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改所結的果子
路加福音3:1-20
(2018.2.18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約翰究竟待在曠野裏有多久?
●「所有二十歲以上的人都參與上主聖殿的工作。」(歷代志上23:24)
一、施洗約翰的蒙召(3:1-2)
●古時候並沒有如今日一般精確的記年法,以統治者的名字作為計算或記錄年代的方式是很普遍的。
●路加用了一個皇帝,一個總督(巡撫),三個分封的王,和二個大祭司來標示發生的時間年代。
●「在位」原文是ἡγεμονία(hégemonia),意思是「霸主」、「獨裁者」。
●上帝的話臨在哪裏?不是臨在矗立於七個山頭之上的羅馬城。
二、預備主的道路(3:3-6)
●中心主題:悔改才能看到上帝的救恩。
●施洗約翰的信息,引自以賽亞書40:3-5。
三、如何預備主的道路?(3:7-14)
●「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要求受洗,就對他們說:『你們這些毒蛇!上帝的審判快要到了,你們以為能夠逃避嗎?』」(馬太福音3:7)
●施洗約翰不僅指責猶太的宗教和政治領袖,就連羅馬帝國所派的加利利分封王亂倫、姦淫,他也不客氣地指責。(參考3:19)
●施洗約翰這種不畏懼政治、宗教權勢的態度,是今天的傳道人及教會最缺乏的勇氣。
●施洗約翰強調「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就是真正悔改的人,他的生活態度要本著「愛」與「公義、誠實」。
四、看到基督的樣式(3:15-20)
●在舊約中,有兩種猶太禮儀在為耶穌的洗禮鋪路,一種是在潔淨池中的洗禮儀式(מִקְוֶה, mikvah),另一種是與上帝立約的割禮儀式。
●猶太人潔淨禮有二種:沐浴式(tevilah)和洗手式(netilat yadayim)。
●猶太傳統觀念中,「聖靈」和「火」分別是「生命」和「毀滅」的意思。
今天這段經文至少給了我們四項重要的教訓:
一、洗禮與悔改是一體兩面
●「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路加福音5:32)
二、真正的信仰是需要用行為來證明的
●如何看出一個人是否真悔改?
●「要賣掉你們所有的,把錢賙濟窮人;要為自己預備不會破損的錢袋,把財寶存在天上。在那裏,財寶是使用不盡的;因為盜賊偷不到,也沒有蟲蛀。」(路加福音12:33)
●無論是施洗約翰或是耶穌,他們都要求悔改、重生得救的人必須「分享」給缺乏的人。
三、教會和基督徒要盡力喚起社會該有的責任
●今年四月廿二日世界地球日舉辦濟南講堂
●六月第一個主日總會所訂環境主日
四、教會和信徒要有分享的見證
●「要跟喜樂的人同喜樂,跟哭泣的人同哭泣。」(羅馬書12:15)
問題討論:
1.如何避免「口是心非」的悔改?
2.施洗約翰強調「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我們有哪些努力空間?
3.施洗約翰不畏權勢,大膽指責政治、宗教的腐敗,我們有哪些努力空間?
悔改所結的果子
路加福音3:1-20
(2018.2.18濟南教會主日講道篇)
關於施洗約翰在曠野的服事,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內容都差不多,只有路加福音特別強調群眾問他:「那麼,我們該做甚麼呢?」(3:10)從這一點上面,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路加重視的是,悔改必須落實在行為的改變上,就像他記載耶利哥城矮子撒該悔改時,也強調撒該以悔改的行動來回應救恩(參考路加福音19:8)。
路加福音第一章最後一節說約翰「孩子漸漸長大,身心強健。他住在曠野,一直到他在以色列人中公開活動的時候。」(路加福音1:80)約翰究竟待在曠野裏有多久?根據歷代志上第廿三章廿四節的記載「所有二十歲以上的人都參與上主聖殿的工作。」因此,約翰可能在二十歲時才到曠野,因為二十歲是祭司的後裔承擔起祭司的年紀。若是這樣,他在曠野至少住了十年。首先,我們來看施洗約翰的蒙召:
一、施洗約翰的蒙召(3:1-2)
1羅馬皇帝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龐修‧彼拉多作猶太總督,希律作加利利王,他的兄弟腓力作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王,呂撒聶作亞比利尼王,2 亞那和該亞法作大祭司。那時,上帝的話臨到在曠野的撒迦利亞的兒子約翰。
第三章第一至二節與第二章介紹耶穌降生的方式很像,就是記載當時的政治統治者是誰。古時候並沒有如今日一般精確的記年法,以統治者的名字作為計算或記錄年代的方式是很普遍的。作者路加這樣描述,一方面讓我們知道所發生的年代,也讓我們知道當時的時代處境。
作者路加用了一個皇帝,一個總督(巡撫),三個分封的王,和二個大祭司來標示發生的時間年代。我們從這一串大人物的名單中,可看出當時的政治、宗教背景。作者路加說,施洗約翰在曠野的服事,是在羅馬皇帝提庇留(Tiberius Caesar)在位第十五年時。提庇留是羅馬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的義子,因為奧古斯都沒有兒女,就將王位傳給他。根據歷史的記載,提庇留是一個有才幹、有野心、殘酷、放蕩、無恥的人。作者路加用「在位」一詞頗引人注目,這詞原文是ἡγεμονία(hégemonia),意思是「霸主」、「獨裁者」。
再來看其他提到名字的人。龐修‧彼拉多作猶太總督,他是羅馬帝國的代表,是猶太地區最高的統治者。希律、腓力、呂撒聶,是三個分封王,都在彼拉多底下,分封王最大的責任就是負責向自己的猶太同胞抽稅。
另外,作者又說到有兩位大祭司亞那和該亞法。我們知道大祭司只有一位,為何路加記說有二位?從這點我們知道路加要透露的是,當時除了政治上有高壓的殖民統治之外,宗教上也是爭奪權位上的腐敗。亞那雖然是羅馬政府所設的大祭司,但是後來亞那和羅馬帝國意見不和,所以羅馬帝國就以該亞法取代他的位置。但是,亞那是該亞法的丈人,所以實際上仍是亞那在背後影響。總之,他們二人擔任大祭司,都是羅馬帝國在決定,而不是遵照上帝的律法所產生,當時無論誰在擔任大祭司,都必須為帝國統治來服務。
今年(2018)一月廿三日,天主教聖座(Holy See)對於中國天主教的主教權怯步,讓中共政治任命的主教取代合法的主教。這種情況就很類似羅馬帝國為了控制宗教,選任聽話的人擔任大祭司,宗教必須為政治統治來服務。這樣的事件,自古以來都不斷發生,也讓我們看到信仰面對獨裁政治的挑戰。當路加通過這些大人物的名字,暗示出當時的世界是政治腐敗,大祭司貪權墮落,之後,路加開始說明上帝的話是如何的臨到這個腐敗的時代。
第二節後半段,作者路加描述施洗約翰開始服事的情形時說,「上帝的話臨到他」這句話是古希伯來人對先知蒙召時的慣用語,在先知書中一再出現。要注意的是這裏的「話」是指「一個特別的信息」。施洗約翰在曠野時,從上帝那裏得到一個信息,就是「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的信息。他所作的目的就是「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上帝的話臨在哪裏?不是臨在矗立於七個山頭之上的羅馬城,不是臨在祭司爭權的耶路撒冷。路加告訴我們此時上帝的話臨在於一般人根本不會注意到的曠野。人總是在注意「貴族」、「祭司」等有權有勢的頭人,但是路加提醒我們上帝就在人看為最卑微的地方,顯出祂的能力。
二、預備主的道路(3:3-6)
3 約翰走遍了約旦河一帶地區,宣揚說:「你們要悔改,接受洗禮,上帝就赦免你們的罪。」
4 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所記載:
在曠野裏有人呼喊說:
為主準備他的道路,
修直他要走的路徑。
5 一切山谷都要填滿;
大小山岡都要削低。
彎曲的路徑要修直;
崎嶇的道路要剷平。
6 全人類都要看見上帝的救恩。
第三節提到施洗約翰所傳信息的主旨:「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免」,如果將第三節和第六節的「全人類都要看見上帝的救恩」合併起來看,就可以很清楚知道施洗約翰是向全人類宣告:每個人都要悔改,來迎接上帝拯救的時刻。這也是聖經給我們一個重要的中心主題:悔改才能看到上帝的救恩。
上帝的救恩不是靠功德的買賣方式,也不是有錢有勢者的特權,也不是看受洗禮的年資,也不是看你是第幾代信徒,這些都和上帝的救恩扯不上關係,唯一能使上帝憐憫赦罪的乃是:人悔改的心,這一點是決志成為基督徒時必須認識清楚的。悔改不是一時刻的事情,乃是一生的功課;聖經上說:「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或姊妹,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約翰一書4:20)若是我們和人有嫌隙我們就要悔改,並且和他復和。如果我們有不好的道德生活,我們也要悔改,用聖潔的生活來表明我們真實的悔改。因為唯一能使上帝憐憫赦罪的乃是:人悔改的心。
在第一章時,我有提到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在聖所內服事突然變成啞巴,這代表著兩約之間四百年沒有先知傳講信息的啞口時代。天使告訴撒迦利亞,直到約翰誕生,他才能恢復講話。而施洗約翰正是四百年啞口之後,傳講上帝話語的人,他所傳的信息是接續先知以賽亞的信息。第四至六節就是引自以賽亞書四十章三至五節。
古時君王出巡,百姓要預先替他修直、鋪平道路。先知以賽亞以此比喻上帝要彰顯榮耀之前,人應該事先做好預備的功夫。而如今,施洗約翰的蒙召就是要呼籲百姓悔改歸向上帝,為彌賽亞做鋪路的工作,這正應驗先知以賽亞的預言。
三、如何預備主的道路?(3:7-14)
7 人群擁擠,出來要接受約翰的洗禮。約翰對他們說:「你們這些毒蛇!上帝的審判快要到了,你們以為能夠逃避嗎?8 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不要自以為亞伯拉罕是你們的祖宗就可以逃避審判。我告訴你們,上帝能夠拿這些石頭為亞伯拉罕造出子孫來!9 斧頭已經擱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都要砍掉,丟在火裏。」10 群眾問他:「那麼,我們該做甚麼呢?」11 約翰回答:「有兩件內衣的,要分一件給沒有的;有食物的,也要這樣。」12 有些稅棍也要來接受洗禮;他們問約翰:「老師,我們該做甚麼呢?」13 他告訴他們:「不可收取法定以外的稅金。」14 有些當兵的也來問他:「我們呢?該做些甚麼呢?」他對他們說:「不可強索金錢,不可敲詐;要以所得的糧餉為足。」
我們如何預備主的道路?施洗約翰強調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在此,我們可以看到約翰講道的方式極其嚴厲,指責他們是「毒蛇」,這是很嚴厲的話,如果我們參照創世記第三章就可以了解,猶太人看「毒蛇」是與撒但、魔鬼同意思。所以,施洗約翰罵他們是毒蛇的種類,也就是說他們是魔鬼、撒但的孩子,難逃將來的審判。
若是比較馬太福音第三章第七節所記載的:「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要求受洗,就對他們說:『你們這些毒蛇!上帝的審判快要到了,你們以為能夠逃避嗎?』」這就讓我們清楚看到施洗約翰原來是在罵猶太的宗教領袖法利賽人,和政治領袖撒督該人。這些宗教和政治領袖被指責為「毒蛇」,卻仍然排隊接受洗禮,這一點正是路加所要表達的,洗禮不是人的力量,乃是聖靈的作為,就連政治、宗教的領袖也來尋求施洗約翰的洗禮。
我們若進一步看第十九節,我們也可以看到施洗約翰不僅指責猶太的宗教和政治領袖,就連羅馬帝國所派的加利利分封王亂倫、姦淫,他也不客氣地指責。就好像希特勒屠殺猶太人時,德國神學教授卡爾‧巴特(Prof. Rev. Karl Barth)及一群少數牧師在1934年5月發表巴門宣言《巴門神學宣言》(Theological Declaration of Barmen),強調教會只能效忠基督,並指責希特勒。就好像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行姦淫也受到教會指責一樣。
施洗約翰這種不畏懼政治、宗教權勢的態度,是今天的傳道人最缺乏的勇氣。我們要知道,社會或教會的腐敗就是缺少上帝的先知,所以,我們應該像施洗約翰一樣為上帝做先鋒,做悔改的提醒者。基於信仰的良知,批判政府、政黨,甚至指責教會的差謬時,才能使社會與教會走在上帝的旨意裡面。
施洗約翰除了嚴厲指責之外,對於真心悔改的人,他也更進一步要求他們「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路加福音3:8)和合本譯為「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他告訴猶太人,別以為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有得救的應許,別以為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就了不起,上帝豈不會從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意思是上帝也可以從外邦人的中間興起祂要的百姓。所以,別以為你的祖先是虔誠的基督徒,就會庇蔭你,因為信仰是無法遺傳給你的,信仰是你和上帝的關係,將來審判也不會看你是某某人的子孫就可以躲過。
當施洗約翰提出呼籲後,眾人很清楚,悔改的心是要用行為來證明的。所以眾人問說:「那麼,我們該做甚麼呢?」約翰的回答很具體,他說:「有兩件內衣的,要分一件給沒有的;有食物的,也要這樣。」一切舉動要以「愛」作出發點,關鍵在「給予」,在於「分享」。這裡的衣服是指外衣,當時的一件外衣大概是一個工人半年的薪水,這外衣平常可以披穿,晚上睡覺時可以當毯子蓋。但是,很多窮人只有裡衣(薄衣)而沒有外衣,若是夜晚遇到天氣寒冷只好躲在房角縮著身軀睡。因此,施洗約翰強調有兩件衣裳的一件給人。
此外,施洗約翰也說若有食物,別人卻餓著肚子,就該分給他一些食物。關心失喪、欠缺的人就是施洗約翰所說:「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
第十二節,說有些稅棍(和合本譯為「稅吏」比較不帶著價值判斷在裡面)來到施洗約翰的面前,問說:「老師,我們該做甚麼呢?」他回答,「不可收取法定以外的稅金。」因為稅吏往往在替羅馬政府收稅時,都是多收先滿足自己的需要,接著再繳給羅馬政府;所以,施洗約翰要他們做事要講公義,不可多取、不可貪得。使徒保羅寫信給提摩太時,也特別提提醒講:「貪財是萬惡的根源。有些人因貪慕錢財而背離了信仰,飽嘗痛苦,心靈破碎。」(提摩太前書6:10)。
又有兵丁前來問他:「我們呢?該做些甚麼呢?」他說:「不可強索金錢,不可敲詐;要以所得的糧餉為足。」這些兵丁是稅兵,他們看到他們的主人在收稅時有錢可貪,往往也強暴待人,是有牌的流氓;所以,施洗約翰也是要求他們做事情要講公義、要誠實。總之,施洗約翰強調「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就是真正悔改的人,他的生活態度要本著「愛」與「公義、誠實」。
四、看到基督的樣式(3:15-20)
15 人民的希望提高了,大家心裏猜想,也許約翰就是基督。16 因此約翰告訴他們:「我用水給你們施洗;可是,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替他脫鞋子也不配。他要用聖靈和火為你們施洗。17 他手裏拿著簸箕,要揚淨榖物,把麥子收進倉庫;至於糠秕,他要用永不熄滅的火燒掉。」
18 約翰向人民傳福音,用許多不同的方法規勸他們。19 但是約翰譴責希律王,因為希律娶了他的弟婦希羅底,又做了許多的壞事。20 以後他做了一件更嚴重的壞事,就是把約翰關在監獄裏。
在舊約中,有兩種猶太禮儀在為耶穌的洗禮鋪路,一種是在潔淨池中的洗禮儀式(מִקְוֶה, mikvah),另一種是與上帝立約的割禮儀式。
考古學家在死海旁的昆蘭(Qumran)挖掘到潔淨池,也揭開施洗約翰那個時代愛色尼派(Essenesect)的生活和文化方面的面紗,他們是第一世紀一個保守、苦修的猶太群體。當時的潔淨池與現代猶太人用的潔淨池很像,必須是流動的活水。對於不潔淨的人,月經結束、夢遺後、生病後,生活中的器具,甚至,人死後必須放入潔淨池後,才能膏抹沒藥進行入殮。
在現代猶太人的潔凈洗禮儀式(mikvah)中,他們會走下七級石階,全身浸入水中,然後從另一邊的七級石階走出去。這表示他們所洗淨的罪,已經留在水裡了,而且被流動的活水帶走了。
猶太人的潔淨禮有二種:沐浴式(tevilah)和洗手式(netilat yadayim),施洗約翰所行的就是沐浴式的潔淨禮。迄今,猶太人還有遵守這樣的潔淨禮,在《成為猶太教徒》(Becoming A Jew)一書中,猶太拉比莫里斯.拉姆 (Rabbi Maurice Lamm)就說:「無論男女老幼、無知的人或是學者,要歸信猶太教,都必須施行潔淨的浸禮(tevillah)。」
第十五節的描述很特別,「人民的希望提高了,大家心裏猜想,也許約翰就是基督。」看吧!人民聽到施洗約翰的教導,就聯想到「基督」,因為基督來正是要建立一種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樣式,人人盡本分、盡恩賜來服事,行公義、好憐憫,謙卑地與上帝同行。施洗約翰很清楚,他用水為人施洗,是呼召人悔改,是預備人的心來領受基督藉著聖靈和火的洗禮。
在猶太傳統觀念中,「聖靈」和「火」分別是「生命」和「毀滅」的意思。「生命」與「毀滅」,這兩個看似對立,如何能成為一體?毀滅之後,如何有生命?這樣的生命狀態又是如何?
施洗約翰用個淺顯的比喻來說明。他將耶穌的洗禮比喻為收割麥子,收割的過程,需要揚淨榖物、除去雜質—糠秕,而糠秕最後將被送入火爐燒掉。這個過程,對全人類來說是「最後的審判」,對個人來說是「生命的雕琢」,耶穌給予我們的洗禮,使我們的生命不斷在聖靈裡被雕琢。
今天這段經文至少給了我們四項重要的教訓:
一、洗禮與悔改是一體兩面
耶穌基督說:「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路加福音5:32)這讓我們認識到,耶穌基督來世間的目的是召罪人來悔改。若沒有悔改而只一昧地在意有多少人受洗,這種沒有悔改的洗禮,充其量只是增添教會的會員數而已,也不是教會存在的本質。
如果,教會只注意在鼓勵人來領洗禮,卻忘記勸人悔改,這實在是曲解施洗約翰的信息。因此,我們寧可等待上帝親自動工,引導人真實的悔改,再來受洗,也不要急於一時。在我們教會,受洗者會先安排洗禮課程,再安排小會問道會。我們也會鼓勵初信者參加聖經學校《基要真理課程》,這課程由徐純慧長老開課,幫助許多兄姐更清楚基督信仰的核心真理,牧師也鼓勵大家,如果你沒有上過這堂課程,可以報名參加。
二、真正的信仰是需要用行為來證明的
如何看出一個人是否真悔改?施洗約翰也說若有食物,別人卻餓著肚子,就該分給他一些食物。關心失喪、欠缺的人就是施洗約翰所說:「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耶穌基督更進一步說:「要賣掉你們所有的,把錢賙濟窮人;要為自己預備不會破損的錢袋,把財寶存在天上。在那裏,財寶是使用不盡的;因為盜賊偷不到,也沒有蟲蛀。」(路加福音12:33)施洗約翰和耶穌所說的是同一件事,因為他是耶穌基督的開路先鋒。無論是施洗約翰或是耶穌,他們都要求悔改、重生得救的人必須「分享」給缺乏的人。
雅各書第四章十七節(和合本)說:「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耶穌說:「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馬太福音7:17)看到人所做的、所結的果子,就知道他是否活出真實的信仰。記住,耶穌也說:「不是每一個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天國;只有實行我天父旨意的才能進去。」(馬太福音7:21)
三、教會和基督徒要盡力喚起社會該有的責任
施洗約翰不畏權勢,大膽指責政治、宗教的腐敗,是先知的表現。教會和基督徒要扮演先知的角色恐怕還有很大的距離,至少我們可以盡力喚起社會該有的責任。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2009年12月12-19日,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在會場外,有一千多位來自各國的環境運動者舉行示威抗議。南非大主教屠圖(Archbishop Desmond Mpilo Tutu)向聯合國氣候變化問題主管遞交,來自世界各地五十萬人連署的請願書,要求達成顧及貧困人民需求的氣候條約。丹麥各地教會,也在會議的第二天,下午3時50分敲鐘350響,呼籲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各國代表,要響應科學家提出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每百萬單位(ppm)不可以超過350的安全標準,以避免加劇溫室效應。那一次的會議在教會的關心下,接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350ppm的安全標準,並贊同續行京都議定書,籌集一千億美元,來幫助開發中國家減少碳排放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等。
教會和基督徒要盡力喚起社會該有的責任,今年四月廿二日世界地球日剛好是禮拜日,當日上午我們邀請德國古倫神父(Pater Anselm Grün)以生態靈修來講道。下午濟南講堂邀請我們教會林永頌長老分享他長期擔任「台灣最大工殤案RCA事件」的義務辯護律師召集人,也邀請環保署詹順貴副署長來談環境運動的影響。五月廿日、六月二至三日總會所訂環境主日,我們與生態關懷者協會,也有一系列相關的講座。希望藉由相關的討論,喚起更多人關注我們的社會責任。
四、教會和信徒要有分享的見證
施洗約翰強調「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有一項實際的行動就是「分享」,這也是今天教會存在的功能之一,就是我們平常在說的,所謂「交誼」之意。來參加聚會就是一種分享,大家一起分享聖經信息,分享別人的信仰經驗、見證,甚至,「有的」分享給「沒有的」。使徒保羅說:「要跟喜樂的人同喜樂,跟哭泣的人同哭泣。」(羅馬書12:15)這就是分享的意思。基督信仰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是在圖謀自己「獨享」的信仰,而是一種分享的信仰。
好幾年前,有一位會友的朋友重病,他就告訴他的朋友說:「我請我們教會的牧師來為你祈禱好嗎?」結果,他的朋友一直推辭、一直說「不用」,後來他的朋友就問他說:「請牧師來祈禱,一次要多少錢?」這位會友才驚覺,原來朋友拒絕牧師祈禱是因為這個原因,於是他就對朋友說:「牧師就像我們的家人,就像是朋友,既然是家人、朋友,當然也不會收錢!」
我以前在神學院授課時,有學生曾問一個問題:「教會聚餐、旅遊,訂出教會內優待與教會外不優待的不同收費標準,好不好?」我就問學生:「邀請教會外的人參加聚餐、旅遊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為了有機會傳福音給他,還要他們出更多的錢,這種情況下,要跟他們說教會一個有「愛」、「分享」的教會,這樣的話我說不出來。所以,我告訴學生,「如果要收費,標準就必須一致。甚至,我們可以幫朋友出錢,讓朋友感受到真誠的邀請。」
問題討論:
1.如何避免「口是心非」的悔改?
2.施洗約翰強調「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我們有哪些努力空間?
3.施洗約翰不畏權勢,大膽指責政治、宗教的腐敗,我們有哪些努力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