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主應許的拯救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2025.5.11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講道大綱
以賽亞書35.1-10
● 母親節,安慰大戰中失去孩子的母親們,拭去母親的眼淚
● 第35章,戰爭、審判已經過去,新的時代來臨
● 第34章「以東性」,第35章「聖潔大道」
一、受造界要恢復榮美(35:1-2)
● 過去像曠野、乾地、荒漠,但如今新的時代要來臨了
● 黎巴嫩、迦密、沙崙:古代以色列的「天堂地帶」
● John N. Oswalt :創造秩序的恢復與更新
二、人群要恢復,軟弱者得堅固(35:3-4)
● 「報仇」和「報應」:上帝為子民伸張公義,除去壓迫與傷害
● 「恢復」不僅是物質上的重建,而是屬靈的更新
● 以賽亞書35:3-4的鼓勵:
1.堅固軟弱者
2.重建信心
3.展望彌賽亞的國度
三、人與大地受醫治(35:5-7)
● 「那時」:改變的契機,新時代的來臨
● 新時代的來臨,靈性、感官都要改變:失明、失聰、腳跛、𣍐講話
● 彌賽亞神蹟:馬太福音 11:4-5
● Walter Brueggemann:大自然的恢復與人的醫治是同步進行的,這種圖像顯示上帝拯救計畫的全貌。
四、聖潔之路(35:8-10)
● 「聖潔之路」(הַדֶּרֶךְ הַקָּדוֹשׁ, ha-derek ha-kadosh)
1. 被擄歸回的道路:
2. 無獅子猛獸之地:
3.喜樂與救贖:
● 三個概念:聖潔的上主、聖潔的子民、聖潔的土地
今天這首「聖潔之路」的詩歌,帶給我們什麼信息?
一、上帝不放棄尋求祂的人,上主應許轉化我們的生命與秩序
● 曠野象徵混亂與死亡,只有上帝能使其轉化為生命與秩序
1.屬靈的醫治與更新:
2.生態的醫治與恢復:
3.社會關懷與憐憫之工:
二、我們對國家社會有何期待?期待會引導我們的方向
● 彌賽亞國度的預言:塑造我們的行動方向
● 期待會引導我們的方向:先知勾勒出的圖像
● 期待彌賽亞家園的圖像引領我們台灣
問題討論:
1.35:5-7中的瞎眼看見、瘸子跳躍和啞巴歌唱,不僅象徵身體的醫治,也預表靈性的重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瞎眼」或「瘸腿」的時刻?我們如何經歷到上帝的醫治與更新?
2.「聖潔之路」是為那些蒙救贖的人所行走的。這條道路象徵上帝的帶領與保護,我們在現今社會中行走這條屬靈道路時,會面對哪些挑戰?又如何保持「聖潔」並活出基督徒的見證?
3.當以賽亞描述黎巴嫩、迦密、沙崙的榮美(35:2),這些象徵重建與豐盛的圖像如何幫助我們重新想像我們的社會與國家?我們可以如何成為社會中的「沙崙玫瑰」,將上帝的愛與恩典帶給身邊的人與國家?
上主應許的拯救
2025.5.11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講道篇
以賽亞書35.1-10
亞薩詩班吟唱《感謝上帝賜我救主》帶領我們敬拜,歌詞「感謝上帝賜我救主」、「感謝主拭去我目屎」、「感謝祂賜溫暖家庭」,各個層面都獻上感謝,因為今天是特別的日子。在此,敬祝媽媽們母親節快樂,願上帝恩典與每位媽媽同在。今天禮拜中兒童主日學、少年團契也將唱歌祝賀。
母親節一定在五月第二個禮拜嗎?不,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月份在紀念母親節,挪威在二月第二個主日,烏克蘭、俄羅斯在三月八日,英國、愛爾蘭是在大齋節期的第四週。五月第二主日作為母親節是在近代才有的,主要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要安慰在大戰中失去孩子的母親們,拭去母親的眼淚。
上一個世紀,人類世界在短短的二十年,發生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死亡約七千萬人)。戰後,世人對和平的渴望,也促使母親節於戰後在各地受紀念,「和平」是母親最卑微的祈求,期待不再有戰爭帶來死亡的威脅。
上主日,我們讀到以賽亞書第34章,是一篇「末世式審判詩篇」,描述災難恐怖的臨到,挑戰我們的感官,屍體無人掩埋、臭氣熏天、血流滿地,連山都被血所融化。這是一幅令人震撼的審判圖像。今天我們讀到第35章,讓我們感受到戰爭、審判已經過去,新的時代來臨。
就像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母親節被許多國家所紀念,也是世人對和平的渴望,也促使母親節於戰後在各地受紀念,「和平」是媽媽最卑微的祈求,期待不再有戰爭帶來死亡的威脅。
第34章的審判不是單為懲罰,也是為了「給受壓迫者伸冤」。第34章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與之緊密連接的是35章,那是一段充滿救恩與盼望的預言。審判以以東為代表,救恩則以以色列為中心;一邊是烈怒的審判、荒涼、毀滅的畫面,另一邊是荒漠中開花的重建應許,呈現復興、盼望、醫治和喜樂,是上帝對祂子民最終救贖的圖像。像設立母親節所期待的。
與第34章「以東性」形成強烈的對比,是《以賽亞書》35章所描繪的「聖潔大道」與重建的喜樂。這是給我們的召喚:用敬虔、公義與憐憫來見證那不屬這世界的國度。傳達上帝是施行拯救、賜下盼望並帶領祂的子民進入喜樂的主。
一、受造界要恢復榮美(35:1-2)
1 曠野及焦燥的地欲歡喜,
沙漠欲快樂,
親像玫瑰開花。
2 玫瑰欲開花茂盛,
欲歡喜歡呼。
伊欲有黎巴嫩的榮光,
欲得著迦密及沙崙的光彩。
𪜶會看見上主的榮耀,
見著咱上帝的光彩。
以賽亞書35:1-2 描繪出一幅強烈對比於前一章毀滅性審判的圖景。在34章中,上主的審判使列國荒涼、無人居住;然而在35章,荒野與沙漠卻轉化為繁花似錦的樂園,顯示出上主更新與救贖的大能。
過去像曠野、乾地、荒漠,但如今新的時代要來臨了。
「曠野及焦燥的地欲歡喜」(35:1):希伯來文中,「焦燥的地/乾旱之地」(יְשִׁימֹן, yeshimon)指的是荒涼、不毛之地。這些地區因上主的拯救行動而重新恢復生機,展現上主對受造界的再造能力。
「沙漠必像玫瑰開花」(35:1):「玫瑰」一詞在原文中為「שׁוּשַׁן」(shushan),可指百合花或其他美麗的花卉。這裡象徵荒涼之地因上主的介入而復甦、再度綻放。
「玫瑰欲開花茂盛,欲歡喜歡呼。(必開花繁盛,樂上加樂)」(35:2):此處使用雙重動詞「開花繁盛」來強調受造界回應上主拯救行動的雀躍與欣喜。「並且歡呼」:這是擬人化的描寫,將自然界擬作活生生的見證者,參與上主所施行的救贖,顯示上帝使絕望之地轉變為生命之地。
在35:2中,以賽亞特別提到三個地名:黎巴嫩、迦密、沙崙。這些地區在古代以色列被視為「天堂地帶」,象徵著肥沃與榮美:
黎巴嫩:以其茂盛的香柏木著稱。香柏木在聖經中常象徵尊榮(參見詩篇92:12),此處代表上主將賜予被壓迫者如黎巴嫩般的榮耀與恢復。
迦密:位於以色列北部,以肥沃的農地聞名(參見阿摩司書1:2)。這裡的農田象徵豐盛的生命與復甦,預示上主將使荒涼之地重新成為富饒之地。
沙崙:平原地區,以玫瑰花和百合花著稱(參見雅歌2:1)。沙崙的玫瑰象徵上主賜予的美麗與新生,使原本荒涼的土地重新充滿色彩與生機。
這裡描繪的是荒涼地的完全逆轉,是以色列靈性重生的象徵。Brevard S. Childs 在《以賽亞書註釋》中指出,第35章與第34章形成鮮明對比:前者展現末世審判後的全地復興,後者則預告列國的徹底毀滅。Childs 認為這段經文不僅僅指向歷史上的巴比倫滅亡,更預表上主終末性救贖的到來。
舊約學者約翰·奧斯瓦爾特(John N. Oswalt)在《以賽亞書1-39章註釋》(NICOT, 1986)中強調,這段經文表達了創造秩序的恢復與更新。沙漠將再度成為伊甸園般的樂土,暗示上主的救贖行動不僅包括人的靈魂,也包括整個受造界的更新。
象徵上帝將賜予被壓迫者尊榮與豐盛。不是物質的,而是神學的,上主出現帶來改變
二、人群要恢復,軟弱者得堅固(35:3-4)
3 著互軟弱的手堅強,
互無力的腳頭窩徛在。
4 心肝驚惶的人,恁著對𪜶講:
「著堅強,毋免驚!
恁看,恁的上帝欲來申冤;
上帝一定會施行報應來拯救恁。」
這段經文處於以賽亞書35章的背景中,強調上帝對祂子民的拯救和復興。35章與前一章(34章)形成鮮明對比:34章講述上帝對列國的審判,而35章則描繪祂子民將經歷的恢復與盼望。這裡,「軟弱的手」和「無力的膝」象徵人們在困境中的無助與疲憊。先知以賽亞勉勵人民,要剛強壯膽,因為上帝必親自來拯救他們。
「申冤/報仇」和「報應」在希伯來文中分別為 נָקָם (naqam) 和 שִׁלּוּם (shillum),這兩個詞語強調上帝為祂子民伸張公義,除去一切壓迫與傷害。這裡的「拯救」(יָשַׁע - yasha') 不僅是脫離敵人的壓迫,更包括靈裡的復興與更新。
學者 John N. Oswalt 在其《以賽亞書1-39章註釋》(NICOT, 1986)中指出,以賽亞書35章強調的「恢復」並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重建,而是屬靈的更新。Oswalt 認為,這段經文是一幅彌賽亞國度的圖畫,它指向將來彌賽亞到來時,上帝的子民將經歷身體和心靈的完全醫治。
Walter Brueggemann 則指出,以賽亞的信息在於宣告上帝掌權。這不僅是對當時被擄人民的安慰,也是對今日信徒的提醒:上帝並未離棄祂的子民,即使在困難中,祂仍然掌管一切。
現今社會中,我們面對各種挑戰:疾病、經濟壓力、戰爭和不確定的未來,許多人感到心靈疲憊、信心軟弱。這時候,以賽亞書35:3-4的話語成為我們的鼓勵:
1.堅固軟弱者:
教會應成為鼓勵者,提醒彼此:上帝必不撇棄祂的兒女。每一句鼓勵的話語、每一個擁抱,都是向軟弱者伸出堅強的手。
2.重建信心:
對膽怯的人說:「不要懼怕!」這並不是否認困難的存在,而是肯定上帝的同在。當我們堅持祈禱、依靠上帝時,就能在患難中經歷祂的同在與拯救。
3.展望彌賽亞的國度:
這段經文的最終應驗是在基督裡。祂來到世上,醫治病人、釋放被擄者,並以祂的死與復活宣告徹底的救贖。這提醒我們,無論眼前困境多麼艱難,我們的盼望是在基督裡,祂最終將帶來完全的恢復與救贖。
當我們面對患難、軟弱和恐懼時,以賽亞書35:3-4為我們帶來了極大的安慰與盼望。上帝應許祂的子民:「上帝一定會施行報應來拯救恁」我們不僅僅是等待困境結束,而是要積極信靠那位掌管一切的上帝,因為祂必親自出手,帶來醫治與拯救。
三、人與大地受醫治(35:5-7)
5彼時,失明的人目睭會看見;
失聰的人耳孔會聽見。
6 腳跛的人會親像鹿趒跳;
𣍐講話的人會歡喜唱歌。
荒埔欲有水淐出;
沙漠欲有江河啲流。
7 炎熱的沙地會變做水池;
焦燥的土地會變做泉源。
豺狼住的所在
會發青草、蘆葦,及蒲草。
這段經文以強烈的對比呈現出上帝拯救的奇蹟:人的身體和大自然都將經歷從荒涼到豐盛的轉變。
「彼時/那時」表達出,改變的契機,新時代的來臨。「那時」是關鍵詞,預示上帝救恩計畫的實現。這個時刻標誌著彌賽亞時代的來臨,天地萬物都將經歷全新的翻轉與更新。
新時代的來臨,靈性、感官都要改變:
失明/瞎子(עִוֵּר, ivver):屬靈與肉體的視力得開啟,象徵認識真理、看見上帝作為。
失聰:耳孔會聽見。
腳跛/瘸子(פִּסֵּחַ, pisseach): 生命恢復活力,象徵信仰生活的更新。
𣍐講話/啞巴(אִלֵּם, ilem): 能夠歌唱,象徵對上帝的讚美與敬拜從沉默中迸發出來。
這些景象與馬太福音 11:4-5 中耶穌所行的神蹟密切相關,耶穌對約翰的門徒說:「失明的看見,跛腳的行走,痲瘋的潔淨,耳聾的聽見,死人復活,窮人聽到福音。」以賽亞書的預言在耶穌的事工中得以應驗,彰顯彌賽亞的救贖之工。
以賽亞書 35:5-7 不僅是針對猶太人重返家園的盼望,也是對末世彌賽亞時代的展望。經文具有末世性質,預示上帝國降臨時的全然復興,包括人類與大自然的全面更新。
Walter Brueggemann 強調:「大自然的恢復與人的醫治是同步進行的,這種圖像顯示上帝拯救計畫的全貌。」當上帝的同在充滿大地,不僅人的身體得醫治,連荒涼的曠野也要變為水泉、青草和蘆葦生長之地。
以賽亞書 35:5-7 描繪了一幅新天地的圖像,其中「人」與「大地」同步經歷醫治與更新。瞎眼得開、瘸子跳躍、啞巴歌唱,這些景象顯示彌賽亞的拯救不僅僅是個人靈性的重生,更是對整個受造界的復興。這是我們今日的盼望,也是我們身為信徒應當承擔的使命:不僅要尋求自身靈命的醫治,更要參與到這場全面的更新之工中,成為上帝愛與憐憫的出口。
四、聖潔之路(35:8-10)
8 佇遐欲有一條大路,
人給伊叫做「聖路」。
無清氣的人攏𣍐當對遐經過;
彼條路是為著上帝的子民造的;
行彼條路的,連戇人都𣍐迷路。
9 佇遐無獅,
兇猛的野獸嘛𣍐出現。
佇遐人𣍐抵著野獸;
只有受救贖的人會行彼條路。
10 上主贖回的人會倒轉來,
唱歌來到錫安;
永遠的喜樂會做𪜶的花冠。
𪜶會歡喜快樂,
無閣有悲傷吐氣。
以賽亞書 35:8-10 中的「聖潔之路」是指上帝為祂子民預備的道路,讓他們可以從被擄之地歸回錫安(耶路撒冷)的道路,同時也是走向上帝同在與救恩之境的屬靈之路。
1. 被擄歸回的道路:
「聖路」是指上帝為祂子民預備的道路,讓他們可以從被擄之地歸回錫安(耶路撒冷)。
這條路是專為「被救贖之民」設立的,凡是不潔之人(טָמֵא, tamei)無法行走,顯示這條路的屬靈性質。
「愚昧人」雖可能無知,但若他們行在主的道路上,依然不會迷失。這表明救恩不取決於人的智慧,而在於上帝的帶領與保守。
2. 無獅子猛獸之地:
這段經文的背景是流亡中的子民,他們經過荒涼與危險的曠野,但在聖潔之路上,猛獸將不再傷害他們,預表上帝的保護與平安。
這裡不僅是地理上的平安之路,更是靈性上的得勝之路,預示彌賽亞國度中的完全平安(參見以賽亞書 11:6-9)。
3.喜樂與救贖:
「蒙救贖的民」(גָּאַל, ga’al)將歸回錫安,象徵從被擄之地歸回耶路撒冷,也是從罪與死亡中歸回上帝的同在。
「永樂」(שִׂמְחַת עוֹלָם, simchat olam)強調這種喜樂是永恆的,不再被憂愁嘆息所取代,預表末世的完全救恩。
這段經文有三個概念:聖潔的上主、聖潔的子民、聖潔的土地。所代表的是回歸之路,是新的時代即將來臨的時代,上帝是聖潔,人民也必須聖潔的,遵守上帝的話語去行,所行的土地也因此聖潔。
學者如John N. Oswalt 指出,以賽亞書 35 章描繪了一幅充滿彌賽亞國度氣息的圖景,這是一幅恢復、醫治和更新的畫面。聖潔之路的設立象徵上帝對祂子民信實的應許與拯救,也指向彌賽亞將帶來的屬靈更新。
今天這首「聖潔之路」的詩歌,帶給我們什麼信息?
一、上帝不放棄尋求祂的人,上主應許轉化我們的生命與秩序
以色列曠野與流亡的背景(如出埃及)為這首詩歌提供圖像基礎。「大道」喚起人們對從巴比倫被擄之地歸回的記憶,並預表在基督裡更大的屬靈出埃及(參見路加福音9:31)。在古代近東文化中,曠野象徵混亂與死亡,只有上帝能使其轉化為生命與秩序。
以賽亞書35章是一段充滿希望的預言,關於上帝如何在彌賽亞裡使萬事更新,最終實現在基督裡,也應用於教會生活。這章描繪上帝救贖的子民,得著醫治,走在通往錫安的聖潔之路。
以賽亞書35章是一段針對苦難中信仰群體的鼓勵,它告訴我們:上帝能將荒涼變為樂園,軟弱者得剛強,被擄者得自由,受苦者進入榮耀。
1.屬靈的醫治與更新:
現代人常陷於靈性盲目、瘸腿、沉默無言的狀態。瞎眼得看見,象徵屬靈眼界的開啟,能夠重新看見上帝的恩典與真理;瘸子跳躍,象徵信仰生活重新活躍;啞巴歌唱,表示心靈的重生與感恩的流露。這些改變不僅是身體的醫治,也是心靈深處的重建。
2.生態的醫治與恢復:
今日世界面對生態危機,荒漠化、乾旱等問題日益加劇。然而,以賽亞書35:7 中「炎熱的沙地會變做水池;焦燥的土地會變做泉源。」的圖像成為對大自然恢復的盼望。這是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面,描繪上帝的恩典如活水般湧流,更新一切荒涼之地。這也提醒我們基督徒當積極參與環保行動,作為上帝創造的管家,參與世界的重建。
3.社會關懷與憐憫之工:
耶穌在馬太福音11:4-5 中所行的神蹟,顯示祂對被邊緣化群體的關懷。今天,我們是否也願意像基督那樣,將醫治與關懷帶給現代社會中的「失明、失聰、腳跛、啞巴」?我們是否成為上帝祝福的管道,將福音的信息轉化為實際行動?
二、我們對國家社會有何期待?期待會引導我們的方向
以賽亞書35 章描繪了一幅從荒涼到豐盛、從枯乾到滋潤的更新景象。這不僅是對末後時代彌賽亞國度的預言,更是一個對當下社會的提醒:我們對國家社會的期待,將塑造我們的行動方向。
在台灣社會,我們正面對氣候變遷、生態危機與國家主權認同問題等現實問題。以賽亞書35:1-2 中的圖像——荒野開花、沙漠變為泉源——提醒我們,上主的救贖行動不僅是屬靈的,也是全方位的,包括對自然界的更新與社會秩序的重建。這挑戰我們思考:我們所期待的國家社會,是否包含對大地的尊重、對弱勢的扶持與對公義的實踐?
前幾天(5/8)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終戰80週年紀念日,德國納粹投降的紀念日,是向世界訓示戰爭的傷害,不要再發生。更不容許納粹的邪惡再發生。因為納粹的圖像、記號代表著威權的大屠殺,反人類罪行,不是人類文明的價值。
但很可惜的,我們看到這二個月來,德國與以色列在台協會公開發表二次聲明,一次是4/16國民黨青年軍成員帶著納粹臂章、行納粹禮進入法院,一次是5/8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說台灣就像納粹,德國在台協會公開批評「缺乏歷史敏感度的類比」。政黨丟臉是一回事,但拖著全台灣一起在國際上丟臉,這是很差勁的事!
我們對國家社會有何期待?期待會引導我們的方向。先知勾勒出的圖像,讓我們看到自古猶太人的「天堂地帶」—黎巴嫩、迦密、沙崙。
「黎巴嫩的榮耀」、「迦密的豐盛」、「沙崙的玫瑰」是先知對大地恢復榮美的詩意描繪,也是對人類社會重建正義與和平的深層呼召。今日,我們對國家社會的期待,不應僅是經濟繁榮與政治安定,更應是生態的更新、人心的甦醒與社會公義的實現。願我們以盼望為導向,在荒涼之地見證上主的更新,成為那「黎巴嫩的香柏」、「迦密的沃土」、「沙崙的玫瑰」——榮美地活出上主的公義與恩典。
當荒野得以更新,當受壓迫者得以安息,以賽亞提醒我們,屬靈更新必然伴隨社會公義的彰顯。面對當前社會中的仇恨言論、歷史失憶與人權侵害,我們能否選擇站在正義與真理的一方,為那些被邊緣化、被踐踏的人發聲?
我們對國家社會有何期待?有何想像?期待彌賽亞家園的圖像引領我們台灣。
問題討論:
1.35:5-7中的瞎眼看見、瘸子跳躍和啞巴歌唱,不僅象徵身體的醫治,也預表靈性的重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瞎眼」或「瘸腿」的時刻?我們如何經歷到上帝的醫治與更新?
2.「聖潔之路」是為那些蒙救贖的人所行走的。這條道路象徵上帝的帶領與保護,我們在現今社會中行走這條屬靈道路時,會面對哪些挑戰?又如何保持「聖潔」並活出基督徒的見證?
3.當以賽亞描述黎巴嫩、迦密、沙崙的榮美(35:2),這些象徵重建與豐盛的圖像如何幫助我們重新想像我們的社會與國家?我們可以如何成為社會中的「沙崙玫瑰」,將上帝的愛與恩典帶給身邊的人與國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