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創世記13:1-18有上帝同在就有祝福

有上帝同在就有祝福

2020.8.2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創世記13:1-18


上帝對人的命令或啟示的「轉向」:從「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轉向成為「萬民的祝福」。


亞伯蘭非但不是成為埃及的祝福,反倒帶來災禍。


一、真正的財富是什麼?(13:1-4)


12章的法老很有道德感,與創世記6:2所記載的「神子」(世俗權貴)很不一樣。


去了一趟埃及,就變富翁,這些財富,包括他因欺騙所得到的。

創世記再次說亞伯拉罕很富有,則是「上主大大地賜福」(創世記24:1, 35)

亞伯蘭帶著家眷回到「起先」的祭壇獻祭,接著重新出發。讓他明白「真正的財富」乃是上帝的同在。


二、向左走或向右走(13:5-9)


遊牧民族的部落在衡量一個人的富有與否,常看他所擁有的牲畜有多少。

「羅得也擁有」,似乎表明亞伯蘭在實踐上帝的吩咐「賜福給萬民」。


當時的人,習慣面向東方劃分左右。

在伯特利的左邊即北邊,是示羅的地方

伯特利的右邊是南方,是耶路撒冷、希伯崙的地方。


三、好像伊甸園(13:10-13)


羅得不是選擇左邊或右邊,他選擇面對東方「好像伊甸園」的地方。


有信心的人知道,有上帝的同在,飢荒之地也會變成「流奶與蜜」之地。

羅得與亞伯蘭最大的分別就是,一個憑「肉體的眼光」,一個憑「信心的眼光」。


四、往南遷徙建造祭壇(13:14-18)


有上帝的同在,飢荒之地也會變成「流奶與蜜」之地。

李登輝總統《為主作見證》,記載他生命中50個關鍵時刻,上帝如何帶領他、啟示他。

「希伯崙」意思是「同盟」、「合作」之意。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第十三章為我們帶來什麼要緊的信息:


一、實踐「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人要因你蒙福」的信仰價值


亞伯蘭、羅得該如何分配才最公平?

紐約大學教授布萊姆斯(Steven J. Brams)和聯合學院教授泰勒(Alan D. Taylor)知名的賽局理論家:「無嫉妒分割」的公平分配。


亞伯蘭可說是「無嫉妒分割」理論的實踐者,他負責切左邊、右邊,再由羅得來選。只是羅得不選左、也不選右,而是選擇東方。


羅得的態度反映出的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亞伯蘭反映出來就是「人要因你而蒙福」、「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的美德。


二、選擇與上帝建立關係,並謙卑與上帝同行


「知道」並不等於「做得到」,我們需要不斷謙卑的尋求上帝的帶領。

「祭壇」也是標示曾經遇到的苦難經驗。

每次遇到難關時築祭壇「祈禱」,渡過難關後,回憶上帝在苦難過程中的帶領。


問題討論:

1.您看到哪些人事物,有哪個描述特別有感?

2.亞伯蘭為何建立「祭壇」?我可以進行什麼行動?

3.亞伯蘭、羅得為何分手?如何處理分手的問題?



講道篇


有上帝同在就有祝福

2020.8.2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稿

創世記13:1-18

七月卅日我們的兄弟李登輝前總統安息主懷,一生貢獻上主所賜恩賜,擔任總統引領臺灣民主改革,回應上主對他的呼召,那美好的仗已經打過,當跑的路已跑盡,所信的道已經守住。願上主安慰與扶持家人。用李登輝總統最喜歡的一句聖經經文來紀念他:「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拉太書2:20)

在上主日第十二章的信息中我特別提醒,上帝創造亞當夏娃以來,他們的使命是「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而且是經過二十代。之後,上帝對人的命令或啟示有了「轉向」,這個轉向從亞伯蘭開始,上帝揀選亞伯蘭要他成為「萬民的祝福」。從「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轉向成為「萬民的祝福」。

要成為萬民的祝福,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有具體的內容「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創世記18:19)。這個轉向,可以看到耶穌基督新的誡命「愛上帝、愛人如己」的精神,我們看到內容是很相近的,透過「遵守上帝的道」來表明「愛上帝」,透過「主持公道,伸張正義」來實踐「愛人如己」的信仰價值。

但是,要成為「萬民的祝福」,要使人因你蒙福,不容易啊!特別是遇到苦難、艱困的處境,要能夠持守信仰的價值更需要堅定的信心。此時的亞伯蘭遇到大饑荒逃難到埃及,但當埃及的法老王接待他時,他卻以不誠實的話告訴法老王,說他的妻子莎萊是他的妹妹,導致法老娶了莎萊為妻,而帶來災禍。亞伯蘭非但不是成為埃及的祝福,反倒帶來災禍。

第十二章十六節說埃及法老王因為莎萊美麗而娶之為妻,並贈送亞伯拉罕「許多牛、羊、驢、駱駝,和奴隸」,增加的財富羅得也有份,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們的財富之所以增加,是與這次的欺騙有密切的關係。但是,我們要切記從欺騙所得到的財富,並不能得到上帝的祝福,反而是「兩家的牛群羊群太多,沒有夠大的地可以容納得下」,開始鬧分家。

今天所讀創世記第十三章,則是在描述「亞伯蘭帶著妻子和所有的一切離開埃及」之後的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經文的內容:


一、真正的財富是什麼?(13:1-4)

1亞伯蘭帶著妻子和所有的一切離開埃及,往北走,進入迦南南部;羅得也跟他去。2亞伯蘭是富翁,擁有許多牲畜和金銀。3後來他離開那裏,漸漸向北遷移,接近伯特利。他回到伯特利之間,就是他從前紮過營、4建了祭壇的地方;他就在那裏敬拜上主。


在第十二章,我們已經知道亞伯蘭之所以離開埃及,是因為欺騙埃及法老而被驅逐出境的;這位法老很有道德感,知道強娶別人的妻子不對,這與創世記第六章第二節所記載的「神子」(世俗權貴)很不一樣,那段經文這樣說:「有些『神子』看見人類的女子美麗,就隨自己所喜歡的娶她們為妻。」但這位同樣被人視為「神子」的法老卻不是這樣的。他也沒有因為亞伯蘭欺騙他,而把他逮捕或殺死,反倒「賜給他許多牛、羊、驢、駱駝,和奴隸」。看來這位埃及法老還比較有信仰道德的標準。

我們不清楚亞伯蘭被趕出埃及之後,迦南是否仍舊鬧饑荒,不過第二節說亞伯蘭已經是「富翁,擁有許多牲畜和金銀」。去了一趟埃及,就變富翁,當然這些財富,包括他因欺騙所得到的。但是,在後面的故事中,創世記的作者再次說亞伯拉罕是個很有財富的人,則會加以說明是因為「上主大大地賜福」亞伯拉罕(參考創世記24:1, 35)

他們離開埃及,回到原來居住的地方,「伯特利和艾之間」。第十二章告訴我們,亞伯蘭在他較長駐的地方紮營,在那地就會築祭壇來敬拜上帝。「祭壇」也代表土地的所有權,擁有產業的記號,也是宣示這裡是上帝同在、上帝所擁有的。這次,他帶著家眷回到伯特利和艾之間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到他築過的祭壇去敬拜上帝,表明亞伯蘭的悔改,因此亞伯蘭回到「起先」的祭壇獻祭,接著重新出發。讓他明白「真正的財富」乃是上帝的同在。

這件事,也幫助我們進一步去反思,人生重要的不是此刻的「位置」,而是未來的「方向」。經過在埃及第一次欺騙與信仰上的跌倒,亞伯蘭回到應許之地,此時此地的「位置」似乎是讓他滿足,但是不要忘了此刻的「位置」並不是生命中的目的,人生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未來的「方向」,而這方向人無法指引,唯有神指引我們方向。


二、向左走或向右走(13:5-9)

5跟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擁有牛群、羊群,以及自己的家眷和奴隸。6他們兩家的牛群羊群太多,沒有夠大的地可以容納得下,7因此亞伯蘭的牧人跟羅得的牧人常常爭吵。(那時迦南人和比利洗人還住在那地方。)8於是,亞伯蘭羅得說:「我們是至親,不可爭吵;你的牧人跟我的牧人也不可爭吵。9我們分手吧!這一大片土地在你眼前,你選右邊,我就選左邊;你選左邊,我就選右邊。」


遊牧民族的部落在衡量一個人的富有與否,常看他所擁有的牲畜有多少。創世記的記載讓我們知道,此時不只是亞伯蘭是個富翁,連與他一起離開家鄉、家族出來的侄兒羅得也是個有財富的人。如果對照第十二章第五節的描述,剛離開家鄉的亞伯蘭是「擁有的財物和所有的奴隸」,並沒有特別描述他有「牛群、羊群」,如今連「羅得也擁有牛群、羊群,以及自己的家眷和奴僕」。「羅得也擁有」這句話,似乎在表明亞伯蘭在實踐上帝的吩咐「賜福給萬民」。

在以遊牧為生的部落,草和水源是相當重要的。家族逐漸龐大,所擁有的牲畜也日漸增多,對水源的爭奪就發生出來;羅得與亞伯蘭各自的家禽、牲畜日漸增多,相對的是水源、青草也就日漸不足。作者特別點出「兩家的牛群羊群太多」,由於財物太多,他們無法住在一起。如果彼此都窮一點,或許還能彼此扶持、照顧,但是太多反而是累贅。

對個人也是如此,每次要搬家時,太多東西反倒累贅,要多丟掉一些才好搬。幾天前,跟年長者在聊天,她說:「我現在已經到了不用多買衣服的年紀,現在穿的就夠了。」這讓我想到以前菲律賓獨裁總統馬可仕的夫人伊美黛,擁有三千多雙的鞋子,每天換一雙,也要花十年才穿得完。馬可仕政權瓦解後結束,他們逃到夏威夷,伊美黛的三千多雙鞋、五千件裙子,二千副手套,奢華珠寶都被政府沒收。

我們也會聽到爭奪家產的事,大打出手、對付公堂。要解決彼此的爭端,是必須靠智慧和信心,特別是你的價值與信念。當上帝呼召亞伯蘭時,吩咐他遵守的價值是成為「萬民的祝福」。如果是一般人就會想,亞伯蘭是長輩,羅得不但不懂得尊敬,還怎可以忤逆。但是,亞伯蘭並沒有拿出「長輩」來壓羅得,反倒是在實踐「萬民的祝福」的價值。

他是告訴羅得「不可爭吵」,連家屬也不可以。「爭吵」原是「理論」,他們是為了水權、土地的所有權在理論。過去台灣在清朝時代,漳、泉兩族就經常為了爭灌溉的水權大械鬥,死傷不計其數。

面對這種問題,亞伯蘭所提出處理的方式是「分手」。或許亞伯蘭從埃及的失敗中得到反省,一切都在於天父上帝的攝理。古書《論語·顏淵》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俗語講盡生命的體驗。因為,生死不是人可以做主的,同樣貧賤富貴也在於「天」的引導。

亞伯蘭對羅得說:「你選左邊,我就選右邊。」當時的人,習慣面向東方劃分左右。在伯特利的左邊即北邊,是示羅的地方;伯特利的右邊是南方,是耶路撒冷的地方。示羅是後來北國以色列的宗教中心,耶路撒冷是後來南國猶大的宗教中心。結果,羅得是選左邊或是右邊呢?他沒有選左邊,也沒有選右邊,他是選擇伯特利的「東方」。而亞伯蘭選擇右邊即往耶路撒冷的南方希伯崙。

心裡面有實踐「萬民的祝福」的價值,亞伯蘭就看得很開,他讓姪兒羅得先選想要的土地。這正好要說明亞伯蘭確實是個有信心的長者,他對上帝完全的依靠。因為生命好壞是主所定,我們順服上帝,跟隨上帝,上帝必定會祝福。


三、好像伊甸園(13:10-13)

10羅得向四周觀看,看見約旦谷一直伸展到瑣珥的整個平原;這平原水源充足,好像伊甸園(「伊甸園」:希伯來文是「上主的園子」。),又像埃及的土地;(那時上主還沒有毀滅所多瑪蛾摩拉。)11於是羅得選了約旦谷的那一片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兩人就這樣分手了。12亞伯蘭住在迦南羅得住在河谷平原的城鎮,終於在所多瑪附近紮營。13所多瑪人邪惡,他們大大得罪上主。 


羅得不是選擇左邊或右邊,他選擇面對東方的地方,是約旦谷一直伸展到瑣珥的整個平原,在他看來「好像伊甸園」。聖經描述這塊地的美,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水源充足」、「好像伊甸園」、「像埃及的土地」。水源充足的草場,對遊牧民族來說就是上好的土地,這上好的草場「像伊甸園」、「像埃及的土地」,意思是說「無可挑惕」。

而亞伯蘭則是往南經過耶路撒冷到達希伯崙,那個地區是猶太山地、是曠野地。在第十二章才說亞伯蘭他們是因為饑荒而遷移到埃及去。自古以來迦南地就時常發生饑荒,迄今以色列全年降雨量約二百至三百公釐,台灣光是一個普通大雨就超過這個量。大豪雨時,在台灣下一天的雨,就等於他們那裡三、四年的雨量。因此,那個地經常發生飢荒。後來雅各的家族後來遷移到埃及去,也是與饑荒有關(參考創世記第四十二、四十三、四十七章)

這塊土地就是聖經常說的「流奶與蜜」之地。這樣一塊經常乾旱,鬧飢荒的土地,居然是「流奶與蜜」之地,這一點很多人想不透。但是對有信心的人就知道,當人有上帝的同在,他就會事事亨通得到上帝的祝福。飢荒之地也會變成「流奶與蜜」之地,憂傷的心靈也會變成歡喜快樂。上帝的同在就是「以馬內利」,這也是耶穌道成肉身的應許,上帝與人同在才能帶領人走飢荒、苦難,朝向恩典的道路。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亞伯蘭肚量、胸襟非常廣闊,這是在實踐上帝的話語,「成為萬民的祝福」的命令。亞伯蘭當然也看見羅得所選擇那一塊河流、水源充沛的美麗大草原。但是,創世記的作者提醒我們,若一個人要成為「大國」的領導人,或者要「成為大有名望」的長者,不是謀私,而是要成為他人的祝福,這樣的人有個特質就是要有寬闊的肚量、胸襟。亞伯蘭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俗語說:「有量才有福」,更何況上帝呼召我們要成為「萬民的祝福」,而不是阻礙。

此外,我們也看到,在人看來如同伊甸園的美麗城市,吸引人立刻就想搬進去的地方,卻不一定是上帝所祝福之地。至少所多瑪的美麗、富裕只有短暫,因為緊接著在第十九章我們就會看到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因為邪惡所行而被毀滅。

總之,羅得與亞伯蘭最大的分別就是,一個憑「肉體的眼光」,一個憑「信心的眼光」。聖經說羅得舉目觀看,似乎他的慾望就因此產生。正如夏娃「看到」伊甸園那顆分別善惡的果子好吃,就被吸引而犯罪。同樣,羅得也被感官的慾望所牽引。


四、往南遷徙建造祭壇(13:14-18)

14 羅得離開以後,上主對亞伯蘭說:「你要從你所站的地方向東、西、南、北四周觀看。15 我要把你所看見的這片土地都賜給你和你的子孫;這片土地要永遠歸屬你們。16 我要使你的子孫多到沒有人能夠計算;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子孫。17 起來!你去走遍整片土地;我要把它賜給你。」18 於是亞伯蘭收拾帳棚,遷到希伯崙,在幔利的聖樹附近住下來;他在那裏為上主建造了一座祭壇。


羅得往東方離開後,上帝終於說話了。上帝沒有讓亞伯蘭有孤獨的感覺,祂沒有忘記祂向亞伯蘭所說過的應許。上帝要亞伯蘭舉目向四周觀看,意思是說上帝所賜的是超出人所求所想的,只有這樣一望無邊的土地,才有可能擁有數算不完的後代。

我們要注意的,羅得所看的是出自「肉體的眼光」與慾望,但亞伯蘭所看到的土地,卻是上帝親自指出的目標。換言之,因為亞伯蘭的信心,上帝親自指出所要祝福的土地。看,上帝所選的與人所選的不同。這裡也讓我們看出,人所看到的是眼前的美麗;但是上帝所看的是更廣大的,是信心的問題。因為有上帝的同在,飢荒之地也會變成「流奶與蜜」之地。

這幾天再次把李登輝總統送我的《為主作見證》這本書拿出來看,這本書也是葉啟祥牧師擔任台灣教會公報總編輯時專訪李總統的信仰文集。這本書是李總統的信仰告白,記載他生命中50個關鍵時刻,面對政壇的惡鬥、抹黑與攻擊,他與夫人曾文惠一起讀經、祈禱,在這五十個時刻裡上帝如何帶領他、啟示他,做出利益社會、國家的決定。這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流奶與蜜之地」,不是不會遇見飢荒、苦難,而是能夠經歷上帝同在帶領的地方。

之後亞伯蘭遷徙至「希伯崙」,此名意思是「同盟」或是「合作」之意。能夠同盟或合作的,必定是有密切或親密的關係的。看吧,亞伯蘭就像是上帝的朋友一般的親密。這種關係就是用「希伯崙」這個字詞(或地方)表明出來。因此,亞伯蘭在希伯崙「為上主建造了一座祭壇」,來表達他與上帝的聯合關係是越來越緊密。同樣基督徒也是透過一次次的敬拜與上帝建立起更緊密的關係,也一次次的順服在上帝的呼召,去實踐上帝國的愛與公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第十三章為我們帶來什麼要緊的信息:

一、實踐「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人要因你蒙福」的信仰價值

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想到一個問題,亞伯蘭、羅得該如何分配才最公平?

紐約大學教授布萊姆斯(Steven J. Brams)和聯合學院教授泰勒(Alan D. Taylor)是研究這個問題最知名的賽局理論家。他們在《雙贏結局:對所有人都保證公平的結果》(The Win-Win Solution)一書中提到,利用「我切你選」的準則來切蛋糕,由一個人負責切,另一個優先選,可做到「無嫉妒分割」的公平分配,也就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拿到的那塊蛋糕,跟別人手上的那一塊至少一樣好,沒有人會羨慕別人手上的那塊蛋糕。

這個切蛋糕準則,可應用在許多情況。例如,有一回英國與埃及的考古學家決定,該是分配雙方共有的一些考古文物的時候了。這些古物各色各樣,不可能直接對分,如何解決才公平?他們正是運用了「我切分,你先選」的賽局準則。

英國考古學家把古物分配到開羅博物館的兩個房間,然後由埃及考古學家來挑選。在這個遊戲規則下,英國考古學家會盡量把兩個房間的古物公平分配,因為他們知道對方有優選權。

「一人負責切,另一人優先選」的策略可用在兩國之間的古物分配,也可用在家裡。家裡的小小孩不必用到任何數學,就可利用這個方法來平分蛋糕或任何可切分的東西,而且皆大歡喜。

亞伯蘭可說是這個理論的實踐者,他負責切左邊、右邊,再由羅得來選。只是羅得不選左、也不選右,而是選擇東方。

至少我們看到亞伯蘭他生命價值的改變,他在埃及時,是為保全自己而將莎萊推出去。亞伯蘭在第十二章還沒有體會與實踐上帝對他的吩咐,去實踐「人要因你蒙福」,但在這一章裡,他終於踏出第一步,成為羅得的祝福,給予羅得去選擇。雖然,羅得用人的眼光去選擇看來「好像伊甸園」的地方。

人要因你蒙福」用耶穌的話來看,耶穌曾說:「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馬太福音20:26)以大服事小,有能力幫助能力小、資源少者,就是在實踐「人要因你蒙福」,也在實踐「愛人如己」的使命。在台灣布農族狩獵所得,他們會將最嫩的部位給耆老、小孩,他們懂得照顧群體內最需要的人。

在處理「分手」這件事情上,亞伯蘭似乎表現出無比的信心與仁慈。對上帝,他有信心;對羅得,他有仁慈。

其實,許多人的選擇都會和羅得一樣,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地方。中國話就有一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很不好,因為它將人的自私來合理化;但是信靠上帝的亞伯蘭,卻打破這樣的迷思。因為,此時亞伯蘭實踐上帝吩咐他的話:「人要因你而蒙福」(創世記12:2)。在這一點上面,亞伯蘭所表現出來的正是基督徒的一項美德。當世人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態度生活時,基督徒反而要堅持「人要因你而蒙福」、「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的美德。羅得的態度反映出的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而亞伯蘭所反映出來就是「人要因你而蒙福」、「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的美德。

各位兄姊,若是我們的生活態度一直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樣我們就要反省。面對世間的罪惡,作為基督徒有必要活出「人要因你而蒙福」、「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的美德。這樣的美德,不僅是對鄰舍,也是對自己的親人兄弟姊妹,甚至是對婆媳。若是婆婆常常為媳婦設想,而媳婦也常常關心婆婆,這樣婆媳之間就要互相得到福氣。

此外,我們也常聽到,兄弟因為分家產而反目成仇。不用說到分家產,我們也經常從小孩子身上看到,兄弟因為爭奪糖果而打架。所以,我們有必要在孩子還小,還可以教育的時候,就需要仔細的用上帝的話來教導他們,使他們從小就培養出「人要因你而蒙福」、「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的美德。當然父母也要成為兒女的榜樣,時常致意關心和奉獻給所需要的人,使兒女從小就養成懂得分享的人。


二、選擇與上帝建立關係,並謙卑與上帝同行

亞伯蘭與羅得最大的差別在於「價值觀」的不同,亞伯蘭有上帝的話提醒他「人要因你而蒙福」、「成為萬民的祝福」,同樣地,我們基督徒也有耶穌基督的話做為我們的價值觀,他要我們「要愛鄰舍如同自己」。但要記住,「知道」並不等於「做得到」,我們需要不斷謙卑的尋求上帝的帶領。

「祭壇」也是標示曾經遇到的苦難經驗。每次遇到難關時築祭壇「祈禱」,渡過難關後,回憶上帝在苦難過程中的帶領。但是,亞伯蘭為何在埃及軟弱時,沒有建造祭壇?他忘了嗎?還是認為埃及不是上帝的管轄之地,直到上主就降災在埃及,才讓亞伯蘭醒過來,原來上帝一直與他同在。無論向左、向右,上帝都同在。

亞伯蘭就在困難處境下,對上帝的認識更多了一層。我們一生也都在學習這項功課,與上帝建立關係,並謙卑與上帝同行。願以馬內利的上帝,帶領我們走過生命中的每時每刻。


問題討論:

1.您看到哪些人事物,有哪個描述特別有感?

2.亞伯蘭為何建立「祭壇」?我可以進行什麼行動?

3.亞伯蘭、羅得為何分手?如何處理分手的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