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創世記10:31-11:26遍滿全地

遍滿全地 Piàn móa choân-tōe

2020.7.19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創世記10:31-11:26


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


兩條路線、兩個國度:地上之城、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亞當、塞特的家譜,「並且生男育女」。

地上之城:該隱的族譜,拉麥之歌「殺害該隱的人要賠上七條命;殺死我的人必須賠上七十七條命。(創世記4:24)


地上之城:被視為「神子」的統治者恣意妄為。(第六章)

上帝之城:挪亞被上帝視為義人。


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創世記10:5, 20, 31)

上帝之城:挪亞三個兒子,多元語言、遍滿全地。(第十章)

地上之城:巴別,單一語言、建高塔。(第十一章)


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19)內在神性、魔性的爭戰。


一、上帝之城(10:31-32)


挪亞三個兒子都一樣,都有按照上帝在創世記第一章廿八節所吩咐他們在世上的使命去行「要生養眾多,使你們的後代遍滿世界」。


所謂的「世界」是他們所知的區域,今天「全球」(地球是圓的)的世界觀,是很後來才有的。


乃木將軍拜訪凱達格蘭族北投社頭目林烏凸。


在這個世界裡,他們遵照上帝的話語,是屬於「上帝之城」的子民。


二、地上之城(11:1-9)


這個屬於地上之城的世界又叫做「巴比倫」。

「他大聲喊著說: 

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 

成了鬼魔的住處 

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 

並各樣污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啟示錄18:2)


地上之城——巴比倫,這世界的人不願意遵從上帝的吩咐「遍滿全地」,反倒彼此商量,要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


「上帝之城」是遵從上帝的話語。

「地上之城」就是像巴比倫一樣,要對抗上帝的命令。


「巴別」的意思是「上帝之門」,源於阿卡德語中的“bab-ilu”

同語音,在希伯來語卻是「變亂、擾亂」。


三、上帝之城在延續(11:10-26)


閃的後代與創世記第五章亞當、塞特的族譜很類似,都交代他們活幾歲,特別是「並且生男育女」這句話。


今天的經文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驕傲、宣揚自己的名,將為人類帶來更大的災害

巴比倫平原定居,反抗上帝「遍滿全地」的命令。


先知但以理對尼布甲尼撒王說:「所以,陛下啊,請聽我的勸告,不可再犯罪,要秉公行義,憐憫窮人;這樣,你就會繼續昌盛。(但以理書4:27)


二、學習知道人的有限,進而謙卑地回到上帝面前。

相對於巴別塔所建立的「地上之城」,我們該如何在今日處境下,延續「上帝之城」?由驕傲的自我中心,轉向謙卑以上帝為中心。

我特別喜歡誇耀我的軟弱,好使我覺得基督的能力在保護著我。(哥林多後書12:9)


問題討論:

1.你認為一般人會想建立起哪些屬於自己的「巴別塔」?

2.延續「上帝之城」,我們要做什麼樣的抉擇?

3.當時處境下,「遍滿全地」是遵從上帝話語的表現,新約時代的處境下,我們該如何透過耶穌來成全律法,遵守上帝的話語?


The Tower of Babel,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63


講道篇


遍滿全地 Piàn móa choân-tōe

2020.7.19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創世記10:31-11:26


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 354.11.13~430.8.28)是第四、五世紀重要的神學家,他的思想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起源,對加爾文主義影響大,被公認為最偉大的神學家 (Williston Walker,《基督教會史》,p.281)

二十世紀重要的神學家哈那克(Adolf von Harnack, 1857~1930)說:「自從保羅以來,除路德以外,無人能比奧古斯丁,甚至今日,我們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響,我們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後的後裔,但二者都有賴於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在人生最後階段,花了十四年才寫成《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這本書,這本書的發想是來自對創世記的詮釋。奧古斯丁認為歷史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地上之城(civitas terrena)的歷史,跟隨該隱與罪惡的人類歷史;另一條是上帝之城(civitas Dei)的歷史,也就是跟隨亞伯/塞特並過上帝樂見的生活,是一條拯救的歷史。這二城自人類開始就有,但直到耶穌基督才被表明出來。在此,奧古斯丁透過此書來說明人類歷史的各分期,也為了要給予當時處於黑暗迷網的人一份精神鼓舞和信心。 

兩條路線、兩個國度,在我們談論創世記的信息時,已經可以看到了。在第四章、第五章時,我們就看到作者對該隱的家譜,對亞當、塞特的家譜的描述很不一樣。在該隱的族譜,最後以拉麥之歌歌頌著「殺害該隱的人要賠上七條命;殺死我的人必須賠上七十七條命。(創世記4:24)作為結論,也就是地上之城仍持續兇暴、殘酷。

但是,屬於上帝國度的子民就不是這樣,他們是一群遵照上帝話語去行的人。因此,在描述亞當塞特的家譜時,每個人都有一句關鍵詞「並且生男育女」,而且又活了多少歲。在當時,我就特別強調作者所要表達的是,亞當塞特家譜的每個人都按照上帝的話語去行,也就是實踐創世記第一章廿八節上帝對人第一次的命令。

到了第六章,在地上國度被視為「神子」的統治者恣意妄為,掠奪人類的女子美麗。但與此同時,挪亞被上帝視為義人,在奧古斯丁的描述下,挪亞是上帝之城的選民,在大洪水審判之後,存活下來。

在第十章裡,挪亞的後代繼續按照上帝的旨意生養眾多、遍滿全地,因此,在創世記第十章裡對挪亞三個兒子的描述是這樣的,他們的「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創世記10:5, 20, 31)作者就是要通過這一句簡單的話告訴我們,挪亞的後代都有遵守上帝的吩咐(參考創世記1:28)。至於另一個世界就是巴比倫,在這個世界裡,他們沒有遵照上帝的話語,反而僅僅容許一種語言,而且想要建築通天的塔,來宣揚人自己的名。至此,我們又可以看到兩個國度,一個是上帝之城,另一個是地上之城。

耶穌曾說過一個比喻:

天國好比有人把好的種子撒在田裏。大家睡覺的時候,敵人來了,把稗子撒在麥子中間,就走了。到了麥子長大結穗的時候,稗子也出現了。莊主的僕人前來說:『主人,你撒在田裏的是好種子,這些稗子究竟從哪裏來的呢?』他回答:『這是敵人幹的。』他們就問:『你要我們去把稗子拔掉嗎?』他說:『不必啦!因為你們拔除稗子的時候,恐怕會連麥子也拔掉了。讓麥子跟稗子一起長吧;收割的時候,我會吩咐收割的工人先拔掉稗子,捆起來燒掉,然後收聚麥子,儲藏在我的倉庫裏。』(馬太福音13:24-30)

上帝暫時容許麥子、稗子共存,直到末日的審判。奧古斯丁則指出世界是由兩個象徵性的城市組成:善城與惡城;上帝在善城,魔鬼在惡城。人類歷史就是這兩股力量作殊死戰的記錄,雙方互有勝負,但最後上帝將在此戰爭中獲勝,而基督徒就在這樣的爭戰中,致力於實踐上帝國。使徒保羅甚至認為人的內在就有兩個勢力的爭戰,也就是善、惡的掙扎,因此他說:「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19)這種內在神性、魔性的爭戰,也存在現實的處境中。在今天的經文中,也充分展現出兩個王國的發展。

此時,我們一起來看第十章卅一、卅二節。


一、上帝之城(10:31-32)

10:31 的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32 以上是挪亞三個兒子的宗族,是按照各部族、各世系記錄的。洪水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是從挪亞的兒子們傳下來的。


第卅一節說:「的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在第五節說到雅弗,第二十節說到,第卅一節說到,都是用了同樣的句子在描述,他們的「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換言之,作者要表達挪亞三個兒子都一樣,都有按照上帝在創世記第一章廿八節所吩咐他們在世上的使命去行「要生養眾多,使你們的後代遍滿世界」。特別是「遍滿世界」的描述,因為對照巴別塔的故事,在那一個世界的人是不願意「遍滿世界」,而是想要宣揚自己的名。

在第卅二節的最後一段話:「洪水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是從挪亞的兒子們傳下來的。」我們不能從字面上來了解。我之前有說過,所謂的「世界」是他們所知的區域,今天「全球」(地球是圓的)的世界觀,是很後來才有的。公元前五百年,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子說:「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地是四方的概念自古以來都很普遍。直到十七世紀受到西方科學影響前,我們才逐漸知道地球是圓的。

一個有趣的故事,日本時代,臺灣第三任總督乃木將軍,有一回拜訪凱達格蘭北投社頭目林烏凸家裡時,驚異地看到牆上掛著一面世界地圖,乃木將軍以為全臺灣只有他有世界地圖,他認為臺灣沒有一個人有世界觀的人,詢問之下才知道是馬偕牧師送給北投社頭目林烏凸。「北投(Pataauw)這個地名就是凱達格蘭族的語言,是「女巫」的意思,因為該地為硫磺產地,煙孔瀰漫。

總之,聖經裡面所說的「世界」,不是指「全球」的世界觀,而是指他們居住的世界。就好像我們會說,民主臺灣與極權中共,是二個不同的世界。第卅二節所說:「洪水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是從挪亞的兒子們傳下來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他們的世界裡,各民族都是從挪亞的兒子們傳下來的。」在他們世界裡,他們都遵照上帝的話語,他們是屬於「上帝之城」的子民。


二、地上之城(11:1-9)

1起初天下的人只有一種語言,使用一種話。2他們在東方一帶流浪的時候來到巴比倫平原,在那裏定居。3他們彼此商量:「來吧!我們來做磚頭,把磚頭燒硬。」於是他們用磚頭來建造,又用柏油砌磚。4他們說:「來吧!我們來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5於是,上主下來,要看看這群人建造的城和塔。6他說:「他們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話;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後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7來吧!我們下去攪亂他們的語言,使他們彼此無法溝通。」8於是上主把他們分散到全世界,他們就停止造城的工程。9因此這座城叫做巴別(「巴別」或譯「巴比倫」,有「攪亂了」的意思。);因為上主在那地方攪亂了人類的語言,把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


接著來看另一個世界,就是第十一章第一至九節所描述的。按照奧古斯丁的稱呼,就稱它做「地上之城」。

這個屬於地上之城的世界又叫做「巴比倫」,如果你讀到聖經最後一卷《啟示錄》時,你就會發現「巴比倫」這個詞又再出現。上帝的羔羊與巴比倫爭戰,最後大勝,上帝的天使從天降下:

「他大聲喊著說: 

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 

成了鬼魔的住處 

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 

並各樣污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啟示錄18:2)

在此,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上帝之城、地上之城,屬上帝的國度、屬魔鬼的國度,到如今兩個國度仍不斷的拉扯、爭戰。但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已經完成了,魔鬼已經節節敗退,世界不斷在朝向上帝國展開。

創世記在此所描述的地上之城——巴比倫,這世界的人不願意遵從上帝的吩咐「遍滿全地」,反倒彼此商量,要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

看到了嗎?他們的聚集是為了「顯揚自己的名」,他們不願意被分散到各地,他們是在對抗上帝「遍滿全地」的吩咐。相對於挪亞的三個兒子,他們的「後代各在自己的部落、國家居住,各族使用自己的語言。(創世記10:5, 20, 31)。這樣我們就更清楚,兩個國度的不同,「上帝之城」是遵從上帝的話語;「地上之城」就是像巴比倫一樣,要彰顯自己的名,是要對抗上帝的命令。

第一節說在這巴比倫的世界裡,起初只使用一種「語言」。語言是用來溝通,同樣的語言或許可以降低隔閡,但同語言不一定能順暢溝通與相互的尊重與理解。從台灣的離婚率來看,是因為語言不同嗎?不!同樣的語言,如果不傾聽、包容、尊重,也無法建立充滿愛的關係。

從人類歷史來,用強勢手段來「統一語言」時,往往帶來的是壓迫。就像臺灣在戒嚴時期推動「國語」運動,是消滅另一族群的手段。直到解嚴之後,母語才逐漸受到重視,但是臺灣本土語言流失的情形相當嚴重,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臺灣已經被列入母語滅絕的危機地區。這包括原住民語言、客語、台語。

今天,中共在東突厥斯坦(新疆)所謂的「再教育營」,不僅在消滅維吾爾語言,更是在進行種族清洗的滅族行動。這樣的做法都是違背上帝遍滿全地(分散語言)的意思。他們為了是建立一個可以宰制、侵略世界的帝國。

當以色列人亡國被擄巴比倫時,當時的巴比倫城是非常雄偉的。「巴比倫」的意思是「神的門」,自古以來巴比倫城就被認為從天而降的城市。因此,當時的人認為這座城是世界第一大城,是眾城的城。由此可見巴比倫的驕傲。

巴比倫城即古代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城,這個城是由四個城市組成的一個長方形大城,城周達96.6公里(60),城牆有30.5公尺(100)高,其寬度足可容三輛戰車(馬車)並肩飛馳,彷彿台北市有東西向的市民大道,南北向的新生高架橋。巴比倫城牆共有城樓一千五百個,每個城樓高60.1公尺(200)。城牆周圍還有濠溝圍繞,42.7公尺(140)寬、18.3公尺(60)深。估計起來,巴比倫城佔地908平方公里(350平方哩),比現在的倫敦城還大。尼尼微城(巴比倫城)內有廣闊的花園、果樹園、草原,又飼養許多牲畜,在亞述帝國全盛時期,它可是風光一時,享有富貴、尊榮。這樣的大城,有可能滅亡嗎?有可能被「分散」到各地嗎?

聖經要告訴我們,越是驕傲、越是抵抗上帝的帝國,終究要被分散、要被傾倒。第四節的描述,讓我們看到這個地上之城——巴比倫,不願意遵從上帝的吩咐「遍滿全地」,反倒彼此商量,要建造一座城,城裏要有塔,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他們一切建設的目的是為了「顯揚」人自己,不是上帝。今天,我們的能力、恩賜所做的一切「建設」目的是什麼呢?記住,不是要彰顯人的名字,而是要彰顯上帝的名,而是要建立「上帝之城」,建立上帝國。

第五節是個「轉折」,或著是說「上帝的介入」。當人在造塔和建城,想要達到天庭的時候,在人看來是非常壯觀、高大,確實會令人感到非常驕傲,因為有這種實力,人才會說出「好來顯揚我們的名」這種話來。但是創世記的作者很幽默地說,上帝要從天上「下來」看看。人以為城、塔已經很高、很高,但是,上帝卻得要下來察看才能知道有多高,換句話說,「人不知道天高地厚」。

「我們下去」這裡的「我們」並不是指很多位上帝之意,而是一種表達上帝的威嚴、偉大,希伯來文就是以複數「神」的字詞來描寫(參考創世記1:26)。「我們下去」,也可用更直接的意思來說,就是「上帝介入」。

上帝介入,上帝變亂人類的口音。許多人都認為這是上帝的懲罰,這樣的瞭解是站在人的眼光來看。在人來看,全世界的語言統一不是很好嗎?若說一種語言,就不會有溝通上的困難。但是,我們若以上帝的眼光來看,變亂語言乃是祝福,因為有了變亂的語言,才可避免人想要僭越上帝。而便亂語言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族群,可以產出不同的文化,帶來多元的省思,才能達到上帝的命令「遍滿全地」。人違背上帝遍滿全地的命令,上帝不再以洪水來審判,而是讓語言變亂,使人不得不遍滿全地。雖然表面看來是一種懲罰,但是其中卻充滿上帝的智慧與憐憫,避免人因為語言的統一而再次想要與上帝爭高低。

第九節給我們對這城有一個了解,這城被稱為「巴別」的意思是「上帝之門」,源於阿卡德語中的“bab-ilu”。但這字的發音在希伯來語卻是另外一個意思「變亂、擾亂」。發音一樣,意思完全不一樣的例子也很多,例如現代希伯來語的「警察」(מִשׁטָרָה),與台語「m̄-sī chha̍t á(不是賊仔)發音完全一樣。創世記的作者就是在說,巴比倫想當「神」,但是上帝卻下來變亂它,就像後來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王「變亂」發瘋,像牛一樣在野地吃草一樣(參考但以理書4:28-33)

作者有意要透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人在驕傲、誇耀自己的成就,想僭越上帝時,最後就變亂、傾倒。

從創世記第三章亞當夏娃犯罪開始,創世記的作者在編撰這本經典時,是很有秩序地在談論人的罪的問題:從亞當、夏娃的背叛上帝,進而到兄弟間的相互殘殺,再到「上主看見人類個個邪惡,始終心懷惡念」,結果引發人與大地之間的洪水大災難。現在則是人集合起來要對抗上帝,要與上帝比高低,想要取代上帝,結果是人與人之間彼此不能再和睦相處。


三、上帝之城在延續(11:10-26)

10 以下是閃的後代。洪水後第二年,閃一百歲時生亞法撒。11 以後他又活了五百年,並且生男育女。12 亞法撒三十五歲時生沙拉;13 以後他又活了四百零三年,並且生男育女。14 沙拉三十歲時生希伯;15 以後他又活了四百零三年,並且生男育女。16 希伯三十四歲時生法勒;17 以後他又活了四百三十年,並且生男育女。18 法勒三十歲時生拉吳;19 以後他又活了兩百零九年,並且生男育女。20 拉吳三十二歲時生西鹿;21 以後他又活了兩百零七年,並且生男育女。22 西鹿三十歲時生拿鶴;23 以後他又活了兩百年,並且生男育女。24 拿鶴二十九歲時生他拉;25 以後他又活了一百十九年,並且生男育女。26 他拉七十歲那一年,已經作了亞伯蘭拿鶴哈蘭的父親。 


這段經文特別拉出的後代來討論,這裡的描述與創世記第五章亞當、塞特的族譜很類似,每個人最後都交代他們活幾歲,特別是「並且生男育女」這句話。這句話要告訴我們閃的後代也是遵照上帝的話語(創世記1:28)去行的後代,用奧古斯丁的話來說,就是「上帝之城」不斷延續下去。


今天的經文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


一、驕傲、宣揚自己的名,將為人類帶來更大的災害

當人類到達巴比倫平原時,就不想分散到全地。因為巴比倫平原物產豐富,遠比過去辛苦的游牧生活還好,因此他們在巴比倫定居。但是這樣一來,就等於人反抗上帝「遍滿全地」的命令。後來,我們看到亞伯蘭選擇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他離開巴比倫平原,走向一個未知之地,朝向「遍滿全地」。

在巴比倫平原,當人類安逸定居之後,就開始胡思亂想,要建造通天的高塔來宣揚自己的名。換言之,人的驕傲就是想取代上帝的地位,要高舉自己的名。

過去紐約世貿雙子星大廈曾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更是令世人驕傲的科技文明指標,裡面集合世界經濟與科技的高級菁英。但是,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這個代表「人類驕傲的象徵」的世貿大廈倒了。這也讓我們好好的思考,光有驕傲的經濟與科技,卻沒有憐憫與謙卑的處世態度,這樣的建築就算是人敗壞的記號。

1998年馬來西亞搶「世界第一」,在吉隆坡蓋了世界最高的雙子星摩天大廈。200412月被台北市101摩天大廈553公尺超越了,但又過了短短五年又五天,就被杜拜哈里發塔169層樓給超越了,高出319公尺。其目的也在於彰顯「自己的名」,因為世人太容易看重「名」,而比較不會謙卑與憐憫。

這幾年所謂「中國崛起」,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要建立百年的中國夢、帝國夢、天朝夢。亟欲宰制全世界。在去年(2019)武漢肺炎爆發後,中共「一帶一路」吞噬世界的獨裁野心逐漸被揭露出來。

帝國想要宰制世界每個時代都有,先知但以理對當時最強武力的擁有者尼布甲尼撒王說:「這是那守望的天使所決定的,為要使世上的人知道,人的國度是至尊上帝掌管的;上帝有權把國權賜給他所選擇的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人,上帝也可以使他掌權。(但以理書4:17)接著但以理又說:「所以,陛下啊,請聽我的勸告,不可再犯罪,要秉公行義,憐憫窮人;這樣,你就會繼續昌盛。(但以理書4:27)換言之,上帝要掌權者秉公行義,憐憫底層、受壓迫者。所以,人的驕傲並不能為自己添加任何的利益,反而驕傲為人類帶來更大的災害。


二、學習知道人的有限,進而謙卑地回到上帝面前。

巴別塔的故事其實反映出人的自高,人不知道自己有限,才想與上帝爭高低。俗語說的好,驕傲的人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巴別塔的故事中,人想通過人的能力、智慧、才能來建造通天的塔,他們認為人的能力已經足夠登天比美上帝,且想與上帝爭位。當他們驕傲欲取代上帝時,作者卻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上主下來,要看看這群人建造的城和塔。」人以為已經有能力足夠與上帝抗衡的時候,上帝尚且是不知道人的高塔高到哪裡?還要從天上下來看看,這已經充分暴露出人實在是極其渺小和有限啊!

相對於巴別塔所建立的「地上之城」,我們該如何在今日處境下,延續「上帝之城」?我們生活的社會、工作,都交織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的拉扯,利益與良心的爭戰,在這樣的現實處境下,我們該如何抉擇?該如何由驕傲的自我中心,轉向謙卑以上帝為中心呢?

聖經的作者並沒有要我們對現代科技持反對的態度,聖經的作者要我們學習知道:我們是人,是實實在在的人。這一點認識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我們才會明白人的能力,確實是有人的極限,有人的軟弱,也才會承認我們也會有錯誤的時候。有了以上心靈的告白後,再來更重要的就是學習謙卑的心,讓上帝的靈來指引我們。就像保羅所說:「我特別喜歡誇耀我的軟弱,好使我覺得基督的能力在保護著我。(哥林多後書12:9)因為一位懂得反省的人,他才真正認識到自己是軟弱的,才會渴望讓聖靈來引導他的生活,天天在基督裡過著重生的生活。

請我們記住耶穌基督的話:「上帝要把自高的人降為卑微,又高舉甘心自卑的人。(馬太福音23:12)希望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有限,進而謙卑地回到上帝面前。


問題討論:

1.你認為一般人會想建立起哪些屬於自己的「巴別塔」?

2.延續「上帝之城」,我們要做什麼樣的抉擇?

3.當時處境下,「遍滿全地」是遵從上帝話語的表現,新約時代的處境下,我們該如何透過耶穌來成全律法,遵守上帝的話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