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扶持勝過困境 (2017.4.2 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傳道書4:1-16
一、社會層面:無人安慰的欺壓(4:1-3)
●觀察到社會層面不公平的現象,是「太陽之下」的邪惡。
●所羅門自己也欺壓過他的人民,導致國家的分裂。
●路加福音的作者透過故事告訴這位掌握政治資源與權力的「提阿非羅大人」,希望他能夠善用他的資源與權力,仿效上帝的慈悲,「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6:36)。
●在路加福音,從耶穌的教導我們得知,上帝給人機會、資源、權力、力量,都是希望我們去幫助人的。
●一位手中握有資源與權力的人,更要懂得分享。
二、工作層面:心安理得勝嫉妒(4:4-6)
●傳道者觀察到,在太陽底下人類的活動力,乃是不斷想勝過別人的欲望,內心充滿「嫉妒」(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羨慕」)。
●「寧靜使身體健康;嫉妒是骨中毒癌。」(箴言14:30)
●箴言17:1「吃一塊硬餅乾而心安理得,勝過滿桌酒肉而相爭相吵。」
●加拉太書5:25-26「既然聖靈賜給我們新生命,我們就該讓他引導我們的生活。我們不可驕傲,不可彼此激怒,互相嫉妒。」
三、親人層面:單身勞碌的空虛(4:7-8)
●第八節說「孑然一身」,和合本譯為「孤單無二」,就是指「單身」。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7:7-8中告訴我們:「事實上,我願意大家都像我一樣不結婚。但是,每一個人都從上帝領受了不同的恩賜,有人是這樣,有人是那樣。現在,我要向沒有結婚的人和寡婦說:能夠像我一樣過獨身生活倒是不錯的。」
●天主教會是在1139年拉特朗第二屆大公會議(Second Council of the Lateran)議決禁止五品及以上的神職人員結婚。
●今年的3/10,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宣布:「考慮開放已婚天主教男性擔任神職人員!」
四、同伴層面:彼此扶持勝困境(4:9-12)
●希臘文κοινωνία,也被翻譯為「夥伴」(partner)、「同伴」(參哥林多後書8:23),有時也譯為「同工」或「幫助者」。
●上帝使亞倫與摩西成為服事夥伴,既然是上帝所呼召、配合的,就有上帝看為「好」的地方。
●差異不是用來製造分爭的,上帝要讓差異成為夥伴之間彼此扶持的互補。長老教會有一項特色就是多元對話,彼此服事。
五、思想層面:孤僻造成的愚昧(4:13-16)
●驕傲、自以為是,甚至孤僻,將使一個有智慧的人或一個王,成為愚昧無知,失去民心。因此,在思想上,人必須保持謙卑受教的心,來聆聽上帝的話語才得以保有智慧。
這段經文所帶給我們要緊的信息有二:
一、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
●「勞苦」不是出於他的工作有多少重擔,而是他孤單一人。
●列王紀上十九章記載先知以利亞勝過四百五十位巴力先知之後,王后耶洗碧要殺他。
●傳道書4:8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極重的勞苦,問題不在於他的工作有多少重擔,而是因為他是孤單一人。
●使徒保羅提醒我們說:「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加拉太書6:2)
●「人在一起不叫團隊,『心』在一起才是團隊。」
二、生命不是爭奪,而是分享
●傳道書第四章的內容都圍繞「同伴」這一主題,作者乃是在關心這種勞碌所造成的社會分裂,人與人的競爭從來不會產生同伴。人與人的競爭若有了羨慕(嫉妒),就開始造成人和人之間分裂的開始。
●我們的內心,需要什麼東西來填滿?
問題討論:
1.我們要如何彼此分擔,才能夠成為別人的祝福?
2.上帝給我們什麼恩賜?你如何運用恩賜彼此扶持?
3.生命不是爭奪,而是分享。誰最需要你與他分享?
彼此扶持勝過困境
傳道書4:1-16
第三章傳道者以「生有時,死有時」展開時間底下的觀察,他發現人受到時間的限制,生命仍是空虛。但所不同的是,他有一項特別的心得:「我知道,上帝所做的一切永遠長存;人無法對上帝的作為有所增減。上帝這樣做,是要人敬畏他。」(傳道書3:14)「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愚蠢的人輕視智慧,也不願意學習。」(箴言1:7)當人謙卑在上帝面前、敬畏上帝時,才會發現原來人所認識的非常有限,越是謙卑越貼近智慧。
耶穌說:「承認自己靈性貧乏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馬太福音5:3)耶穌指出上帝國的子民有項特質就是知道自己是「靈性貧乏」,就是因為謙卑才會察覺自己靈性的貧乏。
在第四章,作者接著主要談及的問題都與「同伴」有關,比如與社會、同工、同事、左鄰右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一、社會層面:無人安慰的欺壓(4:1-3)
1我又察看這世上一切不公平的事。被欺壓的人流淚哭泣,沒有人援助他們。他們得不到援助,因為欺壓他們的人有權有勢。2我羨慕那些已經死了的人,他們比活著的人幸福多了。3但是,那未出生、未看見過這世上所發生不公平的事的,比上述兩種人都幸運。
第一節,傳道者又親自「察看」太陽底下的人生。首先他觀察到社會層面不公平的現象,發現「不公義是所有人生的特色」,這是「太陽之下」的邪惡,不是指某一時期或某一統治者治下的邪惡。
傳道者察看到一切不公平的事、被欺壓的人流淚哭泣。這種情況,我們從創世記就看到該隱欺壓亞伯、法老奴役以色列人;甚至所羅門自己也欺壓過他的人民,他以權柄命令人民做極重的苦工,這也是導致國家分裂成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的主因。
最近在預備國會查經班(處境查經班)第二季開始要查考《路加福音》的資料,也在預備4/22、4/29《使徒行傳》聖經研究班。這二本書的共同作者路加,他一開始稱呼受信人為「提阿非羅閣下」,和合本譯為「提阿非羅大人」,受信者似乎是手中握有政治資源與權力的人。在路加福音中,我們看到作者極為關心社會邊緣人、瞎眼者、瘸腿者、受監禁者,在他的文獻中也整理需多貧窮邊緣人的故事,就像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16:19-31),讀者可以從故事中發現財主因為漠視缺乏者的需要,只將資源用於自己的享樂,而「罪有應得」在死後墮入陰間受苦;至於窮苦的拉撒路有什麼德行可以在死後在亞伯拉罕的懷中享福?好像並沒有!除了他的窮苦之外。作者將這些故事告訴這位掌握政治資源與權力的「提阿非羅大人」,希望他能夠善用他的資源與權力,仿效上帝的慈悲,「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6:36,馬太福音5:48的平行經文是「你們要完全,想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在路加福音獨有的「撒該的故事」,就是在表明,這樣一位財主都願意悔改,撒該說:「主啊,我要把我財產的一半分給窮人;如果我欺詐過誰,我就還他四倍。」(路加福音19:8)
而祭司、利未人、法利賽人,手中握有權力,卻對人的苦難「視而不見」,這也是「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也是路加獨有的文獻,參考路加福音10:25-37)所要批判的。
在傳道書4:1-3裡,傳道者觀察到太陽底下的現象是,有權有勢的人欺壓別人,被欺壓的人流淚哭泣,沒有人援助他們,這種不公平的事不斷的發生。甚至,在第二至三節傳道者無奈的說,羨慕已經死的人,羨慕未出生的人。因為已經死的人,世間的苦難不再壓迫他們。而未曾出生的,不知生命的空虛,更不必為不公義與空虛的事煩惱。
在路加福音裡,從耶穌的教導我們得知,上帝給人機會、資源、權力、力量,都是希望我們去幫助人的,不管是金錢、物質、政治權力結構、知識的力量,甚至語言、族群的優勢,不應該變成欺壓的工具。一位手中握有資源與權力的人,更要懂得分享。
二、工作層面:心安理得勝嫉妒(4:4-6)
4我又發現:人勞碌工作,追求功名,是因為羨慕鄰人。這也是空虛,也是捕風。5有人說:「愚蠢人遊手好閒,讓自己餓死。」6不過,拿一小把而心安理得,遠勝過雙手捧滿卻勞碌,捕風。
第四節傳道者觀察到,人工作的主要動機是競爭。和合本翻譯「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勞碌指「勞力」、靈巧指「勞心」或技術上,無論是勞心或勞力,背後所隱藏的動機是,擁有更多的財富、領導權、權力和地位的動機。古代世界亦有國際性的緊張,也有勞工問題和階級衝突。傳道者看見,在太陽底下人類的活動力,乃是不斷想勝過別人的欲望,內心充滿「嫉妒」(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羨慕」)。
《箴言》說:「寧靜使身體健康;嫉妒是骨中毒癌。」(箴言14:30),嫉妒會讓人心智混亂,容易使人以刻薄無情的話攻訐他人,貶抑別人的價值,甚至挑撥離間、孤立他人,這對勞碌有成的人而言,無緣無故招來攻擊,豈不虛空無聊。
第四節講的是吃別人的肉,第五節是吃自己的肉,和合本「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現代中文譯本翻譯很清楚「抱著手」即「遊手好閒」,「吃自己的肉」即「讓自己餓死」也就是無謂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或人生。
第六節可比較箴言17:1「吃一塊硬餅乾而心安理得,勝過滿桌酒肉而相爭相吵。」這是告訴人嫉妒、爭奪對人的生命沒有幫助,反而有害。
關於嫉妒的本性,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5:25-26這樣說:「既然聖靈賜給我們新生命,我們就該讓他引導我們的生活。我們不可驕傲,不可彼此激怒,互相嫉妒。」生命不是相互嫉妒,而是要彼此分享。
三、親人層面:單身勞碌的空虛(4:7-8)
7我又看見太陽底下一些空虛的事:8有人孑然一身,沒有兒子,也沒有兄弟,卻整天勞碌,從來不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他辛辛苦苦,不敢享受,到底是為誰呢?這也是空虛,也是不幸。
第八節說「孑然一身」,和合本譯為「孤單無二」,就是指「單身」。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人單身(未婚或喪偶),我們講話或關懷要很小心,不要太切入別人的隱私,而傷害到對方。以前有一位單身的女長老掉著眼淚跟我說,有一位關心她的姐妹突然間向她說:「像妳那麼好的基督徒怎麼還是單身?」這句話太傷人,好基督徒與單身或結婚沒有必然的關係!
不要忘了使徒保羅也是單身,保羅在哥林多前書7:7-8中告訴我們:「事實上,我願意大家都像我一樣不結婚。但是,每一個人都從上帝領受了不同的恩賜,有人是這樣,有人是那樣。現在,我要向沒有結婚的人和寡婦說:能夠像我一樣過獨身生活倒是不錯的。」注意保羅所說的,有些人有獨身的恩賜,一些人有嫁娶的恩賜。保羅將婚姻視為上帝給的「恩賜(禮物)」。
十二世紀之前教會的神職人員大多是已婚的,天主教會是在1139年拉特朗第二屆大公會議(Second Council of the Lateran)議決禁止五品(即神父/牧師)或以上的神職人員結婚,甚至命令信眾們不要參與由已婚神職人員所舉行的聖祭(聖事),更強迫已婚者與妻子分離守獨身。經過878年之後,也就是在今年的3/10,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宣布:「考慮開放已婚天主教男性擔任神職人員!」
傳道者說到單身「孑然一身」,這現象於現代社會很普遍,沒有「孩子」的人也是有,這些都不減少他們的完整性,上帝對他們的愛也不會減少。要注意,保羅單身、沒有孩子,但他卻有許多屬靈的孩子。
傳道書4:7-8讓我們看到的有一種單身者,整天勞碌,只知道累積財富,也沒有人可以繼承,他也不敢享受,他的生活沒有使命,這種人活著真的很辛苦、很空虛啊,傳道者甚至說是「不幸」。各位,如果你所認識的人有單身,不要隨便就對他說:「像妳那麼好的基督徒怎麼還是單身?」這話真的很傷人啊!
也要記住!單身是上帝給人的恩賜,你沒有這種恩賜,就不用特別去求吧。如果你有單身的恩賜,我想使徒保羅是單身者很棒的屬靈榜樣,耶穌更是單身者的模範。我要特別提醒,單身是一種恩賜,沒有這種恩賜的人千萬不要違逆本性。
四、同伴層面:彼此扶持勝困境(4:9-12)
9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兩個人合作效果更好。10一個人跌倒,另一個人可以扶他起來。如果孤獨一個人,跌倒了沒有人扶他起來,他就倒霉了。11兩個人同睡彼此都暖和,一個人獨睡怎能得溫暖呢?12兩個人合力可抵抗一人的襲擊,單獨抵抗就無把握。三股合成的繩子是不容易拉斷的。
在今年1/1時,牧師傳講「團隊」的主題時,提到被翻譯為「團契」的希臘文κοινωνία,也被翻譯為「夥伴」(partner)、「同伴」(參哥林多後書8:23),有時也譯為「同工」或「幫助者」。聖經說:耶和華上帝看亞當獨居不好,便為他造了一個伴侶(partner)來「幫助他」(創2:18)。亞當與夏娃彼此成為幫助者。
摩西與亞倫彼此也成為幫助者(出4:14)。亞倫的角色,是在彌補摩西能力上的不足和軟弱。上帝揀選了亞倫來「幫助」摩西,好讓摩西在執行任務的過程能更有力,更完善,也更能順利去達成上帝所預定的目標。從此以後,亞倫在整個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過程中,扮演著與摩西同工同行一搭一唱的重要角色。真正偉大的領袖是上帝,衪並沒有讓衪的事工夥伴——摩西,孤孤單單地去執行任務,上帝自己不願單獨行動,當然衪也不讓摩西單獨一肩扛起一切的責任。
上帝使亞倫與摩西成為服事夥伴,既然是上帝所呼召、配合的,就有上帝看為「好」的地方,儘管摩西和亞倫兩人性格、恩賜、能力有別,但是,差異不是用來製造分爭的,上帝要讓差異成為夥伴之間彼此扶持的互補。長老教會有一項特色就是多元對話,彼此服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屬於基督不同的肢體有多元的恩賜,所有肢體都互補,為的是要成全基督的身體。
這節經文告訴我們,假如兩個人有跌倒時可以彼此扶持。在情感上跌倒、在金錢上跌倒,在健康上遇到困難,甚至在情緒低潮時,我們可以成為彼此的扶持。如果人際關係網絡越緊密、越發達,我們就越能夠勝過孤單。擔心的就是,我們孤單了,甚至情緒低落生病了,可以找牧師及長老代禱,但有時候求助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幫助也很重要。
傳道書的作者特別以旅行在外夜宿寒冷的曠野,要兩人同睡才能相互取暖。學生時代,我參加登山社有好幾次攀登高山的經驗,在高山上白天陽光照到的地方很熱,一旦太陽下山,氣溫會突然下降的很快,如果衣服不夠又是單獨一人的話,很容易發生失溫的意外。如果有幾個人,大家就可以「挾燒(kheh-sio)」(相依取暖),在高山上這樣睡覺比較不會失溫。
其實在心靈方面也是一樣,有時我們會心情低落、心靈疲累,什麼事都不想做,越孤單越容易悶。假如此時有人可以與你分享、傾訴,甚至安靜陪伴你,這都會成為我們很大的鼓勵。
3/12(日)下午,我們邀請台北市社會局張美美副局長前來分享「教會設置老人關懷據點實務操作」,那一天各教會來了很多牧師及同工,有從桃園、基隆來的,甚至有一位從花蓮來的,他當日來台北講道,禮拜後就直接到我們教會。副局長提到,2014年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達到聯合國「高齡社會(aged society)」的標準,全國202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佔20%以上),台北市則是在2023年提早達到。
內政部公布「2015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達80.2歲,其中男性77.01歲、女性83.62歲,均創歷年新高。預估2018年台灣老年人口(65歲以上)將占總人口比率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在台灣以65歲退休、平均餘命到82歲來看,健康老化的時間約有八至九年,而臥床時間卻長達7.8年,處於程度不等的失能狀態。在這段期間,不只病人受病痛折磨,也是家人、照顧者沉重的負擔。
教會成為老人關懷據點、日照站,可以讓老人多走出來,就可以延長健康老化的時間,縮短退化臥床的時間,最好能夠像北歐國家,平均臥床時間縮短到二週。
傳道者讓我們看到太陽底下人的孤單困境,而我們不能停留在這樣的情景之下,而要仰望上帝,通過上帝給我們的恩賜、智慧,成為這世代人的幫助者,特別是對老人的扶持,幫助人的身心靈得以更加豐富。
五、思想層面:孤僻造成的愚昧(4:13-16)
13-14一個人可能出身貧寒而成為君王,也可能從監獄出來而登王座;可是,如果年老的時候愚昧,不肯接受忠言,他就比不上一個寒微而聰明的年輕人。15我想起世上所有的人,知道他們當中有一個年輕人要起來替代舊王的統治。16一個君王可能統治無數的人民;可是他死後,沒有人記念他的功績。這也是空虛,也是捕風。
從這一段經文中讓我們看到,追求步步高陞,甚至到達頂峰成為君王都是空虛。地位、聲望和勢力都不是人生的主要目的。
在舊約中看到,智慧會隨著年齡和經驗遞增,而年長者是當受尊敬的(參考利未記19:32)。但有時,身體退化亦可能喪失智慧(約伯記12:20),也有年輕人比長老更有智慧(詩篇119:100)。
但往往驕傲、自以為是,甚至孤僻,將使一個有智慧的人或一個王,成為愚昧無知,失去民心。因此,在思想上,人必須保持謙卑受教的心,來聆聽上帝的話語才得以保有智慧。
這段經文所帶給我們要緊的信息有二:
一、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
「勞苦」不是出於他的工作有多少重擔,而是他孤單一人。列王紀上記載先知以利亞勝過四百五十位巴力先知之後,王后耶洗碧要殺他。以利亞害怕,就起身逃命,帶著他的僕人逃到猶大的別是巴去。 以利亞把僕人留在那裏,自己走了一天的路,來到曠野。他坐在一棵杜松樹的蔭下求死;他禱告說:「上主啊,我受不了啦,把我的性命取去吧,我還是死掉好!」(列王紀上19:3-4)先知以利亞又說:「上主─萬軍的統帥上帝啊,我一直專心愛你。但是以色列人民背棄了你與他們立的約,拆毀了你的祭壇,又殺了你所有的先知。現在只剩下我一人,他們還要殺我!」(列王紀上19:10)上帝如何回應以利亞?祂說:「但我要在以色列留下七千人;這些人都效忠我,沒有跪拜過巴力,也沒有親吻過他的偶像。」是的!上帝讓他的僕人知道,你不孤單,上帝親自預備、呼召服事祂的人。不要覺得都是你在做,上帝另有安排。
傳道書4:8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極重的勞苦,問題不在於他的工作有多少重擔,而是因為他是孤單一人。這也就是我們教會的組織要分成五大部門,每個部門都有主責的長老、執事、同工成為「團隊」一同服事。一個五十公斤的桌子,一個人很難搬動,如果是二個人就會輕省多了,如果是四個人就更容易了。記住,重擔是越分擔越輕省。
其實在屬靈方面也是一樣,有時候我們會心情低落、心靈疲累,什麼事都不想做,假如在這時候有人可以聽我們分享、傾訴,甚至願意安靜陪伴我們,這都會成為我們很大的鼓勵。
撒但最容易對付的基督徒就是孤單的人,就算強如先知以利亞,在孤單的情況下也是情緒低落、心靈疲憊。在服事、奔跑天路上,有時會經過流淚谷、泥濘路、坎坷幽谷、險峻高山、摸石過河或迷失在濃霧等。加拉太書第六章說到我們可能偶然犯了過錯、受到引誘,因此使徒保羅提醒我們說:「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加拉太書6:2)
我曾說:「人在一起不叫團隊,『心』在一起才是團隊。」這個『心』是信心、是信任。就像耶穌的團隊,門徒是建立在對基督的信心上。堅定不移的信任是上帝給人珍貴的禮物,信仰的團隊必須建立在信任上。路加福音12:6-7這樣說:「五隻麻雀固然用兩個銅錢就買得到,可是上帝一隻也不忘記;就是你們的頭髮他也都數過了。所以,你們不要怕,你們比許多麻雀要貴重多了!」馬可福音9:23耶穌說:「是的,你若能!有信心的人,甚麼事都能。」
與上帝同工需要信心,與人同工需要信任。在人際關係中一旦彼此有了信任,才能避免猜忌、懷疑拆毀彼此的關係,才能進一步帶給團隊夥伴支持與溫暖。人是群居的,屬靈成長需要互相信任、依賴,你我需要屬靈同伴幫助、扶持才能成長。箴言27:17說:「朋友互相切磋,正如鐵和鐵磨利成刃。」當別人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時,面對自己的軟弱、不足的地方,可以彼此探索、拉拔,進而更成熟、成長。
二、生命不是爭奪,而是分享
台灣的教育越來越有「商業化」的傾向,打從幼兒教育開始,表面看起來是在為教育,其實是商業氣息很重,這種情形尤其以幼兒教育嚴重。各種才藝班的設立在幼兒教育機構裡,到處都是,其實這是很違反幼兒教育理論的。家長們也常以自己的孩子學習許多才藝感到驕傲,卻很少想到他們的孩子所學的才藝是怎樣的才藝?學才藝要花錢,很多幼兒教育機構就以這種方式猛賺錢,而許多父母為了孩子樂意付出這樣的錢,這是導致越來越多教育機構變成商業化的背景之一,失去原有的幼兒教育的宗旨。
如果從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來看,這麼小的孩子都如此忙碌於學習那些他消化不了的東西,對孩子的成長就是一種揠苗助長的惡性行為。誠如現任教育部長吳京先生所說的:小學生要大玩;中學生要中玩;大學生要少玩。我們可以再加上一句:幼齡的小孩子天天玩。
傳道書第四章的內容都圍繞「同伴」這一主題,作者乃是在關心這種勞碌所造成的社會分裂,人與人的競爭從來不會產生同伴。人與人的競爭若有了羨慕(嫉妒),就開始造成人和人之間分裂的開始。
但在台灣的社會中卻是強調野生動物的法則,要生存就必須懂得競爭,要生存就必須把別人比下去。大約二十幾年前,有補習班打出一個響亮且誘人的廣告:「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聽起來很動聽,但是卻嚴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質。因為教育本身不是在比賽,沒有比賽就談不上輸贏。把教育當作比賽,那是很糟糕的事。
十年前,擔任台北市教育局長吳英璋教授,他是一位心理輔導教授就這樣強調說:「孩子的學習有快有慢,因此,不是贏了起跑點,就一定會贏得終點。」從聖經裡面,我們學習到「人與人的競爭從來不會產生同伴。人與人的競爭若有了羨慕(嫉妒),就開始造成人和人之間分裂的開始。」
我們的內心,需要什麼東西來填滿?
榮格派心理學家Mikkal博士(C. Mikkal Smith Ph.D)根據北美印地安切羅基族(Cherokee)的傳說改編一個很有名的寓言故事《兩頭狼的故事》。
一位印第安切羅基酋長教導他的孫子關於生命「內心的爭戰」。
阿公說:「每個人的心裡都住了兩頭彼此廝殺的狼,一隻是凶狠的,充滿憤怒、嫉妒、悲憤、貪婪、傲慢、自怨自艾、卑劣、謊言、虛偽的自我中心。而另一隻則是良善的,充滿慈悲、寬容、愛、希望、寧靜、謙卑、仁慈、同情、慷慨、同情的信念。」
然後,孫子問他充滿智慧的阿公說:「那誰會贏呢?」阿公淡定地說:「你餵食誰,誰就會贏。」
An old Cherokee is teaching his grandson about life. “A fight is going on inside me,” he said to the boy.
“It is a terrible fight and it is between two wolves. One is evil – he is anger, envy, sorrow, regret, greed, arrogance, self-pity, guilt, resentment, inferiority, lies, false pride, superiority, and ego.” He continued, “The other is good – he is joy, peace, love, hope, serenity, humility, kindness, benevolence, empathy, generosity, truth, compassion, and faith. The same fight is going on inside you – and inside every other person, too.”
The grandson thought about it for a minute and then asked his grandfather, “Which wolf will win?”
The old Cherokee simply replied, “The one you feed.”
故事中,我們思考到,一個人想要贏的真實動機為何?這個動機正是餵食哪一頭灰狼的理由。如果贏的代價是製造更多的憎恨與誤解,帶來更多的仇恨與對立,那麼這個贏的結果跟基督信仰有何關係呢?耶穌基督明明知道猶太人深受羅馬帝國的壓迫,百姓簇擁他當王、領導革命抗暴,但最終耶穌卻選擇走向十架道路,犧牲自己成就愛的至理。他教導門徒、群眾要愛仇敵,如果有人要打你的右臉,則連左臉也要轉過來由他打。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傳道者看到太陽底下所帶來的競爭,即使你贏得全世界,最後仍是空虛的;而耶穌給我們太陽之上的信息,讓我們知道「生命不是爭奪,而是分享」。
問題討論:
1.我們要如何彼此分擔,才能夠成為別人的祝福?
2.上帝給我們什麼恩賜?你如何運用恩賜彼此扶持?
3.生命不是爭奪,而是分享。誰最需要你與他分享?
3.生命不是爭奪,而是分享。誰最需要你與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