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16台北濟南教會主日禮拜講道大綱
創世記14:1-24
●教堂的鐘又稱為和平鐘,是期待將軍事武器打造成和平鐘,將戰場殺戮聲改變為和平鐘聲。
●和平鐘來提醒人來禮拜,喚醒人要彼此和好,要與上帝和好。
●「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馬太福音5:8)
一、為何人需要靈性更新?(14:1-7)
●四王住在迦南地的北方,五王住在迦南地的南方,再往南就是埃及。
●翻開人類的歷史來看,許多國與國的紛爭不正是利益擺不平嗎?
●失去普世的價值,就算賺得全世界,甚至統治全世界,也沒有什麼利益。
二、邪惡的結盟(14:8-12)
●西訂谷是死海南邊的地區,死海的羅馬名稱「瀝青湖」。
●羅得原本住在所多瑪「附近」,如今已經搬進去所多瑪城裡面。
●「地上之城」邪惡的結盟,「上帝之城」良善的結盟。
三、良善的結盟(14:13-16)
●亞伯蘭與當地的住民結盟,彼此和睦居住,是種「良善的結盟」。
●四王、五王是以宰制他人、掠奪利益來結盟,是種「邪惡的結盟」。
●亞伯蘭為何可以出兵發動戰爭?
四、追求公義與和平(14:17-24)
●「土地所出產的,無論是穀物或果實,十分之一屬於上主;這是聖化歸主的。」(利未記27:30)
●「這麥基洗德是撒冷王,也是至高上帝的祭司。」(希伯來書7:1)
●「麥基洗德名字的意思是『正義的王』;又因他是撒冷王,他的名字有『和平的王』的意思。」(希伯來書7:2)
●從亞伯蘭身上我們看到「義重於利」的觀念。
今天的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省思:
一、人該擁有甚麼?
●良善結盟是以撒冷王作為進步價值的守護者,是上帝的祭司所要持守的。
●祭司要帶出什麼信仰的價值嗎?
●「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眼領路的;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裏。」(馬太福音15:14)
●「我的弟兄姊妹們,你們當中若有迷失而離開了真理的人,有人把他找回來,你們要知道:那使迷失的罪人回頭的,會把罪人的靈魂從死裏搶救回來,並使許許多多的罪得到寬赦。」(雅各書5:19-20)
二、依靠上帝,榮耀上帝
●人的軟弱就是很難拒絕眼前的利益,特別是眼前的財富。
問題討論:
1.你認為亞伯蘭當時採取軍事行動主要是基於什麼考量?你怎麼看待亞伯蘭所採取的軍事行動?
2.今日處境下,你看到哪些「邪惡結盟」、「良善結盟」?
3.我們該選擇何種價值的結盟來落實上帝國?
人該擁有甚麼?
2020.8.16台北濟南教會主日禮拜講道篇
創世記14:1-24
我們教會的會友李前總統登輝兄弟,在二天前的八月十四日在教會舉行入殮火化禮拜,在家屬的邀請下只有安排親人參加,在長老教會總會組成的牧師團及我們教會長老、聖歌隊參與服事。在禮拜前教堂鳴鐘,教堂的鐘又稱為和平鐘,是期待將軍事武器打造成和平鐘,將戰場殺戮聲改變為和平鐘聲。我們用和平鐘來提醒人來禮拜,喚醒人要彼此和好、要與上帝和好。在英國聖公會有些教會還會按照安息者的歲數敲鐘。
李前總統擔任總統職位期間,完成國會改革、總統直選,促成臺灣民主改革、寧靜革命。他受上主的呼召促進和平,勇敢面對二二八事件的禁忌,並以元首身份道歉,讓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陰霾逐漸散去,幫助臺灣社會一步一步走向轉型正義。我們思念他的所作所為,正如同耶穌基督所說的:「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馬太福音5:8)用和平鐘來紀念,也提醒我們要致力促進和平。
每年十一月十一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戰紀念日,每逢這天的上午11點11分,英國及歐洲的教堂都會響起鐘聲,提醒大家一起頓首默哀來紀念大戰中死難的人。去年(2019)九月一日下午一時,香港天主教堂和基督宗派有四十幾間教堂,一起敲鐘和祈禱,冀「讓鐘聲喚醒良知」。
今天,我們要舉行聖餐與耶穌基督同宴席,紀念耶穌為了除去世人的罪,成為人與上帝和好的贖罪祭。不只紀念,更是幫助我們經驗到「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拉太書2:20)不斷經驗生命、靈性的更新。
人為何需要靈性的更新?如果從創世記裡面,我們就可以察覺到創世記的作者對於罪惡的描述特別詳細,第三章記載亞當和夏娃犯罪違反伊甸園的約,引起人與上帝之間的分離。第四章記載第一件殺人的事件,該隱殺死親弟弟亞伯,這是人與人的犯罪。接著犯罪的速度擴展很快,到第六章已經是世間人集體犯罪,第六章第五節說:「上主看見人類個個邪惡,始終心懷惡念。」這句話,更可以讓我們深刻察覺到罪擴展的速度與嚴重性,所以才引起上帝以大洪水來懲罰人的罪。
不過,在大洪水過後,人又集體的建造通天的巴別塔,這也是人集體之罪的延續。所以,我們深刻的看到罪一直和人類社會脫離不了關係。創世記讓我們看到罪從一人開始,逐漸擴展到家庭,擴展到社會眾人,現在在第十四章,罪已經成為國與國之間的殘殺。
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亞伯蘭的轉變,在第十二章裡所描述的亞伯蘭是懦弱的人,在埃及法老的面前以欺騙的方式,謊稱自己的太太為妹妹莎萊,拋棄妻子以保全自己的生命。在十三章時,亞伯蘭回到原本獻祭的伯特利敬拜上帝,他的悔改也帶給他生命的更新,因此他以信心和仁慈處理他與羅得之間的紛爭。
今天讀到第十四章,在此我們看到亞伯蘭成為一位很有領導才能,又善戰的領袖。當他在聽到羅得被人劫持而去時,馬上決定帶壯丁出兵去救援,且可以用有限的兵力打跨對方,這種智、勇的形象與他在前面所給我們的認識,實在是很不一樣。而他在戰勝回來時,對戰利品的處理的方式,則是更加明顯出他一貫的態度,就像他在與羅得分家時一樣。換言之,從十二章失敗的亞伯蘭,如今他漸漸進步,為了公義而成為羅得和迦南地五個王的祝福。
我們現在來看今天所讀的經文:
一、為何人需要靈性更新?(14:1-7)
1 巴比倫王暗拉非、以拉撒王亞略、以攔王基大老瑪、戈印王提達等四王聯合,2 跟所多瑪王比拉、蛾摩拉王比沙、押瑪王示納、洗遍王善以別、比拉王(又稱瑣珥王)等五王作戰。3五王的軍隊在西訂谷會師;西訂谷就是現在的死海。4 他們曾經被基大老瑪統治了十二年,但在第十三年,他們背叛了他。5 第十四年,基大老瑪和他盟國的王率領軍隊,在亞特律‧加寧擊敗利乏音人,在哈麥擊敗蘇西人,在基列亭平原擊敗以米人,6 在以東山區擊敗何利人,追擊他們到曠野邊緣的伊勒巴蘭。7 接著,他們回師到加低斯(那時叫做安密巴),攻佔了亞瑪力人的全部領土,擊敗住在哈洗遜‧他瑪的亞摩利人。
這章開始,我們讀到國與國的戰爭,族群對立、互相殘殺、掠奪的慘狀。從第一至七節的經文裡記載五王和四王的戰爭,表面上看來好像迦南地的五個王背叛以攔王基大老瑪。事實上,若從這些王所掌控的國土位置,我們就可以清楚知道,他們爭奪的乃是經濟上的利益。
四王住在迦南地的北方,五王住在迦南地的南方,再往南就是埃及。總之,北方的四王為了和埃及做生意,必須經過五王的土地。原本四王統治五王的十二年期間,和埃及做生意也很順,但是五王也盼望自己掌控這條通往埃及的經濟路線。所以,為了經濟利益、為了錢財,國與國才發生戰爭。自古以來,人類因為要保護或爭奪通商要道而發生的戰爭,幾乎是不曾停止過,即使在今天亦是如此。
其實,翻開人類的歷史來看,許多國與國的紛爭不正是利益擺不平嗎?就連早期的臺灣,漳州、泉州的人,為了水源大打出手,甚至庄頭的人打庄尾的人。根據歷史記載,漳泉惡鬥大大小小就有一百多次,死傷無數。
再拿1990年來看,伊拉克打科威特為了擁有更多的石油利益,美國出兵打伊拉克也是以本身的利益為考量。今天中國威脅臺灣,說穿了主要也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國家主權、民族主義乃是一種合理化的藉口而已。就像伊拉克攻打科威特時所說的:「科威特在自古以來原本是屬於伊拉克的一省。」中國也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屬於中國,但是被稱為「新」,就不是自古以來啊!
今日的處境下,美國要與臺灣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也因為臺灣的地理位置與經濟利益,更要緊的是「民主自由的價值」。失去普世的價值,就算賺得全世界,甚至統治全世界,也沒有什麼利益。
若是孩子從小就喜歡掠奪他人的玩具、糖果看來,這種自我中心、貪心的心理是普遍存在人的心裡面。人如果沒有一個更高的道德標準,或信仰教育,我想人永遠無法得到反省,世界也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平安。這就是人需要靈性更新的原因。
二、邪惡的結盟(14:8-12)
8 於是,所多瑪王、蛾摩拉王、押瑪王、洗遍王,和比拉王的軍隊在西訂谷會師,9 要跟以攔王、戈印王、巴比倫王、以拉撒王作戰;五王跟四王交戰。10 西訂谷到處是柏油坑。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逃跑的時候掉進坑裏;其餘三王逃到山上去。11 四王搶走所多瑪、蛾摩拉所有的財物和糧食。12 那時亞伯蘭的姪兒羅得住在所多瑪;他們也把他擄去,並且搶走他的財物。
北方的四王發動戰爭,要強力壓制原來他們所控制的南方五國,在第五、六節,我們看到北方四王不斷地攻城掠地,就快殺到南方五國的境內。於是,南北雙方的軍隊在西訂谷交戰。西訂谷是死海南邊的地區,亞伯蘭時代,西訂谷盛產食鹽及石漆的地方,後來因為水面上升、地震等地殼的變化而下沈,今日是死海最南邊的淺灘。
死海的羅馬名稱「瀝青湖」,第十節所描述的就是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逃跑的時候掉進坑,這是非常狼狽的。在第五世紀,Scythopolis的 Cyril記載修士Saba在四十天禁食後掉進正在燃燒中的瀝青坑而被燒死。今日在死海附近已很難看到瀝青坑(石漆坑,創14:10)。
戰爭是殘酷的,自古以來人類的戰爭應該說是沒有贏家。戰勝者可以歡喜一場,因戰勝所掠奪來的財物而雀躍,但是下次的報復必然會加重所掠奪而來的負擔;戰敗者更慘,可能整個民族都被消滅。古時候的戰爭,戰敗者為奴;今天的戰敗者,雖不至於為奴,但是,因經濟被控制所造成的民生凋敝,生活的困境景況並不比古時候的奴隸好多少,甚至有時是更加悽慘。
看看一九七三年越戰結束時所造成的難民潮,至今問題尚未解決;而非洲的莫三鼻克、扎伊兒、安哥拉等國的種族內戰;阿富汗與前蘇聯的戰爭,接著內戰與美國的戰爭等,所造成的難民,甚至連生存都有困難。今年有四百多萬敘利亞難民逃到土耳其及歐洲各國。依據聯合國的統計,在非洲難民營中僅僅兒童因飢餓致死的人,是以秒的速度來計算,每秒鐘就有幾孩童活活地餓死。
在這裡我們看到五王的聯合是失敗的;他們曾經背叛過,失敗了。如今再次失敗,情況是會更慘。第十一、十二節就清楚的告訴我們,戰爭的結果不僅造成財物的損失,連帶人民也變成奴隸。
第十二節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重點之一。這裡說羅得住在所多瑪,當所多瑪王戰敗之後,羅得也被北方四王擄走。根據第十三章第十二節的記載,羅得選擇肥沃的土地之後,就住在所多瑪的「附近」。但是現在羅得不是住在所多瑪附近,而是已經搬進去所多瑪城裡面。這句話乃是在強調羅得不但沒有拒絕邪惡的所多瑪,反而受到所多瑪的影響。
若是參照創世記第十三章十三節:「所多瑪人邪惡,他們大大得罪上主。」就可知道,聖經要告訴我們羅得如今是跟「大大得罪上主」的人住在一起,甚至被這城的風氣所影響、學習到邪惡。到底所多瑪的邪惡是什麼?這要到第十九章時,我們才會更加清楚。
人會受到社會的風氣,環境的影響,其實這點許多做父母的都清楚,不願意孩子到充滿打架、犯罪的學校就讀,因為環境真正會影響人。「孟母三遷」的典故也是這樣,為了離開犯罪的環境,寧可一再遷移。但是今天最可怕的環境乃是網路媒體,反而做家長的忽略了這項事實。
美國以前發生幾起青少年在校園裡拿槍瘋狂掃射,就是從網路電玩學來的。1999年在臺灣,有一位國中生強姦一名國小學生,這名國中生說,他是從家裡網路的色情影片學來的。也曾經發生青少年自殺,據他的母親表示,她的小孩很愛看靈異節目,在自殺前幾天,小孩說他很害怕黑暗又睡不著,結果不久就自殺了。
自從羅得搬進去所多瑪之後,他就在罪惡的環境裡面不知不覺的學習罪惡。今天我們的生活環境也是充滿許多罪惡的因素,我們是否遠離這些呢?我想羅得是我們反省的鏡子。按照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 354.11.13~430.8.28)的觀點,「地上之城」是邪惡的結盟,「上帝之城」是良善的結盟。
三、良善的結盟(14:13-16)
13 有一個逃脫的人來向希伯來人亞伯蘭報告這一切。那時亞伯蘭住在亞摩利人幔利的聖樹附近。幔利跟他兄弟以實各和亞乃都是亞伯蘭的盟友。14 亞伯蘭一聽到他的姪兒羅得被擄,就召集他家族的精壯戰士三百十八人,前往追趕四王,一直追到但。15 他在那裏把戰士分成數隊,趁著夜間進攻,打敗了敵人。他繼續追擊敵人,一直追到大馬士革北方的何巴,16 奪回被搶走的一切,又搶救了他姪兒羅得和他所有的財物、婦女,和其他被擄去的人。
幔利的聖樹位於「希伯侖」,希伯侖意思是「結盟」,換言之,亞伯蘭與當地的住民結盟,彼此和睦居住,彼此扶持,是種「良善的結盟」。反觀,四王、五王是以宰制他人、掠奪利益來結盟,是種「邪惡的結盟」。良善結盟的目的不是為了侵略、奪取,那麼亞伯蘭為何可以出兵發動戰爭?他的出兵不是為了侵略,只在於拯救。
在這一段經文裡,我們在此看到,亞伯蘭雖然將肥沃的土地和水源讓給羅得,但是上帝卻使他和附近同住的人成為盟友,且得到上帝的祝福。從他擁有自己的精壯戰士三百十八人就可以知道他的豐富;並且他懂得將戰士分隊,也懂得在夜間攻擊的戰術,就知道此時的亞伯蘭充滿著智慧。
精兵的人數不一定多,但是因有上帝的祝福,不但可勝過北方四王的聯合軍隊,還救回他的姪兒羅得和一切所有的。作者再次要表明的,就是當初上帝揀選與亞伯蘭所應許的事一一在實現;與亞伯蘭同盟的軍隊會戰勝;亞伯蘭所祝福的,上帝也會祝福。同樣的,亞伯蘭所攻擊的,上帝也會攻擊。但是,這段經文所描述的亞伯蘭確實與我們在其他經文中所看到的個性、形象是很不一樣。這裡亞伯蘭不是告訴上帝說「一切都交給祢」而自己卻不動手,不!亞伯蘭倚靠上帝,也採取行動,他的行動很有戰略思考,他將戰士分成數隊,甚至趁著夜間進攻。
在第十六節這裡,我們看到古代戰爭的結果的一大特色,就是喜歡搶走財物和人,對土地似乎並不有興趣;這可能是擄人當奴隸,可提高生產力。搶走財物可增加供給生活的物資。
四、追求公義與和平(14:17-24)
17 亞伯蘭打敗基大老瑪和跟他同盟的諸王凱旋榮歸的時候,所多瑪王到沙微谷(又叫王谷)迎接他。18 至高者上帝的祭司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亞伯蘭,19 祝福他,說:「願至高者上帝、天地的創造者賜福給亞伯蘭!20 願那位使你戰勝敵人的至高者上帝受頌讚!」亞伯蘭從奪回來的戰利品中拿出十分之一送給麥基洗德。21 所多瑪王向亞伯蘭說:「戰利品都歸你,但是把我的人民都還給我!」22 亞伯蘭回答:「我指著上主─至高者上帝、天地的創造者發誓,23 我絕不拿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條鞋帶我都不要,免得你以後說:『我使亞伯蘭發財!』24 請把我的隨從所花費的還給我,其餘的我都不要。但是我的盟友亞乃、以實各,和幔利所應得的,應該分給他們。」
根據第十九至二十節,我們知道亞伯蘭會如此的富有、有智慧,又救回羅得,這是因為上帝賜福給亞伯蘭,又使他戰勝四王。
另一方面亞伯蘭雖然戰勝四王,但是他深刻知道,他有今天的成就乃是上帝的祝福,所以他就從戰利品中拿出十分之一獻給上主的祭司麥基洗德,來回應上帝的恩典。這十分之一,後來成為以色列民族奉獻的一個傳承;利未記第廿七章三十節很清楚地記載著說:「土地所出產的,無論是穀物或果實,十分之一屬於上主;這是聖化歸主的。」這項感恩的行動,後來也成基督徒回應上帝恩典的奉獻。
此外,我們對麥基洗德的認識不多,但在希伯來書第七章,一開頭就這樣寫著說:「這麥基洗德是撒冷王,也是至高上帝的祭司。」(希伯來書7:1)「撒冷」的意思是「和平、平安」,他的所在地就是後來的「耶路撒冷」,也就是「平安之城」之意。希伯來書說麥基洗德是至高上帝的祭司,是因為他提倡「和平」,根據希伯來書第七章二節所說:「麥基洗德名字的意思是『正義的王』;又因他是撒冷王,他的名字有『和平的王』的意思。」(希伯來書7:2)換言之,聖經要表明麥基洗德是正義和和平的追求者,他更是一位敬畏上主的君王,他同時兼有祭司的任務。這一點也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要用來表達在耶穌基督身上的。換言之,在耶穌基督尚未來到之前,對公義與和平的追求已經成為亞伯蘭時代的一種進步、超越的價值。人類的社會就是需要這樣超越進步的價值,來建立上帝國,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接著,我們來看亞伯蘭如何處置戰利品。我前面已經講過,古代戰敗國的人民是喪失一切,相反地,戰勝國則是享有一切。所多瑪王現在祈求亞伯蘭「把我的人民都還給我」,根本上是一個奢求,他是戰敗者,若不是亞伯蘭為了救姪兒羅得出征,所多瑪王是甚麼也沒有,現在反而要求亞伯蘭將他的人民還給他。
但最重要就是作者在這裡要告訴我們:亞伯蘭不但不要所多瑪人民,就連一切所有的戰利品他也不取「一根線、一條鞋帶」。從亞伯蘭身上我們看到「義重於利」的觀念,也學到「尊崇上帝」的生命態度。
這是在說明,亞伯蘭不與「邪惡的結盟」有份,他乃是與撒冷王與希伯崙的「良善的結盟」為伍。今天世界的局勢裡,臺灣要與什麼樣價值的國家結盟,這不是單純的經濟、政治問題,而是價值的問題。要與專制獨裁的中共結盟,還是與民主自由陣營結盟,都是我們該清楚的信仰問題。
今天的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省思:
一、人該擁有甚麼?
我們看到羅得佔據了在人看來是最為美麗的土地—好像伊甸園,又像埃及的土地般的肥沃,但是我們看到他雖然擁有這些財產,卻是住在一個「大大得罪上主」的城市裡。結果是所有的東西,包括他的一切財產、家族等,都被別人搶去。相反地,我們看到亞伯蘭因有上帝的同在,雖然是沒有像羅得所擁有那樣迷人眼目的土地,但是上帝與他同在,使得亞伯蘭與幔利的兄弟以實各、亞乃結成盟友。而且使他有足夠的力量組成一支精壯戰士去救羅得回來。
總之,在此我們看到二種不同的結盟,以掠奪、利益為導向的「邪惡結盟」,以公義、和平價值的「良善結盟」,這個良善結盟又是以撒冷王作為進步價值的守護者,這也是上帝的祭司所要持守的。
各位,我們都是宗教改革之後的基督徒,宗教改革帶領我們反思「萬民皆祭司」,但是,這樣的祭司角色是什麼呢?我們真的知道祭司要帶出什麼信仰的價值嗎?
如果知道的話?就不應該學習法利賽人、經學教師,耶穌批判他們說:「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眼領路的;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裏。」(馬太福音15:14)
想想,人該擁有甚麼?擁有甚麼價值?擁有甚麼結盟的對象?「亞伯蘭的良善結盟」是為了拯救。作為上主的子民,也是要使被擄者得釋放。
使被毒品束縛的人得釋放、使困頓的心靈得到釋放,為受壓迫、為被擄者代禱。甚至,關心被中共羈押的李明哲等等許多政治犯,關心冤獄援助,關心受邪惡政權壓迫的人。
當然也包括使人從罪惡的俘虜中得釋放,如雅各書所說:「我的弟兄姊妹們,你們當中若有迷失而離開了真理的人,有人把他找回來,你們要知道:那使迷失的罪人回頭的,會把罪人的靈魂從死裏搶救回來,並使許許多多的罪得到寬赦。」(雅各書5:19-20)
二、依靠上帝,榮耀上帝
亞伯蘭清楚堅定的拒絕所多瑪王的建議。亞伯蘭不想讓所多瑪王僭越上帝的榮耀,而誇耀所多瑪,因此亞伯蘭拒絕眼前的利誘。這是很不簡單的。但是,人的軟弱就是很難拒絕眼前的利益,特別是眼前的財富。
東海大學有一棟科技大樓叫做「大智慧科技大樓」。當初科技大樓的興建,有賴於各界募款。其中以佛門弟子何森庭先生的子女要捐贈大筆經費興建科技大樓,但有個條件就是大樓要命名為「般若大樓」,但此名帶有濃厚佛教色彩,但是東海大學為基督教大學,故認為此名不合適。當時有人認為,東海需要的是錢,他們需要的是名,別人肯捐就應該感謝,名字並不重要。但也有人認為不妥,最後經由多次商討,改名為「大智慧」,取自般若智慧的意思,又不失基督教宗教色彩。如果是我們遇到了,我們會如何做?背後的動機是重要的。
亞伯蘭知道所多瑪王的動機不良,甚至危害上主的聲譽,因此他拒絕了。我認為「動機」最重要,既然真心捐獻就不在乎掛名。若是動機不純正,要僭越上帝的榮耀,我們都必須拒絕。就像亞伯蘭的見證一樣:「我絕不拿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條鞋帶我都不要,免得你以後說:『我使亞伯蘭發財!』」但願我們:依靠上帝,榮耀上帝。
問題討論:
1.你認為亞伯蘭當時採取軍事行動主要是基於什麼考量?你怎麼看待亞伯蘭所採取的軍事行動?
2.今日處境下,你看到哪些「邪惡結盟」、「良善結盟」?
3.我們該選擇何種價值的結盟來落實上帝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