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分享使生命豐盛

分享使生命豐盛 (講道大綱)
聖經:約翰福音6:1-15

今天這段經文,在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太14:13-21;可6:30-44;路9:10-17)。
一、跟隨耶穌的人(6:1-2)
這個神蹟是唯一四個福音都記載的神蹟,可能是最重要的。但是約翰福音特別提到這個神蹟造成的結果—就是耶穌避開眾人離開(6:15)。
跟隨耶穌的人,因神蹟而跟隨,還是因渴望耶穌而隨?

二、逾越節近了(6:3-4)
「逾越節近了」作者為甚麼要特別加上這句話?他要告訴我們耶穌沒有去耶路撒冷,而留在加利利?還是要提醒我們,要明白這個神蹟的意義,必須要在逾越節的背景下來看?

逾越節前的準備工作:清掃房子,除去家中任何的酵,這段期間只能吃「matza」(無酵餅)。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5:7-8說:「要把罪的舊酵除掉,你們才能完全潔淨。這樣,你們就像沒有酵母的新麵團;其實,你們本應該是沒有酵的。我們逾越節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作為犧牲獻上了。所以,我們守這節,不要用舊酵,就是含有邪惡的酵,卻要用無酵餅,就是含有純潔和真理的餅。」

三、精打細算的腓力(6:5-7)
耶穌問腓力,表面上腓力是伯賽大當地的人(1:44),但實際上是耶穌要試驗腓力,看他是否對耶穌有信心? 

「二十兩銀子(和合本)」:大約是當時一般工人兩百天的工資,即「兩百塊銀子」。
腓力是一位很會規劃、精打細算、對錢很有概念的人,他馬上可以估算出大概須要多少錢。但是他卻無法解決問題,而是提出令人氣餒的新問題;不可否認的,教會需要會規劃的人,需要精打細算的人,但同時也需要具備有信任、信心的人,需要解決問題的人。

四、領人歸主的安得烈(6:8-9)
安得烈,總是把人帶到耶穌的面前。他之前,帶領他的哥哥彼得來到耶穌的面前,成為耶穌的門徒,現在,他帶領一個孩子來到耶穌的面前。
「大麥餅」是窮人的食物,是貧窮、低賤或沒有價值的象徵(何西阿書3:2)。這也解釋了為甚麼疑恨的素祭中(民數記5:15)用大麥為祭品,目的是暗示有罪的人是被賤視的。

五、曠野的筵席(6:10-11)
詩篇78:18-19「他們故意試探上帝, 索取他們所要的食物。 他們冒犯上帝,說:上帝能在曠野擺設盛筵嗎? 」
門徒在這裡沒有隨自己所欲的求食物,整個會眾也沒有在試探上帝;而是耶穌在試他們。
這第四個神蹟,帶出來的信息是在6:35,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裏來的,永遠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

六、不可糟蹋(6:12-13)
五餅二魚總共餵飽了五千人以上,吃剩的怎麼處理?
「不可糟蹋」意思是說「繼續留著吃」。耶穌似乎在告訴我們:「這剩下的,你們要繼續留著吃。下一頓我不變了。」
可能有些人期待,跟著耶穌,求祂天天變出來給我們吃。6:26就這樣記載,耶穌對來跟隨祂的人說:「老實說,你們找我,不是因為看見了神蹟,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

七、清楚的使命(6:14-15)
耶穌總在自己和群眾的情緒最高漲的時候,隱藏自己,不讓人把祂當成衣食父母,當成「有求必應」來拜。
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曾經試探上帝、抱怨上帝,一直沒有學會一個功課—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而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這一段從經文帶給我們一件美好的信息:憑信心帶一個人給耶穌,而使神蹟變成可能

安得烈和腓力是個對照,按腓力的說法,「情況是無望的,做什麼事情也沒有用。」安得烈的說法卻是:「看看我能做什麼,相信耶穌能做其餘的部分。」安得烈帶那小孩給耶穌,因而使神蹟變成可能。

同樣地,我們帶一個人給耶穌,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這位貧窮的小孩,獻出他的食物,為主所用。耶穌不會因為他的小或是貧窮就不接納小孩所獻上的。同樣地,若出自真實的心,就算小小的奉獻或服事,都將成為上帝所祝福的。

講道篇

分享使生命豐盛
聖經:約翰福音6:1-15
聖詩:298.272.637.389
啟應:25
1 過了些時候,耶穌渡過加利利湖(又稱提比哩亞湖)。2 有一大群人跟隨他,因為他們看見了他治病的神蹟。
3 耶穌上山,與他的門徒坐在那裏。4 那時候猶太人的逾越節快到了。5 耶穌抬頭,看見一大群人到他跟前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到哪裏去買食物,好讓這些人都吃飽呢?」
6 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已經知道要怎麼做。7 腓力回答:「就是花兩百塊銀子去買餅也不夠每人吃一小塊!」
8 另外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弟弟安得烈,上前說:9 「這裏有一個孩子帶來了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可是哪裏夠分給這許多人呢?」
10 耶穌吩咐他們:「叫大家坐下。」(那地方草很多。)大家都坐下,單是男人,總數約有五千。11 耶穌拿起餅,祝謝了,然後分給坐著的人,魚也是這樣分了;他們都盡量吃。12 他們吃飽後,耶穌吩咐門徒:「把剩下的零碎都收拾起來,不可糟蹋。」13 他們就把五個餅的碎塊,就是大家所吃剩的,收拾起來,一共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14 大家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個人一定是那要到世上來的先知!」15 耶穌知道他們要拉住他,強迫他作王,又獨自避到山上去了。 
下主日4/24舊牧師館拆除感恩禮拜。
這幾天,招標公告:資格標、最有利標。
今天這段「五餅二魚」的經文,在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太14:13-21;可6:30-44;路9:10-17)。
一、跟隨耶穌的人(6:1-2)
看見耶穌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究竟是第五章醫治病了三十八年的人的神蹟呢?還是更早,2:23所說的神蹟呢?這些我們都不去管了。反正就是耶穌醫病的神蹟,使得許多人要來跟隨祂。
我們說過,你看到神蹟而跟隨耶穌,都還不一定夠。因為,你看到神蹟跟隨耶穌的目的是甚麼?這才是重點。約翰福音20:29耶穌對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這一點也是約翰福音要提醒我們的,看神蹟、看熱鬧,並不是真正認識耶穌。神蹟是表象,神蹟所代表的記號(sign)、所代表的啟示才是重點。耶穌使死人復活,那個記號是甚麼?耶穌在安息日使人得醫治,那個記號是甚麼?耶穌把水變成酒,那個記號是甚麼?或目的是甚麼?其實都只有一個——就是應驗聖經所預言的,人應該去信祂,把祂當神、當救主。但是很多人是把祂當長期飯票,那就錯了。
約翰福音的作者也透過七件神蹟作為彌賽亞身份的「記號」,來證實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尤其指有關耶穌的神性、工作、能力等方面。餵飽五千人的神蹟是第四個,也是中間的一個神蹟,每一個神蹟都引出一篇「神學」的講道。
這個神蹟是唯一四個福音都記載的神蹟,可能是最重要的。但是約翰福音特別提到這個神蹟造成的結果—就是耶穌避開眾人離開(6:15)。
想想,跟隨耶穌的人,因神蹟而跟隨,還是因渴望耶穌而隨?

二、逾越節近了(6:3-4)
逾越節近了,耶穌應當去耶路撒冷過節;但耶穌沒有去。
作者為甚麼要特別加上這句話?他要告訴我們耶穌沒有去耶路撒冷,而留在加利利?還是要提醒我們,要明白這個神蹟的意義,必須要在逾越節的背景下來看?
猶太人過逾越節期是從尼散月十五日到尼散月二十二日,這是以色列人歡慶出埃及的日子。逾越節的預備是相當複雜的,可要花上好幾天的時間做準備。首要之事是清掃房子,要把所有沾染酵的東西都要從家裡清除出去,因為節期的這一週,只能吃「matza」(無酵餅)。清掃完畢之後,父親和兒子們在逾越節晚餐前,要象徵性地尋找「chametz」(酵)的碎屑(會事先故意留下一小撮);然後,點著蠟燭,用一根羽毛刷掉最後一小塊酵,毀掉它。
無酵餅桿得薄薄的,且要在上面戳洞,快速地烤過,以確保沒有發酵。酵代表著罪,整個晚餐吃無酵餅,提醒我們要過聖潔的生活。
接下來的七日,猶太人禁戒吃有酵的食物,透過肉體的體驗來省思酵的意義。這個習俗令人留下無法抹滅的印象。對基督徒,這份預備尤其有意義。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5:7-8說:「要把罪的舊酵除掉,你們才能完全潔淨。這樣,你們就像沒有酵母的新麵團;其實,你們本應該是沒有酵的。我們逾越節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作為犧牲獻上了。所以,我們守這節,不要用舊酵,就是含有邪惡的酵,卻要用無酵餅,就是含有純潔和真理的餅。」
保羅指出基督徒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在聖經中,酵意味著邪惡、惡毒。上帝要我們在生活中沒有邪惡。福音不只是帶來救恩,更是使人成聖,罪惡得以洗除。「成聖」是不斷進行的過程,每日生活必須不斷潔淨自己的罪。

三、精打細算的腓力(6:5-7)
耶穌知道要說甚麼,耶穌知道要做甚麼,耶穌知道祂在順服上帝。耶穌在問門徒的時候,祂特別問腓力話。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這裡就在伯賽大的附近,而腓力是伯賽大人(1:44),他應該最熟悉這裡的環境,所以耶穌找腓力過來。耶穌完全知道祂要做甚麼。祂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試驗,就是試探、試煉,原文都是一樣。耶穌試人都是好意,為叫我們更去信靠祂。魔鬼在試我們都是惡意,為叫我們墮落、遠離上帝。耶穌在試腓力,看他知不知道該怎麼做?對耶穌有沒有信心? 
腓力的反應,也跟看神蹟來跟隨的人一樣,都是沒有信心的反應——從肉體、環境、物質,來了解耶穌的話。當時,沒有一般商店、小吃店,要到哪裡去買東西;單單我們知道的成年男子就有五千人,更何況不包括婦女、孩子。我們有那麼多錢買給他們吃嗎?就是「二十兩銀子(和合本)」大約是當時一般工人兩百天的工資,那麼大一筆的錢,也不夠買給他們吃。
腓力回答:「就是花兩百塊銀子去買餅也不夠每人吃一小塊!」(6:7)
我們看到腓力是一位很會規劃、計畫的人,耶穌問他,他馬上可以估算出大概要多少錢,二百日的工錢,若以現在一天基本薪資1000元來算,就須20萬元。就算有錢,也沒地方買。雖然,腓力對規劃、對錢很有概念,但是他卻無法解決問題,而是提出新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教會需要會規劃的人,需要精打細算的人,但更需要有信任、信心的人,需要解決問題的人。這也是我們需要突破的地方?
eg.重新教會買土地、買禧年館的故事。

四、領人歸主的安得烈(6:8-9)
安得烈,總是把人帶到耶穌的面前。他之前,帶領他的哥哥彼得來到耶穌的面前,成為耶穌的門徒,現在,他帶領一個孩子來到耶穌的面前。
或許安得烈的數學沒有腓力好;腓力能算出兩百天的工資的食物,也不夠每人吃一小塊!但安得烈的信心比腓力大一點,他有信心到主的面前,只是信心仍然不夠,所以對耶穌說:「這裏有一個孩子帶來了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可是哪裏夠分給這許多人呢?」(6:9)感謝主,這就像我們許多人的信心一樣,把問題帶到主面前,尋求主的帶領。
小孩帶著「大麥餅」,這是窮人的食物,是貧窮、低賤或沒有價值的象徵(何西阿書3:2)。米示拿規定犯姦淫的婦人要獻上的祭物(參考民數記5:15)。她一定要帶贖罪的獻祭,在各樣祭物中有一樣是祭肉,要和麵粉、酒、並油混合在一起。通常這麵粉是小麥做的,但律法寫明,如果祭物是為姦淫罪獻上,麵粉就要用大麥做,因為大麥是野獸的食物,而婦人所犯的罪是野獸的罪。大麥麵包又是窮人的麵包。
今日的貝都因人稱他們的仇敵為「大麥餅」,以表示一種極度的藐視。在士師記7:13-15裡,基甸就做夢,夢到米甸人譏諷他是「大麥餅」,因為基甸的出身十分貧窮和卑微。
那二條魚,大小如小型吳郭魚,加利利利的腌魚是聞名於整個羅馬帝國的。在那個時代鮮魚是奢侈品,因為沒有辦法載運至各地而仍能保持新鮮。加利利海多的是一群群像吳郭魚般的小魚,捉著這些腌魚藏起來製成一種美味品。那小孩有這些腌魚幫助他能吃得下那又乾又粗的大麥麵包。
總之,安得烈帶了一位貧窮人家的孩子來到耶穌的跟前,但是耶穌不會鄙視他,就像耶穌接納所有貧窮、病痛,甚至是罪人來到他的面前。
當然也有很多人講到這個小孩子,很謙卑的拿出五餅二魚給主使用。這也是好的。不過任何神蹟的重點不在五餅二魚,也不在小孩子;而在耶穌。

五、曠野的筵席(6:10-11)
門徒剛開始沒有很大的信心,但後來又有一些信心。這信心很小很小,就是聽吧;就好像馬利亞對僕人所說的一樣:「他要你們做甚麼,就照他的話做。」(約翰福音2:5)雖然他們也有疑惑,還是聽了,也照著做了。
在此,耶穌說:「坐下。」他們就坐下。他們有多少信心,不曉得。這一幕真的跟詩篇78:18-19,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時候,非常的相像。「他們故意試探上帝,索取他們所要的食物。他們冒犯上帝,說:上帝能在曠野擺設盛筵嗎? 」有不一樣的地方,因為門徒在這裡沒有隨自己所欲的求食物,整個會眾也沒有在試探上帝;是耶穌在考驗他們。
於是耶穌吩咐門徒坐下。正如一家人之主的父親所做的一般,他拿起麵包和魚來祝謝,他用的祝謝詞是每個猶太家庭所用的:「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我們感謝你,你使土地長出糧食來。」於是人們都吃,而且吃飽。
有人認為這個神蹟是指著「聖餐」。因為,這跟「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林前11:23-24)的字眼很像。耶穌是不是在這裡預表「聖餐」?尤其天主教和重聖禮的基督徒,很喜歡這樣解釋;我比較傾向不是。
因為,這第四個神蹟,帶出來的信息是在6:35,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裏來的,永遠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要緊的是導正我們的觀念,來跟隨耶穌是為了「利益、免錢飯」,還是出於對耶穌的信心。
在日本時代,馬偕牧師就遇到一個「吃教者」。日本政府很尊敬馬偕牧師的人格,以及所做的醫療、傳道事工。因為他說話很有信用也真實,如果馬偕牧師出面擔保,日本政府都會接受。所以,當時就有人為了利用馬偕牧師而來信教,作假信徒,有事的時候就可以託馬偕牧師出面與日本政府交涉,來獲得金錢上的利益,或是被捕時可以得到釋放。所以,當時民間流傳一句話「入教的,吃人夠夠」,教會的名聲就是受這些「豺狼」的破壞。
有一回有個住在五股坑的假信徒來請求馬偕幫助,他宣稱他的鴨子被日本軍官用槍打死,並燒烤吃掉。所以,要馬偕為他向日本政府求償。
馬偕牧師說:「我好像沒有見過你」,那人說:「信徒眾多,您怎會認識每個人。」
馬偕牧師接著問他:「那麼,你是否知道十誡?」
那人不加思索的就說:「第一誡就是我今天從五股坑趕一群鴨子沿著河下到淡水港。」
馬偕又問:「第二誡呢?」,「第二誡就是鴨子被日本軍官打死燒烤。」「第四誡,就是日本人不講理,實在混帳!」「第五誡,就是請馬偕牧師舉起雙手,替我討回公道。因為我是你的信徒,又和你的太太是同鄉。」
馬偕牧師嚴肅的說:「我不能替你做,因為你一開始就說謊。你是吃教的,不是基督徒。」
今日雖不見如此的「吃教」者,但是我們也必須提防有人會利用基督徒的良善,來圖謀自己的私利,或完成自己的慾望。因此,為了維持教會信仰純正與秩序,牧師、長老的責任非常的重大。這點對牧師、長老而言是很要緊的功課,牧師、長老絕不只擔任禮拜的主理、司會或是探訪工作,而應該有堅定的信仰態度,來維持信仰的純正與教會的秩序。

六、不可糟蹋(6:12-13)
天上降嗎哪、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跟土裡長出五穀給我們吃,一樣都是上帝的作為,也都是非常稀奇,都不可糟蹋。只是神蹟不常出現;土裡長出五穀、水裡生出魚來、天降下嗎哪,我們天天都經歷,就一點也不稀奇,覺得是天經地義的事。
五餅二魚總共餵飽了五千人以上,吃剩的怎麼處理?一般來說,最自然合理的想法就是,當成廚餘處理掉。但是,耶穌說:「把剩下的零碎都收拾起來,不可糟蹋。」
「不可糟蹋」意思是說「繼續留著吃」。這很有意思,耶穌似乎在告訴我們:「這剩下的,你們要繼續留著吃。下一頓我不變了。」可能有些人期待,跟著耶穌,求祂天天變出來給我們吃。
我認為神蹟奇事的本質上,不會產生太多的信心。不可糟蹋、繼續留著吃,似乎告訴我們說「耶穌下一頓不會再變出食物了」,我們該渴望的不是神蹟,該渴望的是耶穌本身,正如耶穌在6:48所說的「我就是生命的食糧。」

七、清楚的使命(6:14-15)
第十四節的「先知」,所指的就是申命記18:15所講的那個先知,他們所等候的那一位彌賽亞。同樣的,在另外三本福音書講到,耶穌叫門徒先過海去,然後遣散群眾,獨自又退到山上去。耶穌總在自己和群眾的情緒最高漲的時候,隱藏自己,不讓人把祂當成衣食父母,當成「有求必應」來拜。
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曾經試探上帝、抱怨上帝,一直沒有學會一個功課—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而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曠野中的以色列人不信—因為沒有麵包,他們就吵著要回埃及。今天很多基督徒也是一樣—上帝不如我們的意,我們就不信。我們真的要悔改,彼此提醒,多讀上帝的話,明白真理。

這一段從經文帶給我們一件美好的信息:憑信心帶一個人給耶穌,而使神蹟變成可能

那小孩帶的東西不多。大麥做的麵包是最便宜的麵包,是姦淫罪必須獻上的大麥餅,又是窮人的麵包。但是,耶穌接納這貧窮的孩子,以及他所帶卑微的食物。
安得烈和腓力是個對照,腓力說:「情況是無望的,做什麼事情也沒有用。」安得烈卻說:「看看我能做什麼,相信耶穌能做其餘的部分。」安得烈帶那小孩給耶穌,因而使神蹟變成可能。
同樣地,我們帶一個人給耶穌,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一個父母以上帝的知識、愛和敬畏訓練他的子女,沒有人能說這個小孩有一天會為上帝和人做什麼偉大的事。如果阿公、阿嬤帶孫子來教會,如果一個主日學老師引導一個小孩給基督,沒有人知道這小孩有一天能為基督及祂的教會做什麼。
據說有個年老的德國校長,他在早晨進入他那些男孩子的課室之時,總是將帽子脫下,很恭敬地向他們鞠躬。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的回答是:「你不知道其中的一個將會怎樣。」他是對的,因其中一個名叫馬丁路德。安得烈帶那男孩給耶穌,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他為神蹟提供了資料。我們帶一個人給耶穌基督時,永不會知道我們所提供的是怎樣的可能性。
這位貧窮的小孩,獻出他的食物,為主所用。耶穌不會因為他的小或是貧窮就不接納小孩所獻上的。同樣地,若出自真實的心,就算小小的奉獻或服事,都將成為上帝所祝福的。
(一個真實的故事:上帝如何使用57分錢)
將近一個世紀前,在一個小鎮,有一座小小的教堂,每個禮拜天都擠滿了人。主日學的教室更是爆滿。小鎮的孩子,個個都嚮往禮拜天可以到教堂上主日學,聽和藹可親的老師講聖經故事、唱動聽的聖歌、作好玩的手工,每次還得到一張漂亮的卡片。 
一個禮拜天,教堂的主日學教室太擠了,有一個小女孩擠不進去,在教堂門口哭了起來,剛好教堂的牧師走過,她啜泣著對牧師訴苦說:「我想上主日學,但是進不去。」看看頭髮蓬亂,衣衫襤褸的小女孩,和藹的牧師牽著她的手,帶她進入教堂,在主日學教室裡擠出一個位子給她。這孩子感動的不得了,當天晚上上床睡覺時,她想到那些沒有地方可以敬拜主耶穌的小孩子,好可憐啊!
兩年後,這個住在破舊簡陋房子的小女孩去世了。她父母來找這位關心他們女兒的好心腸牧師,請他為小女孩主持喪葬事宜。當這可憐的小屍體被搬動時,他們發現了一個像是從垃圾場撿來的又皺又破的小錢包,裡面有五角七分錢(在廿世紀初葉,對一個小孩來說這是一筆可觀的數目),還有一張小紙條。紙條上以孩子氣的筆跡寫道:「這錢是為了蓋大一點的教堂,讓更多的孩童可以去上主日學。」 
那是兩年來她辛辛苦苦地積存的愛心奉獻,當牧師流著淚讀完這張字條,他立刻想到應該怎麼作。第二個主日,他帶著這小錢包和字條上了講台,道出了這個小女孩犧牲式奉獻的感人故事,他向執事同工、會眾挑戰,要他們努力為擴建新堂籌款,然而這故事並非到此為止,還有精彩的下文呢! 
當地的報業人員得知此故事,將它刊載在報紙上。一位地產經紀人讀了這新聞,熱心地替教堂找了一塊價值幾千元的地,但教會付不起這麼多錢,他就降價到五角七分錢成交。 
教會會員受了感動,紛紛大力捐款,五年之內,這小女孩的捐獻增加到廿五萬元,在那時代可是一筆不小的款項呢!她無私的奉獻,產生了極大的效益。 
如果你有機會造訪費城,請你去參觀有三千三百座位的天普浸信會(Temple Baptist Church,或譯「聖殿教會」),也參觀一下有千百個學生的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還有好撒瑪利亞人醫院(Good Samaritan Hospital)。更別忘了瞧瞧可以容納幾百人的主日學大樓。從那一天起,該地的孩子有福了,他們絕不用擔心被排擠在主日學教室之外了。
在主日學大樓的其中一個房間,你會看到那位滿有愛心的小女孩甜美臉龐的照片,她那五角七分的無私奉獻,締造了感人的史蹟。在小女孩照片的旁邊,你還會看到那位慈心牧師的畫像,他就是康威爾博士(Dr. Russel H. Conwell)。
約翰福音12:24「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聖經的教導,就是要將我們的眼光放在小的身上,因為上帝要在我們所做的小事來成就上帝國的大事。
不要忽略我們所能做的每一件小事!願上帝賜福大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