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呼召
2020.7.26台北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創世記12:1-20
●兩條路線、兩個國度:該隱vs.亞當、塞特。神子vs.挪亞。
●上帝之城:閃、含、雅弗遵照上主的話語去行。
●地上之城:巴比倫世界,建造巴別塔,以人為中心。
●「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19)
一、新的命令(12:1-3)
●巴比倫的吾珥城,城裡還有高階梯式塔(ziggurat)
●閃的第十代子孫亞伯蘭、拿鶴、哈蘭,為何上帝揀選亞伯蘭呢?
●哈蘭過世,兒子羅得跟隨大伯亞伯蘭,女兒嫁給二伯父拿鶴。
●亞伯蘭離開吾珥之後,他不知道要往哪裡去嗎?
●「耶和華文獻(耶典)」稱上帝為「耶和華,יהוה(雅威)」,常以「擬人化」的筆法在述說上帝和人之間的關係。
●上帝對人的命令已經有新的轉折,從過去「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創世記1:28),已經轉換成「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或譯「萬民要向我求福,像我賜福給你一樣」(創世記12:3)。
●如何透過上帝子民來賜福萬民呢?上帝揀選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呢?
●「我揀選他,是要他指示他的兒子和後代服從我,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創世記18:19)
●「服從我」,和合本「遵守我的道」。
●「我—上主呼召你,賜力量給你,
使你在世上主持公道。
我要藉著你跟世人立約;
我要使你成為萬國之光。」(以賽亞書42:6)
●遵守上帝的道,實踐祂所吩咐的使命,就是在建造上帝國。
二、遵照上主指示(12:4-9)
●以前遵照上主的話:表現在「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
●如今遵照上主的話:表現在「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
三、成為萬民的祝福?(12:10-20)
●「迦南地不是流奶與蜜的地方嗎?」為何會有大饑荒?
●既然亞伯蘭已經娶莎萊為妻了,為甚麼還要欺騙他人呢?
●為甚麼上帝不是懲罰亞伯蘭的不誠實,反而是懲罰埃及國王?
這一章故事有二個值得我們反省的功課:
一、上帝的揀選是要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特別是分享耶穌基督拯救的恩典。
●腓立比書二章四節說: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
●教會就是在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愛,因此,教會最大的使命,就是把上帝的愛分享出去。
二、與時俱進的認識上帝的旨意,落實上帝國的建造
●「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的命令的轉向
●亞伯蘭蒙召:成為「萬民的祝福」,「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
問題討論:
1.上帝起初對人類的命令(1:28),與對亞伯蘭的命令(12:3)有何不同?
2.在今日的處境下,我們可以如何實踐「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
3.如果要成為「萬民的祝福」,在你的能力之下,可以做些什麼?
講道篇
上帝的呼召
2020.7.26台北濟南教會主日講道篇
創世記12:1-20
上主日,我們談到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 354.11.13~430.8.28)詮釋《創世記》裡面有兩條路線、兩個國度。作者在第四章、第五章透過該隱的族譜,對比亞當、塞特的族譜,表達出一個是在罪惡之下;另一個是選擇遵照上帝的話,實踐「要生養眾多、遍滿世界」的命令(參考創世記1:28)。
挪亞大水的故事,也是呈現兩個國度的軸線,「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的交織。在第六章,地上之城的「神子」即統治者恣意妄為,掠奪人類的女子美麗。但是,挪亞是上帝之城的選民,在大洪水審判之後,存活下來。
在第十章、第十一章裡,描述屬於上帝之城的挪亞後代,閃、含、雅弗都是遵照上主的話語去行,遍滿全地。他們持續遵照上帝的話語去行,他們的「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創世記10:5, 20, 31)但是,另外一個世界——地上之城,他們沒有遵照上帝的話語,他們不願遍滿全地,反而建築通天的巴別塔,來宣揚人自己的名。
綜觀整本《創世記》,可以簡單地把它分成兩大部份,其一是從第一章到第十一章,其二是從第十二章開始看到第五十章。第一章到十一章有四大段落就是:上帝的創造;人墮落的故事;大洪水的故事;巴別塔的故事。從人墮落、犯罪之後,這世界就呈現出遵照上帝話語的「上帝之城」,以及違背上帝的「地上之城」。
第一章到第十一章有四個段落,而第十二章至五十章也有四大段落,就是用以色列四大族長來區分,就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等。創世記的作者,透過這一個家族,也展開一場「上帝之城」、「地上之城」的爭戰。
人類歷史就是這兩股力量作殊死戰的記錄,雙方互有勝負,但最後上帝將在此戰爭中獲勝,而基督徒就在這樣的爭戰中,致力於實踐上帝國。以使徒保羅的體驗來看,他認為人的內在就有兩個勢力的爭戰,也就是善、惡的掙扎,因此他說:「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19)這種內在神性、魔性的爭戰,也存在現實的處境中。當然也存在,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在追求認識上帝的信仰上。
現在讓我們來看今天所讀的經文內容:
一、新的命令(12:1-3)
1上主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故鄉、親族,和你父親的家,到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2我要使你多子多孫;他們要形成大國。我要賜福給你,使你大有名望;這樣,人要因你蒙福。3祝福你的,我要賜福給他;詛咒你的,我要詛咒他。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或譯「萬民要向我求福,像我賜福給你一樣」。)。」
對比第十一章巴別塔的故事,人不願意遵照上帝的吩咐,分散遍滿全地,上帝就介入把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而照創世記第十一章第十至廿六節來看,閃的後代都有遵照上帝的話語去行,實踐「要生養眾多、遍滿世界」的命令。
閃的第十代子孫,有亞伯蘭、拿鶴、哈蘭,他們與父親他拉,當時仍然住在巴比倫的吾珥城,城裡還有高階梯式塔(ziggurat),這座塔有七層,最高的一層是祭司膜拜神明Marduk(馬度克)與觀星象的地方,這樣的塔不單是當時城市繁華興盛的象徵,更在宣揚一個城所信奉的神明。
在誘惑多的「地上之城」如何活出「上帝之城」的樣式,是很大的挑戰,特別是當時的人對上帝的啟示並不像我們今天有聖經可以閱讀與對話。當時的啟示是有限的,直到耶穌基督才帶來完全的啟示。
閃的第十代子孫亞伯蘭、拿鶴、哈蘭,為何上帝揀選亞伯蘭呢?哈蘭過世,哈蘭的兒子羅得跟隨亞伯蘭,女兒蜜迦嫁給自己的二伯父拿鶴(參考創世記11:27-29)。意思是閃的第十代子孫只剩下亞伯蘭、拿鶴。上帝要從二人中揀選哪一位呢?從聖經的記載裡,我們可以看到,拿鶴選擇繼續在吾珥城,亞伯蘭則帶著父親他拉、侄兒羅得,前往迦南地去。他們到了哈蘭,就在那裏定居。
亞伯蘭離開吾珥之後,他不知道要往哪裡去嗎?過去我們都會認為他不知道要往哪裡去,但是按照第十一章卅一節的記載,我們看到亞伯蘭一開始就定目標前往迦南地。只是到了哈蘭,就在那裏定居,不再繼續往前走。
第十二章第一至九節給我們另外一種文獻的觀點,聖經學者稱為「耶和華文獻(耶典)」,因為上帝的名稱為「耶和華,יהוה (雅威)」(現代中文翻譯為「上主」),與稱為「神」(אֱלהִים , Elohim, 伊羅興)是不同的來源。將上帝稱為耶和華的文獻裡,常以「擬人化」的筆法在述說上帝和人之間的關係。第十二章就是很典型的筆法,上帝向亞伯蘭說話。
在第十二章上帝對人的命令已經有新的轉折,從過去「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創世記1:28),已經轉換成「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或譯「萬民要向我求福,像我賜福給你一樣」(創世記12:3)。換言之,上帝的命令是與時俱進的,上帝對每個時代有不同的使命吩咐。亞當的第十代到挪亞(創世記5:32),閃的第十代到亞伯蘭(創世記11:26)。前面的二十代,「上帝之城」的人民遵守上帝的話語,聖經以「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來表示;到了亞伯蘭開始,上帝子民遵守上帝話語,就以「賜福萬民」作為標準。換言之,上帝對人的命令會隨時代與時俱進的啟示。
如何透過上帝子民來賜福萬民呢?上帝揀選祂的僕人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呢?
以後我們會讀到,但是在此我先劇透一下,我們來看創世記第十八章第十九節,上帝怎麼說呢?「我揀選他,是要他指示他的兒子和後代服從我,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創世記18:19)「服從我」和合本保有原文的意思「遵守我的道」。這是上帝呼召亞伯蘭的原因。上帝呼召先知以賽亞時也是向他說這樣的話:
「我—上主呼召你,賜力量給你,
使你在世上主持公道。
我要藉著你跟世人立約;
我要使你成為萬國之光。」(以賽亞書42:6)
過去,上帝創造亞當、夏娃以來,他們的使命是「生養眾多、遍滿全世界」;現在,上帝揀選亞伯蘭要他成為「萬民的祝福」。要成為萬民的祝福,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有具體的內容「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如果再延伸到耶穌基督新的誡命「愛上帝、愛人如己」,我們看到內容是很相近的,透過「遵守上帝的道」來表明「愛上帝」,透過「主持公道,伸張正義」來實踐「愛人如己」的信仰價值。
遵守上帝的道,實踐祂所吩咐的使命,就是在建造上帝國。亞伯蘭也是在參與「上帝之城」的建造,奪回「地上之城」歸回給上帝。
前幾天(7月24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加州尼克森總統圖書館發表美國對中國政策重大演說,呼籲美國與盟國合作改變中國的行為,並強調「如果自由世界不改變中共,中共將會改變我們。」這場重要演講,堪比上世紀1946年英國首相邱吉爾對抗邪惡帝國的「鐵幕演說」(iron curtain)。都可視為對抗邪惡的極權,透過「主持公道,伸張正義」,不讓邪惡極權破壞「愛人如己」的信仰價值,而使「上帝之城」不斷延續到新天新地的臨到。
二、遵照上主指示(12:4-9)
4亞伯蘭七十五歲的時候,遵照上主的指示離開哈蘭;羅得也跟他去。5亞伯蘭帶妻子莎萊、姪兒羅得,以及他們在哈蘭擁有的財物和所有的奴隸向迦南出發。他們到迦南以後,6亞伯蘭繼續他的旅程,來到示劍的聖址,摩利的聖樹附近。(那時迦南人還住在那地方。)7上主向亞伯蘭顯現,對他說:「我要把這片土地賜給你的後代。」亞伯蘭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上主建了一座祭壇。8後來,他向南遷,來到伯特利城東邊的山區,山區的西邊鄰接伯特利,東邊靠近艾;他在那裏紮了營,又建了一座祭壇,敬拜上主。9以後,他漸漸南遷,到了迦南的南部。
第四章第廿六節說:「那時候,人開始求告『耶和華』的名。」在此第十二章第八節是第二次提到「求告耶和華的名」(和合本翻譯)。有意思要交代,對耶和華上帝的敬拜再次被興起,更是「上帝之城」的延續。
這段經文讓我們知道,亞伯蘭已經是非常富有的族長,甚至有許多奴隸與亞伯蘭同行。在第十四章十四節記載亞伯蘭可以帶領三百十八名壯丁去攻打敵對者,搶救他的侄兒羅得回來,由此可見,亞伯蘭離開哈蘭時已經是非常富有的人。但是,他雄厚的財富背後,卻隱藏一個很大的危機—沒有後代。
如果我們注意第十一章十二至二十四節,就會發現當時生育的年齡是在三十歲左右,而如今亞伯蘭已經七十五歲了,仍舊是沒有生兒育女。如果以之前的標準來看「生養眾多」,才能實踐上帝要求「遍滿全世界」的命令。但如今這樣的機會都沒有了,如何實踐上帝的話語呢?好在上帝的命令有更新,已經變成「萬民的祝福」。但要他們仍活在過去時代的標準裡,極為看重「生育」這件事。往後,上帝要藉由這件事,要使他們明白比生育更為重要的是「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
即使人口眾多又如何呢?今天中國人口全世界第一,但又如何呢?這個國家在中共統治底下,有成為全世界的祝福嗎?沒有!反而是隱匿武漢肺炎的疫情,截至7月16日的報告,已經造成全世界1570萬人感染,63.8萬人死亡。甚至,中國連續四十天遭遇大洪水,在4552萬人受災的同時,中共還是不斷以軍事武力威脅南海、台海,連夜間也派戰鬥機騷擾臺灣。人口眾多又如何呢?要緊的是要遵照上帝的道,成為萬民的祝福,成為世界的祝福。而不是到處威脅鄰邦、傷害世界。
我們再來看亞伯蘭,他不再執著妻子不能生育一事,他開始學習遵守上帝的旨意。因此,上帝呼召他離開哈蘭,他就順服上帝的旨意,他沒有遲疑,攜家帶眷地向迦南出發。
他們到「摩利的聖樹附近」,「上主向亞伯蘭顯現」,亞伯蘭就在那裡設立祭壇來敬拜上帝。往後我們可以看到,亞伯蘭每到一個地方,就建一座祭壇敬拜上帝,可以看出他對上帝的敬虔,也是在表明他對上帝的應許有絕對的信心之意。「祭壇」也代表土地的所有權,擁有產業的記號,也是宣示這裡是上帝同在、上帝所擁有的。我們教會改建完工後,因為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小會最新的決定,要在9月20日下午2點舉行「宣教中心新建暨主日學教室修復竣工奉獻感恩禮拜」,這也是設立祭壇,要表明這個土地、產業是上帝的,要成為「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的地方,要成為回應耶穌新的誡命的地方,致力建造上帝國的所在。
三、成為萬民的祝福?(12:10-20)
10迦南發生饑荒,情況非常嚴重。亞伯蘭一直往南遷移,到了埃及,要暫時在那裏居留。11他們來到邊界,快進入埃及的時候,亞伯蘭對妻子莎萊說:「你是一個美麗的女子,12埃及人看見你,一定會說『這是他的妻子』,因此殺害我而留下你。13你要告訴他們,你是我的妹妹。他們就會因你的緣故饒我的命,好好待我。」14他越過邊界進入埃及的時候,埃及人果真發現他的妻子美麗。15有宮廷的官員看見她,就在國王面前讚她美麗;她就被帶進王宮。16因為她的緣故,國王厚待亞伯蘭,賜給他許多牛、羊、驢、駱駝,和奴隸。17但是,由於國王帶走亞伯蘭的妻子莎萊,上主就降災,使國王和王室的人都患了可怕的疾病。18於是國王把亞伯蘭召來,問他:「你為甚麼這樣待我?為甚麼不告訴我她是你的妻子?19為甚麼說她是你的妹妹,而讓我娶她呢?你的妻子在這裏,帶她走吧!」20於是國王命令左右趕亞伯蘭出境;他們就把他和他的妻子,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送走了。
上帝吩咐亞伯蘭要成為「萬民的祝福」,還真不簡單。遇到大饑荒,遭逢處境的變故,即使使上帝所揀選的亞伯蘭,也無法倖免。在這場嚴重災難之下,亞伯蘭並沒有求問上帝的旨意,他就一直往南遷移,到了埃及。埃及是當時的糧倉,物產豐富,或許我們會有個疑問「迦南地不是流奶與蜜的地方嗎?」為何會有大饑荒?如果去過巴勒斯坦旅遊的人,回憶一下,那個地方的景色,都是黃土曠野為主,少數在今日科技發達的地區採用滴灌技術,才能在「沙漠中開江河」,種植農作物。我們要知道,迦南地之所以會稱為「流奶與蜜之地」,不是因為那地不會有饑荒,而是要說明生命中即使遇到無法敵擋的災難、飢荒,如果有上帝的同在,就能幫助我們勝過外在環境的災禍,經歷上帝「流奶與蜜」的賜福恩典。
但在此,亞伯蘭靠著自己的能力去面對這場饑荒。他到了埃及,亞伯蘭告訴埃及人次說莎萊不是他的妻子,是他的妹妹。因為莎萊長得很美麗,但是,算一算他們夫妻相差十歲,莎萊起碼已經有六十五歲了,很多人都會好奇她是如何保養的,可惜我也不知道。
既然亞伯蘭已經娶莎萊為妻了,為甚麼還要欺騙他人呢?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把自己的妻子送給人,這不是聖經的教導。聖經的作者不會掩飾人的軟弱,而將這個故事寫下來,這乃在說明聖經真實可貴之處,他不會將人塑造成「神」一般的聖潔。
前幾天(7/13)歌手梁文音傳出離婚的消息,大家都很意外。她的丈夫張念平是他們教會自己設立的傳道師,當時婚禮辦得非常的盛大,證婚的牧師也把他們說得非常完美無瑕疵。說真的,人來到上帝面前禮拜,包括結婚禮拜也是,都是在敬拜上帝,不是要高舉人。我們只能在上帝面前懇求上帝憐憫我們的軟弱,赦免我們的罪過。
在這一段經文裡,還有一點是我們不解的,為甚麼上帝不是懲罰亞伯蘭的不誠實,反而是懲罰埃及國王?
我們要知道古代民族,在遇到災難來臨時,他們習慣會去詢問,到底哪裡得罪了上帝或神明?此刻,埃及發生了疾病、災難,國王及官員得知,這災難就是因爲國王想娶「別人的妻子」,這種事在當時也被視為不公義、不道德的事。說真的,在古代任何一位跋扈的國王都會這樣做。2015年香港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出版一本《習近平與他的情人們》,結果造成瑞典籍書商桂民海「被失蹤」、老闆林榮基「被送中」,後來好不容易流亡臺灣,在臺北重新開銅鑼灣書店。
但是,故事中這位埃及國王很有道德良知,他知道不可以做這樣的事,於是他馬上處理,以求災難能夠很快平息。總之,他的悔改,使得災害平息。
各位,上帝原本要亞伯蘭成為萬民的祝福,但是他非但沒有成為埃及人民的祝福,反而帶災害到埃及。他沒有賠償給埃及國王,反而是埃及國王給了亞伯蘭許多牛、羊、驢、駱駝,和奴隸,最後將他們趕出埃及。說真的要「成為萬民的祝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上帝揀選的亞伯蘭都會走樣,更何況是我們呢?我們人實在是很軟弱啊!
這一章故事有二個值得我們反省的功課:
一、上帝的揀選是要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特別是分享耶穌基督拯救的恩典。
今天我們做為一個基督徒,應該時常從這個「人要因你而蒙福」這個角度來思考我們成為基督徒的使命是甚麼?如果做為一個基督徒只知道為自己求福,只知道關心自己的需要,只知道謀求自己的福利,而不知道與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社會大眾,這樣就很難體會出,或見證出上帝揀選我們的意義。我們應該這樣瞭解,我們受呼召,是被呼召成為上帝國福音的僕人,而不是主人。我們受呼召,是要使我們成為上帝拯救世人的器皿。
今天我們每一位基督徒都應該成為「上帝的水管」,讓上帝的祝福通過我們這個水管、管道,使得別人獲得恩典的滋潤。想一想,如果水管堵塞,水就變小或沒水,那我們就無法成為別人的祝福。今天,亞伯蘭的情形就是這樣,他的欺騙不僅沒有使人得到祝福,還因此遇到災難。這樣他就失去被上帝揀選的意義。
「我要藉著你賜福給萬民」,是與第二節的最後一句「人要因你蒙福」相呼應,再次表明上帝揀選一個人,為的是成為上帝的僕人,這僕人是為上帝做事情,不是自己在享福,而是使別人蒙福。清楚講就是:為別人的幸福著想。腓立比書第二章四節就說:「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
在清教徒(早期英國長老會基督徒)他們就以此為工作的態度:就是「盡你所能的去賺取,盡你所能的去分享」,也因此造就許多社會福利機構,建立許多學校、醫院。
今天的教會也是如此;教會就是在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愛,因此,教會最大的使命,就是把上帝的愛分享出去。如果一間教會設備樣樣好,各種人力、財力樣樣充足,但是卻忘了有欠缺、貧乏的鄰舍、同胞,需要我們的援手、救助與愛,這樣的教會是不能真正見證出基督教會的真諦。我們可以這樣說:不會分享的教會,不能算是屬於基督的教會。這對中產階級化的教會,更是重要的警惕。
記住!上帝是一個分享、給的上帝,因為祂將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給了我們。因此,當我們越懂得給,越懂得分享,我們就越蒙上帝的喜愛,就越完全。
二、與時俱進的認識上帝的旨意,落實上帝國的建造
上帝在時代中向人啟示,使人得以隨時代進步,使人對上帝國越來越清晰。亞當以來的標準「生養眾多」,才能實踐上帝要求「遍滿全世界」的命令。但到了亞伯蘭開始,有了改變,變成「萬民的祝福」。相較於「生育」這件事,往後,上帝要使他們明白比生育更為重要的是「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透過這樣的實踐來成為「萬民的祝福」。
今天,臺灣的局勢很惡劣,外有中國的武力恐嚇,內有間諜、協力者與各種政治、社會的危機。但是,我們做為一個基督徒應該有一種基本的認識:上帝一定會與我們同在,祂既然揀選我們成為祂的子民,呼召我們在臺灣就是要藉著我們使臺灣人民、臺灣社會得到祝福。因此,不論我們的處境是如何的惡劣,我們的處境是多麼的危險,我們都要堅持與我們的同胞、人民在一起,這樣才對。
我在讀神學研究所時,曾有機會受派到韓國教會實習,並且探討韓國教會復興的緣由。一般我們都知道韓國教會的信徒,很喜歡禁食祈禱,所以祈禱山、祈禱院四處都有,另外他們也喜歡唱奮興的短歌,也因此我們一直都認為韓國教會的增長就是靠著祈禱。其實韓國教會的增長是因為他們「看聖經,行真理」。
韓國教會主要始於1884年美國長老教會在韓國的宣教,除了設立神學院、大學如延世大學、梨花女子大學,設立醫院等,使人得到啟蒙與醫治。
在1950年韓戰爆發前,韓國教會非常弱小,信徒比臺灣還少。當韓戰爆發後,北韓的難民紛紛往南難逃,當時教會本著「好款待出外人」,和耶穌所說「行在至微細的一個,就是行在我身上」(馬太福音25:40)的信仰態度來款待難民。在惡劣的環境之下,堅持與苦難的同胞站在一起。這一點就像早期臺灣長老教會,與二二八受難者站在一起是一樣的。
當時,韓戰時約有一百萬的北韓難民被安置在教會裡,信徒拿出家中可用、可吃的東西和這些難民分享,過了三個月食物愈來愈少。為了控制食物的量,韓國牧師發動全國的教會禁食祈禱,一邊讀聖經,一邊祈禱。如此一來使大家可以渡過戰爭物資欠缺的困難,同時也帶動信徒的靈性操練。一年後,美國的物資進入韓國,美國透過韓國教會分發糧食、衣物,教會也認真的注意到每個人的需要,使每個人都得到適當的照顧。戰爭時韓國基督徒委身在上帝的教訓者很多,也因此韓國教會得到大復興。
因此,我們要常常反省我們是否在生命危急時,或是有很耀眼的誘惑在眼前時,就忘記上帝的話語?若是我們能與苦難中的百姓站在一起,我們就必定可以成為祝福別人的管道。
問題討論:
1.上帝起初對人類的命令(1:28),與對亞伯蘭的命令(12:3)有何不同?
2.在今日的處境下,我們可以如何實踐「遵守上帝的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
3.如果要成為「萬民的祝福」,在你的能力之下,可以做些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