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團隊3-傳揚上帝的團隊

團隊3-傳揚上帝的團隊
(2017.1.15講道大綱)
聖經: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

前言、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
The Tower of Babel by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63)

摘錄自 Wikipedia

●對團體、團隊做有系統的研究,只不過是七十多年前的事:德國猶太裔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於194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創辦團體動力研究中心。被稱為「社會心理學之父」。
●通過團體動力的研究,幫助我們對團體有更系統的認識。

一、動力的形成:
●創世記11:1-9的團隊:溝通、同心與合一,有方法策略、有計畫藍圖。但是問題出在哪裡?
●彼得前書5:5下:「上帝敵對驕傲的人,賜恩典給謙卑的人。
●使徒行傳2:1-13的團隊:鬆散、沒有組織、沒有偉大的藍圖。根據使徒行傳1:14-15的記載,他們同心合意地恆切祈禱、敬拜。
●原本慶祝大麥收成的七七收穫節,成為慶祝靈魂收割的聖靈降臨節。 

二、動力的目的:「方向比速度重要」
●建立巴別塔的團體有一致的理想、統一的語言、合一的心志,可以產生極大的動力。可惜,這股龐大力量只是為了達成人自我的利益。
「方向比速度重要」,在講求速度、效率的時代裡,如果沒有確定「方向」,可能我們都會成為瞎子領瞎子「瞎忙一場」。
●古書《戰國策》記載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馬好、錢多、技術好,都不如方向對」,人生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方向錯了」,人再怎麼聰明伶俐、有錢、有才華、有技術,但都可能使我們的距離真理與成功,「愈來愈遠」。

三、語言的混亂:謙卑學習上帝的話語
●人與人溝通需要語言。在語言所構作的網路中,人得以思考、探討,人藉由「語言」來確立自我的人格性、意義、價值…等。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宣稱:「語言是存有之家。」
●箴言25:11「一句話表達得合宜,就像金蘋果放在銀盤中。
●在大洪水之前,語言的統一並沒有受到上帝的責備,之所以受到處罰:是因為人以自我為中心,甚至要建立自己的名號。
●在五旬節時,上帝不是使多元的種族統一、也不是使多元的語言統一,而是讓多元的語言可以說出同一件事,就是「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徒2:11),傳揚耶穌基督死裡復活帶來救贖的好消息。

今天通過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所記載這二個團隊,我們來思考教會作為信仰團體該有的信仰態度:在眾聲喧嘩中,學習傾聽,並宣揚上帝偉大的作為!
●俄國語言哲學家Miikhail Bakhtin(1895-1975)創造出新的詞彙“Heteroglossia”(眾聲喧嘩):多元意見表達的時代,各說各話的時代。
在面對「眾聲喧嘩」的世界,我們需要的絕對不是化一、統一、權位的「語言霸權」,而是需要更多謙卑的傾聽。
1.教會陷入巴別塔的危機
●在眾聲喧嘩的後現代世界,教會正在建造某種「自我中心」的權威、模式而不自知。
●創世記11:7「使他們彼此無法溝通」,原文是使用שמע(shema)意思是「聽」。
2.聖靈降臨幫助我們傾聽
使徒行傳第2章對於五旬節聖靈降臨的記載,是彰顯上帝的恩典,更是反轉了巴別事件的原型。
●五旬節的方言奇蹟,並沒有帶來語言上實質的統一,或是語言的暴力。重點在於「傾聽」而不在於是否講一樣的話。
3.除去語言暴力傾聽眾聲
●自我中心非但無法「傾聽」,反倒塑造極端、自我、排他的信仰巴別塔。
●猶太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在〈巴別塔〉(The Tower of Babel)寓言:「如果建造巴別塔有可能不是向上蓋,或許這項工程會被恩准。」
●雅各書1:19「我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隨時聆聽別人的意見,不急於發言,更不要輕易動怒。
4.團隊使命不是要彰顯人的名,而是要彰顯上帝的榮耀。
●這二個團隊,最大的不同在於: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另一個以「上帝為中心」。他們的目的、方向不同,帶出來的結果就會不同。

問題討論:
1.巴別塔、五旬節故事中,這二個團隊,有什麼相同及不同之處?
2.在「眾聲喧嘩」各說各話的時代中,我們該如何避免「語言霸權」(一言堂),學習更多謙卑的傾聽?
3.五旬節故事中,讓我們看到「語言」的目的為何?

講道篇

團隊3-傳揚上帝的團隊
創世記11:1-9
1起初天下的人只有一種語言,使用一種話。2他們在東方一帶流浪的時候來到巴比倫平原,在那裏定居。3他們彼此商量:「來吧!我們來做磚頭,把磚頭燒硬。」於是他們用磚頭來建造,又用柏油砌磚。4他們說:「來吧!我們來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5於是,上主下來,要看看這群人建造的城和塔。6他說:「他們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話;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後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7來吧!我們下去攪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彼此無法溝通。」
8於是上主把他們分散到全世界,他們就停止造城的工程。9因此這座城叫做巴別;因為上主在那地方攪亂了人類的語言,把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

使徒行傳2:1-13
1五旬節那一天,信徒都聚集在一個地方。2忽然有聲音從天上下來,彷彿一陣大風颳過的聲音,充滿了他們坐著的整個屋子。3他們又看見形狀像火燄的舌頭,散開,停落在每一個人身上。4他們都被聖靈充滿,照著聖靈所賜的才能開始說起別種語言來。5那時候,有從世界各國來的虔誠的猶太人住在耶路撒冷。6一聽見這響聲,一大群人就都聚集在一個地方。大家非常興奮,因為每一個人都聽見信徒用他本地的語言說話。7在驚訝詫異中,他們說:「你看,這樣說話的人不都是加利利人嗎?8為甚麼我們個個都聽見他們用我們自己的母語說話呢?9我們當中有帕提亞人、米底亞人、以攔人;還有從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細亞、10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和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亞一帶地方來的人,也有從羅馬來的,11包括猶太人和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此外有克里特人和阿拉伯人。我們竟然都聽見他們用我們本地的語言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
12他們又驚奇又困惑,彼此你問我,我問你:「這是怎麼回事?」13有些人竟取笑信徒說:「這些人不過是喝醉罷了!」

團隊第一講,談到作為基督團隊的目的是「榮耀上帝」。第二講,談到耶穌揀選被看輕、排擠的利未,耶穌在找能夠「同心」的人,因為「人在一起不叫團隊,『心』在一起才是團隊。」今天第三講,我們要近一步談的是不僅要有「心」,團隊還要有正確的方向即「傳揚上帝」。
前言、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
人的一生幾乎都在團體之中渡過,世上的事務也通常是透過團體的方式來完成。對團體、團隊做有系統的研究,只不過是七十多年前的事,德國猶太裔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 1890-1947)於1945年受聘至麻省理工學院(MIT)創辦團體動力研究中心後的事,他提出「團體動力」,來說明人在團體內的一切互動與行為現象,以及團隊運作和發展的過程。他的研究頗受重視,後來的人稱他為「社會心理學之父」。
團體動力學的研究成果,重視科際的整合,及縝密的實地觀察與實驗,甚具實用價值。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此領域對於軍中士氣、學校人際關係、工廠效率的研究,以及在公共行政、婚姻諮商、精神醫療等實際情境的應用,均著有貢獻。
個人參與團體,成為團體的一分子,使人彼此有連結,有「歸屬感」(belongingness),參與團體活動的過程,也可以使人得到更寬廣的成長,在團隊中可以學習彼此合作、彼此關懷與扶持,在服事中培養責任感,甚至可以發展對他人的愛心。通過團體動力的研究,幫助我們對團體有更系統的認識。
今天,我們所讀的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代表二個團體、團隊。創世記11:1-9的團體揭示的目的是:「來吧!我們來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創世記11:4)使徒行傳2:1-13的團體揭示的目的是:「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使徒行傳2:11b)現在我們要從這二個團隊來看教會作為信仰團體該有的信仰態度。

一、動力的形成:
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這二個團體、團隊,都有極大的動力(dynamic)。
從創世記11:3描述「他們彼此商量」,他們懂得彼此溝通,能夠表現出同心與合一,甚至二次呼籲、激勵眾人說:「來吧!」(創11:3,4),不僅如此,他們還有方法策略「用磚頭來建造,又用柏油砌磚。」甚至,他們有計畫的藍圖:「我們來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看到這裡都沒問題,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就是目標錯誤、價值錯誤,創世記11:4後半段說,建造的目的是:「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因為這個目標錯誤,「於是,上主下來,要看看這群人建造的城和塔。」(創世記11:5)看到了嗎!人想要蓋通天的城塔,想要像上帝一樣;但是上帝卻是「下來」要看看,世人在做什麼。聖經的作者要讓我們知道,人如何建築高塔都無法高過上帝,這也讓我們通過這故事來反省「謙卑」的重要。彼得前書5:5下半段就說:「上帝敵對驕傲的人,賜恩典給謙卑的人。」謙卑是基督團隊的重要美德。
再來看使徒行傳2:1-13所描述的團隊:這個團隊似乎很鬆散,沒有組織,也沒有偉大的藍圖,這個團隊一開始是「驚弓之鳥」,因為耶穌被以「猶太人的王」叛亂犯的罪名釘死在十字架,而跟隨耶穌的人就成為叛亂的餘黨。這也難怪,他們擔心被牽連而必須躲藏。四十天之間他們經常聚在一處,而復活的耶穌也向他們顯現,堅固他們的信心,更加確信耶穌基督的復活。使徒行傳2:1-13這個團隊的動力形成,是因為對耶穌基督的信心。
使徒行傳2:1描述說:「五旬節那一天,信徒都聚集在一個地方。」這句話在交代他們聚集的目的與之前都一樣,都在敬拜。根據使徒行傳1:14-15的記載,在這段期間使徒和眾人約有120名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祈禱,其中並有使徒的講道。比較特別的是「五旬節」這一天所發生奇妙的事情。
五旬節是指逾越節後的第五十日,這一日是猶太人三大節日之一的七七收穫節(逾越節、七七收穫節、住棚節,參考申命記17:16-17),因為是逾越節的次日算起七個禮拜,又逢猶太人收割大麥的日子,因此稱為「七七節收穫節」(民數記28:26-31)。在這一日,初代教會的基督徒在五旬節得到聖靈的充滿,而勇敢向人傳福音,成為教會建立的肇始。原本慶祝大麥的收成,在聖靈降臨後,已經成為慶祝靈魂收割的聖靈降臨節。 
聖靈降臨表明教會的誕生。神學家Alfred McBride O.Praem說:「一如舊的盟約在逾越節訂立,在西奈山上完成;新的盟約則是在基督的死亡和復活的神蹟中訂立,而在五旬節、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時完成」(The Story of the Church, Cincinnati: St. Anthony Messenger Press, 1983. p.4)。換言之,耶穌門徒的團隊,在五旬節那一天與上帝訂立新的盟約,藉著這新約,聖靈使上帝的新子民「教會」誕生。而教會的動力就在於聖靈的能力。

二、動力的目的:「方向比速度重要」
看到這二個團隊動力的形成,接著我們來看,這二個團體的動力目的為何?
在巴比倫(即:示拿)平原上建立巴別塔的人,這個團體有一致的理想、統一的語言、合一的心志,可以產生極大的動力。可惜,這股龐大的動力、力量只是為了達成人自我利益的目的,就是要「顯揚我們自己的名」。但是,使徒行傳的團體,他們動力的目的是為了「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很顯然的,這二個團體動力的目的截然不同,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另一個以「上帝為中心」。他們的目的、方向不同,帶出來的結果就會不同。
「方向比速度重要」,在講求速度、效率的時代裡,如果沒有確定「方向」,可能我們都會成為瞎子領瞎子「瞎忙一場」。教會的方向是什麼?簡要來說,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的方向就是以「基督」作為我們的方向,新的誡命「愛上帝、愛人如己」作為耶穌門徒最重要的誡命,是律法與先知信息的總綱,或是詮釋的基礎。通過聖經—上帝的話,來確認我們的目標或方向,通過聖靈來帶領我們。
說到「方向比速度重要」,古書《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記載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魏國大臣季梁對魏王說:「我剛才來的時候看見一個人駕車往北方走,他說他要去楚國。我說:「楚國在南方,你為什麼要往北走?」他說:「我的馬好。」我對他說:「馬雖好,可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多。」我再告訴他:「你路費多,但是這仍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駕車技術好。」季梁最後對魏王說:「其實方向錯了,這幾個條件愈好,就只會距離楚國愈來愈遠啊!」
確實,「馬好、錢多、技術好,都不如方向對」,人生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方向錯了」,人再怎麼聰明伶俐、有錢、有才華、有技術,但都可能使我們的距離真理與成功,「愈來愈遠」。
比《戰國策》更古老的希伯來聖經《箴言》29:18就提醒我們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資源再怎麼多,技術再怎麼好,若沒有異象(vision)、沒有方向或目標,就會造成紛亂與偏差,就會像箴言所說的「放肆」。就像建築巴別塔的人,他們有一致的理想、統一的語言、合一的心志,也產生極大的團體動力,但是方向錯了,速度再快也沒有用。

三、語言的混亂:謙卑學習上帝的話語
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所記載這二個團隊,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共同點,就是「語言」。
人與人溝通需要語言。在語言所構作的網路中,人通過語言得以思考、探討、發現自已存在的意義、價值,也可以說,人藉由語言來確立自我的人格性、意義、價值…等,或者更進一步說,人似乎是需要生活在語言所建構的網絡中才有安全感,離開了「語言」,人不但「失語」,也失去任何知覺、意識活動之所以可能的憑藉。這也難怪,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宣稱:「語言是存有之家。」
語言的樣態與內容很多。悅耳的語言就像舒適的居家環境,讓人感到相當自在。箴言25:11說:「一句話表達得合宜,就像金蘋果放在銀盤中。」合宜的話對人能夠造就,為人帶來價值。人因為「語言」而能思考,探求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聖經中是上帝最早用「語言」,祂用語言來創造萬有,祂用語言(道)成為肉身,更用語言——上帝的話語,使我們認識真理。
在挪亞大洪水之前,語言的統一並沒有受到上帝的責備,之所以受到處罰:是因為人以自我為中心,甚至要建立自己的名號,來紀念他們的工程。這種情況就經常顯現在我們的社會,許多公共建設都會「留名」,我住在三重十六年,看它從台北縣變成新北市、從三重市變成三重區,也看過幾位政治人物的更迭,在三重幾乎所有的公園、陸橋、公共建築都會鑲上某某市長題名,一但選舉完之後,就會稍作整修,再藉著整修就會換上新市長的名字。但是,我看來看去,就是唯獨「公共廁所」沒有市長的題名,可能是怕「臭名」吧!
當巴別的人誤用語言時,創世記11:7上帝這樣說:「來吧!我們下去攪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彼此無法溝通。」一般的解釋都認為「變亂語言」是上帝對人的懲罰,我倒覺得是一種「祝福」,為了讓人類不再自大、不再建築巴別塔。語言的混亂,是為了讓人更謙卑,通過多元的語言形成多元的文化、種族。
在五旬節時,上帝不是使多元的種族統一(那是納粹會做的事),上帝也不是使多元的語言統一,而是讓多元的語言可以說出同一件事,就是「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徒2:11),傳揚耶穌基督死裡復活帶來救贖的好消息。

今天通過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所記載這二個團隊,我們來思考教會作為信仰團體該有的信仰態度:在眾聲喧嘩中,學習傾聽,並宣揚上帝偉大的作為!
俄國語言哲學家Miikhail Bakhtin(1895-1975)創造出新的詞彙“Heteroglossia”(眾聲喧嘩),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多元意見表達的時代,卻也是各說各話的時代。在面對「眾聲喧嘩」的後現代世界,要如何走進飢渴慕義者的心靈荒野,與多元的世界對話?我們需要的絕對不是化一、統一、權位的「語言霸權」,而是需要更多謙卑的傾聽,才能夠使我們拆毀「自我中心」的權威高牆,進而才能彰顯基督的愛去接納多元、差異的眾聲。
1.教會陷入巴別塔的危機
今日台灣教會對大型教會(Mega Church)瘋狂效尤,領袖們高舉合一的旗幟,舉辦規模宏大的特會,卻在無形中主導了教會的模式與生態,他們為眾教會定義出化一的增長模式、宣教策略、崇拜風格、屬靈內涵,這樣,會不會也落入建造巴別塔的危機呢?在眾聲喧嘩的後現代世界,教會正在建造某種「自我中心」的權威、模式而不自知。
我們要知道對上帝的事奉不單止在教堂內,因為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範疇都是上帝掌管,所以不論是家庭、教育、藝術、文化、體育、政治、傳媒等,總之為上帝而作並按上帝旨意而作的,便是我們的事奉。而不是「單一霸權」的巴別塔模式。
傳統上把創世記11:7譯為「使他們彼此無法溝通」,但是在希伯來原文是使用שמע(shema)意思是「聽」,如果譯為「傾聽」,更能了解巴別是象徵人犯罪後,人以自我為中心,不願「傾聽」別人的實況。當教會、基督徒越自我中心就越無法傾聽,越自我中心就高舉自己要像神一樣,最終上帝就會說:「來吧!我們下去...」(創世記11:7)上帝就來介入、矯正。
2.聖靈降臨幫助我們傾聽
五旬節聖靈降臨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使徒行傳第2章對於五旬節聖靈降臨的記載,是彰顯上帝的恩典,更是反轉了巴別事件的原型。在巴別,人想要傳揚自己的名;但在耶路撒冷,門徒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在巴別,人們各說各話,彼此不傾聽他人;但在耶路撒冷,聖靈使眾多語言如同一個聲音,叫聽見的人大大驚訝。在巴別,人因上帝審判而分散;但在耶路撒冷,門徒因逼迫而四散,卻使福音廣傳(參使徒行傳8:1, 25)。
五旬節的方言奇蹟,並沒有帶來語言上實質的統一,或是語言的暴力。五旬節故事的重點,不在於眾人講同一種語言,事實上門徒說起各國的話,但因來到耶路撒冷過節的猶太人來自世界各地,所有人都可以聽懂自己熟悉的方言。所以,重點在於「傾聽」而不在於是否講一樣的話。
傳福音、交朋友也是這樣,要懂得傾聽別人;而不是講我們想講的。我們教會禮拜後,在前庭院有傘座,同工都會邀請新朋友來到傘座下聊天、分享、代禱。新朋友多次來到傘座,有同工傾聽、認識他們,在聖靈的幫助下,我們就建立肢體之間的連結。因此,牧師歡迎兄姐如果帶朋友來教會時,禮拜後不要急著離開,可以招呼新朋友來到傘座下,彼此傾聽、分享、代禱,建立基督裡的連結。
3.除去語言暴力傾聽眾聲
宗教徒常以自我中心的信仰語言去面對眾聲喧嘩的後現代世界,非但無法「傾聽」,反倒塑造極端、自我、排他的信仰巴別塔。失去傾聽的能力,我們就會走向巴別塔。
套用猶太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的在《比喻與弔詭》(Parables and Paradoxes)一則〈巴別塔〉(The Tower of Babel)寓言:「如果建造巴別塔有可能不是向上蓋,或許這項工程會被恩准。」(If it had been possible to build the tower of Babel without ascending it, the work would have been permitted. )
卡夫卡解讀人類在巴別的失敗,關鍵在於驕傲,他認為向下和降卑,才是通往天堂之路。同樣地,教會要除去「語言霸權」(一言堂),降卑傾聽眾聲喧嘩,特別是傾聽弱勢、被排斥的小群的眾聲、傾聽苦難者的聲音;然而,教會也要抵禦自傲的巴別誘惑。雅各書1:19提醒我們:「我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隨時聆聽別人的意見,不急於發言,更不要輕易動怒。」如此,教會才會是基督的教會。
4.團隊使命不是要彰顯人的名,而是要彰顯上帝的榮耀。
創世記11:1-9、使徒行傳2:1-13所記載這二個團隊,最大的不同在於:一個是要「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另一個是為了「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另一個以「上帝為中心」。他們的目的、方向不同,帶出來的結果就會不同。
作為耶穌基督的團隊,我們要很清楚:耶穌基督就是教會的元首,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我們彼此成為肢體。團隊的使命,不是要彰顯人的名,而是要彰顯上帝的榮耀,因為人的名字越高,基督的名字就越低。
「人在一起不叫團隊,『心』在一起才是團隊。」不僅要有「心」,基督的團隊還要懂得傾聽小群的眾聲、傾聽苦難者的聲音,要有正確的方向、按上帝旨意「傳揚上帝」。

問題討論:
1.巴別塔、五旬節故事中,這二個團隊,有什麼相同及不同之處?
2.在「眾聲喧嘩」各說各話的時代中,我們該如何避免「語言霸權」(一言堂),學習更多謙卑的傾聽?

3.五旬節故事中,讓我們看到「語言」的目的為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