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信了耶穌的話

信了耶穌的話 (2016.3.27復活節,講道大綱)
約翰福音4:43-54

約翰福音記載了七個神蹟,而前三本共觀福音卻記載了二十九個神蹟。約翰福音的作者則是偏重耶穌基督的「道」(話語),透過耶穌基督所說的話語,使人的生命找到永生的出路。

一、面對被拒絕(4:43-45)
耶穌接納撒馬利亞的那位婦女,甚至住在撒馬利亞。
「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裏,你們都成為一體了。」(加拉太書3:28)

馬太福音13:55-56有更為詳細的描述:「這個人不是那木匠的兒子嗎?他的母親不是馬利亞嗎?雅各約瑟西門,和猶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嗎?他的妹妹們不都住在我們這裏嗎?他這一切本領究竟從哪裏來的呢?」
二、信了耶穌的話(4:46-50)
1.謙卑
「官員」在希臘文那人被稱為βασιλικὸς (basilikos),這字可解為「一個小皇帝」。和合本則是譯為「大臣」。
他親自從迦百農這個大城鎮走了32公里路,來到非常鄉下的迦拿,為的就是請求耶穌醫治他的兒子。
2.忍耐、代求
「你的信心是建立在看見神蹟嗎?還是建立在信靠耶穌?」
3.信心
「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這句話,聽起來像是應付、打發的話。
「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翰福音20:29)
約翰‧加爾文:「聖靈不單賞賜人信心,也逐漸增加人的信心,直到最後引領人進入天國。因此,聖靈是信心的根源和起因。」(《基督教要義》,3卷2章33節, pp.569-70.)

三、分享與見證(4:51-54)
看見兒子果然活了,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信什麼?信耶穌真的是上帝的兒子。

通過這段經文,我們要來反省我們的信仰態度:

一、信心的對象是誰?是神蹟,還是耶穌?
這問題,一看就知道要選「耶穌」。但真的是如此嗎?
錯誤的信心,是撒但的偽裝的祝福。

慕迪 (D. L. Moody) 說過:「以前我常求上帝給我信心,有一天我讀到聖經羅馬書10:17說:『可見信心是從所聽的道來的,所聽的道是藉著基督的話來的。』於是我開始讀聖經,而我的信心也從此不間斷地加增。」
二、PUSH(Pray until something happen.) 祈禱,直到成就

以賽亞書 62:6-7 耶路撒冷啊,我在你城上設立守望的,他們晝夜必不靜默。呼籲耶和華的,你們不要歇息,也不要使他歇息,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地上成為可讚美的。

約翰‧加爾文:「信心的主要行動,也是我們每日領受上帝祝福的方式。」「信徒禱告不是告訴上帝祂所不知道的事,或者敦促祂履行職責,或者當祂延誤的時候催祂,而是提醒自己尋找祂,默想祂的應許、放下擔憂以操練信心,祂在自由中已經預先知道了我們的禱告,然而,我們所求的是通過禱告能夠獲得。」《基督教要義》(3卷20章)

問題討論:
1.我對主耶穌的認識有多深,是否知道祂是生命的主,是否將生命完全交託祂?
2.我是否相信祈禱的力量?是否相信代求的功效?是否經常為人代禱?
3.我是否與人分享所信靠的耶穌,領全家信主?(4:53b)

講道稿

信了耶穌的話
約翰福音4:43-54
43 耶穌在那裏住了兩天,然後到加利利去。44 他自己說過:「先知在本鄉是不受尊重的。」45 耶穌一到加利利,當地的人都歡迎他;因為他們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看見了他在節期中所做的一切事。
46 耶穌又回到加利利的迦拿,就是從前他變水為酒的地方。那地方有一個官員,他的兒子在迦百農害病。47 他一聽到耶穌從猶太來到加利利,就去見他,求他去迦百農治好他那病危的兒子。48 耶穌對他說:「要不是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49 那官員回答:「先生,求你在我兒子沒有死以前同我一起去。」50 耶穌對他說:「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那人信了耶穌的話就回去。
51 在途中,他的僕人迎著他來,對他說:「你的兒子活了!」52 他問他們,兒子是甚麼時候好起來的。他們回答:「昨天下午一點鐘的時候,熱退了。」53 那父親想起,就是在那個時間,耶穌對他說「你的兒子會活的」。因此他和他全家都信了。54 這是耶穌從猶太回到加利利後所行的第二個神蹟。

約翰福音記載了七個神蹟,而前三本共觀福音卻記載了二十九個神蹟。約翰福音七個神蹟包括:變水為酒(二章)、醫好大臣的兒子(四章)、治好癱子(五章)、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在海面行走(六章)、治好瞎子(九章)、使拉撒路復活(十一章)。
第54節說這是「耶穌從猶太回到加利利後所行的第二個神蹟」。在約翰福音作者的編寫裡只有提到七個神蹟,對耶穌基督所行的神蹟、醫病、趕鬼等事,並不像前三本福音的作者那樣熱衷,前三本福音書則是記載二十九個神蹟。
約翰福音的作者則是偏重耶穌基督的「道」(話語),透過耶穌基督所說的話語,使人的生命找到永生的出路。基督的道是真理的光,而我們每一位尋道者都是「跟隨光的人」(今年復活節讚美主題)。此時,我們就一起來聆聽今天的道。

一、面對被拒絕(4:43-45)
「耶穌在那裏住了兩天」,根據上下文,耶穌是住在撒馬利亞,一個猶太人所鄙視、不屑的地方,但耶穌沒有像一般猶太人的偏見,而是以行動接納撒馬利亞的那位婦女,甚至住在撒馬利亞。
保羅在說到耶穌基督帶給人類一項要緊的新價值時,這樣說:「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裏,你們都成為一體了。」(加拉太書3:28)看吧!被輕視的弱勢者、邊緣人,如撒馬利亞人、外邦人、奴隸、不同性別的,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裏,都成為一體,都是平等的。
但耶穌自己卻遭到家鄉的人所看輕,第44節說:「先知在本鄉是不受尊重的。」這件事,在馬太福音13:55-56有更為詳細的描述:「這個人不是那木匠的兒子嗎?他的母親不是馬利亞嗎?雅各約瑟西門,和猶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嗎?他的妹妹們不都住在我們這裏嗎?他這一切本領究竟從哪裏來的呢?」
約翰加爾文對這段經文的註解:「耶穌故鄉的群眾對所發生的事情感覺非常不可思議,因為在他們的記憶裡面耶穌沒讀過書,他從小到大都在父親約瑟的身旁當木工而已;突然之間變成如此優秀的拉比,又充滿從上帝來的智慧。而耶穌所行的神蹟裡,讓人感受到上帝奇妙的作為;但是,他們忘恩負義的態度讓自己遮蓋在黑雲的裡面。...拒絕先知,就是拒絕上帝。」
面對這樣的拒絕,耶穌對於自己的價值、使命,絲毫沒有受到影響。耶穌既沒有因為別人的反對、拒絕而沮喪,也沒有竭力挽回反對者的看法。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傳福音時,遇到別人的反對、拒絕,我們可能會沮喪,但從耶穌的身上,我們學到不用因被拒絕、反對而沮喪難過。

二、信了耶穌的話(4:46-50)
這位大臣的兒子之所以能夠得著醫治,跟做父親的大臣有絕對的關係,根據經文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他有幾樣特點,可成為我們的學習:
1.謙卑
這位來找耶穌的「官員」,在希臘文那人被稱為βασιλικὸς (basilikos),這字可解為「一個小皇帝」。和合本則是譯為「大臣」,可見這人官位不小,在希律朝廷中是一級的官員。
當一個人的權勢越高時,就越容易傲慢自持,但是,這位大臣卻很不一樣。他親自從迦百農這個大城鎮走了32公里路,來到非常鄉下的迦拿,為的就是請求耶穌醫治他的兒子。其實,他大可以派僕人去請耶穌到迦百農,但他卻親自來了,可見他對耶穌的敬重。也許,他只希望耶穌能在他兒子未死之前,去醫治他兒子。或許,還有一絲存活的機會。
2.忍耐、代求
當這位大臣向主耶穌求告之後,主耶穌並每有立即答應,乃是先對眾人說:「要不是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耶穌這句話,對這位大臣而言是一個考驗。然而,大臣並不灰心,也不放棄,因著他的忍耐、懇求,兒子終於得到了醫治。
第48節「要不是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意思是:人的信心往往停留在「看見」,非得用肉眼親自看見,否則總是不信。這句話是挑戰眾人,也是挑戰這位大臣,「你的信心是建立在看見神蹟嗎?還是建立在信靠耶穌?」
3.信心
大臣對主耶穌說:「先生,求你在我兒子沒有死以前同我一起去。」大臣相信只有耶穌能醫治、拯救,雖然他聽過耶穌但他未曾看過耶穌行神蹟。不是憑著眼見,這就是他的信。他只聽耶穌講一句話:「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4:50)就相信了,就順服地回去了。但這大臣的信心超越了「肉眼的看見」,他對主耶穌的話語絲毫不懷疑,這就是他對主耶穌的信心。
此外,當主耶穌醫治大臣的兒子時,並沒答應大臣請求到他的家中,因為耶穌基督有自己的時間與旨意,人沒有辦法勉強耶穌。
耶穌說:「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這句話,聽起來像是應付、打發的話,大部分人的反應可能會很生氣,想說:「我沒有用權柄來施壓,而且都親自跑了一趟,還走了三十幾公里路來哀求你,你竟然只用一句話就想應付我?」或者,會軟硬兼施纏著耶穌一定要跟他回去。但這位大臣並沒有這樣做,第50節這樣說「那人信了耶穌的話就回去」,哇!這信心真大啊!他完全信靠耶穌的話。
耶穌復活後曾經對他的門徒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翰福音20:29)同樣的,大臣的信心不是靠著「眼見」,而是「信了耶穌的話」。
論到信心,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這樣提醒我們:「信心是聖靈主要的工。...唯有藉著信心,聖靈才能帶領我們進入福音的光明中。」換言之,在聖靈作工之下,使人有信心接受救恩,也藉著信心使人明白真理。又說:「聖靈不單賞賜人信心,也逐漸增加人的信心,直到最後引領人進入天國。因此,聖靈是信心的根源和起因。」(《基督教要義》,3卷2章33節, pp.569-70.)感謝讚美上帝,他讓我們每位上帝的兒女都能夠領受聖靈,在聖靈的帶領下,增加我們對上帝、對耶穌的信心。

三、分享與見證(4:51-54)
第51-54節說:「在途中,他的僕人迎著他來,對他說:「你的兒子活了!」他問他們,兒子是甚麼時候好起來的。他們回答:「昨天下午一點鐘的時候,熱退了。」那父親想起,就是在那個時間,耶穌對他說「你的兒子會活的」。因此他和他全家都信了。這是耶穌從猶太回到加利利後所行的第二個神蹟。」
從這一段經文,我們得知,當主耶穌說:「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的時候,那大臣的兒子病就好了。顯然,主耶穌的話語,擁有超越時空的權柄。大臣兒子會活,當然是耶穌的醫治,但這位父親充滿信心的懇求,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更進一步的,他帶領全家都信了耶穌。

通過這段經文,我們要來反省我們的信仰態度:

一、信心的對象是誰?是神蹟,還是耶穌?
第45節說「耶穌一到加利利,當地的人都歡迎他」。這歡迎看似是很友善,但這樣的接待不是以彌賽亞的身分被接待,而是以一個行神蹟者的身分被接待,這樣的接待就像第48節所說的,是因為「看見神蹟奇事」。
「信心的對象是誰?是神蹟,還是耶穌?」這問題,一看就知道要選「耶穌」。但真的是如此嗎?
今年(2016)3月13日,一名南非錫安教會自稱是「先知」恩迪韋(Alec Ndiwane),到克魯格國家公園(Kruger National Park)獵遊,但他突然進入恍惚狀態又口吐方言,之後就打開車門走向正在用餐、吃著高角羚的獅子。當時他「以為」上帝想透過他對動物顯示神威,不料惡獅見到獵物自行送上門,把他撲倒並咬傷他臀部。這一咬,他醒了,也不再說方言,趕快逃回車上,送醫治療。
說到誤用的信心,有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在七O年代初期,有一對夫妻(Larry and Lucky Parker),他們與四個孩子住在位於洛杉磯與拉斯維加斯中間人口約有二萬人的小鎮Barstow。
這對父母 聽到一些基督徒說,只要他們有信心,他們患糖尿病的兒子就會得醫治,所以他們在不讓兒子注射胰島素,這是發生在1973.8.22。結果,他們的兒子病情告急,去世了。他的父母竟不辦葬禮,反而舉辦復活大會。他們以為只要單純地、毫無懷疑地、努力地相信,配合「積極的宣告」,信心的力量就會使他們的兒子從死裡復活。這對父母後來被控告誤殺和虐待兒童。為什麼?因為他們對「信心」擁有錯誤的認識。

信心不是一種感覺或情緒,例如「我今天感覺上帝很美妙」,這是感覺不是信心。信心也不是渴望某種神秘力量,更不是滿足你所渴望的慾望。錯誤的信心,是撒但的偽裝的祝福。
對耶穌真正的信心,是經過考驗的。對耶穌真正的信心,經得起聖經的檢視的。對於信心,十九世紀北美著名佈道家慕迪(D. L. Moody)說得好,他說:「以前我常求上帝給我信心,有一天我讀到聖經《羅馬書》10:17說:『可見信心是從所聽的道來的,所聽的道是藉著基督的話來的。』於是我開始讀聖經,而我的信心也從此不間斷地加增。」
確實,奠基在聖經——上帝話語的信心,才能使信心有根有基。

二、PUSH(Pray until something happen.) 祈禱,直到成就
懇求主耶穌就是祈禱,當時大臣求告主耶穌的行動,若換為今天的情境,就是祈禱。為了他人的需要,代替他人求告主耶穌,就是代禱。從今天這段經文的故事中,我們發現為人「代禱」的信心,主必垂聽。
巴比倫在公元前539年被推翻。後來,波斯王居魯士頒布詔書,讓敬畏上帝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復興耶和華的崇拜。(以斯拉記1:2-4)公元前537年,第一批猶太人返回故鄉。在那之前,先知以賽亞呼籲百姓要守望、不斷的祈禱,直等到上帝重建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啊,我在你城上設立守望的,他們晝夜必不靜默。呼籲耶和華的,你們不要歇息,也不要使他歇息,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地上成為可讚美的。」(以賽亞書62:6-7)持續不斷的代禱,晝夜必不靜默的代禱,果然使耶路撒冷得以重建。
約翰‧加爾文曾說過:「為他人代禱、代求,是我們對他人表達『愛』最有力、最實際之方法。」透過代禱、透過PUSH,推人一把,透過「祈禱,直到成就。」

問題討論:
1.我對主耶穌的認識有多深,是否知道祂是生命的主,是否將生命完全交託祂?
2.我是否相信祈禱的力量?是否相信代求的功效?是否經常為人代禱?
3.我是否與人分享所信靠的耶穌,領全家信主?(4:53b)


沒有留言: