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使徒行傳3:1-26奉耶穌基督的名


奉耶穌基督的名
2019.7.7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使徒行傳3:1-26

一、彰顯上帝的愛(3:1-10)

路加記載耶穌在重要的服事前都會祈禱,總共有七次。
無論早晨、中午、晚上,我要向他悲歎申訴;他一定會垂聽。(詩篇55:17)
敬虔猶太人,從一日三次祈禱,到一日五次、七次祈禱(詩篇119:164)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偽善的人,喜歡在會堂裏或十字路口站著禱告,故意讓別人看見。(馬太福音6:5)

乞丐與「美門」,形成極大的對比與諷刺。
彼得和約翰實踐「新的誡命」,這正是基督教會重要的記號。

金銀我都沒有,但是我要給你我所有的: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命令你,起來走!(使徒行傳3:6)
從只想倚靠金錢來生活的態度,改變成盼望生命的得救。

二、因著耶穌基督的名(3:11-16)

你們殺了生命之主;但是上帝使他從死裏復活了。我們就是這事的見證人。(使徒行傳3:15)
我是使徒保羅。我作使徒不是由於人的選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穌基督和那使他從死裏復活的父上帝指派的。(加拉太書1:1)

你們所看見所知道發生在這個人身上的事都是由於信了他的名。(使徒行傳3:16)

三、脫離無知、轉向上帝(3:17-26)

猶太人的「無知」(ἄγνοια),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無知」是指「被遮蔽」,愚昧、無知就是「罪」。
心地黑暗,跟上帝所賜的生命隔絕了;因為他們全然無知,剛愎自用。(以弗所書4:18)
所以,你們的行為要謹慎。不要像無知的人,要像智慧的人。(以弗所書5:15)
悔改的實質內涵,是要去除「無知」。

這一章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與教導:

一、實踐新的誡命,是基督教會重要的記號

彼得和約翰的醫治跛腳的乞丐,彰顯出對上帝的愛,也是敬虔信仰的重要記號。
欺壓窮人等於侮辱創造主;憐憫貧寒就是敬虔的行為。(箴言14:31)
在父上帝眼中,那純潔沒有缺點的虔誠便是:照顧苦難中的孤兒寡婦和保守自己不受世界的腐化。(雅各書1:27)
在我們的處境之下,哪些人需要我們伸出代表基督愛的雙手?

二、教會是以耶穌基督的名所建立的,而不是為了紀念人

誰可以叫人起來「走」?誰可以使人的生命得「醫治」?

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4:12)

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馬可福音10:44)

問題討論:
1.這一章記載彼得和約翰如何實踐「新的誡命」?
2.在我們個人的處境下,你是否看到身旁需要你伸出援手的鄰舍?
3.「無知」就會與上帝隔絕,我們該如何避免「無知」?

講道篇

奉耶穌基督的名
2019.7.7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使徒行傳3:1-26
前兩章我們知道基督教會的誕生,是由於聖靈的能力充滿在耶穌基督的門徒身上,使他們得以勇敢地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並且他們同心合意過著團契生活,頌讚上帝,跟人人保持和睦的關係,所以,主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
現在我們所讀的使徒行傳第三章,是描述發生在耶路撒冷聖殿裡面,從門徒身上所發出的一股極大的力量,這力量就是聖靈同在的最好見證。他們不但會行神蹟,而且更加勇敢地見證復活的耶穌就是猶太人一千多年以來所期盼的基督(彌賽亞)。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一、彰顯上帝的愛(3:1-10)
1有一天,下午三點禱告的時間,彼得約翰上聖殿去。2在那叫美門的地方有一個生來跛腳的人;他天天被人抬來放在門口,向進聖殿的人求乞。3他看見彼得約翰要進聖殿,就求他們施捨。4他們注目看他;彼得說:「你看我們!」5他就留神看他們,希望得些甚麼。6彼得對他說:「金銀我都沒有,但是我要給你我所有的: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命令你,起來走!」7於是彼得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那個人的腳和踝骨立刻有了力氣,8就跳起來,站直了,開始走路。然後他跟他們一起進聖殿,邊走邊跳,頌讚上帝。9大家看見他一面走路,一面頌讚上帝;10他們一認出他就是坐在聖殿的美門口求乞的那個乞丐,就對所發生的事大感驚異。

耶穌是重視祈禱的人,在路加福音的記載裡,路加記載耶穌在重要的服事前都會祈禱,總共有七次,其他的福音書作者則沒有這樣的記載。路加告訴我們,耶穌在受洗前祈禱。耶穌名聲日益遠播時,他退到曠野祈禱。在挑選十二門徒之前也祈禱。耶穌問門徒說:「你們說我是誰?(9:20)也祈禱。在山上變貌時,則正在祈禱中。在此,我們看到耶穌要教導門徒主禱文時,也先祈禱。最後,我們看到耶穌在被捕之前,他在客西馬尼園中也在禱告。換言之,作者路加讓我們看見這位道成肉身的耶穌,是活在祈禱的生活中。在此,我們也看到耶穌的門徒也過著祈禱的生活,他們在下午三點祈禱的時間來到聖殿祈禱。
當時敬虔的猶太人,一日有三個祈禱的時間,詩人就這樣說:「無論早晨、中午、晚上,我要向他悲歎申訴;他一定會垂聽。(詩篇55:17)先知但以理被敵人陷害時,仍然一日三次朝向耶路撒冷祈禱(參考但以理書6:10)。每日三次祈禱是在早上九時,中午和下午三時,不限任何地點,他們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定時祈禱,但是他們覺得在會堂或聖殿裡則是更好。猶太人被擄歸回之後,開始成為每日五次的祈禱,增加日出(早上六時)及日落(下午六時)。根據詩篇一一九篇一六四節,一日七次祈禱,即增加起床及睡前。
耶穌的時代有許多法利賽人喜歡利用早上九時,中午和下午三時這三個祈禱時間站在路口大聲祈禱,來炫耀自己的敬虔。但是,耶穌基督對這種假敬虔很不以為然,所以耶穌就教導門徒說:「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偽善的人,喜歡在會堂裏或十字路口站著禱告,故意讓別人看見。(馬太福音6:5)換言之,真正敬虔、對上帝祈禱的人,不會炫耀自己,而是對底層、對人的苦難有憐憫,彰顯出上帝的愛。
經文裡面記載這乞丐是坐在聖殿的東邊的正門口,這個門打造得非常精緻,又以黃金、寶石裝飾的非常美,因此又被稱為「美門」,因此大多數的人喜歡從這個非常豪華的門進入聖殿,所以這位乞丐天天被人抬來放在門口,或許可以因此得到更多人的關愛,可以獲得更多的金錢幫助。
二千年前的乞丐,他們通常是身體有缺陷的人,如瞎眼、跛腳或者是孤苦無依的老人或寡婦,沒有人會找這些人工作,所以,他們常常要看人的眼色來過日子,這是很不得以的事。而且,根據摩西的律法規定,殘疾的人不能進入聖殿敬拜上帝,因此這個乞丐只能在門口外。所以,當時的乞丐除了肉體欠缺,在心靈上更是欠缺。
乞丐與非常美麗的「美門」,形成極大的對比與諷刺。當我們的教會門口也有這樣的乞丐時,我們會怎麼做呢?
彼得和約翰的做法,就像耶穌講過的比喻「好撒馬利亞人」的做法,彼得和約翰不是像利未人、祭司的做法,視而不見,見死不救,他們是「注目」看這位乞丐。作者路加的記載,已經在告訴我們,耶穌的門徒在耶穌復活升天後,他們確實遵照耶穌的教導,至少他們所做的正是在實踐「好撒馬利亞人」的教導。有看到嗎?他們更是在實踐「新的誡命」,他們進聖殿祈禱,是實踐對上帝的愛,而他們幫助這位倒臥的乞丐是實踐「愛人如己」的誡命,換言之,作者路加透過這段記載在表明門徒遵照耶穌的話語,實踐「新的誡命」,這正是基督教會重要的記號。
特別是在實踐愛人如己這一件事情上,所行的神蹟,更是聖靈與門徒同在,使他們有能力行醫治的神蹟。這件神蹟在當時造成極大轟動,因為根據使徒行傳四章十六節所說,猶太最高議會(猶太公會)不僅沒有否認,還承認這是一件神蹟,而且凡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為何會有「神蹟」?我認為因為有「愛」。門徒在美門口實踐「新的誡命——愛上帝、愛人如己」,他們不是為了彰顯自己,而是為了實踐「愛」的信仰。昨天下午盧俊義牧師舉行新書分享會,在《伸出你的手》一書中分享卅三個充滿「愛」的生命故事,愛帶來啟發生命的力量,啟發我們放棄自我中心,學習基督的愛超越自己。「愛」雖然不是基督徒的專利,卻是教會與基督徒必須要實踐的信仰呼召,因為耶穌以他的生命做為榜樣,來呼召我們實踐「新的誡命——愛上帝、愛人如己」。
但是,為甚麼神蹟停止了呢?有人就如此問我。我認為「神蹟有沒有停止過」,只是以其他的方式出現。例如,現在的醫生或外科醫生所能作到的事,在使徒時代可能被視為神蹟了。我曾經聽過一位很知名的腦神經外科的權威說過一句話:「當我看到我的拇指時,我就確定有上帝,因為裡面豐富的神經,不是人所能製造出來的。」換言之,上帝向人啟示新的真理和新的知識,使人可以藉著那啟示,仍然在施行神蹟。如果肉體上得醫治是一種神蹟,那麼我要說一個人悔改,心靈得醫治更是神蹟。
請特別注意第六節,這一節是這段神蹟故事中,最要緊的中心主題:「金銀我都沒有,但是我要給你我所有的: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命令你,起來走!(使徒行傳3:6)當彼得對他說「金銀我都沒有」時,我想這位乞丐一定很失望,因為他最需要的是金銀。但是,彼得緊接著說要給這位乞丐他所有的一切,就是「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句話,因為這句話是整本使徒行傳最重要的一句話。這句話同時也是建立基督教會最重要的一句話,也就是基督教會是用「耶穌基督的名」來建立的,目的是要宣揚復活的耶穌基督。
這就是為甚麼長久以來,長老會的一信仰傳統,不用人的名字來建立教會,恐怕我們紀念人的名字,卻忘記耶穌基督的名。我們長老會的創始者約翰٠加爾文在去世之前,就立下遺囑交代,不可在他的墓碑刻上他的名字,因為他不希望後代為了紀念他,卻將耶穌基督的名字給遺忘了。1564527日加爾文安息,享年不到55歲。葬在一般公墓布蘭巴拉(Plain-Palais)中,墳墓上沒有碑石作爲標誌。
彼得對這位乞丐所說的這句話,也同時在表明他的信仰告白。因為他很清楚不是自己有何能力,而是因著耶穌基督,他才能得到聖靈充滿的力量,吩咐這位跛腳的乞丐起來。
這位跛腳的乞丐可以起來行走,表面是一項神蹟。但是我們要知道,更大的神蹟乃是改變一個人的生命的態度。原本這位乞丐的生命是沒有盼望,每天只能看人的臉色,所期待的就是金錢。但是,現在靠著耶穌基督的名,他可以自立,可以站起來,從此之後不用在看人的臉色來過日,他變成一位有活潑生命的人。所以,他和彼得一起進聖殿敬拜上帝,這也是他出生以來第一次踏入聖殿。這就要讓我們知道,當一個人將原本只想倚靠金錢來生活的態度,改變成盼望生命的得救時,這樣的改變不是人的力量所能達到的,這樣的力量必定是來自賞賜生命的上帝的成全。這樣的改變,對我來看就是最大的神蹟。果然,在第三章第十節記載,眾人一認出他就是平素坐在聖殿的美門口求乞的那個乞丐時,就對所發生的事大感驚異。

二、因著耶穌基督的名(3:11-16)
11所羅門廊下,那個人緊緊地拉著彼得約翰;在場的人很驚訝,都跑去看他們。12彼得看見這許多人,就對他們說:「以色列同胞們,何必為這一件事驚奇呢?為甚麼直盯著我們呢?你們以為我們是憑著自己的能力或虔誠使這個人走路嗎?13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就是我們祖先的上帝,已經榮耀了他的僕人耶穌;這耶穌你們把他交給官府,彼拉多決定要釋放他,你們反而在彼拉多面前背棄他。14他是聖潔公義的,你們卻棄絕他,要求彼拉多把一個殺人犯釋放給你們。15這樣,你們殺了生命之主;但是上帝使他從死裏復活了。我們就是這事的見證人。16這耶穌的名所發出的能力使這跛腳的有了力氣。你們所看見所知道發生在這個人身上的事都是由於信了他的名。因為他信耶穌才使他完全好了起來;你們大家也都看見了。

接著來看第十一至廿六節,這一段是彼得有記載的第二篇講道的摘要。彼得在這段主要見證耶穌基督乃是上帝在以色列族長時期,就已經預言的彌賽亞,但這位彌賽亞、救主卻被以色列選民所背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彼得這一篇講道摘要的重點是在第十五節,「你們殺了生命之主;但是上帝使他從死裏復活了。我們就是這事的見證人。」這句話也是早期教會最重要的信仰告白,所以,在使徒保羅的書信裡,對於耶穌基督的復活見證,更是保羅教導的重點。被視為保羅書信的第一封信《加拉太書》,使徒保羅就表明自己是蒙復活的耶穌所呼召:「我是使徒保羅。我作使徒不是由於人的選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穌基督和那使他從死裏復活的父上帝指派的。(加拉太書1:1)
此外,彼得在此提醒眾人,人將因為信耶穌基督的名得到能力,這種能力可以使人的生命得到重新與改造,就像這位跛腳的乞丐所經歷的一樣:因著耶穌基督的名,從此開始新的生命。因此,彼得強調說:「你們所看見所知道發生在這個人身上的事都是由於信了他的名。(使徒行傳3:16)

三、脫離無知、轉向上帝(3:17-26)
17「那麼,朋友們,我曉得你們和你們的長官那樣對待耶穌是出於無知。18上帝早已藉著先知們預言基督必須受苦;這預言果然實現了。19所以,你們要悔改,轉向上帝,他就赦免你們的罪。20這樣,主會賜給你們靈力更新的日子;同時,他會差遣耶穌,就是他已經為你們選定的基督來。21基督必須留在天上,直到萬物更新的時候;這是上帝在古時藉著他的聖先知所宣佈的。22摩西說過:『主─你們的上帝要從你們同胞中為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他興起我一樣(「為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他興起我一樣」或譯「為你們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他向你們說的話,你們都得聽從。23不聽從這位先知的話的人要從上帝的子民中除滅。』24所有傳信息的先知們,包括撒母耳和他的後繼者,都宣佈這些日子所要發生的事。25你們是先知的繼承人;你們承接上帝與你們的祖先所立的約。上帝對亞伯拉罕說過:『我要藉著你的後代賜福給地上萬民。』26所以,上帝興起他的僕人,先差遣他到你們這裏來,賜福給你們,使你們每一個人都回頭,離開邪惡的道路。」

在使徒彼得的講道裡,他指出猶太人及猶太領袖們對於耶穌的「無知」(ἄγνοια),而使得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希臘文「無知」是指「被遮蔽」,可能是被他人遮蔽、誤導,可能是被謊言欺騙,被人自我中心遮蔽,愚昧、無知就是「罪」。因為人的愚昧、無知,背棄耶穌基督,可以對照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祈禱:「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路加福音23:34)耶穌祈求上帝赦免人的無知,而這無知殺害基督,殺害無辜的人。
若是我們繼續無知,我們就與上帝隔絕,使徒保羅就這樣說:「心地黑暗,跟上帝所賜的生命隔絕了;因為他們全然無知,剛愎自用。(以弗所書4:18)又說:「所以,你們的行為要謹慎。不要像無知的人,要像智慧的人。(以弗所書5:15)
因此,使徒彼得在講道的最後呼籲說:「所以,你們要悔改,轉向上帝,他就赦免你們的罪。(使徒行傳3:19)悔改的實質內涵,是要去除「無知」,我們要反省我們的無知是否攔阻救恩。基督徒需要培養具有判斷與辨識能力的屬靈智慧,並勇敢悔改「向無知說再見」(Farewell to Innocence)

這一章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信息與教導:

一、實踐新的誡命,是基督教會重要的記號
第六節是這一章的核心主題,「金銀我都沒有,但是我要給你我所有的: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命令你,起來走!(使徒行傳3:6)當彼得對跛腳的乞丐說:「金銀我都沒有」時,我想這位乞丐一定很失望,因為他最需要的是金銀。但是,彼得緊接著說要給這位乞丐他所有的一切,就是「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
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句話,因為這句話是整本《使徒行傳》最重要的一句話。這句話同時也是建立基督教會最重要的一句話,也就是基督教會是用「耶穌基督的名」來建立的,目的是要宣揚復活的耶穌基督,實踐耶穌基督新的誡命。
從這一章經文裡,我們看到彼得和約翰的做法,就像耶穌講過的比喻「好撒馬利亞人」的做法,彼得和約翰不是像利未人、祭司的做法,視而不見,見死不救,他們是「注目」看這位乞丐。他們是在實踐「新的誡命」,進聖殿祈禱實踐對上帝的愛,幫助跛腳的乞丐是實踐「愛人如己」的誡命。
我們想想看,如果彼得給這位出生就跛腳的乞丐金錢,或許這乞丐可以溫飽一餐,但是對他的生命有何改變呢?我想沒有。猶太人認為對一個人最大的詛咒就是不能敬拜上帝,這位跛腳的乞丐從出生以來就無法進入聖殿,這對他而言就是最大的詛咒。所以,當他能夠走路時,他就跳舞、頌讚上帝,跟彼得進入聖殿。這對他而言,敬拜上帝比吃飽、比發大財更為重要。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使人的生命得到更新,是奉耶穌基督的名,而不是金錢。
彼得和約翰的醫治跛腳的乞丐,彰顯出對上帝的愛,這在早期教會是很重要的事,是實踐耶穌信仰的重要記號,也是敬虔信仰的重要記號。
聖經裡面就這樣說:「欺壓窮人等於侮辱創造主;憐憫貧寒就是敬虔的行為。(箴言14:31)雅各書也這樣說:「在父上帝眼中,那純潔沒有缺點的虔誠便是:照顧苦難中的孤兒寡婦和保守自己不受世界的腐化。(雅各書1:27)
愛他人是敬虔的表現,我們在這一段經文看到,耶穌基督的門徒到聖殿祈禱,看到一位跛腳且行乞的人,他們出於對上帝的敬虔,在苦難的人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他們向跛腳且行乞的人伸出援手給予協助。我們也可以想想,在我們的處境之下,周遭、工作及生活場域中,哪些人需要我們伸出代表基督愛的雙手。
從香港二百萬人走上街頭爭取民主自由之後,在七月一日在香港回歸中國廿二週年的紀念日,又有五十多萬人上街頭向中國示威遊行。但香港特首仍然強硬對待香港居民的民主訴求,且接連有四位年輕人在絕望下,以自殺表達對香港政府及背後的中共政權的抗議。有位輕生的年輕人留下字條說:「不是民選的政府是不會回應訴求」、「甚麼也改變不了的無力感令人煎熬」。七月五日有近萬民的香港媽媽站出來,說:「父母為你們擋子彈。」媽媽流著眼淚,不捨自己的孩子及年輕人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幾天,也有幾位香港年輕人逃到臺灣避難,我們也與香港教會有聯繫,讓他們知道臺灣教會可以提供避難的「逃城」。
香港「反送中」抗爭過程中,許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香港許多教會及機構已經啟動協助機制。在臺灣的港生、港人也產生焦慮、驚恐、不安、絕望,睡眠也發生障礙,我們及總會也設法要幫助他們。特別請我們教會陳喬琪長老帶領專業的醫療團隊來協助,五年前我們臺灣318太陽花學運時,他們協助過壓力創傷的學生,是很有經驗的。
實踐新的誡命,是基督教會重要的記號。當我們實踐耶穌愛的教導時,才能彰顯出上帝的愛「道成肉身」臨到這世間。願上帝憐憫,願上帝的公義與愛形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二、教會是以耶穌基督的名所建立的,而不是為了紀念人
誰可以叫人起來「走」?誰可以使人的生命得「醫治」?不是彼得、不是約翰,他們二人只是主的門徒、主的器皿,他們很清楚不是奉自己的名或他人的名,而是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
我很喜愛薩爾瓦多殉道者奧斯卡.羅梅洛總主教的一句祈禱詞:
「我們可能永遠看不到完工,這就是建築大師與工人的不同。我們是工人,不是建築大師,是僕人,而不是救世主。我們是傳講未來的先知,然而未來卻不屬於我們。」~奧斯卡.羅梅洛總主教
We may never see the end results, but t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ster builder and the worker. We are workers, not master builders; ministers, not messiahs. We are prophets of a future not our own.Archbishop Óscar Romero (1917.8.15-1980.3.24)
正如,使徒行傳所說:「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4:12)
基督教會存在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宣揚復活的耶穌基督,這也是基督教跟一般社團最大的差別所在。在一般社團裡面,常常注重排場與人事的安排。但是,在基督教會裡,我們只提耶穌基督的救恩,而且耶穌基督也教導我們,「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馬可福音10:44)長老教會很堅持這個傳統,就是不以人的名字來設立教會,原因就是要避免高舉人的名,卻忘記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
邱吉爾的曾孫強納森‧桑迪斯(Jonathan Sandys)和《基督教郵報》(The Christian Post)記者華勒斯‧亨利(Wallace Henley)聯合撰寫了一本邱吉爾傳記《神與邱吉爾》(God and Churchill),這本書鉅細靡遺記述了英國首相邱吉爾的一生與信仰。書中記載邱吉爾帶領英國打敗希特勒的殺戮、侵略,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英國國會為了紀念他,想為他在海德公園裡立一座銅像。這件事被邱吉爾知道之後,他馬上拒絕。他說:「如果你們可以保證小鳥不會在我頭上大便,我就同意。」其實,邱吉爾懂得不高舉人的名,只將一切榮耀歸給上帝。
很可惜地,今天有的教會信徒很喜歡在教會裡留下自己的名字,我想大概是怕後代忘記他的名字。所以,就將建廟的那一套拿來建教會,在廟宇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柱子、每片牆壁,或是重要器具都會寫上捐獻的人名和金額;所以,他們為了使信徒奉獻更多,就用此種方式來「引誘」會友奉獻。這樣是很不對的。別忘了,巴別塔的事件,就是人想將自己的名傳遍天下。所以,我們應該有一個信仰認知:基督徒在教會裡留下的名字越少,耶穌基督的名就越得榮耀。

問題討論:
1.這一章記載彼得和約翰如何實踐「新的誡命」?
2.在我們個人的處境下,你是否看到身旁需要你伸出援手的鄰舍?
3.「無知」就會與上帝隔絕,我們該如何避免「無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