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傳道書1:1-18知識無法滿足生命

知識無法滿足生命 (2017.2.26主日講道大綱)
傳道書1:1-18

前言:作者的自我介紹(1:1)
●「傳道者」意思是「召集者」或「集會的發言人」
●傳道書是一本在「住棚節」節慶中唸的書

一、空虛之詩(1:2-1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有四
1. 「空虛」(הֶבֶל, hebel):全書總共有35次(1:2)
●詩篇39:5-6「你使我的生命那麼短促!在你眼中,我一生的歲月幾乎等於零。生命不過像一口氣罷了;人生如泡影。一切的操勞都是虛空;他累積財富,卻不知道歸誰享受。

2. 太陽底下:全書總共出現29次(1:3)
●「太陽底下」泛指人類一切的活動,都是按著世間的定律存在。
●「住棚節」是以色列人民收割的季節,在此時讀到「終生操作勞碌,究竟有甚麼益處?」可能很煞風景,但其意義卻頗深。

3. 在自然定律下,生命是徒勞無功(1:4-7)
●人類的勞苦徒然無功,如:大自然的太陽、風、江河等,週而復始。
●詩篇19:1-2「諸天宣佈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作為!日日述說,夜夜傳播」。
●詩人不是看到「太陽底下」的無奈,而是看到上帝在背後掌管一切。
●如同舊約眾先知將我們的目光從地上轉向天上,渴望人類得救贖,渴望重建地上樂園的盼望(賽11:6-9,65:17-25)。

4. 太陽底下萬事令人厭倦(1:8-11)
●儘管萬物活動到一個地步,似乎不斷有推陳出新的東西。但仍是「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
●除非我們把目光轉向「太陽之上」,就像先知以賽亞的祈禱:「上主啊,求你從天上看顧我們;求你從神聖、榮耀的居所關懷我們。你的大能在哪裏呢?你的慈愛憐憫在哪裏呢?求你別不理我們。」(以賽亞書63:15)
●唱「新歌」,「要向上主唱新歌!全地要歌頌上主!」詩篇96:1
●看「新事」,「看哪,我要有新的作為,事情已經發生,你們看得見!我要在荒野中開闢通路,在沙漠裏挖掘河流。」(以賽亞書43:19)

二、追求知識無法滿足生命(1:12-18)

1. 傳道者的查考:收集、歸納、分析、結論

2. 知識無法解答生命的空虛
●就算是君王,他發現生命其實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智慧、知識雖無法滿足生命,但不代表知識就不重要。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啟示和信息為何?

一、知識無法滿足人的生命,唯有上帝的靈才可滿足人的心靈
●看時、看日、看風水,算命、算運、改命底,是台灣風俗中常有之事,雖有人認為某些程度而言這些是歸納統計而得。但做王的傳道者,經過收集、歸納、分析,所得結論是光有對自然的知識,也是無法提升生命,而倍感生命的空虛。
●「親愛的朋友們,對於自稱有聖靈的,你們不要都相信,總要察驗他們的靈是不是出於上帝,因為已經有許多假先知到處出現了。」(約翰一書4:1)
●試問是命算得準確比較要緊?還是我們的生命被誰掌管更加重要呢?
●盜賊進來,無非要偷,要殺,要毀壞。我來的目的是要使他們得生命,而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約翰福音10:10)

二、太陽之上,才有新事
●既然「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相反的,當我們仰望「太陽之上」的上帝,就能有新的發現。

問題討論:
1.這本書在住棚節歡樂的節期宣讀,目的為何?
2.作者在這一章提到他觀察「太陽底下」有些現象,而感到空虛?
3.你何時會有空虛的感覺?聖經裡面有哪些經文讓我們去除空虛看到盼望?

講道篇

知識無法滿足生命 (2017.2.26主日講道)
傳道書1:1-18
今日開始牧師要開始傳講《傳道書》的信息,這本書帶給人思想生命的問題與意義,這也是宗教上嚴肅的課題。以前在教書時,曾經問學生說:「你們認為宗教是什麼?」大部分的學生回答說:「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不!我告訴學生「父母會勸我們為善,老師會勸我們為善,但是他們都不是『宗教』本身。勸人為善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宗教信仰應該回答我們的是關於生命的問題:人從哪裡來?來到世間要做什麼?將來離開世間要往哪裡去?」傳道書的信息對這些生命問題有很深度的描述,接下來的十幾個主日裡,我們也要透過本書來認識生命的意義與呼召。
2005年3月20日美國智商178的14歲神童布蘭登(Brandenn E. Bremmer)在家中以手槍自殺。布蘭登從小就展露他與眾不同的天賦,1歲半自己學會讀書寫字,3歲開始彈鋼琴,而且是鋼琴比賽的常勝軍。他也只花7個月就自修完成6年中學課程,高中畢業的時候才只有10歲,成為全州成歷年來年紀最小的畢業生。布蘭登還自己創作靈修音樂,自行出版CD,開音樂會、射箭、攝影,他樣樣精通。也成為美國年紀最小的大學生。他很開朗、親人朋友關係也很好,更沒有抑鬱的情緒,他死後,他的媽媽說:「他知道自己是時候離開。」有人說,這世界趕不上他,他覺得生命是空虛的。面對生命的空虛,我們來看傳道書的作者,在他人生中深入的體悟。

前言:作者的自我介紹(1:1)
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語錄。」(1:1)
在舊約聖經中,有五本經書與以色列民族的節期有關,傳道書就是其中一本,通常用在「住棚節」的聚會中念給群眾聽。綜觀全書的內容,不外在探討一個主要的問題:生命的價值是甚麼?
人活著的意義是甚麼?將這樣的問題在「住棚節」的時候唸給群眾聽,必定有很獨特的用意。因為「住棚節」是以色列人民收割的季節,同時也是親朋好友、宗族相聚的時候,這個節期前後長達八天,也是歡慶的季節。許多青年男女婚姻配對就在這個時候進行,這和台灣原住民的「豐年祭」很類似。就在大家歡欣慶祝收穫的時期,男女相識進而決定婚姻成家時,誦念這本經書給大家聽,一定有很不同的感受,大家會進一步地問:這樣,我結婚是為了甚麼?今年豐收,對我的生命說出甚麼意義?今年收成少,生活比較困苦,生命這樣勞苦,到底人活著是為了說明甚麼?
第1節介紹作者是「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語錄。」「傳道者」意思是「召集者」或「集會的發言人」,作者取此名字意思大概是他好像召集一群聽眾聆聽他所要傳講的信息。而且他是大衛的後裔,當過耶路撒冷的王。換言之,生命的問題是所有人的問題,上至國王,下至一般百姓,都會煩惱和都應思考的問題。

一、空虛之詩(1:2-11)
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有四:
1. 空虛(1:2)
傳道者說:空虛,空虛,人生空虛,一切都是空虛。」(1:2)
第2節一開始就說「空虛」(הֶבֶל, hebel),這也是整本傳道書的主題,全書總共有35次用「空虛」這個詞。此字也是創世記4:2亞當第二個兒子亞伯的名字,其意思是「呼吸」、「短暫」、「空虛」。就像傳道書中作者所喜歡用的「空虛」,或是約伯記7:16所說:「我的生命毫無意義」的意思。這個名字要強調亞伯的生命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如同呼一口氣的短暫,因為亞伯在盛年之際便遭到兄長該隱的殺害。
這個詞在希伯來文表示「氣息」之意,如詩篇39:5-6所用的「一口氣息」。詩篇39:5-6「你使我的生命那麼短促!在你眼中,我一生的歲月幾乎等於零。生命不過像一口氣罷了;人生如泡影。一切的操勞都是虛空;他累積財富,卻不知道歸誰享受。
「一口氣息」就像我們在形容一個人的死會說「嚥下最後一口氣」,表達出生命的空虛、無奈與短暫。
空虛是「混沌」、「無氣息」的狀態,相對地,在創世記一開始,上帝創造世界是以祂的「氣」吹在水面上。上帝的靈是「創造」、「有氣息」的。相對「空虛」、「沒有氣息」,聖靈卻是給人「氣息」,給人心靈得著「充滿」。

2. 太陽底下(1:3)
人在太陽底下終生操作勞碌,究竟有甚麼益處?」(1:3)
第3節「太陽底下」(和合本:日光之下)這一個詞,是傳道書裡面重要的詞,總共出現29次,也是作者要表明他從「太陽底下」,觀察到世間許許多多的現象。
所謂「太陽底下」即在世界上,泛指人類一切的活動,就是在太陽底下沒有遮掩,都是按著世間的定律存在。緊接作者觀察到,在「太陽底下」一切都是「週而復始」的運作,是一個有限、規律、界線的生命循環。作者說明大自然就是在這種規律、定律下,不斷的循環周轉;同樣地,人類也在大自然的裡面,跟大自然一樣,沒有區別。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都是世人無法抗拒的。
作者在這裡問了眾人一個生命重要的問題,「終生操作勞碌,究竟有甚麼益處?」我在一開始提到,在舊約聖經中,有五本經書與以色列民族的節期有關,其中傳道書就是在「住棚節」的聚會中唸給以色列百姓聽的。「住棚節」是以色列人民收割的季節,同時也是親朋好友、宗族相聚的時候,這個節期前後長達八天,也是大家歡欣慶豐收的日子,在此時讀到「終生操作勞碌,究竟有甚麼益處?」可能很煞風景,但其意義卻頗深。因為這卷書可以幫助人思想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今年豐收了,有錢了,這對我的生命有何使命或意義?如果今年收成少,生活困苦甚至流淚,到底人活著的盼望與意義是什麼?上帝要對我們說些什麼?
住棚節同時也是男女青年互相認識進而決定婚姻成家的歡慶節期,大家一起誦念傳道書時,感受也會特別深,大家會問:我為什麼要結婚?結婚對我的生命有何意義?在「太陽底下」,生命除了週而復始的循環,生命還有什麼盼望?
住棚節更是以色列人重新演練祖先出埃及的歷史,他們在曠野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資源的極匱乏,但在這樣的苦難困境裡,卻也有著信仰最深刻的體悟:「上主使你們飢餓,然後把嗎哪賜給你們,是你們和祖先都沒有吃過的食物,以此教導你們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申命記8:3)

3. 在自然定律下,生命是徒勞無功(1:4-7)
4一代過去,一代又來,世界老是一樣。5太陽上升,太陽下沉,匆匆地趕回原處,再從那裏出來。6風向南吹,又轉向北,不斷地旋轉,循環不已。7江河流入大海,海卻不滿不溢;水歸回發源之處,又川流不息。」(1:4-7)
人類的勞苦徒然無功,同樣,宇宙的勞苦也一無所得。作者舉出三個大自然的例:太陽上升,太陽下沉,如同一名繞跑道的選手;風向南吹,又轉向北,卻漫無目的;江河流入大海,卻永無填滿之日。如同太陽、風、江河等,週而復始。人活在大自然的定律下,人也無法改變生命的必然結果,最後將徒勞無功而倍感空虛。
以色列的祖先是遊牧民族,哪裡有水、有草就遷居到哪裡;如今在「住棚節」慶祝農作物收成,已經說明他們進入農耕時期,農耕時期更是需要「靠天吃飯」,風調雨順才能有好收成。
特別在舊約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聖經的作者發覺上帝的作為,他們感受到天地萬物都在向上帝發出讚美。宇宙是屬祂的,雲、風、雷、電都是上帝在控制。詩篇19:1-2就這樣說:「諸天宣佈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作為!日日述說,夜夜傳播」。詩人不是看到「太陽底下」的無奈,而是看到上帝在背後掌管一切。
當亞當墮落,受造萬物亦墮落了(創世記3:17-19)。如果人困苦沒有盼望,受造萬物亦不會有盼望的。如果我們只看到「一代過去,一代又來,世界老是一樣。」我們的眼界就被世界所侷限,我們就是活在「太陽底下」,終生操作勞碌,人生沒有益處。我們不能將我們的目光立於世俗「太陽底下」來追求,而必須放在「太陽之上」。如同舊約眾先知將我們的目光從地上轉向天上,渴望人類得救贖,渴望重建地上樂園的盼望(賽11:6-9,65:17-25)。

4. 太陽底下萬事令人厭倦(1:8-11)
8萬事令人厭倦,無法盡述。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9發生過的事還要發生;做過的事還要再做。太陽底下一件新事都沒有。10有哪一件事人能說:「看吧,這是新的?」不可能!在我們出生以前早已經有了。11往昔的事沒有人追念;今後發生的事也沒有人記住。」(1:8-11)
作者觀察「太陽底下」,在自然定律下,人的生命是徒勞無功。在8-11節,作者將論點更推進一步。儘管萬物活動到一個地步,似乎不斷有推陳出新的東西,就像手機、電子產品不斷的更新,流行服飾不斷的更新,第八節說:「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看不「飽」、聽不「足」,是指外在的物質,無法使情緒和心靈得到飽足。
傳道者要說明的是,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太陽底下」,只能感受到「萬事令人厭倦」。除非我們把目光轉向「太陽之上」,就像先知以賽亞的祈禱:「上主啊,求你從天上看顧我們;求你從神聖、榮耀的居所關懷我們。你的大能在哪裏呢?你的慈愛憐憫在哪裏呢?求你別不理我們。」(以賽亞書63:15)如果人沒有轉向「太陽之上」,如果人沒有轉向上帝,人就無法找到救贖,雖然不斷跟著太陽底下的流行事物,但終究無法得到心靈的飽足。
當詩人轉向上帝,他就能唱「新歌」,詩篇96:1「要向上主唱新歌!全地要歌頌上主!」當先知轉向上帝,他就可以看到「新事」,「看哪,我要有新的作為,事情已經發生,你們看得見!我要在荒野中開闢通路,在沙漠裏挖掘河流。」(以賽亞書43:19)
在第11節,作者說:「往昔的事沒有人追念;今後發生的事也沒有人記住。」過去的事將會被現在發生的事所取代,同樣的,現在發生的事,也會被後來發生的事所取代,歷史就是這樣不斷發生,人的生命也必然在時間中流逝。作者觀察「太陽底下」,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沒有意義,沒有方向。從2-11節「空虛之詩」看來,「太陽底下」世人結果就是空虛、絕望、沈淪。

二、追求知識無法滿足生命(1:12-18)
12我是傳道者;我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13我決心用智慧探求,考察天下發生的一切事。上帝給人類的擔子是多麼沉重啊!14我觀察了世上的一切事;一切都是空虛,等於捕風。15彎曲的東西不能變直;沒有存在的事物不能數算。16我對自己說:「我是一個大人物,比任何一個統治過耶路撒冷的人都有智慧。我知道智慧是甚麼,知識是甚麼。」17我決心辨明智慧和愚昧,知識和狂妄。但是,我發現這也是捕風。18智慧越多,煩惱越深;學問越博,痛苦越大。
傳道者專心查究天下一切的事情,結論是上帝讓人經歷極重的勞苦,而一切的努力都是空虛而沒有意義的。
1. 傳道者的查考:收集、歸納、分析、結論
通過這一段經文來看,傳道者非常有現代科學的方法和精神,他用智慧探求,對「太陽底下」事物的收集、歸納、分析、結論。最後,他做了一個結論「我觀察了世上的一切事;一切都是空虛,等於捕風。」「捕風」意思是指「無法抓取、無法得著」。
彎曲的東西不能變直」,簡單來說是指知識無法滿足我們的需要,人能登陸月球,但卻無法理解蜜蜂違反空氣動力學的飛行。1934年,昆蟲學家安東尼·馬格南(Antoine Magnan)研究蜜蜂的飛行寫了一本《昆蟲的飛行》(Le Vol des Insectes, Insect Flight),他應用數學分析和已知的飛行原理來計算蜜蜂的飛行,得出結論是「蜜蜂飛行是不可能的」,因為違反空氣動力學原理。又例如,人可以控制小兒麻痺、肺結核,對普通感冒卻無法根治。人可以發掘原子的奧秘,卻無法駕馭閃電或儲存它的能量。傳道者說:「智慧越多,煩惱越深;學問越博,痛苦越大。」人是何其的有限,知識無法滿足生命的困境。

2. 知識無法解答生命的空虛
當人都在想:如果能成為君王,生命會是多麼地貴重,可以享受無窮盡的榮華富貴。但是,這位作者說:「我是一個大人物,比任何一個統治過耶路撒冷的人都有智慧。我知道智慧是甚麼,知識是甚麼。」換言之,就算是君王,他發現生命其實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即使有智慧、知識,也不能解開人生命的疑惑、憂愁,相反的,是愁上加愁。
智慧、知識雖無法滿足生命,但不代表知識就不重要。十八世紀啟蒙運動,認為理性、知識可以改變人,建造一個完美的世界。甚至極端的理性主義者,認為人已經不用上帝了,靠人的理性、知識,世界就會更完美理想。甚至認為通過教育,人就可以成為現代文明人,不會再有戰爭、卑鄙、不公義的人性和社會。但到了十八世紀末,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驗收理性主義的成果,結果發現知識、理性並沒有讓這世界更美好,人的驕傲自大反倒顯出生命的空虛和軟弱。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啟示和信息為何?

一、知識無法滿足人的生命,唯有上帝的靈才可滿足人的心靈
看時、看日、看風水,算命、算運、改命底,是台灣風俗中常有之事,雖有人認為某些程度而言這些是歸納統計而得。但做王的傳道者,經過收集、歸納、分析,所得到結論都是「太陽底下」的知識,除法消除空虛,也無法提升心靈的生命。
根據我的暸解,歸納出算命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透過一些公式,利用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辰的八字,或身上的特徵,來推算人一生的命運,例如:排八字、紫微斗數、星座算命等,廣義的算命也包括手相、面相和摸骨等。第二類是直接通靈,由靈界告訴人們未來會發生的事;靈媒問命屬於這類。
第一類是通過「算」的命,可以說是計算、統計、歸納,「算」的方法將很多人的生命過程做有系統的整理,歸納出一些公式,有相當的準確性,從統計學得知,這種歸納法約有七成的準確性。然而我們要非常注意的是,當初這些算命公式的產生,是使用那些人做樣本來計算的?它又代表著那一種人的生命過程呢?
中國八字和紫微斗數,甚至手相、面相,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秦朝就有了;西方的星座則是發源於古代巴比倫,受希臘星座文化影響,將所歸納的人事物結合星座運行加以解釋。甚至推論過去、未來。
基本上,算命的公式是將「太陽底下」的肉體生命算得非常準確,即按照肉體自我律去生活,自然會照算命公式發生。但結果是「意向於本性就是死;意向於聖靈就有生命和平安。(和合本: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馬書8:6)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至於去求問靈媒,則要留心:「親愛的朋友們,對於自稱有聖靈的,你們不要都相信,總要察驗他們的靈是不是出於上帝,因為已經有許多假先知到處出現了。」(約翰一書4:1)試問是命算得準確比較要緊?還是我們的生命被誰掌管更加重要呢?
一個信耶穌的人,有上帝所賜予的新生命,也順從新的聖靈律來生活,因此就打破「太陽底下」的算命、歸納,因為聖經中明說:「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哥林多後5:17)基督徒要清楚,我們的生命已經歸屬上帝,接受上帝為我們生命的主宰,都能過一個全新的生活。
心靈的欠缺、空虛唯有聖靈能填滿。耶穌應許我們說:「盜賊進來,無非要偷,要殺,要毀壞。我來的目的是要使他們得生命,而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約翰福音10:10)

二、太陽之上,才有新事
既然「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相反的,當我們仰望「太陽之上」的上帝,就能有新的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普遍充滿空虛和痛苦。當時,世界的思想潮流是「存在主義」。這些思想家認為人「存有」是被拋入這世界,人是軟弱有限的,人無法選擇是否願意來到這世間。既然人無法選擇,那就勇敢去面對,而不是逃避。
但矛盾的是,存在主義卻又強調人的有限、軟弱和墮落。那麼,依靠自我十足存在的勇氣就真能解決問題?就真能有盼望?這點是可質疑的。
二十世紀的存在主義,同樣也發現人的存在,在「日光之下」是受限制又軟弱。在戰後,整個世界都重新面對人性所造成的毀滅性結果——世界大戰的殘酷現實,於是整個世界都在尋找盼望,在美國有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帶領的黑人民權運動,東歐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渴望自由、擺脫蘇俄的統治,天主教的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讓當代對於各種對話及意識形態都發生積極的期待與盼望。在基督教裡,有盼望神學家之稱的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 Moltmann)說:盼望是一種信仰的參與的行動」,基督徒要「與上帝一同盼望」。在戰後,當世界遇到空虛、軟弱的處境時,這些世界級的思想家,都從盼望的角度,引導人的目光仰望上帝。
傳道者通過「太陽底下」,帶領我們思考人存在的問題。發現在太陽底下的世人,終日勞苦空虛。但我們若將眼光從「太陽底下」轉向「太陽之上」,就會發現生命在上帝裡有了新的意義,也會發現唯有在上帝裡才有常新的事。
台灣人喜歡將生命形容是「苦海」,「人生海海啊」。在「茫茫大海的人生」,在太陽底下,人活著真是苦啊!沒有人可以例外。同樣地保羅也有此體會,他在羅馬書7:24說:「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使我死亡的身體呢?」確實,人生真苦!但接著保羅又說:「感謝上帝,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能夠救我。」(羅馬書7:25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經冷戰時期,人再次經歷到「太陽底下」的空虛,一切的知識都無法滿足人生命的空虛。面對廿一世紀,若我們的眼光仍然注目「太陽底下」,將失去生命盼望和活力。唯有將我們的眼光仰望「太陽之上」的上帝,我們的生命才能有盼望,我們的心靈才得以豐富。當我們仰望「太陽之上」的上帝,上帝將要在我們生命中做新事。

問題討論:
1.這本書在住棚節歡樂的節期宣讀,目的為何?
2.作者在這一章提到他觀察「太陽底下」有些現象,而感到空虛?

3.你何時會有空虛的感覺?聖經裡面有哪些經文讓我們去除空虛看到盼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