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

以賽亞書25:1-12 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

講題: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

2025.2.9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講道大綱

經文:以賽亞書25:1-12


24-27章:以賽亞啟示錄

● 24章:審判後的荒廢與毀滅

● 25章:上帝國度榮耀的筵席


一、讚美上帝的作為(25:1-5)


1. 上帝古早的奇妙計畫


「尊主為大」,對照列國「驕傲自大」

《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第一條:人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奇妙的事」指上主在歷史中的拯救行動


2. 上帝公義審判的目的:使列國認識祂


「城」象徵列國,泛指所有敵對上帝國的力量

上帝的公義審判會讓列國認識祂


3. 上帝是困苦人的避難所


對上帝保護軟弱者的頌讚,凸顯上帝的慈愛與憐憫

與出埃及記的圖像相呼應,上帝對抗獨裁極權的壓迫

「喧嘩」和「歌聲」可能是指戰爭和壓迫的象徵


二、萬國萬民的筵席(25:6-9)


古代中東文化,筵席象徵和平、豐盛和盟約

詩篇23「擺設筵席」,耶穌最後晚餐的筵席

「這山」是指錫安山,象徵上帝與子民同在的地方


1. 筵席的意義:豐盛、喜樂與盼望

上帝的筵席不是為少數特權階層預備的,而是為「萬民」預備的


2. 廢除死亡、擦乾眼淚

上帝更要解決人類最根本的問題——死亡

哥林多前書15:54-55,耶穌的復活戰勝了死亡

啟示錄21:4,更新整個創造,不再有死亡


3. 歡慶上帝的救恩

救恩帶來的不是憂傷或恐懼,而是充滿平安和喜樂的生命狀態


三、上帝對敵對勢力的審判(25:10-12)


摩押可能是具體的敵人,也象徵所有驕傲、悖逆的列國

驕傲是人類最大的陷阱,極權獨裁統治者、自我中心的掌控者


以賽亞書第25章帶給我們三項重要的信息:


一、上帝國的筵席是向普世展開的救恩,邀請世人進入祂的同在


「萬民」與「萬國」多次出現在經文中,表明上帝的筵席並非只為以色列人,而是為所有人


上帝的救恩計畫從未局限於單一族群


上帝國的筵席不僅是未來的盼望,更是今天的呼召


二、促進族群和解與文化包容,在受苦中成為盼望的燈塔


基督徒應當主動促進族群之間的和解與共融,消除偏見與排斥,體現上帝國度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所要我們做的工


在受苦中成為盼望的燈塔


三、普世的筵席:超越族群與文化的邀請


天國的筵席:路加福音14

「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以賽亞書25:9)


問題討論:

1.過幾天就是二二八事件紀念日、白色恐怖記憶日,這是台灣需要持續撫平的痛。基督徒該如何實踐公義,為人擦乾眼淚並帶來盼望與安慰?

2.在台灣多元社會中,是否仍有被忽略的聲音?外籍移工、新住民、弱勢群體,他們是否找得到屬於自己的「避難所」?教會是否能成為他們的庇護所,成為見證上帝公義與慈愛的地方?

3.當我們遇到困難,第一個反應是抱怨還是讚美?我們是否仍能在挑戰中說:「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



劉榮主長老回應詩

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 (台語)

以賽亞書25:1-12

1、看哪

      這就是咱的上帝

      用公義審判全地

      是困苦人避難所

      拯救筵席為普世

2、公義審判

      公義審判的目的

      摃碎驕傲及悖逆

      悔改歸向上帝國

      無靠家己的勢力

3、避難所

      赦罪拯救的國度

      是困苦人避難所

      無擱死失流目屎

      平安喜樂得保護

4、筵席

      上帝國完整創造

      筵席促進人神和

      邀請萬人來參與

      通過救贖聖羊羔

5、普世

      基督教邀請信仰

      當促進族群共融

      突破區域的界限

      普世筵席多分享



講道篇

講題: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

2025.2.9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第一場禮拜 

經文:以賽亞書25:1-12


今日我們要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擺設聖餐的筵席,舉行今年第一次聖禮典領受基督救恩的筵席。

延續上主日鄭仰恩牧師所傳第24章的信息,鄭牧師有告訴我們第24-27章常被視為「天啟示式」內容或稱「以賽亞啟示錄」,描述上帝對列國的審判與最終的拯救。今天第25章則是對第24章上帝審判列國的回應,以感恩與讚美的語氣歌頌上帝的公義與慈愛。

以賽亞書25:1-12是一首讚美詩,充滿了讚美與得勝的語氣,特別強調祂的信實、公義和能力。這段詩歌承接了24章對列國審判的描述,轉向對上帝拯救的榮耀描寫,充滿盼望的基調。

當我們打開以賽亞書第25章,彷彿走進一個奇妙的場景,從第24章的審判與荒涼,轉向一幅充滿盼望與榮耀的畫面。24章描述大地的荒廢與毀滅,猶如黑暗籠罩全地,但在這黑暗之中,卻閃現出上帝救贖的曙光。而25章則帶領我們進入這光明之中,描繪了一場盛大的筵席——這不僅是一場宴會,更是上帝國度榮耀的顯現,是上帝拯救計劃的高峰。

今日基督教會按照基督的命令舉行聖餐的筵席,也是不斷在提醒我們上帝國必定得勝與來臨。天主教會、東正教會每個主日守聖餐,我們所屬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規定堂會一年至少舉行六次以上,也是為了提醒我們上帝「為著萬民準備豐盛的宴席」,紀念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預告上帝的審判、救贖和末世救贖的榮耀景象。提醒信徒上帝是可靠的庇護者。我們當滿懷盼望,等待祂的最終救恩。


一、讚美上帝的作為(25:1-5)

1 上主啊,你是我的上帝; 

我欲尊你做大,稱讚你的名; 

因為你有用真誠信實 

實現對古早就計劃奇妙的事。 

2 你有互城變做糞埽堆, 

互設防的城荒廢, 

互外國人的要塞徹底毀壞, 

永遠𣍐當重建。 

3 所以勇猛的人民欲榮耀你; 

強暴城市的國民欲驚畏你。 

4 你一直是散赤人的倚靠, 

是欠缺的人艱難中的堡壘, 

是狂風暴雨中的避難所, 

是炎熱的時的蔭影; 

因為強暴的人攻擊的時, 

若狂風啲拍城牆。 

5 外國人的喧嘩親像曠野的炎熱, 

你用雲遮蓋,互熱氣消散; 

你互強暴的人無閣唱凱旋的歌。


這是一首從心底湧出的讚美詩。在這短短的幾節經文中,我們看到詩人滿懷感恩地頌讚上帝,因為祂行了奇事,成就了自古以來所預定的計畫。這奇事不是什麼超自然的魔法表演,而是指上帝在歷史中顯明祂的公義與拯救。「真誠信實」意思是「阿們」,意思是上帝在歷史中確實的行動。


1. 上帝古早的奇妙計畫

第一節先知以賽亞以第一人稱,將上主描述為「我的上帝」,表現出深厚的信仰關係。

「我要尊祢為大,稱讚你的名」,對照列國「驕傲自大」。讚美上主,強調雅威的主權和信實。

在長老教會的《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第一條問答

問:人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答:人的主要目的就是榮耀上帝,永遠以祂為樂。 

很清楚表達人生一項重要使命就是為了榮耀上帝

這一段經文,也讓我們想到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紅海邊所唱的凱歌(出埃及記15章)。當時他們經歷了上帝的大能,從奴役中得釋放,見證到看似不可能的神蹟成為現實。這就是上帝的奇事——祂使不可能成為可能,祂在絕望中開出一條拯救的道路。


上帝的奇事不僅是過去的歷史,今天祂仍然在我們生命中行奇事。或許不是轟轟烈烈的驚天動地,而是在困境中的供應,在絕望中的盼望,在軟弱中的力量。

「奇妙的事」是指上主在歷史中的拯救行動,例如帶領以色列出埃及,以及將來要實現的末世救贖計劃。

上主的計劃是「古早就計劃」,顯示祂的智慧與主權,信徒可以因祂的信實而放心仰賴。似乎預告上主將展開救贖計劃。


2. 上帝公義審判的目的:使列國認識祂

2-3節,結論先預告:上帝審判驕傲的城市,這些可能指代亞述或巴比倫等列國的中心,象徵一切反抗上帝的勢力。

經文描寫上帝對列國的審判,尤其是驕傲的外邦城邑。它象徵人類自恃的力量最終必然被摧毀。

第二節這些「城」是巴比倫、亞述等敵對以色列的列國象徵,也可以泛指所有敵對上帝國的力量。信徒應認識到,依靠人類的驕傲與勢力終將毀滅,唯有依靠上帝才是真正的保障。

第三節說明上帝的公義審判會讓列國認識祂的能力,並帶來榮耀與敬畏。這裡提到的「勇猛的人民」可能是指那些悔改的外邦人,他們在目睹上帝的作為後,歸向上帝。這也讓我們知道上帝的審判不僅是毀滅性的,也有歸正的目的,使人歸向祂。


3. 上帝是困苦人的避難所

4-5節,轉向對上帝保護軟弱者的頌讚,祂是困苦人和貧窮人的避難所。上帝的慈愛與憐憫在此凸顯,祂特別關懷弱勢群體(貧窮人、困乏人)。

一些學者指出這段文字與出埃及記的圖像相呼應,上帝是以色列的庇護與拯救者,特別是指以色列受到極權獨裁極權的壓迫,而不是以色列壓迫他人。

信徒可以從這裡看到,上帝是困境中的避難所,祂對軟弱者的關愛是一種提醒,呼召信徒也應效法祂。

第五節,外邦人的喧嘩象徵反對上帝的勢力與驕傲,然而上帝最終會使這些聲音消失,帶來平安。

一些解經家認為,這裡的「喧嘩」和「歌聲」可能是指戰爭和壓迫的象徵,而上帝的干預將帶來安靜與和諧。上帝的平安勝過一切騷動和不安,信徒在混亂中要仰望祂。

上帝的公義不僅體現在擊敗強暴者,更在於祂成為孤苦伶仃者的避難所。這與世界的價值觀形成鮮明對比,世界崇拜權力與財富,但上帝卻垂聽貧窮人的呼求,成為他們的保護與幫助。

詩篇121篇也說:「上主要保護你;祂在你身邊庇護你。白天,太陽不傷你;黑夜,月亮也不害你。」這是何等溫暖的應許,提醒我們:無論處於人生的高山還是低谷,上帝都是我們的避難所。


二、萬國萬民的筵席(25:6-9)

6 佇此個山頂,上主 — 萬軍的統帥欲為著萬民準備豐盛的宴席,上好的酒宴;有肥肉,有骨髓,有陳年的好酒。

7 佇此個山頂,伊欲將所有的人民掩面的帕,及列國蓋身軀的布提掉。

8 至高的上主欲永遠吞滅死亡,對逐個人的面拭去𪜶的目屎;伊欲佇全地除去伊子民的恥辱。上主按呢宣布。

9 佇彼日有人會講:「恁看,此位是阮的上帝,阮一直啲仰望伊,伊一定會來解救阮。此位是阮一直啲聽候的上主。咱著來歡喜慶祝伊的拯救。」


在古代中東文化中,筵席象徵和平、豐盛和盟約。上帝的「萬國筵席」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更是關係上的和解,表明萬國在上帝面前的合一。

例如,詩篇23「擺設筵席」。

在耶穌最後的晚餐裡,他擘開餅分給門徒,說:「你們吃;這是我的身體。」也就是說,耶穌自己成為逾越節的羔羊。

逾越節羔羊被殺,是代替人的命,現在變成了耶穌被交和被釘,這是表明釘十字架的基督就是逾越節的羊羔(參哥林多前書5:7),為世人被殺獻祭,以除去世人的罪孽(參約翰福音1:29)。逾越節的宴席已經成為救恩的宴席。

舊約的逾越節:象徵以色列人脫離埃及而得拯救,由羔羊血作為贖價(出埃及記12:12-14)。新約的逾越節:象徵人類脫離罪的綑綁而得拯救,由耶穌寶血作為贖價(哥林多前書5:7)。耶穌賦予最後晚餐神聖的意涵,說:「這是我的血,是印證上帝與人立約的血,為眾人流的。」是耶穌用自己的生命()與人所立的約,而且他們當時是共飲一杯酒。

第六節「這山」指的是錫安山,象徵神與祂子民同在的地方。設擺筵席則是上帝恩典的標誌。「山頭」核心是上主,也就是以上主為中心。

學者普遍認為這節經文是一幅末世的圖畫,指向彌賽亞時代的救恩與豐富。信徒能期待上帝的豐盛供應,並且這是一種與上帝共享喜樂的邀請。

這是一幅令人驚嘆的圖像——在錫安山上,上帝親自為萬國萬民預備了一場盛大的筵席。這筵席不僅象徵著豐盛,更象徵著上帝的同在、祂的救恩與和平的實現。


1. 筵席的意義:豐盛、喜樂與盼望

在聖經中,筵席常常與喜樂、祝福、和解有關。耶穌也常用筵席的比喻來描述上帝國的臨到(路加福音14:15-24)。在那個比喻中,原本受邀的人拒絕了邀請,結果主人命令僕人去大街小巷邀請貧窮人、瘸腿的、瞎眼的和瘸子進來,表明上帝國的邀請是向所有人敞開的,尤其是那些被世界忽視和排斥的人。

今天的經文也同樣強調這一點:上帝的筵席不是為少數特權階層預備的,而是為「萬民」預備的。這是普世性的救恩,跨越種族、文化、階級的界限,邀請每一個願意接受的人參加。


2. 廢除死亡、擦乾眼淚

至高的上主欲永遠吞滅死亡,對逐個人的面拭去𪜶的目屎」(25:8

這是一段充滿盼望的經文,提到死亡的敗亡與永恆的安慰。

這節經文是整段經文的高潮。上帝不僅為我們預備豐盛的筵席,祂更要解決人類最根本的問題——死亡。死亡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實,帶來恐懼、痛苦與分離。然而,經文宣告:上帝將「吞滅死亡」,擦乾每一滴眼淚,除去羞辱。

新約聖經中,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引用了這段經文,說:「死亡被得勝吞滅。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林前15:54-55)這是在基督裡的勝利宣告,耶穌的復活戰勝了死亡,為我們開啟了永生的盼望。

新約中,保羅在哥林多前書 15:54 和啟示錄 21:4 都引用了這段經文,指向基督的救贖與永生的盼望。信徒可以放心,上帝最終會擦去一切的悲傷,並賜給祂子民榮耀與平安。

25:7-8提到「吞滅死亡」,並且「擦去一切人的眼淚」,這是一幅全面恢復的圖景。這裡的救恩不僅止於靈性層面,也涉及到死亡和悲痛的最終解決。

「吞滅死亡」的意象特別令人振奮。在古代近東文化中,死亡被視為最終的敵人,而這裡的預言顯示上帝將完全勝過死亡,使祂的子民進入永恆的生命。

上帝的國度不僅僅是罪得赦免,而是更新整個創造,包括生命的終結(死亡)和情感的傷痛。這是新天新地的雛形,與《啟示錄》21:4 遙相呼應。

過幾天就是二二八事件紀念日,再到519白色恐怖記憶日,這是台灣需要持續撫平的痛。全台教會舉行二二八紀念會,一起為上帝的國、上帝的義祈禱,我們教會在當日下午2:28也將敲響39下鐘聲,象徵耶穌被羅馬帝國的極權政權鞭打39下,一起來紀念受壓迫苦難的時代。

先知告訴我們,「上主欲永遠吞滅死亡,對逐個人的面拭去𪜶的目屎」。弟兄姊妹,這是何等奇妙的福音!我們不再被死亡的恐懼所捆綁,因為我們知道,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通往永恆榮耀的門。


3. 歡慶上帝的救恩

9節,再次強調人們因倚靠上帝而喜樂,這是上帝救恩的實現。這節經文表達一種因得救贖而來的喜樂與歡呼。這種等待與拯救的應許是上帝子民的核心盼望,並在末世完全實現。

因此,信徒需要耐心等候神的時間,最終的救恩將帶來無比的喜樂。在以賽亞的時代,猶太人多將救恩視為特定於以色列,但這段經文揭示,上帝國將涵蓋萬國,這與彌賽亞國度的普世性預言相一致。

救恩帶來的不是憂傷或恐懼,而是充滿平安和喜樂的生命狀態。這提醒我們,基督徒的生活應反映出這種盼望與歡欣。


三、上帝對敵對勢力的審判(25:10-12)

10 上主的手欲靠佇錫安山頂,毋拘摩押會受踐踏,若麥稿佇糞埽堆互人踐來踐去。

11 佇遐摩押會搋開伊的雙手,親像泅水的人伸手欲泅。雖然伊的雙手看起來真扭掠,毋拘無採工;上帝欲互伊的驕傲變見笑。

12 高牆頂的堡壘,伊欲給𪜶捙倒毀壞;伊欲給𪜶拆甲變平地,變土粉。


10-12節,描述上帝對敵對勢力(如摩押)的審判,這裡的摩押可能是具體的敵人,也可能象徵所有驕傲、悖逆的列國。

這段經文突然轉向對摩押的審判,摩押象徵著驕傲與抵擋上帝的列國。摩押人曾經自誇自己的堅固城牆與軍事力量,但在上帝面前,這一切都如同糞池中的麥秸,毫無價值。

這提醒我們:驕傲是人類最大的陷阱,極權獨裁統治者、自我中心的掌控者。當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智慧、財富,而不承認上帝的主權時,最終將面對失敗與審判。然而,這不是出於上帝的殘忍,而是出於祂公義的彰顯。上帝的審判是真理的必然結果,是為了除去邪惡,建立真正的和平與公義。

在現代社會,「成功」往往與權力、財富、名聲掛鉤。然而,以賽亞提醒我們:依靠這些「高牆」最終會崩塌。真正的安全感不在於外在成就,而在於與上帝的關係。


以賽亞書第25章帶給我們三項重要的信息:


一、上帝國的筵席是向普世展開的救恩,邀請世人進入祂的同在

在「錫安山」所預備的筵席(25:6)是一個普世性的象徵。「萬民」與「萬國」多次出現在這段經文中,表明這場盛宴並非只為以色列人,而是為所有人。

上帝的救恩不是局限於某個民族,而是向所有人敞開,鼓勵信徒擴展對福音的理解,並參與普世宣教。

上帝的救恩計畫從未局限於單一族群,而是意圖恢復受罪影響的全人類。這也顯示出,基督信仰是一個「邀請」而非「排他」的宗教。

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所做的工。

《以賽亞書》中一個重要的普世性預言,展示了上帝的救恩如何突破以色列的國界,為萬國萬民帶來盼望與和好。

以賽亞書25:6-9 的核心信息是,上帝的救恩是普世性的、整全的,並帶來終極的喜樂與平安。這段經文對台灣社會的啟發在於:我們應突破自己的局限,積極參與促進和解、關懷弱勢和宣揚福音,讓上帝國度的盼望在這片土地上被看見,並成為世人的祝福。

透過這樣的實踐,我們不僅回應了經文的呼召,也成為「筵席邀請」的執行者,讓更多人可以進入上帝的國度。

上帝國的筵席不僅是未來的盼望,更是今天的呼召。每一次的聖餐、每一次的祈禱、每一次我們在主裡相聚,都是這筵席的預嚐。我們被邀請不只是參加一場盛宴,而是進入上帝的同在,享受與祂親密的關係。

你是否已經回應了這份邀請?

今天,上帝再次邀請你來到祂的筵席前,敞開心門,與祂同坐席。


二、促進族群和解與文化包容,在受苦中成為盼望的燈塔


台灣是多元文化的交匯地,有本地居民、外籍移工、新住民以及原住民等不同族群。以賽亞書25:6-9提醒我們,上帝的筵席是為萬民預備的,因此基督徒應當主動促進族群之間的和解與共融,消除偏見與排斥,體現上帝國度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所要我們做的工。

教會可以舉辦文化交流活動,接納香港或外籍移工適應當地生活,展現基督的愛。

在受苦中成為盼望的燈塔

25:8 描述上帝「擦去眼淚」,對於面對苦難的台灣人來說,特別具有盼望意義。無論是面對疫情、天災,還是個人層面的失落,基督徒都被呼召成為安慰他人的管道。

透過關懷社區、心理支持與祈禱,將基督的平安帶入受苦之地,例如關懷因失業或經濟壓力陷入困境的人。

死亡,是人類最終極的敵人。但經文宣告:「上主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這句話在新約中被保羅引用,指向基督的復活勝過死亡(林前15:54-55)。

面對失去親人、疾病、人生的低谷,基督徒並不否認悲傷,但我們有一個超越悲傷的盼望——在基督裡,死亡不是終點,而是通往永恆的門。


三、普世的筵席:超越族群與文化的邀請

上帝的救恩敞開給萬國萬民,這不僅是上帝的心意,也是對教會的呼召。台灣的教會不僅應關注本地福音事工,還應積極參與普世宣教,將福音傳向未得之地。

推動短宣、支持國際宣教機構,或透過網路媒體,將福音傳給那些未曾聽過的人群。

我們要成為上帝國度的和平之子。

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所要我們做的工。


「為萬民預備筵席」強調了救恩的普世性。這場筵席不只是為以色列人預備的,而是為所有渴望救恩的人敞開。

在新約中,耶穌常用筵席比喻天國(如路加福音14章)。祂不僅邀請猶太人,更邀請外邦人、被邊緣化的人——貧窮的、瘸腿的、瞎眼的。這挑戰我們:

我們是否只與「舒適圈」內的人分享福音?

我們的教會是否成為萬民的筵席,還是變成了少數人的俱樂部?

台灣社會充滿了多種張力,包括政治對立、世代衝突以及社會不公。以賽亞書25章的預言提醒我們,上帝的救恩是一個和平的國度,基督徒在當下的社會中,應努力成為帶來和平與和解的力量。

在職場、家庭和公共場合中,成為對話的橋樑,致力上帝國的公義與憐憫,傳遞基督的愛與和解,促進上帝國的新國度。

弟兄姊妹,這正是上帝對我們的邀請。祂不看我們過去的失敗,也不在乎我們有多少成就,祂要的只是我們願意敞開心門,接受祂的救恩,進入祂所預備的筵席。

蒙恩、蒙救贖的人很高興的信仰告白:「佇彼日有人會講:「恁看,此位是阮的上帝,阮一直啲仰望伊,伊一定會來解救阮。此位是阮一直啲聽候的上主。咱著來歡喜慶祝伊的拯救。」(以賽亞書25:9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帶著感恩與信心,回應上帝這份寶貴的邀請,走進祂的國度,享受祂豐盛的筵席,並經歷祂奇妙的拯救。阿們!


問題討論:

1.過幾天就是二二八事件紀念日、白色恐怖記憶日,這是台灣需要持續撫平的痛。基督徒該如何實踐公義,為人擦乾眼淚並帶來盼望與安慰?

2.在台灣多元社會中,是否仍有被忽略的聲音?外籍移工、新住民、弱勢群體,他們是否找得到屬於自己的「避難所」?教會是否能成為他們的庇護所,成為見證上帝公義與慈愛的地方?

3.當我們遇到困難,第一個反應是抱怨還是讚美?我們是否仍能在挑戰中說:「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