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勵產業興旺:現代人需要「強心劑」來激勵生命?
● 《失控的正向思考》:「激勵產業」正在坑殺純潔青少年
● 中國紀錄片《大同》:正向思考的洗腦
一、上帝「下來」並呼召人一起同工(3:1-10)
● 「有一天」表達時間又經過了四十年
● 「我們一生的年歲不過七十,健壯的可能到八十」(詩篇90:10上)
● 當時,怎樣的人才會從事放羊的工作?
● 摩西自四十歲逃亡以來,意志消沈、窩囊、落魄
「無出脫」(bô chhut-thoat)
「抾捔」(khioh-ka̍k,沒出息)
「了然」(liáu-jiân,窩囊、落魄)
● 摩西自己如何走出受綑綁的內心呢?
● 「除了有關我軟弱的事,我不為自己誇口。」(哥林多後書12:5)
● 「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馬太福音18:4)
● 「摩西是一個謙虛的人;他比世上任何一個人都謙虛。」(民數記12:3)
● 「焚而不燬」是全世界是全世界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和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的共同標誌
● 「我們必須經歷許多苦難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使徒行傳14:22)
● 法國的改革宗教會(Huguenots,預格諾派)1583年開始採用「焚而不燬」作為該教會的標誌
● 摩西回答:「是,我在這裏!」(Here am I, I am here, Hineni, הִנֵּנִי)
● 亞伯拉罕回答說:「我在這裏!」
● 先知以賽亞回答:「我在這裏,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8)
● 為何要脫掉鞋子?「神聖」不在「地點」
● 第八節「我下來」(יֵרֵד, yarad)也可以翻譯「我降臨」。
二、「他的名字是甚麼?」(3:11-17)
● 摩西第一次拒絕上帝的呼召(3:11)
● 摩西第二次拒絕上帝,他擔心人民問他所代表的神是哪一位。
● 取名代表「權柄」及「管理」,「於是主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了各種動物和各類飛鳥,把牠們帶到那人面前,讓他命名;他就給所有的動物取名。」(創世記2:19)
● 在舊約或新約裡,上帝的名字都不是人所取的
● 上帝自我的啟示:「我是創始成終」
三、從解放到心靈重建(3:18-22)
● 在哪裏獻祭都可以啊!為何要「走三天的路程」?
● 摩西五次拒絕上帝(見出埃及記3:11,3:13;4:1,4:10,4:13)
● 從富裕的物質生活要進到「曠野」,這條路最難走的是「心靈的改革」
今天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非常要緊的信息:
一、培養面對苦難的信仰能力
● 「阿爸,我的父親哪,你凡事都能。求你把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旨意。」(馬可福音14:36)
● 英文Martyrdom(獻身)一詞來自Martyr(殉道者)
二、上帝是與受苦者同行苦路的上帝,跟隨基督的人也要學習上帝傾聽人類社會的苦難
● 我們有沒有像上帝在關心人類的苦難一般來關心我們社會苦難的族群?
● 「我不喜歡你們那鬧哄哄的歌聲,也不愛聽你們彈奏的樂曲。其實,你們應該像江水滾滾湧流,不屈不撓地伸張正義!像溪水川流不息,始終不懈地主持公道!」(阿摩司書5:23-24)
問題討論:
1.上帝聽見、看見底層受苦的人民,我們可曾學習上帝傾聽人類社會的苦難?在臺灣的處境下,你曾聽見、看見嗎?
2.上帝是「同行苦路」的上帝,我們可以如何與上帝同行苦路?
3.如何培養我們面對苦難的能力?是靠麻醉的「激勵產業」,還是倚靠什麼呢?
同行苦路
2021.8.8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禮拜講道篇
出埃及記3:1-22
剛剛聽到指揮菁菁老師為我們安排聖歌隊讚美詩歌《榮光、榮光,哈利路亞》這首歌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聖歌,英文曲名是「共和國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歌詞說「主上帝的榮耀以及權能使真理顯現,祂真理永無息。」喚起基督徒為真理、為上帝國而戰。後來這一首詩歌也成為美國在艱困時期,最常吟唱的詩歌。在出埃及的故事中,這首詩歌更是凸顯為真理而戰的召命。
今天是父親節,我們要感謝地上的父親,更要感謝我們在天上的阿爸父上帝,日日看顧我們。在此要祝福參與禮拜的父親及身兼父職者,願上帝的平安喜樂,主的恩典常與我們眾人同在。
近年來許多人都需要打「強心劑」來激勵生命,這種「激勵產業」在美國一年已經超過150億美元的市場,因此我稱之為「強心劑」不為過。在臺灣我們也經常看到,不少企業找名嘴演講,有的人一場演講費就高達數十萬,也有不少激勵和管理的書籍充斥市面,這讓我們看到臺灣人也需要打強心劑了,需要更多的激勵產業。
這種「激勵產業」真的帶來實質的幫助嗎?有一本書《失控的正向思考》(Bright-Sided: 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ing America)指出這幾十年來,各類勵志叢書、演講、企業文化的風行,「正向思考」已經成為一種新興宗教。熱切的信徒都在自我審查,強迫自己排除負面的念頭。更嚴重的問題是,勵志書不會提醒人關注社會與經濟結構的惡,也不關注受壓迫與公義的問題,反而鼓勵大家去實現物質渴望,因此美國全民舉債的風氣高居不下。
在美國所謂的福音派「電視佈道家」,宛如直銷天王天后,炫富吸引想要變有錢的窮信徒捐獻。生涯教練要企業員工沒完沒了地改善自我,好使勞工掏出更多的錢買「激勵課程」。正向思考變成另類的洗腦,合理化人民受壓榨,防止群眾覺醒、抗爭。
前幾年有部中國紀錄片《大同》名氣很大,片名取自山西省第二大城大同市,紀錄偏鄉地方政府機關的老少公務員們,利用午休在庭院排好隊形練唱紅歌(愛國歌曲),準備在共產黨黨慶表演。大同市長在任五年內,宣稱建設需要徵地、拆屋,估計有五十萬住民被迫搬家。紀錄片宣揚統治者都是百姓眼裡的「父母官」,父母官做這些事都是為人民好,紀錄片中呈現「正向思考」、對共產黨歌功頌德,一點批評都不可以。激勵產業和所有獨裁工具一樣,麻痺受壓迫與苦難中的人,以為正面思考問題就會自動解決。「不要想太多,問題自然會解決?」如果真的是如此,以色列人就不用去向上帝哀嚎。臺灣也有古早的正面思考「夫妻床頭吵、床尾和」、「夫妻是上輩子相欠債」,這種古早的「正向思考」卻是縱容邪惡,麻痺人的反省。
當「正向思考」麻痺人反思的能力,不懂得關注社會與經濟結構的惡,也不關注受壓迫與公義的問題,就會使人失去行公義、好憐憫的呼召與責任。在出埃及記裡,人在受壓迫處境下,上帝不是告訴人要正面思考或「往好處想」,上帝是付出行動從天上「下來」,介入不公義的世界,打破邪惡的結構。
一、上帝「下來」並呼召人一起同工(3:1-10)
1有一天,摩西為他的岳父米甸的祭司葉特羅放羊;他領了一群羊橫跨沙漠,到了上帝的山─何烈山。2在那裏,上主的天使像火燄,從荊棘中向摩西顯現。摩西看見荊棘著火,卻沒有燒毀。3他想:「這可怪了,為甚麼荊棘不會燒毀呢?我上前去看看吧!」4上主看見摩西走近,就從荊棘中喊他:「摩西!摩西!」摩西回答:「是,我在這裏!」5上帝說:「不要再走近。脫掉你的鞋子,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6我是你祖宗的上帝,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摩西遮著臉,不敢看上帝。7上主說:「我已經看見我的子民在埃及受虐待;我已經聽見他們渴望掙脫奴役的哀號。我知道他們的痛苦,8所以下來要從埃及人手中把他們拯救出來,領他們到肥沃寬廣、流奶與蜜的地方:那裏是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居住的地方。9我的確聽見了我子民的哀號,也看見了埃及人怎樣壓迫他們。10現在我差你到埃及王那裏去;你去把我的子民從埃及領出來。」
第二章很快交代摩西出生,再到他四十歲時為希伯來同胞出氣,殺死埃及管理奴隸的官員,而被法老通緝,成為「黑名單」,逃往西奈曠野。並在西奈得到葉特羅的庇護,並娶了葉特羅的女兒西坡拉。
第三章一開始說「有一天」,這句話在表達時間又經過了四十年,因為根據出埃及記第七章七節所說的,摩西回到埃及,向法老請求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他已經是八十歲了。詩篇九十篇被稱為摩西的詩,這樣說:「我們一生的年歲不過七十,健壯的可能到八十」(詩篇90:10上)可見得當時平均壽命約七十歲,而摩西八十歲算是非常健壯。
摩西四十歲之前地位有如「埃及王子」,但他為了替希伯來同胞出頭,卻成為通緝犯,逃到曠野。流亡或逃亡的四十年裡,他在做些什麼?如果根據第三章第一節來看,這四十年來摩西都在幫葉特羅放羊。
當時,怎樣的人才會從事放羊的工作?通常是社會地位低的人,他們沒受過什麼樣的教育,不懂得經商、貿易,也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種。這就像四、五十年前的臺灣,稱不會讀書的學生是唸「放牛班」。古代,家庭地位低的人往往也是從事放羊的工作,就像大衛王小時候,哥哥都超過二十歲,都去當兵,因為當兵戰勝敵人就可以封官晉爵,古代透過戰爭獲得地位是很普遍的,沒有能力的底層人民才會被雇用放羊。
我們可以這樣了解,摩西自四十歲逃亡以來,意志一定很消沈,不然以他學得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要一展長才、能力,一定是很容易的。但是,我們卻看到他「無出脫」(bô chhut-thoat),台語形容這樣的人是「抾捔」(khioh-ka̍k,沒出息)、「了然」(liáu-jiân,窩囊、落魄)。這個利未人,在希伯來民族或以色列人眼中看來是「罪惡之子」,因為他的祖先利未就是屠殺示劍城的主謀。摩西如何不被「既得形象」所綑綁呢?他如何揮別過去失敗的陰霾呢?摩西自己如何走出受綑綁的內心呢?摩西自我及內心也需要經歷「出埃及」!
就在他自己覺得「落魄」,或是別人看他「窩囊」時,他遇見上帝。各位!人生就是需要有這樣神聖的時刻,才能「遇見上帝」。也就是在他沒什麼好誇耀的,自我中心完全抹去時,此刻就是神聖時刻,就是他謙卑讓上帝做他生命的主的時刻。使徒保羅說:「除了有關我軟弱的事,我不為自己誇口。」(哥林多後書12:5)耶穌也說:「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馬太福音18:4)摩西在西奈曠野四十年的磨練,除去他的自我中心,學習以上帝為中心。民數記就這樣描述摩西:「摩西是一個謙虛的人;他比世上任何一個人都謙虛。」(民數記12:3)
第二節說摩西來到上帝的山「何烈山」(3:1;33:6),原指荒涼、空曠之地;但在第十九章第一節卻成為「西奈山」。西奈山與何烈山意思完全相反,意指叢林茂盛的山;二者在第卅三章又交替使用,因此被視為同座山區,因此舊約學者大多主張是來自不同的文獻的記載。在申命記裡面,都是稱為「何烈山」,但在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大多是稱為「西奈山」。
在「何烈山」的荒野之地,使人聯想到絕望、沒有生氣,就在枯寂絕望中,上帝透過「異象」向摩西顯現了。這異象是「荊棘著火,卻沒有燒毀」,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焚而不燬」的荊棘,這個記號是全世界是全世界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和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的共同標誌,象徵著上帝的子民雖處於苦難中,但上帝卻要保護他們,與他們同在。初代教會時期,教會也歷經許多的逼迫、苦難,也如同保羅與巴拿巴向初代基督徒所說的話:「我們必須經歷許多苦難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使徒行傳14:22)
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法國的改革宗教會(Huguenots,預格諾派)受到屬天主教的法國國王壓制、迫害,卻堅持信仰,不願妥協。這個被迫害的教會自詡為火燒荊棘的教會,雖然教會經歷極大的艱難困苦,卻仍屹立不搖,並於1583年開始採用「焚而不燬」作為該教會的標誌。這個記號所表明的是:這個教會是個有上帝同在,是個聖潔的、用火提煉過的教會;是歷經苦難、壓迫的教會,因為有上帝同在,卻是越燒越燦爛。
羊的立體視覺較弱,大約只有30-50度(人類有120度),因此羊的視力在兩側的視角範圍比較好,而不是牠的正前方,甚至看不到鼻頭的地方。因此,看近的能力就比較弱,看到有葉子的植物就過去咬,殊不知那是荊棘而被刺傷。因此,牧羊人常放火焚燒荊棘,在曠野中看到燃燒的荊棘是很普遍的,因為是為了要保護羊群,不要靠過去,以免被刺傷。
以色列人也常以荊棘來比喻自己的民族好像在曠野中被人看不起的雜草,因為礙眼而被趕盡殺絕。看,上帝就在荊棘中,祂從荊棘中出聲呼叫摩西。我們也發現摩西是看見荊棘著了火,但卻看不見上帝在荊棘中。但是,有上帝同在的荊棘,雖然在烈火中,卻也不會損毀。這一點是很有意義的。
焚而不燬的荊棘使得摩西經驗到上帝的臨在,特別在聖經裡常以「火」來表示上帝的臨在(詩篇50:1;列王記上18:18-40),詩人說:「我們的上帝要來臨,並非默默無聲。他的前面有烈火;他的四周有暴風。」(詩篇50:3)。舊約中關於上帝的顯現,通常是通過自然現象,在雲中(出埃及記13:21),在暴風中(約伯記38:1;列王紀上19:11),或以人的形象出現(出埃及記33:21-23;以西結書1:26-27),但從來沒有以動物的形態出現。在新約中不曾有過上帝顯現,因為最終極的顯現已經在耶穌基督身上完成。
對牧羊人來說看到這景象是很不可思議的,他們的經驗是放火燒荊棘,荊棘一定會燒成灰燼。因此摩西想要走近一點,想看得更清楚。突然間聽到燃燒的荊棘有聲音叫摩西,摩西回答:「是,我在這裏!」(Here am I, I am here, Hineni, הִנֵּנִי)這句話是「僕人的用語」,當主人呼喚僕人時,僕人就會回答「Hineni」,這句話也是表達「以上帝為中心」。
面對上帝的呼召,亞伯拉罕回答說:「我在這裏!」希伯來語為 הִנֶּ֣נִּֽי(Hineni,創世記22:1,7,11)。當先知以賽亞在做禮拜時,聽到上帝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先知以賽亞回答:「我在這裏,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8)也是這個字。
上主說:「不要再走近。脫掉你的鞋子,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出埃及記3:5)這句話在表達,有上帝臨在、同在的地方,就是聖潔的地方,必須脫掉鞋子。二十幾年前,我曾去雲林莿桐教會講道,要上台之前我被告知在他們教會的傳統裡,講台區域必須脫下鞋子才能站上去。那一天很尷尬,因為我的襪子破一個洞,如果脫下鞋子,就會被看到,於是我問司會的長老,我能否連襪子也脫掉,他告訴我「可以」,對我來說那一次的經驗很難忘。
為何要脫掉鞋子?因為在古代近東的風俗裡,僕人要在主人面前脫掉鞋子以表示敬畏的態度。也因此不穿鞋就成為奴僕敬畏主人的記號。我想重點不在「地點」,因為上帝是無所不在的,對於「神聖」的認知,乃在於對上帝的敬畏,生命要以上帝為中心的態度。
在此,上帝稱自己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這非常清楚地在表明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是持續的,沒有因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祖先已經過去,這種關係就終止了。他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仍舊是存在著,是繼續的。而與上帝所立的約更是永遠的生命之約。
第六節半段「摩西遮著臉,不敢看上帝」,因為希伯來人認為人若看見上帝,就無法存活(出埃及記33:20;士師記13:22)。我們可以理解,面對聖潔的上帝,有罪、污穢的人只能慚愧,無顏以對,甚至人的罪只有一死。
面對上帝的呼召,摩西沒有信心面對,也恐懼站在法老面前。但是上帝說:「我必與你同在」,換言之,人若沒有上帝的同在,無法成就上帝所賦予的使命。就像初代教會的擴展,就是因為有聖靈的帶領(使徒行傳1:8)。
在第七節裡,這是聖經中上帝第一次稱以色列民為「我的子民」,表示出以色列人是屬於上帝的,是上帝所揀選的,上帝說「我的子民」是上帝遵守祂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因此才有接下來的拯救行動。
要特別注意第八節「我下來」(יֵרֵד, yarad)也可以翻譯「我降臨」。這句話讓我們知道上帝要與苦難中的人民同在、同行,這句話就像新約時代,耶穌降生世間,道成肉身這在我們中間,與底層受壓迫的人同在,因此耶穌被稱為「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如今,上帝展開行動,因此上主說:「我已經看見我的子民在埃及受虐待;我已經聽見他們渴望掙脫奴役的哀號。我知道他們的痛苦,所以下來要從埃及人手中把他們拯救出來」(出埃及記3:7-8上)但上帝「下來」,也呼召人一起「同工」。
第九、十節,再次重複說,上帝揀選、差派摩西,是為了釋放受壓迫的人民,要把受壓迫者從埃及領出來,也就是要從極權帝國殘暴的統治下釋放出來。
二、「他的名字是甚麼?」(3:11-17)
11可是摩西對上帝說:「我算甚麼?我怎能到埃及王那裏去,把以色列人領出來呢?」12上帝回答:「我要與你同在。你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要在這山上敬拜我。這就是我差遣你的憑證。」13摩西說:「當我去告訴以色列人:『你們祖宗的上帝差我到這裏來』,他們會問:『他的名字是甚麼?』那時我該怎樣回答呢?」14上帝說:「我是創始成終的主宰(「創始成終的主宰」跟希伯來神名「耶和華」的發音相近。耶和華在本譯本通常譯「上主」。)。你去告訴他們:『那位叫創始成終的主宰差我到你們這裏。』15我是耶和華,是他們祖宗的上帝,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我差你到他們那裏;我的名永遠叫耶和華,世世代代都要這樣稱呼我。16你去召集以色列人的領袖,告訴他們:我─上主,他們祖宗的上帝,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曾向你顯現。要告訴他們,我來到他們當中,已經看見埃及人怎樣對待他們。17我決定要領他們出埃及。他們已經受夠了苦頭;我要帶他們到流奶與蜜的肥沃土地,就是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居住的地方。
從經文來看,我們會發現如果上帝還在等人的回應,而不主動呼召人,摩西還是會繼續過他第三個四十年,終生一事無成。換言之,整個救贖都是上帝主動與呼召,若摩西有所行動,那也是來自上帝的呼召。而且上帝非常有耐心地在說服摩西能真誠地接受祂的呼召,去埃及帶領以色列人民出來。
第十一節是摩西第一次拒絕上帝的呼召;他之所以拒絕接受上帝的呼召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是殺人的通緝犯,殺死了管理奴隸的官員,在法老眼中他犯了「顛覆國家政權罪」。今天中國以「國家安全法」,在侵害言論自由、扼殺人權與自由,這比起古代埃及法老的獨裁政權還要邪惡。
當時的法老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在盛年時登基,相繼征服敘利亞、巴勒斯坦、上埃及與北非,是當時地表上最強大的帝國。這也難怪摩西會向上主說:「我算甚麼?」即使他已經八十歲了,豁出生命,也如狗吠火車,能有什麼作用呢?
面對世界最強的統治帝國,人很難與之抗衡,但上帝告訴摩西說:「我要與你同在」。記得1996年3月臺灣舉行首次人民直選總統,總統直選是主權國家重要的象徵,在總統直選前,爆發所謂的「1996年台海危機」,中共在3月8日發射導彈在高雄及基隆外海,接著又在平潭島舉行三軍登陸演習,當時的局勢非常警張,臺灣人心也浮動。但是當時李總統一句話穩定了人心,他說:「中共再大也沒恁爸大」,他日後在演講中有提到所謂「恁爸」(lín pē),不是指「他自己」,而是指他所信仰的「天父」。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上帝要告訴摩西:「法老在大,也不會比上帝還大」。
但這一點,摩西還是沒有信心,因此在摩西第二次的拒絕裡,他擔心人民問他所代表的神是哪一位。在古代近東文化裡,每一位神明都有一個獨有的名字,人們相信當向神祈禱時,需先知道神的名字才能呼求。而神的名字也代表神的屬性。
取名代表「權柄」及「管理」,上帝創造萬物之後,才造人,上帝吩咐亞當,要他做一個工作就是管理,管理最重要的包括「命名」。
取名在猶太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取名代表對那個人或物有管理的權柄。例如,你的狗要取什麼名字,你可以自己取,代表你對牠是有權柄的。上帝創造亞當之後,吩咐他做一件事,就是取名,創世記這樣記載:「於是主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了各種動物和各類飛鳥,把牠們帶到那人面前,讓他命名;他就給所有的動物取名。」(創世記2:19)亞當為動物、飛鳥取名,也代表亞當具有管理的權柄。
回顧在路加福音第二章廿一節,耶穌的名字是誰取的?耶穌的名字不是由約瑟、馬利亞取名,而是由上帝啟示的。「耶穌」這個名字,在希伯來語就是「約書亞」,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
上帝呼召摩西,但摩西表達「我跟你不熟」,因為摩西還不知道上帝的名字。出埃及記第三章十三至十五節這樣記載:
13摩西說:「當我去告訴以色列人:『你們祖宗的上帝差我到這裏來』,他們會問:『他的名字是甚麼?』那時我該怎樣回答呢?」14上帝說:「我是創始成終的主宰。你去告訴他們:『那位叫創始成終的主宰差我到你們這裏。』15我是耶和華,是他們祖宗的上帝,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我差你到他們那裏;我的名永遠叫耶和華,世世代代都要這樣稱呼我。
很清楚的,在舊約或新約裡,上帝的名字都不是人所取的,都是上帝向人啟示祂自己的名字。如果是人取神的名字,那叫做造神,叫做裝神弄鬼。因為,如果是人取名字,那麼取名字的人就比被取名的更先存、更有權柄。
在此,我們看到上帝的名字不是人所取的,而是上帝自我的啟示:「我是創始成終」。此名字顯示上帝是絕對、無限的存在,祂本性無法被任何定義所限制的,而最能表達祂的,就是祂在歷史中所彰顯的作為。因此,上帝進一步介紹祂就是與列祖立約的上帝,是帶領列祖的上帝。
「耶和華」在希伯來文的發音是「雅崴」(Yahweh),近似驚嘆語「哇!」,表示人面對完全聖潔的上帝,只能發出驚嘆、敬畏的聲音。但是為何以色列百姓不認識「耶和華」上帝,且摩西還要問上帝的名字為何?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以色列人定居埃及四百多年的富裕生活,已經使他們遺忘那一位與列祖立約的上帝。或可說他們與上帝的關係已經很淡薄。不過對以色列人民來說,更重要的是上帝信守與他們祖先所立的生命之約,是永遠的約(參考創世記17:7-14)。
三、從解放到心靈重建(3:18-22)
18「我的子民會聽從你對他們講的話。然後你要帶以色列的領袖們去見埃及王,對他說:『上主─希伯來人的上帝曾向我們顯現。現在請你准許我們走三天的路程,到曠野去,向上主─我們的上帝獻祭。』19我知道,除非我逼他,埃及王是不會放你們走的。20但是我要用我的權能行各樣神蹟來懲罰埃及。最後埃及王會讓你們走。21「我要使埃及人尊敬你們;所以,當我的子民離開那裏時,他們不會空手離去。22每一個以色列女子要到鄰居的家去,並向埃及婦女索取金銀、首飾,和衣服。以色列人要把這些東西給兒女穿戴,這樣就把埃及人的財富帶走。」
上帝要摩西去找以色列人民的領袖,這些領袖就是他們族群中的長老;他們雖然是在當奴隸,但是仍舊是族中的老大。有這些領袖的出現,在以色列人民中自然可以成為一股結合力。就像我以前在協助街友時,要發便當、要整理公園環境,都是直接找街友的頭,他們都叫他「班長」,也只有班長叫得動其他街友。
上帝要摩西傳講的信息「走三天的路程,到曠野去,向上主─我們的上帝獻祭」。在哪裏獻祭都可以啊!為何要「走三天的路程」?重點在於離開埃及國境三日之遠,也就是脫離埃及的統治。不被埃及法老統治,那麼要被誰統治呢?就是被上帝所治理。
此時的摩西已經不像年輕時的血氣、莽撞,他覺得他無法承擔如此艱鉅的使命,雖然上帝已經向他保證「我要與你同在」,但似乎他的信心仍嫌不足。面對上帝的呼召,摩西五次拒絕(見出埃及記3:11,3:13;4:1,4:10,4:13),因為摩西清楚知道上帝呼召他,不是要給他享受、享福,而是要給他「苦杯」,為上帝獻上生命。
此外,從第十八節裡我們看到,出埃及竟然是要到「曠野」去,這是很大的落差。就像摩西從埃及王宮出來,到米甸牧羊一般。埃及的富庶,與曠野的荒涼是極大的對比。總之,從富裕的物質生活要進到「曠野」,這條路最難走的是「心靈的改革」。
聖經的作者也要強調作為上帝的子女是不會有欠缺的。雖然以色列人是埃及人民的奴隸,看起來甚麼都沒有,奴隸本身就是主人的財產。但是,現在上帝卻要讓他們像主人一樣,可以自由進出「要到鄰居的家去,並向埃及婦女索取金銀、首飾,和衣服」,這些話已夠清楚表明以色列人民不但不再是奴隸,而且是自由的人。
單單他們空手離開埃及,就會造成埃及的極大損失,何況現在要這樣索取埃及人的財富後才離開,這對埃及人來說那將如同是一種嚴重的懲罰。向埃及人索取財富算是以色列人作為奴隸當得的工資吧!
今天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非常要緊的信息:
一、培養面對苦難的信仰能力
四十年前的摩西對希伯來同胞的遭遇是非常強烈的關懷,但四十年後,為甚麼摩西要拒絕上帝呼召回去埃及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我們來幫摩西想想有哪些理由:
1.埃及法老很強大,自己內在很脆弱,他說「我算什麼?」這是摩西拒絕上帝第一個理由。
2.年紀已經八十歲了,體力不好,而且都已經過了退休年齡了。
3.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就像四十年前想為希伯來同胞出氣,結果希伯來人也不領情,而他自己卻成為通緝犯。
4.對上帝認識不多,連上帝的名字都不知道。這是摩西第二個理由。
5.能力不足、錢不夠、欠缺資源。
6.要輪流,現在應該輪我休息。叫年輕人去。
7.這不是我的 “priority”,我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先完成。
我們可以幫摩西找到更多的理由來拒絕上帝。
我們可以了解到,不是摩西自願當上帝的僕人,因此他一再拒絕上帝的呼召,但卻無法逃出上帝的揀選!我們看耶穌基督在最後晚餐後,在客西馬尼園的祈禱是這樣說的:
「阿爸,我的父親哪,你凡事都能。求你把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旨意。」(馬可福音14:36)
耶穌基督必然是感到這樣的「杯」不好喝,是個很難承擔的重軛,他才會用這樣的話來祈求,不過他知道上帝要他去做的事工,因此他順服了接受「苦杯」在他身上。
上帝呼召摩西獻身成為上帝拯救的器皿。英文Martyrdom(獻身)一詞來自Martyr(殉道者),很清楚的指出獻身或委身必須有此精神。也因此,著名的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 Bomhoeffer)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是召他來為祂死。」看吧,被揀選作為上帝福音僕人的人,就要有這樣的生命準備,不是來享受的,而是來為上帝國、基督福音獻上生命的。願上帝幫助我們。
二、上帝是與受苦者同行苦路的上帝,跟隨基督的人也要學習上帝傾聽人類社會的苦難
我們有沒有像上帝在關心人類的苦難一般,來關心我們社會苦難的族群?
聖經的作者在這段經文中告訴我們上帝是「聽到」、「看見」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當奴隸的痛苦,因此上帝「採取行動」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上帝一再地重複說祂聽到,也看到,祂深深地知道以色列人民在埃及所受到的壓迫、虐待,也因此上帝展開拯救的行動。
這也是我們今天教會存在的使命。今天的教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上帝聽到、也看到人類在罪的裡面生活得很痛苦,因此,祂特地差遣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我們世界裡,為了要救我們脫離罪所帶來的苦楚,這就是今天基督教會存在最主要的因素。因此,今天的教會必須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有沒有像上帝在關心人類的苦難一般,來關心我們社會苦難的族群?
幾個禮拜前,幹事樂樂跟我說:「牧師,教會的冷凍庫裡面還有很多你募得的米漢堡,能不能送去綠島給需要的人?」我說:「可以啊!這些募得的物資就是要給疫情期間需要的人。」樂樂的岳父是綠島唯一教會的牧師,幾年前安息,現在岳母仍留在當地照顧與服事島上的居民,特別是獨居與窮困的居民。隔幾天,樂樂又問我:「雙連教會有些盲朋友在疫情期間沒有工作,又困難外出採買。我們冷凍庫還有一些米漢堡,能否送稿他們?」我說:「萬華、台北車站那一帶沒有再提出需求了。我們就將僅存的都送給盲朋友。」
當我們「聽到」困苦中的聲音,甚至「看見」受到壓迫的人民,我們要想想,我們有沒有像上帝在關心人類的苦難一般,來關心我們社會苦難與受壓迫的族群?這二年來,許多受壓迫的香港朋友四散到世界的民主國家,也有些人來到臺灣,盡我們所能做的給予協助、尊重都是跟隨耶穌基督者的信仰實踐。
如果今天的教會忘了有苦難的人與我們同在,即使我們唱出再好聽的歌聲也是枉然。我們看先知阿摩司就曾傳出上帝說這樣的話:「我不喜歡你們那鬧哄哄的歌聲,也不愛聽你們彈奏的樂曲。其實,你們應該像江水滾滾湧流,不屈不撓地伸張正義!像溪水川流不息,始終不懈地主持公道!」(阿摩司書5:23-24)
先知所傳出上帝的信息中,之所以要關注公義、憐憫的事,乃是因為社會發生欺壓、迫害生命的事,如果跟隨上帝的人不關心受壓迫、苦難中的弱小族群,那麼即使是唱出優美、雄壯的歌聲,也不會得到上帝的悅納。因為上帝並不喜歡這樣的歌聲,上帝寧願回應苦難者吶喊的聲音,傾聽苦難者的憐憫遠勝過聽對人冷漠無愛的歌聲。上帝就是喜愛我們關心並投身援助苦難中的人;哪裡有苦難,哪裡就可以看見上帝拯救的行動。願上帝幫助我們回應祂的呼召。
問題討論:
1.上帝聽見、看見底層受苦的人民,我們可曾學習上帝傾聽人類社會的苦難?在臺灣的處境下,你曾聽見、看見嗎?
2.上帝是「同行苦路」的上帝,我們可以如何與上帝同行苦路?
3.如何培養我們面對苦難的能力?是靠麻醉的「激勵產業」,還是倚靠什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