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亡返鄉的子民
2024.9.29 台北濟南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大綱
以賽亞書11:10-16
● 「殘幹」代表死亡、無法長出東西
● 誰能使殘幹發芽呢?
● 上帝的恩典也要給列國萬民
一、立為列國萬民的旗幟(11:10)
● 列國萬民:嶄新政治所要施予的對象
● 這新王(彌賽亞)是指誰呢?
1.南國猶大:亞哈斯、希西家、約西亞...西底家?
2.歸回時期:所羅巴伯、約書亞(撒迦利亞書4:11-14)
3.第二次猶太戰爭(66-136年):柯西巴(Koseba)
4.近代「紐約布魯克林的彌賽亞」:施內爾松
● 基督徒的認識
1.「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16:16)
2.「嫩芽」希伯來語「拿撒勒」“netzer”
●「旗幟」的意義:
1. 上帝的呼召工具
2. 戰爭與審判的象徵
3. 上帝的保護與拯救
4. 上帝的權能與同在
● 彌賽亞屬於列國萬民
二、聚集被擄的百姓(11:11-12)
● 列出的地名:代表分散各地的流亡者
●「再次」:指上帝「第二次伸手」
三、除去分裂與障礙(11:13-14)
● 內在的分歧,外在的敵人
● 上帝都會拆毀內外的障礙
四、為子民開道路(11:15-16)
● 昔日過埃及紅海
● 今日過亞述之路
這段經文不僅對古代以色列流亡子民有意義,也在現代對我們的信仰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今天的我們如何理解「從流亡返鄉」這一主題呢?
一、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流亡中的子民,需要上帝的召喚與拯救
二、無論來自何方,無論我們的過去如何,都可以因為基督的救恩找到屬靈的家鄉
三、高舉上帝的旗幟,成為他人返鄉的引路人
● 先「是」見證,再「作」見證
問題討論:
1.第一代讀者、猶太人傳統、基督徒對於「彌賽亞」的認知有何不同?
2.「流亡」也可以是一種靈性的狀態,被罪惡、絕望、焦慮、孤立所流放。請分享個人的「流亡」經驗?
3.我們該如何高舉上帝的旗幟,成為他人返鄉的引路人?
講道篇
從流亡返鄉的子民
2024.9.29 台北濟南教會第二場禮拜講道篇
以賽亞書11:10-16
我們先回顧11:1-9的脈絡。第一節說:「從耶西的殘幹上要抽出嫩芽;有一位新王要從他的後代興起。」
古代戰爭殘暴,斬草除根,讓敵人的下一代無法再有機會反抗,而年輕少女更成為奴隸。面對滅族、亡國的苦難,這也形成猶太民族的特殊文化,猶太人身份不隨著父親,而是隨著母親,也就是在猶太母親的子宮孕育,才算是猶太血統,要割禮才算是守約的子民。
上主日,牧師有特別解釋「殘幹」,這代表死亡、無法長出東西。意思是說,大衛王朝已經失敗,先知以賽亞所看到的是,亞哈斯王、希西家王都失敗了,都滅絕了。「殘幹」的滅絕,揭示出主前第六世紀猶太人被擄巴比倫的場景。
但是經文說到「殘幹上要抽出嫩芽」,也就是說已經枯萎、乾掉的樹頭竟然會長出嫩芽,帶出新的可能性與盼望,這絕不是乾掉的「殘幹」本身有何能力,也就是說大衛王朝是做不到的,而是上帝使它發出幼枝。這也意味著,將來被擄到巴比倫的殘幹,將來能夠發芽,餘民能夠歸回,是上帝的作為。
誰能使殘幹發芽呢?不是耶西、不是大衛王朝,這個王朝已經倒了,能夠使殘幹發芽的是上帝本身的作為。
今天的經文接續11:1-9「殘幹上要抽出嫩芽」,被擄到巴比倫與各地的流亡者要返鄉。11:10-16 帶給我們一幅強烈的畫面,是上帝對祂的子民不離不棄的愛與救贖計畫。以色列殘存的人民經歷了流亡、被擄,然而上帝的應許卻沒有改變,祂要親自引領祂的子民歸回故土,進入祂所預備的平安之地。不僅以色列餘民有著盼望,甚至上帝的恩典也要給列國、萬民,因為上帝要親自招聚普世萬民。
一、立為列國萬民的旗幟(11:10)
10 那一天來臨的時候,從耶西的根要興起一位新王。他要成為列國的旗幟;萬民要向他進貢;他的京城輝煌顯耀。
「那一天」指向上帝的時間,要帶來更新的時機,一個有盼望的未來。
「列國、萬民」,顯示彌賽亞的嶄新政治所要施予的對象。在以賽亞書的傳統裡,如第二章一到四節所顯示,「京城」耶路撒冷將是這個嶄新政治的啟動者,或是最早被更新改變的地方,這個改變將擴及到整個列國、萬民。
不過在這裡,那指引萬國的旗幟及召喚的象徵,不再是「錫安和律法」,而是「耶西的根」。也因此,在這一節裡面,這新的意象已經超越原本猶太民族,不侷限在猶太人,而是成為更具有公共性及普世性的指標。
「耶西的根要興起一位新王」這新王是指誰呢?
1.南國猶大:亞哈斯、希西家、約西亞...西底家?
耶西乃是大衛、所羅門...亞哈斯、希西家、約西亞等王的先祖,在大衛王朝的後裔中,隨著環境的變遷,隨著人的軟弱和失敗,整國國家也滅亡了。在先知以賽亞的時代,他看到的是第十二任國王亞哈斯驕傲背離上主,雖然希西家王(第十三任)曾經進行宗教改革卻也為時已晚,一百年後,到了第二十任也是最後一任猶大王西底家時,南國猶大滅亡(公元前587年)。換言之,地上國沒有一位國王是先知所說的「新王」。我想,對於以賽亞書第一代讀者來說,他們的時代並沒有看到這位「新王」的出現。
2.歸回時期:所羅巴伯、約書亞(撒迦利亞書4:11-14)
距離先知以賽亞預言的一百多年後,公元前538年將殘存的餘民從巴比倫帶回故鄉的領袖「所羅巴伯」被視為彌賽亞,因為所羅巴伯回到耶路撒冷還重建聖殿(以斯拉記5:2),當時的大祭司名叫約書亞。
最能清楚顯明這一點的,就是撒迦利亞的異象(撒迦利亞書4:11-14)。在異象中,聖殿內燈臺左右有兩棵橄欖樹,被視為「這是兩個被選立來事奉普天下之主的」兩位受膏者(撒迦利亞書4:14)。經文清楚顯示,所指的就是約書亞(3:1-9點名提及)和所羅巴伯(4:6-10點名提及)。但之後,猶太人仍遭受波斯、希臘、羅馬的統治。從被擄歸回之後,猶太人認為只要能夠帶來民族國家的重建與榮耀就是彌賽亞。但地上國度並沒有出現興起猶大國的彌賽亞。
3.第二次猶太戰爭(66-136年):柯西巴(Koseba)
第二次猶太–羅馬戰爭(66-136年),公元132年猶太教著名大拉比被尊稱為「聖人之首」(Rosh la-Hakhamim)的阿奇巴·本·約瑟(Akiba ben Joseph, c. 40-135A.D.)稱呼西門·巴·柯西巴(Simon bar Koseba)說:「這位就是彌賽亞君王!」柯西巴當時位高權重,擁有一支強勁部隊。許多猶太人認為柯西巴可以拯救他們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終止猶太人長期以來所受的壓迫。可是,被視為彌賽亞的柯西巴卻一敗塗地,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更因此賠上了性命。
4.近代「紐約布魯克林的彌賽亞」:施內爾松
之後,在猶太教的族群裡,也出現過不少被視為彌賽亞的人。二十世紀,美國正統猶太教拉比梅納赫姆·門德爾·施內爾松(Menachem Mendel Schneerson)還被稱為「紐約布魯克林的彌賽亞」,但是他在1994年6月12日過世,不再被稱為彌賽亞。
● 基督徒的認知
猶太人迄今還在尋找彌賽亞,而且認為人人都可能成為彌賽亞。這點與基督教對於彌賽亞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早期基督徒已經認定耶穌是彌賽亞、是基督,馬太福音第一章第一節就直接說:「耶穌基督的家譜」,耶穌問門徒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告白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16:16)
先知以賽亞說:「耶西的殘幹上要抽出嫩芽」,「嫩芽」的希伯來語就是「拿撒勒」“netzer”,而耶穌正是拿撒勒人,又是耶西、大衛的子孫。因此在基督徒的傳統裡,認定彌賽亞——就是耶穌基督。祂將被立為萬民的旗幟,成為所有人尋求的對象。
我在學生時代參加登山社,我們會在登山步道上的樹枝上綁上「指示布條」,讓以後來登山的山友可以受到引導。旗幟就有指引的用途。特別在古代戰爭時,不同旗幟用途也不一樣,有將領招聚戰士的戰旗,有讓受傷者尋找醫治的旗幟。
在《以賽亞書》中,「旗幟」也是一個重要的象徵性意象,具有多重意涵,常與上帝的拯救、審判及召集人民有關。「旗幟」有幾項意義:
1. 上帝的呼召工具:
「信號旗」,戰爭中招聚方向位置。「旗幟」在《以賽亞書》中常用來象徵上帝向萬國或萬民發出的召喚。例如,以賽亞書11:12提到上帝「上主要升起旗幟...以色列人和猶大人都聚集起來」,象徵上帝要招聚四散的以色列人民,恢復他們的團結。這樣的旗幟是一種集結的信號,呼召上帝的子民回歸。
2. 戰爭與審判的象徵:
旗幟也常用來象徵上帝的審判,特別是在以賽亞書 5:26:「上主要發出訊號呼召一個遙遠的國家;他要吹哨,從地極把他們召來;他們要迅速敏捷地來到。」這裡的旗幟象徵上帝要召集遠方的列國,來執行對以色列的審判或懲戒。在這種情況下,旗幟代表上帝發出的警告,並預示即將來臨的戰爭或審判。
3. 上帝的保護與拯救:
旗幟有時象徵上帝的保護與拯救,以賽亞書 49:22 提到上帝將為他的子民豎立旗幟,象徵他要「我要向列國示意,向萬民發訊號」,使被擄的子民得釋放。旗幟在這裡是一個象徵,顯示出上帝將以他的大能使他的子民從困境中得救,並恢復他們的自由與尊嚴。
4. 上帝的權能與同在:
從屬靈層面來看,旗幟可以象徵上帝的權能與同在。當上帝在萬國中豎立旗幟時,這不僅是召喚的標誌,也表示上帝在主權上的掌控,象徵上帝的旨意會得到完全的實現。
總結來說,彌賽亞屬於列國萬民。
以賽亞在這裡的預言不僅限於以色列,而是擴展至列國。耶西的根將成為萬民的「旗幟」(方向、力量、醫治),顯示出彌賽亞不僅是猶太人的救主,更是全人類的救主。祂的名將被高舉,列國的人都會來到祂面前尋求平安與救恩。這幅畫面不僅預表了以色列人的歸回,也預表了列國、萬民的歸信,這是上帝對全人類的救恩計畫。這個彌賽亞國度將是一個公義、和平的時代,象徵上帝在普世救恩的實現。
二、聚集被擄的人民(11:11-12)
11 在那一天,主要再次用他的權能使流亡的子民還鄉;他們要從亞述和埃及,從巴特羅、古實、以攔、巴比倫、哈馬,和沿海各地,以及從各海島歸回故國。12 上主要升起旗幟,使列國知道他已經把分散在四面八方的以色列人和猶大人都聚集起來,領他們歸回故土。
與第十節一樣,「在那一天」指向上帝的時間,一個有盼望的未來。
「他們要從亞述和埃及,從巴特羅、古實、以攔、巴比倫、哈馬,和沿海各地,以及從各海島歸回故國。」這裡列出了幾個象徵性的地名,這些地方代表著以色列人分散到各地的流亡生活。
但是,上帝不會忘記祂的子民,即便他們因為罪惡或外族的侵略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祂依然會伸出祂的手,將他們一一召回,讓他們歸回家園。對於今天的我們,這段經文提醒我們無論我們多麼遠離上帝,祂的救恩總是臨到我們。上帝的愛不僅是對當時以色列人的承諾,也對今天所有屬祂的子民說:「你永遠不會被我遺忘。」
以賽亞書11:11提到上帝「再次」,意思是上帝「第二次伸手」召回祂的子民,這與歷史上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後來又被釋放回歸故土相呼應。不僅如此,這個圖像更象徵著一個終末性的事件,上帝將從四方(亞述、埃及、巴特羅、古實等地)召回祂的子民。
三、除去分裂與障礙(11:13-14)
13 以色列不再嫉妒猶大;猶大也不再仇視以色列。14 他們要聯合起來,對付在西方的非利士人,討伐在東方的人。他們要征服以東和摩押;亞捫人將順服他們。
「以色列不再嫉妒猶大;猶大也不再仇視以色列」,這節經文顯示原本分裂的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他們之間的分歧將會終止,他們將不再彼此嫉妒,也不會再彼此仇視。更重要的是,他們將聯合起來對抗入侵的民族。
這是一幅象徵性的畫面,預示著上帝將摧毀那些阻礙祂子民歸回的障礙。不論是內在的分歧,還是外在的敵人,上帝都會拆毀內外的障礙。
今天我們也面臨各種分裂與障礙,無論是教會內部的紛爭,還是信徒心中的軟弱,上帝都願意藉著祂的大能將這些問題一一除去,讓我們可以回到祂的恩典中。
四、為子民開道路(11:15-16)
15 上主要吹乾埃及的海;他要用熱風吹乾幼發拉底河,只留下七條小溪,讓人都能夠涉水而過。16 將有一條平坦的大道讓殘存在亞述的以色列人走回來,正如以色列人的祖宗當年從埃及出來一樣。
最後,經文以一幅極其美麗的圖像結束。上帝要使埃及紅海乾枯,要擊打幼發拉底河,使其成為七條小河,好讓祂的子民能夠安全地走過。「正如以色列人的祖宗當年從埃及出來一樣」,這裡明確地將我們帶到「出埃及」的情景,上帝曾經帶領祂的子民離開受埃及帝國壓迫的奴役、走過紅海、進入應許之地。
這段經文不僅僅是在回顧過去的拯救歷史,更是在預示未來的救恩。當上帝的子民再次面對困難、流亡和阻礙時,祂依然會為他們開道路。對於我們而言,這意味著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當前面的道路看似無法通行時,上帝依然會用祂的方式為我們開路。我們只需要信靠祂、跟隨祂的引領。
總之,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上帝將在以色列子民回歸之路上拆除所有阻礙,象徵著上帝的全能與憐憫,使那些被擄、流散的子民能夠順利返鄉。這裡提到「昔日過埃及紅海」與「今日過亞述之路」,將使子民如同當年出埃及時一樣,再次經歷上帝的拯救和引導。
這段經文不僅對古代以色列流亡子民有意義,也在現代對我們的信仰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今天的我們如何理解「從流亡返鄉」這一主題呢?
一、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流亡中的子民,需要上帝的召喚與拯救
現代社會中,流亡可以是一個具體的地理狀態,如因戰爭、迫害、貧困而流離失所的難民。
伊拉克第二大城,北部的摩蘇爾(Mosul),是尼尼微省首府。2016年,伊斯蘭國 (IS) 入侵摩蘇爾,30萬基督徒逃離伊拉克。我2018年去德國古倫神父所屬的修道院。看到修道院安置許多來自摩蘇爾的難民家庭。
三年多以後,伊斯蘭國不再統治,基督徒返回摩蘇爾,穆斯林與基督徒互稱兄弟,共同努力重建摩蘇爾。流亡中的子民,需要上帝的召喚與拯救,彼此和睦重建,這是一個美好的圖像。
流亡也可以是一種靈性的狀態。許多人被罪惡、絕望、焦慮、孤立所流放,心靈無法找到真正的安息。我們的現代處境中,很多人雖然身處家鄉,但靈魂彷彿在異地,無法歸回真正的平安。
上帝的應許在這裡非常寶貴——祂不僅召回物理上的流亡者,也召回每一個靈魂上失喪的子民。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流亡中的子民,等待上帝的拯救,渴望回到祂的懷抱。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流亡中的子民,需要上帝的召喚與拯救。無論我們過去多麼迷失,耶穌基督都在等待我們回歸。祂是我們的救主,也是我們歸鄉的道路。上主的新王彌賽亞是「信號旗」,為我們指出方向,道路、真理、生命。
二、無論來自何方,無論我們的過去如何,都可以因為基督的救恩找到屬靈的家鄉
這段經文提醒我們,耶穌基督是彌賽亞,是上帝所設立的「旗幟」,祂引領萬國萬民回到上帝的國度。我們現代的信徒,無論來自何方,無論我們的過去如何,都可以因為基督的救恩找到屬靈的家鄉。這是上帝普世性的應許,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祂的子民。
彌賽亞的國度是一個和好與平安的國度。現代的社會充滿著分裂、對立和不安,而我們基督徒被召喚成為和平的使者,成為彌賽亞國度的見證人。我們如何在這個破碎的世界中活出和好與復和,反映出上帝的心意,是我們當下的呼召。
相信上帝的應許與能力,在我們生命中的困境或罪惡都無法阻擋上帝的愛與拯救,只要我們願意回到祂面前,祂必會開路。
三、高舉上帝的旗幟,成為他人返鄉的引路人
上帝在經文中拆除海洋、使河水乾涸,這象徵著祂除去所有阻擋我們回歸祂的障礙。今天,許多人感受到回到上帝面前的艱難,有的是因為罪疚感,有的是因為世俗的壓力,有的則是內心的疑惑和失望。然而,上帝應許會親自出手,祂會拆除一切攔阻我們歸向祂的障礙,祂將以無限的憐憫迎接每一位願意回歸的人。
成為和好的使者:作為基督徒,我們被呼召去幫助他人,也在這個世界中成為和平與愛的見證人,帶領更多在靈性上流亡的人找到回家的路。但是,我們要記住,我們必須先「是」見證,才能「作」見證。我們的生命本身就是見證,如果我們的生命還是「舊我」,如何向人「作見證」呢?
今天,我們被召喚作為基督的見證人,在這破碎的世界中為祂的和平、和好與公義作見證。我們不僅自己要回到上帝面前,也要高舉上帝的旗幟,成為他人返鄉的引路人,幫助那些靈魂流浪的人找到回家的路。這是我們現代教會在這世代中的使命。願上帝幫助我們,成為那宣揚祂救恩的「旗幟」,引領更多人走向上帝國的光明。
問題討論:
1.第一代讀者、猶太人傳統、基督徒對於「彌賽亞」的認知有何不同?
2.「流亡」也可以是一種靈性的狀態,被罪惡、絕望、焦慮、孤立所流放。請分享個人的「流亡」經驗?
3.我們該如何高舉上帝的旗幟,成為他人返鄉的引路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