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1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創世記22:1-19
● 反對不人道的迦南祭典:「你們進入上主—你們的上帝所要賜給你們的土地之後,不要隨從當地各民族的邪惡習俗。你們不可把兒女放在祭壇上焚燒...。」(申命記18:9-10)
● 士師耶弗他對向上帝許願:「如果你使我戰勝亞捫人,我凱旋歸來時,一定把第一個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的人獻給你,把他當燒化祭獻上。」(士師記11:30-31)
● 上帝透過先知耶利米曾明說:「為巴力造祭壇,在上面焚燒自己的兒女作牲祭。我從沒有命令他們這樣做;我連想也沒有想過這種事。」(耶利米書19:5)
一、考驗或試探?(22:1-2)
●「我在這裏!」希伯來語為 הִנֶּ֣נִּֽי(Hineni,22:1,7,11)。
●「上帝考驗亞伯拉罕」,「考驗」希伯來文 נָסָה,(讀音naw-saw’),和合本譯為「試驗」,台語漢字譯為「試」。
● 又可翻譯為「試探」,「他們又埋怨摩西說:『給我們水喝吧。』 摩西回答:『你們為甚麼埋怨?為甚麼要試探上主?』」(出埃及記17:2)
● 什麼時候該翻譯為「考驗」(試煉)?什麼時候該翻譯為「試探」?
二、漫長又沈默的苦路(22:3-8)
●「摩利亞山」,又被稱為「上主的山」,也稱為「錫安山」。
● 摩利亞之路對亞伯拉罕來說是一步步的「苦路」。
● 希伯來書認為亞伯拉罕是以「情願」(希伯來書11:17)的態度來相信上帝。
● 孩子問說:「獻祭的羔羊在哪裡呢?」父親的內心一定很刺痛。
● 這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更顯出對上帝的「信心」是何等的重要。
三、觀看到什麼?(22:9-14)
● 以撒被綁起來獻祭,安靜無聲,這太不可思議了。
● 以色列人以「贖回」的方式,取代以活人獻祭的方式(參考出埃及記34:19-20)。
● 絕望中亞伯拉罕看到什麼?
四、重申立約(22:15-19)
● 他們主僕四個人一起回家去,是在表示他們一起來,一起回家,是個圓滿的結局。
我們可以從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中,可以反省到很多信仰課題:「被上帝遺棄」的感受
● 往摩利亞山的路上是黑暗的,上帝似乎遠在天邊,靜默不語。
● 這條摩利亞之路似乎就是等同「被上帝遺棄之路」。
●「苦難一定會改變我們,但不一定會使我們變得更好。」
● 苦難可以試驗我們的信心
●「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各書1:3-4)
● 聖十架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靈魂的黑夜》
● 靈修神父盧雲(Fr. Henri Nouwen)「缺席的牧養」。
● 「牧師的牧師」陶恕則稱之為「長夜的牧長」。
● 耶穌在十字架上吶喊著:「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馬可福音15:34)
問題討論:
1. 你有經歷被上帝遺棄,走過「摩利亞之路」的寂靜道路嗎?
2. 從亞伯拉罕、以撒的身上,你看到他們如何展現出「信心」?
3. 上帝所預備的羔羊已經在那裡了,只是亞伯拉罕尚未「舉目觀看」。我們該如何觀看到上帝所預備的?
Harmensz Rembrandt van Rijn (Dutch painter, 1606-1669),
"Sacrifice of Isaac" (1635), oil on canvas,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Russia
耶和華以勒
2020.10.11台北濟南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創世記22:1-19
亞伯拉罕一生的考驗還真不少,沒有子嗣對當時的他就已經歷經廿五年的考驗。有人認為此時以撒是卅七歲,這是從創世記廿三章第一節莎拉過世的年齡來推算。但我們無法確切知道此時,以撒的年紀,只能從以撒可以背負「獻祭用的木柴」來看,他至少是年輕力壯的青年人。總之,亞伯拉罕好不容易等到孩子長大可以建立下一代的年齡時,上帝卻要他將獨生子以撒獻祭。
根據申命記第十八章九至十四節來看,我們就會發現早期的迦南地曾流行著獻兒女為燔祭的宗教祭典。以色列人民中間也有人「入境隨俗」,提倡這種不人道的迦南祭典,所以摩西的法律就明文規定說:「你們進入上主—你們的上帝所要賜給你們的土地之後,不要隨從當地各民族的邪惡習俗。你們不可把兒女放在祭壇上焚燒...。」(申命記18:9-10)
如果我們再看士師記第十一章,記載士師耶弗他曾對上帝許願說:「如果你使我戰勝亞捫人,我凱旋歸來時,一定把第一個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的人獻給你,把他當燒化祭獻上。」(士師記11:30-31)結果他戰勝亞捫人凱旋回家時,第一個從家門出來迎接耶弗他的人竟然是他自己的女兒。但是他因為已經許願了,所以就照所許的願去行(參考士師記11:34-40)。可見將兒女放在祭壇上焚燒獻祭,影響以色列人非常深遠。如今,聖經通過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事件,以及摩西法律的命令,要讓我們知道將兒女獻祭的事,不是耶和華宗教應該有的作法。這也是凸顯耶和華宗教和迦南宗教的不同。
上帝透過先知耶利米曾明說:「為巴力造祭壇,在上面焚燒自己的兒女作牲祭。我從沒有命令他們這樣做;我連想也沒有想過這種事。」(耶利米書19:5)上帝從沒有真的要亞伯拉罕獻以撒為祭。上帝一開始就預備了另一個祭牲,是兩角被扣住的公羊,就在附近。但在亞伯拉罕帶著他的獨生愛子攀上山頂之前,他並不知道上帝早已經有預備。就是不知道上帝的計畫或預備,這對亞伯拉罕來說才是信心最大的考驗。
現在讓我們來看所讀的經文內容:
一、考驗或試探?(22:1-2)
1 過了些時候,上帝考驗亞伯拉罕。上帝呼喚他:「亞伯拉罕!」他回答:「我在這裏!」2 上帝說:「要帶你的兒子,就是你所疼愛的獨子以撒,到摩利亞去,在我將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當作燒化祭獻給我。」
面對上帝的呼召,亞伯拉罕回答說:「我在這裏!」希伯來語為 הִנֶּ֣נִּֽי(Hineni,22:1,7,11)。當先知以賽亞在做禮拜時,聽到上帝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先知以賽亞回答:「我在這裏,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8)也是這個字。
希伯來語הִנֶּ֣נִּֽי(Hineni,22:1,7,11)在此出現三次,這語詞是當時僕人的常用語。一個孩子向父母,或僕人向主人,表示自己在敬候聽命,含有「為你效勞」的意思。在第一、七、十一節出現三次“Hineni”,無論是對上帝、以撒、使者的回應上,亞伯拉罕都是敞開自己,如同僕人的謙卑等候主人的指示。
第一節說「上帝考驗亞伯拉罕」,「考驗」這個字的希伯來文 נָסָה,(讀音naw-saw’),和合本譯為「試驗」,台語漢字譯為「試」。但是也常翻譯為「試探」,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來到曠野沒有水喝,出埃及記記載「他們又埋怨摩西說:『給我們水喝吧。』 摩西回答:『你們為甚麼埋怨?為甚麼要試探上主?』」(出埃及記17:2,參考17:7)
聖經記載許多上帝所使用的人,每個人都有經過「考驗、試探」。除亞當、夏娃經歷試探之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也經過試探。耶穌的門徒彼得經歷過走在水面上的恐懼試探,經歷過三次不認主的勇氣試探,經歷過是否接納外邦人的律法試探。就連道成肉身的耶穌也在曠野經歷魔鬼的試探,甚至也經歷群眾擁戴他做王的試探。
同樣一個希伯來文,可以翻譯成「考驗」(test)、試煉(trials),甚至也可以翻譯為試探(temptations)。這種情況也出現在新約希臘文πειρασμός(peirasmos)裡面。[馬太福音6:13(和合本)、哥林多前書10:13(和合本、現中本)譯為「試探」(temptations);彼得前書1:6(和合本、現中本)譯為「試煉」(trials)。同樣一個字,雅各書1:2,12在和合本聖經的翻譯各不同,一個翻譯「試煉」(1:2),一個翻譯「試探」(1:12)。]
什麼時候該翻譯為「考驗」(試煉)?什麼時候該翻譯為「試探」?
我的看法是,出於撒但的動機是要我們跌倒失敗,則翻譯為「試探」;出於上帝的動機要我們磨練成長,則翻譯為「試煉」或「考驗」。
在此,翻譯為「考驗」或「試驗」,是因為上帝的動機是好的,是為了要讓亞伯拉罕的信心與靈性得以提升。
如果出於撒但的動機,就是要使人離開上帝,走向滅亡(參考雅各書1:15;彼得前書5:8)。換言之,上帝的考驗是為了提昇人的信仰層次;而魔鬼的試探帶給人的是誘惑,使人離開上帝,走向滅亡。在此我們看到上帝的目的,是為了要提昇亞伯拉罕的信仰層次,而進行一項艱難的信心考驗,要亞伯拉罕將他的獨生子以撒獻祭。
為何說是艱難的信心考驗呢?從亞伯拉罕受上帝呼召,離開故鄉、親族,和父親的家,當他回應這個呼召時,就已經是無退路了。亞伯拉罕到了一百歲好不容易才有以撒,他剛覺得人生有所依靠,但是上帝卻要求他將以撒獻祭,頓時之間,亞伯拉罕又失去依靠。上帝如此的考驗人,是要人不要將希望寄託或依靠在人的身上,而是要人全心全意的仰望上帝的帶領。
這對年老的亞伯拉罕是一項艱難的信心考驗,對我們也是。臺灣人有個觀念「養兒防老」,養孩子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將來老的時候有人可以照顧自己。事實上我們要知道,子女是上帝給父母的恩賜,是上帝所託付給父母的,絕對不是父母的私有物,而父母更不可將希望依靠在人的身上。現在上帝要求亞伯拉罕將他在年老時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兒子以撒,將之殺死獻在祭壇上做祭品,這簡直是要讓他原本認為年老時的依靠也斷絕!上帝要他這樣做,就是要考驗亞伯拉罕,不要將希望寄託或依靠在人的身上,而是要人全心全意的仰望上帝的帶領。
二、漫長又沈默的苦路(22:3-8)
3 第二天一早,亞伯拉罕劈好獻祭用的木柴,放在驢背上,帶著以撒和兩個僕人,一起往上主指示他的地方去。4 第三天,亞伯拉罕遠遠地看見那地方。5 於是他對僕人說:「你們跟驢留在這裏;我帶孩子到那邊敬拜,然後再回到這裏來。」6 亞伯拉罕叫以撒背上獻祭用的木柴,自己手裏拿著刀和火種。父子兩人走著,7 以撒叫聲:「爸爸!」 亞伯拉罕回答:「我兒,甚麼事?」 以撒問:「火種和木柴都有了,獻祭的羔羊在哪裏呢?」8 亞伯拉罕回答:「我兒,獻祭的小羊上帝會親自預備!」兩人又繼續往前走。
亞伯拉罕接到上帝的指示之後,第二天一早就預備好物品出發。我們看到亞伯拉罕對上帝的吩咐似乎沒有提出抗議或質疑;我們也不清楚亞伯拉罕是如何對以撒和莎拉解釋他的「呼召」,我們只看到以撒只知道要跟父親亞伯拉罕出遠門,是要到一個地方去獻祭給上帝,但獻祭最重要的祭品卻沒有預備,以撒更不知到自己就是祭品。而亞伯拉罕肯定也沒有向莎拉說明,否則莎拉一定會阻止。
獻祭的山即「摩利亞山」,又被稱為「上主的山」,也稱為「錫安山」。這樣的稱呼反映出來自南北國的不同文獻。北國以色列稱耶路撒冷的聖殿山為「摩利亞山」,南國猶大則稱為「錫安山」。
後來耶路撒冷的聖殿就是建造在這座山的上面,今日這個山頭上已經沒有聖殿,而是回教金頂清真寺。這座山離亞伯拉罕所居住的地方似乎有一段距離,所以他們走了三天才到。在曠野走三天的路程,本身就是一種心靈上的考驗,因為在這段時間亞伯拉罕隨時可以向上帝表達抗議,也可以隨時返回。每走一步,以撒的生命就越短一步,這段路對亞伯拉罕來說是一步步的「苦路」。明明知道會死,還是順服的前進。就像耶穌走向十字架的道路一樣,明明知道會死,還是順服上帝的旨意前進。
當耶穌在面對十字架死亡的「苦路」之前,他在客西馬尼園祈禱說:「阿爸,我的父親哪,你凡事都能。求你把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馬可福音14:36)而且是來回三次(參考馬可福音14:41),你可以體會到嗎?那是一種面對死亡的生命掙扎嗎?亞伯拉罕沒有讓他內心的掙扎與痛苦告訴以撒,以撒也沒有將他的內在感受告訴亞伯拉罕。
新約希伯來書的作者認為亞伯拉罕是以「情願」(希伯來書11:17)的態度來相信上帝,「他認為上帝能夠使以撒從死裏復活」(希伯來書11:19)。希伯來書的作者要告訴我們,亞伯拉罕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因此他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
就在亞伯拉罕和以撒父子二人上山時,以撒才說了第一句話:「火種和木柴都有了,獻祭的羔羊在哪裡呢?」以撒會問這樣的話,代表他知道什麼是獻祭、敬拜上帝,甚至他也清楚迦南人將兒女放在祭壇上焚燒的獻祭風俗。所以,從他問的這一句話來看,他在懷疑自己是否是祭物。
走了一天漫長又沈默的苦路,這條路對一位將要喪失孩子的父親來說,內心一定非常的煎熬與痛苦。當孩子問說:「獻祭的羔羊在哪裡呢?」作為父親的內心一定很刺痛,我們讀這一段經文時,需要停下來、靜下來感受到亞伯拉罕內心的刺痛。當你靜下來感受到亞伯拉罕的痛,你才能體會出「上帝會親自預備!」這句話的重量,這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就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才更顯出對上帝的「信心」是何等的重要。因為「信心」才能乘載生命,才能獲得救贖,這就是使徒保羅所體驗到的真理——「因信稱義」(參考羅馬書5:1;9:30)。
三、觀看到什麼?(22:9-14)
9 他們來到上帝指示亞伯拉罕的地方,亞伯拉罕開始建造祭壇,把木柴堆在上面,把自己的兒子綁起來,放在堆著木柴的祭壇上面,10 然後舉刀要殺兒子。11 但是上主的天使從天上喊他:「亞伯拉罕!亞伯拉罕!」 他回答:「我在這裏!」12 天使說:「不要下手,不可傷害孩子!現在我知道你敬畏上帝;因為你沒有把自己的兒子,就是你的獨子,留住不給他。」13 亞伯拉罕向四周觀看,看見了一隻公羊,兩角纏在樹叢裏。他走過去把牠解下,拿牠代替兒子作燒化祭。14 於是亞伯拉罕稱那地方為「耶和華以勒(「耶和華以勒」意思是「上主會預備」或「上主會看顧」。)」;到今天人家還說:「在上主的山上,他會預備(「預備」或譯「看顧」。)。」
我們看到以撒被綁起來獻祭,他沒有反抗、沒有掙扎,甚至安靜無聲,這太不可思議了,我覺得以撒的信心不會輸亞伯拉罕,或許是從他的父親身上所學到的。
當亞伯拉罕準備舉刀殺以撒獻祭時,天使叫亞伯拉罕不可傷害孩子,並且說「現在我知道你敬畏上帝」。「敬畏上帝」,這表示人是以「阿們」(實實在在)的心來回答上帝,這是生命生死之重的問題,不是開玩笑、隨便或輕視的問題。
這事件也讓我們清楚知道,孩子與生命都屬於上帝的,不屬於他人,每當我們看到社會事件裡父母帶著孩子一起自殺或是剝奪孩子的生命,都非常難以接受,聖經透過這故事在表明孩子與生命都屬於上帝的,任何人不得剝奪之。
在此,我們看到亞伯拉罕已經通過信心的考驗,他的信仰層次也提昇了。就像前面所講的,「考驗」或「試煉」是出於上帝,是因為上帝的動機是好的,是為了要讓我們的信心與靈性得以提升。
這段記載,也要交代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上帝並不要我們把人的生命作為祭品。這使得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與當地迦南人的信仰有一個很明顯的分別。以色列人後來就用「贖回」的方式,取代以活人獻祭的方式(參考出埃及記34:19-20)。甚至後來也發展出以利未人作為「代替以色列人的長子」,來回應出埃及記十三章十二節所說「長子和頭胎的牲畜都屬於上主」的命令。
這裏出現二次「舉目觀看」(創世記22:4, 13),第一次是亞伯拉罕要出發前仰望摩利亞山的方向,第二次是聽到上帝使者阻止殺害以撒之後觀看到上帝所預備的羔羊。
上帝所預備的羔羊不是忽然間出現在樹欉裡,而是早就在亞伯拉罕他們抵達之前就在那裡,只是亞伯拉罕只關注在自己與孩子的身上,而沒有看到上帝已經預備好的環境與羔羊。這隻羔羊顯然是在那裡有一段時間,以至於體力耗盡,沒有發出聲音。
這一段記載,也使我們知道上帝憐憫祂的僕人,祂會親自預備一隻羊羔來贖回世人所犯的罪。所以,早期以色列人每年的贖罪日(猶太新年),大祭司都會取羊羔獻祭,象徵這隻羊羔代替全體選民的罪。同樣地,上帝親自成為人,就是耶穌基督,祂受釘死在十字架上,也是為了贖回所有人的罪。聖經說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羔羊,除掉世人的罪的!」(約翰福音1:29),所以,人通過信靠基督,就會得拯救。同樣地,亞伯拉罕在信仰上最偉大的地方,他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沒有絲毫的懷疑。換言之,人也可以像亞伯拉罕一樣,通過對上帝的信心和依靠,也能夠得到上帝救贖的應許。
四、重申立約(22:15-19)
15 上主的天使第二次從天上喊他:16 「上主說:『你既然做了這件事,沒有把你的獨子留下來不給我,所以我指著我自己的名發誓,17 我要賜福給你,要給你許許多多的子孫,像天空的星星、海灘的沙粒那麼多;你的後代將征服敵人。18 地上萬國都要因你的後代蒙福,因為你遵從我的命令。』」19 亞伯拉罕回到他僕人那裏,他們就一起回到別是巴,就是亞伯拉罕居住的地方。
在此聖經作者說出亞伯拉罕確實有依照他與上帝之間的「約」去行,所以上帝也確實依照祂對亞伯拉罕的承諾賜福給亞伯拉罕。我們可以說這一段話就是將亞伯拉罕的族長歷史作了一個總結,從他受呼召開始,上帝對他的應許起,到現在他通過上帝對他的考驗止,上帝的應許絲毫都沒有改變過。換句話說,上帝是個守約的上帝,上帝所應許給他的一切必定會應驗。只要人對上帝有信心,上帝一定會實現祂對人的應許。
第十九節說他們主僕四個人一起回家去,是在表示他們一起來,一起回家,是個圓滿的結局。對上帝有信心的人的結果,就是如此。
我們可以從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中,可以反省到很多信仰課題,例如:如何杜絕文化中的惡習,如何面對信仰的操練,順服的態度,察覺上帝的呼召與心意等等課題。但我們比較少談到「被上帝遺棄」的感受,今天我們就來談這一點就好:
上帝對亞伯拉罕說:「要帶你的兒子,就是你所疼愛的獨子以撒,到摩利亞去,在我將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當作燒化祭獻給我。」(創世記22:2)
往摩利亞山的路上是黑暗的,因為當亞伯拉罕踏上這條路,就表示他要放棄心中的最愛。行在黑暗中,上帝似乎遠在天邊,靜默不語。
在亞伯拉罕的心裡,這條摩利亞之路似乎就是等同「被上帝遺棄之路」。就像耶穌走上十字架之路,祂感受父上帝似乎離他而去,對祂而言十字架之路也如同「被上帝遺棄之路」。上帝似乎與自己的話語相互矛盾,祂應許發動救恩,如今卻在漫漫長路上似乎置之不理。
我們體會到走在黑暗中是什麼感覺。有時我們走在黑暗中,卻無論如何都不肯放棄,是信心使我不肯放棄嗎?我不知道!但我深信,有一種信心可以透過苦難和黑暗改變我們的生命,這信心的特色不是沒有任何的疑惑,而是緊抓住應許不放。
「苦難一定會改變我們,但不一定會使我們變得更好。」我們會主動讀經、主動禱告,但不會主動尋找苦難。然而,生命中必有苦難會找上我們。經過層層的試驗,這些苦難的經驗,使我們真正的價值觀、委身的使命以及鍛鍊過的信心顯露出來。
苦難可以試驗我們的信心,雅各說:「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各書1:3-4)
往摩利亞山之路是黑暗的,對亞伯拉罕來說前方將會是應許的幻滅,但忍耐就是只能憑信心走下去。憑信心不等於胸有成竹,相反的,是完全的軟弱無助,是在懷疑中仍然忍耐。但是,懷疑不一定都是好事。懷疑會妨礙祈禱,會困擾我們,使我們陷入信心的危機。苦難中最痛苦的就是孤單。別人可以安慰我、支持我、同理我,但是沒有人可以代替我走摩利亞山之路。
我們被呼召在祈禱未蒙應允時要忍耐,也被呼召似乎失去一切時要忍耐。在苦難來臨時,亞伯拉罕沒有跑掉或逃避,走在摩利亞山之路,他還抱著一絲希望,盼望應許他的上帝顯現。在看來完全無助又無機會的時刻,僅存的就是對上帝的信心。
說實在的,苦難、試驗仍羈絆著遭受試煉的人不放。走在摩利亞山之路正考驗著我們對上主的信心。
為了要使你與上帝的關係更加成熟、緊密,上帝會以一段看似分離或似乎被離棄的時期來考驗你。十六世紀重要的靈修者聖十架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描述那些屬靈的黑暗、存疑、與上帝疏離的日子為《靈魂的黑夜》(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近代著名的靈修神父盧雲(Fr. Henri Nouwen)稱之為「缺席的牧養」,上一個世紀被稱為「牧師的牧師」陶恕(Aiden Wilson Tozer)則稱之為「長夜的牧長」。
每個人都會經歷生命的低潮或考驗,這條摩利亞之路似乎就是等同「被上帝遺棄之路」,也如同耶穌的「苦路」,如同耶穌在十字架上吶喊著:「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馬可福音15:34)
但不要忘了,在摩利亞山上的情景,上帝不要你傷害自己所愛的人,不要你傷害自己。上帝要你如亞伯拉罕注意聽祂的聲音,因為祂喚醒亞伯拉罕,祂也會喚醒我們。不僅喚醒我們,上帝也要我們如亞伯拉罕將眼光從我們的問題轉移開來,看上帝所預備的羔羊。上帝所預備的羔羊,不是突然間跑到樹欉被纏住,在亞伯拉罕與以撒還沒到山上時,上帝所預備的羔羊已經在那裡了,只是亞伯拉罕尚未「舉目觀看」。記住!耶和華以勒的神,早已經在你走在人生的「摩利亞之路」時,祂已經為你預備了。
問題討論:
1. 你有經歷被上帝遺棄,走過「摩利亞之路」的寂靜道路嗎?
2. 從亞伯拉罕、以撒的身上,你看到他們如何展現出「信心」?
3. 上帝所預備的羔羊已經在那裡了,只是亞伯拉罕尚未「舉目觀看」。我們該如何觀看到上帝所預備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