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出埃及記18:1-27組織和管理

組織和管理
2021.12.26(日)聖誕節後第一主日講道大綱
出埃及記18:1-27

 

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哥林多前書14:40)

 

一、團圓的一天(18:1-7)

「聖山」:原文是「上帝的山」,後來稱作「西奈山」。

● 米甸:位於阿拉伯半島,與西奈半島隔著阿卡巴灣

● 米甸祭司:流珥(2:18)意思是「神的朋友」,葉特羅的意思是「領袖、大官」。

 

● 從摩西兩個兒子名字的意義,你有看見摩西的內心世界嗎?

● 出外打拼的人,最終與家人團聚

 

二、葉特羅歸主(18:8-12)

● 摩西向葉特羅見證上帝偉大的作為與拯救

● 葉特羅獻祭:信仰告白、皈依

● 摩西請葉特羅的兒子何巴陪同以色列人前往應許之地,不過何巴比較想回到故鄉米甸。(民數記10:29-32)

 

神聖的筵席」:耶穌的聖餐

 

三、主教制度的轉向?(18:13-16)

● 摩西一人包辦、一人決策

◎摩西三個角色:

1.祭司:獻祭者、中保者

2.君王:審判者、治理者

3.先知:求神者、傳道者

 

◎教會的三種體制

1.主教制:天主教會、聖公會、信義會

2.代議制(合議制):中會制度,長老教會

使徒與長老們聚會商議的代議模式

使徒和長老們(πρεσβτεροι)開會討論這個問題(使徒行傳15:6)

「中會(πρεσβτεροι)」名稱,英文是 “presbytery”

3.會眾制:浸信會、獨立教派

 

四、代議制度的雛形(18:17-26)

願上帝與你同在」可作「好使上帝與你同在」

● 將上帝的律例和指示教導人民,可達到上帝與人民同在的目的

● 揀選條件:就是敬畏上帝、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不接受賄賂的人)

● 明確授權、工作範圍

● 七十位長老:聖靈分賜(民數記11:16, 24-25)

 

五、不謀權力的氣度(18:27)

● 假如有一天你有靠近權力核心的機會,你會不會運用你的影響力?又一旦你被權力核心冷落,你會如何看待此事?

 

我們要從這一章經文來思考二個信息:


一、人無論能力多麼高強,都是很有限的人

他原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腓立比書2:6)

● 耶穌也帶著十二門徒,甚至揀選七十二門徒(路加福音10:1)

 

二、服事不是在展現「個人」,而是在學習彼此分擔與成長

● 「選出」優秀的、誠實的、敬畏上帝的同工

● 教會五大部門:行政部門、裝備部門、敬拜部門、牧養部門、外展部門

 

問題討論:

1.摩西的能力很強,但仍謙遜接受葉特羅建議,這對你有何啟發?

2.對於教會體制上的三種制度「主教制、代議制、會眾制」,你有何看法,聖經裡面又可以看到哪些記載?

3.由摩西與葉特羅的互動關係,你看見什麼樣的美德?假如有一天你有靠近權力核心的機會,你會不會運用你的影響力?為什麼?又一旦你被權力核心冷落,你會如何看待此事?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組織和管理
出埃及記18:1-27
1、上帝作為需夥伴
      組織團隊共承擔
      個人能力終有限
      分工合作為開展

2、摩西初期辦眾事
      祭司君王和先知
      聽從岳父的建議
      與時俱進靠組織

3、建立制度教律例
      揀選同工合神意
      分層負責明授權
      上帝同在為目的

4、代議制度摩西始
      長老教會合議制
      不謀權力無個人
      協商分擔相扶持

講道篇

組織和管理

2021.12.26()聖誕節後第一主日講道篇

出埃及記18:1-27


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時候是奴隸,出埃及之後,他們開始學習過著獨立自由的生活。當他們在利非訂面對馬賊亞瑪力人來搶奪時,他們才開始進行小部分的組織,這個組織就是摩西吩咐約書亞挑選一些人去抵抗亞瑪力人,而摩西帶著亞倫戶珥到山上高舉上主的木杖當作旌旗。「摩西舉起手,以色列人就得勝」,這樣的組織還是圍繞著以摩西為領導核心,對外作戰時,指揮系統很明確、效率很高。但是當面對內部事務時,卻是很困難有效率運作。

今天這一章經文就讓我們看到,在處理以色列人民內部事務與紛爭時,大家都期待交給「最高權威」的摩西直接審判、斷定。摩西一個人如何有效率處理多如牛毛的瑣事呢?從經文來看,效率是非常差的。這對一個新的團體來說,一切都需要不斷地從中磨合、改善的。當在內部無法改善或沒有創意時,往往從外部來的意見、刺激,都能夠帶來新的思維。

早期教會也曾發生內部紛爭的問題,就以哥林多教會來說。哥林多教會曾經因為哪個恩賜比較重要,哪個職分比較大,又分黨分派等問題,幾乎撕裂教會。內部無法解決此問題,就要透過外部的診斷,帶來新的改變。就在此時,使徒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告訴他們恩賜與職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愛」,又說「你們要追求愛(哥林多前書13:8, 1314:1),要「造就全教會(哥林多前書14:4),最後他提醒教會說:「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哥林多前書14:40)按著次序行」也就是要有內部的組織、法規,讓信仰團體內的肢體有所依循。

要有法規、組織、次序,並不是短時間可以建立起來的,它是需要逐漸形成內部的文化,而大家都願意出於內心去遵行。這一章就是在交代,以色列民族進入組織化的階段,到了第二十章則進入法規形成與教育的階段,如此才建立起這一個以上主為信仰中心的民族。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的這段經文:


一、團圓的一天(18:1-7)

1摩西的岳父,米甸祭司葉特羅,聽到了上帝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為摩西和他的人民所做的事,2就來見摩西,並把摩西留在娘家的妻子西坡拉3和兩個兒子帶來。兩個兒子一個叫革舜,因為摩西說過:「我是寄居外地的陌生人」;4另一個叫以利以謝,因為摩西說過:「我父親的上帝幫助我,拯救我,使我沒有被埃及王殺掉。」5葉特羅帶著摩西的妻子和他兩個兒子來到聖山,就是摩西在曠野紮營的地方。6葉特羅先派人通知摩西,他們就要來了。7所以摩西出去迎接他,跟他行禮,並親他。他們彼此問安後就進到摩西的帳棚。


從第一節,我們看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又團結擊退亞瑪力人的消息已經傳出去,甚至傳到米甸祭司葉特羅的耳裡。因此,摩西的岳父,米甸祭司葉特羅來找摩西,這時間已經是以色列人出埃及三個月之後,也就是他們對抗馬賊亞瑪力人的掠奪之後。第五節說地點是在「聖山」附近的曠野,「聖山」原文是「上帝的山」,也被稱作「西奈山」。

米甸是位於阿拉伯半島,與西奈半島隔著阿卡巴灣,繞一下沒幾天就可以到達利非訂紮營的地區。

出埃及記第二章十六節說葉特羅是一位「米甸祭司」,和合本譯文在第二章十八節說葉特羅的另一個名字叫「流珥」,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的朋友」,但在現代中文譯本並沒有提到「流珥」這個名字,可能怕讀者搞錯。「流珥」是當時普遍的名字,而「葉特羅」的意思是領袖、大官,是職務的稱呼。當時米甸人有自己的神明信仰,而摩西住在葉特羅的家中,也沒有跟從岳父家的信仰。反倒,摩西是在西奈曠野經歷焚而不燬的荊棘,才得到上帝親自的啟示,才開始認識小時候養母所教導的上帝。

摩西所生的兩個兒子革順(我寄居在外邦)、以利以謝(上帝幫助我)名字的意義,你有看見摩西的內心世界嗎?他一生寄居、漂流,就像沒有根的人,直到他得到上帝的幫助,或是說他找到上帝就是他生命的根與意義,才使得他不在有漂泊、不安的感受。

摩西就像出外打拼的人,最終得與家人團聚。我們在世間的情況也如此,有一天我們在世間打拼完成後,也要回到天上永恆的家。

摩西與家人在地上短暫的團圓,都在提醒我們,更期待有一天在天上永恆家鄉的團圓。雖然出埃及的過程中,分隔遙遠,但他們關係的維繫,如同「風箏與線」。只要線不斷掉,總有一天風箏會回來的。


二、葉特羅歸主(18:8-12)

8摩西把上主為拯救以色列人、對埃及王和他人民所行的一切事告訴葉特羅。他又告訴岳父有關以色列人沿途遭遇的困難和上主怎樣拯救了他們的事。9葉特羅聽了非常高興。10他說:「讚美上主,他從埃及王和他人民的手裡拯救你們出來!讚美上主,他從奴役中把你們解放出來!11現在我知道上主比所有的神明偉大;因為當埃及人那樣虐待以色列人時,他成就了這一切。」12於是葉特羅向上帝獻上燒化祭和其他祭物;亞倫和其他以色列的領袖都來跟他一起吃這神聖的筵席,作為敬拜的禮儀。


摩西與岳父見面,對他行禮、親嘴,乃古代近東親近者的見面禮儀。接著摩西葉特羅作見證,說明出埃及所遇到的困難,以及上帝如何拯救以色列人的過程。葉特羅聽到上帝所行的神蹟奇事之後,葉特羅接著就讚美上主,並告白說:「現在我知道上主比所有的神明偉大」。葉特羅一定看不慣法老虐待以色列人,也期待奴隸可以得到解放,換句話說,葉特羅有公義、憐憫的心,這樣的人的心與上帝的本質相合。

昨天,香港的牧師傳給我一個消息,有四位民主派的議員被關在監獄好幾個月,這幾位民主派議員追求公義,對人憐憫,他們的心與上帝的本質相合。尹兆堅胡志偉楊森何俊仁,均不約而同,昨天聖誕節在獄中受洗。正如,葉特羅有公義、憐憫的心,也因此被上帝的作為打動內心。

葉特羅也是一位非常有「宗教心」的人,就是非常敬畏神的人,當他認識到摩西的上帝時,是更加敬虔的敬拜。第十二節說他向上主獻上「燒化祭/燔祭」,這就像今日舉辦感恩禮拜一樣,禮拜中也一起吃「神聖的筵席」。所謂的「神聖的筵席」,就是「立約」,還記得創世記所記載,亞伯拉罕與上帝立約,將牛羊剖開放二側,立約的人從中間的「血路」(演變成今日的紅地毯)走過去,然後他們會將祭物燒烤來吃,而這所謂「神聖的筵席」所指的就是「立約的筵席」,正如新約時代,耶穌透過他的身體與寶血所設立的聖餐,當我們吃的時候就是在紀念這神聖的立約。

這場會面的,應該還有葉特羅的兒子何巴陪同,因為根據民數記所記載,摩西後來有請何巴陪同以色列人前往應許之地,因爲何巴迦南地有所認識,不過何巴比較想回到故鄉米甸。民數記這樣記載:

29 摩西對他的內兄—米甸葉特羅的兒子—何巴說:「我們就要到上主應許給我們的地方去。他曾經應許要使以色列人昌盛,所以跟我們來吧,我們會讓你共享繁榮。」30 何巴說:「我不去。我要回我的老家去。」31 摩西說:「請不要離開我們。你熟悉這曠野,我們該在哪裡紮營,你可以作我們的嚮導。32 你如果跟我們來,我們一定把上主賜給我們的一切福氣跟你共享。」 (民數記 10:29-32)


三、主教制度的轉向?(18:13-16)

13(申1.9-18)第二天,摩西坐在人民中處理紛爭,從早到晚十分忙碌。14葉特羅看見了這情形,對摩西說:「你到底在為人民做些什麼呢?為什麼讓這許多人從早到晚站在這裡等著你的指示,由你自己一個人處理呢?」15摩西回答:「我必須這樣做,因為人民到我這裡來求問上帝的旨意。16凡有兩人發生爭執,就來找我解決;我得替他們判斷誰是誰非,並把上帝的律例和指示告訴他們。」


這一段經文裡,讓我們看到剛脫離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不僅有之前吃飯、喝水的問題,現在他們各自獨立自由,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當然也會與其他人產生不同的意見與紛爭。這些問題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生活糾紛。過去當奴隸時,怎敢有糾紛呢?奴隸鬧出糾紛,換來的是主人的責罰,甚至會被再賣到奴隸市場,嚴重可能被處死。

2008北京要奧運,為了市容的清淨,北京的胡同間開始出現「無形的巨手」,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房子什麼時候會被巨手拆除。《消失的老北京》作者梅英東(Michael Meyer),她是一位作家兼記者,住在北京十幾年,書中描述半夜整排房子被噴上「拆」,限居民三天內要去領取救濟金,並搬到城外已經蓋好的組合屋,如果沒有搬完,不管家裡面還有什麼,就是直接拆除。中國政府看人民如奴隸!

但是,現在以色列人民已經得到釋放、不再是奴隸,他們是自由人,要爭取自己的權益、尊嚴,也因此問題就多了起來。摩西也不會向獨裁者打壓或是逼迫人民,反而是很謙卑與人民溝通、裁斷。在此,我們看到摩西在人民中的地位甚高,他為人公正、謙卑,只有他的裁決才能使大家心服口服。

依照出埃及記第十二章卅七、卅八節的記載,出埃及的人數總共「光是男丁,就有六十萬」,這還不包括「許多外族人」和婦女在內,因此我說過至少估計應該有超過一百萬的人數。這樣多的人數,卻是「凡有兩人發生爭執」的都來找摩西,難怪人民會「從早到晚站著」等待摩西為他們的糾紛做出裁決,這不但對摩西是很勞累的事,對人民也是非常痛苦,因為他們可能為了一點點小事整天排隊等待。甚至人民更累,今天排不到,明天、後天可能還要來站一整天等候。

上帝通過葉特羅摩西所提的問題,引導摩西清楚知道自己所擔負的角色。並指派審判官,使以色列人從沒有組織,進入到有組織的管理階段。

在第十五、十六節,我們看到摩西扮演的三種角色:一、祭司,是獻祭者、中保者,作為人民與上帝之間的溝通者。二、君王,也就是審判者、治理者的角色。三、先知,也就是尋求上帝旨意者,並將上帝話語傳遞給人民。這三種角色,進入迦南地之後,逐漸走向「三權分立」。

聖經中的組織、體制都是今日教會教制或是教團組織的原型。教會近二千年來的歷史中,我們大致可以將教會分成三種體制:

1.主教制:天主教會、聖公會、信義會。此時的摩西「三權集中」,比較像主教制度。

2.代議制(合議制):即中會制度,長老教會的教制。

代議制的根據,主要是根據早期教會的記載,使徒與長老們聚會商議的代議模式。根據使徒行傳的記載:「使徒和長老們(πρεσβτεροι)開會討論這個問題(使徒行傳15:6)「長老們」這一詞在長老教會被翻譯為「中會(πρεσβύτεροι)」名稱,英文是 “presbytery”。因此,約翰.加爾文在教會體制上主張以早期教會的模式為教會組織的原型。其實,葉特羅所建議的組織,也具有代議制的精神。

3.會眾制:主要在浸信會、獨立教派中被採用。全教會的事務,均由全體會眾共同決定,對於百人以下教會尚可運作,但超過百人的教會,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召開全體會眾會議,恐怕決策效果很緩慢。因此,實際上許多所謂的會眾制,不是任由牧師如主教制度的權威裁決,或成為「執事會」裁決的制度,這種制度也不是長老教會的代議制度。

總之,在此摩西的角色比較像是今日的「主教制」,但是在葉特羅的建議之下,摩西似乎從「主教制」轉向「代議制」。


四、代議制度的雛形(18:17-26)

17葉特羅說:「你的做法不好;18你和你的同胞都會累壞了。你不能一個人做這許多事。19我現在給你一些建議,願上帝與你同在。你代表人民,把他們的糾紛帶到上帝面前,向他請示是對的。20不過,你應該把上帝的律例和指示教導他們,解釋給他們聽,使他們知道該怎樣處世為人。21除此以外,你還要指派一些能幹的人作以色列人的領袖:每一千人要有一個領袖,然後每一百人、五十人、十人都應該有領袖。他們必須是敬畏上帝、可靠、不接受賄賂的人。22你要指派這種人隨時為人民判斷案件。他們可以把重要的案件帶到你面前,小糾紛就自行處理。這樣,他們可以分擔你的責任,使你的擔子輕省些。23如果你這樣做,上帝也這樣吩咐你做,你就不至於筋疲力竭,而人民的糾紛也可以早些解決。」24摩西接受了葉特羅的建議,25在以色列人中選拔能幹的人,作為千人、百人、五十人,和十人的領袖。26他們被指派隨時為人民判斷案件;遇有疑難的案件,他們請示摩西,小糾紛就自行處理。


第十七節葉特羅非常直接的告訴摩西說:「你的做法不好」,因為他心疼摩西與人民。因此,他說:「你和你的同胞都會累壞了。你不能一個人做這許多事。

看到了嗎?能力再如何強,都無法一個人完成。這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提醒,一個人覺得非他不可時,無形中已經想要扮演上帝的角色,若是統治者則是朝向專制、獨裁的邪惡去發展。

記住!對基督徒來說,沒有「非你不可」這種事,只有「非倚靠上帝不可」。就連降生為人的耶穌基督,他為我們示範,他做事也需要團隊,他呼召門徒與他同工,一起傳揚上帝國的價值。

第十九節「願上帝與你同在」可作「好使上帝與你同在」。意思是,將上帝的律例和指示教導人民,就可達到上帝與人民同在的目的。這是葉特羅第一項建議。葉特羅第二項建議,就是有系統的組織分工及管理。揀選有才能的領袖條件:就是敬畏上帝、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不接受賄賂的人)。後來在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後,更清楚地明文規定作為一個人民的領袖者必須是這樣的條件:

你們要從各支派中,為上主—你們的上帝所賜給你們的城鎮委派審判官和其他官員。這些人必須以公平審判人民,要公正無私,不濫用職權;也不可接受賄賂,因為賄賂會使明理的人盲目,使公正的人顛倒是非。你們要公平正直地執法。這樣,你們就能擁有上主—你們的上帝所要賜給你們的土地,長久住在那裡。」(申命記16:18-20

葉特羅的做法符合現代管理學許多的原則:人才選拔及訓練,權力委任,工作指示及控制範圍等。這種組織每人管理十人,且不越權:千人領袖管理十位百人領袖,百人領袖管理十位十人領袖,以此類推。而摩西只管理呈報上來的大事即可。

在猶太人的傳統裡,「十人」不是指個人,乃是指家庭,一個家庭有一個男性家長為代表,當男子滿二十歲且結婚之後,他就組成自己的家庭,他就是一個家庭的代表。

就連千夫長(千人領袖),也是管理「十人」,這樣的小組確實是對解決民眾發生的糾紛有很大幫助,相對的,摩西的負擔也就減輕了。但我想更重要的是無形中就在人民間建立了領導團隊,使他們成為以色列人民的核心同工,以色列人民也因此開始有了組織,進行行政管理的工作。

第廿三節說出葉特羅不是依老賣老、不是靠著他的地位直接命令摩西葉特羅很謙卑提出建議,他並沒強迫摩西非得這樣去做不可,他告訴摩西「如果你這樣做,上帝也這樣吩咐你做」,這句話已經清楚說出摩西必須自己再去詢問上帝的意思,如果這是上帝所喜悅的方式,摩西才能去做。

除了有服事上的團隊組織之外,後來我們還可以看到「七十位長老」的屬靈領袖,根據民數第十一章十六、廿四、廿五節的記載,上帝要摩西選出七十個人「受人尊敬的長老」幫助他。我們要注意這七十個人與葉特羅制度的千人、百人、五十人,和十人所要選出來的領袖之角色不太一樣,因為民數記所說的這七十位長老,上帝是要把賜給摩西的靈分給他們,他們就能幫摩西分擔責任。在聖靈降臨於他們身上時,「都像先知一樣呼叫(民數記11:17, 25-26)。換言之,七十位長老是屬靈領袖。而千人、百人、五十人,和十人的領袖乃是事工上的執行者。以長老教會的體制來看,牧師、長老們比較像「屬靈領袖」,執事、同工比較像執行事工的夥伴。在新約中,就說執事是長老的助手(參考提摩太前書3:8)


五、不謀權力的氣度(18:27)

27後來,摩西葉特羅分手,葉特羅就回家去了。


摩西葉特羅的互動關係,你看見什麼樣的美德?假如有一天你有靠近權力核心的機會,你會不會運用你的影響力?又一旦你被權力核心冷落,你會如何看待此事?

我們看到葉特羅善盡智慧,提供建言,並且幫助摩西組訓人才;他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求權力」,因此,當葉特羅看到摩西將他的建議運用妥當之後,就回家去了。這種「不謀權力的氣度」,是今天從事任何領域的工作者的態度。


我們要從這一章經文來思考二個信息:


一、人無論能力多麼高強,都是很有限的人

我們看到摩西以色列人民中,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因為是上帝賦予他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他的權柄是來自上帝,也因此他不畏懼當時擁有最大軍事武力的埃及帝國與法老的權柄。

即便如此,摩西還是一個人,不是神!只要是人,就有人的能力限制,有能力上的不足。因此,我們也看到摩西從早到晚都在忙著審理人民的陳述案件,處理人民的糾紛。單單靠他「一個人」的結果,非但沒有好好地解決眾多問題,而是讓人民「從早到晚」站著等他審理案件,說實在這就是一種「擾民」。

任何的團體都不應該有「全能型」的領導者出現,特別是剛愎自用的獨裁者。他們自己覺得自己很偉大、能力手段很高,更糟的是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甚至很容易被塑造形成「偶像」。好在,摩西雖是全能型的領袖,但是他謙卑肯聽葉特羅的建議,再求問上帝之後,做了組織上的調整。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個典範。

新約時代,使徒保羅也強調一個身體不能只有眼睛,也不能只有耳朵。教會這個大肢體,每個人都應發揮每個人的恩賜。就連道成肉身的耶穌,「他原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腓立比書2:6)

耶穌也帶著十二門徒,甚至揀選七十二門徒(路加福音10:1),派遣他們出去,每組兩個人,先到他所要訪問的每一個市鎮去。耶穌也提醒門徒說:「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馬太福音20:26;馬福音10:43)謙卑服事,才是實踐上帝國價值的展現。


二、服事不是在展現「個人」,而是在學習彼此分擔與成長

選出優秀的、誠實的、敬畏上帝的同工,一起分擔福音事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服事不是在展現「個人」,而是讓我們在服事中看到彼此的不足,需要彼此分擔、彼此扶持、彼此成長。

摩西的岳父帶來給他最好的禮物,就是建議摩西將人民「群組化」(grouping)。然後將審判人民案件的權利下放給這些小組的領導者,摩西葉特羅的建議去行。我想以色列人民就是從這裡學習到如何建立一個有組織的團體,而這一點對他們後來在進入迦南地後,形成一個國家有很大的幫助。

教會牧養也不可能都靠牧師在牧養教會,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必須有同工來分擔。而這些同工應該是經過揀選的,不是隨便的派任。我們看到摩西所揀選的同工有幾個基本的條件:是敬畏上帝的,也是可靠、不接受賄賂的人。這起碼是個最基本的條件。

在我們教會的組織上,我們也適當的運用「群組化」(grouping),就是分成五大部門:行政部門、裝備部門、敬拜部門、牧養部門、外展部門。每個部門都有屬靈領袖——長老,也有長老的助手——執事,甚至也有不同的同工參與其中。下主日禮拜中,我們將舉行長老、執事、首長就任,盼望我們為此代禱,使大家各盡其職、學習彼此分擔與成長,來造就教會、榮耀上帝。


問題討論:

1.摩西的能力很強,但仍謙遜接受葉特羅建議,這對你有何啟發?

2.對於教會體制上的三種制度「主教制、代議制、會眾制」,你有何看法,聖經裡面又可以看到哪些記載?

3.摩西葉特羅的互動關係,你看見什麼樣的美德?假如有一天你有靠近權力核心的機會,你會不會運用你的影響力?為什麼?又一旦你被權力核心冷落,你會如何看待此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