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潔淨、謙卑、實踐

潔淨、謙卑、實踐 (講道大綱)
聖經:約翰福音13:1-17
聖詩:109.193.78.400
啟應:64

「群眾中有許多人把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也有些人拿樹上砍下的樹枝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人群大聲呼喊:「頌讚歸於大衛之子!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來的那位!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耶穌進耶路撒冷的時候,全城都騷動起來。有人問:「這個人到底是誰?」(馬太福音21:8-10)
當群眾將耶穌基督當成「猶太王」時,耶穌卻選擇僕人的樣式,蹲下來為門徒洗腳。與世界的價值觀及作法極為不同。

前言、耶穌交代後事(13:1-3)
根據共觀福音的記載,耶穌最後的晚餐是他被釘十字架前的晚上,從進門洗腳開始。換言之,約翰福音的作者從第13章到第17章共使用五章的篇幅,記載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的教導,這也是耶穌要離開世間最後在交代「後事」的時間。
除了交代「彼此洗腳」之外,整個第13章到第17章,這五章的「交代」都格外的重要。

一、以潔淨的心來立約
入門前,必須先潔淨才能。要進入上帝的家,更需要潔淨。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未記11:45)
「聖潔的子民」(申命記26:19)
「成為聖潔、沒有絲毫缺點的人」(以弗所書1:4;帖前4:7)
「要努力跟人和睦,過聖潔的生活;沒有聖潔的生活就沒有人能見到主。」(希伯來書12:14)

按上下文的脈絡「洗」意思各有不同。
主耶穌藉用「洗腳」,做了屬靈的教導,即指蒙主寶血洗淨的人,是已經得救的人;就像洗過澡的人全身都乾淨了,只需要洗腳。

以潔淨的心來立約:潔淨、立約/誓約、割禮、洗禮。

二、以謙卑的心來服事
耶穌以「話語」來教導,也以「行動」來教導。
腓立比書2:7-8描述耶穌的謙卑:「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希坡主教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驕傲使天使淪為魔鬼;謙遜使凡人彷如天使。」

三、以效法耶穌去實踐
耶穌為基督信仰立下一個最重要的典範,這也是基督信仰與一般社會的價值標準最為不同的地方。
所有的人都在學習耶穌基督的教導,就是「彼此」成為對方的「奴僕」,而耶穌也親自成為門徒的「奴僕」。 

洗自己的腳容易,洗別人的腳,需要彎下自己的腰,降低自己的頭,沾溼自己的手,更需要接受別人的腳臭味、腳疾(香港腳)。「洗腳」精神不難懂,困難的是去實行。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美好的教導:

一、服事者應該有的委身三步驟:潔淨、謙卑、實踐
斯托得牧師(John R.W. Stott)曾在他的著作《論領導》這樣說:「過去三十五年,我有榮幸去過許多國家,觀察當地的教會與其教牧領袖。結果,我敢確定,教會界的領袖大多過於獨裁,違反了耶穌和使徒的教訓,愛心與溫柔都顯不足。不少教牧領袖的行為表現,彷彿他們相信的不是人人皆祭司,而是牧師至高無上的權柄。」他又批判許多大型教會(megachurch)說:「我們教牧領導的模式受到文化的影響,往往多過基督的教導。」
對我們來說,回到聖經的真理反省,才能使我們更加貼近耶穌的教導。一開始,我提到約翰福音第13-17章,是耶穌離開世間之前最重要的談話與教導。耶穌透過「洗腳」的行動成為我們的榜樣,以潔淨的心來立約、以謙卑的心來服事、以效法耶穌去實踐。

二、我們受造是為了效法耶穌
羅馬書8:29(和)「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

以弗所書4:13(現)「最後,我們將對上帝的兒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我們將長大成人,達到基督那成熟的高度。」

上帝最常使用「聖經」塑造我們,整本聖經都在呼籲所有上帝的子民都要謹記上帝的話,並且照上帝的話去行、去實踐。

我們受造是為了效法耶穌,我們的靈命不會自動成長,需要刻意致力去達到。做我們所能做的來榮耀上帝。

問題討論:
1. 如果要交代「後事」,你會著重什麼事?耶穌為何著重「彼此洗腳」?
2. 「彼此洗腳」有三項要緊的內涵:以潔淨的心來立約、以謙卑的心來服事、以效法耶穌去實踐。這三項對你有何提醒?

3. 上帝最常使用「聖經」塑造來我們,你覺得上帝還透過什麼來塑造來我們?

講道稿


潔淨、謙卑、實踐
聖經:約翰福音13:1-17
聖詩:109.193.78.400
啟應:64
父親節聯合禮拜
今天是父親節聯合禮拜,敬祝各位父親平安喜樂,也祝福如同使徒保羅的許多「屬靈父親」。
幾個禮拜前舊牧師館拆遷,我看到工人將一根大橫樑拿下來的時候,我好奇的問:「這麼大根樑,你怎麼很輕鬆的搬下來。」他告訴我:「這根樑的心都被白蟻、蛀蟲蛀空了,鬆了!好險沒有塌下來。」我也將那根樑拿起來,果然很輕鬆。感謝主,這根屋樑沒有斷掉釀災。
目前舊牧師館已經拆除,舊主日學教室的補強還需要三個月,我們就可以「扭大索(giú-tōa-soh)」將舊主日學教室拉出來,也正式進入開工的階段。今年是教會設教120週年暨建堂100週年,也是我們教會「同心獻上」的時機,請兄姐同心代禱及奉獻。(祈禱)
四本福音書中都會記載讀耶穌基督騎驢入耶路撒冷城的壯觀場面,馬太福音21:8-10這樣說:
「群眾中有許多人把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也有些人拿樹上砍下的樹枝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人群大聲呼喊:「頌讚歸於大衛之子!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來的那位!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耶穌進耶路撒冷的時候,全城都騷動起來。有人問:「這個人到底是誰?」
約翰福音21:10後半段也提到,有人問起「這個人到底是誰?」在四福音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群眾對耶穌的認識是這樣的,有的說「耶穌是先知」(馬太福音21:46),也有群眾舖衣服、舖棕樹枝夾道歡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沿途高喊「和散那」(約翰福音12:13),這群人似乎將耶穌當成「猶太王」,因為眾人也曾經多次「要拉住他,強迫他作王。」(約翰福音6:15)
當群眾將耶穌基督當成是一位政治領袖時,但耶穌很明白的表示祂來到世上的使命:「我也必須到別的城鎮去傳揚有關上帝主權的福音,因為我正是為這工作奉差遣來的。」(路加福音4:43)當彼拉多審問耶穌是否承認控告者所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馬可福音15:2)耶穌很明白的說:「我的國度不屬於這世界!」(約翰福音18:36b)
耶穌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在約翰福音作者的筆下就記載七次耶穌自我的啟示,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6:35)、「世界的光」(8:12)、「羊的門」(10:7)、「好牧人」(10:11)、「復活、生命」(11:25)、「道路、真理、生命」(14:6)、「真葡萄樹」(15:1)。
當群眾將耶穌基督當成「猶太王」時,耶穌卻選擇僕人的樣式,蹲下來為門徒洗腳。與世界的價值觀及作法極為不同。

前言、耶穌交代後事(13:1-3)
1逾越節前,耶穌知道他離開這世界、回父親那裏去的時刻到了。他一向愛世上屬於他自己的人,他始終如一地愛他們。2耶穌和他的門徒在吃晚飯的時候,魔鬼已經控制了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的心,使他決意出賣耶穌。3耶穌知道父親已經把一切的權力交給他;他知道自己是從上帝那裏來的,又要回到上帝那裏去。
四福音書都有記述耶穌與門徒一起過逾越節:馬太、馬可福音沒有特別獨特的資料,而路加福音則加插了門徒爭論誰大的事件(路22:24);唯獨約翰福音記載「耶穌為門徒洗腳」這件事,以及對門徒的教導。
根據共觀福音的記載,耶穌最後的晚餐是他被釘十字架前的晚上,從進門洗腳開始。換言之,約翰福音的作者從第13章到第17章共使用五章的篇幅,記載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的教導,這也是耶穌要離開世間最後在交代「後事」的時間。
逾越節這個日子高度預表基督的受難、救贖。逾越節的熱鬧有如台灣人過新年,穿新衣、吃團圓飯。這樣的團圓日子裡,耶穌卻說他要離開門徒回到上帝那裡去,向門徒在交代後事。正因為像是「交代後事」,更顯得這些教導的嚴肅性。
如果你今天晚上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你家裡有親愛的配偶、孩子,你會做什麼?你會交代他們什麼?相信你一定會去處理緊急與最重要的事!
我們看見主耶穌在這最後、關鍵時刻,他做些什麼事?說了哪些交代?主耶穌剩下的時間不多了,他需要好好交代後事、安排接班人,甚至他也可以揭穿猶大的陰謀?但是,在約翰福音的作者筆下,為什麼偏偏記載耶穌為門徒洗腳呢?並特別交代他們要「彼此洗腳。」
可見,洗腳一定是很特別、很重要的事,值得我們留意!這裡也讓我們看見主耶穌藉由替門徒「洗腳」的事,詮釋「服事」的精神,「洗腳」就是「服事」,「彼此洗腳」就是「彼此服事」。
除了交代「彼此洗腳」之外,整個第13章到第17章,這五章的「交代」都格外的重要。

一、以潔淨的心來立約
4他從席位上起來,脫了外衣,拿一條毛巾束在腰間,5然後倒水在盆裏,開始替門徒們洗腳,又用毛巾擦乾。6他來到西門‧彼得跟前的時候,彼得說:「主啊,你替我洗腳嗎?」7耶穌回答:「我所做的,你現在不知道,日後你就會明白。」
8彼得說:「我決不讓你洗我的腳!」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跟我就沒有關係了。」9西門‧彼得說:「主啊,這樣的話,不只我的腳,連我的手和頭也洗吧!」10耶穌說:「洗過澡的人全身都乾淨了,只需要洗腳( 有些古卷沒有「只需要洗腳」。)。你們是乾淨的,但不是每一個人都乾淨。」(11耶穌已經知道誰要出賣他,所以說「不是每一個人都乾淨」。)
當時在猶太地區,石子路塵土很多,在住家的門口都會擺設六口石缸(2:6),供人進入室內之前行潔淨禮,洗淨腳上的塵土。在有奴僕的家庭,這種洗腳之工作是交由他們家裡的奴僕負責,也用此表示歡迎的方式。若是遇到下雨季節,進門的人腳上一定是沾滿泥水,而洗淨腳上的泥土,也可保持主人家室內的乾淨。如今,耶穌基督把這種原來是奴僕才做的工作,拿來做在門徒身上,難怪,彼得會詫異地說:「主啊,你替我洗腳嗎?」(13:6)耶穌基督回答:「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跟我就沒有關係了。」(13:8)
看到沒?耶穌透過「洗腳」的行動,首先引導我們認識我們與耶穌之間的「關係」。沒有「關係」的人,你不會隨意讓他進入家門,甚至「內室」。耶穌透過「洗腳」,接納門徒進入他所預表「生命的宴席」。
但要入門,必須先潔淨才能,這是主人的規定。要進入上帝的家,更需要潔淨。就像聖經所說的:「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未記11:45)成為「聖潔的子民」(申命記26:19)「成為聖潔、沒有絲毫缺點的人」(以弗所書1:4;帖前4:7)「要努力跟人和睦,過聖潔的生活;沒有聖潔的生活就沒有人能見到主。」(希伯來書12:14)這就是為何耶穌會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跟我就沒有關係了。」
此外,這段經文中提到「洗」,按上下文的脈絡意思各有不同。第5、6節與第8節首句的「洗」是按字義;但在第8節下半與第10節的「洗」卻是按靈意。因為主耶穌藉著「洗」的字面意義,做了屬靈意義的解釋。
主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跟我就沒有關係了。」若這「洗」按字面是指「洗腳」,被耶穌親自洗過腳的人,只限於十二門徒。而猶大也被主洗過腳,但卻無分於基督的救恩(參閱約翰福音17:12)。顯然地,耶穌是借用「洗腳」,來說明蒙主寶血洗淨的人,是已經得救的人;就像洗過澡的人「全身都乾淨了,只需要洗腳。」(10節)。
為了幫助讀者,作者在第11節補充說明「(耶穌已經知道誰要出賣他,所以說「不是每一個人都乾淨」。)」這話是指猶大不是真正信主的人,他還未潔淨、還未與耶穌建立真正的關係,仍舊是屬魔鬼的(約6:64, 70-71)。
主耶穌藉用「洗腳」,做了屬靈的教導,即指蒙主寶血洗淨的人,是已經得救的人;就像洗過澡的人全身都乾淨了,只需要洗腳。也因此,我們發現謙卑洗腳更深層的意義就是得救的屬靈意義。藉由洗腳的表面意義,讓我們認識到與上帝立約的意義,進而謙卑服事。
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為人洗腳的人,必須自己先洗腳,才能為他人洗腳。擔任教會的傳道者、長老、執事,我們也要有一個認識,事奉人的人,必須先潔淨,然後才能事奉他人。

二、以謙卑的心來服事
12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穿上外衣,然後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他問門徒們:「我剛才替你們做的,你們明白嗎?13你們尊我為師,為主,這是對的,因為我本來就是。14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我尚且替你們洗腳,你們也應該彼此洗腳。
耶穌親自示範之後,他問門徒:「我剛才替你們做的,你們明白嗎?」耶穌以「話語」來教導,也以「行動」來教導。當施洗約翰向他的門徒介紹耶穌時說:「看哪,上帝的羔羊!」約翰的門徒就跑去見耶穌,希望更認識耶穌,耶穌開口對他們說:「你們來看吧!」(約翰福音1:39)是的!「學師」不僅聽訓,學生更要謙卑的模仿師傅。「基督徒」的意思是「跟隨基督的門徒」,更可以是「謙卑模仿基督的人」。
第4節「他從席位上起來,脫了外衣,拿一條毛巾束在腰間」,這說明主耶穌暫時離開榮耀的寶座,放下尊貴的身份,束上腰成為奴僕的打扮然後為門徒洗腳,均表明主耶穌的謙卑。腓立比書2:7-8就這樣描述耶穌的謙卑:「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耶穌脫掉「外衣」意味著我們來到教會、來到主的面前,也必須脫掉象徵世上地位的「外衣」,醫師脫掉醫師袍、律師脫掉律師袍,當時的「外衣」代表人在世上的地位、尊貴。但是,來到主的面前、來到教會裡面,我們除了必須脫掉「外衣」,還需要像奴僕一樣「拿一條毛巾束在腰間」,隨時要彎腰、跪下來服事人。
希坡主教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就這樣說:「驕傲使天使淪為魔鬼;謙遜使凡人彷如天使。」這讓我們知道「心靈愈成熟,愈懂得謙卑待人」,也如台語俗諺所說:「稻子愈熟,頭愈垂。」

三、以效法耶穌去實踐
15我為你們立了榜樣,是要你們照著我替你們做的去做。16我鄭重地告訴你們,奴僕不比主人大,奉差遣的也不比差遣他的人重要。17既然明白這事,你們若能夠實行是多麼的有福啊!
耶穌為基督信仰立下一個最重要的典範,這也是基督信仰與一般社會的價值標準最為不同的地方。耶穌告訴我們要「彼此洗腳」。換言之,在上帝國裡面,所有的人一律平等,沒有貴賤、大小、高低之分。所有的人都在學習耶穌基督的教導,就是「彼此」成為對方的「奴僕」,而耶穌也親自成為門徒的「奴僕」。 
「彼此洗腳」,不是誰應該為誰洗,也不是誰優先被洗。耶穌為了我們立了榜樣:居高位的先向低位的人洗。如果你覺得自己身處「高位」,更應該謙卑自己來服侍別人。但更重要的是,耶穌讓我們知道,在上帝的家——教會的團契生活裡,我們是不分彼此,也就是大家都一樣「彼此洗腳」。
要記住,我們不會因為替別人「洗腳」,就使我們得比別人矮一截。不會的!反倒,你如果用真實的愛心去服事人、為人洗腳,你就越像耶穌基督,在上帝眼中更顯尊貴。
最後,第17節說:「既然明白這事,你們若能夠實行是多麼的有福啊!」耶穌在此要求我們「實行」。
洗自己的腳容易,洗別人的腳,需要彎下自己的腰,降低自己的頭,沾溼自己的手,更需要接受別人的腳臭味、腳疾(香港腳)。「洗腳」精神不難懂,困難的是去實行。耶穌為門徒洗腳作榜樣,並告訴門徒「既然明白這事,你們若能夠實行是多麼的有福啊!」這是最好的註解,畢竟「洗腳」精神仍然要靠「雙腳」去實行。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美好的教導:

一、服事者應該有的委身三步驟:潔淨、謙卑、實踐
1998年時,高雄佛光山從泰國迎佛牙來台灣。此事除了在佛教界爭論佛牙的真假之外,也暴露在台灣佛教在佛學經典研究上的疏忽(參江燦騰世界弘明哲學季刊)。但這論爭上,媒體並沒有著墨。反倒,被媒體報導最多的是「二百名長髮女性分跪地毯兩側迎佛牙」。
佛光山計畫多時的迎佛牙盛會,因遴選二百名長髮女性分跪地毯兩側,供迎佛隊伍踩過其長髮,被佛教學者江燦騰痛批為踐踏女性尊嚴。佛光山則辯稱參與者均為自願。(1998.4.9中國時報第三版)
被英國伊麗莎白女皇任命為皇家牧師——斯托得牧師(John R.W. Stott)曾在他的著作《論領導》這樣說:「過去三十五年,我有榮幸去過許多國家,觀察當地的教會與其教牧領袖。結果,我敢確定,教會界的領袖大多過於獨裁,違反了耶穌和使徒的教訓,愛心與溫柔都顯不足。不少教牧領袖的行為表現,彷彿他們相信的不是人人皆祭司,而是牧師至高無上的權柄。」他又批判許多大型教會(megachurch)說:「我們教牧領導的模式受到文化的影響,往往多過基督的教導。」
無論是佛教或是基督教裡,都有許多值得反省之處。對我們來說,回到聖經的真理來反省,才能使我們更加貼近耶穌的教導。一開始,我提到約翰福音第13-17章,是耶穌離開世間之前最重要的談話與教導。耶穌透過「洗腳」的行動成為我們的榜樣,以潔淨的心來立約、以謙卑的心來服事、以效法耶穌去實踐。
耶穌基督告訴我們的,是「彼此洗腳」,不是誰應該為誰洗,也不是誰優先被洗腳。耶穌為了我們立了榜樣:居高位的先向低位的人洗。如果你覺得自己身處「高位」,更應該謙卑自己來服侍別人。但更重要的是,耶穌讓我們知道,在上帝的家——教會的團契生活裡,我們是不分彼此,也就是大家都一樣「彼此洗腳」。
要記住,我們不會因為替別人「洗腳」,就使我們得比別人矮一截。不會的!反倒,你如果用真實的愛心去服事人、為人洗腳,你就越像耶穌基督,在上帝眼中更顯尊貴。
以前有一位長老告訴我:「牧師啊,你就像一位總經理,我們做長老的人就像經理,你吩咐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去做。」我很嚴肅地告訴他,這種看法與觀念不是聖經的教訓。公司的運作是商業化,商業化是為了賺錢,你無法為公司獲取最大利益,都有可能被換掉。但是,教會不是生意場,參與的長老、執事、同工更不應該是為了什麼利益來做,如果是為了利益來做,那就會成為「猶大」。
約翰福音第13章耶穌交代「後事」,為何以「彼此洗腳」開始說起?在我看來,就是為了防止「教會世俗化」。權力越大,越容易陷入世俗化的危機。為防止世俗化,為防止教會領導的模式受到世俗的影響,我們應該時常通過這一段經文來檢視,服事者應該有的委身三步驟:潔淨、謙卑、實踐。

二、我們受造是為了效法耶穌
羅馬書8:29(和)「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很清楚的,上帝要我們效法耶穌基督的模樣,今天他通過「洗腳」成為我們彼此服事的榜樣。
以弗所書4:13(現)這樣說,「最後,我們將對上帝的兒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我們將長大成人,達到基督那成熟的高度。」「長大」是什麼意思?就是「像基督」。你知道,小嬰孩看起來很可愛,可是嬰孩如果不長大,會是個悲劇。在座每位媽媽都明白這一點,如果你家小baby不長大,不向外發展,你會很煩惱的。(二歲時很會數1-10,5歲時還是很會數1-10,但11以後就不會數了,你會很擔心。)
基督徒如果不長大成人,也會令人煩惱的。上帝要我們的靈命長大、成熟。靈命不會自動成長,需要刻意致力去達到。你必須想要成長、決心成長、努力成長,並堅持不斷地成長。作門徒是追求更像基督的過程,總是始於一個決定。
上帝最常使用「聖經」塑造我們,整本聖經都在呼籲所有上帝的子民都要謹記上帝的話,並且照上帝的話去行、去實踐。耶穌基督對那位前來求問「永生」的人是如此吩咐,對門徒也是如此耳提面命。在第17節,耶穌更要求我們「實行」,這也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內涵之一:即信仰與行動是一體的兩面。信仰不能一直停止在思考的狀態。 
在耶穌基督的教訓中,他一再教導我們從那最為卑微的事著手,給予至微小的弟兄一杯涼水,就是做在耶穌的身上,就是在遵行上帝的旨意。這對愈來愈富裕的我們台灣教會,應該不是困難的事。
1961年12月15日兩位聖母醫療傳教會愛爾蘭修女柯淑賢及蘇蘊芳因不忍婦女在田裡生產,以產科開始創立台東聖母醫院,近年轉型為安寧療護,成立至今有六位個人醫療奉獻獎、連續四年居家照護評鑑優良、老人送餐評鑑優良、糖尿病友團體全國第一標竿獎的接連肯定,2008年「團體醫療奉獻獎」天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是全國「醫療奉獻獎」密度最高的醫院。
如果說,史懷哲用半世紀的時間,奉獻給非洲的蘭巴倫部落,那麼對這群聖母醫院的修女來說,台東就是他們的蘭巴倫。
今天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其中兩位都榮獲醫療奉獻獎,分別來自美國及菲律賓的艾珂瑛及蕭玉鳴修女的故事。因為信仰,因為使命,因為心中有愛,民國68年,這位來自美國的艾珂瑛,離開家鄉,來到的處偏遠的東台灣。置身偏遠醫療,即便工作艱辛,但她卻是甘之如貽。病人在修女心中永遠是第一順位,即使到今天,醫院老,器材舊,捐助變少了,不過唯一不變的,是修女們的服務精神。
歷年來,台東聖母醫院一共有5位修女、1位神父接連榮獲醫療奉獻獎,但醫院的經營卻是越來越困難,修女們為此煩惱不已。2002年,這位來自菲律賓的蕭玉鳴修女獲得醫療界最高榮譽的醫療奉獻獎時,她的得獎感言居然是「我不要獎牌,想要換錢來幫助醫院」。
深感手邊的籌碼越來越少,己經過退休年齡的蕭修女,沒選擇回到菲律賓的故鄉安享晚年,反而留在醫院,製作各式蛋糕義賣,為醫院籌募基金。一做就是十年,直到2012年在台東安息。別人不去的,她們去,別人不作的,她們來作,她們把愛遍灑在太平洋左岸,她們熱愛這塊土地的心,可不輸給真正的在地人。
想想,我們受造是為了效法耶穌,我們的靈命不會自動成長,需要刻意致力去達到。做我們所能做的來榮耀上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