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路加福音8:1-21真正的聽

真正的聽
路加福音8:1-21
2018.6.3濟南教會環境主日講道大綱

● 1992年台灣生態神學中心
● 1997年總會制定「環境主日」
● 1998年生態關懷者協會
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1985《創造中的上帝:生態的創造論》

你走開,牠們就驚慌;你收回氣息,牠們就死亡,歸回塵土。但你向牠們吹氣,牠們便生存;你使大地得以更新。(詩篇104:29-30)
耶穌對自然的觀察非常細微,往往從大自然與身邊的事物講出上帝國的道理。

一、女門徒參與福音工作(8:1-3)
耶穌突破傳統,他收女門徒,甚至帶女門徒四處傳揚上帝國的福音。
沒有特別介紹男性門徒,倒是介紹了三位女性門徒的姓名。

跟隨耶穌的人之中不全是窮人,也有些富有的官夫人。
若沒以她們為福音奉獻,耶穌與門徒傳福音的工作必定更加艱辛。

二、有耳朵的,都聽吧!(8:4-8)
「耶穌運動」走向各地,進行信仰啟蒙、醫療服務,影響很深遠。
耶穌喜歡觀察身旁多元的人事物或自然,增加談話的話題與內容。

靈性乃是一個人聆聽耶穌話語的能力,不在乎已經受洗多久,而在於你如何「聽」上帝的話。
耶穌說:「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馬太福音13:14)

三、謙卑尋求耶穌的解釋(8:9-15)
門徒很謙卑來詢問耶穌,因為只有透過耶穌才能夠明白上帝的話語。
好土地:就是聽道領受,而且能夠結實。


四、行為透露內在(8:16-18)
一個人的心如何,一定會顯露在外表上。
分辨好土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結出的果子來看。

五、成為上帝家裡的人(8:19-21)
生命最深切的關係不是「血統」,而是彼此學習以「上帝的愛」建立關係,與基督連結的關係。
建立關係從傾聽開始。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學習謙卑傾聽,並尋求耶穌眼光的理解
「傾聽」是一種謙遜的態度,是一種把他人放在自己之前的態度。
我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隨時聆聽別人的意見,不急於發言,更不要輕易動怒。(雅各書1:19)

二、真正的聽:聽了上帝的信息而去實行的

問題討論:
1.為何法利賽人、經學教師會錯解聖經?耶穌如何成全律法,成全對聖經的解釋?
2.比喻中,如何分辨哪個是「好土地」?
3.你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哪些耶穌的教導?

講道篇

真正的聽
路加福音8:1-21
2018.6.3濟南教會環境主日講道篇
廿一年前,總會訂每年六月第一主日為「環境主日」,會有「環境主日」是與一群基督徒在1992年成立的台灣生態神學中心有關係,來喚起教會的管家責任,重視環境的議題。台灣生態神學中心後來在1998年成立正式協會「生態關懷者協會」,也將普世的生態神學帶入台灣。今年是生態關懷者協會廿週年,與我們教會濟南講堂一起舉辦好幾場【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活動】,今天下午二時是最後一場,歡迎兄姐撥冗參加。
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1985年出版《創造中的上帝:生態的創造論》一書,書中有著創新的生態觀,他指出創造包含上帝創造的大自然、人類,以及上帝生生不息的創造力量。傳統基督教教義對大自然很少提及,莫特曼在書中,他開首就論證上帝就在整個創造中作工,接著莫特曼將生態關懷貫穿於神觀、人觀、三一論、終末論等等教義中,最後以安息日作為萬物進入永恆安息的拯救論作結論。
莫特曼認為聖靈參與聖父對世界的創造,萬物與人的存活都是靠三位一體上帝吹的一口「氣」,他引述詩篇說:「你走開,牠們就驚慌;你收回氣息,牠們就死亡,歸回塵土。但你向牠們吹氣,牠們便生存;你使大地得以更新。(詩篇104:29-30)聖靈代表著無限的創新和力量,維繫整個宇宙,對莫特曼來說,聖靈是「宇宙性的聖靈」,也就是肯定了上帝在衪的創造當中,把創造看為是衪的家。莫特曼認為世界的終末就是一個「宇宙性的安息日」,是新天新地,是整個創造的高峰。在永恆的安息日,萬物得以復和,並彰顯出上帝創造的榮耀。
耶穌對於自然的觀察也是非常細微,而且往往可以從大自然與身邊的事物講出上帝國的道理。就像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耶穌從撒種、從植物的生長來說出天國的比喻。

一、女門徒參與福音工作(8:1-3)
1過了些時候,耶穌走遍各城市鄉村,傳揚上帝主權的福音;十二使徒跟他同行。2此外還有些婦女,都是曾被邪靈和疾病纏擾、已經被治好了的;其中有抹大拉馬利亞,從她身上曾有七個鬼被趕出來;3還有希律官邸的官員苦撒的妻子約亞娜,和蘇撒娜,以及其他好些婦女。她們都用自己的財物供應耶穌和他的門徒。
此時,我們一起來看今天的經文,首先來看第一至三節。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耶穌傳福音時的情況,陪同他到處傳揚上帝國的福音,不只是十二位門徒與他同行,甚至還有些婦女。婦女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低,且通常都不會出遠門,除非是與家人一起。你可以想像某些傳統保守的中東地區,迄今仍保有這樣的風俗習慣。而且當時的拉比更沒有人收女門徒,直到今天,在正統猶太男教徒每天晨禱中還有這樣的禱詞:「讚美上帝——宇宙的大君王,感謝你沒有把我創造成女人。」甚至猶太教許多祈禱書還可以找到一段古老禱詞:「讚美上帝,沒有把我創造成為外邦人;讚美上帝,沒有把我創造成女人;讚美上帝,沒有把我創造成愚昧者。」但是,耶穌突破傳統,他收女門徒,甚至帶女門徒四處傳揚上帝國的福音。
這段經文沒有特別介紹男性門徒的姓名,倒是介紹了三位女性門徒的姓名。抹大拉的馬利亞、希律官邸官員苦撒的妻子約亞娜,和蘇撒娜。作者路加又加上一句話「以及其他好些婦女」,換言之,是一群婦女跟隨耶穌四處傳揚福音。
對於抹大拉的馬利亞,在教會歷史有個傳說故事。在抹大拉城,有個非常美麗的女人,名叫馬利亞,卻不幸被惡魔纏身。每回被惡魔附身,就會去出賣自己的身體,盡做些卑鄙下流淫盪的事情,取悅男人。她常常想要重新過生活,過聖潔的生活。然而惡魔卻常住在她身上,甚至那隻惡魔還帶來六個更壞的惡魔一同佔據她的身體,控制她的靈魂。直到她遇見耶穌,耶穌將七個鬼從她的身上趕出去。此後,她就一直跟隨耶穌到最後,見證耶穌的死和復活(15:40;路24:10)
希律官邸官員苦撒的妻子約亞娜,她的名字也出現在探視耶穌墳墓的婦女中(24:10)。作者路加讓我們知道,跟隨耶穌的人之中不全是窮人,也有些富有的官夫人。第三節後半段說:「她們都用自己的財物供應耶穌和他的門徒。」這讓我們知道,若沒有這群默默付出的婦女,若沒有他們為福音奉獻金錢,耶穌與門徒傳福音的工作必定更加艱辛。

二、有耳朵的,都聽吧!(8:4-8)
4群眾從各城各地紛紛來見耶穌。一大群人聚集的時候,耶穌對他們講下面的比喻:5 「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的時候,有些種子落在路旁,被人踐踏,鳥兒飛來把它們吃掉了。6 有些落在石地上,種子長苗後就枯乾了,因為得不到水分。7 有些種子落在荊棘裏,荊棘跟著一起生長,把幼苗擠住了。8 另外有些種子落在好的土壤裏,長苗,長大起來,結實百倍。」 耶穌又說:「有耳朵的,都聽吧!」
by CNN報導
在第四節的描述下,我們可以看到群眾紛紛從各地來跟隨耶穌,可說是一場「耶穌運動」。耶穌走遍各地,進行信仰啟發、醫療服務,影響很深遠。就連二十世紀印度獨立運動領導者甘地(Mohandas Gandhi)也深受耶穌的影響。今年(2018)31CNN報導美國賓州收藏家組織RAAB Collection,將一封由甘地親筆書寫信件放在網上出售,標價5萬美元。信件於192646日書寫,由甘地親筆書寫給當時美國基督教領袖弗蘭茨(Milton Newberry Frantz)。信中,甘地讚美耶穌是「人類最偉大的導師」,又指耶穌不是單純機械化地讓人信奉一種教條,而是求同存異,彼此尊重彼此。甘地也仿效耶穌的愛與非暴力運動,徒步走遍印度進行改革的運動。
耶穌不僅用當地人的母語亞蘭語(Aramaic)講道,也善用自然、環境中野地的花、空中的飛鳥、葡萄樹與枝子、牧者與羊群、撒種與耕種,成為傳講上帝國信息的題材。能夠這樣,必定是有敏銳的生活觀察。有人喜歡走路、坐公車、搭捷運,看書、關心社會議題,喜歡觀察身旁多元的人事物或自然,增加自己談話的話題與內容。耶穌不是獨善其身,而是敏銳觀察人、自然與環境,成為他傳講信息的媒介。我們暑期兒童營除了講聖經的故事之外,我們也帶領孩子透過自然來認識上帝的創造,因此我們就找了幾位生態、昆蟲的老師來教導學生,希望培養學生從小就喜愛親近自然,就像耶穌對自然的親近與觀察。
耶穌在此講的撒種比喻,原本目的在鼓勵人要有撒種的精神,撒的種子雖然有一部份落在壞土裡而無法生長,但只要有四分之一落在好土裡成長百倍,這樣不僅可以補償損失的種子,還可以獲得大的收穫。同樣地,福音事工和助人善行也需要有撒種的精神去付出,不可因為眼前的代價,需要損失四分之三的種子就打退堂鼓。沒有人會故意將種子撒在不合適的土裡,因為巴勒斯坦的農地多數是土石混雜地,因此撒種時就會將種子撒在壞土上。或許有人埋怨他們的辛勞和善行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與回饋,於是耶穌以農夫撒種的精神,把善行或工作當作撒種,雖然有時辛苦付出好像白費心力,但只要有其中一部份栽種成功,就可以減少損失。教會的善行與福音事工也是如此,教會不是營利事業單位講求「一分錢一分貨」的數字,教會要像耶穌所講的比喻,縱使有四分之三的善行與事工沒有回報,但只要有四分之一撒在好土上,都是值得我們付出的。自從改建以來,在禮拜堂設置臨時辦公室,也讓禮拜堂天天敞開,每天就有人會進來靜默、參觀,我就曾遇到一位媽媽在禮拜堂靜默很久,離開時我看到她流淚,我主動說:「我是牧師,能為妳祈禱嗎?」於是我們為她住在台大兒童醫院的女兒祈禱。或許我們敞開禮拜堂,會消耗一些人力與工作量,播放聖樂也使用一些電力,但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我也期待,將來改建好之後,我們也可以持續敞開禮拜堂,讓人有機會親近教會,來到上帝面前靜默、祈禱,甚至服事需要的人。
耶穌在此所講撒種的比喻,重點在最後一句話「有耳朵的,都聽吧!」我們以為基督徒的靈性好,是因他受洗很多年,聖經知識豐富,甚至很會背經文,其實不然。靈性乃是一個人聆聽耶穌話語的能力,聆聽聖靈的能力,不在乎已經受洗多久,而在於你如何「聽」上帝的話。換言之,靈命與屬靈的聽力有直接關係。法利賽人、經學教師也讀聖經、聽上帝的話,但耶穌說:「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馬太福音13:14)如果我們要明白上帝的話語,沒有耶穌的眼光,我們容易走向法利賽人對聖經的理解。

三、謙卑尋求耶穌的解釋(8:9-15)
9 耶穌的門徒來問他這比喻的意思。10 他說:「有關上帝國奧祕的知識已經給了你們;至於對其他的人,就用比喻,使他們視而不見,聽而不明。」 11「這比喻的含意是這樣:種子是指上帝的信息。12 落在路旁的種子是指人聽了信息,魔鬼來了,從他們心裏把這信息奪走,使他們不能因信而得救。13 落在石地上的種子是指人聽了信息後樂意接受,可是信息在他們心裏扎根不深;他們一時相信,但一遇到考驗就站立不住。14 落在荊棘裏的種子是指人聽了信息,可是生活上的憂慮,財富和享樂的誘惑,窒息了這信息的生機,不能結出成熟的果實。15 落在好土壤裏的種子是指人聽了信息,以良善和誠實的心持守它,恆心等待,直到它結出果實。」 
「有耳朵的,都聽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耳朵」。如果少了敬虔、謙卑,耳朵就只聽到自己的聲音,或是只聽到自己想聽的。第九節我們看到門徒很謙卑來詢問耶穌,因為只有透過耶穌才能夠明白上帝的話語。主耶穌在這裡講到有四種土地:
第一種:硬土,路旁的土地,種子彈開
路旁的土地是指耕種者走的路,這樣小路的土地是硬的,種子如果不小心撒上去是很容易彈開的。在此,就是在解釋人之所以不能夠聽見耶穌的信,無法領受耶穌的教導,主要原因不是因為上帝沒有對他說話,而是他自己「心剛硬」,話語一過來就自動彈開。
第二種:淺土,石頭的土地,種子卡住
沒有耕種者會故意浪費種子,將種子撒在石頭上,因為巴勒斯坦的農地多數是土石混雜地,一般來說耕種者不會花時間刻意去挑掉石頭。
第十三節說,第二種人是聽了耶穌的話之後,他的內心有太多「石頭」,因此種子無法長出深的根,一但遇到考驗,就站立不穩。根是植物吸收營養的來源,也是豎立穩固的基礎。同樣,如果我們內心的石塊不除去,就無法使上帝的真理定根在我們心靈。
第三種:雜土,長荊棘的土地
第二種是土地本身有石頭,第三種是土地長了外來的荊棘。象徵我們內心的土地,已經受到外來的荊棘所佔滿,因此種子無法長好、無法結出成熟果實。而這些佔滿土地的外來荊棘是什麼?第十四節清楚指出是「生活上的憂慮,財富和享樂的誘惑」。
第四種:好土
第十五節很清楚說明,好土壤的特質是「良善和誠實的心」,當種子栽種後,要恆心等待,直到它結出果實。為何要恆心等待?因為每一種植物有不同的生長時間,但最終是要能夠結出果實,也就是能夠將上帝的話語實踐出來。聽道最終的目的不是要增加知識,乃是要實踐上帝的旨意。
此外,我們也可以想想,第一種「硬土」可以鬆土,第二種「淺土」可以撿石頭,第三種「雜土」也可以除去荊棘。無論我們是哪一種土地,都不能成為我們的藉口。

四、行為透露內在(8:16-18)
16「沒有人點了燈,卻用斗把它蓋起來,或是拿來放在床底下。他一定把燈放在燈臺上,使進來的人看得見亮光。17 任何隱藏的事總會被張揚出來,任何掩蓋的事也會被揭露出來,為人所知。18 「所以,你們要留心聽;因為那有的,要給他更多;那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一點點也要奪走。」 
接著來看第十六至十八節,這三節必須與撒種的比喻一起來看。撒種最終的目的是要結出果實,領受上帝栽種在我們心裡的道,也是為了能將信仰實踐出來。如果種子能結出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那必然是好土壤;如果長出的小芽不久就枯萎,那必然是撒在路旁或石頭地上。分辨是否是好土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能否結出果實。一個人的心如何,看他所結的果實,看他顯露在生活當中。同樣,「點燈」的目的也是如此,點燈是為了照亮黑暗,發揮「燈」該有的功能,而不是要隱藏黑暗 

五、成為上帝家裡的人(8:19-21)
19耶穌的母親和兄弟來看他,可是因為人多,不能接近他。20 有人告訴耶穌:「你的母親和兄弟站在外面要見你呢!」21 耶穌對他們說:「那些聽了上帝的信息而實行的,就是我的母親和兄弟!」 
這段經文在第十九至廿一節告一段落。經文描述母親和兄弟來看他,可是因為人多,不能接近他。有次在查經時,有青年說:「如果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是『不能插隊』」,很有意思的想法。但作者路加透過此事要讓我們知道,實踐上帝的道、結出果實,才跟上帝有親密的關係。我們要促進與上帝的關係,靠的不是猶太人所重視的血統。要促進與上帝親密的關係,是需要「聽了上帝的信息而實行的」。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二項要緊的教導:

一、學習謙卑傾聽,並尋求耶穌眼光的理解
撒種的比喻說明,我們領受的態度會決定上帝的話語能否在我們生命中扎根結果。主耶穌指出三種不接納的態度:封閉的心思(硬土)、膚淺的心思(淺土)和散漫的心思(有荊棘的雜土)。接著耶穌說:「有耳朵的,都聽吧!」也就是提醒我們應當小心、仔細地傾聽。傾聽是一門很重要的藝術,我們一輩子都需學習。
法利賽人、經學教師也讀聖經、聽上帝的話,但耶穌說:「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馬太福音13:14)如果我們要明白上帝的話語,沒有耶穌的眼光,我們容易走向法利賽人對聖經的理解。「有耳朵的,都聽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耳朵」。如果少了敬虔、謙卑,耳朵就只聽到自己的聲音,或是只聽到自己想聽的。
「傾聽」是一種謙遜的態度,是一種把他人放在自己之前的態度。自我中心、自戀的人不善於傾聽。在第九節我們看到門徒很謙卑來詢問耶穌,因為只有透過耶穌才能夠明白上帝的話語。這也在提醒我們要學習謙卑傾聽,並尋求耶穌眼光的理解聖經。
我們不僅要「傾聽」耶穌的教導,雅各書論到「傾聽」他人的時候,這樣說:「我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隨時聆聽別人的意見,不急於發言,更不要輕易動怒。(雅各書1:19)原文的意思是「快快地聽」,也可以說是「主動去聽」(Listen),而不是「被動的聽」(hear)
這種主動「傾聽」的態度,也可以用來服事人。醫師傾聽病人陳述,律師傾聽案主,諮商師更是以傾聽來陪伴需要的人。甚至,有作家也透過傾聽來描述社會中的故事。前一陣子《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報導,在德國漢堡地鐵 Emilienstraße 車站內有個小攤位,但它沒有販賣任何的食物或報紙,它是販賣的是「耳朵」(DAS OHR),門口擺一支旗幟,醒目地寫著:「這個耳朵我傾聽您,現在或是下一次。」(DAS OHR—Ich höre Ihnen zu. Jetzt gleich. Oder ein anderes Mal.)。「我傾聽您說話,一個故事或一個句子,經歷或是願望,快樂或悲傷,愛或不被愛。」外牆上貼著簡單的紙張,解釋了他正在做的事。旁邊還附註"kostenlos「免費」。
小攤位櫥窗裡展示了各式各樣的物品:有照片、圖畫和雕刻...等等,這裡的每一樣物品,都代表著某一個人的回憶,有著專屬於某一個人的故事。這個攤位的經營者 Christoph Busch 是一位七十一歲的劇作家。他從今年(2018)一月起,他承租了這個攤位,將寫作室移到了車站裡,並營運起「這個耳朵」商店。他希望能藉由這個機會蒐集更多故事,寫一本書。報導說很多進來的客人都公認他是一位很棒的聽眾,也因此每天都有很多人進來聊天,無論快樂還是悲傷。
謙卑學習傾聽耶穌的話,是建立靈性重要的態度。同樣,謙卑傾聽他人,是建立助人關係的基本要件,聽的人和說的人彼此在良好的互動關係下,許多孤單、無助、憂鬱、苦悶的感受才能真正的傾吐出來,才能被聽見。如果人與人之間都可以做良好的傾訴和傾聽,就會減少許多冷漠和疏離,就能建立更好的關係。
曾經有位未婚懷孕的女生來找我,她在第一時間沒有找她的父母,而是找牧師,我很慶幸她信任牧師。在第一時間,我沒有責備她,因為她內心已經被自己的良心苛責,不需要再多一個人的責備,此時她需要的是傾聽,她需要的是尋求上帝的赦免。在傾聽中,她感受到被接納、被愛,最後她說:「感謝牧師,我知道上帝還是愛我的。」是的,傾聽是我們愛耶穌、愛他人的態度。

二、真正的聽:聽了上帝的信息而去實行的
有人做個統計,主日禮拜散會後走到門口,記憶力比較好的人對講道內容還有的印象大概剩下30%,隔天大概只剩下經文、標題,之後就什麼都忘了。至於記憶力比較差的人,可能只記得等一下中午要去吃什麼?
如果要對所聽的道印象深刻,不能只有靠聽、靠看,而是要去實踐。以前在讀書時,實驗教室的牆壁上有一句話,是義大利心理學家及教育家蒙特梭利(Montessori)的名言:「我聽,就忘記了;我看,就記住了;我做,就理解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牧師會提供主日講道大綱給大家,一邊聽講道、一邊看講道大綱及做筆記,都可以幫助大家記住信息的內容,但真正能夠牢記還是需要透過實踐。大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的信息,往往是我們去做、去實踐時,才真正改變我們的想法、觀念。因此,我們聽完道之後,應該決志接下來如何在生活中的行動,因為「真正的聽」,是聽了上帝的信息而去實行的。越是實踐,這道越能被我們牢牢記得。
在馬太福音耶穌說了一個比喻:
耶穌又說:「另有一個比喻,我想知道你們的看法。某人有兩個兒子,他對老大說:『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去工作吧。』他回答:『我不去。』可是後來他改變了主意,就去了。父親也對老二說同樣的話。老二回答:『好的,爸爸,我就去。』可是並沒有去。這兩個兒子究竟哪一個遵照了父親的意思呢?」他們說:「那大兒子。」耶穌說:「我鄭重地告訴你們,稅棍和娼妓要比你們先成為上帝國的子民。(馬太福音21:28-31)
單單領受、閱讀、研究、背記以及深思回想,卻不實行聖經的教訓,我們所做的便都徒然。我們一定要成為「行道的人」,這是最難的一步,因為撒但極力攔阻我們,撒但不怕我們去參加查經班、不怕我們讀聖經,撒但只怕我們實踐所學到的真理。
若不實行,我們所有的讀經、查經都是徒然。「聖經不是用來增加我們的知識,乃是用來改變我們的生命。」耶穌說:「我告訴你們,那到我跟前來,聽了我的話而去實行的,是像甚麼樣的人呢?他像一個蓋房子的人,挖深了土,把根基立在磐石上。洪水氾濫沖擊那座房子的時候,房子卻不動搖,因為它建造得好。(路加福音6:47-48)


問題討論:
1.為何法利賽人、經學教師會錯解聖經?耶穌如何成全律法,成全對聖經的解釋?
2.比喻中,如何分辨哪個是「好土地」?
3.你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哪些耶穌的教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