水可喝」的困難?

 

● 瑪拉發怨言(出埃及記15:23-27)

● 遇到同樣的困難,但是仍沒有學會如何解決困難的功課

● 不斷的陷入「老把戲」(pìⁿ-kâu-lāng,變猴弄)

 

● 利非訂(Rephidim)是「床、休息地」的意思

 

● 摩西罵回去嗎?指責嗎?

● 「繼續埋怨」對比「懇切祈禱」

你們不可像從前在瑪撒那樣試探上主—你們的上帝。(申命記6:16)

● 摩西和亞倫離開會眾,站在聖幕門口。他們俯伏在地上;上主的榮光向他們顯現。(民數記20:6)

 

二、上主是不是和我們在一起?(17:5-7)

「埋怨」和「試探」,「瑪撒」和「米利巴」

 

● 摩西與長老「一起走在人民前頭

● 上主說:「我要站在你面前

喝了一樣的靈泉。這泉是從跟他們同行的屬靈磐石上湧流出來的;那磐石就是基督。(哥林多前書10:4)

 

● 會幕與聖所:上帝與子民同在的記號(25-40)

三、再次證明上主和我們在一起(17:8-13)

「亞瑪力」意思是「兇猛好戰」,猶大南境的掠奪者

● 民數記24:20 稱為亞瑪力「諸國之首」(亞瑪力本是最強大的國家)

 

● 內部團結才能對抗外敵:「安內」後「攘外」

● 與過紅海不同,每個人都有他的角色與使命

 

●  扶著摩西的手,「扶」就是一個見證,見證他們是同心合意

●  「殲滅」:僅該次戰役,而非「滅族」

 

四、高舉上主的旗幟(17:14-16)

● 記錄事蹟,是為了不忘記上主

 

● 高舉上主的旗幟,「高舉上主的木杖」

● 1996年台海危機,距離福建8公里馬祖的高登島國旗

● 高舉上主的旗幟」、「耶和華已經起了誓」(和合本),意思是向上主的旌旗舉手

 

● 在掃羅與大衛年間,亞瑪力人還是以色列人的強大仇敵。(撒上 15:2-730:1-19)

 

通過今天的經文,我們來反思二項信仰課題:

 

一、祈禱的地點才是爭戰的主場地,對上主的信心才是得勝的關鍵

 

二、沒有偉大的領袖,只有高舉上主旌旗,各盡其職的扶持者

你去挑選一些人,準備明天跟亞馬力人作戰。明天我要站在山頂上,手裏拿著上帝吩咐我帶的杖。(17:9)每個人都有他的角色與使命。

 

問題討論:

1.以色列人在對抗亞瑪力人的攻擊,他們獲勝的方法是什麼?

2.「上主是我的旗幟」這與摩西高舉木杖有何關聯或意義?

3.面對中共對臺灣日增的威脅,這段經文給我們什麼啟發?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上主是我的旗幟
出埃及記17:1-16
1、以色列人過紅海
      聽從上主話安排
      進入曠野挑戰多
      需要上主親同在

2、亞瑪力人來爭戰
      選民恐懼與不安
      摩西祈禱站山頭
      助手齊心來相伴

3、上主旗幟獲高舉
      禱告團結應持續
      同心承擔負使命
      戰勝敵人必無虞

4、教會上帝的會幕
      信徒同工皆奴僕
      各盡其職助牧長
      廣傳福音人信主

講道篇

上主是我的旗幟

2021.12.12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待降節第三主日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出埃及記17:1-16


我們教會宣教中心暨主日學教室修復獲得今年(2021)建築獎佳作,昨天(1211)上午,我與文宗長老到南港展覽館參加第五十屆建築師節,並代表教會從賴清德副總統手中接下獲獎獎牌。大獎都是公共建設、大建案獲得,小建案的大獎就是「佳作」,我們能夠獲得建築獎的殊榮,都要感謝上帝,願上帝紀念大家一路以來的代禱、奉獻,在今天被稱為「喜樂」的主日,與大家分享這項喜樂的消息。

待降節第三主日點燃粉紅色蠟燭是象徵「喜樂」,這跟粉紅色蠟燭也被稱為「牧羊人的蠟燭」,因為天使向曠野中的牧羊人報喜樂的好消息,宣布耶穌基督即將降生。待降節最常說的一句話是“maranatha”(主必要來),希臘原文μαράνα θά (“maranatha”,“馬拉那撒”)是亞蘭文 מָרָנָא תָא (“我們的主,來!”) 的音譯。待降節是紀念耶穌的降生,更是呼應「主耶穌啊,請來吧!」這句話也是整本聖經最後的祈禱(啟示錄22:20)

渴望上帝降臨來拯救、來解放,使受壓迫者得自由,使世界充滿公義與平安,這不僅是待降節的希望。同時也是,出埃及記的核心信息。在出埃及記第一至十五章,描述希伯來人受極權帝國的壓迫,因此他們向上帝哀求,他們渴望上帝的拯救。第十六至十八章則記載,上帝帶領受壓迫者得釋放,以色列民族解放後在曠野中的考驗。接著,第十九至廿四章描述上帝與以色列民族立約,上帝成為他們的上帝,他們成為上帝的子民,立約是以頒布「十誡」等同民族的憲法,接著頒布民法、刑法,讓這以色列民族進入法治的時代,當然法治條文也會隨時代與時俱進的改變。最後,第廿五至四十章,則是透過會幕與聖所不斷將上帝的話語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實踐出來,而會幕與聖所更是上帝與子民同在的記號。

現在讓我們來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一、再次遇到「無水可喝」的困難(17:1-4)

1(民20:1-13)以色列全體人民遵照上主的指示離開曠野,一站一站地遷移。他們到利非訂紮營;那裏沒有水喝,2他們又埋怨摩西說:「給我們水喝吧。」摩西回答:「你們為甚麼埋怨?為甚麼要試探上主?」3但是人民非常口渴,繼續埋怨摩西。他們說:「你為甚麼把我們領出埃及?要讓我們和我們的兒女、連同我們的牲畜都渴死嗎?」4摩西在上主面前懇切禱告說:「我拿這人民怎麼辦呢?他們快要拿石頭打死我了。」


遵照上主的指示、吩咐、話語、命令」是出埃及記要重要的鑰詞,法老的心剛硬就是他不聽上主的話語,而摩西就是遵照上主的話語去行。在第十七章第一節說「以色列全體人民遵照上主的指示離開曠野」,照上主所應許的,如果以色列人民遵照上主的指示應該能夠順利啊!但是這裡卻讓我們有個疑惑,以色列人民不是「遵照上主的指示離開曠野」嗎?為何還會遇到「無水可喝」同樣的困難?

上一次無水可喝,記載在第十五章。以色列人民離開了紅海,走了三天到了一個地方,那地方的水非常的苦澀,無法飲用,人民因此埋怨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因此稱那地為「瑪拉(苦澀的意思,出埃及記15:23-27)。各位,是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的嗎?不!摩西沒有這樣的能力,是上帝才有可能帶領他們脫離法老和埃及帝國的精銳部隊,也因此摩西說:「你們埋怨我們,其實是埋怨上主!(出埃及記16:8)

瑪拉不只有苦澀的水,還有人民不斷的埋怨,結果上帝叫摩西拿一棵樹木來改變水質,使他們可以喝到甘甜的水。看到了嗎?遵照上帝的指示,改變了水質、解決困境。

在此,他們遇到同樣的困難。想想,若是你遇到曾發生過的考驗或困境,你會如何做呢?過去遇到情慾、金錢的誘惑跌倒,今天同樣遇到情慾、金錢的誘惑,你會如何做呢?如果,我們沒有從失敗之處學得教訓,我們日後還會遇到相同的考驗。

對學生來說,這一題不會寫,也不想面對,下次還是不會寫類似的考題。我認識一個人,他剛學會開車,但是有一次路邊停車不小心撞到別人的車,那次之後他很畏懼路邊停車,除非停車位的前後都有空位,但是台北市哪裡可以找到有連著三格停車位,很困難吧!有次他請我坐他的車去練習,繞了很久還是找不到停車位,好不容易遇到路邊有一格停車位,他請我幫他停車,我才知道他心裡的障礙。

障礙沒有跨越過去,下次遇到類似的障礙還會一直存在,不會自動消失。以色列人在瑪拉無水可喝發怨言,他們還沒有學習到如何處理的方法,就不斷的陷入「老把戲」(pìⁿ-kâu-lāng,變猴弄)的情境中。

這次發生的地點在利非訂(Rephidim)是「床、休息地」的意思,但在此他們並無法真正的休息,因為他們還是沒有學習到「信心」與「信靠」上帝的功課。

作為領導者,遇到大家失去信心、耐心時,摩西的反應如何呢?摩西罵回去嗎?或是指責眾人嗎?在此,我們沒有看到,倒是在第四節這樣描述說:「摩西在上主面前懇切禱告」。若根據民數記的記載,是這樣描述的:「摩西亞倫離開會眾,站在聖幕門口。他們俯伏在地上;上主的榮光向他們顯現。(民數記20:6)

這讓我們看到一個強烈的對比,會眾的態度是「繼續埋怨」,而摩西亞倫則是俯伏在地上「懇切祈禱」。

摩西一向的反應就是將人民埋怨的聲音帶到上帝面前,摩西不被人民情緒勒索或是威脅,就像他不受法老威脅一樣。這讓我們看到,上帝用人的主要對象,不是他有甚麼特別強的才幹或領導能力,而是他能夠謙卑的倚靠上帝。

套用著名的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阿爾伯特 艾利斯(Albert Ellis)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若不要再陷入「老把戲」的糾葛,就必須要挑戰原本非理性的經驗,注入新的經驗,創造新的情緒型態(new feeling)。往後,我們看到上帝就是透過十誡、律法,不斷在改變這群脫離奴隸生活的以色列民族,重塑他們的民族型態。


二、上主是不是和我們在一起?(17:5-7)

5上主對摩西說:「你帶幾個以色列人的領袖跟你一起走在人民前頭,手裏要拿著你擊打尼羅河水的杖。6我要站在你面前,在何烈山的一塊磐石上。你擊打那磐石,就會有水流出來給他們喝。」摩西當著以色列領袖的面這樣做了。7那地方叫瑪撒,又叫米利巴(「瑪撒……米利巴」意思是「考驗……抱怨」。);因為以色列人在那裏抱怨,試探上主。他們問:「上主是不是和我們在一起?」


遇到困境、艱難時,做頭或帶頭的人該如何做呢?以弗所書、哥林多前書有句經文是這樣說的「丈夫是妻子的頭(以弗所書5:23;哥林多前書11:3)當使徒保羅使用「頭,κεφαλη」這個字是軍事用語,古代的將領都是要帶頭衝的,肩膀要承擔壓力的。當使徒保羅說「丈夫是妻子的頭」時,意思並不是指丈夫「出一支嘴」發佈命令而已,也不是只會當「頭家」的樣式,而是要有「guts」如「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的「勇士」。換句話說,丈夫必須在最危險的時刻,出來挑起責任,也必須在最需要的時候,能夠想到要為整個家庭拼命致死的決心。

此刻,上帝吩咐摩西與長老(領袖)一起走在人民前頭」,這個畫面就在表達「承擔」。甚至,在第六節,上主說:「我要站在你面前」。看到嗎?上帝要承擔起,以色列民族的困境與命運。就像耶穌基督降生來到世上為所有的人犧牲生命,祂就是「身先士卒」的最佳典範。

使徒保羅在解釋擊破磐石的事件,這樣說:「喝了一樣的靈泉。這泉是從跟他們同行的屬靈磐石上湧流出來的;那磐石就是基督。(哥林多前書10:4)保羅已經將此事件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不是停留在肉體口渴的層次,而是當人的心靈飢渴時,要從基督身上獲得靈命的活水,就像耶穌所說的:「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4:14,和合本)

第七節交代「瑪撒」和「米利巴」這二個地名的典故就是「埋怨」和「試探」,聖經不掩飾以色列民族祖先的「醜事」,反而說起這二個地名的由來,讓後代子孫清楚知道祖先的軟弱。他們之所以軟弱、抱怨,是因為對上帝的信心不足,他們想要知道「上主是不是和我們在一起?

面對信心的不足,人性的軟弱,後來又發生類似的信心危機,就是他們「鑄造金牛」要來代表「上主和我們在一起」。但在出埃及記第廿五至四十章,上帝則以會幕與聖所,作為上帝與以色列人民同在的記號。

第七節,以色列人用試探的語氣回覆摩西:「上主是不是和我們在一起?摩西無法回答這問題,但是,上帝馬上就通過一場戰役證明了祂確實與以色列人民同在,就是第八節與亞瑪力人的戰役。


三、再次證明上主和我們在一起(17:8-13)

8亞瑪力人到利非訂攻擊以色列人。9摩西約書亞說:「你去挑選一些人,準備明天跟亞瑪力人作戰。明天我要站在山頂上,手裏拿著上帝吩咐我帶的杖。」10約書亞摩西所吩咐的,出去跟亞瑪力人打仗,而摩西亞倫,和戶珥到山頂觀戰。11只要摩西舉起手,以色列人就得勝;他手一放下,亞瑪力人就得勝。12摩西的手酸了,亞倫戶珥搬來一塊石頭,讓他坐在上面;兩人站在他旁邊扶著他的手,直到日落的時候。13這樣,約書亞殲滅了亞瑪力人。


亞瑪力(עֲמָלֵק)意思是「兇猛好戰」(fierce and warlike),這個民族是遊牧民族,是雅各的哥哥以掃的後代,算起來亞瑪力人與以色列人五百年前是一家人。亞瑪力人活動範圍主要在迦南地的南境,民數記第廿四章二十節稱為亞瑪力人為「諸國之首」,也就是最強大的國家。當時還沒有國家觀念,他們的身份比較是「馬賊」,也就是騎馬的掠奪者、土匪,他們行動很快,搶劫一空就跑。

好在,以色列人才剛解決內部的衝突。如果同時發生「無水可喝」的內部衝突,以及亞瑪力人的圍攻,恐怕能力再強的領導者,都很困難善處。此時的以色列民族,可說是內部矛盾解決了,也因為有團結的內部才能對抗外敵,也就是「先安內」、「後攘外」。

在這一場戰役裡,與過紅海不同。過紅海的時候,以色列人只有不斷地逃跑,一點力都用不上。第九節,摩西約書亞說:「你去挑選一些人,準備明天跟亞瑪力人作戰。明天我要站在山頂上,手裏拿著上帝吩咐我帶的杖。(17:9)有人在山下作戰,有人在山上,這場戰爭打到日落,必定需要有後勤補給,要有醫療救護等等的工作。換言之,在利非訂的戰役裡每個人都有他們的角色與使命。

甚至在這場戰役中,也出現新的領導者,約書亞的名字在這裡第一次出現。約書亞是屬於以法蓮支派的後裔,的兒子,他跟摩西在一起時,是個年輕的助手(出埃及記33:11)。他的名字原來叫「何希阿」是「拯救」的意思,後來被摩西改名為「約書亞」,意思是「耶和華是救主」,這個名字提醒他「耶和華是救主」。換句話說,不要倚靠自己的能力,而要倚靠上主——我們的救主。就像,摩西帶著上帝吩咐他帶的「杖」,要在山上高舉,同心為這場戰役仰望上帝。

你有沒有想過?這根木杖曾經在埃及修理過法老,也使紅海淹沒埃及帝國最精銳的部隊,難道不能再重演一次嗎?只要捲起沙漠風暴,這些亞瑪力馬賊一定逃之夭夭。但是,上主沒有這樣做,而是讓摩西約書亞,讓以色列人民學習「團結」對抗外來的攻擊。這次的戰役,不是因為以色列人民的戰力強或弱的問題,也不是他們有什麼戰術,而在於摩西的雙手。只要摩西的手持續舉起,以色列人民就贏,反之就輸。這樣的戰爭很明顯的表示出是上帝在跟亞瑪力人戰爭。

第十二節「摩西的手酸了,亞倫戶珥搬來一塊石頭,讓他坐在上面;兩人站在他旁邊扶著他的手,直到日落的時候。」在此,「扶」就是一個見證,見證他們是同心合意的。在之前,以色列人才因為「無水可喝」在埋怨,很清楚明白的,當內部有埋怨、有衝突,如何能夠「扶持」彼此呢?在教會裡,我們就是要實踐這樣的信仰態度,要彼此扶持,好叫我們能夠為上主爭戰好的爭戰。

第十三節描述說:「這樣,約書亞殲滅了亞瑪力人。」這不是在說將亞瑪力滅族,而是在這次的戰役中,強盜掠奪者被殲滅。在掃羅大衛年間,亞瑪力人還是以色列人的強大的對敵(撒上15:2-730:1-19),仍然活躍在迦南地的南地曠野數百年。

這場戰勝掠奪者亞瑪力人的事,就是上帝要回答以色列人民的疑問:「上主是不是和我們在一起?(出埃及記17:7)


四、高舉上主的旗幟(17:14-16)

14於是,上主對摩西說:「把這次得勝的事蹟記錄下來,使後代不會忘記。告訴約書亞,我要完全毀滅亞瑪力人。」15摩西建造了一座祭壇,稱它「上主是我的旗幟」。16他說:「高舉上主的旗幟!上主世世代代要和亞瑪力人作戰。」


這是出埃及之後第一場戰役,是在以色列人民上下一心、彼此扶持、仰望上帝而取得的勝利。上帝要摩西將這次得勝的事蹟記錄下來,不是要紀念高舉任何人,而是為了不忘記上主就在他們當中。這件事情也將成為以色列子孫的民族教材。

「文字」記載我們在歷史中走過的足跡,記載上帝在我們當中的恩典的帶領,將這些事蹟記載下來,才能夠使我們記得上帝在我們這個信仰團契中的帶領。否則,時間一久之後,我們很容易忘記上帝曾經在我們當中所行的恩典。

我以前在神學院教書時,我會告訴神學生說「文字」、「週報」是牧師的副牧,因為透過文字,不斷在教導、分享與提醒,這就是我習慣將每日新眼光結合歷史,透過Line與大家分享。而我自己二十幾年來,也習慣將講道大綱、講道篇、文章、心得等等都寫在研經與個人的部落格上面,與大家分享。

最後,摩西建造一座祭壇,稱它「上主是我的旗幟」,這旗幟是什麼?就是摩西在山上所「高舉上主的木杖」,當摩西手舉高時,大家受到激勵鼓舞,大家仰望上主。

在近代,最著名的升旗,應該屬於《硫磺島升旗》,1945223(為時35天的硫磺島戰役的第5)由美聯社記者所拍下六位美軍將國旗插在山頂上。在山頂插上旗幟,要告訴其他部隊該地已成功佔領,這對戰爭者而言都能帶來無比的鼓舞。

最近有部影集《國際橋牌社》,有一集就是在描述1996年的台海危機,當時臺灣即將舉行具有高度主權象徵的總統直選,情報顯示中共計畫強奪馬祖旁的一座小島高登島,這座島距離福建只有八公里,登陸艇不到十分鐘就可以開過來。島上守衛的指揮官接獲情報後,他打一通電話到臺灣給他的妻子,說很想念她、愛她,第二通電話指揮官向馬祖本島回報說,只要後方馬祖列島的守軍看到高登島山頂的國旗被換掉,就知道高登失守了,就請他們不用客氣,馬上對高登島開砲,島上所有的守軍都抱有死戰到底的決心,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要與登陸的共軍同歸於盡,他們當時就喊出「同島一命」彼此激勵,這句話也是這一年多來我們在COVID防疫中常說的。只要旗幟還高舉著,就代表局勢都在掌控中。總之,只要「高舉上主的旗幟!」一切都在上帝手中。


通過今天的經文,我們來反思二項信仰課題:


一、祈禱的地點才是爭戰的主場地,對上主的信心才是得勝的關鍵

這段經文表面上記載一場與亞瑪力人戰爭,實際上大部分編幅都是記載摩西在山上高舉木杖的事。我們姑且將高舉木杖視為對上帝的仰望與祈禱,當高舉上主的旗幟,以色列人民就受到鼓舞,因為他們感受到「上主與我們同在」。

有「中國耶路撒冷」之稱的溫州,基督教的歷史有150年,基督徒人數佔總人口約10%,為全中國之最。在1950年代的政治運動中,這座城市曾多次遭遇「消滅宗教」的打壓,但教會活動仍然生生不息。2014年至今,拆除十字架的行動在這裏遭遇了最為堅決的抵抗,其中又以平陽蒼南兩座縣城的抵抗最為激烈。

你知道中共為何要拆十字架嗎?為了就是讓基督徒無法「高舉上主的旗幟!」藉此來消滅當地基督徒的心。但當時有一封《重立十架倡議書》在浙江基督教群體裏廣泛流傳,當地的基督徒說:「十字架拆了就再重立」,十字架不斷地被公安拆除,過沒幾天十字架又被放上去,甚至在許多的牆壁上也噴上十字架。

當地老信徒,他們都經歷在文革期間躲進山裏堅持聚會傳道,直到八九十年代宗教解禁後才逐漸回到平原,重整教會,他們始終對中共的宗教政策極不信任,若有風吹草動,便預備隱回山裏。因為山上是他們祈禱與爭戰的主場地。

這一點,與摩西利非訂的山上是類似的。祈禱的地點才是爭戰的主場地。正如摩西何時舉手,約書亞何時得勝。縱使十字架被拆,縱使邪惡政權橫行,縱使能夠關住人的身體,卻無法關住人的心靈對上主的仰望與祈禱。


二、沒有偉大的領袖,只有高舉上主旌旗,各盡其職的扶持者

摩西約書亞說:「你去挑選一些人,準備明天跟亞瑪力人作戰。明天我要站在山頂上,手裏拿著上帝吩咐我帶的杖。(出埃及記17:9)每個人都有他的角色與使命。

約書亞去挑選壯丁組織軍隊準備交戰,摩西亞倫戶珥上去山頂,這時摩西他當然不是在「站高山看馬相踢」,讓約書亞和那些壯丁去和敵人拼個你死我活,自己卻怕死躲起來。聖經記載說:「摩西舉起手,以色列人就得勝;他手一放下,亞瑪力人就得勝。(出埃及記17:11)表面看似是摩西在施行神蹟,而其實是上帝在藉著摩西的舉手,象徵他向上帝祈求,將能力給予約書亞和其他的壯丁。當摩西垂手時,上帝的能力就離開了約書亞和那些壯丁,以致於亞瑪力人得勝。為了這個原因,摩西必須長時間舉手,才能保持約書亞和壯丁的長久勝利。

接下來,問題出現了,摩西雖然是上帝特別選召的,但是仍然是人,是人就有人的有限性,在此他不能長時間將手舉高,如果我們自己試看看便知道將手舉高是多酸多痛苦的事。因此,亞倫戶珥設法幫助摩西,首先是搬一塊石頭來讓摩西坐下。然後亞倫戶珥扶著他的手,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邊,他的手就穩住了,直到日落之時。在此我們可以看見,沒有偉大的領袖,只有當我們高舉上主旌旗,各盡其職、相互扶持時,才能看見上帝的作為。我們也看到,縱使有能力的領袖,也必須有「助手」!這是要領袖和助手都應該明瞭的,也都應該彼此同心協力的!摩西舉的是雙手,亞倫戶珥就成了摩西的「左右手」,獲其左右手的支持者,他們彼此扶持中看見上帝的恩典作為。

從這個記載,我們看到上帝要讓以色列人民知道互相幫助的重要性,這是上帝要以色列人學習的功課,不然,上帝可以像前幾次一樣,不用以色列人民出力,上帝親自行動以紅海淹死追趕以色列人民的埃及精銳部隊。在此,上帝要讓以色列人民學習團結、互相扶持的寶貴功課。摩西是領導者,但是也要亞倫戶珥的幫助,上帝也要約書亞和壯丁參與上帝解救他們自己人民的計畫中,在聖經中沒寫到的人,例如那些老人、小孩和婦女,我想上帝也會讓他們參與物資支援後勤補給的工作,每一個人提供自己的才能投入這場戰役。


我們基督徒不是被揀選來觀看上帝做工的。上帝所賜給每一位信徒的恩賜,並非一張票,讓他憑證入場作人生的觀眾,乃是要我們憑著這些恩賜,在人世間活動,為主得人。

一個很出名的美國足球教練有一次接受記者的訪問,記者問他說:「請問足球比賽對全國的體育有什麼貢獻?」他回答說:「沒什麼貢獻。」記者非常奇怪他的回答就問他是什麼原因。他說:「你可以想看看,當二十二個人在球場上拼得你死我活時,他們不是希望有幾千人甚至幾萬人坐在臺子上觀賞他們的比賽嗎?其實這些幾千幾萬人才更需要運動。」

在人生裡面我們都要盡上帝對我們的呼召,在教會如此,在家庭也是如此,我們都要在所呼召的事上扮演稱職。這稱職就是要我們成為好的幫助者。我們不能成為「觀眾」在看熱鬧,也不是「置身事外」,相反地,我們要互相成為好的幫助者。記住!沒有偉大的領袖,只有高舉上主旌旗,各盡其職的扶持者。


問題討論:

1.以色列人在對抗亞瑪力人的攻擊,他們獲勝的方法是什麼?

2.「上主是我的旗幟」這與摩西高舉木杖有何關聯或意義?

3.面對中共對臺灣日增的威脅,這段經文給我們什麼啟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