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使徒行傳4:1-31聽上帝或是聽人的話

聽上帝或是聽人的話
2019.7.14臺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講道大綱
使徒行傳4:1-31

英國學院院士馬汀.古德曼《猶太教四千年》。
以寬容、包容及對話,取代仇恨、威脅及對立。

跛腳乞丐得醫治的善行,不是得到讚美,換來的反而是被羈押。

一、被監視的聖殿廣場(4:1-4)

被監視的聖殿廣場,顯示統治者的威權。

威權者掩耳不聽真理,也不讓人有聽真理的機會。

二、萬名之上的名 Name Above All Names(4:5-12)


以色列人從被擄巴比倫歸回以後,沒有王,而是由祭司統治。

猶太最高議會成員「猶太人的領袖、長老,和經學教師
大祭司擔任議長,具有宗教最高司法、立法、行政的權力地位。

為何有兩位大祭司?亞那該亞法
從亞倫開始,到主後70年猶太亡國,有記載的大祭司有83位。

猶太領袖質問使徒「非法集會」,是誰具名核准你們集會演講?

彼得被聖靈充滿」指出這一切都是聖靈在帶領
拯救只從他而來;因為天下人間,上帝並沒有賜下任何其他的名,使我們藉著它得救。(使徒行傳4:12)是基督教會重要的信仰告白。

除非被聖靈引導,也沒有人能承認『耶穌是主』。恩賜有多種,卻是同一位聖靈所賜;事奉有多種,卻是同一位主所賜;工作有多種,卻是同一位上帝賜給每人工作的能力。為了使大家都得到好處,聖靈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所彰顯的也各不相同。(哥林多前書12:3-7)

三、該聽從誰的話?(4:13-22)

為何大祭司不能再用先前收買人誣賴耶穌的方式來陷害彼得和約翰?

猶太最高議會的議決:「警告他們無論如何不得再藉耶穌的名發表言論或教導人。(使徒行傳4:18)

堅持聽上帝的話,一向是猶太信仰到基督信仰重要的核心。
申命記8:3;撒母耳記上15:1;列王記上22:14

四、感恩禮拜的祈禱(4:23-31)

彼得和約翰被釋放之後,回到教會,像是在舉行感恩禮拜。
他們都被聖靈充滿,開始勇敢地傳講上帝的信息。

我們來想想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要緊的反省:

一、聽上帝的話語比聽從人的命令重要
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
● 1912年以後,「耶穌已經離開了哈佛」。 
為甚麼神學院被邊緣化呢?
哈佛大學1982年起,重新將耶穌介紹給學生們認識。

二、聖靈不斷帶領世界的更新,彰顯基督的愛,這股力量沒有人能夠阻止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我們若是不關心當代的社會問題,就不是一個真正傳福音的基督徒。」
18世紀時,21歲的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與七個朋友組成「克拉朋聯盟」(Clapham Sect),更成為近代社會公義制度的先驅。
北美著名福音派靈修大師傅士德牧師(Richard Foster):「生命本身就充滿政治性,若我們拒絕影響公共政策,自有其他人試圖左右它。

聖靈的力量是要帶給社會不斷的改革與進步,就像耶穌所做的。

問題討論:
1.若為了見證基督愛與公義的福音,遭遇到統治者的攔阻與迫害時,妳會怎麼做?
2.彼得和約翰,對比猶太最高議會的成員,他們彼此之間有哪些差異?
3.在世界與社會改革進步中,聖靈扮演什麼角色?哪些改革有著聖靈明顯的作為?

講道篇

聽上帝或是聽人的話
2019.7.14臺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主日講道篇
黃春生牧師
使徒行傳4:1-31

上禮拜日(7/7)晚上「神學禮拜日」的聚會邀請即將離開台灣的以色列駐台大使游亞旭(Asher Yarden)演講,及台灣神學院曾宗盛老師分享一本新書《猶太教四千年》,這是第一本最完整全面的介紹猶太教歷史,作者是牛津大學及英國學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馬汀.古德曼(Martin David Goodman)。演講中,讓聽眾更加了解今日以色列國的現況,大使游亞旭說:「以色列不僅僅是猶太人的國家,也是20%其他種族的國家。以色列不是一個(猶太)宗教國家,我們不希望以色列成為像伊朗那樣的宗教國家。」錫安主義希望將以色列打造成「猶太宗教國家」,但大多數的以色列人並不希望如此。
今日以色列國民有八成猶太裔,二成阿拉伯裔,宗教上除了猶太教之外,還有穆斯林、基督徒、巴哈伊教(Bahá'í Faith)及佛教等,而國會中也有少數阿拉伯裔議員。全以色列國更有近乎半數的世俗猶太人,也就是沒有宗教信仰。今日許多基督徒將今日的以色列國等同聖經時代的以色列,這樣的誤解很大。就我所知,伯利恆的巴勒斯坦人以信仰基督為主,甚至還有人會講耶穌時代的亞蘭語或古敘利亞語(Aramaic, Classical Syriac language)。多元、多種族是好的,好使我們學習接納彼此的差異,欣賞彼此的不同。
游亞旭談到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時坦言,該地區在數百年前就有猶太人、巴勒斯坦人居住,衝突早已存在,直到今日。此外,由於阿拉伯裔的以色列公民不希望與其他國家的阿拉伯國家有軍事衝突,因此可以不用服兵役,並期待可以致力於寬容、對話及締造和平。
在今日民主自由程度越高的社會裡,越能以寬容、包容及對話,取代仇恨、威脅及對立。越是仇恨、對立,越無法體會耶穌基督愛人如己的信仰核心。這問題是每個人、每個世代都需要學習的功課。
在使徒行傳第三章裡,我們看到彼得和約翰在聖殿的大門「美門」口,醫治生來就跛腳的人。美門是從外邦人院通往婦女院的門。外邦人院是信上帝的虔誠外邦人聚會的地方,這地方一度被大祭司拿來設攤,租給兌換銀錢的,販賣祭牲的生意人,導致信上帝的虔誠外邦人受到另類的信仰「歧視」。當然這位生來就跛腳的猶太人,也受到類似的「歧視」對待。耶穌還在門徒當中時,他就多次打破律法主義所帶來的歧視、仇恨與對立。如今,門徒也遇到類似的事情。當彼得和約翰醫治這位生來就跛腳的乞丐,不是得到猶太領袖、長老,和經學教師的「讚美」或是「看做好事」,反而換來的卻是被羈押、警告與威脅。
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使徒行傳第四章的經文內容:

一、被監視的聖殿廣場(4:1-4)
1彼得約翰還在向眾人講話的時候,有些祭司(「祭司」另有些古卷作「祭司長」)、聖殿的警衛官,和撒都該人忽然來了。2因為這兩位使徒教導人有關復活的事,宣講耶穌從死裏復活,這些人非常惱怒,3所以拘捕他們,把他們囚禁在監獄裏到隔日,因為那時天色黑了。4但是聽見信息的人有許多信了,光是男人,數目將近五千。

首先,我們先來看第一至四節。第一節說,當彼得向眾人講話的時候,有些祭司、聖殿的警衛官,和撒都該人忽然來了。可見,聖殿附近隨時有人在監視,好將一切狀況回報給上面的統治者。越是極權、害怕失去統治權者,越需要監控人民的一舉一動。今日全世界就屬中國的監控最嚴密,目前在中國境內已經有1.7億個監控鏡頭遍布在大街小巷,中共政權計畫未來三年還要再安裝四億個監視器。不僅有臉部識別系統,還要加上「步態辨識」系統,就算你戴口罩無法辨識臉部,但從你的走路姿勢也要把人給找出來。相較於中國的全民監控,另外一個大國美國卻有不同的想法,像是在舊金山,市議會就在今年五月十四日就通過決議,禁止警察或其他政府機關,在公共場所使用臉部辨識技術。除非是有刑案發生,檢察官才能調閱監視器。
經文中描述,彼得和約翰在聖殿的一舉一動,很快就傳到上面的治理當局。聖殿的警衛官,和合本翻譯為「守殿官」,他們是大祭司的得力助手,是專門監督與維護聖殿的秩序。與他們同來的還有撒都該人,「撒都該人」不是指某種「人種、族群」,正確來說應該稱為「撒都該派」,他們是當時有錢的貴族階級。他們人數雖然不多,卻是有權有勢的人。當時的大祭司和他的親信都是屬於撒都該派的人。
撒都該派出現在此,顯得特別有意思。因為,他們不相信死人復活;但是使徒卻在宣揚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另外,撒都該派都是有權有勢的貴族,他們與祭司階級及羅馬統治者的關係都非常好,換句話說,他們在猶太社會中,藉著宗教信仰受到敬重,在政治上又有羅馬政府當靠山。因此,他們能保有既有的財富,過著逸樂、威望和權勢的生活。
羅馬統治者雖然是他們的靠山,但是羅馬統治者對於社會上的騷動卻毫不留情。就以第四節所載,「聽見信息的人有許多信了,光是男人,數目將近五千。」看來使徒彼得和約翰醫治跛腳的乞丐,及宣講耶穌從死裏復活的事,群眾聚集就超過五千人以上。對這樣大規模的群眾集會,猶太當局若不立刻制止,而演變成騷動或暴動,這能會動搖他們既有的地位與利益。所以,他們要設法加以防範,因此立即逮捕彼得與約翰。他們要確保既得的利益和權勢,自己掩耳不聽真理也就罷了,還剝奪他人聽真理的機會,這是很邪惡的事。
同樣掩耳不聽真理,也不讓人有聽真理的機會,就像這幾年來的中國。十幾年前,我到中國的教會講道時,那時頂多被告知宗教局及公安會在禮拜堂後方作紀錄、監視,但是這幾年以來是直接拆教堂、禁止聚會。統治者不聽真理,也不讓人有聽真理的機會,這種統治政權遲早會受到審判。

二、萬名之上的名 Name Above All Names(4:5-12)
5第二天,猶太人的領袖、長老,和經學教師在耶路撒冷聚會。6大祭司亞那該亞法約翰亞歷山大,以及大祭司的親屬都在座。7他們叫使徒站在他們面前,問:「你們靠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8彼得被聖靈充滿,回答說:「民間領袖和長老們,9如果我們今天被查問是關於這跛腳的人怎樣被治好這一件善事,10那麼,你們大家和一切以色列人都應該知道:這個人,站在你們面前,完全康復了;這是由於拿撒勒人耶穌的名所發出的能力。他被你們釘在十字架上,而上帝已經使他從死裏復活了。
11關於這位耶穌,聖經說過:
你們的泥水匠所丟棄的這塊石頭
已成為最重要的基石。
12拯救只從他而來;因為天下人間,上帝並沒有賜下任何其他的名,使我們藉著它得救。」

以色列人從被擄巴比倫歸回以後,沒有王,外來統治者波斯帝國、希臘、羅馬帝國也不希望大衛王室抬頭,祭司的權力便逐漸擴張而擁有政權。到了馬加比革命之後所建立的王朝更是由大祭司主政。但是在政治環境爭權奪利的風氣之下,祭司也難保持崇高的信仰精神。而外來的統治者有時任意廢大祭司,另立新祭司,甚至還有人用錢就可以購得大祭司職位。
第五節說「猶太人的領袖、長老,和經學教師在耶路撒冷聚會」,這三種人物是當時的猶太最高議會或稱猶太公會(Sanhedrin)的成員,猶太最高議會從波斯統治至新約的羅馬帝國統治時期,是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的最高組織(參考馬太福音5:22;馬可福音13:9;路加福音22:66),由大祭司擔任議長,最高議會具有宗教最高司法、立法、行政的權力地位。
在此,我們看到作者路加很用心地將當時的歷史記載下來,他讓我們看到有「兩位大祭司」亞那該亞法,原本大祭司只有一位,但是路加記載有兩位大祭司,這兩人是岳父與女婿的關係。記載兩位大祭司,就是要暗指當時猶太人在宗教信仰上的混亂。當時在位的大祭司是女婿該亞法,但是岳父亞那卻是背後真正掌權的人。不僅如此,路加還告訴我們除了兩位大祭司之外,還有將來可能接替大祭司的「約翰亞歷山大,以及大祭司的親屬都在座。」看到這樣的記載,我們就知道大祭司整個家族在掌握猶太議會,甚至猶太教淪為這個家族附屬之物。
從亞倫開始,到主後七十年猶太亡國,有記載的大祭司共有八十三位。特別在該亞法之後,短短三十年間,就換了十四位。可見宗教墮落越嚴重,更換的頻率就越快。最後一任大祭司非尼斯(Phannias ben Samuel)不是來自亞倫後裔的傳統六大家族,他是在主後六十七年抵抗羅馬帝國時,被人民擁戴為大祭司帶領革命,但在主後七十年羅馬帝國提多將軍(Titus)攻陷耶路撒冷時,將他處死,整個猶太大祭司制度就此宣告結束。
在此,我們看到早期教會宣揚耶穌復活,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來自猶太最高議會的宗教審判。使徒彼得和約翰被帶羈押一夜,第二天在猶太最高議會上接受審問。在羅馬時代,猶太議會有捉拿人的司法權力。只有一件事猶太議會不能作,就是不能判人死刑,死刑的執行權是屬於羅馬總督的權柄。
從第七節大祭司的審問內容就可以看到,彼得和約翰使生來就跛腳的乞丐得到醫治確實屬實,甚至,已經在耶路撒冷城中造成極大的轟動。至少,五千多人以上都聽見且信了,因此導致猶太領袖非常詫異說:「你們靠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這句話其實就在質問使徒,那麼多人聚集是「非法集會」,因為沒有經過大祭司具名同意,意思是說:「誰具名核准你們集會演講?」
第八至十二節是這一章最重的一段經文,路加告訴我們是「彼得被聖靈充滿」所說的話,換言之,不是彼得有什麼勇氣,或是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一切都是聖靈在帶領,而聖靈所帶來的大能是超越人所能想像的。而且讓我們知道,從早期教會開始,整個福音運動更是在聖靈帶領下拓展開來的,即使面對極大的壓力、迫害,耶穌基督的門徒仍然勇敢的見證福音。針對這位生來跛腳的乞丐得醫治,使徒彼得在聖靈充滿下做見證說:「這個人,站在你們面前,完全康復了;這是由於拿撒勒人耶穌的名所發出的能力。
彼得最後結論說:「拯救只從他而來;因為天下人間,上帝並沒有賜下任何其他的名,使我們藉著它得救。(使徒行傳4:12)這一句話可以說是基督教會二千年來重要的信仰告白,也是我們宣教的中心,就是單單傳揚耶穌基督的名。不是奉大祭司的名來祈禱獻祭,不是奉法利賽派的人來明白聖經,也不是奉摩西、先知的名來到上帝面前,單單只有奉耶穌基督的名祈禱獻祭,單單只有在耶穌基督的教導下成全律法,單單只有高舉耶穌基督的名,而不高舉人的名。因為,只有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唯一的主。
但基督徒一定明白這道理嗎?不,哥林多教會就曾發生爭論誰的貢獻最大,誰的屬靈恩賜重要!使徒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就這樣說:「除非被聖靈引導,也沒有人能承認『耶穌是主』。恩賜有多種,卻是同一位聖靈所賜;事奉有多種,卻是同一位主所賜;工作有多種,卻是同一位上帝賜給每人工作的能力。為了使大家都得到好處,聖靈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所彰顯的也各不相同。(哥林多前書12:3-7)

三、該聽從誰的話?(4:13-22)
13議員們看見彼得約翰那麼勇敢,又曉得他們是沒有受過甚麼教育的平常人,十分希奇,就理會到這兩人原是跟隨過耶穌的。14可是,他們沒有甚麼話好講,因為他們看見那個被治好了的人跟彼得約翰站在一起。15議員們只好命令他們兩人從議會出去,然後商議,16說:「我們該怎樣處置他們呢?住在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他們行了這奇異的神蹟,我們也沒有辦法否認。17可是,為了避免這事在民間越傳越廣,我們來警告他們,叫他們不可再藉耶穌的名對任何人講論甚麼。」18於是,他們把兩人叫回來,警告他們無論如何不得再藉耶穌的名發表言論或教導人。19可是,彼得約翰回答他們:「在上帝面前,聽從你們對,或是聽從上帝對呢?你們自己判斷吧!20我們所看見所聽到的,不能不說出來。」21於是議會再嚴厲地警告一番,然後釋放了他們,因為找不出理由來處罰他們。群眾都為所發生的事頌讚上帝。22在這個神蹟中被治好的那個人已經四十多歲。

從第十三節來看,在猶太領袖的眼中,耶穌的門徒是一群沒有受過甚麼教育的平常人,不僅沒受過教育,也沒有好的家世背景可言。但是十分希奇的是,這些鄉下人操著加利利的口音,面對「最高議會」的大祭司即有權勢的宗教領袖時,他們一點都不害怕,而且很勇敢。作者路加透過他的記載要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有聖靈的同在,才使耶穌的門徒不畏懼世俗的權柄。
雖然在人的眼中看來,他們沒受過教育,但是聖靈會指示他們。若是對照路加福音的記載就會更加明白,「人家把你們帶上會堂,或是帶到官長或統治者面前受審問的時候,你們不用擔心要怎樣為自己辯護,或是要說些甚麼話;因為在那時候,聖靈會指示你們該說的話。(路加福音12:11-12)更何況那位得醫治的跛腳乞丐就站在猶太最高議會的審判臺前,使得大祭司不能再用先前收買人誣賴耶穌的方式來陷害彼得和約翰,因為這個乞丐就好好的站在眾人的前面。
第十五節讓我們看到審問告一段落,他們理應要當著他們的面前定案,但是大祭司卻是叫彼得他們出去,進行一場「秘密判決」。但是此事已經是眾人皆知的神蹟,無法加以掩蓋。由於撒都該人不相信耶穌的復活,「為了避免這事在民間越傳越廣」而危害他們原先的宗教地位。所以,他們警告門徒不可再藉耶穌的名對任何人講論甚麼。但是若要禁止,又有困難,因為這位生來跛腳的乞丐完全康復,而且就站在眾人的眼前,是活活的見證,使得猶太最高議會及宗教領袖無法加以否認。最後,猶太最高議會的議決就是:「警告他們無論如何不得再藉耶穌的名發表言論或教導人。(使徒行傳4:18)
在此,彼得約翰回答他們:「在上帝面前,聽從你們對,或是聽從上帝對呢?你們自己判斷吧!我們所看見所聽到的,不能不說出來。(使徒行傳4:19-20)堅持聽上帝的話,一向是猶太信仰到基督信仰重要的核心,從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他們在艱困的曠野環境下,就有一句重要的信仰告白:「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申命記8:3)
當先知撒母耳膏立掃羅做王時,先知這樣說:「上主派我用油膏你,立你作他子民以色列的王。所以,你要聽上主的話。(撒母耳記上15:1)聽上主的話,一直以來都是聖經中的核心教導。
甚至,有一回以色列王亞哈王派人將先知米該雅找來,要求先知祝福王,說一些王喜歡聽的話,當時很多先知是可以用錢收買的,給錢就說祝福、給錢就說「好聽話」,但是先知米該雅不是在服事錢,他很嚴肅的對王說:「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上主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列王記上22:14)
亞哈王的王后耶洗別是拜金錢之神巴力(Baalim),出名的信徒,她供應450位巴力的先知,這些巴力先知會對亞哈王說祝福的話。但是對先知米該雅來說,不是能發大財就是老大,不是給錢就是爸媽,對先知米該雅來說,唯有永生的上主才是唯一的上帝。
這一個信仰精神如今在使徒彼得及約翰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他們對有權有勢的統治當局說:「在上帝面前,聽從你們對,或是聽從上帝對呢?你們自己判斷吧!(使徒行傳4:19)

四、感恩禮拜的祈禱(4:23-31)
23彼得約翰一被釋放,立刻回到自己的人那裏,把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都向大家報告。24他們聽見了,就同心高聲禱告上帝說:「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主宰啊!25你曾藉著聖靈,用你的僕人─我們先祖大衛的口說:
外邦為甚麼吼叫?
萬民為甚麼妄圖虛幻的事?
26地上的君王都披掛上陣;
統治者也都結集在一起,
要攻擊主和他的受膏者基督。
27果然這樣,希律龐修‧彼拉多在本城跟外邦人和以色列人勾結,要攻擊你神聖的僕人耶穌,就是你所選立的基督。28他們勾結起來,要做你的權力和旨意早就預定要實現的一切事。29主啊,他們的恐嚇,現在求你鑒察,並且使我們,就是你的僕人,能夠勇敢地傳講你的信息。30求你伸手醫治疾病,又使我們能藉著你神聖的僕人耶穌的名行神蹟奇事。」31他們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都被聖靈充滿,開始勇敢地傳講上帝的信息。

第廿三至卅一節,是記載彼得和約翰被釋放之後,回到教會,我們可以想像彼得和約翰回到教會,比較像是在舉行感恩禮拜,述說上帝如何保守與帶領。這裏記載感恩禮拜的一段祈禱文,就是第廿四至三十節的經文,再次述說耶穌基督是上帝選立的基督,奉耶穌的名使他們能夠勇敢傳講信息,以及行神蹟奇事。
在這一段經文的前後,第廿五、卅一節,我們又看到作者強調這一切都是出於「聖靈」的工作,雖然使徒遭遇猶太最高議會的逼迫與禁止,但是當聖靈展現能力時,就沒有人能夠阻止。甚至,聖靈也要充滿全會眾,第卅一節說:「他們都被聖靈充滿,開始勇敢地傳講上帝的信息。

我們來想想這一段經文,帶給我們什麼要緊的反省:

一、聽上帝的話語比聽從人的命令重要
聽到這個標題,連我都會覺得「八股」,基督徒聽到耳朵都長繭了,但是當我們忘了這個信仰的核心又會如何呢?
我很喜歡一本書,是一本2006年出版的老書《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作者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教授說,哈佛大學創辦於1636年,且是從哈佛神學院(HDS, Harvard Divinity School)開始的。這所學校原本設定是以訓練栽培傳道者為主,卻在將近一百年前開始擺脫這項創校原有的使命,特別是在1912年以後,哈佛大學除了神學院繼續傳授神學相關課程外,其他院所的課堂再也聽不到「耶穌」這兩個字了。哈維.考克斯教授說整個校園環境看起來就像「耶穌已經離開了哈佛」,而神學院也被學校「發落到偏遠地帶」去。 
為甚麼神學院被邊緣化呢?因為當時第廿三任校長詹姆斯·布萊恩特·科南特(James B. Conant),曾經主張廢除不賺錢的神學院。因為整個社會都偏向於追求政治、經濟與科技。大家都認為信仰不再是社會的主流,只不過是生活無聊中需要點綴的另一種「社團」活動罷了,就像去喝杯咖啡、旅遊、度假一樣,調適一下生活或工作是可以,但深信則不宜。
然而,到了1970年代的下半期,開始有人發現一件很重大的事,那就是為甚麼出身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往往是美國智慧型犯罪的主謀?所謂「智慧型犯罪」案件的主謀者,很多都是擁有哈佛的學歷背景,這項發現讓該校董事們大為驚惶不安,認為這必定和該校已經離棄了聖經和信仰有關係。於是,要求校方一定要再重新思考這方面的問題。
因此學校想一個辦法,從1982年起聘請神學院老師到其他學院開通識課程,重新將耶穌介紹給學生們認識。就這樣,考克斯教授開的第一堂課是「耶穌與道德生活」。而當考克斯教授開課不久,教室就一再更換。他原是在一間小小的教室上課,後來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多到學校必須想辦法挪出更大的教室才得以容納得下。這門課開課十五年期間,選修人數愈來愈多,最後甚至得在辦搖滾演唱會的劇院上課。就這樣,學生人數從開始的幾十人,到後來七、八百人;甚至還有來自外國的訪問學者、外交官、科學家,以及後博士班的科學研究人員等等,也紛紛前來聽課。
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重要的現象:當人擁有更多世上的財富與權勢時,卻也發現到自己心靈的空洞是越來越大。有趣的是,當發現這樣破洞而想要及早彌補的,不是那些大企業家,也不是那些叱嗟政壇、財經風雲的人物,倒是一群剛入校門不久的年輕學生,他們的年齡介於十七到廿二歲之間。原因是他們知道生命不應該是一味的貪婪與奪取,而是需要用更謙虛的態度來看我們的世界和生活環境。因為上過考克斯教授的課之後,他們發現:耶穌雖然在當時社會中,是一個很謙虛、很卑微的人,但他卻是人類歷史的帶領者。
人總是很快忘記自己僅僅是個受造者,當人稍微有一點成就時,就會以為自己「像神一樣」偉大,甚至想要號令世界、主宰世界、控制世界。當人想要「像神一樣」時,就已經開始藐視上帝的權威,想要向上帝挑戰,甚至有了取代上帝的意念,想要由自己來當上帝。這樣的人,心中是不會有上帝的。也因此,當這樣的人掌握有政治或軍事大權時,很容易成為屠夫;若是一位企業主心中驕傲沒有上帝時,他則會奴役他人。 
聽上帝的話語比聽從人的命令重要,彼得和約翰帶給我們很好的榜樣。這件事也深深地啟發我們反思:我們要聽誰的聲音?聽政治人物的,或聽上帝的?這一點恐怕是所有教會與基督徒需要學習的功課。

二、聖靈不斷帶領世界的更新,彰顯基督的愛,這股力量沒有人能夠阻止
上帝既然要教會扮演時代的先知角色,那麼所做的事就無人能阻擋。如今我們回過頭來看歷史,我們當初所發表的「人權宣言」,關心人權與社會公義,確實也一一實現了。解嚴也十幾年了,甚至教會首先提出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也在各方的關心之下,一一實現的。
促使社會落實上帝的公義,也是宣教的一環。因此,我們更能體會到當聖靈的能力在展現時,將沒有人能夠阻止。
這讓我想到,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關心受壓迫農民,與抗議羅馬教廷腐敗,他成為堵住時代破口的先驅者,引起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他曾說:「我們若是不關心當代的社會問題,就不是一個真正傳福音的基督徒。」上帝通過祂的靈不斷呼召「堵住時代破口的先驅者」,在世界各地帶來改變。
十八世紀時,年僅廿一歲的威廉.威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一生致力於廢除黑奴,他與七個朋友組成「克拉朋聯盟」(Clapham Sect)除了解放奴隸以外,他們在訂定財稅與糧食政策、改善刑法、革新監獄管理、提出社會福利政策、推動禁止虐待動物法案、堅持宗教容忍法案、徹查政府貪污、呼籲議會制訂道德法案、持守外交道德、促成陽光法案、推行法案審查公開化、推行平民教育法案、訂立落後地區公平法制、廢除殘虐死刑屍首為整個國家立下穩定不搖的根基。使英國在十九世紀成為法制、科技、信仰復興、教育、商業的中心,更成為近代社會公義制度的先驅。
近代美國六O年代由人權運動領袖牧師馬丁‧路德‧金恩博士(Rev. Martin Luther King, Jr.)所領導的運動,都是透過信仰帶來改革的力量。甚至我們看到二十世紀末歐洲共產國家的瓦解,也是源自聖經運動(參閱德國福音教會出版的《蠟燭政變》)
二十世紀北美著名福音派靈修大師傅士德牧師(Richard Foster)在《屬靈操練禮讚》(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就這樣說:「生命本身就充滿政治性,若我們拒絕影響公共政策,自有其他人試圖左右它。」換言之,一位真正靈修者或「築祭壇的人」也必定關注政治、社會正義與弱勢關懷。舊約第一位「沙漠修士」摩西,曾在西奈曠野四十年後,返回埃及力抗法老的獨裁。新約第一位「沙漠修士」施洗約翰,他指責罪惡不遺餘力,甚至因指責希律王的不倫婚姻,而身首異處。
摩西是少數人,既得觀念不斷埋怨的百姓是多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信仰良知者卡爾‧巴特(Rev. Karl Barth) 的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是少數,擁護希特勒的教會是多數。但是,終究改革是從少數人的覺醒開始的,大數的人是坐享其成。
若無落實公義的行動,信仰就會變成「傑克的魔豆」。套用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耶穌真貌》所描述歷史上的耶穌,祂的一生充滿政治性,祂是一位祈禱者,同時也是一位政治改革的行動者。我深信,真正聖靈的力量是要帶給人生命不斷的更新,帶給社會不斷的改革與進步,就像耶穌所做的。

問題討論:
1.若為了見證基督愛與公義的福音,遭遇到統治者的攔阻與迫害時,妳會怎麼做?
2.彼得和約翰,對比猶太最高議會的成員,他們彼此之間有哪些差異?
3.在世界與社會改革進步中,聖靈扮演什麼角色?哪些改革有著聖靈明顯的作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